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消费论文

环保消费论文

环保消费论文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切合中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坚持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方向,借鉴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培养政治方向正、专业素养精、环保意识强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1.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角度阐述了其生态思想,以“自然的客观优先性”的自然观为基础,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是因为人类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所以人类就应该善待自然,而不是无限地向自然索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无节制破坏和掠夺,认为解决资本主义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把被资本主义异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扭转过来。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头脑并不是要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而是把生态思想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中理解其生态思想的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要“润物细无声”,又要“抓铁有痕”。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融入学生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的全过程中,从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当然,“建设生态文明也不是要求人一味地屈从自然,而是要反对唯客体主义”,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不是要大学生回到野蛮时代,而是使其实践活动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2.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其生活实践相结合。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生活化就是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注重价值引导和内生动力的形成,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知识、化理论为行动。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人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精神具体化为现实的人文关怀,通过从点滴小事去感染人,从具体工作细节去感化人,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绿色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人格。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以被教育者为本,从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出发,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以优秀文化培育人、以正确理论说服人、以真情实感打动人、以优美环境熏陶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生活化是生态文明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强调“生活”对学生成长的基础性地位,让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回归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自觉自愿的生态意识,是一种“养成教育”的过程。从产生的动力基础来区分,生态文明意识可分为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和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是基于舆论宣传、社会环境等外部压力而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一旦外部压力消失,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就可能消失。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则是基于其自身信仰、价值观、知识、生活经验等内生的意识,比外源性生态文明意识更持久、更有效。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回归生活培育大学生的内源性生态文明意识。

3.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既要充分运用当下资源,也要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寻找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学者都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意识”或“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于20世纪60年端于西方。人类社会早期所形成的生态思想散见于人类文化典籍中,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宝贵资源。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切入点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疯狂攫取。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生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发,形成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流派,并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发展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就是要充分发掘古今中外生态思想,吸取西方国家生态意识培育的成功经验,既要“借鉴国外”,也要“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的前提下,批判地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洋为中用”;“开发传统”就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实现“古为今用”。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关于生态问题的价值、思想、观念、态度、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保护从我做起的生态责任意识、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态消费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意识等。

1.生态忧患意识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0世纪以来,发生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多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国内仅2013年就发生了松江死猪事件、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东部地区大范围长时段“雾霾”事件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这些重大环境事件,以及不容忽视的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等相互叠加,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由此看来,生态忧患意识培育迫在眉睫,不得不为。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就是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讲清讲透人们所共同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使大学生彻底摒弃“人是自然的主人”的传统观念,形成自然对人的优先性的自然观和生态忧患意识,爱护自然、美化自然,为绿色环保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生态责任意识

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正是由于自然界的“报复”,才形成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培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培育。生态伦理观认为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联邦”,人类仅仅是其中普通一员,因此,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环境。“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他才是道德的”。生态责任意识培育就是要把生态伦理上升到人的道德修养高度,引导大学生形成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良知,像对待自己和人类一样对待自然。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生态责任观。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责任,也是每一名地球公民共同的责任。大学生富有朝气,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环境责任意识培育就是培育其“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环境保护重在行动的环保理念,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低碳生活观念。

3.生态消费意识

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消费被赋予新的内容,逐渐演变为“行动者在社会空间内为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而采取的社会阶级再生产策略”,成为消费者身份区别和认同的手段,从而演变成凡勃伦所谓“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消费”,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符号意义。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但个人消费应以生活需要的满足为限,不应无限膨胀,生态消费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均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消费不仅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与消费者的经济支付能力相适应,更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随着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水平也不断攀升。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中的非正常现象不断涌现,出现了非理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两种现象。非理性消费的表现是消费没有计划和节制,一时兴起或跟随潮流随意消费,出现“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等为消费而消费的现象;炫耀性消费则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攀比和竞争性的消费,表现为“面子消费”“名誉消费”“符号消费”等行为,以提升在同辈群体中的地位和满足个人虚荣心理。大学生的非正常消费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是一种物质主义的消费观,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和心理扭曲,甚至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生态消费意识培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崇尚艰苦朴素、自然清新、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生活必需品消费和耐用品消费的关系,倡导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4.生态法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来实现,更要完善生态法制。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先后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等生态环境保护条约和协议。我国1989年12月26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目前已形成涵盖污水防治、固体废物排放、矿产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环境保护等涉及生态环境各领域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违法必究”。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很多环境污染事件就是由于污染者不懂法,甚至懂法不守法而形成的。在完善生态保护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教育,推动其知法、守法、依法,并坚决同生态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环境安全的守护者,维护法律尊严,建设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法治意识培育主要包括生态法制知识教育,生态法治意识培育,生态法制安全教育等内容。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路径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也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作,需要全国上下社会各方协力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更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共进。

