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范文第1篇

有幸参加“三峡?平湖之春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邀请了吴正宪、华应龙两位数学名师和重庆市万州区几位本地名师献课,活动旨在研究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思想及教学艺术。本次大会让我有了一次“走近名师,感悟课改”的深切体会。

一、思考课堂,用心领悟吴正宪、华应龙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课前交流,走进学生心灵

每一位老师都有上课交流这个环节。吴正宪、华应龙的课前交流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吴正宪的课前交流似乎没有什么特意的设计。她随意地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要给老师说?”然后,就有同学提问:“吴老师,你几岁了?”“吴老师,你的生日是哪天啦?”“吴老师,你的眼睛会好吗?”(因为吴老师是近视眼)“吴老师,你是哪一年教数学的?”吴老师愉悦地分别与学生交流了以上问题,很风趣,很幽默,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关系一下子融洽了,他们仿佛就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华应龙在教学《神奇的带子》的时候,是用魔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他让学生猜想、推断、诉说,然后进行中肯的点评。他始终没有直接给出魔术的秘密,让学生的想象在他们的心灵里翱翔,让师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师生的心灵在此交汇。

这看似简单的课前交流,实质上是在构建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将枯燥的数学课程人性化,是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还比如,司空见惯的师生问好环节,吴老师是这样做的。吴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学生自动起立。吴老师问:“同学们好!”学生答:“吴老师好!”吴老师说:“谢谢!”多神奇呀,吴老师仅仅只比我们多说了“谢谢”二字,可它值“两千金”哪!平等的师生关系油然而生,“尊重学生”的课程目标凸显得淋漓尽致。

(二)创设情境,与学生生活对话

与学生生活对话,就是要树立“心中有学生”的观念,了解熟悉学生的真实成长世界,创设相关情境,杜绝灌输,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知识,提升能力。

如吴老师在《平均数》的教学过程。她以游戏活动开始教学。甲、乙两组各三人上来拍皮球,甲组三人拍了27个,乙组三人拍了24个,乙组拍球的总数少了,此时吴老师突然说她要加在乙组里面一起拍,结果她拍了8个。此时,乙组总数达到32个,超过了甲组。于是吴老师得出“乙组胜出”的结论。此时,有学生终于忍不住站起来说:“吴老师,不公平!”这时吴老师让大家围绕“不公平”,积极发言,师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着对话、交流,终于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四个基本概念,吴老师创设了“学生模拟演示”的情景。她让两个学生上来亲自演示,用生动的情景演示了什么叫“同时行走”,什么叫“相对”,什么叫“相距”,什么叫“相遇”。特别是演示“相遇”时学生相遇后不知所措,这时吴老师及时地启发学生要握手或者拥抱。这不正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人吗?

体现“让学生学会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理念,吴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曾投影了五个例子,如浦东机场平均每天起降379架次,上海磁悬浮列车日均客流量为4000余人次,“五一”期间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统计图,小刚家第四季度人均用水量,小明过河等等,每个例子都是生活的写照,每个例子都反映了不同的问题。吴老师并没有讲解每个例子的意思,而是问学生:“你读懂了哪些信息?”“你想了解什么?”“你想说点什么?”从学情出发,针对学生学习所需,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质疑求解,这就是名师高于普通教师的地方。

二、透视细节,品悟吴正宪、华应龙 “心中有学生,目中有人”的人师精神

下课的时间到了,可师生还在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交流中。可惜时间无情,正如吴老师问学生:“你们最恨什么?”有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最恨时间。”“可时间无情人有情啊!”吴老师接着说:“给你们上课,我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可我真的不想说再见!但是面对这么多听课的老师,我们怎么办?我们能对他们说点什么?”接着学生依依不舍地向会场各个方向的老师深深鞠躬,娓道别离,会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华应龙老师在讲完《神奇的带子》后,对同学们说:“时间有限,课堂无限,真心希望你们把神奇的大千世界当成无限的课堂,它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走近名师,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亲近和认可我们,从而投入到积极的教学状态中来;走近名师,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和新教材对话,怎么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我想,吴正宪、华应龙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名师,受到学生的喜爱,关键在于他们教学中始终“心中有学生,目中有人”。

