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是美好的

人生是美好的

人生是美好的范文第1篇

我与中国富裕阶层接触很多,但我发现中国任何一个富人都不可能真正快乐。首先,他们的生活没有安全感,任何一个富人都在警觉的环境下生存。比如有个首富,公安局一查他,他撒腿就跑去香港。作为一个首富,他和犯罪嫌疑人、撬锁流氓没什么差别,警察一敲门,他就拎包走人。

1995年之前,中国的富翁们都还是穷人,他们暴富的速度之快超出人的想象,所以他们第一桶金的攫取往往有原罪、不可告人的一面。厉以宁说过,我们很多人在揭发资本家的原罪,但是,我们想,20年前,我们提供的社会竞争环境是否公平呢,因为环境不公平,所以才有原罪。而在原罪中,根深蒂固地埋下了这群人不快乐的种子。

中国富人的富裕都是表象。因为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资本积累,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积累,而中国的富翁在精神层面上通常贫穷而苍白。

中国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当然刻意,所有的桀骜不驯都是刻意,只要你让人看出来了傲气就是刻意。他们中间一类是大长发,一类是秃头,非常标准的特别人群――都跟头发较劲。而在西方,大部分艺术家和主流社会人群没什么差别,即使当年齐白石与街上的北京老头又有什么差别呢?

其实,人绝对为物所累,我特别明白。任何人在财产面前都说得明白,想不明白。有人问过我做收藏这行,藏品什么时候卖最值钱 ,我说我绝对知道,就是在你死前卖东西最值钱,但是这时候钱对你有意义么?钱对李嘉诚、巴菲特那样的富豪们来说,绝对就是个数字,没有意义。所以,他们把钱捐了,巴菲特捐了370亿,他还有85亿,即使他有8个亿,他都绝对够用。他把钱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白使唤了一个世界上最牛的人,给他干活。

在中国富裕阶层中,大家也许都认为IT界的财富是没有原罪的,是最健康、干净的。其实,那是我们错误的传统观念。我们站在再高点看互联网的财富,发现那些网络新贵所经历的一切,和当年美国圈地运动如出一辙,在所有人都不觉醒的时候,圈了互联网的地。圈地运动,把公共资源迅速化为自己的资源,那就是一种原罪。而现在这群网络新贵,趁 1960年代、1950年代生人脑子都没清醒的时候,把“地 ”就圈了,把信息公共资源的“地 ”圈了。如果20年后,那些富翁有残存者,他们的原罪就来源于此。懂得发财的人,在财富面前当然有嗅觉,但是有嗅觉,未必证明这个事情是公平公正的。所以国家就要立法,来平衡这些事。

我说把我的收藏都捐了,不是我高尚,是我走投无路,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大笔钱的。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就是经验。而把经验传授给别人还是知识,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生存,没有人能靠知识生存。一个人白手起家能创造财富,而一个MBA很可能越挣越少。

经验的积累需要岁月。因此,美国政治上的重大任命都有年龄上的限制,比如竞选总统要35岁。比如在英国,不到40岁当不成法官。我在1986年,见过一群人,当时他们都是身价几千万,但到1990年代初,他们中有的人连手机都买不起;当年,下海第一批发了财的,到现在过得好的连5%都没有。

现在确实有很多身价过百万的 80后新贵,到2030年的时候,现在的80后新贵都40多岁了,再看他们如何了。其实,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挫折,他们面对的都是经受得起的困难,不是跌倒爬起来的磨难。等到国家彻底打开一扇门,他们的事业也许到此为止。投资大亨说,你回家吧,我给你一亿美金。明白人把钱一存,做纨绔子弟;不明白的人开始投资,总有要投完的时候。他们这群人真正的危机都没到来。

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我不会使用电脑,但是 IT所有的事情,我都知道。所有重要的风投,我几乎都认识。因为现在这个年生的变化,就好比在东汉时看见蔡伦发明了纸。

信息年代的革命,改变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1980年代生的孩子,有些突然发了财。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这是他们的幸运。但是,我20岁时,买个碗5块钱;他们一生下来,一个碗 500万,他们买不起。他们在财富面前是缺乏感受的。

