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价值的意义

人生价值的意义

人生价值的意义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第1篇

成为一条平平的小溪,只有明白了人生真正的内涵,才能成为绚丽多彩的图画;成为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和妈妈的一次谈话,让我明白了这一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是在我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弹簧。我的母亲在那一天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人生存在的真谛。妈妈她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你曾经是否想过你成人之后的事业和打算?”我说:“还没有,等成人以后再说吧!我现在还小。”妈妈又说:

“不能这样。你想:毛泽东,他是我国伟大的主席,到现在为什么人们还记念着他?爱迪生他一生投奔科学事业,虽然他已经去世,可他的事迹于光辉为什么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这时心头十分疑惑,到底为什么呢?

妈妈接着说:“可是,中国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毛泽东这个名字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呢?一个人,从平凡到不平凡,需要经过很多的,而这你现在还不能明白,你只要努力学习,你将来自然就会明白。”

我愣住了,沉思了好久……好久……

晚上我躺在床上,细细咀嚼着妈妈的一番含义的深刻话,想了很多很多:难道我也要成为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吗?不,我要成为汹涌的大海,让我的名字像毛泽东和爱迪生一样,名传千古。让我的人生如同金子一般宝贵。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文本” “人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36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view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exist hysteresis and does not adapt to the problems, the reason i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s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neglec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tage is also realize the individual'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go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text", "the" meaning of, analyz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meaning of people" new, for the next step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work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xt"; "prople oriented"

党的十之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内涵与本质的解读要求从“文本”层面走向“人本”层面,实现价值取向的具体性、实践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观念与行为共鸣,思想与行动碰撞认同的结果。简而言之,“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走向“人本”则是“怎么做”的问题。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发展与民主的复兴意义重大,他们既了乐惠果敢,又易变可塑,做好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探寻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本要求,又充分体现该群体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教育路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意义

党的十将“三个倡导”引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十四字箴言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刻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在人与社会主义这一主客关系中找到了“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将国家、社会与公民三者价值取向形成了纵向纽带和发展中的价值规范。这是二十四字中的“文本意义”的“人本”意义理解,是符合将人作为社会历史的立足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全中国“现实的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发展基本要求。“三个倡导”,倡导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倡导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灌输理论”,正面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分层次进行民众的价值培育。但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瓶颈,网络、自媒体、西方文化思潮等声音在国家改革、社会进步、精神物质文明建设飞速前进背景下不断侵蚀着大学生原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意义”并没有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学生产生认同感,甚至部分个体出现了与之相违背的行为,如网络上疯传的“拜金女”、“晒隐私”、“跳槽热”、“讲关系”等知行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教育没有抓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点,没有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导致教育没有达到效果。

2 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现状

诸多研究认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自我化、现实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主要受市场经济改制,“精英”角色社会评价降低,互联网工具广泛使用,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实用主义思潮等影响,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如果从这个层面断言教育失败,那是不正确的。可以看到,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大学生的精英意识逐渐淡化,不再是天之骄子,角色认识出现了模糊;社会要求与学校教育出现断层,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增加了成本,导致大学生容易急功近利,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网络媒体开放性与闭锁性的矛盾加剧了大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关系

可以说,现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与“三个倡导”并无矛盾,从现象上看只能表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范畴更小,价值判断标准更为单一,但实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正所谓“先有独善其身,后而兼济天下”。大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要求安定有序的环境,实际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他们更希望“民主、法治”;他们要求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希望“公正、平等、敬业、诚信”;他们孤独、封闭更渴望“友善、和谐”的社交环境,可以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殊途同归,只是大学生偏颇地将“三个倡导”作为了目标,“自我、功利”作为了工具,颠倒了主次。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社会背景变迁的要求,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脱节,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偏颇,妄图走一条“捷径”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或者个人价值,形成了恶性循环,此路不通,无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空中楼阁,一纸口号,如图1。真正良好的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循环应该是结合社会背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理念,让大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践行的结果成为巩固社会发展、文明建设的原因,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建共享,乃至从个人影响社会、国家,进而国家影响社会和个人,实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实现。

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取向关系

表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意义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本”体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体现应当顺应时展,将这二十四字解读为大学生能够知行合一的“人本”理念。“富强”倡导的是国富民强,国家财富来自人民创造,大学生应该有“创业为民、造福社会”的意识;“民主”重在“参与”,应当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培养“主人翁的集体意识”;“文明、和谐”旨在“提升素质、崇尚礼仪”;“自由、平等”强调大学生注重“自我定位和认识”;“公正、法治”号召大学生应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要求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职业道德”有清晰认识,重德守信,表1。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本”理念的再梳理,是结合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打破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走偏的障碍,将大学生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结合,既便于重塑大学生价值观念,又利于开展思政教育,形成大学校园内真正的“崇尚文明、尊重自由、发扬法治、提倡平等、立志自强、守护秩序”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王玉平.生活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本向度[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 王前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人本主题及发展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3(5).