吴正宪的经典言论是: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20多年来,华应龙致力于探索“尊重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名师课堂范文第2篇

一、善于创设真实自然的生态化和生命化课堂

学生的成长教育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启迪智慧,发展生命的重要部分。优秀教师非常看重自己的课堂教学,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自然、生活生态化的课堂。一般情况下,名师上公开课前基本上没时间接触学生,也很少布置预习任务,只在课前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互动,目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由四一班同学配合吴老师上课”时,马上向听课教师更正为“不是配合,这节课是我和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细细品味,不经意的细节,折射出的是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折射出的是关注学生成长的生命课堂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化课堂,从理念上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

二、善于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和创造性运用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名师非常重视教材的作用,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思路,重难点及关键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对所教课程能深入理解,深度挖掘,巧妙呈现,并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创造性的整合,让课堂成为学生轻松、快乐、有趣的学习平台。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三年级《可能性》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算式:46+3( )= ?入手,通过括号里填写任意数字,看结果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让学生在感兴趣、低层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稳步过渡,逐渐增设难度,加深认识,并通过填数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运用。教材设计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使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回归本真。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只有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才能读懂课堂。

三、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和情感的培养,所有名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无一例外。刘德武老师对于课题的书写,给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好东西是要写在黑板上的,要留住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一方面在点题,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强调板书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对于传统精华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他特别重视鼓励孩子要善于倾听,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反思。“你们要保存自己的看法,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有主见。”“要学会反思,也就是做完一件事,走完一段路,要回过头来,进行审视。”这些习惯性的话语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既增加了课堂的厚重感,又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011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两基”扩展为“四基”,把“两能”扩展为“四能”,即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进一步把数学的目标和内容扩大化、内涵化、丰厚化。这在名师的课中体现尤为明显。

五、善于用幽默风趣、恰当中肯的课堂评价语言

名师对课堂掌控娴熟,游刃有余,他们信手拈来,轻松自如,给孩子展现的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就是你们的智慧!”这是对孩子独特思维的肯定。“没发过言的同学来说一说,请把掌声送给这一言未发的同学。”这是对学困生的关注。“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励。“你真会注意听,会表达。”这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肯定。整节课堂上充满了诚挚的希望和浓浓的情意。这些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从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技能,更是情感和关爱,是创新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名师课堂范文第3篇

【案例1】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24时记时法》导课

师: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准备好了。好,上课!

出示钟面(3时)(不是课件,就是普通的教具钟面)

【案例2】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中心小学夏青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思考】

两位特级教师的导课都没有情境的创设,看似非常的“突兀”。然而,“突兀”中却寓含着深意。已经“准备好了”, 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如各种学习物品的准备,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准备,如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如果还要硬性地创设虚拟的情境,只能是叠床架屋、画蛇添足。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的“作为”完全可以“简”一点:将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静悄悄地学习”。

夏青峰老师说:“我欣赏静悄悄地学习。”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较少干预下的自主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抽象思维是数学学科重要的训练目标,过多的干预只能束缚学生的手脚,蒙蔽学生的眼睛,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慧”一点

【案例3】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刘沿革《周长》导课

师:每周一上午,我们北京各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南京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有一天升旗仪式过程中,小强突然晕倒了。

生:啊?

师:你们这儿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生:没有!

师:老师赶紧把小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碍,小强的体质比较差,只要坚持锻炼就行了。

师:爸爸为小强制定了一份锻炼计划。

出示锻炼计划:每天沿操场边线跑一圈

创设情境:三种不同的跑法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周长)。

【案例4】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学其《公顷和平方千米》导课

师:介绍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历史。

出示情境图:玄武湖占地400公顷。(东南大学和南师附小离玄武湖很近)

师:孩子们,对哪个词感到陌生?

生:公顷。

师:公顷是什么单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面积单位。因为用了“占地”这个词。

师: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呢?

