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城镇化

新城镇化范文精选

新城镇化

新城镇化范文第1篇

1.1新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

1.1.1新城镇建设选址的地质环境问题

新城镇化必然会落地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构造单元、选址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稳定性、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等成为新城镇的选址规划、建设布局、发展前景等重要的影响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前置处理。建国以来,由于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没有充分重视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1.2土地资源减少与土壤污染问题

一是城镇建设缺乏规划,随意扩张,人均浪费土地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发展片面强调新城区建设,忽视了旧城区的改造和利用;三是攀比跟风,盲目效仿大中城市的开发模式,从而造成大片土地浪费,设施闲置;四是“三矿”问题所导致的矿业城市经济衰退、矿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和土地环境污染而成为“鬼城”。

1.1.3水源地枯竭与水资源严重污染问题

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储量与赋存状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既具有一定量和质的限制,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形成区域动态平衡。城镇选址缺陷和规划规模问题,过量开采利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资源涵养不足而不断衰减。城镇化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有毒有害污水等的难以处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此带来的大量水源性疾病、地方病的产生和爆发,更令人不寒而栗。

1.1.4地质环境破坏带来生态严重退化的问题

部分城镇在选址规划、开发建设中,不注重地质环境的研究和保护,肆意地破坏植被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频发,在洪灾面前不堪一击。在规划建设中不重视工程地质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城镇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河流干涸、生态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

1.2地质环境工作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2.1地质环境工作保障新城镇化更安全

优化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布局。通过对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等的研究和评价,为新城镇化建设的区域规划、建设布局等提供可靠的地质环境依据。保障城镇化的规划选址。查明区内隐伏深大断裂尤其是活动性断裂的分布,避免将新城区建在地震活动带上或其边缘,给未来发展留下较大的隐患。通过地质环境工作,尽量避开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段,避免各类次生地质灾害。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地质环境评估与勘察服务。城市范围内发育的活动断层的探测,埋于地下密如蛛网的燃气、水管、电线等各种管线,都要通过地质工作的探测,提供清楚的数据和图像,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影响。

1.2.2地质环境工作保证水资源供应安全

新城镇化建设必然带来集中供水和防治水资源污染的问题,通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地质构造、地貌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和勘察,解决好城镇化“吃水难”和饮水卫生安全问题。对地表水质的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编制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通过综合治理达到水资源安全目标。

1.2.3地质环境工作促进新城镇化更生态

新城镇化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发展的整个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地质工作可以进行勘查与开发,并能够直接用于新城镇化的主要是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等环保清洁新能源,对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新能源的综合规划、勘查、开发和利用,将会给新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效益,为节能减排做出重要的贡献。

1.2.4地质环境工作促使城镇生活更富裕

随着新城镇化不断推进,迫切需要矿产资源的保障和地质技术的支撑。通过矿产地质勘查、开发利用可为新城镇化后的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山东地矿局目前在全省新发现黄金、铁矿、煤炭等资源,为当地新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源保障,为山东黄金等大型金矿开采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接替资源。

2加强地质环境工作保障和支持新城镇化建设

2.1高度重视新城镇化进程中地质环境工作

2.1.1忽视地质环境问题代价沉重

新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先行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城市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随着新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这个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受到历史条件和相关认识的阻碍和影响,没有对地质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城市建成后,长期受到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困扰,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1.2国家及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地质环境列入新城镇化重要议事日程

随着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质环境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今天,我们的认识、技术水平、地质科技工作等已经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地质工作在新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引起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地质环境问题列入新城镇化的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成为新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

2.1.3不断加强地质环境工作及政策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

人们对地质环境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地质环境工作及政策法规等宣传、普及的力度不够。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媒体,通过组织专题宣讲、科普、地球日、相关培训等,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环境工作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把前瞻和防范意识落到实处。

2.2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工作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2.2.1建议国家设立新城镇化地质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证新城镇化建设的的顺利推进和平稳发展,建议国家层面应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明确规定新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必须进行地质环境评价,以地质勘查资料为依据,以确保新城镇化的规划布局、选址、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和服务。

2.2.2编制和创新为新城镇化建设服务的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作为新城镇化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要与土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协调统筹考虑,争取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

2.2.3建立和实施地质环境专家论证制度

新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建设布局、改建扩建、未来发展等,必须通过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才能进一步推进,关键是要通过建立和实施地质环境专家论证制度来付诸实践。

2.3地质环境工作必须为新城镇化当好先行、做好服务

2.3.1新城镇化规划选址与建设布局

必须地质先行新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建设布局、未来发展等方面,都必须以资源、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勘查资料为科学依据。在以资源、地质环境承载力等家底没有摸清之前,绝对不能再盲目蛮干。

2.3.2新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地质先行新城镇化建设中与人民生活、城市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水电油气、交通运输、智慧系统、污染处理、地下空间利用等项目的建设,其前期工作都离不开地质环境工作的研究与支持。与城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地质工作先行,确保相关产业的有序发展。3.3.3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必须地质先行新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对地质环境工作提出更高、更详细的要求。诸如新能源的勘查、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对水源地的赋存和供需规律、地下水水质和可利用程度等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对城镇地质环境质量进行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确保新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序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2.4进一步加大新城镇化地质环境工作的力度和体系建设

2.4.1全面开展全国主要城镇、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工作

一是实施和推进区域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以“数字城市”建设为先导,建立区域地质环境可视化信息平台;二是通过推进城市“三维立体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查清区域地质构造体系、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地质环境评价“三维立体模型”和动态数据库系统;三是通过重点实验室建立动态数据模拟系统,为新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2.4.2健全和强化全覆盖、全天候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和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和强化全覆盖、全天候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和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对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隐患等进行长期监测,全面掌握其演化规律,并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验室模拟,进一步预测其在新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的趋势和强度,保证新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4.3通过技术措施和工程治理,控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一是对地质环境问题的认识与调查研究,从而确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二是通过对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找到通过技术措施和工程治理,控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三是通过借鉴和学习先进技术和施工方法,控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为新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2.5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2.5.1开展和加强新城镇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与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相配套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功能布局、水资源供应与保护、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的问题。