1.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需要“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我国高校每年招收大学生近700万人,他们最多在十年内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如果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必将极大推动国民整体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公民、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形成系统的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方案,使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不仅停留在宣传、普及和引导阶段,而是落实为每一个国民的实际行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地方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层设想”和各高校“基层经验”的配合。虽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时肩负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使命,”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阵地”,生态文明建设进校园也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统摄学校宣传、团学、教务等部门相应职能,并结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成立生态校园建设领导机构。这一部门统一负责生态校园建设、大学生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把大学生日常教育、通识教育和生态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营造绿色、环保、节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生活观。

2.把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利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我国现有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资源,也拥有便利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条件,只要加以挖掘利用,必会产生良好的培育效果。思政理论课教学一般分两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政理论课体系的核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要尊重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人类世界产生于自然界,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确地解决了人自身、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逐渐的辩证统一关系。教材中关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条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等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还可利用讲授、讨论、作业等环节督促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培育其环境友好、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可通过撰写读书报告、主题教育影片评论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理论与知识,倡导生态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生态校园建设状况、民众生态意识与行为等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其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

3.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重在行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效果最终还要通过其环境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其形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归宿,也是检验其效果的根本标准。(1)大力营造生态校园氛围。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一种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又可凝聚成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以影响多代人。”高校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校园建设,利用校报校刊、电视、广播、校园宣传栏、网络、专题教育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全面系统介绍生态环境状况,使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培养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感;从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的生态校园设计理念出发精心美化校园硬件环境、教学与办公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校园建设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生态校园熏陶人;建立健全全校节能降耗强制性规则,如对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校园环境等建立明确的环保要求并利用学生社团和自律组织监督实施,培养学生的环保自律意识。(2)倡导适度消费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开学经济”“校园经济”迅猛发展。有的大学生为了表明自己“不比人差”或者“我比你强”,滋生了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正常消费行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浪费了资源。高校要紧紧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通过主题班会、辅导答疑、谈心沟通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唾弃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互相攀比的不正常消费现象,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3)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点滴行动见环保。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也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做环境保护的使者,小到废旧电池回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爱护花草树木、随手关闭水龙头、作业纸正反面书写等生活和学习细节。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校园环境净化行动,利用环保纪念日(周、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彻底杜绝“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低俗文化,倡导高雅、文明、自然的生活方式。

四、结语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72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企业倡导绿色营销管理,重视环境保护,才能引导广大消费者顺利开展绿色消费。绿色营销有助于地球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自身环保意识也能得到充分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竞争力也能大大增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1 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概述

目前,民众环保意识的普遍提升,生态概念逐渐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提倡绿色消费。各种新兴绿色产品,各种绿色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进一步刺激了绿色营销的出现。在绿色营销理念下,广大企业一方面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力求实现自身利润,提高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生态平衡,力求减少环境污染,充分节约自然资源。绿色营销理念有助于完善市场,弥补当前市场经济的不足,由此可见,倡导绿色营销,能使整个市场营销行业发展迈入新台阶。只有大力推广绿色营销,才能充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绿色营销管理需要把环境保护这一理念始终融入到企业,才能更加有效。绿色营销管理实际上包括各个不同层次以及各个不同领域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各个方面严格控制,掌握各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保证卫生安全,更要实现生态维护,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无论经营战略制定环节,还是目标市场方面,都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无论是企业产品还是各项服务等,都能朝着无污染趋势发展。因此,企业应树立绿色营销理念,积极引进绿色营销技术,树立绿色营销文化,这样才能充分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 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管理的意义

