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即时战略

即时战略

即时战略

即时战略范文第1篇

提起战略类游戏。当然不限于即时战略,但是一提即时战略,还是有很多玩家马上提起精神,因为这类游戏一直是全类型游戏中最锻炼脑力的一类,《魔兽争霸》、《星际争霸》、《红色警戒》、《战争地带》等等都曾经影响过一代玩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儿吧!

《红色警戒2》是一款制作精良的游戏,它将经过干锤百炼的游戏结构与全新功能完美地融于一炉,使之成为令人拍手叫绝的续集,而且就《红色警戒2》本身来言,也是一款出色的即时战略游戏。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包含了大多数即时战略游戏所具备的要素:采集资源,建设基地和指挥战斗。游戏的操作方式也与星际争霸类似,秉承了星际争霸易于上手的优点,并对星际争霸中一些繁琐的操作进行了简化。比如,在《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中你可以选择将一些常用的魔法设定成“自动施放”的,在战斗中它们就被电脑自动施放出来,从而省去了手动操作的过程。

魔兽争霸2:战网版

经典中的经典!《魔兽争霸2》及其资料片奠定了暴雪在游戏业内的地位。如果说一代模仿的痕迹还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从二代开始,暴雪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此作开始,暴雪新的操作体系(右键点击移动,左键选择)得以确立。支持8个玩家的调制解调器或者局域网的对战让更多厌烦了其他战略游戏只能和电脑斗气的玩家投入到《魔兽争霸2》的怀抱。“战争迷雾”的概念也第一次被暴雪引入到即时战略游戏当中,大大增加了游戏中战场形势的变化和战略战术的丰富。

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

《星际争霸2》延续了《星际争霸》人族、星灵和异虫三足鼎立的传奇史诗,三大截然不同又各赋异秉的种族再次面临冲突与对抗。游戏均衡是《星际争霸》的经典所在,

《星际争霸2》在保留游戏均衡的同时,每个种族有更多的新兵种,玩家熟悉的兵种也有所调整。游戏结构类似于《星际争霸》,主要的游戏技巧着重在资源上,玩家用采集的资源建造不同的建筑、军队并进行升级。

剑与勇士

《剑与勇士》是一款横向卷轴式即时战略游戏,游戏中有三个不同的势力代表,为了成为最高统治者而展开战争,据说包含有单人模式及多人模式。游戏分为三个种族,第一个种族攻击魔法都一般,第二个种族魔法攻击力弱了点但小兵强悍,第三个种族魔法厉害。