2.5.2开展和加强与新城镇化相关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国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通过在不同地质构造区设立数据采集和监测机构等措施,尽快建立其与新城镇化相关的资源与地质环境承载力数据库。从新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和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并建立资源、地质环境承载力、地质灾害规避与防治等相关对策的数学模型,为新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5.3开展和加强与新城镇化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科学技术研究

一是引进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地质环境研究和保护的经验和技术,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地质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二是结合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和需要建立重点地质环境工程实验室,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三是通过综合研究和工程实践,尽快形成新城镇化建设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控防、治理体系。

2.6加大对地质环境研究、保护和治理工作资金投入的力度

2.6.1地质环境工作属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地质环境工作面向的是国家重大的基础性、公益性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保证和提高,一是要靠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制度等措施来保障其普及和实施;二是就其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必须由国家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才能得以保证和实现。

2.6.2为解决地质环境工作历史欠账问题,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地质环境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历史欠账积重难返,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必须下大力气、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推动地质环境工作的起步;二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尽快解决历史遗留和历史欠账问题。

2.6.3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地质环境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新城镇化范文第2篇

工业始终是我们的主战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一是抓好项目促转型。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转型升级项目30个,年度投资40.5亿元。抓好顺成、利源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宝舜20万吨精细化工、豫龙干熄焦余热发电等13个项目,非焦收入比重提高到60%。积极争取永通工业园年内开工建设,打造国内先进的球墨铸铁管件产业基地。中联水泥再上2条750万吨骨料生产线,争取上半年投产。新上沙钢永兴综合利用节能改造项目,加快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华诚钢铁,推进博盛钢铁搬迁。进一步提高汇丰管业终端产品比重,向先进制造业企业升级。促进安际达达产达效,带动铁合金产业转型。加快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支持海皇铝业、远大可建发展高端铝型材、钢结构等市场需求大的终端产品;推动马家光伏电站、磊口光伏发电项目;新建世博科技轧辊项目,加快塑化公司整体搬迁,完成中小企业孵化园引进项目入驻,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二是支持企业创新促转型。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继续实施好质量兴县、商标兴县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和培育,年内争取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重点建设曲沟铁合金交易中心,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电商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三是抓服务促进环境优化。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有关政策。实施扶持企业发展“420”计划,即积极推进20个年度投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扶持2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新培育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训2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坚决落实服务企业“三个不允许”承诺,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吃拿卡要”等行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入开展银企对接、银政对接等工作。

(二)坚持开放招商

开放招商是一举求多效、一招应多变的战略举措。一要更加注重环境招商。持续打造软硬环境,形成投资“洼地”。二要更加突出本土企业招商。坚持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亲情招商,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三要更加注重全面招商。不仅要招工业,更要招农业、基础设施、城镇化、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证券等项目,以及新兴业态项目,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招商。四要更加注重集群招商。推进产业链招商,注重引进家居、服饰、五金、锁具等有成长潜力、有消费市场、有集聚特点的企业,形成“小企业、大产业,小园区、大集聚”的新格局。五要更加注重精准招商。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作用,精准招商,专人、专业、专区、专项目去招商,形成氛围。六要更加注重向园区招商。每个乡镇至少引进1个工业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或专业园区。七要更加注重招商实效。不搞“大轰大隆”,不搞“数字游戏”,做到实实在在。

(三)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县,按照“三区两环一带”布局,集中建设以东部6个乡镇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永和镇国家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区、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持续提升环小南海库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环市北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东部横跨永和、吕村、辛村、北郭的农业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一是提升高标准粮田建设。巩固提升瓦店5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整合涉农资金1.53亿元,建设辛村、北郭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其中,实施土地整治第三年度工程,整治土地5.6万亩;实施北郭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家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整理土地3.4万亩。二是加快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农业基础,规划建设洪河屯睿祥都市农业产业园、崔家桥正德现代农业园、北郭台湾高效农业园;实施曲沟纳川三农扩建项目,建成年产3万吨珍稀食用菌基地。依托永和镇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座;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大棚蔬菜聚集区,分期建设200栋蔬菜温棚;加快市农科院科研基地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在辛村、吕村、瓦店建成5000亩名优苗木供应基地,总面积力争达到1—2万亩,形成新的产业。三是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着力发展粮食面品、瓜菌菜、肉食动物三大农业产业化集群,走深加工、高端化、延链条的路子,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冷链物流配套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确保食品安全。农业、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扩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30家。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内完成60%以上行政村的土地确权任务。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鼓励支持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新建家庭农场50家,打造2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家达标社。五是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年度总投资1.37亿元,实施国家水保重点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实施洹南、洹东灌区节水配套技改项目,改造6条干支渠,受益面积达到7.5万亩;积极争取跃进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再解决8.9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六是加快生态建设。实施省道219、农业大道、曹操高陵旅游专线等通道绿化46公里;完成营造林1.7万亩。逐步实施西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七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完成8个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好善应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扶贫项目。

(四)持续三产突破

一是拓展提升服务业层次。认真研究国家确定的养老健康、信息、旅游、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绿色消费等6大工程,有重点地发展相关服务业。依托县行政中心、水冶特色商业区、柏庄国际商贸城,培育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发展广告、创意、设计、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安西物流园有实质性进展,支持睿祥、利源物流园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湖波、沙钢永兴、安化等物流园建设进度,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成立商贸物流公司。三是加速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国家“两权”抵押试点工作。完善县政府与市建行、工行等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项目对接。加大证券、保险机构引进力度,再引进一批金融机构在我县布点。新设助农取款点500个左右,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持久创建金融生态县,打造“诚信县”。四是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加快曹操高陵文化旅游园区、西南文化旅游园区规划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和融资力度。完成曹操高陵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规划设计,争取开工建设;加快长春观五进院落建设进度,建成西门豹祠复建主体工程,加快漳河国家湿地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开发,着力打造以曹操高陵、马氏庄园、西门豹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马鞍山、塔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游,以长春观、灵泉寺、定国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三大品牌。五是持续推进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建筑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拥有300辆车以上的大型运输企业。再新回归建筑企业12家,支持本土建筑企业资质晋升。