2.1 满足绿色需求及消费

无论绿色需求还是消费,都能进一步提升消费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绿色需求属于新兴消费观念,最终形成的产物或结果,一方面能充分满足基本消费,另一方面使环境得到保护。绿色消费理念,要求产品具有安全优质的特点,同时尽量实现低能耗,充分降低污染。对于绿色消费而言,本身存在两方面较为显著特点:第一,注重理性消费。作为一名消费者,无论购买还是使用商品,一般应该充分考虑是否节能,是否促进环保;第二,绿色消费实际上属于有节制消费。消费应遵循适度原则,需要从消费实用性角度考虑,力求实现更加有效和节约。与此同时,应大力反对铺张浪费,避免过度消费问题的出现。消费过程中,应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

2.2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工业化脚步较为快速,而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同样不能忽视环境方面的需求。只有这样,发展及环境之间,才能保持良好关系。随着全球环境恶化,人们开始检讨自己,企业也开始反思,只有力争不断加强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寻求发展。通过积极倡导绿色营销管理,企业不仅能实现良的经济利润,而且可以实现社会效益,提升生态效益。加强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对于消费者来说,充分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作为现代化企业,应力求通过绿色营销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实现良好的生产经营,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3 增强企业竞争力

对于广大现代化企业而言,开展绿色营销管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也能取得巨大成就。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不仅能保持生机盎然,真正焕然一新,还能增强内部竞争力。从一方面来说,借助于绿色营销管理的开展,能使全员理念达到共识,企业凝聚力得到大大提升。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形成绿色质量理念,建立绿色质量体系,提高企业生产率。

3 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管理的措施

3.1 注重宏观管理,积极营造绿色环境

企业不仅需要实现良好的营销管理,而且应力求实现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二者之间应协调发展。作为当地政府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做起,为实现良好的企业发展,充分构建绿色文明环境。注重完善现有的绿色法规和制度,尤其涉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保行政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对其予以适时修订。立法体系一旦出现空白,就要立即填补及完善。为实现良好的环境执法,应不断重视监督检查工作。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机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绿色奖励政策。绿色企业,应力争充分享有减免税以及相应的优惠贷款,乃至加速折旧权利政策。

3.2 通过营销组合,科学构建企业绿色形象

现阶段,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自然资源逐渐出现短缺现象。作为现代化企业,在整体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绿色文化,还需要充分考虑广大消费者,积极引领绿色消费。现代化企业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注重有效开发环保产品。除此之外,还应慎重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价格,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对企业认同,并能够兴起绿色消费的狂潮。与此同时,还应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加强创新,注重崇尚自然。

3.3 积极建立绿色文化,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企业要想实现良好活动经营,需要注重加强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实际上属于综合系统的工作。要想充分实现绿色营销管理,应认真做好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此外,还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通常来说,绿色营销理念还涉及绿色企业精神、绿色价值标准、如何实现绿色经营等方面。由此可见,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充分引领全体员工,追寻绿色价值观念。

3.4 加强绿色组织管理,不断完善绿色管理制度

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要想顺利开展绿色营销管理,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同时在制度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第一,需要注重加强绿色组织管理,不断完善现有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设计,乃至于绿色销售,才能得以落实。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充分开展分级管理,企业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力量。第二,绿色采购制度应力求完善,尤其是对于材料供应商,需要予以详细调查与选择。第三,力求形成绿色教育。现代化企业应设立环境奖及相应绿色营销奖,来促进员工绿色营销意识的提升。

4 结 语

只有实现良好的绿色营销管理,环境才能得到充分保护,企业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消费。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志玲.企业绿色营销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前沿,2010(7).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114-03

2006年1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其2006年年主题为“消费与环境”。如果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讲,消费特指的应该是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而这个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与环境”的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

本文所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文中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消费环境。

一、消费与环境的关系

消费与环境一脉相承:在生物界中,消费是指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而两者又是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主体,可以说,消费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相存的;在地理中,消费是指消费者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所以,消费与环境就像生物圈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经济学中,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中选购自身需要的物品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市场中的物品是从环境中取得并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即消费与环境是人与影子的关系,可谓切肉不离皮的地步。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描述,即指安全和和谐。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和谐则关系到消费的更高的境界,它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和谐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以安全为基础,以和谐为更高的层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何使这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影响人类消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消费领域,如何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消费者协会开展的“安全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健康维权”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均是围绕着“消费与环境”这一中心展开的。而这一主题恰恰切中了当前消费领域的一个要害问题:发展消费,离不开与环境的和谐。

