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于城镇建设文章1:郓州环路行

作者:秦刚余

下午四点,忙完考务和杂务,骑车沿北环路向西,路况特别好,路两旁的汽贸公司汽修厂特别多。

走过大约一公里来到粉张庄新村。原来这里是一片闲地,现在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建起了一排排六层高的楼房,从南向北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2014年,我县被批准为全国新农村城镇建设试点县,粉张庄村委会的当家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抢先抓住大好机遇,动员全村老少掀起了新村建设高潮,给广大村民带来无限福祉。

离开粉张庄新村时,红日西坠。眼前的麦田春来返青,在夕阳映衬下显得特别有灵性。路两旁的高树上时有小鸟呼友引伴特别欢快。

又驱车一公里来到了西代庄、苑梁庄一代。这里虽是地处城郊,原来由于路况不好,位置欠佳,村经济一直不好,加上修路拆迁,看上去十分脏乱,现如今西环路修整一新,村民抓住了大好时机,沿路两旁建起了一排高质量的门头房。村民栽下了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放眼看去间间门头房都有商户入驻。门头房前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由此我想起一句人们喊了好多年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现在郓城加大了城区和城郊建设力度,广大农村也实现了村村通。交通的便利必将会给郓城人民带来无限的红利。

走着想着,不知不觉原来的郓城镇政府(现在的唐塔办事处和郓州办事处)的办公大楼耸立在眼前。

整个办公大楼坐北朝南,主楼中间高两边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平静而威严。自两个办事处成立以来,办事处的就决策者们依据城区和城郊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大胆决策,科学布局,为打造和谐郓城、环保郓城、富强郓城贡献了无数智慧和才华。

顺着办公大楼前的西沙河向西望去三馆一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不久的将来郓城人民又将多了一个休闲、锻炼、学习、娱乐的好去处。

离开西沙河向南走,走过通往火车站的十字路口继续朝南走。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高耸几十米的蒋庙灯塔。灯塔地处五道路口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小车辆在灯塔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穿梭在夕阳的余晖里形成了一道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走过灯塔向东走便是两旁绿树掩映、奇花异草杂陈的南环路。南环路是我县的迎宾大道,也是郓城公路交通的标杆。经过几代公路人的共同努力现已成为地方交通建设的样板。

在绿树奇花中穿行,一个正在建设的学校又耸立在眼前。楼群建设特别宏伟气派,布局也特别科学合理,主楼和附属设施主宾和谐,相得益彰,走近一看原来是郓城南城初级中学的新校区。

这现年,改革开放,郓城富了。水浒故里、好汉之乡的决策者们加大了教育投资力度,像南城初级中学这样新投资建设的初级中学全县还有三处,不能不让人们想到郓城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来临。

告别南城初级中学新校区,驱车北行走过金旭凯旋城社区就到了正在建设改造中跃进河风景区。

关于城镇建设文章2:创建文明城市

作者:我永远ai你

乳源正在创建文明城市,如果你是乳源人,就不要以为这与你毫无关系!因为你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如:随地吐痰、扔垃圾)都直接威胁到乳源能不能得到“文明城市”这个称号!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创建文明城市

可是事实总是那么的不如愿以偿。我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州街小巷。你不知道那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啊:“抬头见蜘蛛,低头见口痰!”我每次走路时都会听见“咳——吐——啪”的声音。我使劲的闭上眼睛,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本以为躲过“危险区”的我又看到一个人在前方吐痰。我看着地上的口痰,痛恨随地吐痰的人:"为什么他们没有一点公共道德?为什么他们没有一点环保意识?为什么他们……"这时又有一个人在吐痰了,我仿佛看到口痰中的细菌在太阳的光束下张牙舞爪地朝我飞来……我走路必须目不转睛的盯着地下,因为只要我一不小心便会中“陷阱”,偶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的走过那条小路,难道就以这些来创建文明城市吗?真的希望那些人不要再随地吐痰了!