(五)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重点打造水冶、柏庄两个城市组团。一是精心打造水冶。首先要明确定位和目标。围绕建设“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充满活力、生态宜居”新水冶,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立新城”的时间表,精心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二要搞好顶层设计。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抓紧编制大水冶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按照“净、绿、亮、美、畅”的标准打造。第三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城建项目19个,总投资29.87亿元。启动人民路、铁东路、辅岩路、姬蒋路改造工程。特色商业区一期开疆时代广场“五一”节前开业,开工建设特色商业区二期中央公园、城市休闲广场;实施棚户区茶棚片区改造工程。东博凤凰城、隆之广场等6个续建项目要尽快完工。第四要探索便民利民新举措。创新建设综合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年内建成“百姓之家”。第五要加快经济转型。大力推进“退城进园”,水冶主镇区域内的工业企业,要争取在年底前全部签约入驻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或“退二进三”。第六要简政放权。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加大权力下放力度,创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二是着力打造柏庄特色城市组团。国际商贸城要在“五一”节前开业。重点实施青春大道、平原路等工程,形成骨干框架路网;建设中华路、万金大道配套管网5公里;推进综合信息、供水、燃气等公用设施建设,融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国内重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三是支持中心城镇特色化发展。善应镇要围绕建成全省区域性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按照祥和小镇规划推进项目建设。铜冶镇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从修复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入手,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新铜冶。曲沟镇要尽快贯通世纪大道,加快完成曲沟新城商务区、世纪新城等片区改造任务,提升形象和作用。永和、吕村、瓦店等乡镇要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专业市场,合理配置要素资源,促进功能互补融合,打造东部城镇化中心板块。伦掌、韩陵、辛村、北郭、都里、安丰、马家、崔家桥等中心乡镇都要统筹安排好城镇规划建设。支持许家沟、洪河屯、瓦店撤乡建镇。搞好铜冶、伦掌、辛村总体规划修编。

(六)狠抓项目建设

谋划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筑牢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以县产业聚集区、特色商业区、各专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在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性服务业、高效农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民生改善等六个方面,推进100个左右重大项目,争取完成年度投资90亿元。实施好9个省重点项目、21个市重点项目。二是提升载体平台功能。以完善功能为重点,突出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宁大道、园一路等13个道路续建项目,对路网进行高标准绿化、亮化。适时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二期工程。启动双泉水库引水工程,建设聚集区水厂。新开工建设集聚区、水冶组团雨污管网10公里。建成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省级质检中心。进一步完善全县电网,建成产业集聚区110千伏变电站和高压走廊,新建安丰110千伏变电站,改造35千伏吕村、北郭变电站,改造农村电网116公里。三是加快完善全县路网。全县要新建、续建道路139公里。着力改善群众出行,总投资2.43亿元,实施“一桥十三路”工程,新建道路42.3公里,重点开工建设马氏庄园大道、善应祥和大道两条旅游快速通道。卡住时间节点,确保产业集聚区中轴线、省道301改线年底建成。适时实施安姚路改造工程。服务好西北绕城高速、安内快速通道、新东北外环、安李铁路连接线等重大工程。四是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完善和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金融、现代物流、技术研发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推进校企、校乡、校村对接,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满足企业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加强土地优化配置,着力解决土地批而未供、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问题,提高用地效率。盘活水冶、柏庄、县行政中心等地的存量土地资产,加快处置昌泰公司总部地块。五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强化争取意识,做好做足功课,紧盯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发改、工信、水务、林业、交通、住建、国土、矿管等部门,以及水冶、柏庄等乡镇,要专人负责、大员上阵,研究政策、掌握信息,确保今年项目资金争取有大的突破。

(七)持续发展大民生

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蓝天工程”。壮士断腕、自断后路,把“蓝天工程”进行到底,还人民群众蓝天白云。坚持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坚持标本兼治,加强“两镇三路”重点区域整治,巩固治理成果,长期坚守,久久为功;完成石料企业整合,全部淘汰5吨以下冲天炉,全面推进石灰竖炉企业整合,进一步优化铁合金、耐火材料、印染、铸造等小企业群治理方案;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乡镇属地责任,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取缔企业坚决不准死灰复燃,停产企业不达标排放坚决不准复工,复工企业坚决不准偷排漏排。同时,要继续加强河、珠泉河、御路沟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农村“清洁工程”。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长效机制,做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章理事。县财政每年列入预算1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年内全县所有村庄实现保洁常态化,构建安楚路、安林路等8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带,每个乡镇都要高标准打造自己的示范村。三是“天眼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在全县所有村庄、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3856个,在进出我县的主要交通路口建设49个智能卡口,新建县、乡两级监控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高压态势,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医疗联合试点工作。加快总医院建设及搬迁进度,建成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病医院,开工建设辛村、伦掌卫生院,完善提升1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谋划县中心医院扩建工程。统筹推动卫生信息化工程,使居民健康卡发放争创全省先进行列。积极争创全省人口均衡型社会示范县。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造19所学校教学设施。深入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1所幼儿园。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城镇教育扩容五年规划。大力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建成县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完成乡镇“小片网”整合任务。千方百计保持就业稳定,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14万人。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做好保障性住房租售分配管理工作。新改造农村危房300户。

新城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金融;创新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城镇金融是城市化建设的核心,缺少金融的支持,城市化建设将举步不前。但是,传统金融模式过于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发展,且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金融创新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城市化趋势下城镇金融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对城镇金融的影响

城市化作为人口、资本等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日渐增加,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对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金融的市场被细化、深耕

就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三农”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极大影响。传统金融发展主要是以城市惯性思维为主,与城镇化发展形态不符,一概而论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现代城镇金融市场逐渐被细化、深耕,市场发展对金融各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金融机构只有积极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1],且要重点打造精品银行、特色银行,并改变传统单纯依靠增加网点数量粗放型发展模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不仅如此,居民消费、电商物流及餐饮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对投融资需求日渐扩大,各行业自身特点及本质之间的差异,导致金融市场被细化。由此可见,城市化发展趋势下,金融市场将逐渐由传统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这必将成为金融市场主流趋势。

