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不足;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学生必备的能力。受限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再加之朗读能力考查手段的缺乏,使得朗读成为被打入冷宫的贵妃,空有其位,实无其用。为了解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对洛阳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以及学生的朗读情况以问卷及听课记录方式作了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如下:本人听课50节,50节中有朗读的43节,7节无朗读;朗读在10分钟以内的38节,在10分钟以上的5节;老师对朗读有指导的有16节,有较好指导的4节,无指导的23节。从这次调查中,笔者总结了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思考了几点策略,现归纳如下:

一、当前朗读教学的不足:

(一)朗读目标性不强。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洪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有感情的读出来。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笔者认为,朗读是一种言志传神、承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不仅要声音响亮,更应该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常常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外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甚至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朗读目标没有明确,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时间较短。一节课45分钟,用来朗读的时间不到十分钟,甚至不朗读,大量时间被问题、老师的讲解所占据。如:在听《爱莲说》这一课时,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掌握文言字词,翻译文章,而朗读被弃之一边。

(三)朗读方式较单一。语文课上,朗读方式最常用的就是齐读。齐读过于重视整齐性,埋没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更埋没了文章理解的多样性。

(四)对朗读指导不够。教师指导朗读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大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校正,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做到声情并茂等。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有时间简单指导,无时间不指导,学生进步不大。

(五)缺少朗读评价。评价是催化剂,它是对一个人的鞭策,对一个人的激发,正能量的评价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只是简单概括总结一下,如“好,读得不错!”“很有感情”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语文,重视朗读;要改变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薄弱地位,就必须从现实出发,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自上而下,从思想上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水中月,镜中花”的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而朗读则能弥补学体验的不足。读出感情,读入情境,在“读”中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从管理制度到教学常规强化朗读教学的地位。如:我们学校为了强化朗读教学,语文学科设立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并授予“朗诵新秀”,“朗诵标兵”,“小小朗诵家”等荣誉称号,并把他们的照片张贴于报栏内,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激情。学校还提倡家庭共同诵读活动,每年评选出“最爱读书家庭”,或者举行家庭共同朗读活动,不仅调动了家庭的读书积极性,更让学生被这种朗读的氛围所包围,在耳濡目染中浸润了书香气。此外教导处在每日的教学常规检查中,把朗读检查放在检查环节,检查班级的朗诵情况,检查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的教案,还举行教师诵读大比拼,进行教师比武,这些手段使得全校的朗读教学得到很大提高。

(二)丰富形式,创设情景;朗读是美的,形式的美丽多姿更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朗读的美。所以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呈现给学生,并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齐读、散读、指名读、跟读、个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品读、析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听读、说读、背读、写读、赛读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想读、演读、联读、比读等。另外在朗读中创设情景,如:背景音乐,情景视频等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强化技能,真情呼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为情,的《沁园春・雪》才豪放不羁;因为情,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的才绵绵感人;因为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才的闲情淡雅。而这些情都是需要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品悟到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范读的感染力、表率力和指导力,但仍借“多媒体教学”,以下载的课件或播放的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这样,学生听到的是录音机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声音,并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语文教师的“真实”的朗读,朗读积极性很难调动。因此,教师应主动强化朗读技能,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以真情范读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无声化有声,旧课换新颜,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一双“朗读”的翅膀,带着同学们在心灵的世界翱翔。让你我他的灵魂和情感在朗读中相互碰撞、补充和融合。动口动心动容动情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读出语文的情,读出语文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蔡先锋,论初中语文朗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文章不是无情物,分析讲解毕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古人学习就很重视朗读,大诗人白居易有“口舌成疮”的苦练,文学大家韩愈有“口不绝吟”的心得。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提倡让学生在用心诵读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品味文本,下面我结合《三峡》一课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加强朗读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三峡》一文时,在导入这一环节,在配乐的背景下我诵读了第一段并抒发了自己沉浸在三峡壮丽美景中的心情,然后请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此时全体学生都站了起来,有两名学生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灵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情的朗读、真实的感受,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情境。接下来我出示了“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这句话,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朗读的意义,培养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诵读不能无的放矢,要和赏析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我请学生依据朗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经验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赏析方法。此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目标,而且让学生在朗读和赏析时有具体的方法可循,引导学生学会将朗读和赏析相结合,知道怎样朗读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朗读,这样的朗读赏析结合的方法指导打破了以往课堂上读、赏分开的屏障,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其次,朗读还有利于活跃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文言文课堂教学容易呈现结构呆板、气氛沉闷的现象。在“朗读品味”环节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之后,我注重了设计朗读活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是小组汇报展示。组内交流屏幕上出现的三峡美景,让学生带着陶醉进行朗读赏析。为了让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更加真实有效,我进行了小组活动方式的指导,引领学生有效地参与朗读活动:

小组朗读活动指导:

1. 按学法指导朗读和赏析课文,交流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的处理。

2. 抓住重点词句具体赏析和朗读,总结写法精妙之处,并在组内演练。

3. 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汇报的方式。

4. 请其他组朗读能力强的的同学到自己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朗读展示时,有一个小组读得特别动情,他们就引领全班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跟读、接龙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高、兴趣浓。

另外,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去品味。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古人的神情心思及文章的要旨,欣赏文言文特有的美,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一、文本的刺激

首先要用文本,包括使用声、光、影像等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其激动,引起儿童强烈的心理反应或情感变化,产生朗读的冲动。怎样用文本来刺激学生呢?我们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把语文的刺激分为四项目标:

1.知识的刺激。知识刺激,包括字、词、句、文章、写作、文学常识。“诗眼”“句眼”,行家称之为“响字”,是作者炼字的着重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关键词句。一般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花、压、时、恰”等都是“响字”。诗人就是通过这些“响字”烘托主题思想的。学生通过文学常识“响字”的刺激,朗读起来自然感情充沛。

2.技能的刺激。技能刺激,包括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信息提取、推理、综合概括、语言应用等项目。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到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会错位。朗读《白杨》一文,有的同学把朗读重音落在“生根、发芽、枝干、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这些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描述白杨的生存环境。有的学生把朗读重音落在“哪儿、不管、总是”这些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上,给听者的感觉是作者在强调“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持续不断、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读懂了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托物言志,借白杨而赞美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3.能力的刺激。能力刺激,包括词汇辨析、语言理解、人际理解、逻辑分析、自我认识等内容。即使一个感叹号,因为语音目的、感彩不同,朗读的语气也不同。比如《凡卡》,当读到“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这些表示赞许、高兴的语句时,读到句子尾部就要用既强又高昂的语气,语调趋于上升;当读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这些表示悲痛、惋惜的语句时,则要用下降、低沉的语气,语调趋于下滑。心情愈悲痛,愈惋惜,下降的幅度就愈大,尾音适度延长,表达的感情就愈淋漓尽致。

4.情感的刺激。情感刺激,包括对文本的态度、思想、道德、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朗读首先要把思想情感准确地定位在文本表达的格调上。朗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远隔85年之久,朗读起来总是情感不到位。我及时地进行情感刺激:介绍课文背景,补充的革命史料,安排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铁肩担道义》情感刺激准确了,学生就绘声绘色地、淋漓尽致地朗读出了课文蕴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情调的反应

1.情调,文本刺激的效果表征。情调反应是文本有效刺激后学生产生的情感倾向及朗读活动。

为什么“不同的情调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情境”?因为情调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这就是说,“情调”既指“主观因素”,同时也指“客观存在”。在朗读教学中,“情调”与“情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本描绘的“情境”会刺激学生的朗读“情调”;学生的朗读“情调”又反映文本描绘的情境、景象,这种朗读情境或热烈、或低沉,完全是学生的情调反应。

2.情调,产生朗读的冲动。情调会产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冲动。比如朗读《鸬鹚》,学生总是读不出“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一句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联系驱赶家禽的生活实际,看看哪些词可以替换“抹”。学生通过一番品味,觉得用“撵”太野了,用“赶”太狠了,用“吆”太俗了,用“驱”太雅了,只有用“抹”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渔人又要鸬鹚下水捕鱼,又不能惊吓、伤害到它们的细腻感情。学生体味到了“抹”字的感彩和在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与特殊作用,朗读起来感情自然就到位了。

总之,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定位准确;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高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高效。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朗读方法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会朗读,便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对课文的学习中,通过朗读,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总结能力,在朗读中进行灵活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由于小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联想能力,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在对课文的学习中,通过朗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朗读,将声音传到耳朵,用视听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扩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充分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另外,朗读是小学语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有声语言,学生在读书中能够将冗长的书面内容转换成口头叙述,在朗读中,能够身临其境,不由自主的将自己放在作者的位置,用作者的心境去领会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趣味,品味文章,提升素养,受到启发。

最后,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试想,倘若在一堂语文课中,只是教师在按照课程要求,不停的讲解文章内容,或者是选择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式,那么可想而知,整个课堂的氛围是非常沉重的,没有一丝生动的迹象。但是,假如在课程设计时加入朗读的环节,那么整堂课就会立刻富有激情。学生通过朗读的声调,传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附带着生动形象的表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时而伴随着笑声,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单纯的满堂灌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学生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中角色的特点,例如人物的快乐与悲伤、动物的可爱与机灵等等。这些内容单纯通过无声阅读是体会不够的。除此之外,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音调的感受能力。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感触就越深,对文字内容的鉴赏能力就越高。

二、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的朗读分析

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朗读教学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出学生读书的情感,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朗读训练中,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指导着学生去朗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朗读才是动听的,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课文内容中的重点部门的语句划分,重点读音的词语,教会学生一些例如重读、停顿等的朗读技巧,也可以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下,让学生亲耳听到这种朗读的节奏感,感受到朗读的美,体会到朗读课程的乐趣,然后提问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给予表扬以及评价。

其次,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式。找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角色,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扮演,在阅读中掌握阅读的音调、语速,增强阅读的效果,也可以编排情景剧,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容,掌握朗读技巧,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出这个人应该是怎样的声音特色,根据自己的想象,朗读出角色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朗读技巧。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的训练,不能简单的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提前备课,在每节课中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有所提高,而不是每次都停留在同样的位置。老师通过引读,使学生完成朗读任务,也可以设计多种朗读方式,比如教师读上一段落,学生一齐读下一个段落,引导着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项活动,例如朗读比赛等,设定一些名次,给予优秀的学生一些奖励,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不断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地在训练中提高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内容,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认真设计朗读教学的方案,通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鉴赏能力、阅读能力等。

参考文献:

朗读者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阅读能力 提高策略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知识信息下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对于中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财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因此,要与时俱进,就得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

一、重视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在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二、落实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比赛阅读训练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语文教师要落实好比赛阅读训练,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心理特点选用不同方式,低年级的中学生可以开展识字比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等;高年级的学生除进行限时速读阅读之外,还可以采用读书演讲比赛等方式。

三、注重讨论与综合归纳

讨论,即在语文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对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座位讨论,小组讨论,自由结合讨论,学生与教师研讨等等。这种阅读的训练,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能起到集思广益、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