还有一次,偶放学回家,看见几个学生在吃零食。吃完了就随便一扔,完全漠视她身边垃圾桶的存在!我实在太气愤了:“难道你是大王吗?!你可以随便乱扔垃圾吗?!你不知道清洁工有多辛苦吗?!”难道就拿这些来创建文明城市吗?!

不过,乳源政府还是会注意环境卫生滴!比如说现在弄的“城镇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及组织学生扫街等这些行为就很好啦~!(继续努力哦)但是,难道只注意大街,而不注意偏僻地方吗?再怎么说,偏僻地方也是乳源的一部分啊!【会不会是上头不来检查偏僻地方你们就不理了呢?哦!小心我告诉毛泽东哦!(不过毛泽东都翘掉啦!怎么告诉他呢?别哭,只是吓你们的啦!o(∩_∩)o……)】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做到真正的文明城市!

创建文明城市,首先人要讲文明。人不讲文明,就创建不到文明城市。现在,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听到脏话。什么******啦~什么*****啦~~真的很难听也!偶在学校里听得最多脏话,只要同学们生气了,就说出一大堆脏话来!真的真的好难听也!我多么希望他们别再说了啊!

创建文明城市,从偶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果每人每天吐一口痰,一年365天。那么整个乳源将会是什么样子啊?!如果每人每天扔一片垃圾,又没有清洁工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吐痰可以吐在纸巾里,然后丢入垃圾桶,垃圾就免说啦~!我们人呢,就当要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啦!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说脏话!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创建文明城市吧!

让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人更美!

关于城镇建设文章3:城建之光

作者:赣州阿鹏

一 座欣欣向荣的小镇,一片朝气蓬勃的土地。

西江,这座非凡的小城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它被称为“西江县委”,曾经是一方县治所在,隶属粤赣省委管辖。

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庄埠、洛口、南门、小密、高陂、梅坑、黄安、赤鹅、黄龙、宽田、沙心等l 2个区委。

近年来,西江社会经济和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变,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西江大道,一条横贯东西,穿越西江镇中心的雄伟大道,大道全长2。5公里,从东边的狮仙岽绵绵延伸,直至西边的林坪村,其规模和气派,在平常乡镇中,绝对是罕见的。

大道上,车辆来往穿梭,川流不息。大道两侧,是不断拔高的民房,从二层直至六七层。

房舍很养眼,如少女飘动的裙子,红黄橙白青蓝紫,五色斑斓,艳丽多姿。

其实,靓丽的还不止是房屋,还有房顶上五光十色的店招,其内容丰富又浪漫,从宾馆酒店,到超市银行,再到各种服饰、小吃、农资……,只要你想要的,在这儿,一样也不会落下。

驱车在西江大道上走,房厦和行人如水,从身边流过。

眼前的景象,见证的是西江昔日和现在的辉煌。此刻的心,你是否禁不住开始躁动,已经又在飒飒飞扬,开始像鸽子一样,在蓝天上奋飞,去憧憬,去寻觅西江明日的影像了?