人生是美好的范文第2篇

连续多年全球气候异常不断加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多个区域的局势剑拔弩张……全球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国内的社会矛盾都呈不断扩大、加深的趋势。所有这些,使得身处这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内心的焦虑和不适不断增加。而所有这些状况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不和谐、缺少爱;人与人的不平衡、不和谐、缺少爱;人的身与心的不平衡、不和谐、缺少爱。这也就是生命内外、生命之间、生命整体的不平衡、不和谐、缺少爱。这样的不美好,如果任其发展、不断加深,必将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威胁到人与自然这一生命整体的存在!……

关于生命智慧

以生命智慧赋予人的能洞见事物本源和本质的内心的眼光来看,人类当前身处和面临的所有的矛盾,都可归结于生命的不美好。如果要改变这一切,人类一切的努力都应该着眼、着手于推动生命向美好的转化。而推动生命向美好转化的巨大、广泛存在而又可持续的源动力,是人类内心深处共同拥有的生命大爱;生命大爱,能推动人的心智顺应自然,超越常俗,和合阴阳,美好而化,大化无极等这五种基本的化的运行,从而推动生命美好而化的大系统的运行。

人的心智与存在之间互为主客体的连续的内化和外化,是生命美好而化大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和过程。由生命大爱推动的由五种基本的化构成的生命美好而化,有道可依,即生命美好而化之道;生命美好而化有规律、方法可循,可以建构起生命美好而化之学;研究美好而化之学、研学体悟美好而化之道,要建构一个系统来研学、体悟和践行,这个系统称为生命美好而化的大系统。以生命大爱推动生命美好而化大系统的运行。

有了这一系统,就可以逐步建构起美好而化之学的大科学体系,即大化之学。因时、因势、因人运行五类基本的“化”,这样美好而化的系统,将运化生命的美好,并使生命美好而化之道不断生发。生命美好而化之道将得以被更好地体悟和广泛、有效传播,使此美好而化之道大行天下,让天下越来越多的人依此美好而化之道而行,推动生命美好而化。使人与天地共美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共美好,人之身与心共美好。

生命智慧的启示

生命智慧给人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切存在皆可视为不同生命体,一切存在的不同形式都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关联的生命整体。

·人、自然、社会中所有的存在,均以不同生命体和不同的生命形式存在。不同生命体和生命整体存在的状态,即为生命状态。与人类关系最直接、最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状态的几个基本方面是:平衡、和谐、爱。

·生命智慧将生命视为生命内外、生命之间、生命整体构成,并在这一体系下,以人为参照,将生命狭义地特指为:人之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生命美好”特指生命的平衡和谐爱。生命美好而化,就是人之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构成的生命的状态不断趋衡和谐爱。

·生命美好而化的核心和根本,是人的心智(心性)的美好而化;心智(心性)的美好而化,启动生命的美好而化;推动生命向美好转化,应主要着眼着力于心智(心性)的美好化。心智(心性)的美好而化,将从根本上带来问题和矛盾的改善和化解。其规律和逻辑结构在上图(生命美好而化的系统图)中已有呈现。

·使人(个体一群体一人类整体)之心性(心智)向美好(即:平衡和谐爱)转化的关乎存在本元和核心的意念、认知、思想、观念、逻辑等等,统称为生命智慧。这是对生命智慧的具体、狭义的定义。生命智慧事业、产业和业务的核心是创造、生产和提供使人和人群的心性美好而化的价值,使人和人群的心智向平衡和谐爱转化。对生命智慧的具体定义和对生命智慧事业、产业和业务范畴的明确,可使生命智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有独特价值的广泛、深入、系统的应用,从而在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推动生命美好而化。

生命美好而化大体系的核心

生命美好而化的系统,可以简要图示如下:

在这一美好而化的系统中,我们不难看出心智(心性)由当下的初始心智向美好心智转化的部分,是生命美好而化这一系统的核心组成,是各其他部分、其他层面转化的本元之化、根本之化。若把生命智慧表述成一个“化”的理论体系,那么,“心智(心性)美好而化使生命美好而化”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最根本的原理。

在“心智美好而化的大体系”示意图中,心智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以及与“人、自然、生命、工作、生活”之间互为主客体的不断的内化外化,就是心智与蕴含在这三个体系中的生命智慧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即为心智的美好而化的主体过程;对认知和反映这些过程、变化和相互关系的体系的探究和建构,就形成生命智慧之学(大化之学)的核心部分。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简要探究、分析生命美好而化这一系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即心智(心性)向着美好(平衡和谐爱)转化的这一部分。这一核心系统的运行可简要表述为:

相对于目标心智(美好心智)而言的初始心智,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现代科学”,以及与“人、自然、生命、工作、生活”之间互为主客体的不断的内化外化,是人的心智与这三方面所蕴含、存在的生命智慧(或称为生命智慧的源素),发生连续不断的互为主客体的内化外化,人的初始心智逐渐转化为相对的美好心智的过程。

为便于理解,可以表述为:人的心智通过不断从东方传统思想文化,从西方现代科学中学习、领会和体悟,通过对“人、自然、生命、工作、生活”中的生命智慧的感知、体悟、实践,心智和这三个方面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源素)连续地相互作用,使人的初始心智转化为相对的美好心智。

人生是美好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美 创造美 道德情操 审美教育

究竟如何开展美育?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教师、学生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针对性和广泛性相结合;传授美育知识和开展美育活动,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相结合的美育途径。同时注重把美育的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传授美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学生无论在大自然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美的事物,但是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差别。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是不行的。这也恰恰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首要条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自己首先要有一对认识美和发掘美的慧眼。于是,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

首先认识什么是美,美就是事物本身感性的东西,本质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必须从生活出发来研究美的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著名的论点。并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美在每日每时大量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美离我们很近。

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美好年华,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富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爱美,追求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需要。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算美呢?中学生应做到仪表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形体、姿态、风度和穿着打扮。人的美还不仅仅是一个外形的问题,真正的仪表美是由生理的美、风度、气质与修饰美所共同组成的。生理美是受人体解剖生理所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的相貌、身材、肌肤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自然美。健康、匀称的体魄是自然美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体育课,要求学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步态要均匀、稳重,活动时要轻捷、灵巧,从而给人一种健康、舒适和美感。对初中同学来说,由于正处于第二发育高峰,体育锻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平素教育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服装,要求一个人的修饰必须与自己的年龄、体型、身份、气质等特点相协调。以整洁协调大方为美。首先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和年龄特征。正当一个少女穿着色彩淡雅,款式活泼的连衣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是会给人以清新、秀美、朴实的感觉,令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句来。

其次,中学生的发型也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男生不留长发、黄发,女生不要烫发。要求女同学不要盲目模仿成年女子或港台明星,戴首饰项链、抹口红、描眉毛、穿“新潮服装”,这不仅影响学习,而且看起来像个。不符合人物身份,要纯真的自然美,完全不必刻意修饰。最后是风度美,它是一个人的相貌、言谈举止、姿态、作风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的美,是一个人长期所受的教养而形成的气质的自然外露。一个健康、活泼、开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的中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风度,它既表现人的静态美,又表现人的动态美;既可见自然美,又可见社会美、艺术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因此,只有加强道德、文化、艺术修养,陶冶美好的性情,经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愿望。

2. 与仪表美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性格美。性格指一个人特有的鲜明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反映着个人的胸襟、度量、意志、脾气和性情,影响着个人的精神状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这样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同学之间以诚相待、热情忠厚、豪爽、温柔、大方;遇事要冷静、果敢、坚毅;对待前途理想要乐观、进取,以饱满的热忱去学习工作。

3.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德国诗人海涅也说过:“在一切创造物中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心灵的美是人真正美丽的核心和灵魂。心灵美即指人的思想、品德、情操的美,也就是精神境界的美。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求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当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他就会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展现出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风貌,有了热爱自己祖国的美好心灵就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美好的心灵是正直、爱憎分明、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不欺骗老师同学,不挑拨离间,不嫁祸于人的表现。心灵美的人还具有助人为乐、艰苦朴素、谦虚诚恳、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总之心灵美是美的精髓,是一种内在的永恒的美,也是最有光彩的美。

4.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样就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不玩手机、发短信、听歌、打游戏,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关心集体,热爱班级,保护集体荣誉,努力为集体争光添彩,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重师长、互帮互学、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都是美的行为。