即时战略范文第2篇

关于日本的侵华战略问题,多数学者主张“一击亡华”说,但是在理解的程度上并不一致。丁则勤认为: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速战速决的进攻方针,企图一击亡华①。程晓进一步认为:七七事变后,日本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决无全面长期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以为通过局部化的战争,速战速决即可达到其侵华目的。于是日本确定对华战争的战略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强大的兵力打击中国,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实施这种战略的行动是进行华北会战。实际上,这就是以不扩大为方针的局部化——速战速决战略②。也有学者主张,日本的侵华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总的对外战略紧密相联。余子道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基本形势和远东的战略格局、中日两国的特定国情,以及日本统治集团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和建国理念,日本帝国主义奉行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分为侵占中国、“南进”和“北进”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该战略企图的次序是“先中国,后世界”,即实行对中国“中间突破”,然后“南进”或“北进”或“南北并进”③。曲家源进一步认为:日本的对华战略是它追求世界霸权总战略的一部分,是为它称霸世界总的战争目的服务的。其世界战略分为长远、中期和近期三个步骤,征服中国进而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增强日本的国力,准备与美争霸,是中期战略目标的实际内容。为此,日本制定对华战争的战略原则是:(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二)先发制人,实行突然袭击的闪电战,速战速决;(三)抢占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线,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四)战略与政略相结合,一面威胁,一面利诱,争取不战而胜。各项战略原则组成紧密配合的完整系统④。通过对各个时期日本作战方案的综合考察及对日本15年侵华战争全过程的历史透视,徐勇得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及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可概言之为江海战略,即以武汉为控制中国的“大局要冲”,把武汉作为日军对华作战构想中的进攻远点,长江为其深入并分割大陆内地的基本通道,溯长江西进武汉为日军的既定战略主攻方向⑤。诸家渊力排众议,认为与国民政府的持久战略相比较而言,日本并没有预先构想的“总战略”,其原因在于日本对华态度的骄狂至极⑥。至于日本侵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演化问题,曲家源认为:自1937年战争开始到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广州,是日本侵华总战略的全面展开。在每一次战役发动之初,日本的预期战略都是“以挫伤敌之战争意志,获得结束战争局势为目的。他们对每一战役所投入的兵力、海陆空等兵种的配合、战域的扩展等等,都是按照致政府以死命的量度来安排的,以大兵团到处寻求中国军队主力决战”⑦。程晓的观点稍有不同:从七七事变一开始,由于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奋勇抗战,日本战争之初的战略意图迅即遭到失败,战争的长期化已成定局,日本被迫改变其原有战略,放弃不扩大方针。正在这时,国民政府为了争取主动,决定在上海对日作战。日本亦因十分重视上海的战略地位,遂屡次增兵上海,移主力于华东,寻求决战,占上海、逼南京,迫中国政府投降,以结束“中国事变”,达到战争目的⑧。徐勇代表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跨海西进、沿长江攻打武汉是日本的既定战略,但日本在全面攻势发动之后,迟迟未能实施对于武汉的既定攻势,其凶锋却首指华北,继向上海,再攻徐州。于是日本总体上的跨海西进,与为逐次达到作战目标而忽北忽南的战役方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关内大陆战场上扑朔迷离的多向作战行动。其实这并不说明日本放弃了既定战略。这种受形势判断和作战目标及速决企图所制约的战役性的变化,不能与总体的战略进攻方向混为一谈⑨。诸家渊则认为:由于没有预先构想的“总战略”,日本实际上的战略战术是多变的,有时也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例如“逐次增兵”上海的战术造成了极大伤亡①。

二、中国的战略及其演化

就中国的抗战战略而言,诸家渊认为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略①。

1李吉荪进一步指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不仅有明确的抗日战略即对日作战采取持久战略,且有应用得当的战术即“拖”的战术,而且作战方针亦是正确的,即由东向西、轴向攻防①。

2对于上述观点,程晓认为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并在《抗战初期中国和日本的战略与淞沪会战》中指出:总的说来,虽然国民政府执行的是持久战战略,即充分利用本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优势,实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但是对于如何执行这一战略,国民政府并未做充分的研究。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一方面要求华北地方当局坚定抗战立场,与日本周旋,争取时间;一方面加紧进行各方面的战争准备工作①。

3黄道炫进一步认为:国民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虽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动员社会最大力量,持久消耗,韧强不屈地坚持抗战,最终拖垮日本侵略者;具体的运用方法即“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停留在感性层面,零碎而不成系统,远未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其根源在于片面的抗战路线和单纯的防御战术。与相比,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在战略上有较成熟系统的看法,其观点对中国统帅部正确制定抗战指导方针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论持久战》是中共持久战略的集大成者①。

4有关中国抗战战略的演化问题,学术界争论异常激烈,其焦点在于中国政府和军队是否及如何按总战略来促使战争的区域和方向向利己转化。张振昆鸟认为:在日本侵略、中国被侵略的总形势下,国民政府没有束手等待敌人进攻或单纯消极防守,而是在判定敌人必定要发动侵略时,赶在敌人前面,部署并实施了主动进攻。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决定向上海“增兵”、“以主力集中华东”,不仅改变了日军的主攻方向,而且使对抗战全局影响极大的淞沪战场成为主战场,体现出总体战略防御中的对敌反攻,是一种积极防御①。