如果说,西江大道是一道中轴,穿越时空,连接过去和未来,那么下坝塅小区和火车站小区则是鸟之双翼,在风中伸展、舞动。

西江火车站,赣龙铁路上唯一的,非城关镇动车站,它一般被称为“会昌北站”,蓝皮火车与动车互通共用。

当我们来到火车站时,看到车站前方三万多平米的广场已经建设一新,花岗岩铺砌的地面充满质感,广阔浩瀚,延伸开去。

远方的楼宇,密集如林,一幢幢,清一色的六层高,布满在前方的山坡之下。

在站务戴警官的引领下,我们进入火车站核心区域,穿越地下廊道,登上站台,我看见了洁白高耸的站楼,三四条铁轨悠然伸展,划出优美的弧线,滑向远方。

戴警官告诉我,火车站正在加紧修缮,待到今年七月,即可全面投入使用。

我仿佛看到不久的情景,远方的天际线,蓝皮火车、高速动车轰隆隆齐头并进,呼啸而来,震天动地,整个西江大地也随之“飞”了起来。

下坝塅,西江南部一块蓬勃发展的新区,位于西江大道中部的北侧。

这里是西江圩镇发展的核心区,相比火车站小区,这里的地段更具商业价值。这方新兴之地,是由一片菜地发展而来。在这里,银行超市、宾馆、各种品牌专卖店林立。

农贸市场更是带动人气的龙头,每逢集日,十里八乡的村民全来啦,携带着各种农产品蜂拥而至。

市场周边,摆满了丰富的农产品,有瓜果、蔬菜、水产品、各种禽畜产品、手工艺品、竹木制品……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菜市场进口处,有一条寻常小街(名字已忘却),夏日里,总会有不少售卖鲜米冻的小摊。鲜米冻是西江的一大特产,非常稀有,西江外面,稍远的一些地方,比如赣州等地,你根本无法见到。

西江的鲜米冻非常美味,如果你喜欢,也不必害羞矫情,那就入乡随俗吧,大大方方地坐下来,要上一碗,细细品味一番,品味这“西江的味道”。相信那种鲜嫩爽滑,香浓可口的滋味,吃过之后,你一定会终生难忘的。

我希望有朝一日,西江鲜米冻能登堂入室,进入大大小小的美食店里,在更加舒适的店堂里,迎候更多慕名而来的远客。

城管队长胡天福告诉我,菜市场马上要被拆除了,将改建为一栋上下两层的现代化菜市场。他还指了指路头一块空地,说那是临时的菜市场用地。

可以想象,新的菜市场建成以后,下坝塅新区,乃至整个西江圩镇,将会是怎样一番繁荣热闹的景象。

下坝塅南部,国道的两边,那是西江的商业核心区。

国道超强的通达能力,诸多村道在此交汇。6。3万人口的常住民,构筑成最为稳健的消费群体。

此外,西江的商业辐射力还直达庄口、小密,乃至瑞金于都等地,这些广阔的范围带来了至少二三十万的潜在客户。

此外,西江因区位的关系,交通的优势,使得这里工程建设众多,大量的工程动工,给这里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并源源不断拉动了建材、务工、住宿、餐饮、小商品、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超强的人气,带来超强的购买力,也带给西江冬无寒土,万商云集的繁盛。

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动财流,整个西江人气火爆,货物充盈,买卖兴隆,财源滚滚。

集镇上,放眼望去,超市、宾馆、餐馆、快递店、专卖店、网吧林立。每逢集日,那种万众云集、人头攒动的场面让人心悸。

这里城镇居民高达两万余人,集日人流量更是成倍翻番,因而,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垃圾处理问题,一度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大心结。

历经凤凰涅槃般的阵痛,今日的西江,这些困扰已尽皆扫除,长期郁积在西江人民心头的一块阴霾一扫而空。

在胡天福的引领下,我看到了圩镇国道边新建的垃圾中转站,还有郊外群山之巅的大型填埋场。我还知道,四部环卫车,二十余个环卫工人在辛勤劳作,日夜不息,确保了一个整洁秀美的西江随时呈现在世人面前。

环卫工人是平凡而伟大的,当我们悠闲地漫步在西江街头时,我们没有理由去忘记他们,忘记那些为之殷殷付出的人们。

圩镇附近的苗塘,矗立着一幢天主教堂,紫红色的外墙,尖尖的屋顶,那是人与天空对话的地方。

从圩镇到塅脑,从塅脑到饼丘,从饼丘到西源。

和煦的春日里,行走在西江大地,我看到一个个生机勃发的村庄。桃花盛开,柳枝吐绿,洁白的房舍掩映在绿涛深处,还有不少奢华阔气,美轮美奂的别墅。别墅里头,宽敞的住房,新颖别致的家具、电器、灯饰……让人惊奇、困惑,又振奋。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密集的政策会不会引来又一次的盲目跟风?特色小镇会不会毫无特色、“千镇一面”?如何避免这些情况?近日,《经济》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该领域的相关专家。

城镇化的新探索

《经济》: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是什么?

