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鸟的诗句

描写鸟的诗句

描写鸟的诗句

描写鸟的诗句范文第1篇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陶诗却没有写颜色,只是写出了桃李榆柳的位置及其和房屋的关系,这不有点反常吗?这是反常,也是独创。比如一幅素描画,没有五颜六色,浓墨重彩,只有几笔淡淡的素描线,但是由于画工技艺高超,画出了素描对象的神韵和生气,这就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和启发,调动自己过去的感受经验,从这无颜色的画面中看出颜色来,从而加深了对画面的了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读上面几句陶诗,眼前就浮起了比诗句字面所写要广泛得多的画面,村落那远离繁华的荒凉景象,背山傍沟的地势,房屋墙院的颜色等都透过“暧暧”这昏暗的字眼,经过联想而清晰地显露出来。青蓝色的墟烟徐徐上升,郁郁苍苍的榆柳,娇艳妩媚的桃李也都历历在目,甚至那浓郁的桃花的香气也似乎闻到了。这犹如一幅好的素描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回头再看原诗句时,更觉得它是那么的自然朴素。

描写鸟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王维山水诗 禅意 艺术境界 审美情趣

禅与诗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宗教,一属文学,它们的归趣是不同的。然而,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在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就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一个纯正的佛教徒。他的诗较多地受到禅的感染,面貌更加丰富多彩。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王维作为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透着浓浓的禅意。

一、带有禅意的生活情趣

与唐代其他谈禅说教的诗人的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作描绘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一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借助于山水田园之物的自然形象,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流露出诗人自己的思想倾向。王维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时常把自身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惯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境界,并在自然美的艺术形象中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喜欢刻画清寂空灵的山林,表现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霭和扑朔迷离的光影,以表现自然万物的空寂。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同他力图在作品形象中表现禅的色空思想分不开。随着对禅宗佛学认识的加深和执着,晚年的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不仅艺术上臻于成熟,而且在表现禅理方面更为巧妙、更为清晰,空寂的意境也最为幽远,如他晚年所写的《辋川集》中的诗歌大多具有这个特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这里只用寥寥20字,择取空山密林中的一隅,描写傍晚时刻瞬息之间的感受,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山静景。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以一抹夕阳与深林、青苔相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深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作者极为用心地在这幅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他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禅宗所持的色空观念,总是把“寂灭”看成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归宿,即认为人们所感受的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虚而不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尽管这首诗中也写到了一点看不见的“幽人”的讲话声音,并点缀上一片深林返景微淡的光彩,但这里对声音和光彩的描写,用意却是在突出自然界的静谧和空灵,从而观照一开始就着眼描绘的“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说明自然界的空虚,作者才在寂静的深林中添加一抹返照的回光,其目的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而已。