5李吉荪的观点更是明确:按照“持久战”的战略目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制定了“作战计划”和“战斗序列”,勾勒出将日军由东往西拖的作战蓝图。正是在上述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为化解北方平原作战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利的因素,转劣势为优势,避免中央军劳师北上,国民政府主动出击淞沪,造就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引敌由东向西,轴向攻防的有利形势。后来“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南京保卫战,亦集中体现了国民政府的总战略意图①。

6与上述观点不同,程晓认为:战争初起之时,中国并没有打算在上海与日军作战,而是准备在华北与日军对抗。但是,驻沪日军的行动促使形势十分紧张。为取得主动,中国期望一举歼灭驻沪日军,确保政治经济要地,扩大影响。由于战斗很快处于胶着状态,出于种种考虑,决定在上海大规模对日作战①。

7余子道进一步指出:抗战初期,虽采劝持久消耗”战略,但淞沪战役却违反了该战略原则,而非像有些学者所主张的,淞沪会战是改变日军作战方向为“由北向南”到“由东向西”,甚至与蒋的西南战略相一致。事实上,蒋进行淞沪会战的真正目的和意图集中于吸引部分日军主力,相应减轻华北不利局势及以淞沪会战来促美、英、苏等国干涉战争,促成和平调停,“以战略促政略”。同时,战争的实际进程亦能充分说明蒋在发动淞沪会战时即已确定将作战重点由华北南移华东,将淞沪战场辟为主战场的决策,甚至断定这是事先“充分设计”的战略计划等观点是缺乏根据的,因为淞沪会战是逐渐演化而成的,且过程较长①。

8诸家渊的主张又有所不同。在《论中日双方在淞沪战役中的战略》一文中,诸指出:虽然精心策划过总体战略,但在实战中蒋并未严格贯彻,甚至常常违背总战略的原则。由于对上海特殊地位的特殊认识,蒋在会战中采取不同于“总战略”的消极防御战略、错误的“人海防御战术”及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的指导思想。不仅如此,诸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会战中的单纯消极防御战略与“总战略”可以相互转化:淞沪抗战3个月是“总战略”向“淞沪战略”转化;日军登陆、中国军队背腹受敌,九国公约会议又无结果,1937年11月8日蒋令全线撤退,“淞沪战略”又转化为“总体战略”①。

9对于以上诸种观点,黄道炫认为虽各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免偏颇。在《淞沪战役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黄比较折衷地认为:有证据表明,抗战初期中国统帅部在军事上是积极进取的,力争贯彻持久作战的总体战略,在战役的指挥中有审时度势,对战役发展以及整个中日战争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淞沪会战便是典型例子。当然,夸大估计中国统帅部的先见之明,认为其一开始就有诱敌改变进攻方向的分兵战略,稍失严谨;而看不到中国统帅部战前的充分准备,低估其在总体战略上的良苦用心,似乎也有欠客观②。

三、其他

除了上述一些热点问题外,苏小东还对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抗战初期的中国海军战略战术是持久消耗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封锁长江,迟滞日军进攻,支援陆军作战,保障国民政府驻地及其安全转移,并为此进行了必要的江阴封江战等战役。但是失误也很重大:因为当时日军空中力量绝对占优,中国海军在不宜进行阵地战的情况下而强为之;同时,中国海军以全部主力舰来保护阻塞线,成为日军轰炸的活靶,直至丧失殆荆这说明了中国海军对积极防御战略的认识非常不够,战术运用水平还比较低②。

1房列曙、胡启生则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划分的演变作了很好的研究,认为作战战略不仅与战区划分有联系,而且是基本的指导思想②。

2戚厚杰还对此作了补正研究,使之更完善②。

3李继华则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层次与阶段划分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强调正确区分和表述抗战战略过程的层次和阶段意义重大,而非玩概念游戏;认为在抗日战争的总态势即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前提下,关于抗战第一阶段的论述“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可以理解为“敌之战略占领,我之战略退却”②。

即时战略范文第3篇

企业战略执行的误区与变革方向

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期望值的增加,公司需要制定一套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并成功执行。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并不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战略予以执行并取得相应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绩效考核实施难、新的薪酬方案刚施行就怨声载道、要做工作分析了总是得不到直线经理的有效配合……HR经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里也有不少好的方案,就是找不到人来推行。