郑新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泉。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迅速兴起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引导,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3点较为突出:一是部分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畸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形成二元格局,既不利于培育稳定、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又造成了新老居民之间基本权益的不平等;三是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总量明显偏少,大城市、特大型城市由于吸引要素的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而迅速膨胀,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由于吸纳就业的能力弱而发展缓慢、数量偏少,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在城市群内,行政区划常常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的批示,最近,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召开了鼓励发展特色小镇的会议,各地介绍了发展特色小镇的经验,住建部提出了第一批127个示范性特色小镇建设的计划。建设特色小镇将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成为释放巨大需求潜力的重要改革举措,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经济》:当前形势下,推进建设特色小镇有何重大意义?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提出建设特色小镇就是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一种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小镇,一方面让农村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近向特色小镇集中,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就近生活,就近购房置业,缩短就业和居住的空间距离,让他们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关注家庭,关注老人和孩子,享受应有的家庭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缓解过多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的现象,减少和避免“城市病”,进而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小镇是新常态下我国加快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路径,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具有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和破解“大城市病”的双重功效。

肖金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特色小镇的打造,可以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有利于城镇发展和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从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现状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很多人口争相涌入大城市。而小城镇只能依靠乡镇企业,但乡镇企业发展并不理想,承载力不强,就业岗位跟不上就业需求,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这也是发展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作用体现。

景朝阳(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除此之外,发展特色小镇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有特色,而非新建设

《经济》: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应避免哪些误区?

肖金成:特色小镇并不是说要新规划新建设一批城镇,而是以已经具备良好基础的城镇进行试点,比如浙江乌镇、江苏周庄。全国有很多人口在10-20万左右并且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依托这些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通过进一步规划和提升品质,让特色产业得到更好发展,对其他地区形成榜样和示范作用,这才是发展特色小镇的主要目标,也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出发点所在。目前,有些地方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有偏差,新批一块土地,规划新的商业住宅区,比照欧式建筑风格新建一批住宅,以某某小镇来命名小区并对大城市高收入人群进行售卖,而周边农村的低收入人群又消费不起,这是对特色小镇理解的一个扭曲。

景朝阳: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坚持深化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特色小镇的发展应秉持四大发展理念:一是产业定位摒弃“大而全”,力求“特而强”,避免同质竞争,错位发展,保证独特个性;二是功能体系摒弃“散而弱”,力求“聚而合”,重在功能融合,营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三是城镇形态摒弃“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形成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制度设计摒弃“老而僵”,力求“活而新”,将其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特色小镇优先作为政策试点示范基地,把握政策先试先行机遇,体现制度供给的“个性化”。

《经济》:在推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城镇化的进程一定要有序。城市生产能力、创造能力的增长一定要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匹配起来。如果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那么势必造成大量无业城镇人口的出现,城镇化肯定会出问题。而城镇就业机会的增长还是靠投资、靠积累。资本投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创造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决定于技术进步和财富的积累,而这些都要落到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上,公共服务的提供也需要依靠社会财富的增长来支撑。

肖金成:特色小镇并不是指要建设特色住宅区,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小城镇发展,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造有吸引力、有特色、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依托原有基础,不断提升品位,造就特色小镇独特的吸引力。二是防止将特色小镇房地产化、泛地产化。如果只是片面地新建商业住宅,仅仅能够维系和房地产相关的租赁、物业行业,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本地常驻居民,而更多的外地购房者又不在本地长期居住,这将导致住宅周边的超市、餐饮等服务行业难以稳定经营。既浪费土地,又浪费公共资源。

赵弘:特色小镇的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好“钱”、“地”、“人”的问题。

“钱”的问题主要是投资建设主体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投入,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必须解决好谁来投钱、谁来建设的问题。总的讲,就是要发挥好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开发和建设。要探索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投资运营模式,鼓励采取PPP等模式,允许社会资本包括农民出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小阎村通过申请贷款,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对全村温室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开始了大规模科学种植蔬菜的进程。除了村民自有土地,村集体土地收益每年都给村民分红。特别是贷款还清后,合作社收入的70%都用于给村民分红,其余20%扩大再建设,10%用于全村福利事业。改革开放之初,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蕴藏在土地中的原有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土地分包到户的碎片化导致单体农民的竞争力下降。而小阎村通过村民土地入股的土地流转方式再次将土地集中起来,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成为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其根本之处。如何整合现有碎片化土地,发挥城镇集中优势,同时又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小阎村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那就是土地入股流转,收益再分配村民。这既集中了土地,又富裕了农民,无疑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极大助力。

