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夏季香气

夏季香气

夏季香气

夏季香气范文第1篇

夏季多雨潮湿,故中医认为湿是夏季主气,湿又是六淫之一,在夏季容易侵犯人体。湿邪属阴邪,其特点表现为重浊而黏腻,人为湿邪所困则气血运行受阻,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为了驱逐体内的湿邪,有一类芳香辟浊、化湿醒脾中药,称为芳香化湿药。

藿香是中医最常用的一味芳香化湿药,具有解表祛暑、化湿开胃、理气止呕的功效,常用于夏伤暑湿、寒热胸闷、腹痛吐泻、胃呆不饥等病症。

藿香药材有土藿香与广藿香之分,为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土藿香又称鲜藿香、川藿香,主产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其他地区也有出产,有野生或栽培,京津地区传统用鲜藿香供配方药用。土藿香用种子繁殖,一年即可开花结穗,所含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

广藿香原产国外,是由南洋华侨带入我国,在广东栽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故称广藿香。其特点为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故又名枝香。

上述二者作为藿香药用均已有很长历史(土藿香在宋代以前已做药用)。然而习惯上,人们认为广藿香品质较好。

广藿香主产于广东省。产于广州郊区者名“石牌藿香”,产于广东高要地区者称“高要藿香”,产于海南省万宁县者称“海藿香”,产于广东湛江者称“湛江藿香”,这些品种以石牌藿香和高要藿香为最好,海藿香和湛江藿香次之。

广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地上干燥全株。广藿香地面部分高约30~90厘米,以茎坚实,叶少,气味香浓者为佳,其茎和叶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

广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常用于治疗夏季感冒并兼有胃肠症状者(如腹痛、呕吐、腹泻),常配半夏、苏叶等止呕,厚朴止泻,白芷解表,处方如藿香正气丸(胶囊)。

夏季因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引起上腹胀闷、发热、疲倦、呕吐、腹泻,舌苔厚腻、脉濡缓者,可配陈皮、厚朴、苍术,加强理气除湿。处方如金不换正气散。藿香6克,苍术9克,厚朴6克,清半夏9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用于治疗中暑而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者,可用藿香(鲜藿香叶更好)配连翘、半夏以清暑、散热、止呕,处方如藿香连翘饮。藿香6克,连翘6克,制半夏6克,陈皮3克,水煎服。

藿香常用量为6~15克,阴虚火旺和胃热呕吐者不宜单独使用。

藿香属于芳香化湿药,中医理论中又有寒湿、湿热之分,因此,在使用芳香化湿药时经常要合理配伍。寒湿者配伍温里药,湿热者配伍清热燥湿药,这就是中医强调的“辨证用药”。中医还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因此,芳香化湿药还常和利水渗湿药配伍应用。由于芳香化湿药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气伤阴,因此阴虚、气虚体质者要慎用。

【附:藿香正气丸】

处方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半夏、厚朴、苏叶、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大腹皮、桔梗、甘草。