2.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及服务业等多个方面,且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要素中均蕴含着多元化金融需求,不仅将金融资源吸引到城市化区域,而且将城市化金融市场激发出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化趋势下,金融网点向小城镇集中,金融网点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逐渐促使金融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金融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金融业务类型也得到了丰富,如结算、汇兑及信托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了总体战略发展方向,并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如涉农再贷款、涉农资金补贴等,促使资金逐渐流向城市化建设当中,在细化金融市场的同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业务种类需求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如苏州工业园区等)对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党和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将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城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背景下,成长型企业数量日渐增多,产业跨区域转移等特点在城市化发展中的特点逐渐突出出来,对金融产业服务及产品提出了多样化需求;其次,在科学发展观带动下,以生物、微电子等领域的金融需求也随之增加;再次,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剩余资金越来越多,对金融业务需求不仅要求高,且具有多样化特点,需要金融支持城市建设;最后,城市化建设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原则基础之上,将着手解决农民进城难、三农等问题。基于此,金融在城市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城市化建设在解决农民问题之后,还需要为人们提供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各种便捷,上述种种,都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及支持基础之上。因而,金融业务种类需求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4.同行业竞争加剧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农民生活中,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提出了极大挑战,使金融行业内部竞争日渐加剧。与此同时,商业性金融发展趋势下,金融主体为了能够争取更多市场资源,不断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使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城市化建设之前,金融主体数量较少,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业务少的同时,内部竞争也会相对减弱,相反,城市化建设对金融业务需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且越来越多的金融主体、新型业务将参与到行业竞争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竞争。

二、城市化趋势下对金融发展提供的制度支持

1.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

现阶段,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利用土地入股或者转让等方式获得一些财产收入,并充分利用资金创造更多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生产力[2]。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需要资本的支持,而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能够以土地换取更多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相反,推进城市化进程,可以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为“三农”提供帮助,提高储蓄利用率,进而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土地市场化,才能够形成土地集约化,并创造产业经营效益,推进土地金融的发展。

2.健全的金融支农政策

党和国家为了推动金融快速发展,积极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金融市场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民、农业贷款税收优惠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最大程度上促进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等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日渐完善,为金融创新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金融创新在城市化发展中,最大限度发挥造血、输血作用。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国家还将会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激发三农金融需求,进而为金融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户籍制度的调整

改革户籍制度作为城市化建设成功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户籍制度的合理调整和优化,有效解决了农民城市户口问题,人们通过常住时间便能够落后,不仅如此,改革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不公平性,真正落实了教育平等性原则,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而教育发展势必需要金融的支持,由此户籍制度的调整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极大支持。

4.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享有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从内心上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居民,在城市安居落户,从而在消费、就业等方面均对金融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都是必要的,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3]。另外,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工业等逐渐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成为金融创新的基础,城市只有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够对金融服务提出更多需求,而金融为了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争取更多发展空间,便会积极投身于金融创新过程中,以争取更多客户资源。同时,扎根于城市的产业,能够有效拓展就业渠道,稳定市民,使金融业务日渐丰富,逐渐出现住房金融、信用卡、互联网金融等,推动金融市场良性循环。

5.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方式

城市化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主体不仅落实好常规风险防控,且更加关注城镇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并对可能遇见的风险制定防控对策,从源头上避免金融业务风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防范能力,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例如,银行严格按照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放贷需求等,在满足资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确保资金安全;针对新兴企业信贷来看,由于新兴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发展业务,企业偿还能力较弱,为此,积极与保险及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三、城镇金融创新途径

1.深化体制改革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在此过程中,体制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金融体制的改革,将涉及到多方利益,需要多方参与。因此,要明确认识到外部环境及内部具体情况,并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城市化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改革。第一,央行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适当增加支农再贷款力度,引导银行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第二,要进一步强调农行的支农地位,促使农行发挥积极作用,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多支持;第三,加强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引导金融市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能够为金融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多元化产品

首先,为有效协调商业贷款及财政拨款的额度和比例,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如开发BOT、TOT等模式,将融资信贷与商业银行整合到一起,缓解过度贷款问题,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其次,结合其他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地方政府可以试行发放城市建设债券[4],在债券发行机制日渐完善趋势下,可以将社会闲散资金收集起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再次,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中间业务形式,如城建信贷理财产品等,拓展融资渠道,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最后,不同于城市金融,城镇金融要充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立足于城镇化特点,发展金融产品,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出现,加强金融产品多元化创新,以满足城市化需求。

3.建立针对性服务体系

随着城市化水平日渐深化,金融创新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首先,金融服务,要结合城乡结合圈、农村发展圈等客户特点,培养具有本地特点的金融服务团队,积极落实支农客户经理制度,逐渐从村、至片、再到户系统化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在为农民提供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加大力量开发有针对性的中间业务,使金融服务向全面化发展。其次,为了确保资金安全,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不断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大授信业务的管理力度,将“三农”信贷产品的程序及要件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主要对象,坚持全面评估和监督,在简化信贷流程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对信贷资格的审查,提高业务的安全性。最后,准确计量效益及风险,从而构建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与城市金融业务相比,农村信贷业务成本高、风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因此,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业务,要实行单独核算,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在核算方法选择上,可采取区别于城市业务的成本分摊、收益分享等方法[5],在正向激励支持下,能够引导金融创新朝着更为健康方向的发展。

4.培养内在动力

城镇金融创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并逐渐培养内在动力,从民间金融及农村城镇化政策导向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加大对非法集资、防高低贷等行为打击力度,最大限度消除金融风险。要坚持立足于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满足农民在城市化中的融资需求。同时,要不断加大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促使其逐渐朝着公开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提高认识,增强对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自身的业务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保护下,城镇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大大提高。

5.完善城镇金融保险服务

随着城市化建设日渐深入,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日渐突出,如果缺乏对金融发展的保障,势必会引发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到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尽管我国已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但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仍要加大政策力度和资金支持,在这方面,银监会、保监会都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而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更要在存款保险费率制订、存款保险的保费管理等方面及早出台与城市化金融相配套的政策。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发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以此来降低金融业务风险,为城市化金融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创新的帮助和支持,推进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金融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基础,其创新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城市化建设对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扩大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等多个方面,且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政策等支持,使得金融只有积极创新和改革,才能够适应城市化发展。金融创新要立足于城市化建设特点,根据农民、农业等多样化需求,丰富金融业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三农”问题等,进而促进金融创新在城市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妍,马丽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PPP融资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4(1):265-267.