社会的实质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现象是由人造成的,无数个个体行为和社群行为交织,构成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心理作用和文化影响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物质环境,如工农业生产环境等;社会精神环境,如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如社会体制、准则等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化”:即“以文教化”,以诗书礼乐、道德论理教化世人。而西方“文化”: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或拜神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物质环境影响、社会制度环境影响和社会精神环境影响三个方面。

消费文化按消费内容的差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制度消费文化;按消费时间的差异包括古代消费文化、近代消费文化、现代消费文化;按消费空间的差异包括国别消费文化、地区消费文化、社区消费文化;按消费阶层的差异包括雅和俗两类消费文化;按社会群体的差异包括本族消费文化、异族消费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新消费文化,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这种新消费文化十分明显。

社会消费文化的消费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心理层次与消费行为关系(见表1);二是不同知识层次消费文化的心理表现(见表2)。当然上述问题还可以表现在不同民族消费文化心理、不同民俗、民风消费文化心理、不同年龄消费文化的心理、不同性别消费文化心理、社会文化消费心理上。

三、消费文明与消费心理

消费文化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从平均主义消费文化心理到奢侈消费文化心理,从节俭消费文化心理到小康消费文化心理,再到享受消费文化心理。当中每一个发展过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消费特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文明的、理性的消费心理已成为现代人消费的主要特点之一,人们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受到消费个性化、消费时尚化、消费高档化、消费便利化、效率化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文明消费与营销心理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营销人员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习俗心理沟通、流行心理沟通、从众心理沟通、优越心理沟通、艺术文化心理沟通、便利心理沟通、求实心理沟通、偏好心理沟通等途径来实现。

四、我国当前消费环境与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衣食住行等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一些影响消费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大小事故屡有发生。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还很多,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经常发生;消费者难以获得真实充分的消费信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随处可见;消费者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地方还不时出现消费者在购物场所挨打、搜身的事件;在农村,农民的消费环境还不容乐观,假冒伪劣农资、劣质农机损害农民的情况仍很严重;在一些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领域,消费者受损害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一些具有独占地位的行业和企业利用其独占地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仍相当突出,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自然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发展,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严重。

(三)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个别媒体、个别消费群体的盲目引导上,要知道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广大农村的消费跟不上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如城市少数人群的过度奢侈消费文化心理与农村贫困农民节俭消费文化心理的巨大反差;理性的消费心理与非理性的消费心理的现实表现。均已将现代人的消费引向两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五、营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保护生态平衡的力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要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在农村,除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植树种草外,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治,确保农村产品无公害。此外,提倡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质量。绿色消费情绪化消费更强调理性,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还要考虑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在不牺牲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消费方式。

(二)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

不良的市场秩序会恶化消费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经营者应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自律,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费”要求的商品和服务,不得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以确保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得到落实。

(三)加大商品与服务的检测与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政监管和规范。对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商品和服务,要加强检测和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改进、完善我国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手段。号召广大消费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群众监督,主动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部门反映商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环境的净化。

(四)加大符合“诚信友爱”消费文化环境建设的力度

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大力宣传讲诚信的先进典型,动员全社会同不讲诚信、欺诈消费者行为作斗争,造成一个讲诚信、反欺诈的舆论氛围;树立“善待消费者”的新理念,在诚信基础上使市场环境向“友爱”推进和迈进。

【参考文献】

[1]徐和清.发展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2).

[2]朱建华.略论绿色消费[J].岭南学刊,2001,(4).

[3]张长元.消费模式的演替[J].生态经济,2001,(1).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绿色商业 对策 思考

绿色商业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感受着地球资源日益减少、社会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于是引起了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环保运动在全球蓬勃兴起,进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绿色营销和绿色商业的观念与理论。

我国在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受到束缚。在商品极度匮乏的经济条件下,绿色商业无从谈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到环保问题,但终究还是重蹈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覆辙,出现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物种消失、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以及那些斥诸于媒体频频曝光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恶性商业营销事件,这些既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既得利益,又不断地侵蚀着人们长远的根本利益。因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中央就2006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之一。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目标,必然要发展绿色商业。

所谓绿色商业是指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以科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文化性。绿色商业的文化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商业经营哲学,是指导商业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企业在绿色商业观念指导下,必然会积极开发和自觉组织绿色产品营销,采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消费,进行绿色市场定位,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其次是彻底改变传统商业文化。传统的商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竞争文化,绿色商业要求实施绿色文化,即要求企业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和价值、“人”的安全、健康和发展,企业应把竞争对手更多地看作伙伴,尤其是环境合作的伙伴,重塑富有绿色商业特征和共处共赢、和谐发展的商业文化。