5. 语言美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在内容、表达方式、语气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美。这样就要求学生使用和推广礼貌语言,做到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要求学生记住这十个字: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把它们融入我们的语言中。除了礼貌用语之外,语言的准确、优美、规范也很重要。词汇要丰富,比喻要恰当,语言要合乎逻辑。这样你的谈吐不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具有魅力。有魅力的语言就是美的语言。我们在说话时,除了要注意使用美的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场合,掌握分寸。对长辈说话一定要有礼貌,与同学说话要诚恳有缓,同陌生人说话要落落大方,吐字清楚。此外还要注意说话时的态度,不要挤眉弄眼和有过多的手势。可是有不少同学常常出言不逊,强词夺理,或者随意打断别人讲话,这是语言不美的表现。更有少数同学满嘴脏话、粗话,开庸俗的玩笑,谈论低俗的内容,这样的语言更是不堪入耳。语言是心灵的窗口,又是交际的工具,应当把语言美当作社会主义时代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友好关系的纽带,看作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准则之一,让我们来学习使用美的语言,摒弃丑的语言,做个文明的中学生。

二、寓美育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开展多种多样的美育活动,可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审美、亲自创造美的形象,提高其鉴别能力。美育自身具有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特点,因此应采取以下做法:

1.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初一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易于接受美的教育和激发对美的爱好与追求。于是可以召开“心灵美”的主题班会。根据初二学生开始注重外在美的特点,可举办“仪表美、行为美”的表演赛。

为了在学生中推广礼貌用语,做到语言文雅、态度谦逊,不讲粗话、脏话,可在初三举办“语言美”的表演和智力竞赛。同时,还可以在初中进行创造环境美的评比活动,旨在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高中生活中,高一年级可举办名曲的音乐欣赏讲座并开展“音乐美”的启迪征文比赛。高二年级可举办校服、校园的变化设计和书画作品展览。在高三可举办“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美的情操”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这些活动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开展音乐、美术欣赏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为把学生引向艺术世界去接受艺术美的熏陶和教育,可举办一些乐曲欣赏,组织参观艺术美展,参加《音乐报》举办的音乐知识竞赛,在学校中开展“美学专栏”,举办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这样不仅可抓全校性的美育活动,还可推动各班活动的开展。召开以美育为主题的班会,出一些美育专题板报和壁报专栏,也可以组织班级的学生进行游览和参观。

通过美育实践,美的事物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培养自己健康时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高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凡是美好的事物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是真和善的统一。辨别美丑的目的,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抵制丑恶现象,追求美好事物,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审美在对艺术的由浅入深的欣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美只属于热爱它的人。要培养好自己的各种爱好,多学一点音乐、绘画、摄影等;要多看影评、书评,多听写名曲,多参观美展、画展、影展,并留意文字说明;平时对文化的学习也注意把发展智力和陶冶感情结合起来,把接受教育和美感享受结合起来。如通过学习语文课,培养对语文艺术的审美情趣。因为语文教材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语文就不能仅仅学习课文的段落结构和语法句型,而应仔细咀嚼一词一句中作者巧妙的匠心和深刻的寓意,体会人物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在音体美课的学习中,自觉把学习和欣赏结合起来,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必然会产生对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审美情趣,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情趣会越来越浓厚。其次,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通常由四个条件决定:一是思想水平,二是生活阅历,三是文化艺术修养,四是美学知识。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应从四方面去培养提高,这四个条件的核心是知识,这就是说,较强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如果连李白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还如何去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呢?所以中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还要努力掌握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各种科学知识,还要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尤其是文学名著,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

【参考文献】

[1]牛宏宝. 美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人生是美好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 审美教育 作用 途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学生对美的崇尚和追求,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其自身来说,无疑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

一、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趋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融。”因此,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美育具有令人愉悦的可塑形象,它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曾经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仍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认识上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甘心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是与社会政治理想密切联系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西里西亚织工》一画时曾说:“请允许我提一下优秀的德国作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先进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不仅是指人的生理(身体)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欣赏与创造中的时候,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生活的变换、情感的净化,就可以超脱自我,心情开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使情绪稳定,保持心理的平衡。通过审美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能力,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帮助学生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学生们都是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者和未来的创造者,都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但是,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个人爱好的不同,他们对美的追求并不处在同一水准上,社会上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丑恶现象对缺乏审美体验的学生的诱惑,都有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审美追求上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养成美好的生活情趣,用美的尺度去塑造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要充分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特殊作用,还需探寻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审美教育的实践看,主要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美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美”,关键在于使教育内容包含“真”与“善”的深刻内蕴。

