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运会;开展;现状

农民运动会是农民参加的、全国性的综合大型运动会。但与此同时,会宁县农运会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对会宁县农民运动会进行调查与研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争取对今后会宁县农民运动稳定顺利的开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和理论参考。

一、农运会对会宁县农民体育发展的作用

(一)推动会宁县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

会宁县农运会是各乡镇、农村及企业在农民体育发展水平上的一次较量,运动员在运动会上的成绩与表现直接关系到各单位的声誉。同时,会宁县农运会也吸引了领导和人民群众较大的关注,诸多关注给该区体育领导组织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更促使他们重视会宁县农村体育的发展和水平的迅速提高,从而加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

(二)促进了会宁县农运会特色项目的发展

农运会在逐步取消一些纯竞技项目的同时,要更多地增加能体现农民、农业、农村特色的比赛项目,这些项目充满了农村特色。会宁县农运会将“拔河”“搬重物”“挑粮食”“抛掷秧苗”这些农活作为比赛项目搬上了舞台,其目的不在于比赛的结果,而在于参与的乐趣,不仅反映农村的现实,而且融人了农村的进步和农民对未来的期盼,这些项目的开展,标志着贴近农民的新兴体育手段的产生,预示着农民完全可以将生产生活与体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使之多样化、生活化。

二、会宁县农民运动会开展现状

(一)参赛人数较多,群众基础广泛

会宁县,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会宁县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辖12个乡、16个镇、总人口56.41万(2012年)、境内有汉、回、东乡、撒拉等7个民族分布。本届农民运动会以乡镇、街道及有关企业为单位组队,由此可看出,本届农运会参赛人数较多,反映出会宁县农民参与农民运动会的群众基础广泛。

(二)竞赛形式新颖

在全国农运会中一般设置的都是农民组,因为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为了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在会宁县农运会中,设置了农民组和企业组,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组成1个农民队和至少1个企业代表队参赛,这不仅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发展,还推动了工薪阶级的体育发展,使更多企业主也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农民组和企业组在一些项目上混合进行比赛,增加了农民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与沟通。

三、会宁县农运会存在的问题

(一)运动员资格舞弊问题

运动员资格问题一直都是各个赛事关注的问题,历届全国农运会开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假农民”问题一直困扰着赛事的健康发展。会宁县农运会开展过程不免也同样暴露了这一问题,在赛事组织前,虽然在秩序册附件 2 上有对会宁县农民运动会运动员资格的规定。但是在最后比赛进行前的检录却忽视了这一问题,对运动员的身份没做任何核实,使得比赛没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项目设置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会宁县农运会和全国历届农运会在项目设置上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会宁县农运会的项目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历届全国农运会的影响,全国农运会也为会宁县农运会提供了模板。因此在项目设置的涉及范围上没有全国农运会广泛。但是,会宁县农运会参与人数超过1300人。其中篮球比赛就有28支队伍,近500人参与到篮球比赛中,全国农运会从第1届的7大项目发展到第6届的16个大项目,形成了由传统农村体育项目、与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的项目与现代竞技项目3部分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参加农运会的运动员不是清一色的农民,另一方面是农运会的观众群体,特别是农民为主的观众群体还没形成。会宁县农运会进行了七天,但是看台上的观众一直不多,参赛运动员一直充当着观众在给场上的运动员加油,可见农运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如果没用农民的广泛参与,农运会就失去了他赖以发展的生命力。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农民缺乏应有的热情是因为广大农民还缺乏体育意识,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而且组织管理者对普及和开展农村体育工作还缺乏重视。

四、结语

全国农运会的开展为会宁县农运会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指引了其开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最好的模板,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如何让更多地区的农民从农运会当中得到受益,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如何以农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农村体育的内涵,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会宁县农运会值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现状发展对策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这样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增强。但是随着人们经济的不断增长,必然使原平市城乡差距不断的扩大,致使原平市的体育人口也呈现较严重的两节分化趋势。原平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34%,而农村体育人口仅占5.87%。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如何,最直接反映就是群众即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而农村体育又正好是群众体育的主体,这样,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而得知,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原平市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各种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展原平市农村体育活动需要因势利导也就是实行因地制宜和区别对待原则。现在将开展原平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划分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加以比较加以分析。

1 原平市农村体育的现状

1.1地区差距明显

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受教育科技、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稍微好些,贫困落后的地区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对来说就差些。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理论得知,贫困落后的地区农民由于受经济影响,直接导致生活水平低,甚至有的农民温饱还是个问题,至于安全、社交、心理和自我实现等等的需要,实在是一种奢望。农民只有疲于生计,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身体。