集中经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政策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必须通过土地政策的再次调整释放市场经济下土地的应有价值,而这种调整的主要形式就是土地的集中化经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原有的农民个体经营已经优势不在,必须将其力量集中才能发挥规模化效益,从而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具备强大竞争力。在这个方面,小阎村的合作社集中经营模式无疑属于成功经验,可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于农民的生产性经营,特别是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宁河县本就拥有一整套种苗培育和技术培训支持措施。在宁河百利种苗示范基地,他们引进了优良的国外种苗,并通过先进的温室技术实现了大规模无污染种植。

在种苗培育好之后,基地还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而且提供一整套技术支持和咨询帮助。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种政府保障、农民种植的模式迅速成为宁河生态农业的发展范本。正是这种模式为小阎村的集中经营提供了关键保障,而这种模式也在小阎村得到了最为典型的呈现。小阎村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有着种植特色作物的传统,并由此成为当地最先富裕起来的乡村。全村土地重新整合之后,同时也随着优良种苗的引进,小阎村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青椒茄子等为辅的温室大棚种植经济。在具体管理经营上,村民在忙完自有大棚种植养护之外,还可在村集体所有大棚工作,并有相应工资发放。而在销售环节,除了村集体大棚,农民自有大棚的作物也必须统一销售。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个体经营作物的出路问题,还避免了村民间的相互竞争,在与销售商的价格谈判中取得优势地位。这也是小阎村合作社集体经营众多优点中的一个。在高产量、优质量的基础上,小阎村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得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单纯种植销售所得。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金之后,小阎村还乘着中央城镇化建设的东风,重新规划本村土地,为全村兴建别墅住宅,并配套旅游设施,形成了改善生活、繁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大形势下,小阎村的这种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集中经营发展模式无疑为城镇化建设的多形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直观的案例。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对小阎村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政策调整和集中经营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土地政策无疑是最为根本之处,这是与其基本生产资料的地位相匹配的。而土地流转后的集中化也是为更好地进行集中经营,同时集中经营也是发挥土地规模化优势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对小阎村的考察中,问题也同时存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模式的有限复制性。小阎村的发展始于1978年的土地分包,而当时的主导者也就是现任村支书刘俊仕。在小阎村35年的发展历史上,刘俊仕一直处于领路者的关键位置。因此,小阎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刘俊仕,正是其出众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推动了小阎村的每次变革。而这种领导模式在可复制性上存在着局限。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必然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展开,由此需要最大程度的模式复制性。只有模式具备可复制性,才能在城镇化经验推广上发挥重要作用,否则只能作为个案存在。因此,在对小阎村发展模式的总结上,我们必须尽量消除其个例性,而发掘其模式复制性。二是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小阎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作新型农村社区,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就需要从户籍制度上进行改革,突破农村与城镇的户口壁垒。而小阎村的成功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未涉及到户籍制度。不过,这个问题也无法在小阎村层面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天津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户籍改革存在的种种阻碍。其实,小阎村自身也在利用经济红利发展村级福利政策,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在改善。但是,基层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回应,如此才能打通存在数十年之久的户籍限制。小阎村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其经验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在本届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小阎村的成功模式为天津乃至全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澄清和解决,最终为一种城镇化模式成立的可能性提供完善论证。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154(2016)01-0039-03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化,产城融合深度化,资源循环绿色化,城乡一体化,以大带小,大小城镇协同发展。在“三纵两横”的城市空间战略格局中,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五大特大城市群顺势成为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增长极,长江经济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核心增长轴,囊括其中三大城市群,面临环境压力更敏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程度更高,属于一带一路的核心区,牵一发而动全身,战略意义重大。特大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典型城市,具有一定的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了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1]。长江经济带按照空间布局分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每个地区特大城市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同时特大城市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严重,如何协调发展特大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意义深远。