系统性。绿色商业的系统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整体管理原则指导下,全面协调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采取相应的经营行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绿色商业贯穿于商业企业决策过程和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不仅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环保、健康”的绿色产品,确保商业经营场所与设施无污染,而且在商流和物流上坚持以绿色文明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流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性。绿色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指商业企业的经营在充分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争取适当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从充分满足子孙后代消费需求出发,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企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正如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其所著的《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所指出的:“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和谐性。安顺为和,协调为谐。绿色商业的和谐性是指商业企业经营过程始终重视规模、速度、效益的协调;内部关系与资源配置的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企业实施绿色商业,除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外,也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正面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其他企业的导向作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和对健康的社会文化、伦理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显然是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共赢共兴、同存同荣的和谐之举。

发展绿色商业的必要性

(一)优化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产品都要经过流通领域才能成为实际的消费品。发展绿色商业,必然要经营绿色产品,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包括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生产技术;选用无公害、养护型新能源、新材料;进行可拆卸、可分解,零部件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包装物可回收的产品设计;组织清洁生产,防止生产过程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的浪费等等。发展绿色商业是促进绿色生产,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和利用资源,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运用于改善和提高消费者及人类社会福利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引起了消费领域的拓宽、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质量的提升,于是“安全、环保、健康”成为消费主流。现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在满足消费需要的过程中发展,是商业永恒的主题。绿色商业正是适应我国消费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发展绿色商业,实施绿色营销,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规模,促进企业发展。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望,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而发展绿色商业,正是实现和谐社会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观念和营销方式,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基础上,本着对消费者生存环境负责,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负责进行营销活动,最有效地减少商业行为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最重要的微观基础作用。如果商业行为不符合环保要求,也会引起其他种种的社会矛盾。因此可以说,绿色商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商业的对策

(一)加大绿色商业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商业,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绿色商业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绿色商业的实践。何为绿色商业,它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是什么,如何发展绿色商业,尚无比较清楚统一的认识。虽然也有一些绿色营销的研究,但它多半仍然停留在引进和比较肤浅的层次上,况且绿色营销只是绿色商业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绿色商业的全部。没有绿色商业的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绿色商业的实践。因此,绿色商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同时,要加大绿色商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绿色商业的认识,并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行为指导理念。这样,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就成为大势所趋,发展绿色商业便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

发展绿色商业仰赖于良好的宏观环境。能够承担改善和优化发展绿色商业宏观环境责任的是政府。一是政府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现行的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环保行政等30多部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清理,并根据国际社会绿色商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状,进行必要的填补和修订,形成完善的绿色商业法律法规体系,并督促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与检查。对违反绿色商业法规行为严惩不怠。二是制定和完善发展绿色商业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应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和调动商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绿色商业管理。商业管理部门要把绿色商业纳入商业发展规划,在商业网点布局、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渠道、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绿色服务管理等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在经营战略上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利益有机统一和兼顾起来,在产品开发、加工、运输、宣传、促销分销、售后服务等方面注入环保因素,注重新的绿色策略。四是建立绿色商业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设施、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正统一的评价标志体系,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评价,推动绿色商业的发展。五是通过绿色教育,传播绿色商业知识,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保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意识 绿色购买 感知绿色价值

一、引言

绿色购买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产品相关环保属性或特点的考虑及其购买活动,特别是指对环境友好产品或者绿色产品的购买行为。绿色购买是消费者践行环保责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洞悉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以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也有利于企业开展有效的绿色营销。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1.环境意识与绿色购买行为

美国学者Roth最早提出了“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说法,这是环境意识的雏形。在之后的研究中,环境意识的内涵逐渐扩大。广义上环境意识覆盖面广,包括了地理学、生态学、哲学、环境学、伦理道德、法律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从狭义上来说,环境意识指对大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

对环境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通过环境意识来预测和引导人们的环境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环境意识正向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

2.环境意识与感知绿色价值

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界定,被普遍接受的是Zeithaml(1988)的观点,他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所能感受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本文采用的也是这一概念。