[3] 乐君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考察――基于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民本思想的比较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7).

[4] 余福海,张晓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起[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5] 曾永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人本[J].I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第3篇

    阿難答得很好:『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業是什麼意思?古大德給它下了一個定義,「造作名業。

正如佛在經典上所說的,無量劫來所造的罪業雖多、雖重,不怕,怕的是不能夠真心悔改,真誠心悔改,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決定能夠彌補。人只要肯回頭,真正回頭、徹底回頭,就與佛心相應,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分,這是「不可思議業力所致。所以我們造業,佛在經典上把它分為三大類,第一個是身業,身體的動作;第二是言語;第三是念頭。

    我們真正講修行,修的是什麼?無非是把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錯誤的說法、錯誤的作法,能夠把這四個方面修正過來,這叫真正修行,不再造惡業了。

在中國,印光法師是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大慈大悲,為現代人奠定因果教育的基礎,善惡心行的標準他沒有用佛法,他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這非常有道理,真正是契機契理。這些著作都是中國人寫的,不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提出這樣的教學,深深符合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很容易接受,印祖一生極力提倡。

造善就叫善業,造惡就叫做惡業。善業有生善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作用,所以稱之為業力。阿難在此地講「不思議業力,佛門裡頭有一首偈子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佛家一般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此我們常常聽古德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愚痴,造作的時候,他疏忽大意,造作種種惡業,果報現前的時候,他害怕了,這個時候害怕也沒用處,也無濟於事。菩薩聰明,果報現前,逆來順受,菩薩怕因,永遠不再造惡因,所以他才能夠不受惡報。這個事情我們學佛不能不重視,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要認清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太上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安士全書》裡面,幾乎每一條之下都引用很多的例子來做證明。

    《無量壽經》上講的善惡標準,跟《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跟印祖所講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完全相同,我們不能疏忽。業障現前的時候,念經沒有用,念經消不了業障,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才管用,這樣才能消業障。

    諸位一定要懂得,決定不是說業障現前,念幾部經,求佛菩薩保佑,這是迷信,經是佛菩薩講的,你再念回去給他聽,哪有這種道理!佛菩薩會聽他講的經嗎?不可能的事情!佛菩薩看到你依教奉行,真的回頭是岸,那歡喜;所以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佛菩薩搖頭,你搞錯了!一定要明理,一定要依教奉行。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叮嚀、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就是要做到、表演,《無量壽經》所講的道理、所有的教訓,我們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全把它做到,這個佛歡喜!有人向你請教,你能夠把它說得很清楚、說得很透徹,叫那個聽的人斷疑生信,也能夠向你學習,這個佛才真正歡喜。所以千萬不能造惡業,惡業這個業習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永遠不會消失,什麼時候遇緣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果報現前。

從事上來講,現代的社會病在什麼地方?最嚴重的病在哪裡?現在社會普遍失去聖賢教誨,全世界教育再發達,科技的教育、工商教育、經貿的教育,人學了這些東西,他有能力在社會上競爭,競爭再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那不就變成戰爭了?所以這種發展的趨勢到最後,那就是一般宗教裡面講的世界末日。這個世界很危險,天災人禍哪一天沒有?次數一年比一年增加,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非常可怕!於是我們曉得,今天社會大眾身口意三業都不善,這還得了嗎?我們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好事、真正的善業,是提倡倫理道德教育,是要發揚光大宗教神聖的教學,這個功德第一大。你做成功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做不成功,也像衛仲達那一小卷一樣,決定抵得過你無量劫來所造的惡業,我們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沒有。

  上一個星期天居士林開林友大會,李木源居士邀請我參加,我想在座有不少同修也曾參與這個大會,他邀我講幾句話,我跟林友們提出三樁事情:第一個是人生的目的,第二個是人生的意義,第三個是人生的價值。

    你看看這個社會上,我們同修也不免,每天追求財富,天天想發財,忙得不亦樂乎,難道你來到這個世間,目的是來發財的嗎?這個目的不是真的。縱然你的財富真的發了,你得到億萬,成了億萬富翁,你有沒有想到,你死了以後一文都帶不去,全都落空了,你有再多的產業,全部都要給別人。如果人生以這個為目標,那真是愚痴到了極處,比不上澳洲土著。澳洲土著他們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快樂,他們追求幸福快樂,這還能講得過去。

佛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們生活的目標是什麼?給諸位說,「學習。生生世世在學習,學就是覺,我們這才曉得人生最正確的目標方向是求覺悟,不斷把自己的覺性向上提升,這個目標純正。我們有沒有確定自己的方向目標?

