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范文第1篇

听了不少语文课,发现哪一堂都少不了朗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范读、引读、以问促读……花样繁多的朗读方法讓语文课书声琅琅,甚是热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就某一段文字反复朗读,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外,几乎看不到变化,学生原来怎么读,现在还是怎么读。尤其是那些“读书腔”,你再怎么教怎么练,都少有见效。“读不好,教不会”,是朗读教学羞于见人的尴尬事。不教不行,教了没用,朗读教学俨然成了一根鸡肋。

翻看老师们的教案,几乎每一课都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基本上只有一两行字:要么如“体会文中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空泛而无实质性的内容;要么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至于如何讓学生做到感情朗读?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朗读知识?要训练哪些朗读方法与技巧?文中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这样的感情需要通过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态才能表达出来?感情朗读的分寸感在哪里?等等,似乎从未在教案中看到过,也未曾有人质疑过。只有上公开课了,才发觉教学生朗读成了一个大问题。一位老师教《狐假虎威》时,把狐狸蒙住老虎的那一段对话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非教不可。老师教得很细致,狐狸眼珠子怎么骨碌一转?怎么扯着嗓子?老虎怎么一愣?翻来覆去地讓学生想象、体会、表演、模仿,就是没有按角色所说的话语进行朗读。结果折腾了足足20分钟,依然读不好。究其原因,是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读。我们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缺少朗读的专业训练。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不补朗读学这一课,朗读教学就没了底气!

当然,有了朗读学知识还未必就能教得好朗读课。近日指导一位老师教学《鹬蚌相争》,其中,针对鹬和蚌相争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一段朗读导语:关注一下提示语“威胁”,体会一下,“威胁”时语气是柔和的还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还是细长的?语态是和善的还是凶狠的?是热情的还是冰冷的?……意图通过比较,辨别出表现“威胁”特有的语气、语调及语态,然后练习朗读,揣摩朗读发声的变化。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光有这样的理论指导,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学生需要的是在具体朗读语境中的现场比较、即兴示范、反复模仿与积极评价,于是,教学时做了这样的改进:你用什么“威胁”蚌?()体会一下鹬对蚌的态度?(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读!学生果然读出了相应的语气、语调,教师及时评价:有点“威胁”的味道了,谁能比他更厉害?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朗读,一个比一个更能表现“威胁”。在此基础上,教师作朗读的点化:语气是生硬的,语调是粗重的,语态是又气又怒、冷冷的。学生有了具体的朗读经验,自然就能把握分寸。看来,朗读的理性指导必须在现场,在学生现有朗读经验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才能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纸上谈兵,只能是无用之功。

我们常常惊叹于贾志敏、于永正等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指导,那些“读书腔”在他们的引导下,不知怎么就改变了。这其中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和琢磨。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朗读教学不仅需要朗读学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自身朗读能力过硬。有了过硬的朗读能力和专业的知识,怎么教就不是件难事了。学生朗读中出现的种种尴尬恰好就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捕捉住这些时机必能化尴尬为惊奇,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

推荐理由:在课堂上,贾志敏老师曾经为了讓学生用适宜的语调和语气读一个短句,不惜耗时五六分钟,先后讓十几位学生读,并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个细节讓编者印象深刻。事实上,朗读与内容理解、情感表达有关,语文教师如能像贾老师一样带领学生真正把课文读好,其他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朗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朗读教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70-01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只重视写作上的训练,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最容易被忽略。其实,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的重要性。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不同的年级,朗读的训练应当有不同的侧重。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低年级的朗读,应该从一词一句开始训练,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唱读。正确,就是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流利,就是指在读的过程中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不读破词句,不重复字句。不唱读就是不带拖腔。

大家知道,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而拼音是帮助他们识字和学习语言的有效工具。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拼音这一教学关。拼音关过了,就可以帮助他们识字,学习语言,就能读得正确。另外,低年级学生具有模仿力极强的特点,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与领读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和领读是激发学生朗读的重要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再有,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在读的正确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清每一句话,把握句子的语气,借助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去朗读。这样,一点一滴地把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体会,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中年级,由于课文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与加深,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也比较深刻,常常要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才能读懂。所以到了中年级阶段要把读思结合的习惯作为重点去训练。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要求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中年级学生的文章篇幅一般比较长,而我们的课堂时间又有限,所以,在读的训练上还要分清主次,选准多读的内容,如: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多读。此阶段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质疑、问难(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充分关注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会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在教学上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即形式上可采用分组教学,也可以用师生共同辩论的形式等。同时,教师思维也要开放,因为只要学生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独立思考,再经过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高年级,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对朗读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要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弄清疑点,透彻理解课文。教师在此阶段应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特别注意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而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体验不同,甚至于阅读时的心境不同等这些客观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学生,而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帮助和指导作用,因为这些是学生发挥其主体性能力的坚强后盾。学习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涵。此阶段搞好细读最重要。默读就是细读,由于认真预习了,所以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文章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把握了主题,弄清了脉络。通过反复默读,特别是重点句、中心句、中心段,优美的修辞和充满激情的语句,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理解和收获,感情也会自然逐步加深,甚至会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这种结果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是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