剂型:蜜丸,重9克。

功能:祛暑解表,和中理气。

夏季香气范文第2篇

关键词:雷暴活动;最小二乘法;离散小波分析

0 引言

雷暴是一种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下的常见灾害性天气现象,关注气候变化,如今成为当今世界的几大议题之一。国外Changnon[1]等利用86个台站1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将美国雷暴活动划分为12个不同的区域,归结于6种雷暴活动变化类型,整体雷暴活动在变化中呈现减少的趋势。国内张敏锋,冯霞(1998)利用国内104个台站,研究发现近3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上世纪60年代前期雷暴频数有所增加;往后至70年代,呈缓慢减小的趋势;80年代中期雷暴频数减少幅度明显加快,频数现在正处于剧烈减少[2]。局部地区如广州雷暴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15.5天,月平均雷暴日数1至7月逐渐增多,8至12月急剧减少,呈现单一峰值[3]。德州市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10年减少1.28 天。月平均雷暴日数最多值出现在7月[4]。昌都地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呈递减趋势[5]。湖南省近35年(1971~2005年)来雷暴在不断减少,年际间变化特征是成加速度减少,其中夏季雷暴数百分比随着年际间变化是逐步减少,而冬季和春季雷暴发生比例均有所增加[6]。另外在特定的区域内,雷暴年际变化趋势还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以大小不一的周期呈现不同的周期性震荡变化。徐桂玉,杨修群(2001)根据我国南方62个气象观测站1971~1995年近25年雷暴日数统计资料,研究南方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发现:我国南方雷暴25年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减少的,并具有2年、4年、9年较短周期和21年长周期变化。较短周期存在着70年代以2年周期为主、80年代2年、4年周期都较明显、90年代以3~4周期为主的年代变化规律[7]。张美平、敖淑珍等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56~2001年46年的逐时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发现46年来广州白云机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着较好的9~12年振荡周期,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8]。孙丽、于淑琴等人利用1978~2007年辽宁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78-2007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9]。经国内外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雷暴活动在年际变化上都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香港地处亚洲大陆南缘华南沿岸,地形丘陵起伏,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占59.9%。由于海陆面及地形差异的存在,易于地形雷暴的产生。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夏天炎热且潮湿,冬天凉爽而干燥。受热带气旋、强烈冬季和夏季季风、季风槽等重要天气的影响,易形成锋面雷暴和切变线雷暴,经常在四至九月发生狂风暴雨[10][11]。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使得香港地区多年雷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极不均匀。据此,本文利用香港天文台常规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记录资料,分析1950~2009年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及异常情况,总结60年来该地区雷暴活动的变化特征,有利于提高防御雷电灾害能力,为香港地区的雷暴预测和雷电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香港天文台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库 [12],经过仔细订正的完整雷暴日观测资料,为保证分析资料具有代表性,文中选用其中60年(1950~2009)记录作资料处理,分析香港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

1.2 分析方法

1.2.1 最小二乘拟合

最小二乘估计是德国科学家Karl Gauss(1777~1855)提出用最小化图中垂直方向的误差平方和来估计参数,其主要思想是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回归模型,从而把具有不确定关系的若干变量转化为有确定关系的方程模型来近似地分析,通过自变量的变化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拟合雷暴活动与时间的关系,分析香港地区近60年雷暴日年际、季节变化趋势,以此反映香港地区长期雷暴活动变化情况。

1.2.2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方法是一种窗口大小(即窗口面积)固定,但是其形状可改变,时间窗和频率窗都可改变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即在低频部分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在高频部分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频率分辨率,这正符合低频信号变化缓慢而高频信号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小波分析能将交织在一起的不同频率成分组成的复杂的时间序列分解成频率不相同的子序列[13],低频部分信号的重构可以发现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及规律,高频部分信号的重构可以发现时间序列的突变特性和循环周期[14],以此观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小波函数定义为:如果ψ(t)∈l2(R)(l2(R)表示平方可积的实数空间,即能量有限的信号空间满足允许性条件:

(1)

那么ψ(t)叫做基小波,式中ψ(ω)是ψ(t)的Fourier变换,由基小波函数ψ(t)进行伸缩和平移,本文选用Daubechies (db) 小波函数,对香港60年雷暴日数离散序列进行分析,更清晰地反映雷暴日序列的细微变化情况。

2 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

2.1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香港长达60年的雷暴日变化趋势(图1中曲线1)呈现年际差异较大的变化,其中雷暴日数最多高达53天,出现在1997年、2005年;最少年份为20天, 出现在1962年、1963年、1967年,与60年来香港年平均雷暴日比较少了15.69天。采用最小二乘拟合60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趋势(图1中曲线2),香港雷暴活动随时间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气象趋势函数为y=0.17433x

-309.05,反映香港近60年平均雷暴日数以1.74 天/10a 的趋势增加。对60年雷暴日数进行最小二乘5阶多项式函数拟合(图1中曲线3),发现香港60年雷暴日变化呈现如下变化趋势:雷暴活动自50年代中期急剧下降至60年来的最小值,该最小值处于60年代,而后的时间里一直呈现两个稳步上升的趋势,先缓慢增加至70年代末,在80年代的10年间呈现平缓下降,往后急剧增加。