一、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困境

(一)中心城区极化效应显著,城镇布局不合理,城市发展不协调

2014年成都市中心城区锦江区城镇化率达到98.2%,而成都市下辖各县平均城镇化率仅为43.8%,两者相差4.4%。重庆市中心城区渝中区城镇化率接近100%,而其他各区县平均城镇化率为39.8%,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区的城镇化率。武汉市中心城区城镇化率接近是新城区城镇化率的3倍。南京市玄武区城镇化率高出其他辖区平均城镇化率15%。杭州市中心城区城镇化率高达93.4%。上海市总体城镇化率虽已达到90%,但是中心城区与偏远城区城镇化率存在一定的落差。这说明六个特大城市均存在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中心城区极化效应严重,对资源吸纳性较强,人才、资金等资源过分集聚,超重负荷,导致运转效率低下,城市规划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形成了“城市病”[2]。同时受到空间、资源等的限制,中心城区辐射效应不显著,导致周边区县受益有限,新城区建设不得不偏离中心城区,交通不便利,开发难度大,城市建设不协调,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集聚效应,因而导致整体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二)长江顺流而下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差距显著,城镇化水平呈反梯度变化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上游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较弱,以武汉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较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下游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最强。在经济实力上,长江下游地区特大城市遥遥领先,2014年上海、南京、杭州整体人均GDP达到68138.69元,将近是武汉市的1.3倍,重庆和成都两市的2.3倍。在人口转移方面,2014年上海、南京、杭州整体人口城镇化率达到0.779,比武汉高0.129,比重庆和成都均值水平高0.211。在基础设施上、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方面,长江下游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从区域条件来看,重庆和成都为核心城市的上游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土地资源开采困难大,过多的山地导致交通、人员流动、城镇化建设受到阻碍,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多数是平原地带,土地资源充沛,城镇化建设相对更有利,因而城镇化水平相对更高,但是仍然存在后备资源不足的现象,所以总体来看,种种因素导致长江顺流而下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不均衡发展问题严重。

(三)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农业人口市民化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

长江经济带6个特大城市有足够的吸纳力,导致人口流动性强,流进人口大于流出人口,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户籍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人口长期不平等,特大城市流入的人口更多是非农业非本籍户口,户籍分隔制度严重阻碍了大都数持农业户口的农民工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追求自己应有的权益,影响了劳动力流动和资源有效合理地配置[3]。现行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享有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享有所有权,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放弃土地存有疑虑,导致土地制度改革困难重重,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附带的住房、教育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都会对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四)“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问题严峻

2005-2013年上海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39.63%,而城镇人口仅仅增长12.24%,南京市建成区面积扩大59.51%,城镇人口增长18.92%,杭州市建成区面积扩大47.08%,城镇人口增长32.36%,武汉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42.83%,而城镇人口增长仅为9.44%,成都市建成区面积扩大52.89%,城镇人口增长33.97%,重庆市建成区面积扩大70.25%,城镇人口增长64.45%。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6个特大城市普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城市呈现“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新城区,而新城区人口密度低,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城市无序地开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城市畸形发展,城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五)政府主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需求压力问题

特大城市是农民工迁入的集聚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及住房问题突出,保障性住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无疑是对政府财政产生巨大压力,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张收购土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形成一个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但是这忽略了农民工的自主性,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大量无序搞城市建设,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容易导致与农民之间的冲突[4]。同时,城镇建设的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政府不得不筹集资金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总体而言,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土地、资金等资源的需求问题日益严峻。

二、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通过探究国内外特大城市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长江经济带六个特大城市发展特点,总结出如下可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策略。

