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

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出现了两处景物描写,其中有写天游峰的高耸的,也有写天游峰的陡峭、险峻的。针对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步品读。

第一步为比较。比一比两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主要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处描写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处都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但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是远看的角度,后者则是近观的角度。另外,作者的心态在两处景物描写中也有区别,前者是登上山峰好不得意,但近看后却又倒抽冷气,吓得冷汗淋淋。

第二步为朗读。我让学生朗读两处景物,并读出其中的感情。学生抓住天游峰的险峻特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心情:“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可真高啊!”“这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常常使游客气喘吁吁,甚至望而却步,可是要登上去多么难啊!”

而在天游峰的扫路人看来,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却是那么简单平常。他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景物的细节描写凸显了老人淡定和从容的性格,更深入体会到了天游峰给予老人的滋养。正是天游峰塑造了老人这样平常、淡然的人生态度。

第三步为辩论。我让学生辩论这两处景物为何不能缩减为一处景物。学生经过辩论后明白,两处景物起着衬托和比较的作用,特别是第一处的“好不得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这种想要征服天游峰的心理导致“我”遇到了扫路人,情绪上有了转弯,才有了和老人的交谈,从而引出了本文的内容。

通过品读两处景物的细节描写,学生从中理解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明明是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景物,这是对人物性格的展现,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淡定和从容。

细节二:抓外貌描写,显人物风貌

外貌描写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成功的外貌描写能够使文章的人物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深刻,对文章主旨的揭示及人物个性的展示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针对扫路人有两处外貌描写。

我让学生思考:两处外貌描写主要抓住了老人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深入理解到作者抓住了老人的穿着、神态来描写,一方面显出了老人的朴实无华,另一方面显出了老人的精神风貌非常好。另外,在分析中,学生也理解了外貌描写的重点所在,在人物外貌描写中,要对描写有所选择,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写。

细节三:抓对话描写,悟人物品格

对话描写是反映人物真实情感,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重要方式,精彩的对话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在文中有几处对话描写,主要是“我”与老人的细致对话,从中能够感悟到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

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最能体现老人性格的对话。如“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这句话中到底表现了老人的什么品格呢?学生领悟到,这是老人的积极乐观、热情、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也是他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的展现。

我让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老人能够拥有这样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呢?老人为何在这样的年纪,依然敢于这样自信地邀约?不是别的,是陡峭险峻的天游峰滋养了老人,是巍峨的大山给了老人这样的胸怀和气度。借此,学生从对话细节中,对人物品格及天游峰的内涵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细节四:抓结尾余韵,品文本意涵

结尾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常有摄人魂魄的作用,仿佛余音绕梁,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天游峰的扫路人》结尾细节耐人寻味,尤其是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这句细节描写中到底藏着怎样深刻的意涵?为何这笑声一直伴随“我”?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学生通过细节的品读,理解到文本的内涵实际是以扫路人作为坐标,揭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呼唤豁达自信的生活态度,而作者在与老人告别后,也正是在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指引下,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通过结尾细节的挖掘和解读,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文本意涵的理解,达到了与文本的共鸣,既实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又实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第2篇

写作难点:缺少文采,景物描写干巴巴怎么办?

我们常常听说一种作文评语:缺少文采。而缺少文采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作文中没有景物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不精彩。

什么是景物描写呢?我认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风景,还有某些物体,甚至是光、影、气息等的描写。

在生活中,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是我们写景物作文直接可以依赖的,我们称为观察,观察是否多角度、是否细致直接决定了景物描写的细节是否精彩。

举例学妙招

例1:一片站着稻草人的稻田;

一棵住着麻雀的合欢树;

一个有着大黑狗和竹篱笆的院子;

三间黑屋檐的瓦房。

每天晚上都会有两三只大花猫从屋顶的天窗经过,猫脸紧贴天窗向内张望。晴朗的夜晚,猫耳朵善意地转动,月光把猫耳朵投射到屋子的地面上,仿佛在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猫头,也许,在宁静的夜晚,猫能听见人们心里的声音。

这就是男孩朱迪原先的家,在偏僻而又美丽的星河村,一个用山和田野连接了天空和土地的地方。

景物描写依靠观察,观察是可以根据顺序进行的,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此处的观察运用了空间顺序,从远处的稻田,写到近处高处的合欢树,近处低处的竹篱笆和狗。再写近处的瓦房,瓦房屋顶上的那只猫。最后,镜头移动到瓦房内的男孩朱迪的家,由此交代了《城市的眼睛》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美丽的星河村。