为更清晰地了解雷暴日序列的细微变化情况,将香港地区1950~2009年雷暴日数变化序列转化为Matlab 环境下的离散信号,利用Daubechies小波(db5)将这一由不同频率成分组成的雷暴日时间序列分解成频率不相同的子序列(见图2),包括一个低频部分a5和5个高频部分d1、d2、d3、d4、d5。低频部分a5表现的是信号的主要特征,是主要的稳定特征表现,表征了60年来香港地区雷暴日数的主要变化趋势。原序列s中雷暴日数绝大部分分布在50天以下,第5级的大尺度低频分量a5一般在35天以上,最大为40天,最小值大于32天,序列存在长期增长的变化趋势,以1984年为突变点,分为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雷暴日数偏少年,1984年以后为雷暴日数偏多年。1950~1984年与1984~2009年比较,后者增长趋势较为迅猛。从第1层高频信号d5的重构可以看出3个明显的突变点,分别是1967、1984和1999年,并存在不太明显的30年大尺度。从第2层高频信号d4的重构可以看出3个明显的突变点,分别是1959、1967和1992年,存在不太明显的20年尺度。从第3层高频信号d3的重构可以看出8个明显的突变点,分别是1957、1959、1962、1967、1971、1995、2003和2005年,且在1975年以前存在7~8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从第4层高频信号d2的重构可以看出60年来呈现出3~4年左右的震荡周期。

2.2 雷暴日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自1950年到今,香港地区60年来共记录了2162次雷暴事件的发生,雷暴事件季节性变化最多发生在夏季,占60年雷暴日总数的55.14%;春季次之,占全年总数的29.18%;秋季占13.64%;其中冬季最少,发生了44次雷暴天气,占2.04%。图3中~四个图分别反映香港60年来雷暴日的季节变化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拟合分别线性拟合和n阶多项式拟合所得的变化趋势图。采用线性拟合得到春、夏、秋、冬四季雷暴日随年变化的气象系数趋势方程为:

(2)

香港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缘,整个地区受季风环流控制,在时间上分别受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年内季风交替明显干湿季分明,在气候分类上本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3至5月份,地面的冷高压开始衰退,锋区逐渐北移,西太平洋副高北抬,高空南支西风小槽小脊活动频繁,地面冷空气常与副高西侧偏南暖湿气流相遇,冷暖空气频繁交汇,锋面天气异常活跃,易于锋面雷暴的产生,因此雷暴活动也日趋活跃。香港春季雷暴活动情况如图3中所示,80年代以前临近年份雷暴波动范围较后期大,后期在小范围的波动过程中随年际增加而逐渐减小。用最小二乘5阶多项式拟合60年活动趋势发现,呈现正弦波形状变化。自1950年开始急剧减少至60年代中期,为60年间的春季雷暴活动最小值,在1963、1964两年的春季三个月里仅发生了一次雷暴活动。然后增加至80年代出现峰值为22天,再而减小。拟合60年来香港春季雷暴日数随年际变化y1=-0.022x+54.2428,雷暴活动以0.22天/10a的趋势随年份呈现减少。

夏季6至8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温度升高,亚洲热带环流出现调整,大陆热低压形成,海洋高压不断加强。6月香港受印度低压影响,过赤道的西南气流北进增强,南海西南季风建立。6月以后西太平洋副高不断增强,香港处在副高南缘,同时,南海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热带低压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频繁影响香港,冷暖空气频繁交汇,海陆面差异明显,对流极其活跃,各种天气活动频繁,迎来了全年雷暴最活跃的时期。夏季雷暴活动趋势如图3中所示,香港60年来都在小范围内紧凑的波动中呈现随年际增加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末,夏季雷暴活动异常活跃。拟合夏季雷暴活动随年际变化y2=0.1706x-317.841,雷暴活动以1.7天/10a的趋势随年份呈现增长。

秋季9至11月,香港地区是干燥的冬季风逐渐代替暖湿的夏季风的过渡季节,西风急流的季节性南移, 对流层中层的副高迅速退出,雷暴活动逐渐减弱,低层夏季风南撤,随后便是东北季风开始建立,香港出现了短暂晴朗、干燥的天气。秋季雷暴活动趋势如图3中所示,60年长期在大范围无规则的震荡中随年际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采用多项式拟合发现活动趋势随时间呈现两谷一峰的变化趋势,拟合变化趋势函数为y3=0.018x-30.7792,雷暴活动以0.18天/10a趋势增加。

冬季,在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着整个亚洲大陆。本地常处于大陆冷高压脊的东南缘,盛行东北季风,中高纬度东移的槽线常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锋随之南下影响香港,南海暖湿气流在沿海一带对峙,出现准静止锋引起的低温阴雨天气,不易形成对流性天气,雷暴活动极弱。张鸿发[15]等利用TRMM卫星探测到18~38°N、74~123°E闪电资料,对中国区域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和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冬季只有很少闪电出现在中国30°N度以南地区,且每年发生100次左右。图3中所示香港冬季雷暴活动情况,雷暴活动60年来其中44年出现整个季节无雷暴天气,基本不出现雷暴活动。但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冬季雷暴活动异常活跃,拟合发现香港地区冬季雷暴活动以0.07天/10a的趋势随年份增加。