[2]疏力平,胡莹,童茂峰.发挥金融支持作用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基于对铜陵市城镇化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纵横,2012,20(5):12-14.

[3]红丹.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经贸管理学报,2011,10(8):158-159.

[4]何静,戎爱萍.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2,1(15):58-60.

新城镇化范文第4篇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对接市中心城区向南扩张的步伐,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力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奋斗目标

按照“融入中心城区,提升三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争先进位”的总体思路,围绕“创五区、争十强”的总体要求,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县,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精品建筑,优化发展环境,把县城建设成为“吉安市城市副中心”。同时,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型小城镇。

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含凤凰片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1%以上;有2个以上乡镇进入全省100个示范镇行列,2个乡镇评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

到2012年,县城建成区(含凤凰片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一城联四镇”(县城、永和镇、凤凰镇、横江镇、敦厚镇)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突出两大重点

坚持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基础,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

(一)县城建设。继续推进以县城为主战场的城市建设攻坚战,按照重点打造城北片区,大力提升中心片区,有效控制城南片区,积极推进凤凰片区的总体布局和“规划衔接、功能互补、产业融合、差异发展”的总体思路,主动融入中心城区,着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吉安市城市副中心”。加速城北新区和凤凰片区的开发建设,迅速拉大城市框架,扩张城市规模;同时大力提升改造老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增强县城集聚产业、吸引人气、聚集商气的承载力。

(二)小城镇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加快开发,完善配套”的建设思路,以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突出抓好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实施好城镇基础工程、亮化美化工程,推进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到2012年,建成14个以上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重点示范小城镇。

三、推进四个片区

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把老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

(一)重点打造城北片区。城北片区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按照“一年建框架,三年大变样,五年出品位”的总体要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开发、高品位建设,努力把城北片区打造成为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团。先期重点加快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迅速拓展新城区框架。以行政中心、庐陵风情园、星级酒店为建设重点,同步构造“二纵三横”道路框架。在抓好市政基础建设同时,加快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新城区转移步伐,迅速完善新区功能,做旺新区人气。

(二)大力提升中心片区。着力实施以道路“白改黑”、商业娱乐设施、景观提升、棚户区改造为主的改造工程。抓好道路改造。围绕提升城区道路的通达性和通畅性,每年对部分城区道路实施“白改黑”工程,不断改善市民出行条件。2010年重点抓好君山大道、吉州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抓好商业娱乐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紧建设一批市场、商业网点和娱乐设施。2010年重点抓好庐陵商业大世界、吉星商业中心、庐陵休闲娱乐一条街、白云路市场改造等工程建设。抓好景观提升。按照出亮点、显特色的要求,每年对一批城市主次街道进行立面整治,并进一步配套完善公厕、垃圾中转站和街头小游园建设。2010年实施庐陵大道街景改造和井冈山大道县境中段西侧街景建设,使城区街道更加整洁、建筑色彩更加协调、市容市貌更加美观,有效提升县城对外形象。整合老城区零星土地,建设街头小游园和公厕、垃圾中转站环卫设施,完成庐陵文化广场主题雕塑,打造县城精品景观,凸显庐陵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县城品质。抓好棚户区改造。坚持改造城区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和原则,优先改造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棚户区。2010年,启动龙湖南岸片区改造、原县化肥厂宿舍区改造、县林业公司宿舍危房改造、干部宿舍及福利院宿舍危旧房改造等棚户区改造400套,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不断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三)积极推进凤凰片区。按照吉安县经济发展副中心和工业新城的功能定位,重点抓好规划控制。2010年重点抓紧实施凤凰中学扩建、卫生院搬迁、汽车站和公交车站、凤凰工业园服务中心等服务功能项目建设,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四)发展壮大工业园区。把实施“工业强县”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产业支撑,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打造一个核心(吉泰工业走廊核心区)、两个基地(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一个产业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按照“完善起步区、提升西区,加快凤凰片区”的建设思路,不断提升园区建设质量,确保“一园三区”吸引社会各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6亿元以上。起步区重点抓好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西区在改善绿化环境的同时,抓好员工购物、休闲娱乐、医疗、公交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凤凰园区三年内形成2万亩规模的电子、制造、铜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工业聚集区,2010年重点抓好二期征地5000亩、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华硕大道二期、栖凤大道、凤鸣大道、凤凰大道二期、市场路一期、凤凰二路三期、创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三纵三横”的路网格局。

四、选准四大抓手

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是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在推进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有效解决土地征用、房屋动迁、融资投入等瓶颈制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推进项目,整治环境。

(一)加大征地拆迁力度。以大征地、大拆迁的强劲态势,推动大建设、大变化的生动局面。工作中,要注重和谐推进、有情操作,通过舆论引导、宣讲政策、规范运作,实现大拆迁和大项目的和谐并进。2010年完成征地8000亩;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劳有所业、增收有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大融资投入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新型城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随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加大城镇土地调控与运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收回、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监管”制度,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合理控制城镇土地储备总量、供应总量和开发总量。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确保土地收益对城镇化建设的主投入。坚持熟地出让原则,对政府储备的土地,按照规划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把“生”地变为“熟”地,把“冷”地养成“热”地,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整合国有资产和市政设施资源,建立完善县城投等投融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投融资公司“借、管、用、还”机制。积极开展项目融资、信托融资、特许经营融资等多渠道融资,提高政府项目的融资功能。充分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按照BT、BOT、TOT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城市有形资产和城市无形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产保值增值,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建设投入。