高年级文章的体裁多有不同,对于不同体裁文章的朗读技巧也不相同。如:写景的文章,就要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充分训练学生的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景物的美,体会作者文章中所描写的情感。再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就需要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言进行有感情朗读。通过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

朗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范读 情境诵读 朗读技巧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不同的朗读标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情感,积淀文化底蕴。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规范学生的语言技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范读引领,有章可循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当学生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心田,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加强范读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象,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秋天好美呀!我爱美丽的秋天!我好想到秋天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当学生的思维被开启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美景的?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哦!经过刚才的思维激发,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说,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吗?学生肯定是满脸期待,静心倾听。当然在范读前,教师一定要酝酿好自己的情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范读时,要做到读音准确,感情充沛,表情到位,抑扬顿挫,真正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当然,教师何时该范读、范读多少次为宜,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需要或要求范读时再范读,可范读一些长句、难读的句子或一些精彩句段,范读那些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重点段落。除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得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形成独特的语感。

二、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学会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领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正因为朗读如此重要,所以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当其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到各年级来说,要求也并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渐次提高朗读标准,最终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重在正确朗读,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试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教师要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看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并努力达到有感情。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自读、互读,然后班级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读出快乐。

三、创设情境,激情绽放

情境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情境诵读。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智慧地进行情境诵读训练,如同语文学习的一味调味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读出韵味,收获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我们可以采用情境诵读的方法带领学生阅读。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初步感受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后,教师可以播放与海底世界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亲耳听听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亲眼观看景色的瑰丽和物产的富饶,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后,引导他们进行观后感交流。相信有了文字内容的铺垫和媒体的直观介入,学生心中的海底世界一定是色彩斑斓,此时再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朗读教学范文第4篇

一、解读文本,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作品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思想对文章进行再创造。而这个创造过程是与诵读者个人的阅历、水平、能力相关联的。比如李商隐的《无题》,历来没有固定结论,这正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文本时的个性解读。而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般人解为爱情、理想,而王国维却将之理解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带着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读来韵味自是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可做多元解读的文本,很多教师却倾向于对文本进行一元解读,只愿求同而不敢求异,常此以往,学生便习惯性地依赖教师的解读,而不愿自己深入文本了,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最终将走向程式化的朗读,“以读促学”更是无从谈起。

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生了解苏轼生平的前提下,笔者是如此尝试的:教师不先解读文本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请学生单独朗读。发现学生对文段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语调低沉缓慢,若有千斤之重,饱含沉痛之感。而有的学生在前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无奈低沉的语调后,语调渐高,充满昂扬之势。这时,笔者抓住这细微不同之处,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如此处理,由此引发了苏轼情感是“消极”还是“旷达”的争辩,学生不仅在文中寻找依据,还拓展到苏轼的其他文章,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二、教师点拨,学生融情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最动人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沉重的生活体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音乐家弹奏出美妙的曲子在于其能够融入作品之中,朗读亦然。只有朗读者真正理解这种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之时,他的朗读才具备打动人心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能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己初步掌握文本的基础之上应做进一步的指导工作,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掌握全文的思想感情。

以《荷塘月色》为例,这篇美文虽很著名,但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却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心情。在这里就需要教师带领,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作者借荷塘月色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在月色下的荷塘中寻得内心暂时的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梦醒之后,苦闷依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本文是幽美与凄美的交融,寓情于景,在诵读时必须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在舒缓的基调中见沉重,于喜悦的情感中见哀愁,虽有短暂的宁静,飘渺的希望,最终却归为“什么也没有”的失落。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文本的复杂情感路线。

三、把握文体,抓住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的串讲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独自唱主角而不让学生参与进来,势必难以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功感。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教师在遇到具体文章时如依据文体特征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必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诗词是用凝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意境,重在情感的抒发,是最适于诵读教学的,在读中去体悟文本。比如《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气势磅礴,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诗人感慨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借着飘然的醉意,一吐胸中的抑郁。由此确定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的,并沿着诗歌的脉络体会诗人汹涌奔腾的思绪,加上诗人浪漫夸张的语言、错综跳跃的韵律和收放变化的节奏,诵读时起伏跌宕,奔泻流淌的诗韵就一展无遗了。