1.2 原平市农民体育健身意识

由于受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人穷就是因为思想穷,所以直接导致农民生活方式和质量差,保守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小农意识是他们思想上的特点,所以只能以落后的思维方式去评判新鲜事物和新时尚。又加上农村里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从而使他们对健身的知识以及科学健身知识的匮乏,致使他们盲目固执的认为“生产劳动代替体育活动,从事体力劳动与健身效果一样”,然而却根本不知道体育健身对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有着很明确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就根本不能谈健身。众所周知,最难以改变的就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或陈旧观念。贫困落后的地区的农民,大部分人健康观念比较差,甚至根本不明白身体健康与从事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所以造成农民体育意识不好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

1.3 原平市农村体育人口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青少年与老年人在农村体育活动中占多数,中年人作为农村劳动的主力军,由于受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限制和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率较小或者几乎就没有。再者,由于中国是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封建残余思想严重,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即女性除了和男人一样的劳动时间外,其他时间还有更琐碎的事情,例如操持家务,辅导子女等等,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就是农村男女参加体育活动比例失调的原因。

1.4 体育场地、运动项目体育场地和场所设施不齐全,运动项目相对单一

经济是基础,原平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有的地方比较差,当地政府又意识不够,造成对农民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所以出现了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缺乏和体育健身项目单一。就是有场地和设施的地方,其活动场地和场所相对农村人口也小,设备也相对陈旧和不合时宜,加上很多场地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有偿开放。在农民所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中,无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跑步是最受欢迎的项目,其次是、秧歌、散步、舞蹈、球类及其他具有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由于原平市农民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运动项目单一,加上没有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直接导致农民体育锻炼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这就是造成原平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放弃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

1.5政府管理

在原平市很多农村中,政府管理的体育组织机构根本就没有或者说不完善,所以地方管理系统就更不可能合理了,在这种模式中,原平市这些地区的农村体育处于一种一盘散沙和自然的状态。1995年国家颁布和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纲要》的不断落实,2000年大多数省以及城市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大众体育健身计划框架,也曾随着计划框架的建立,掀起过大众体育健身的阵阵热潮,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管理走形式和松散,又急于搞政绩,造就了开展的热热闹闹的体育健身运动随着健身计划的结束也就终止了,完结了,根本没有形成很好的体育健身氛围。在原平市农村更是这样,没有等到健身热潮起来就已经完全冷却了。在农村加上缺乏大众体育指导人员传授和指导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大众体育项目没能真正的让农民接受,从而进入农村生活空间。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即使有些地方设有运动健身人才培训中心和体育文化辅导站,也完全是一种骗人的摆设。

我国百分之八十是农村人口,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还在农村,如果身体素质不好那将直接影响到智力,健康等方面的畸形出现,不敢想象后果的严重。首先认识农村体育的重要性,然后理清思路搞好农村体育锻炼意识,加强健身基础知识的宣传。

2 原平市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2.1 原平市应增强健身基础知识的宣传

因为健身知识的匮乏局限了农村农民的健身意识,另外农民的健身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那么是不是经济水平低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呢?不是。根据调查,经济条件固然是决定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唯一条件。在一些地区,例如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以及一些边远山区,农村农民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所以我们说“意识是先导”。在原平市农村,我们应该发挥政府职能,借助政府充分发挥媒体以及舆论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体育健身运动和锻炼好处以及重要性,并且把体育健身运动与传统的养生之道、医疗保健等等紧密的结合起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定期指派专业体育指导员和聘请专家下乡指导及讲授健康卫生知识这些健身锻炼的益处,更重要的是合适的健身养生的方法,培养原平市农民的兴趣,达到全民锻炼的积极性。在小区及村中心也可结合电影、广播和聚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民在体验健康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第一”的健康理念。

2.2原平市应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尽量缩小“二元化”差距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并且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譬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原平市农村经济已经大幅度发展了,尤其是加大了对一些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力度,收效明显。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在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经济也相对稳定了许多,农民就会逐步意识到体育健身锻炼的重要性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参加体育锻炼,最终使农村体育活动得到最广泛和最有效的开展。

2.3原平市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形成统一体

2.3.1原平市农村体育应和中小学校体育有机合作。一,学校的教师资源可以作为农村的第一资源,在当地的体育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等地方定期对农民进行体育健身锻炼基础知识的指导;二,在学生的体育课上,除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以外,同时安排一些大众体育,娱乐和趣味性比较强的健身锻炼的课目,如体育舞蹈、健美操、摔跤以及健身操等有氧运动,这样既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学习内容,又逐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以便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3.2原平市负责农村体育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与本地区学校达成协议,尤其要与注重体育专业的学校密切沟通和关注。一方面,把农村作为一个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天地,使他们通过参加劳动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更清楚“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理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也才能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终生;另一方面,前去参加实践的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掌握传统体育也可以让农民学习到新的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人才资源的严重匮乏,还会随之带来一些创新和时尚的新的体育理念,既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又丰富农村乏味的生活,从而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其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2.4原平市应在加快经济建设基础的同时在农村体育事业上再跨越,实现国富民强