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玄武湖太大了。

师:公顷是大面积单位,是土地面积单位。(揭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思考】

升旗仪式是每个小朋友最熟知和最向往的场面,玄武湖是南师附小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旅游景点。两位特级教师的导课方式(刘沿革老师升旗仪式时学生晕倒的情境设计似有商榷之处,但肯定源于生活。)似乎是信手拈来,却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让后续的过程好像是由此“长”出来的。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可我们有些老师抱怨生活中缺少鲜活的情境资源,有时胡编乱造,有时机械照搬,却忽略了学生实际和生活这个大舞台,缺少的正是智慧。

课堂“作为”需要智慧,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老师。教师的智慧来自于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像刘沿革老师和王学其老师一样,不断从日常生活的琐屑中去发现、去挖掘。

教师的智慧来自于思考。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我们善于思考,用心思考。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思考是教师睿智的体现,思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思考是教师一生的目标。教师思考了,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深刻地思考。

三、 “矮”一点

【案例5】 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刘松《乘法分配律》导课

师:我叫刘松,来自浙江。这位姑娘,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这位小伙子,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孩子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都可以成为刘松老师的朋友。

【思考】

我赞赏刘松老师的导课,可谓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无痕铺垫。更赞赏他对师生关系的倾力追求,希望与学生成为一对人格平等的朋友(成为老师的朋友前提是学生同意),一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朋友。

课堂本质上是师生双边的课堂。课堂上两个重要角色师和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目标和任务。正如闫勤老师所说的“动车之道”:“动车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动力源不只是车头。同样,课堂上动力源不只是老师。”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的动力源更多,需要我们在“课堂作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身子“矮一点”。

拉近师生距离,除了从心理上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名师课堂范文第4篇

一、功利意识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

我反复的观看了自己的课堂实录,寻找着自己和名师的差距。尽管我的课堂教学流程感觉比较完美,好像找不出有问题的地方,可是细细品味却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小家子气的感觉。再整体对比,我突然发现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于上课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在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时完全是被功利思想所左右,因为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迎接检查,是为了希望得到优秀,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把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时候定位在教师本人,不敢也不允许有任何地方出现差错,是为了让课完美而完美。想想其实平时的课堂何尝不也一样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平时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分数,为了自己的饭碗,为了获得更多的名誉等。这样必然导致教学中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很多时候不能从学生长远受益的角度去设计,缺少了对学生小学阶段发展的全盘考虑,忽略了点面结合、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整合,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巧妙融合等。而于老师的课堂之所以给人以大气的感觉,就是因为于老师在上课以前对目标的定位不存在功利意识。他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课是为学生而上、是为了每个学生的进步而上,所以整个课堂才能够始终充满了快乐。我在上课以前对教学目标定位狭窄,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教师本身的发展,失去了很多和学生自由碰撞的机会。所以我想要想拉近自己和名师的距离,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存在功利意识,都不能让课堂成为满足自己功利欲望的场所,应该始终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应该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放在首位。

二、牵起的手始终放不下

每次观看于老师的教学实录,都会被于老师课堂上那种自然而然的情境教学氛围所吸引,总是让人觉得此时的教室已经不仅仅是课堂,而是师生“聊天”交流、情感碰撞、思维放飞之所。此时的老师就像是学生的同伴、一个最佳领路人,丝毫没有教师把学生强拉入网的感觉。整个课堂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汹涌的瀑布,有时如和风细雨,有时又犹如浪涛翻滚,而不论何种变化,师生却全都能够融入其中,其乐融融。可是再看我的课堂,却总有一种不够真实的感觉。虽然学生一次次被带入课文情境中,虽然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碰撞,情感一次次被激发,可是总也摆脱不了被教师拽着走的感觉,课堂始终好像处于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之中,学生始终无法尽情的让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自由翱翔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而教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闭眼想象的片断尤为明显:

师: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你摸到的是怎样的云雾?此时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我摸到了软软的云雾,感觉舒服极了。

生:我摸到了凉丝丝的云雾,云雾飘到了脸上,仿佛在给我洗脸呢。

生:我漫步山道,不时的有云雾飘来,有的落到了我的嘴角,甜甜的,真像大白兔奶糖呢。

生:我在山上游览,一会儿好像摸到了一只正在吃草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好像摸到了一只刚出生的毛茸茸的小鸡,真好玩。

