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语文 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

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 音乐 ,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的由几幅画组成意境,但多数都是一个画面,有动景,也有静景。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知识储备,那么,结合中学课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 艺术 特色:前两句,寥寥十字,就描绘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苍山红叶,色彩鲜明和谐,景物错落有致,很富画意;后两句添写绿树荫浓,翠色欲滴,使得这首小诗格外清闲隽永,情趣盎然。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 艺术 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在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有些时候,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点化前人语句、用神话故事、用 历史 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懊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得抓住文本所透视出来的作者“情愫”及所给“注释”加以综合分析,变通运用,才能准确理解诗词,顺利解读。

参考 文献 :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2篇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现阶段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程序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往往导致古诗词鉴赏所固有的趣味性荡然无存,对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类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美化中学生心灵、激发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热情的整体效益,传递并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中国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古诗歌鉴赏的教育过程往往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学生的参与。从教学本质而言,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发问、质疑与思考才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仅仅是提供方向,解答疑惑的角色。这个观点在古诗词鉴赏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思维体系等,均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个体,在解读古诗词中也必然独具特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才是激发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功利化教学模式的弊端

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偏向于功利化,课堂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而并不是鉴于陶冶情操的能力培养。这种现象在高三阶段尤为突出,一味注重古诗词阅读数量,忽略鉴赏质量和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散,这便与新课标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大相径庭,形成了严重的背离,高考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塑古诗词教学模式

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针对于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确立清晰的教学思路:由于古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等,语言具有跳跃性,且语义不够完整,因而语文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文学背景,将古诗词翻译解释成白话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建立正确的鉴赏过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比如,教学课堂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来讲授知识感悟,教师作为聆听者来提问,这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和发言的积极性,不止是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注重具体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古诗词言简意赅,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够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便是借助了意象。意象是作者主观意志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也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就要语文教师借助古诗词的脉络结构或情感变化组织出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象,如何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环境背景中,达到鉴赏的目标。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原文,然后由教师提供适当的思考问题,如“本词中作者涉及到什么意象的描写?这么几个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全词是怎样的基调,为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培养诗词鉴赏的正确思路。

3.组织古诗词鉴赏活动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满怀热爱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教学要把提升学生的兴趣置之首位,组织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古诗词朗诵比赛、最佳古诗词鉴赏小能手评比等,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共同进步。

4.合理作业,课外培养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株奇葩。它立意高远,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重大,但这些古诗词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给学生解读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诗境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较高的鉴赏水平,本人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知背景,看生平

要客观地评价诗人和历史的看待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唐代的强盛和开放使唐诗生机盎然、大气磅礴;而宋朝积贫积弱,使宋词多离别叹惋,哀怨惆怅。两朝相比,时代特点尤为明显。

“诗言志”。。每首古诗既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风格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了解屈原的经历,不熟知屈原的情怀,我们就无从感知他“伏清自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刚正不阿,就无法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杜甫历安史之乱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国难家仇中也表达了深沉的悲叹。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学会“知人论诗”,在古诗鉴赏中十分重要。

二、理情物,析情怀

化景物为情思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具体的物象描绘是为了传递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花鸟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是诗人借以寄托自己情感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意象”。景物和情思的结合常借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姜夔《扬州慢》中的“清角”“空城”等都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候,应该能从这些“意象”中看出诗人的情怀。。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表面上看纯粹是描写自然风光,而细心体味,不难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是春天的色彩;黄鹂歌鸣是春天的声音;白鹭归来是春天的脚步。从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人博大的心境和丰富的情感。

三、品情言,赏情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中常常是一个字词提挈全文,所谓一字而境界全出。正如晁补之所说:“诗以一字论工拙”。因此,诗人对字词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世心”。鉴赏诗歌必须去发现、品味诗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发掘“情”与“语”之间的关系。

诗歌的情感表达大体可分两种:一是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悲”和“独”直点作者的老病孤愁的感情。另一种是暗示,如李白的《越中鉴古》虽无一字点明感情,但我们从诗歌描绘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之中,不难体会到那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因此,鉴赏古诗词应学会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句,体会那种直白或暗示的感情。

“情艺”就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它包括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设问、借代等;还包括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也包括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我们在鉴赏时不仅要学会分析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还应明确其作用。如对偶它使得律诗和绝句精致对称、朗朗上口;比喻使诗句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借物抒情的手法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得多情;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在表志。古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些手法和技巧上。

其实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要以大量的阅读和记诵为基础,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在平时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领悟那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淡雅与宁静,去找到那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壮志与豪情。赏诗如尝醇酒,久则弥笃;如饮清泉,沁人心脾;如品香茗,情趣盎然。久之将有“诗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这也就是鉴赏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陈利保,田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鉴赏[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徐应佩,吴功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鉴赏;思想内容;意境;表达技巧;语言