许多企业对战略制订工作高度重视,将公司战略管理的绝大部分资源都倾注在各级战略的策划和设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略执行方面的资源却往往投入过少。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战略执行缺乏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保证、战略执行工作缺乏起码的计划性、战略执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很低,量化管理手段严重不足、战略管理周期结束时,又缺乏基本的战略执行评估……以上弊端常常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使许多凝结着战略管理者智慧结晶的卓越构想由于得不到有效实施最终被束之高阁或半途而废,甚至还因此给企业的声誉、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是基于企业各级战略目标、指导企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全过程活动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的方案系统。战略执行体系确定了各级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在战略执行中的职责、权限(包括采取非常措施的职责权限)以及对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的战略执行工作表现进行奖惩的依据。明确的、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以违规处罚条例为依托的战略执行体系使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了解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和具体期望,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履行战略执行相关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各级战略执行的理想效果。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由组织结构方案、组织文化方案、行动与控制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冲突处理方案、障碍清除方案、战略执行评估方案等七类执行方案构成。

组织结构方案

组织结构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方案,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硬件方案”,也是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基础。在竞争战略层面,企业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态式与竞争对手展开行业竞争:一种是保守型态式、一种是风险型态式、另一种是分析型态式。保守型态式就是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积极改善内部生产条件,通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生产速度和安全度等方式巩固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通过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方式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方案,以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刚性、统一的优势。风险型态式就是致力于充分把握宏观社会环境和综观行业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现有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等方式提升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市场和研发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分权式管理柔性、灵活的优势。分析型态式是在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进行平衡/折中:在自身经营涉足的部分行业中采取巩固既有地位并伺机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策略,在另外一些行业中则采取提升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的策略。这种以成本/效率和市场/研发双中心为特色的战略应当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自的优势。

组织文化方案

组织文化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推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行为标准的方案,它需要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彼此充分互动,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原有的工作态度、激发人巨大的工作潜能,组织文化方案便自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支撑。战略执行卓有成效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别具特色、独领风骚的组织文化,如沃尔玛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大力倡导、推行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的竞争优势。

行动与控制方案

行动与控制方案是说明企业各级战略执行者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步骤及其直接上级对其进行控制的方式/步骤的方案。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要确定行动与控制方案,它是战略执行具体行动的指南。行动与控制方案必须遵循SMARTER原则,即方案本身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要求的(Time-based)、激动人心的(Exciting)和竞争性的(Rivalrous)原则,以便为战略执行者及其直接上级的相关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优良的行动与控制方案会将战略执行行动和直接上级控制方式/步骤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最大限度减少了具体工作中的模糊点,显著降低了战略执行中一事一议、相互扯皮、顾此失彼的概率,从根本上提升各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质量。管理者接替方案就是人力资源职能战略中行动与控制方案的一种,它是激励/鞭策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不断提升的自身素质,消除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和业绩不振的一剂良方。在管理者接替方案中,以下七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接替方案的适用范围、管理者接替的条件、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确定、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培养、管理者接替的实施、管理者接替活动的评估、违规处罚条例。 论文初探企业战略管理执行体系来自www.66wen.com免费文章屋

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配置数量、方式和时间的方案。资源配置方案能够确保企业的多种资源按照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和具体特点进行高效、合理、恰当的配置,使企业在各级/各类战略执行的“主攻方向”上形成相对资源优势,为战略执行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资源配置方案就阐明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向核心员工团队(即中高层管理职位及其他关键职位)倾斜的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企业培训资源配置方案一般包括培训资源配置方案的适用范围、核心团队的培训目标、核心团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核心团队的培训时间、核心团队的培训师资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设备/场地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评估标准、其他人员的培训资源配置、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冲突处理方案