1.美在于真。这里所说的真,一是真理,二是真实。真理,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能打动人、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我们宣传的思想理论乃是真理。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按照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同志的“两个务必”的精神,始终用最先进的思想理论,特别是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去教育学生。真实,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美,它不会使人失望,而令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只有真才美丽,只有真才可爱,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宣传典型时喜欢人为地美化典型,任意拔高,这样包装出来的典型就失去了生活的基础,缺乏人情味,使人感到是天方夜谭,也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2.美在于善。这里的善有两层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讲宗旨、讲奉献,要合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最大的善;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为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大,各种利益矛盾引起的思想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同样必须把“义”、“利”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从国家、集体的利益出发,同时又要顾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既要注重对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又要注重对学生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从而使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其至善至美的功效,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美与善的享受。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个人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审美教育,紧紧抓住学生追求美的心理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形式多样,推陈出新。正因为美的涵义是流动的,因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美的生命之源,美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做到生动、活泼、新鲜。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学生关心的问题、有分歧的问题,不妨采用“实话实说”的节目形式,让大家各抒己见,通过面对面的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能起到上政治课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进行文娱体育活动时,班级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美育教育方式。

2.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践证明,单纯说教比较呆板、枯燥,如果把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寓于美的形式、艺术形象之中,就会造成一种赏心悦目的心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一些腐朽、错误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审美教育,抓好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一方面,要按照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和图书等作品,介绍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摒弃一切低级颓废的东西,使学生的欣赏情趣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影视精品欣赏、智力竞赛、体育活动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传媒。现在学校已基本开通了闭路电视,可以利用闭路电视,拍摄播放学生自己采写的新闻,把学校发生的好人好事,学生们锻炼、学习、劳动的情景拍成新闻短片进行播放,学生通过看闭路电视受到教育。美育的这种娱乐性,使学生们在情感上自由、舒畅,其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但是,美育对学生的思想所起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开展一两次审美活动或欣赏活动,学生的思想会立即转变,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只能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在美的生活环境中,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滋养而取得。

3.情美交融,以情感人。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而情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形象唤起的。因此,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应注重塑造具体可感观的情感形象,达到情与美的交融。学生通过对这些情与美有机结合的形象,激发起情感的冲动,产生共鸣,获得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受到感化、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要讲“大道理”的,但是要使大道理真正服人,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明理和动情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意义上讲,“通情”才能“达理”。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要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人的信念,是需要桥梁和动力的。这桥梁和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固然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又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人,这就不能忽视情感的因素,不能不在告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时,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心悦诚服,激起其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的巨大热情,激起其求真、向善、爱美的信心和力量。一个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他的身上才会焕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美育来承担。

4.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环境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交叉点,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美。环境美以稳定的影响方式陶冶人们的心灵。环境美的创造具有实用的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让美走进学校,努力美化学校环境,创造多姿多态的形式美,既是现代文明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学校的面貌,更能使学生心旷神怡、奋发有为。当人们长期在经过美化的环境里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从自身创造的美好环境中享受和谐的审美愉悦。美的陶冶犹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逐渐形成一种美好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它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甚至对人的一生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创造美好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积极营造一种催人向上、追求真理、弘扬正气的政治环境。同时,要动员广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领导者要尽可能地从美学的角度去规划和建设学校,使学校做到庄严整洁、协调美观、绿化有序,使学生们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断接受陶冶和滋养,在思想行为、知识情趣上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人生是美好的范文第5篇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作用就是收回散失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真、善、美,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生长。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杜威认为生长的首要条件就是“未成熟状态”,而恰恰是这样的“未成熟状态”给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把他们还处于“未成熟状态”的种子发芽、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为儿童创造连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提供良好的方法让他们快乐地健康地生长。我们的教育应该由注重传承的教育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向注重启发的教育转变,真正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育的朝向是美好。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美好,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物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的教养来获得它。”教育的追求就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并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能够拥有美丽生命、美好生活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感受美好、追寻美好、创造美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结果上,更应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育让生命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教育要回归本真。教育的本真应当是唤醒人求真、尚善、臻美的心灵,应当是引导人成就美丽生命、朝向美好生活、实现美好发展。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公平的教育。我们追求“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品质的学校。要加快推进品质学校建设,打造更高质量、更富内涵、更有文化、更具特色的校园,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终身眷恋的精神家园。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卓越的教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人,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高超的师艺,要引导教师做德艺双馨的“四有”好教师。

美丽生命、美好生活指向更阳光的学生。要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身心积极向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