与《鹿柴》相比,同样写黄昏景色,《木兰柴》却把深山幽林换成了广阔的空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诗人刻意用闪烁明灭的笔法,写夕阳余晖在秋山上收敛了,天空中竞相追逐着的飞鸟也消逝了,傍晚时分彩翠分明的山色烟霞、山岚霭烟霎时变幻,时而清楚、时而模糊,似有非有、似在非在。在诗人王维看来,大自然所呈现的各种现象,都是随生随灭的,仿佛是感觉上倏忽的一闪,对人生来说自然就如同海市蜃楼,不过是变幻莫测的假象而已。一切美好的事物尽属光影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而不实,自然万象演变的结果也终归寂灭。王维山水诗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山水诗表现禅理,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则是顺理成章的。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试图到这套宗教观念中寻找皈依的时候,所写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写景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和变化无常。诸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山中》等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的,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与《鹿柴》、《木兰柴》具有相似的空寂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形象中寓托的禅宗思想,主要是通过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形式来显现的,而且多是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显示动、静之趣,以寄托禅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首小诗写山涧一隅,花开花落,幽淡至极。乍看起来诗人是在写自然的“动”景,但如果细心品味全诗的意境,就不难发现这首诗其实并没有真正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所展示的蓬勃生机,它所展示的“动”,不过是诗人自己所感受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诗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感觉上孤立的片段的映象,并把它和自己虚空淡泊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在作品宁静的整体意境之中,诗人描“动景”的目的,并不是承认“动”的真实,而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受这种纷籍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渲染他所认识的自然界,从而说明自然界的起初面貌应该是“毕竟空寂”的。如果说《辛夷坞》重在渲染视觉所看到的生灭现象的空虚,那么王维的另一首著名的写景小诗《鸟鸣涧》则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极力表现自然界的声息音响都是虚幻和不真实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诗人在这里有意写深林的寂静,但他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以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另有一番情味。明代胡应麟在谈及王维诗时,将其《辛夷坞》、《鸟鸣涧》两首诗称为“入禅”之作,声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由王维的《鸟鸣涧》,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著名诗句,通过描写蝉噪和鸟鸣进一步反衬出密林幽静的气氛。王维的《鸟鸣涧》在描写“动”与“静”的关系上,与王籍的这两句诗的格局是一致的,他们在诗歌的形象中曲折地反映了共同的思想基础,都是唯心主义动静观。王维其它的一些诗作,在描绘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时,也都极力地刻画过类似的意境,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游感化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以及最为读者熟悉的《山居秋暝》,等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中确有相当精彩、细致入微的动、静景物描绘,而且这种描写十分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诗境神韵效果。然而王维诗歌中的“动”与“静”描写深深地寓托着佛教禅宗的理性哲学思辨,也就是说,王维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地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

二、恬淡情绪风格

王维诗恬淡的风格,还常常以外冷内热、外静内动、外佛内儒的姿态出现。表面看是“静者”“愚者”,“住处名愚谷,何烦向是非”(《田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清溪》),仿佛真的超尘出世,立地成佛了。然而“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寂寞掩柴扉”(《山居即事》)。在《辋川闲居》中自比“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正说明他实际上内心烦恼甚多,既不得闲,也不得静,对世事不能忘情。

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这幅恬淡的景色,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王维政治理想破灭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清风、细雨、落花、流水、山峦、青松、雾蔼中寻找到了知音,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慰籍,他找到了灵魂的依托,纵情于永恒的自然,“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身世俱忘,洒脱闲适,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人与万物皆自然,无忧无虑,无羁无系,好一片悠然的心境。

三、“空”“静”“闲”之意境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说什么“观寂静法,灭诸痴闻”,“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禅宗也不例外,所谓坐禅、禅定都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不过,禅宗以心法相传,证悟也以心的寂静为旨归。一方面是“心以静寂”,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一方面是“境因心寂”,心如止水,虽“结庐在人境”,却能做到“而无车马喧”,所以,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他写道:“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空、静、闲三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例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寂的快乐中。诗人在这里有意写深林的寂静,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以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另有一番情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这首诗,诗人极度地强调了整个意境的空寂之后,转而写到了山涧的鸟鸣,似乎也写了点“动”,然而诗人之所以描写这种声音,同样不是想表明自己承认它们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从而肯定这种声音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将这种“山涧响声”视作幻觉,放在诗中来反面映衬“静”的意境。从这首诗的艺术处理来看,前两句渲染了夜静山空的环境:桂花悠悠飘落,着地悄无声息;而“月出惊山鸟”一句,进而微妙地点缀出春夜山谷万籁无声,连月亮的升起也会把山鸟惊醒,最后的结句描写山鸟的惊啼,精心地衬托出广大空间的无比沉寂,从而愈发加强了全诗表现“静”的效果。

总之,作为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所创作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而这种境界和情趣又缘于王维生活中与佛教禅宗思想的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禅宗义理不仅使王维的生活与艺术充满了浓郁的佛禅意味,而且使王维的山水诗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独特的审美境界和禅趣。王维的一生不仅是对禅宗义理的社会化实践,他的创作也是对禅宗义理的艺术化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2]王维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描写鸟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下面结合2014年的中考真题,对写作技法类题进行分类解析。

一、辨识体会类

【呈现形式】

1.某句或某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修辞、表现手法)?有何妙处?