冲突处理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解决各单位/部门间发生的冲突的方式/步骤的方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有所不同、各级/各类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资源分配上的竞争,战略执行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方案有助于对企业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各类冲突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指导各级战略执行者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冲突。部门争议处理方案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对战略执行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即时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共同转变工作视角,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消灭内耗,从而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效率并明显改善了团队协作氛围。企业“部门争议处理方案”通常包括部门争议处理方案的适用范围、部门争议调解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调解者的确定、部门争议调解的实施、部门争议仲裁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仲裁者的确定、部门争议仲裁的实施、突发情况处理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障碍清除方案

障碍清除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清除各类人为障碍的方式和步骤的方案,它属于“非常”战略执行方案的范畴。企业主要通过大力推行组织文化和其他“正常”战略执行方案、运用正向激励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推进企业的战略执行。但当某些战略执行者或其他人员在理念和行为上拒绝接受组织文化和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要求,采取消极回避、拖延懈怠、拒绝合作甚至公开对抗等方式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正常推进时,以公司内部惩戒方案和即时解聘方案为代表的障碍清除方案就将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即时解聘方案是最为严厉的障碍清除方案。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劳动管理法规的即时解聘方案通常包含即时解聘的适用范围、即时解聘的具体条款和法律依据、即时解聘申请的确认、相关事实的调查核实、即时解聘的实施、突发情况处理、违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内容。

即时战略范文第4篇

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期望值的增加,公司需要制定一套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并成功执行。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并不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战略予以执行并取得相应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绩效考核实施难、新的薪酬方案刚施行就怨声载道、要做工作分析了总是得不到直线经理的有效配合……hr经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里也有不少好的方案,就是找不到人来推行。

许多企业对战略制订工作高度重视,将公司战略管理的绝大部分资源都倾注在各级战略的策划和设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略执行方面的资源却往往投入过少。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战略执行缺乏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保证、战略执行工作缺乏起码的计划性、战略执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很低,量化管理手段严重不足、战略管理周期结束时,又缺乏基本的战略执行评估……以上弊端常常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使许多凝结着战略管理者智慧结晶的卓越构想由于得不到有效实施最终被束之高阁或半途而废,甚至还因此给企业的声誉、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是基于企业各级战略目标、指导企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全过程活动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的方案系统。战略执行体系确定了各级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在战略执行中的职责、权限(包括采取非常措施的职责权限)以及对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的战略执行工作表现进行奖惩的依据。明确的、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以违规处罚条例为依托的战略执行体系使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了解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和具体期望,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履行战略执行相关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各级战略执行的理想效果。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由组织结构方案、组织文化方案、行动与控制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冲突处理方案、障碍清除方案、战略执行评估方案等七类执行方案构成。

组织结构方案

组织结构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方案,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硬件方案”,也是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基础。在竞争战略层面,企业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态式与竞争对手展开行业竞争:一种是保守型态式、一种是风险型态式、另一种是分析型态式。保守型态式就是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积极改善内部生产条件,通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生产速度和安全度等方式巩固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通过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方式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方案,以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刚性、统一的优势。风险型态式就是致力于充分把握宏观社会环境和综观行业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现有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等方式提升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市场和研发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分权式管理柔性、灵活的优势。分析型态式是在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进行平衡/折中:在自身经营涉足的部分行业中采取巩固既有地位并伺机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策略,在另外一些行业中则采取提升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的策略。这种以成本/效率和市场/研发双中心为特色的战略应当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自的优势。

组织文化方案

组织文化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推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行为标准的方案,它需要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彼此充分互动,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原有的工作态度、激发人巨大的工作潜能,组织文化方案便自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支撑。战略执行卓有成效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别具特色、独领的组织文化,如沃尔玛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大力倡导、推行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的竞争优势。