Sheth,Newman和Gross(1991)提出的消费价值包括五个方面: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功能价值、认知价值和情境价值。针对日益盛行的绿色产品,Ottman(2006)提出其应包括效率与成本节约、健康与安全、性能、象征性和方便五个维度。经济学外部性理论认为绿色产品可以分为自利性产品和利他性产品,这意味着感知绿色价值应该包含自利性价值和利他性价值,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将Sheth(1991)和Ottman(2006)的理论相结合,概况出绿色产品感知绿色价值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内容。

基于价值观层面的环境意识是一个一般性态度感知绿色价值是消费者针对绿色产品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具体的心理感知,是对绿色产品产生的具体的肯定的态度倾向。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环境意识正向影响感知绿色价值。

3.环境意识、感知绿色价值与绿色购买

Zeithaml(1988)的研究发现,高质量并不能直接促使顾客产生购买行为,顾客感知价值会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质量和顾客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的到潘煜(2009)的支持,他在其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感知价值既可以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行为,还可以作为中介变量来解释中国传统价值观跟消费者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价值观-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感知绿色价值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消费者行为,促使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形成绿色购买动机,所以,文章提出如下假设:

H3: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会受到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专业问卷网站--爱调研网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7.25%。本研究涉及环境意识、感知绿色价值和绿色购买行为3个变量,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环境意识参考洪大用(2006)的问卷并在10名大学生中进行针对绿色产品的深度访谈,调整后的问项交由企业管理系的教授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形成问卷。本文采用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2.回归分析

3.中介作用分析

五、结论和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尝试加入感知绿色价值这一中介变量,深入剖析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描述性统计分析来看,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绿色购买行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665、5.278,均高于中值,消费者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积极的环保行为倾向。感知绿色价值的四个维度中,健康价值、情感价值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形象价值、环保效能价值,这说明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动机,以利己成分为主,虽然他们会考虑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和自身形象的影响,但是更重视绿色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自己的健康。对绿色产品进行判断时,其标准是产品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2)环境意识对感知绿色价值、绿色购买行为的直接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消费者如果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则会主动给产品的绿色价值赋予较大的评价权重,容易感受到不同于普通产品的绿色价值,因而对绿色产品产生购买偏好,这一结果证实了具有环境素养的个体有能力和意愿采取环境友好的行为。(3)绿色产品的感知绿色价值,不同于传统产品的感知价值维度,仅仅在传统模式上加入“绿色价值”这一维度不够准确,绿色产品是一种新的产品形式,人们在选购时会看重其含有的健康价值、情感价值和形象价值这3个对消费者自身有益的及环保效能价值这一利他性的价值。相对形象价值和环保效能价值,健康价值、情感价值更受消费者青睐,且对绿色购买行为存在预测能力。(4)感知绿色价值是环境意识对绿色购买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环境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绿色购买行为,也可以部分通过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作用于绿色购买行为,这符合消费者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环境意识到绿色购买行为有两条作用路径,一个是直接作用,另一个是通过感知绿色价值的中介产生间接作用。在直接作用中,环境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宽泛和抽象的普遍态度,它不是具体的态度或者行为倾向,它会正向促成消费者产生绿色购买行为,但这不是全部的,有些消费者需要通过对绿色产品价值的感知这一个实际的利益刺激,才能促使其产生绿色购买行为。如果绿色产品的特征不鲜明,让消费者感知的绿色价值不明显、不强烈,那么一般层面上的普通意识还不足以推动消费者采取绿色购买行为。

2.实践启示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其一,对政府而言,为了让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绿色产品,从行动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政府需要改善、强化环境教育,增加环境保护的公益宣传,引导消费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环境价值观,达到提高消费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目的,让他们潜意识里有环境危机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倾向;

其二,对企业而言,需要重新调整绿色营销策略。对绿色产品的宣传,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时的评判标准,对绿色产品的诉求点要着重于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价值和情感价值,附带提出绿色产品的形象价值和环境保护价值,要有所侧重,才能在广泛环境意识的基础上,促使消费者形成具体的对绿色产品的肯定的价值感知,通过这一具体的感官态度的刺激促进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最终形成绿色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黎建新,詹志方.消费者绿色购买研究述评与展望[J].消费设计,2007(4):9

[2] V.A.Zeithaml.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7):2-22

[3] Peattie K, Golden Goose or Wild Goose? The Hunt for the Green Consumer[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1,1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