小说诵读教学的重点则应放在分析人物的形象和语言的品味上。如《林黛玉进贾府》,对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进行赏析,诵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等语句,从而揭示其性格以及其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用以读促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串讲。由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的疑点,借助工具书或者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语境来理解。戏剧以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分角色,因而最适合分角色朗读。散文脉络清晰,以抒情为主,但由于其语言的不同,所以较诗歌舒缓,起伏停顿较小,读时注意其前后的衔接照应。议论文以说理为主,因此在诵读时注意把握说理的铿锵、坚定的语气。

四、建立小组,榜样带动

朗读技巧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诵读教学开始阶段,学生会不好意思朗读,且很多学生面对朗读尤其是单独朗读时是害羞畏惧的,群读时则易趋于“唱读”,往往表现得不尽人意,教师在看不见效果时往往会果断地选择放弃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从此,课堂上更是再难闻朗朗书声。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多教师日常教学中常用之策,优点在于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方法在朗读教学中同样适用。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小组,培养“小教师”,以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且“小教师”虽然能力上不能达到完美,但是在其他学生畏缩不前时敢于打破僵局,激励他人,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且使学生觉得原来朗读就在身边,而不会因为觉得望尘莫及而始终止步不前。教师也可以请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并在朗读教学时让小组举行比赛,这会让学生有一种集体荣誉感,激起他们的斗志和信心。

朗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兴趣;方法;示范;阳光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72-01

朗读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声音语言的阅读活动,是调动眼、耳、口、脑并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各年级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在小学教育中,一堂课的时间大约就四十来分钟。一般来说,语文老师需要对课文进行讲解,这就会挤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四五分钟。比如预习性朗读,语文老师会在授课开始前的几分钟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标出生僻字以及难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很多学生连文章都未朗读到一半,老师就会叫停,然后马上转入讲授环节。这种短时间的朗读根本无法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2、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老师并未认清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将朗读教学只是当作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来使用,而没有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很多老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虽然看似风风火火,但是在朗读之前没有对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之后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朗读,不知道朗读有什么作用,只是被老师驱赶着读而已。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没有用心去读、去领会,而只是有口无心的“念经”。这种缺乏目标性的朗读,是起不到教学作用的。

3、朗读的面窄

老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往往盯住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对其他学生不闻不问,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无可厚非。但是,喜欢归喜欢,绝对不能偏心。教育是公平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二、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育界有句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对于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表现,就会发现凡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他们都会很积极的参与互动。凡是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会显得无精打采。

因此,语文老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一定要多让学生朗读其感兴趣的文章、章节或段落,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老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朗读素材。老师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外各种书籍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另外,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欲望。老师还可以引用中外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或是课后时间组织班上的学生在一起分享各自的阅读经验、体会和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重要手段,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根据课文的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内容和目标

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一定要对文章的特点进行仔细的分析,明确哪些地方是朗读的重点,哪些地方是朗读的难点,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该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记录,在阅读结束后对其进行纠正。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询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

(2)加强示范

朗读,简而言之就是“口授耳听”。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离不开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教师高水平的朗读,不但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再对文章辅以独特的讲解,就可以将朗读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由此可见,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在朗读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做好朗读示范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示范朗读中要以声传情,重视细节

精彩的示范朗读,必须达到以声传情,形神兼备的效果。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被老师的阅读情绪所感染,刺激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老师生动的朗读,能够让学生产生“一读为快”的情绪,会让学生不自觉的沉入到老师范读的情绪中。另外,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朗读技巧和方法,因为学生最开始的朗读方式和技巧都是来自老师的示范。如果老师不重视朗读细节,不但无法进行精彩的朗读示范,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朗读习惯。因此,老师在朗读时要使用好普通话、要控制好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朗读的姿势以及朗读的习惯都以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为基准。

②示范朗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感,辅助学生理解文章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将不具形象感的文字内容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声音与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使其能在老师的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鉴于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低,诸多繁复的文字加大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这时候,老师的范读就显得异常重要。老师在范读前要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想,对生僻字做好注释,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好标注。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帮助老师更快的发现各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方便对其更好的指导。

(3)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语文课朗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朗读形式可以交替使用。比如按朗读声音大小可分为轻声读或是大声读;按朗读对象可分为个人读或是集体读等;按师生合作朗读的形式可分为分角色读、引读、轮读等。朗读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在朗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提升朗读教学的效率。

3、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评价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朗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朗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质的阳光评价。阳光评价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保护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的开展,只有做好朗读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