行动与控制方案

行动与控制方案是说明企业各级战略执行者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步骤及其直接上级对其进行控制的方式/步骤的方案。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要确定行动与控制方案,它是战略执行具体行动的指南。行动与控制方案必须遵循smarter原则,即方案本身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要求的(time-based)、激动人心的(exciting)和竞争性的(rivalrous)原则,以便为战略执行者及其直接上级的相关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优良的行动与控制方案会将战略执行行动和直接上级控制方式/步骤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最大限度减少了具体工作中的模糊点,显著降低了战略执行中一事一议、相互扯皮、顾此失彼的概率,从根本上提升各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质量。管理者接替方案就是人力资源职能战略中行动与控制方案的一种,它是激励/鞭策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不断提升的自身素质,消除、效率低下和业绩不振的一剂良方。在管理者接替方案中,以下七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接替方案的适用范围、管理者接替的条件、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确定、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培养、管理者接替的实施、管理者接替活动的评估、违规处罚条例。

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配置数量、方式和时间的方案。资源配置方案能够确保企业的多种资源按照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和具体特点进行高效、合理、恰当的配置,使企业在各级/各类战略执行的“主攻方向”上形成相对资源优势,为战略执行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资源配置方案就阐明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向核心员工团队(即中高层管理职位及其他关键职位)倾斜的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企业培训资源配置方案一般包括培训资源配置方案的适用范围、核心团队的培训目标、核心团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核心团队的培训时间、核心团队的培训师资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设备/场地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评估标准、其他人员的培训资源配置、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冲突处理方案

冲突处理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解决各单位/部门间发生的冲突的方式/步骤的方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有所不同、各级/各类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资源分配上的竞争,战略执行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方案有助于对企业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各类冲突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指导各级战略执行者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冲突。部门争议处理方案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对战略执行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即时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共同转变工作视角,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消灭内耗,从而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效率并明显改善了团队协作氛围。企业“部门争议处理方案”通常包括部门争议处理方案的适用范围、部门争议调解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调解者的确定、部门争议调解的实施、部门争议仲裁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仲裁者的确定、部门争议仲裁的实施、突况处理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障碍清除方案

障碍清除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清除各类人为障碍的方式和步骤的方案,它属于“非常”战略执行方案的范畴。企业主要通过大力推行组织文化和其他“正常”战略执行方案、运用正向激励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推进企业的战略执行。但当某些战略执行者或其他人员在理念和行为上拒绝接受组织文化和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要求,采取消极回避、拖延懈怠、拒绝合作甚至公开对抗等方式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正常推进时,以公司内部惩戒方案和即时解聘方案为代表的障碍清除方案就将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即时解聘方案是最为严厉的障碍清除方案。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劳动管理法规的即时解聘方案通常包含即时解聘的适用范围、即时解聘的具体条款和法律依据、即时解聘申请的确认、相关事实的调查核实、即时解聘的实施、突况处理、违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内容。

战略执行评估方案

即时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缘政治空间;中国;战略空间

一、地缘政治空间之分

在物理维度来说,地缘政治空间可分为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和后三维空间。 二维空间是指陆上和海面。虽然地缘政治空间从陆地扩大到近海,再到远洋,但是陆上和海面是平面空间而已。二维空间扩大为三维空间,就是陆上、海面、海底、天空和太空。例如,现代海军利用航空母舰和潜艇等装备在三维空间(即海面、海陆上空、海底)而作战。后三维空间则是在三维空间上把电磁网络和信息空间加之其上的。

鉴于地缘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仍然是“国家”,本文就以国家空间认同维度分为两个地缘政治空间,即空间和战略空间;再把战略空间分为两个空间:安全空间、发展空间。

安全和发展是整个国家所追求的两大主要利益。因此,在国家地缘战略层次上须要考虑安全、发展空间,因而安全、发展空间化为一种国家认同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发展空间是指与国家安全、发展的关系较大的空间,而不是常常能够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的空间。

若国家是个“生命有机体”,一国的空间就是该国的生存空间。当然,这不会等于纳粹或日本军国主义所强调的生存空间(levensraum)。 因为它们把战略空间(即安全、发展空间)定为生存空间,以此为借口,推行对外侵略行为。战略空间只是辅助生存的空间而已,即外的跨界地区以及公海、极地等各国共有的空间。