例2:十月,桂花山下桂花开,金黄色的桂花在阳光下一片灿烂,风儿吹来,桂花树枝条摇曳,下起了阵阵桂花雨。

这些花儿啊,看起来很轻很轻,仿佛风风雨雨到了它们这里便戛然而止,全被酿成了香甜的味道。在短短的几天里,它们却又要把满树的灿烂和甜蜜都散发尽,一丝儿都不留。

泥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桂花,让人不忍心踩踏。

朱迪一家在桂花树下合影留念:朱迪站在中间,左边和右边分别是爸爸和妈妈,全家人紧紧地靠在一起。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桂花的描写重在运用味觉的描写,桂花的香甜,烘托了朱迪一家人的亲情甜蜜。桂花雨的短暂,也暗示了一家人幸福的短暂。此处的景物描写是围绕人物描写展开的。

例3:学校门口的合欢树在冬天里被雪压断了一根大大的树杈,折断的地方是树的伤口,流出一些树的汁液,像眼泪一样顺着树干淌下来。

晶晶和朱迪替树感到伤心。

丁老师指着合欢树刚刚发出的绿芽,说:“树受伤了,可是,你们看,它还是发芽了,只要它自己想长好,它就能长好。夏天的时候,你们再来看,它就不一样了。”

晶晶和朱迪又替树感到高兴。

看见“快乐”和“伤心”在孩子们脸上一一表现出来,丁老师感到略微放心了一些。

过了些时间,合欢树叶慢慢长大了,长成了一片一片绿色的“小羽毛”,夏天又快到了。

景物描写和叙事结合起来,可以让叙事变得感人,也巧妙地推动着情节发展。此处写景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的,用景物描写凸显季节变化,故事背景从冬天转为春天。同时,故事中人物面对合欢树的伤心和快乐,也使得故事叙述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妙招总结:

1.观察: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手“五个宝”是写景作文的好帮手。

2.想象:依靠想象,在脑海里呈现一幅或多幅画面,在画面中加入声音和色彩,再开始写景,是不是容易很多?

3.情感:景中有情,景物描写中要出现人物,对于景物,人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人还会赋予景怎样的情感?

跟着作家学,试一试

冬天来临,光秃秃的树有什么可以写的吗?看这张作文地图,运用观察、想象和情感,从远看、近看、向上看、听、闻、触摸、情感七个方面搜集写作素材,是不是特别丰富?在此基础上,你只需要选择其中一部分进行描写哟。

你会选择哪条线索进行描写?请打“√”并写一段充满情感的景物描写。

看(远看、近看、向上看) 听 闻 触摸

习作精彩片段摘录

听,美好的声音

六年级 吴佳栩

我来到树大根深的森林。啊,这里的声音多么奇妙!我听到小草正努力地向上长着,冲破阻止它前进的拦路虎。听,现在,它正与石头搏击,希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天日。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第3篇

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从上学期开学我坚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的写作指导,历时三个月,指导从如下几分方面展开:

首先,从对课文的赏析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初中课本中有许多以景物描写作为开头的美文。例如:鲁迅先生《风筝》开头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这种黑与白的色彩对比,那几个零星的景物无不传递着鲁迅先生内心的那份“惊异和悲哀”。又如,让学生们不单从孙犁的《芦花荡》的开篇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中不单让学生们从这段景物描写中看到了敌人的怯懦,感受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我也借此让孩子们仿写本段开头,描绘他们眼中校园清晨的景象。通过这种指导方式,学生们在回顾课本经典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感受到环境描写运用在开头的妙处。

其次,从同龄人所写文章的开头借鉴优劣,有的放矢的让学生把环境描写置入文章开头。搜集相当部分的范文让学生点评环境描写放在文章开头的好处。例如“无法记忆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山西一考生《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本文开头采用悲景衬悲情,一个凄凉的天气,一份凄凉的心情,自然也会发生一件凄惨的事情――忏悔自己无诚信,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加深了文章的穿透力。我让孩子们在阅读和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这些文字的体味。又如我举了个反例,有个学生开头这样写道:“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还是这段话,要求学生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开头加上几句环境描写的句子。

再者,对景物描写方法做针对性总结。在大量的例文赏析和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地总结了在开头运用景物描写所要注意的几点:一,须恰当地运用修辞。二,应融情入景,以情动人。三,可适时运用五官写作法,恰当融入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景物。四,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景物。当然,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还要注意另外三个方面:一是写景的文字不能过多,不能一写到景物,就没完没了,无始无终,结果,景物写了很多,显得头大身子小,文章不匀称;二是要重点突出,主要景物多写一些,次要景物点一下即可,不能样样都写,结果都没有写好;三是写景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要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有密切关联,景与人事不能脱节,更不能把景物写成了文章的累赘。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第4篇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过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重境界,对于小学语文景物描写教学来说最贴切不过了。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可谓耳熟能详,但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这句话。