2.某句或某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应对策略】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写作技法的辨识了解、体会其表达效果以及分析主题等。一般而言,说出修辞手法相对简单,所以大多数题目都是要求结合修辞赏析其表达效果。当然,在答题时,有的还要求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解答此类题,需要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写法知识。比如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典型例题】

例1.(2014年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

(宋)刘 放(ba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试题。其中前面一问难度不大,从“偷”“开”“翻”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赋予“南风”人的特性,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结合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读出其中妙处。作者为了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用“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用“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一斑。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参考答案】三、四句运用拟人修辞,以“南风”为主角,“偷”字极富情态,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与“翻”二字写与老朋友的熟识和对老朋友的友好、关切,流露出了诗人恬适、愉悦的心情。(扣住“偷”或“开”“翻”,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分析)

例2.(2014年贵州黔西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从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词李清照为了抒发伤春之情,采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全词描写了春夜里风吹雨打后,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其中“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这首小词写景衬情,极尽委婉含蓄。

【参考答案】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二、诗句简析类

【呈现形式】

1.请在某几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诗歌用了某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是选择某句或某联,从写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它不同于一般的句子赏析题。同时,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表达效果。因为只是某句或某联的分析,所以仅局限于某个技法或某个特定的句子。

【典型例题】

例3.(2014年湖南衡阳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巾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本题是句子赏析题,题干要求学生能够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来作简要赏析。这其实是考查学生修辞的运用情况,比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双关。如颔联是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而颈联则巧借“隍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在解答时,既要说出写法,也要答出作用,符合诗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例4.(2014年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月螺川①70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两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a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问题:“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解析】本题给学生提示了古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此诗四联皆为写景句,其中尾联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在分析此题时,要联系诗句,从诗人抒发的情感的方式方面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间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三、整体分析类

【呈现形式】

1.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2.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应对策略】

此类题要求结合诗歌内容,从技法或其他方面进行分析。它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写作技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则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

例5.(2014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问题: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答出表现手法中的一种,然后简析其在写景或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这种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运用了反衬,作者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运用对比,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全诗巧用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的写法,其中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此外,还可答其他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反衬。用“花似锦”来反衬早春“清景”,表达对早春的喜爱。②虚实结合。初春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花似锦”为想象之景,是虚写,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③对比。“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对比,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例6.(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 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问题: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所选的《凭阑人・金陵道中》是一首元曲小令,也是一首描写行役羁旅苦情的佳作。我们可以从写法上分析,比如从抒情的角度人手,可以看出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答。小令用了白描用法,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此外,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如作者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入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

【参考答案】语言上:①用语奇特,精练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苦。

描写鸟的诗句范文第4篇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吴青: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

【作者简介】

文同(1018~1079年) ,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世称”文湖州”。

【赏读提示】

读了这首诗之后,我们会对诗中作者所描绘的幽静的景色与闲适的心情深深感染。诗中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地方。“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诗的第二联可谓是本诗的神来之句,这两句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此联鸟声蝶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美丽。

前两联写的是室外的景色,第三联由室外转到室内。“吴画”指唐代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则相同。这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佑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

【请你思考】

1.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公事少”与第一联的“放吏衙”相呼应,写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的第二联写作时情景交融,对此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

描写鸟的诗句范文第5篇

相传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之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做不成就要杀头。结果曹植应声而出,作了这首《七步诗》。全诗是用同根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母生的兄弟,用萁豆相煎来比喻曹丕对曹植的迫害,客观上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

鸟鸣涧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唐诗鉴赏辞典》),可见还是后来居上。

石灰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江畔独步寻花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