3 结论和讨论

本文以香港天文台60年雷暴日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探讨香港地区雷暴活动趋势得到如下结论:

1)香港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5.69d,按雷暴日数划分属于多雷区。60年来,雷暴绝大部分始发于全年的3、4月份,分别占40%和28.3%。极少数年份在5月份才出现雷暴天气;主要终止于10、11月份,10月份占据50%以上。60年间雷暴日最晚均终止于12月份,从未出现过全年12月均有雷暴天气。

2)香港地区雷暴年际变化差异大,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在10日以上;年际变化在大尺度上与大部分地区完全相反,以1984年为界呈现两个时期稳定上升的趋势,1984-2009年增长较前一时期更为迅猛;与之对应在小尺度上呈现各式各样的波动,较为明显的是出现3-4年和7-8年振荡周期。

3)近代香港雷暴活动逐年增加,香港雷暴日的月频率变化显现双峰单谷的抛物线变化。季节变化呈抛物线型,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春秋次之,冬季发生的概率小。近60来夏季雷暴占55.14%,而冬季则不足3%,夏季、秋季和冬季雷暴日数均呈增长的趋势,尤其以夏季雷暴日数增长最为显著达到以1.7天/10a,而春季雷暴日数以0.22天/10a的趋势随年份减少。拟合雷暴活动与年纪增加的线性函数为y=0.17433x-309.05,香港雷暴活动以1.74天/10a的趋势随年际增长而上升。

本论文对雷暴日作数据分析,在数理统计软件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结论,但鉴于观测数据资料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对某些问题分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ngnon S A,Changnon D.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Climatic Change,2001,50(4):489-503.

[2]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3] 张金,聂长春,陈玉华.广州市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2(1):58-60.

[4] 石慧兰,贾汉奎,陈德英等.德州56 年雷暴日数变化及相关因子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编.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583-587.

[5] 李白萍,仓决,潘贵元.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J].科技,2007,(7):61-63.

[6] 陈涛,吴岚,韩波,等.湖南省雷电特征及闪电数据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3):38-42.

[7] 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9(3):299-307.

[8] 张美平,敖淑珍,刘翔,李念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近46 年来雷暴气候的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1):66-73.

[9] 孙丽,于淑琴,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59-63.

[10] 张景奎.香港的地形和气候[J].香港知识纵横谈,2000:73-74.

[11] 胡东洋,王金岗.香港概况.明珠·香港[Z],1996:14-15.

[12] 香港天文台,气象数据库. http://hko.gov.hk/cis/statis

tic/tsday_statistic_c.htm,2010-3-17/2010-5-22.

[13] 高瑞华,申培鲁,高慧,等.渤海海峡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分析[J].海洋预报,2010,(1):39-43.

夏季香气范文第3篇

春天,一个美丽的季节。很多人爱春天,爱春的阳光明媚;爱春的婀娜多姿;爱春的五彩缤纷。而我更爱春的“歌谣”,因为是春的歌谣告诉我们新一年的来到;是春的歌谣让我们华夏儿女的脸上有了灿烂的微笑;是春的歌谣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是春的歌谣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欢笑。春雨过后是露珠滴答滴答的歌谣;是七色彩虹的逍遥。明媚的阳光过后是多少人辛辛苦苦的勤劳;是无数儿女热情激动的拥抱。幽暗的黄昏过后是宁静的夜晚悄悄的来到;是温柔的晚风轻轻投入无数人们的怀抱。

我爱春,爱春的歌谣!

夏之香

夏天,一个热情的季节。很多人爱夏天,爱夏的热情奔放;爱夏的清澈明亮;爱夏的百花齐放。而我更爱夏的“香气”,因为是夏的香气告诉我们夏天的来到;是夏的香气让我们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是夏的香气伴随着我们愉快的谈笑;是夏的香气和着明媚的阳光悄悄的来到。花期过后是花朵残余下的味道;是无数人轻轻的叹息声。海浪过后是孩子们欢笑着吵闹;是海面上平静而动人的歌谣。夜风吹过后是人们愉快的憨笑;是老人们轻轻的微笑。

我爱夏,爱夏香气的味道!