人生的意義何在?意義就是要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儒家講「仁者無敵。你在一生當中,心裡面對一切人、一切眾生沒有絲毫怨恨的念頭,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你還有冤家對頭,那就很糟糕。怎樣才能做到這個境界?必須要有相當的覺悟,你才有能力化敵為友。

    末後我們講到人生價值何在?在佛法裡面講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在「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個價值是真實的,決定不落空,這是真實功德,不會隨我們死亡而消滅。

    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好,才能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否則的話,我們每天念迴向偈,念得冷汗直冒。「願以此功德,我們拿什麼功德?功德在哪裡?天天在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拿什麼功德?

    業因果報的理跟事,我們決定要深信不疑。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

我們就看這兩句,這是世尊給我們說明什麼叫『不思議業,哪些是「不思議業。一開端佛徵問阿難尊者,叫著阿難尊者問他:「你知不知道?阿難沒有回答,佛也不希望他回答。佛接著就說:『汝身果報,不可思議。下面接著說:

【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

果報是指過去所造的一切善惡業,感得的結果跟回報,這裡面是相宗所說的「引業、「滿業。

    引業感得的是果,滿業所感的是報。引、引導,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我們大家現在都在人道,都得的是人身,這個業是共同的,是什麼業?佛給我們講的五戒十善業,過去我們曾經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功德引導我們到世間得這個果、得這個身,身是果報。雖然我們人人都是一個人身,可是這一生當中,你享受的不相同,貧富貴賤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是另外一種果報,是什麼果報?你所造的善、不善業,這在相宗裡面稱為滿業。我們的引業不錯,引導我們到人間來,滿業不好,過去生中造的善太少,惡太多,所以我們這一生生活很不如意。不但是一個人不如意,大多數人都不如意,諺語所謂:「世間事不如人意常八九,能夠滿意的只一二樁事情,不滿意的事情要佔十之八九,這什麼原因?分明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善少惡多,這很有道理。

唯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六道凡夫起心動念離不開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心所就是心裡起用。惡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肯定是善少惡多,善的力量弱,惡的力量強大。果報現前的時候,佛在經上常講,「強者先牽,力量強的先受報,那我們是惡的力量強,先受不善的果報,道理在此地。

    我們不是沒有善業,善的力量弱。懂得這個道理,懂得事實真相,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我們那個善業提前來報?行,只要你懂得就行。

    如何提前?把你的善業,要知道業因它要沒有緣不起現行,你努力培養善的緣,你有善的因加上善的緣,善的果報就現前。這個道理與事實,《了凡四訓》裡面就顯示出來了,雲谷禪師教導了凡先生的,根本的原理就在此地;《俞淨意遇灶神記》,灶神爺點化他,原理原則也在此地。有沒有效應?有,效應太明顯了,尤其是俞淨意的效應超過袁了凡。所以命運是自己鑄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造,你只要懂得這裡頭的原理原則,懂得改造的方法,我們可以把過去生中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果報中止。諸位要知道消滅是不可能的,可以把它止住,可以把過去生中造的少分善業提前,讓它形成這個報應,這個方法是斷惡修善。真正覺悟了,讓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修正成純淨、純善,這樣你就把你過去生中造的那些少分善變成大善,可以把過去生中累積那些惡統統蓋覆住,不是做不到。

他知道有個道理,來害我的人,這個人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一點都沒有錯。為什麼現在變成不善?他迷惑了,迷的什麼?把他那個本善迷了,這個迷不是永遠的迷,是暫時的迷,他還會覺悟的,那又何必怪他?何必起怨恨心?何必起報復心?起怨恨、報復肯定錯

誤,害誰?害自己,不是害他,害自己。自己起了三毒煩惱,三毒煩惱起來之後,果報在哪裡?三途地獄,你不是自己害自己嗎?