从2002年高考开始,古代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型,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考场上圆满地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是我们身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教学难题,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细节,准确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不仅是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观点态度所必须的,也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前提。由于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加之古代诗词运用的典故较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丰富,就加大了对诗歌内容的准确把握的难度。面对需要鉴赏的诗歌我们可以先由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细节处入手,从细节处挖掘诗歌的思想内容。(1)从题目识别题材。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有时通过分析题目就可以整体把握诗歌的题材,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蕴含着相关的思想内容,如山水诗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田园诗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了解同一题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对诗歌的整体把握。(2)从作者联系背景。这里说的背景主要有三个:一是诗人的生平经历,二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三是成诗时作者的处境。作者所写诗歌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学识修养,他的生平遭际决定的。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诗歌鉴赏题,《岁暮》,作者是爱国诗人杜甫,作品写到了又一年将尽,自然季节又将结束一个轮回,诗人对人生暮年漂泊无限感慨,联系诗人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颠沛流离的身世,壮志难酬的失意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会猜测到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所表达的主旨:诗人那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3)从注释破解难点。注释往往是对作者的介绍以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和一些关键字词的解释。命题者在这里提供的附加信息绝不是多余的,它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它所隐含的信息很多时候恰恰是解题的突破口。如2010年辽宁省高考古诗词鉴赏《雨》,注释暗示我们作品写于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时期。这对我们把握作品思想感情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作者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在诗里正是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抓住意象,透彻分析意境,体味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有很多物象都有特定的内涵,这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和感彩。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设来传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对意象含义的准确解读,对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非常重要。那么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保障。如2012年江西省考题《江城子》考查了“杨柳”“飞絮”两个意象的内涵,并通过对着两个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表现的情感。“西城杨柳弄春柔”写景背后寓含深意,“柳色”常使人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使人想到感春伤别。加之古代“柳”与“留”谐音,又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因此本词“杨柳”象征离别之意,依依不舍之感。“飞絮”点出了暮春时节,又寓年华易逝,漂泊不定。因此,“杨柳”、“飞絮”在这词定的情境中的内涵应为:韶华易逝,伤春伤别,久别怀人之情。

3.回归文本,了解鉴赏手法,品读语言。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回归文本,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作答,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诗歌形象的描绘与感情的抒发都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有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主要表达方式,其中描写和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外,高考中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的考查也是重点,诗歌中常考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等也是考点。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熟练掌握,这样在高考鉴赏时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说诗歌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语言,它更形象精练,更富于色彩感、节奏感、动态质感。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除了要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也要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这些妙字佳句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平时对诗歌基础知识的积累,把握好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多加练习,灵活运用。那么,无论是平时练笔还是高考考场,我们就能应对自如了。(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贾铖虎.2009年高考古诗文备考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08.

[2]严维民.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08.

古诗词鉴赏范文第5篇

一、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  简析颔联、  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③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比作        ,又将       比作       ,表这了诗人            和对友人的                 。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  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诗二四句写景的色调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辞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阅读李货《南园》,  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园十三首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辽海:指辽东地区,  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争。

就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阅读文天样的《金陵驿》,  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麦达了诗人怎样—种思想感情?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阅读下的诗,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  “照”面说“铺”,  有什么表这效果,

 ②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写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城洛城闻笛》,作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前半部分写少年英雄飒爽英姿,表现他的“勇”,后半部分写他为国征战,表现他的“忠”。

闲时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景象和现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1998年高考卷所选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通过描写夜访李凝幽居,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借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感情。

托物言志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孤高自赏的高尚节操。

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

1、概括全诗主旨。

“主旨”,或是全诗表达的某种感情,或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例如,2002年高考卷题目的设计就体现了把握主旨的要求,很多考生在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时,把该诗的主旨理解为是写离别之情,而实际上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思想之情。

2、评价诗歌意义。

或评价该诗的积极意义(对认识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意义,对认识某个历史事件有何价值),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3、分析作者的态度。  

作者态度包括:对某个人物的态度、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三、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唐朝的诗歌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近体诗份律诗和绝句。古体诗不受格律的束缚,而近体诗十分讲究格律。五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两句叫首联或起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或结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应当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阅读杜甫的购《江汉》,  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下面是《江汉》诗的中间四句,  它们的恰当顺序是

(2) 这首诗中,  诗人用哪些具有比喻意味的意向来作自我比况?

(3)这首诗麦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四、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著名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廋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廋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回答后右面的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