空间是名义上或实质上一国的独占空间,战略空间可以是共有空间。而且,战略空间的可变性比空间还大。所以说,现当代地缘政治动态在战略空间上更多地显示出来。空间是由国家独占的或认同的,就是国界之内的或认同为属于的空间。空间认同是历史所累积的,所以是最坚固的国家空间认同。因此,无论战略空间价值如何,空间是不会妥协的空间。空间乃是国家权力向内涉及的空间,即领土、领海、领空或对外主张的空间,而且是由国家划界而固化的空间。在一般的场合下,国家空间是指领土,而领土是个国际法概念,而且有领土就有领空、领海。

战略空间是战略层面上考虑的空间,也就是基于国家意志而被认同的、与国家利益攸关的空间。这主要是国界之外的,并是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层面上需要监控或利用的空间。换言之,它是领土(即边境和周边国家)空间以及领海、领空外层——有意义的海洋、极地、太空以及电磁网络空间,而且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按国家利益变动而可变的空间。战略空间不但包括有形空间,如缓冲地带,而且是包括无形空间,如电磁网络。因此说,所谓“战略空间”或“战略边疆”是在多维度空间下由国家随时划定的空间。

战略空间则再分为两类,即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前者为军事、政治空间,是与周边国家或同盟国家有关的安全通道、缓冲地带等有着安全利益的空间,或者是安全角度上认为有意义的空间;后者为资源、经济空间,有权管辖、开发、利用,借以获得发展利益的空间,或者是发展角度上认为有意义的空间。因此,战略空间思维可用于对资源、经济意义极大的空间与安全意义极大的空间的分辨。

帝国主义当道的时期,帝国主义强国用军事力量把本国外的空间(即主要是弱国领土)作为殖民地和租借地。这样,直接地占领、统治他国空间,借以扩大空间,或获得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不过,二战以后,用直接占领来扩大空间的方式越来越稀少,但围绕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有时通过“先发制人”扩大安全空间或发展空间。比如,像“北约”这种军事同盟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一些国家而确保国家利益。当代美国则更加积极利用核武器、导弹等尖端武器和“漂流的军事基地”即航空母舰之类来确保它的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中国的地缘政治空间

中国“空间”在历史进程中演变过去,是属于全球空间形态演变的一部分。

晚清中国如同大部分国家,还着眼于平面空间,即陆地、近海和低高度空间;冷战中国已重视立体空间,即高度化的空间或纵向空间,如同其他大国,注视高边疆和海底空间;冷战后到当代的中国处于多维空间时代。就是说,既更横向化并纵向化(即关注海洋领土至于公海地区以及宇空空间),又更多层次化(即电磁网络空间拓宽与各个空间相结合)。这些演变都依靠于科技发展和国家力量增长。

围绕空间的纠纷是可引发中国地缘政治动荡的主要隐患。冷战后时期的空间已不只系于和安全空间,而且系于发展空间。换言之,有些空间持有多重性意义则是激活地缘政治动态的主要原因。

中国“空间”在历史进程中显示出固有的特性及其趋向。例如,近现代中国认为台湾是空间;朝鲜和越南是战略空间中的安全空间。换句话说,晚清时期中国与日本在空间(即台湾)以及安全空间(即朝鲜)冲突,中国与法国在安全空间(即越南)冲突。冷战时期,中美之间的紧张发生在台湾(即中国的空间)及其周边海域;中美之间的直接冲突以及中朝之间的合作发生在朝鲜(即中国的安全空间);中美、中苏之间的间接冲突以及中越之间的直接冲突发生在越南(即中国的安全空间)。冷战后时期,随着全球化、地区化加速,安全空间不只是安全空间,可变为发展空间,发展空间也有时可变为安全空间。

空间是国家认同为属于自己的领土(即领陆、领海、领空),是国家可生存和安全的根基。就国情复杂的大国而言,维护空间,特别是维护内部统一与领土完整尤为重要。晚清时期,中国被俄罗斯、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丧失了部分空间。其中,台湾被日本占据,二战后回收,但则二战后经过由美国干预,仍处于纠纷状态。二战后,台湾由民国政府的残余势力控制,生出了后来离心(即)倾向的苗头。总之,中国该做的是,通过实现与台湾的统一来抹消台湾对全体中国的离心性。为此,还需要阻止美日介入,唆使台湾挑起离心倾向。