生:我摸到了软绵绵的云雾,好像腾云驾雾来到了人间仙境,感觉自己飘飘悠悠的飞了起来。

生:我漫步山道,刚刚看见了一片森林,转眼间又变成了一片海洋,我好像来到了天堂,马上就能见到孙悟空了。

这时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此时完全可以直接带学生进入下面的课文,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继续漫游于庐山的云雾中,进一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并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字合二为一。我想如果这样教学,学生的身心愉悦一定已经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了。可教学中我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被打断,为了完成预设好的教案,还是进入了下面的环节:

名师课堂范文第5篇

一、“名师导教”凸显名师的“导”

名师导教是指由名师工作室成员指导英语学科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主体是“名师”,核心是“导”,目标是“教学实创”,最终目标是打造高效英语课堂。下面笔者从导教的四个方面阐述“导”的过程。

1.导情。导情是指名师工作室成员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传递给其他老师。具体途径有:①成立名师工作室,树立教师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②开办名师讲座,由名师工作室成员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以此激发全体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③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把名师工作室成员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传递给青年教师,引领青年教师的成长。例如,陆璇老师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被列为自治区级名师培养对象;李济菲、庞儒、林德兰等青年教师通过与名师工作室成员结对子,教学能力提升很快,在全国、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中均有出色的表现。

2.导备。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单一,教师备课比较被动,且容易流于形式。老师们希望通过耳闻目睹优秀的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此,2010年春季学期,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组织下,老师们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一起讨论教学活动的设计,商讨教法、学法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等,经历了“各抒己见名师点拨心领神会身体力行”的导备过程。

例如:在导备环节,针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首先由备课组老师阐述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备课组的林德兰老师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短语动词:cheer up,set up,give out,come up with,hand out。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引导下,备课组全体教师一起分析教学内容,最后得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短语动词这一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情感目标的教学。有了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引领和同伴的帮助,林德兰老师意识到自己在备课时思考得还不够周全,在重新确定教学重点后,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3.导课。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名师工作室成员们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3E”风格,即Enjoyable(有趣)、Emotional(有情)、Effective(有效)。导课的具体做法是:名师授课,全体教师听课名师与听课教师共同交流,并各自反思听课教师学习名师的教学听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案、调整教学,自己授课。

例如:林德兰老师在听了名师工作室成员吕英明执教的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Unit 8第1课时后,发现吕老师的授课呈现出“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特点。轮到自己上课时,她发现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她再次认真分析了吕老师的教学过程,并积极请教。在吕英明老师的指导下,林德兰明白了教学设计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最后,她决定先舍弃教材中“3a”这部分内容,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短语动词,同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修改了教学方案。教学时,林德兰还“偷”用了吕老师教学短语动词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别人的方法有哪些”这一问题,同时增加了朗读、交流、汉英互译等练习,加强了学生对短语动词的记忆和巩固,整节课的教学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名师导课,青年教师从名师工作室成员身上学到了处理教材的技巧,懂得了巧妙安排教学环节,提升了执教水平。

4.导思。在执教老师授课完毕后,名师工作室成员会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评价方式由传统的以“他评”为主转为以“自评”为主。反思的具体内容有:授课教师找出自己教学中的3个亮点、2个不足、2个改进,简称“322”评课。通过导思,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授课教师、听课教师互相帮助,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例如:林德兰老师执教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Unit 8第1课时后,不知道自己的教学亮点是什么。这时,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听课老师就会对她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亮点,比如:能够运用图片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抓住本节课的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与社会,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找出教学亮点后,林德兰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比如:上课节奏过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开展活动的铺垫不够充分。在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帮助下,林德兰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比如: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做到口动、耳动、手动,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关注生成,听说课中“说”的练习要由控制性的“说”过渡到半控制性的“说”,最后才到非控制性的“说”。

通过多次导备、导课、导思,林德兰老师的教学有了明显的进步,逐渐学会了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名师导教”的做法发挥了名师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全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促进了整个英语教师团队的成长。

二、“教学实创”凸显教师的“创”