受当前“快餐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读书往往喜欢直奔精彩之处,对文本的一些必要的铺垫之处熟视无睹。唯有语感较强、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才能品得景中之味。在教学时,教师对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切不可轻易放过,不能让学生觉得景物描写是文章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之笔。王荣生教授说过,“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学生自己读不到的东西。”“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以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为载体,引领学生身入景中、思入景中、情入景中,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提升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让学生身入景中

在揭题开讲阶段,利用景物教学创设情境揭题,激趣入文,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表明:揭题时精心创设情境,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以情激趣,学生入情入境,能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开篇就是一段景物描写:“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对于生活在烟雨江南的小学生来说,大戈壁是远在生活和想象之外的一种存在。为了让学生走进戈壁滩这一严酷的自然环境,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默读课文,划词找句,体会白杨树的生存环境

学生通过静心默读,找出了“茫茫”“浑黄一体”等词语,并提炼出“一望无垠”“荒无人烟”“不毛之地”这3个成语来概括戈壁滩的恶劣环境。

2. 演示课件,激情配音,亲历戈壁滩的荒凉残酷

在播放课件的过中,教师的配音适时响起:“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3. 感情诵读,激发想象,触摸戈壁滩的粗沙砾石

观看课件以后,学生对戈壁滩险恶的自然环境有了真切的体验。然后,笔者让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通过前一环节情境的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书上的精彩描写、电影中的灾难场面,都成了激荡课堂氛围的好素材。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让学生思入景中

清人唐彪说过,“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认为文本的景物描写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之用,那未免有点肤浅。在语文课堂的不同时段,景物描写教学的着力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景物描写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能起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之效,为课堂的“序盘”打下良好基础的话,那么在课堂教学的“中局”阶段,景物描写教学往往可起到拓展延伸、丰厚课堂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在不同文本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情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时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教师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在景物描写教学中,让学生思入景中,景物与情感齐飞,思考与感悟一体,这是课堂教学境界的一次飞跃。景物描写教学的这一层境界,我们不妨说是:“思在”。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让学生情入景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文本世界有了难忘经历的学生,在即将结课时恐怕都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文本的景物描写往往包含着相互融合的三个要素:“景物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对这些片断反复地咀嚼玩味,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收官”阶段,让学生结合文本的景物描写,课堂练笔写感受,让学生情入景中,是不错的选择。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立足文本语言特色,经常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体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学生自然有了获得感。

描写一处景物的作文范文第5篇

本文以景物描写为例,谈一谈记叙文应该如何进行描写。

鲜明生动的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必不可少。适当的景物描写,不仅对人物性格的彰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能寄托作者的情思。

景物描写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风情描写。自然风光描写侧重表现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包括自然景象、名胜古迹、时令节气等;社会风情描写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人情等。

1.渲染气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有这么两句描绘,一是“那雪正下得紧”,二是“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两个“紧”字,堪称经典:既写出了雪确实下得极大、极快,又暗示小人行凶的步伐也在加快,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气氛。可见,合理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有良好的作用,能起到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效果。

2.推动情节发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前面交代:“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正因为有了这句描写,才有了下文的情况:“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发展至此,雪又越下越“紧”,才导致“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于是,林冲被迫赶往山神庙,后来无意中得知敌人的阴谋。寥寥几句描写,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烘托人物心情。《边城》写道:“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可是,翠翠即使“也看过这样的热闹”,“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这一切只因为两年前的端午,少女的情怀被男儿吹开,那天的印象无比美妙。如今,热闹是别人的,翠翠什么也没有,因为他不在。这段环境描写,便是用热闹至极的场景来反衬翠翠的落寞心情。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祝福》开篇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一段人们准备“祝福”的情景,可以显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表现文章主题。

1.根据写作主旨及内容需要,明确描写内容。《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赦住处的描写是:“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

随后,文章又对贾政的住处进行描写:“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两人的住处及房间的摆设有如此大的区别,只因为他们在秉性与喜好上有巨大的差异:贾赦崇尚享受,对读书学问、仕途经济、家族命运、国家政治没有兴趣,故他的院落偏远,宅中多花草;贾政则是传统的正面官僚,为人端方清正,严守君臣之道和封建宗法制度,于是,对他的房屋的描述,选择了大富大贵、能彰显身份地位的物件。两人还没有正面出场,读者却可以通过恰当的景物描写来推断他们的个性差别。

2.抓住景物特征,精确用词。《祝福》中有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已经脱落”的对联尚在桌上,说明鲁四老爷是个附庸风雅之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则是对他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恰恰是鲁四老爷强烈的宗法思想和礼教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几处描写,用词精确,突出了景物特点,彰显了人物性格。

3.确定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

①定景定点。如茅盾《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②定景换点。如余秋雨《坡突围》中对赤壁的描写:“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③移步换景。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对登山的描写:“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4.注意顺序。

①空间顺序。如刘白羽《长江三日》中对长江美景的描写:“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