(一)梯度就地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6个特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破除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医疗福利等权利,推进城镇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协调中心城区与周边落后区县城镇化建设协同一致,需要优化两者的建设布局,扩大中心城区的资源溢出效应,推进周边落后区县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就地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吸纳力,形成梯度城镇化格局,从而通过市场杠杆的作用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周边落后城区,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一系列问题。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超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差异化积分落户和居住证积分制度,严格控制黄埔区、浦东新区等中心城区的转移人口数量,适当放开崇明县等周边相对落后区县的积分条件,促进流动人口的再流动,减少核心城区的城镇密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他特大城市可以效仿上海的积分制度,形成梯度就地城镇化建设格局,确保大中小城区城镇化建设均衡发展。

(二)区域协作分工,互通互联

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极核的成渝城市群,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三大城市群以特大城市为依托,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集中流动区,各种资源的集聚地,是各个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本营,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三大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加强城市群内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合作,积极引导劳动力资源向周边城市扩散,缓解特大城市的人口承受压力。同时,依靠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大长江上中下游的水陆空三位一体化,实现特大城市之间的互通互联,积极引导重庆、成都偏远山区劳动力资源向武汉、南京、杭州和上海转移,武汉、南京、杭州和上海应该做好承接作用,形成资源整合,错位发展,实现特大城市有效合作分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的一个过程,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离不开产业的支持,产业集聚促进就业,引导劳动力资源区域集聚,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同时产业集聚吸引投资,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特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形成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型主导产业,进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和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5]。重庆、成都作为西部核心城市,应该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机械(汽摩、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武汉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积极推进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食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主导产业链的形成。杭州、南京、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应该进一步发展高端装备业、电子通信业、新能源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集聚,带动就业,形成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

(四)土地资源循环绿色化

新城区是城镇建设的空间质量载体,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新城区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6个特大城市进一步推动新区建设,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杭州湾新区、武汉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合理优化布局,避免盲目建设,新城区建设应该环绕于核心城区,承接核心城区的部分功能,做好核心城区人口转移的承接,在建设新区的过程中,依据实际调研情况,合理布局,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切勿铺张浪费,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土地开采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绿色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政府应该进一步推动,完善土地流转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开发指标,同时在新城区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征收土地的赔偿工作,避免农民土地矛盾,保护农民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五)PPP多元融资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国家财政,势必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政府部门、民营私人企业通力合作的融资体系。以上海、南京、杭州、武汉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充沛,为了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合理安排金融机构城乡比例,加大中心城区以外的偏远区县、小城镇的金融机构设置,加大对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小城镇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放开农户小额贷款条件,实施一定的鼓励政策,促进资金回流这些偏远区县,通过特许经营权、财政补贴等形式引入民间资本,缓解财政压力。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城市的长江上游地区,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吸引金融机构、企业单位、民营私人企业多元化投资,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六)“四化”同步发展

所谓的“四化”指的是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空间依托,工业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根基,只有“四化”融合,协同一致,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特大城市资源共享,均衡发展,上海作为工业龙头城市,应该发挥辐射扩散效应,联动南京、杭州工业同步发展,武汉作为中部工业重镇,应积极引导部分工业生产链转移至重庆、成都,形成带动集聚效应。为了实现智能、人文的城镇化建设之路,各大城市之间应该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实现城乡信息共享,鼓励大小城镇实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一种包容性现代城镇文化发展氛围。同时,各大城市应该加强区县小城镇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只有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的合力推动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高效、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大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3(4).

[2]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3]徐成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7).

[4]杨贵庆.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城乡社会危机及其规划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1).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第5篇

(1.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000;2.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湖北 宜昌 443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即本文所指的产城融合。党中央之所以提出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误区,要走更加科学更加集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产城割裂的现象

从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产城融合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因为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形成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当时,由于工业的收益远高于农业,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到工厂,为了劳动的方便,会在工厂附近居住下来,逐渐在工厂附近形成稳定的聚落。随之,为其服务的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就逐渐形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又会形成比较集中的市场和集聚经济,这样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所以,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产城融合应该是一个顺应经济发展自然规律的一个过程。

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城镇化中,却存在产业和城镇相互脱节的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比如“造成运动”、“鬼城”等。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不断蔓延,城市越来越大,新城新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新城新区由于空置率高,夜晚很少有人居住,又缺乏产业的融入和支撑,被称为“鬼城”。2013年内地“鬼城”现象蔓延,除了贵阳、营口,常州、鹤壁、十堰也开始出现“鬼城”魅影。