    如果對於這些逆緣惡境不起一個念頭,真正做到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自己境界立刻就提升,《金剛經》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

忍辱是成就的不二法門,世出世法都不例外。你將來有多大的成就,就看你有多大的忍耐。

    細心觀察一個人在境界裡面,善緣、順境生歡喜,覺得驕傲,覺得很了不起,這不能成就;逆境、惡緣常常還有怨恨心,常常表現著不滿意,這人不能成就。世法、佛法都不例外。

今天的學校我沒有進去過,不知道變成什麼樣子。常常聽說學生打老師,常常聽到老師說現在學生不聽話,這怎麼得了!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學生不聽老師的話,這是社會動亂、天災人禍的根源。果跟報本來是一體的,如果細細的去分,諺語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今天所遭遇的一切境界,都是過去生中造作的因跟現前的緣所結合產生的果報,幾個人在一切時、一切處能夠想到這個問題;果然能想到、能觀察到,縱然遇到極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的念頭沒有了,為什麼?知道自作自受,你會很安然的順受,這個帳了了、結了,你會很快樂,欠人的錢還了,欠人的命也了了,他怎麼不自在、不快樂?如果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怨天尤人,那好了,受果報又造惡因,這個麻煩大了,將來的苦報比現在還要嚴重,這實在是鑄成大錯特錯。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意义;主体性;生存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30-02

价值与意义是一对含混不清的概念,经常替代、混合使用,不加区别。日常生活中的混用尚可理解,但学术语言的混用则后果严重,有待深入阐发。二者都是哲学概念,需要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才能索解。

一、价值

价值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老问题,但价值论或价值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在西方系统地发展起来。价值论源于西方,是作为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反叛出现的,是为了给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纠偏。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这二个问题可以看作价值论的基本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上,研究结论是价值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第二个问题是休漠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二个互相关联且层层递进的问题,即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与价值学何以可能的问题。研究结论是,事实与价值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基础即实践。

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价值论研究创造性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思想,形成了基本理论主张。这种主张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界定价值关系,认为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是否同主体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价值既不是单纯的主体,也非单纯的客体,而是主客体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以主体的生产实践为基础,暗含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真理内在地具有价值内容,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社会生活的二项基本内容,且不可分割。恩格斯说:“人只需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不应当到虚幻的彼岸,到时间空间以外,到似乎置身于世界的深处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找真理,而应当到近在咫尺的人的胸膛里去找真理”[1]。也就是说真理存在于人的实践之中,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界的根本武器,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是为人的,故真理必定有价值。第二,追求价值必须以追求真理为基础。价值必以事实为基础,不存在超越于事实世界的价值,价值不过是实践中关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一致关系。

但建立在主客体关系基础上的价值论是也面临着挑战。批评者认为主客关系模式基本上属于认识论模式,这种模式不过是研究认识问题的主客体关系模式的推广,容易陷入哲学史上“效用主义”的窠臼,虽能比较好地说明物的价值,但却难以说明人的价值、审美价值等。于是开始探索价值哲学的本体论(存在论)基础,认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绝对超越性指向,是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历史生成,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超越,标志着价值存在物的诞生和意义世界的确立。这就深入到生活领域,进入意义领域。

二、意义

如果说价值这个概念尚好把握,意义则更是一个歧义丛生的范畴,哲学家们已经从语言学、逻辑学、符号学、释义学、精神分析学等层面来谈论意义,这些都为从生存的角度理解意义奠定了基础。英语中的“意义”一词有二种表达方式,一个是meaning,一个是significance。前者指出意义具有主体性,意义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后者与sign密切相关,存在于一物与他物的关系中,一物的意义在于对他物的指向性。英国语言家奥格登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列举了16种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意义的不同内涵。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为理解意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正如美籍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他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角度是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角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正像人占有空间位置一样,他在可以被称为意义的向度中也占据位置。人甚至在尚未认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背叛意义。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2]“对有意义的存在的关切是做人所固有的——它是强大的、基本的、发人深思的事,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2]。正如对于“存在”难以下定义一样,对于“意义”也很难下定义,只能描述其基本特征。其一,意义所指称的并非是实在对象,而是某种精神境界,即意境,它具有无限性指向。意义不是实体,它抓不住;不是有限,它不可定义。它是人之生存的无限延伸,是与世界的合一,是天地之境界,无形、无象。这正是人的家,人的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处所。人一旦意识到自己从无限的外部世界区别开来,就会有一种破碎感、漂泊感或无归宿感和强列的有限意识,就会产生一种重新回到无限之中的皈依愿望。人超越有限进入无限境界和永恒境界,这就是意义的旨趣。其二,意义是对终极的追问,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它超越了人的一切内外条件,限定着人存在的条件……它超越了一切初级的必然和偶然,决定着人终极的命运。”[3]对于人的关怀有初级的、高级的,有生理的、物质的,也有心理的,但意义层面的则是终极的。诚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正是人的终极关怀,使人能够勇敢地赴死,死是获得永生的途径。其三,意义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超出了逻辑界限,是直观的对象,带有审美的韵味。这种关于意义的智慧领悟,是存在论的一部分,康德在谈到理性直观时就曾断言:“为了把对理性存在的概念置于直观之下,除了将它人化之外别无他法。”[4]