2.4.1原平市农村体育的主要管理部门应根据长远发展集合实际情况培养一批经过专门的体育教育和健身训练的骨干,并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锻炼健身的体育业务水平,而且能热心为农民服务的体育骨干分子和社会体育专业指导员。政府还应根据需要调动一些退役运动员积极参与到农村,再鼓励体育院校学生往农村进行支教活动。

2.4.2 原平市应多方筹集资金,用来确保农村体育健身事业稳步前进。观念是基础。但资金作为开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最基本物质保障,所以用于发展农村体育的资金来源应根据地区特点做出不同的计划。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除政府出资作为主要支持外,还要大力动员社会各届力量出资来用于筹建。但是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除了主要依靠政策和政府拨款,其次引导和拉动其他社会力量来发展农村体育,来达到解决资金的问题。

2.4.3原平市农村应该重视扩建活动场地和增加健身设施,为原平市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设施是开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先决条件,政府拨款建造场所是重要的措施,那么采取有偿抵偿或无偿的形式以及动员和鼓励一些有名望和爱好体育健身的单位、个人投资,从而进行多方面的集资来达到扩建的目的。此外,农村体育管理部门也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因地制宜的利用本地特色和有利条件,积极开发具有原平市农村特点的自然资源和绝对的天然优势,搞出具有原平市农村特色的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新形式。

2.5原平市应重视加强政府领导,逐渐完善和规范农村体育法制体系,尤其是在原平市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开展和普及。

只有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才能切实实行和具体实施。各个乡镇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利用地理优势和特色,把原平市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和实行大的飞跃纳入农村的总体规划。在农村的体育组织管理和实施体系上,原平市政府应采取“责任制”的方案,而不能只看形式,不看效果。此外,政府也可尽可能使用政府职能出台有关体育健身锻炼的法律条文,从而规范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达到农村体育的持续发展。如果有违背或虚于表面而不切实实施政府政策的各个乡镇政府以及负责人,根据法律和法规,追究其责任,给予必要的处罚。

3结束语

目前,原平市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而农村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和落实到位,即要搞好新农村建设,也要搞好农村体育普及和实施的目标,还需要全社会人们和全体农民共同付出一百万分的热情和努力。只要原平市农村体育健身一直坚持“小型、多样、自愿、分散”的原则,由国家政策和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调控,依托大众社会,依托农民,完善培训的各项制度和具体实施,真正落实了各项制度和政策,才能积极的为农民服务,那么就一定会使农民成为农村体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代永胜.当前原平市体育人口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25.

[3]姚重军.贫困民族地区开展体育活动的制约的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1):11-12.

[4]袁永峰,张永顺.原平市小城镇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3):48-50.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受到严重阻碍。

(1)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学调查,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许多农村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常常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学校其它活动挪做他用,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很多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2~3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剩下这些兼职老师,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例如:还有一些农村体育教师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据调查: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三、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

(1)利用校外周边场地地形。在山地丘陵地区,好多学校都建在山坡旁边。自然环境优美,并且许多学校旁边有河流沙滩,学校附近的山坡平坦,车辆行人较少,学生活动安全而又方便,如学生爬山、冲坡、翻山丘、穿越树林等练习。农闲时的打谷场,夏天里绿荫连天的河堤,这些都是天然的运动场,还可利用山地开展野外活动,利用江河湖畔有组织的开展游泳活动等。

(2)在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只要有活动的场地,不影响教学秩序,例如:在走廊过道、花坛等处安排武术、健美操、健身走、体操、身体素质练习等,这种不用多少器材,学生的活动范围小,固定队形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来开展体育教学。

(3)老师学生自己制作器材。农村中学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用竹子做标枪,喝过的矿泉水瓶做“保龄球瓶”的掷球游戏,利用废旧轮胎做滚动游戏练习,跳绳、乒乓球台等都可自制,老师和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上课时不能体会的另外乐趣,做沙包、做毽子,很早以前的游戏现在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雨天室内课。3~5月,阴雨连天,平均雨日为55天,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室内体育馆,雨天室外是无法教学,在不影响邻近教室教学的情况下,我们的雨天室内课可以这样上。比如:①新闻聚集课。平时体育教师收集的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等各种资料整理摘抄好,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进行报道,大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②知识拓展课。向学生讲授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生理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知识、预防常见病、传染病常识、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等。③室内体育游戏。如“原地投镖”、“乒乓球颠球接力赛”“小篮球、小排球等,做击鼓传球”等游戏,室内体育活动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多数学生能上台表演节目,如:讲一个体育故事,做一个体育动作、出一道体育知识题等。总之,体育课前的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是室内体育课能生动有趣的前提之一。