2当前城镇化发展应提倡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2.1产城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城融合”,学术界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丰富,从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城市新城新区的建设中来研究如何促进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问题,二是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中,如何避免园区功能单一,如何促进产业园区、开发区与城镇发展的融合问题。所以对于其内涵的界定也都各有侧重。典型的如,陈云认为,产城融合主要应服务于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建设,将目标定位于以产业区建设促进新城发展;[1]张道刚认为,产城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把产业园区精心打造成城镇社区,以体现通过城市功能建设促进产业区发展的要求。[2]孔祥认为“产城融合”的提出,主要还是因为开发区建设中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分离,造成了城市化的低效率和产业区不能持续发展的困难,因此,它主要应服务于产业区的持续、健康发展。[3]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界定也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2.2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更加集约更加科学

2.2.1城镇化不等于土地的城镇化

土地的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把城镇化理解为城市面积的扩张,所以也引发了造城运动。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产业、要素、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高度集聚,其中,产业的集聚是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城镇人口的增加也是城镇化的另一个方面。这里的城镇人口不是常住人口,而是户籍人口,也就是真正能享受市民待遇的城市居民。城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村庄改造成城市、把农民请进城,理想的城镇化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需要政府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各方面投资予以保障。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能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2.2.2城镇化不等于政府的城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像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只是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居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更是如此。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认为,城镇化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应该更多的发挥企业的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2.2.3城镇化不等于发展大城市,忽视小城镇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一种发展失衡的现象,即大城市过度城市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滞后城市化,农村原始社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当前我国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由于城市过度发展,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病。而中小城市、小城镇由于信息、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难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集聚,也就使得人才都流向大城市。这样也就客观上使大城市越来越发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停滞不前,农村人流越来越少。产城融合的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城镇化。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均衡发展,合理分工。

3产城融合的城镇化理念应该做到产业先行

3.1选择好主导产业

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要实现要素集聚集约、产城互动和人城互融。当从事某种大规模经济活动的主体选择某一区位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为了减少通勤和运输成本,就会就近选址,实现集聚经济。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越来越多的人被引导到二产和三产就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也逐渐向这一区域集中,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开始了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产业聚集度高的地方,工业就发达,市场就繁荣,小城镇就建设得好。所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3.2现有产业要形成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是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社会学家提出来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非常推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的体现并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而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具有竞争力的一组产业或产业群。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地域上的集聚,一个是专业化的分工。所谓地域上的集聚就是群体内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高度集中。专业化的分工是指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像我们国家浙江地区有很多发展得很好的产业集群,比如浙江温州地区的苍南县的铝制徽章产业集群。一枚铝制徽章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大致有设计、熔铝、写字、刻模、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对于生产规模不大的批量来说在一个企业内可以完成,但是在苍南县,这十几道工序的每一道工序都由众多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在整个县城形成一条庞大的流水生产线。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一家企业仅从事生产环节中的一道工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做出品牌,形成竞争力。

3.3产业园区要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

产业园区建设一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和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专业规划,在产业布局上缺乏前瞻性和引领性,以及绩效考核体制、招商引资的体制等问题,使得园区内普遍存在产业定位低、产业链条薄弱、投资(下转第385页)(上接第399页)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产业园区的产业导向和企业引入有待优化,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园区过度依靠土地价格低廉或规费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集聚,园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产业链条薄弱,并且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其次,土地利用率不高。这也与招商引资中企业引入有关,有些企业进来后圈一块地,并没有投产生产,而是闲置起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再次,忽视环保,使得园区成污染重灾区。所以,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产业园区不仅要解决传统产业园在产业、资金、配套、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将人的城镇化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园”到“城”的转变不仅要求产业园区必须按照城镇的模式进行建设,更需要与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在产业发展上,以当地现有产业状况为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先行,以创新驱动、关键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带动产业园区的升级。

参考文献

[1]陈云.“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决策,2011(10):52-54.

[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