(三)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商贸市场、房地产招商开发、民计民生等重点城市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重点城建项目推进机制,明确每个项目的领导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脱产抓。继续推行“目标统揽、责任警示、奖惩激励、绩效检验”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评内容。

(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同时,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出抓好薄弱环节、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专项整治,确保市容环境有明显改观。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乱贴乱画、乱排乱放、渣土污染等突出问题,强化市政设施、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管理。加快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启动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向“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延伸,着力解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问题。

五、推进八项工作

围绕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启动编制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合理产业布局,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携手共进,统筹发展。继续深化延伸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编制,确保近期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在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供电、供水、燃气、电信、公交、人防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形成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和“阳光规划”制度,推进规划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并逐步实行城镇一体的工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二)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立足于县城区域城乡统筹规划,启动“一城联四镇”(县城、永和镇、凤凰镇、横江镇、敦厚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敦厚、凤凰、永和、横江四镇规划融合、道路对接、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统筹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成为吉泰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凤凰镇按照县城次中心的定位,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增强镇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重点打造成为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工业集聚区。永和镇要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成为旅游兴盛、文化发达、设施完善、具有山水和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重镇、经济发展强镇。横江镇要以提升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实施特色葡萄、温氏养鸡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三)推进市政公用和社会公益事业工程建设。推进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的城镇能源改造,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提高污水收集覆盖率和防洪、抗震、消防、疾控、治安防控等应急保障水平,抓紧人防设施规划编制和实施,维护城市安全。水电网络建设方面,县城重点实施建设县水厂扩容、凤凰园区水厂、君山变110KV变电站,凤凰园区110KV变电站,提升中心城区供水、供电的能力和安全性。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县城重点建设言爱基金学校、职业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凤凰中学和县人民医院凤凰分院;加快建设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四)加快商贸市场住房建设。坚持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积极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重视建设物流园区,引进中端以上商家入驻,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好吉星商业中心、庐陵商业大世界、城北商业城、庐陵休闲娱乐一条街等项目,积极引进新型商业形态,2010年,新增1-2家品牌大卖场,引进1家五星级宾馆、兴建2家三星级宾馆。积极扶持车辆交易、家居建材发展壮大,把吉安汽车城建成赣中南最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运输业,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同时,按照“保住一头、启动一头、激活一头”的要求,抓好住房工作。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保持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规模,完善房地产业调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住房质量,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10年重点抓好11个房地产楼盘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提升小区档次和品位,促进县城房地产业的壮大和健康发展。

(五)营造良好生态生活环境。积极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积极推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镇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园林生态建设,加大城区绿化规模、提高城区绿化品质,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重点加快庐陵风情园、曙光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君山湖公园、龙湖公园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凤凰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进一步加大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改造。积极开展环城绿化、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廊道绿化、游园广场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在更广的范围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

(六)强化城市经营管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序实施县城环卫体制改革,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全面覆盖”。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探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能力。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房、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资金向城镇有序流动、产业向城镇快速聚集。凡是在城镇购房的一律上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同时,对县城失地农民“农转非”的,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服务标准。统筹运作城镇土地资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清理闲量,实现滚动增值。

(七)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按照“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切实发挥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物业管理、市场培育与监管,健全业主委员会和楼长、栋长责任制,培育优秀物管企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加快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救助、卫生保健、治安调解、权益保障、信息咨询、慈善捐助、老年福利、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开展科普、文化、卫生、体育、法律进社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八)加强重点镇和乡镇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总人口2万人以上、圩镇人口3000人以上的中心镇建设。巩固完善乡镇建设“八个一”工程(成立一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制定一个乡村建设规划、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乡镇一条街、建成一个垃圾填埋场、建成一个农贸市场、建好一个小花园或小广场、建成一个自来水厂、组建一支城管环卫队伍),按“差欠什么、补建什么”的原则,抓紧实施,2012年以前全面完成。同时,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在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土地运作、拓宽融资、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上要有新发展、新突破,确立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地域特色,迅速“扩容”、“提质”,结合乡镇规范化建设,加快小城镇街路环境硬件建设,加强小城镇运行机制管理,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健全保障措施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任务光荣而艰巨,各乡镇、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提高效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吉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强化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研究确定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组织、调度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帮扶,切实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新城镇化范文第5篇

(一)新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

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即整个国家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是一体的,公共服务是均等的,整个国家被着上城市的底色,农民拥有与市民相当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收入以及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村也拥有与城市相近的基础设施。具体还包括:1.新型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为总体背景,拥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体系,“内需为主、消费支撑”的需求体系,“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结构体系,由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结构体系,充满活力的经济。2.新型社会。以新型社区、新型社会组织和新型社会管理为基本要素,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国际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和流动性、社会阶层橄榄型的包容和谐的社会。3.新型环境。城镇主导背景下的城乡,自然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利用节约,环境保护有效,人与自然关系友好,共同塑造绿色低碳的环境。

(二)新的主要内容是农民市民化

1.让所有城镇化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主要有三种形式:升学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这三项城镇化的占比大致各为30%,其他形式的城镇化占10%。人口城镇化的新内容是让这三类人群尤其是农民工享受同城镇原来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和主线应当是保障1.6亿存量和未来增量农民工享受同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务。2.以优化国土空间利用为关键点,推进内涵增长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主要有三个区域:老城区、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城镇化的新内容是:通过旧城改造,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减缓新城的蔓延和扩张,提升城市的容量;通过农村居民点撤并,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规模。3.着力克服“城乡病”,推进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进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城镇化也有可能导致农村的凋敝和衰退,因此,防治“城乡病”,确保城乡健康发展和城乡双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新的基本动力是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全球日益信息化以及重大技术突破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新型城镇化拥有三大新动力:1.新的拉动力。基于信息化基础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密集的新型工业化,与基于智能化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构造城镇化的崭新需求拉动力。2.新的推动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即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组织的产业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构造城镇化的崭新供给推动力。3.新的源动力。信息化作为当今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不仅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供求推拉力,而且直接决定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形态与质量。以上三化不仅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比以前更加强大的动力,而且决定了城镇化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征。