四、结束语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身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职能、智能储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诸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体现较为全面的学科之一。

二、现状的分析

1、体育观念的滞后

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而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人少,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升学第一”,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2、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激励和监督机制,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关注”,特别是领导的关注。人的思想深处都有一种惰性,很难达到“慎独”的境界,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别人(特别是领导们)多关注一些,自己就会多一种无形的动力(或压力),就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多付出一点,在工作上就做得更好,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及正确的工作观。否则,若自己的事业长期无人问津,单凭自觉,干好干坏无人管,慢慢地就会使人失去一开始的那股满腔热情,直至消极对待自己的工作,变得懒散浮躁。现如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方法片面、不规范,无相应的激励机制。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以运动竞赛取得的成绩及体育中考的排名、体育高考的成绩等单项指标来片面评价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却忽视了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这一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内容的监督、管理和评价,从而使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这一块工作中无目标可以追求。各级领导很少过问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如何上课?效果怎样?无人过问。上好上坏一个样,认真钻研于体育教学工作者劳苦而功不高,而那些工作吊儿郎当者却落个悠闲自在,这也造成了其他科目教师对体育教师产生了种种偏见。

3、学校体育教科研氛围不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目前,城镇和农村学校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学校财力不足,体育师资不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影响,教师专业思想也不怎么巩固。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与城市体育教师相比相对较低,还有部分兼职或代课教师参与了我们的体育教学,对制定各项体育教学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的差距,更谈不上改革与创新了。

4、基本资金投入不够、场地器材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不仅是体育教学工作在物质保证上的难点,更是部分体育工作者工作态度消沉的有力“借口”。各级政府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资金几乎为零,学校资金严重短缺,有限的资金在学校上规模、求发展中只能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用这些资金投入到体育场地器材中去了。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相比,农村各类学校显然差之千里,这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5、师资队伍急需“新鲜血液”

现如今各级各类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从数量上基本符合编制要求,但师资质量不高,结构老化、单一,缺乏新鲜血液补充。由于各种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现任体育教师形象欠佳,师德修养欠缺,敬业精神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出现教师质量上的“隐性缺乏”。

三、结论和建议

1、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从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转化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优化管理队伍

从教育局到教办到学校,选拔一批思想好、业务精、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充实到领导岗位、教研岗位,建立一支懂业务、负责任、肯吃苦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高素质队伍,做到胸中有数、研究有题、指导有方、管理有责。并注重多走基层、多走访、多调查、多关注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疾苦,确保他们工作热情经久不衰。

3、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制约因素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既是我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鉴于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农村中小学体育意义重大,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关系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未来。在此背景下,关注和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定西市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学13所,小学18所。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藏书以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检索等途径,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农村体育教育等方面的20余篇资料,搜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及学术论文,为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依据和指导。

(2)观察法:对通渭县30余所中小学进行不同时期的观察,为本文找到直接的论据。

(3)访谈法:通过与通渭县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交谈得知,学校重视文化课而忽视体育教学。

二、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原因,我县农村学生家长,甚至相当一些教师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水平不太高,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学校、家长体育观念落后

在我县农村,“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阻碍我县农村体育发展。包括大部分教师在内,人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社会和教育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体育及其他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各学校间的考试竞赛成为制约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运动开展的最大障碍。

2.体育教学缺少财政保障

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学校更多地将财政放在重点学科上,使体育成为冷门课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实施落后。多数城镇学校拥有较好的塑胶跑道、篮球馆,甚至有健身房等相关的教学配套实施,但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泥地跑道一遇到雨雪天,体育教学就不得不中断。

(2)师资力量落后。财政不足,学校无法招聘更多的体育教师,甚至都不能保证最基本的教学需求。在我县很多农村中小学,由其他代课教师兼任体育教师,教师的体育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够强,因此,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3)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落后。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由于上述“软硬件”的限制使学校体育课堂陷入困境,严重限制了教学实效性的落实。

三、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端正体育态度,把学校体育摆到正确的位置

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道德情操。各级领导应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到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农村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一项利在国家、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通渭县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的互动与共享。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量大,因此福利待遇必须有保证。如评优、晋级职称、进修学习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同等待遇,并给予恰当照顾,特别要给予女体育教师特殊照顾。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对通渭县中小学体育发展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的多方面调查,是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文献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以通渭县三所农村中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且选取通渭县学校体育的一个中间环节研究,对促进当地中小学体育发展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