秋之叶

秋天,一个金黄的季节。很多人爱秋天,爱秋丰收的喜悦;爱秋清爽的微风;爱秋金黄的颜色。而我更爱秋的“落叶”,因为是秋的落叶告诉我们秋天的来到;是秋的落叶带给人们丰收的信号;是秋的落叶装点着我们生活的家园;是秋的落叶伴随着微风留下了金黄的符号。绿叶过后是金黄的叶子喜上树梢;是大地换上了金色外套。农民的笑声过后是他们辛勤的汗水;是大地丰收的微笑。清凉的黄昏过后是带着些许凉意的微风漫漫的飘摇;是人们欢聚一堂的欢笑。

我爱秋,爱秋飘渺的落叶!

冬之梅

冬天,一个雪白的季节。很多人爱冬天,爱冬的洁白无暇;爱冬的漂漂洒洒;爱冬的纯洁朴实。而我更爱冬的“梅花”,因为是冬的梅花告诉我们要坚贞不屈;是冬的梅花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了困难中坚强的榜样;是冬的梅花告诉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是冬的梅花伴随着雪花悄悄的来到。冬雪过后是孩子们洋溢着欢笑;是大地换上了白色的外套。寒冷的凉风过后是孩子们披上大衣在街头欢快的蹦跳;是人们拿着铁锹在院子中堆起一个雪人在冲着他们微笑。冷酷的黄昏过后是深静的夜晚悄悄的来到;是人们静静入睡的鼾声。

夏季香气范文第4篇

郁金香适合在室外养。

郁金香原产地中海沿岸及中亚细亚、土耳其等地。由于地中海的气候,形成郁金香适应冬季湿冷和夏季干热的特点,具有夏季休眠、秋冬生根并萌发新芽但不出土,需经冬季低温后第二年2月上旬左右开始伸展生长形成茎叶,3到4月开花的特性。生长开花适温为15到20℃。花芽分化是在茎叶变黄时将鳞茎从盆内掘起放阴冷的室外内度夏的贮藏期间进行的。分化适温为20到25℃,最高不得超过28℃。郁金香属长日照花卉,性喜向阳、避风,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凉爽干燥的气候。8℃以上即可正常生长,一般可耐零下14℃低温。耐寒性很强,在严寒地区如有厚雪覆盖,鳞茎就可在露地越冬,但怕酷暑,如果夏天来的早,盛夏又很炎热,则鳞茎休眠后难于度夏。要求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忌碱土和连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夏季香气范文第5篇

妙计一香氛的持久度

香水为什么要有季节之分?其实并没有特别的规则划分,只是会给人清凉感的香气在夏季可以舒爽闷热的心情,反之在冬季难免会令人寒上加寒。当然,如果你并不介意这点,自己喜欢的与能够驾驭的香气依旧会是最佳选择。但在香味的持久度方面,你就必须要考虑到气候因素,不是所有香水都能够轻易冲破冬季厚重的衣衫,越是浓郁的香型,持久度越高。通常,各大品牌在出产一种香型的香水时,都会分为EDP和EDT两种浓度,尽管前调、中调、后调的味道相同,但持久性和爆发力都有着明显的差别。选择EDP以上浓度的香水,绝对是冬季挑香的讨巧之道,不用再担心香气被深深埋藏在衣襟下。而实际上几乎每个专业品牌都有EDP香水以供选择,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香水领域早已享有盛名的一些品牌,因为对于原料使用的选择苛刻与讲究,即使是EDT浓度也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妙计二温暖的香调

万物凋零的冬季,一切都显得那么萧条,如果此时还能感受到盛夏散发着的浓郁香气的花、果气息,心里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幻出不同色彩,享受越是寒冷的季节,越是温暖的心情。此时,经典花果香或者温暖花香都是聪明之选,比如加入了热情的玫瑰、馥郁的天竺葵、高贵的兰花等等的香气都是不会出错反而出彩的香水,如果你还希望在韵味中透出一点活泼的元素,一丝甜甜的果香味道就可以完成你的期望。另外,对于成熟的女性而言,东方调木质调的女香在冬天也是不错的个性选择,只有具备成熟女性的历练与魅力才能够驾驭这类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