(四)新的发展方式是内涵集约增长

1.提升城市和乡村集聚区的密度。充分利用有关地上地下城市空间,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局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2.优化城镇与乡村集聚区的布局。依托合理的城镇及乡村空间布局和便捷的联系渠道,提高资源、要素和产业的配置和利用效率。3.完善城镇和乡村集聚区的功能。完善和配套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外部经济的作用。4.培育和利用高端要素。改变过去依靠物质资本投入和资源大量消耗的做法,利用人力资本和创新要素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1.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居民的“迁转俱进”。发展城镇要依靠人也是为了人,城镇化的一切应当围绕人的城镇化来展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关键是推进“迁转俱进”:实现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迁移与人口从农民到市民职业身份转换同步推进,让迁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够在城市里“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娱有所乐”、“病有所医”,充分享受到城镇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以人为本”是目的也是手段,提高了人口素质和收入水平,改善了要素供给,也扩大了消费需求,有利于城乡可持续发展。2.走倾斜平坦的城镇化道路,兼顾空间的“公平效率”。聚集和自由流动能够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分享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从而提升经济效率,但是过度聚集将会导致拥挤的成本、“城市病”、区域差距扩大。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一,在全国空间布局上,一方面,要发挥中国作为大国的规模优势,积极消除城市之间各种市场分割障碍,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实现国内市场充分一体化;另一方面,要把握城镇化空间聚集的度,使城镇化聚集最大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效益,最小化规模不经济、外部经济的成本。第二,在城市规模和城市间发展关系方面,强调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和联合发展的城市集群化道路,改变单纯走中心城市带动或小城镇发展的道路。让空间上接近的若干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紧密联系起来,以便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使处在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每个城镇都能享受到城市群的正外部经济。第三,在城乡关系方面要走城乡一体的道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衔接;加强城市向农村的反哺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对弱势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支持。3.走产城互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经济的“持久繁荣”。第一,继续保持或扩大第二产业优势,尤其是提升第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能够为产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第二产业的收入水平;第二,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高的生产性、消费性、分配性和社会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加快城镇化的步伐;第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制定实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计划,确保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非农就业者迁移到城市的能力,从而推进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4.走绿色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生态的“自然优美”。未来城镇化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唯环境不发展的道路,要走低碳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第一,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第二,支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生产更多经济价值;第三,要求工业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既可以集中处理污染,又可以使各产业分享外部经济;第四,加强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第五,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第六,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污染;第七,重视调解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5.走包容增长的城镇化道路,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推进新型城镇化,应统筹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和谐中推进城镇化。第一,在政治方面,让更多的人获得参与决策和议事的机会,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让所有的人分享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第二,在社会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关系,保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合法权益,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选择;正确处理当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外来居民权益,让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关系,既鼓励人们创新、创业和创富,同时关心和保护弱势群体,实行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普惠福利,建立与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政策,缩小贫富差距。6.走创新驱动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引领未来”。中国作为后发城镇化国家,应毫不犹豫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第一,实施创新要素驱动,推动经济增长,迎头赶上先发国家。为此,要将教育置于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上,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延长义务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未来城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的主体,构建创新的网络,搭建创新的平台,积极发展和城市体系相适应、与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分层次、有分工的科技创新体系。第二,实施制度和管理创新,保障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推进。第三,不仅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而且在管理上尤其在发展方式上不断创新,力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进而引领世界潮流。7.走政府引导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城镇化是市场主体分享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聚集上的显示,是市场主体空间自由选择的过程。城镇化要求健全市场制度体系,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仅仅通过市场选择难以实现最优均衡。促进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创造适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一方面,便利市场主体流动,使其空间偏好得以显示;另一方面,兼顾国土空间利用的“效率与公平”。因此,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第一,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对城镇化进行前瞻性科学规划;第二,建设辖区范围内的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设施;第三,为在不同区位的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第四,为在不同空间区位活动的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平、公正、均等、统一的规范化的制度环境。8.走本土开放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城市的“世界个性”。第一,利用全球,借力世界。要积极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利用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市场,借鉴全球的发展经验,坚持世界的发展标准,顺应全球的发展趋势,构建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城市国家。第二,立足本土,保持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在城市功能上,大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应该发挥集聚功能,增强对区域的辐射能力,重点发展具有优势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策

(一)制定战略与规划,引导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发展目标: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

为建立一个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国家应制定面向2040年的全国城乡发展规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1)城镇化的速度:未来新型城镇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状况,保持适当的速度。有鉴于全球竞争格局和中国转型升级的未来形势,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按照每年1%的速度增长,未来中国城镇化将是内涵城镇化和外延城镇化并举,“重在质量”,一方面解决1.6亿人的不完全城镇化问题,另一方面继续解决3.6亿左右新增人口的城镇化。(2)城镇化人口总规模与水平:预计2040年中国人口应保持在14亿左右。从人口空间分布来看,25%居住在农村,25%居住在小城镇,25%居住在中等城市,25%居住在大都市。未来中国城镇化率以达到75%为基本目标(东部80%、中部70%、西部60%),中国城镇人口2030年将达到8.6亿,2050年将达到10.6亿左右。(3)城镇化用地规模与水平:城镇化地区用地面积占非农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65%,全部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城镇地区非农建设用地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非农建设土地占用比例分别为15%、20%、30%、35%。人口密度以每平方公里一万人为标准。(4)城市规模体系:城市是国家资源的集结点和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国家创新和创富的中心。2040年,城市数量达到1000个左右,小城镇20000个,将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居民点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第一,要利用先进的交通通讯技术手段,通过合理规划,培育一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重点提升城市的能级,使之发挥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作用;第二,将一大批作为区域中心的小城市扩展为中等城市,同时加强对中等城市的支持,发挥其对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带动和聚集作用;第三,针对目前小城市功能不全、管理水平低的特点,完善小城市的功能;第四,小城镇具有连接城乡、亦城亦乡的独特作用,应针对小城镇布局分散的问题,调整优化小城镇的布局。(5)城市功能体系:从城市功能看,未来中国城市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城市功能将呈现层级分化趋势。未来形成世界顶级城市2个,世界城市3~5个,国际化城市15个左右,部级城市30~50个,近千个区域性和地区性城市。香港、上海等,集聚世界产业体系中的高端服务业、高科技制造业,产业环节中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得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控制和管理中心,成为世界顶级城市。有些城市承担某些服务世界的专业功能,成为国际型城市。有些城市承担管理和服务全国的综合功能,有些城市承担管理和服务全国的某些功能,有些城市承担管理和服务区域的综合功能,而中小城市承担专业制造功能,小城镇承担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功能。(6)城市空间布局:未来中国众多城镇将以城市绵延带、城市群或城市圈等形态,呈点、线、面三种结构,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连接在一起,镶嵌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城市成为区域空间的心血管,广大农村地区就是其肉体。在全国空间布局上:第一,东部区位优越、环境适宜、人口稠密,以面为主、点线结合,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转型升级,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部和东北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以线为主、点面结合,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人才、产业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实现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在发展中尤其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三,西部地广人稀,以点为主、线面配合,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收缩战线,集中发展,同时着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在区域空间布局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优势,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区域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环境同治,避免产业恶性竞争和基础设施重复,形成产业布局与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内部聚集效应与对外扩散效应明显的城市群;另一方面,关注并重点援助边缘区域。在城乡空间布局上:第一,通过建设集群化和网络化的城镇,使城乡融为一体,分工合作,互利双赢;第二,通过建设紧凑型城市等,减缓城市的蔓延和扩张;第三,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点撤并等,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确保农业区域面积不缩小。