教学实创是指在名师导教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教研进行实践与创新,概括为“五创”。五创的主体是教师,核心是“创”,它既是“四导”的目的,又是高效英语教学的保障。

1.创建科研型的教学团队。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频繁更换英语教材的现象时常发生。老师们发现,虽然教材在变,但是英语的“课型”和“话题”是不变的。因此,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主题式”“案例式”“课题式”等教研方式来创建科研型教学团队。例如:主题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主题或话题开展研究,由名师工作室成员指定一个主讲人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5至10分钟的讲解,再让每个组员将收集到的材料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老师们可以根据“主题”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最后由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讲解,使老师们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一个主题或话题研讨结束后,每个成员必须撰写学习体会,通过评比和交流,使教研主题或话题向纵深推进,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又如,案例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针对某个教学案例或某个课型的教学开展研究。做法是:首先由教研组通过调研确定一种课型,然后挑选一位老师围绕这种课型执教一节课,课后由执教老师进行反思,最后全体教师围绕执教老师的教学进行点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教学策略的使用情况、教学创新等,要求找到改进教学的切入口,鲜活的案例分析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2.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仿真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多媒体的可重现更适用于课内与课外的复习与巩固。比如,在执教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一课时,一位老师播放秋游的视频导入新课,并让学生结合视频谈谈这次“trip”的经历,很快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学生在视频中看到“自己”时,想用英语表达想法的愿望非常强烈。又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既注重了对尖子生的培养,又不放弃对学困生的关注。再如,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朱杏老师编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系列》丛书之《趣味英语》深得北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好评;由吕英明、罗国卿和张颖等老师编导、学生表演的课本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获得北海市社区文艺表演优秀奖。

3.创设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老师们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创作”。比如,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老师们在分析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内容时发现,本课的教学内容繁多,安排顺序欠合理,如果按部就班展开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老师们积极开动脑筋,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删除文中3b部分内容,把文中4c部分内容设计为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复习,把文中1a和2b两部分内容设计为Pre-reading(读前)活动,由学生阅读文中3a部分内容,在While-reading(读中)活动中形成Alan’s report card,并把描述Alan’s report card作为Post-reading(读后)活动。最后,把文中的3c部分内容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以写信的形式谈论自己的report card。这样处理教学,巧妙地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节省了教学时间,在没有降低教材难度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名师工作室成员们带领老师们探索出了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比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目的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学生活动要有铺垫,注重过程;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等。

4.开发有特色的课外作业。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很多练习题和参考资料都无法完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从2004年开始,老师们参与了校本课程“课课通”课外作业的设计和编写。目前,已经编写出初中英语冀教版和人教版七年级和八年级的“课课通”,中国外语研究中心黄国斌主任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老师们还制定了一套“课课通”编写原则,具体要求是:围绕当天的教学内容,作业力求充实、完整;严格控制题量,使学生能在15—20分钟内完成;作业题型力求新颖、多样化;根据教学实际设置题目难度;注重对新知识的练习和对旧知识的巩固;对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训练;重视每个单元中最后一课的练习设计。

5.创编高质量的英语测试题。不少教师在出测试题时喜欢直接从网上下载,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考试难度、区分度、考试信度不够真实。为了体现“学什么,练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让学生练出信心来,考出成就感”的教学理念,名师工作室成员把创编测试题作为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指导老师们根据教学实际创编初中英语人教版系列单元测试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创编英语测试题时,老师们必须遵守“九步八注意”原则。“九步”是指制定双向细目表、备课组长分配任务、教师收集资料、教师独立命题、首次讨论试题、初步汇总试题、教师独立审题、教研组多次讨论并修改试题、定稿这9个工作步骤,而“八注意”指的是在技术层面的8个要求,即注意试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注意试题素材的公平性,注意突出重点,注意考点的覆盖率,注意试题难、中、易的比例,注意题量要适中,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注意在语境中考察知识和能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老师们创编测试题有了一些新亮点。比如,收集近3年来各地中考真题或教学期刊上的精品题,按内容模块对试题进行分类整理、筛选,通过对比研究,找出教学的切入点,达到“原创”的目的。利用集体的智慧编制出高质量的测试题,充分提高了测试的效度和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