三、价值和意义的关系

价值和意义的关系,学者已做积极的探索。光认为,“在现有的哲学论著中,人生意义问题被归结为人生价值问题,讲的是个人对他人的、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人与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与尊重。但是严格讲来,人的意义与价值并不等同。价值固然是属人的,而以价值为的尺度也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人的生命及其人格毕竟是无价的。且人生意义虽然发生于人对其价值创造活动体验,却并不等于价值本身。价值总是为他的社会客观概念,意义则是自为的社会主观概念,它更属于社会的个人,因为归根到底意义是人的生命在其活动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人在生活中从追求价值到寻求意义的变化,正反映了人在更高程度上的自我生成和自我觉解。”[5]价值与意义有共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从共同之处来说,二者都是对事实世界的超越,价值世界对事实世界的超越和引领,是事实世界的导向,意义世界也是对事实世界的超越。二者都源于人的超越本性,这种超越本性正是对现实的引导、规范和纠正。价值建立在实然的基础上追求应然,意义立足于当下追求永恒。二者的区分十分明显。其一,价值是个主客范畴,而意义是此在与存在的关系。尽管二者均奠基于实践,但实践又有不同的含义。南斯拉夫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指出:“必须把实践(praxis)同关于实践(practice)纯认识论范畴区别开来。‘实践’(practice)仅指主体变革客体的任何活动,这种活动是可以异化的。而‘实践’(praxis)则是一个规范概念,它指的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理想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目的本身,并有其基本的价值过程,同时又是其他一切活动形式的批判标准。”[6]这里,他区分了总体性的生存实践和认识范畴的实践,二者有重大区别。生存实践是一种总体性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7]通过这种实践“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生存实践中的人,被海德格尔称为“此在”,而非“主体”。作为认识检验标准的实践则要单纯得多,的公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人是主体,认识对象则是客体,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间的效用关系,价值哲学与认识论相伴随。二种实践反映的是人的二种存在结构,生存实践指向天人合一式的存在结构,价值实践指向主客二分存在结构,二者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其二,价值是有限的,意义是无限的。尽管二者都是对现实的超越,但价值是在主客体视域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都实体化了,只能指向有限的存在物,即特殊的存在者。说某物价值再大,它一定也是有限的,不是无限大。而意义则不然,意义是此在与存在的关系,它就是使人皈依于存在这个大全,化作永恒,汇入无尽的历史长河和高远的天地之中。其三,意义为价值奠基。作为人之精神生活中的二个组成部分,可以打个比方,价值是为精神生活盖造高楼,意义则是为这座高楼清理地基。康德说过,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他认为,只要人明智起来,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的,不过,考查地基如果做得太晚,工作起来总会更困难一些。人类的价值大厦如果没有扎实的意义地基,将会整体塌倒。这也就是近代价值哲学意图纠正理性主义偏颇而又不可能彻底的原因。尼采呼吁重估一切价值,而海德格尔则反对纠缠于价值,直接提出意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1.

[2] [美]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58.

[3] [美]詹姆斯·C.利文斯文顿.现代基督教思想[M].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97-698.

[4]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1.

[5] 光.生命及其意义——人的自我寻找与发现[J].学习与探索,1999,(5).

[6] 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郑一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3.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人生价值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的时代呼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是党和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构建的新需要,更是广大青年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诉求。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能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风向标和稳定器。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统领,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对于个性鲜明的中小学生而言,提炼符合中小学生自身特征并为其欣然接受的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引导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中小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科学提炼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稳定中小学生群体,凝聚中小学生力量,发挥中小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中小学生前进,激励中小学生持续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中小学生价值观与时俱进的体现。概括、提炼出简洁明了、易于识记且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教育方针以及目前中小学生自身特点相吻合的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理论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要求。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成效显著。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小学校,及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宣传、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的现实挑战,多方面因素制约着中小学校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和理解,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有调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丰富性制约着人们对其的全面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学理性制约着人们对其的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不够大众化制约着人们对其的理解与接受。”可见,这些主客观因素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对于中小学校中小学生而言,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和学理性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学校宣传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等因素,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小学校的深入推进。此外,部分中小学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比较丰富,不易识记,影响了其在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简洁明了的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现实挑战,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