2.发展步骤:分两步实现理想城镇化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实现60%的城镇化率,从城乡三元结构向二元结构转变,城乡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城镇里当地人与外地人的收入及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外出人口逐步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留守居民的收入逐步提升,城乡之间收入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缩小。第二步,到2040年实现75%的城镇化率目标,城乡人口相互流动,从城乡二元结构变为城乡一元结构,即城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一体,收入、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由缩小到均衡。

(二)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支撑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1.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与全国一体

(1)构建全国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按照全国城乡规划布局以及城市分布状况,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构建和完善快速、高效、便捷、便宜的全国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使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人口和信息能够迅速、便捷、便宜地自由流动。(2)完善区域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城市有形基础设施和无形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络、排水管网体系和通讯干线等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缩短城市间的通勤距离,使城市群内部以及各大城市群之间资源和信息实现共建共享。(3)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按照城乡一体的规划要求,尽可能将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延伸到乡村居民点或边缘城镇,使乡村居民可以使用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

2.公共服务: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及全国的均等化

(1)按照子女教育、五险、住房和养老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拉动居民收入增长;提升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质量,扩大医疗保障覆盖率;加大商品住房供给能力,提高公共住房保障水平。与此同时,推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大区域的统筹及均等化。(2)制定积极有效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重点援助农村、非城市群、城市群边缘区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避免马太效应,降低区域差距。

(三)改进监督与管理,促进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

为实现对市场行为主体的有效监督管理,首先要建立适应城市中国的行政监督与管理体制。(1)建立适应城市中国的行政管理架构。适应城市中国的管理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调整行政区划,减少管理层次。以城市群为基础,结合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在东中部人口较多的发达区域增加一些直辖市,在缩小省区范围的基础上实行省管县制度。(2)构建财权、事权对称的纵向政府间关系。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进一步厘清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和公共支出责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以便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同时,中央各部委可通过国家项目对落后地区城市发展进行直接投资,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落后城市开发项目进行补助,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保障。(3)建立横向政府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特别是城市群区域的协调机制,成立统筹区域内城市发展的组织机构,创新公共治理模式,推进区域协同,通过共同市场建设与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共建,协调整个区域内的产业规划、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建立城乡一体的市政管理体制。第一,适应日益复杂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对外联系等需要,完善城镇的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为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第二,革新公共管理理念,推进政府管理的人性化、高效化、制度化、奖惩化、竞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第三,培育非政府组织,将大量的事务交给非营利性组织完成。第四,强化城市社区建设,鼓励社区管理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城市社区的自治、学习、服务等功能,提升公众自我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使广大居民能够参与城市社会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第五,建立健全城市危机应急机制,提升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制度化的防范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及突发事件隐患,或者将风险和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5)完善政绩考核和问责、追责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将新型城镇化的标准体现在评价指标中,评价标准涉及城市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考核结果体现城市政府的发展绩效并作为城市主要负责人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6)重新确定城市设立及相关功能的标准。第一,修改《城乡规划法》,重新明确城市规模等级。建议结合中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口规模确定设市的标准,确定城市的大小,然后再根据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职能标准。合并、收缩部分西部地区城市,以便降低其管理成本;推动东部地区较大镇改市步伐,以便完善其管理职能。第二,制定约束性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不同规模的城市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四)改革制度与政策,保障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1.建立确保城镇化可持续推进的政策制度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构纵向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对称关系。优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的全国统筹,逐步实施社会保障的全部或部分全国统筹。建立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企业与个人成本分摊制度。(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所有权国有化,赋予农民交易土地使用权的权利,激活农民的土地资产,推进土地资产股权化、农民股东化、权益民主化,着重培育公正、公开、公平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产权流转,并建立严格的土地产权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同权同价、自由竞争的土地使用、交易和收益分配等制度。(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就业、投资、居住等状况,实行外来人口有选择的市民化制度。对于暂未市民化的居民,实施分享部分权益与义务的居住证制度。(4)深化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普遍放开所有的劳动行业,只要是社会需要、国家允许开办的行业,都要向公众开放。同时,清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不断消除城市就业市场的形形色色的歧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制度,保障公民平等的就业权利。(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突破城市社会保障不管进城农民的误区,建立覆盖城市所有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第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宽度和广度,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第三,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第四,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统筹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6)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应在政府财政的引导下,以中长期信贷支持为主,积极创新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加强制度和市场建设,扩大资本市场,健全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基础设施证券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市政债券、民间金融等形式的多元的融资模式。

2.构建确保城镇化持续推进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