其次,于民国时期外蒙古从中国版图分离出去,导致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即蒙古国)与中国蒙古族跨界生活。还有新疆地方一些少数民族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跨界,东北地方的朝鲜族也与朝鲜半岛国家如此。地方的藏族虽然不是跨界民族,但有着离心倾向。总之,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理应成为以国家向心力之下团结的中华民族的一员。香港、澳门已回归中国空间范围里,而且实行“一国两制”。虽然“两制”但更是“一国”,向全体中国的向心力不会动摇。

三、中国的战略空间

战略空间乃是空间以外所关注的、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空间。

就中国的安全空间来说,首先要考虑空间周边的威胁因素,如领土纠纷以及军事同盟、军事基地、军备竞赛、敌对关系和缓冲区的存在,而且要考虑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与国外势力介入。

由此而言,美国在西太平洋第一、第二岛链,特别是针对中国的驻日本、韩国的美军及其同盟关系是冷战以来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从种种迹象不难看出美国有意介入以及南沙群岛等领土纠纷问题,并通过与中国周边国家深化关系水平而包围中国。冷战时期中一段时期苏联从北边威胁中国,中国就通过中美、中日建交而减少从苏联的压力。此外,越南与苏联结盟,从南边威胁中国以至于两国发生军事冲突。

就抵御外敌的缓冲地带而言,晚清时期虽然一时英国试图染指中国地区,但外敌由于他们的科技力量未能达到其能跨越中国西部高地的水平,没有缓冲地带仍无大碍。北部没有缓冲地带,较容易受到大国俄罗斯侵蚀。东部接境的朝鲜、南部接境的越南既是东亚华夷秩序下的一员,又是作为防卫中国的缓冲地带,于是晚清中日、中法冲突在这缓冲地带内发生了。面对从东南方侵入的海洋势力,晚清政府一时采取海禁、海防政策,但终于抵不住其靠于坚船利炮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冷战时期中苏不和之际,蒙古成为苏联卫星国家,没有在两国之间“缓冲”,于是中国直接面对苏联威胁。凡是缓冲地带,必须控制在我方或维持中立,否则它就成为敌方加害我方的跳板。

如今,朝鲜半岛还残留着冷战的阴影。韩国属于南三角(即美国、日本、韩国的同盟关系),而朝鲜属于北三角(即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亲近关系),冷战时期则这种关系更加紧密,因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朝鲜一直担当来着中美之间的缓冲区角色。但是,当代中美两国的掌场力空前提高,也是拥有尖端武器的国家,因而朝鲜为中国缓冲作用的实效性受到质疑。

另外,若美国与印度、蒙古、越南、中亚国家推行军事合作,环绕中国,压缩中国安全空间的话,中国则需要更加紧多方合作。例如,继续扶持“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合作机制发展。还有,冷战时期以来中外领土纠纷,如在陆上与印度的纠纷、在海上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纠纷还没解决,理应通过冷战后加以明显的的政经分离方式和多变合作机制而和平解决。而且,包括朝鲜核武器问题以内的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以及国际恐怖主义与国内分离主义结合问题也缩小中国安全空间,理应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合作机制来解决。

就中国的发展空间来说,随着中国对内外战略及其空间认同的变化,渐渐扩大起来了。换言之,经济发展及其资源所需或多或少决定着发展空间范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拓展发展空间来迈进向往和平崛起的道路。发展空间可分为资源产地及其输送通道、可取经济利益的海洋地区以及跨界经济合作区。

改革开放之后以及冷战后时期,一方面科技发展大大超越地理墙壁,另一方面较稳定的世界情势更加激活跨界合作,因而中国的发展空间大幅度扩大,还关注能源通道和海上能源开发并跨界境界区(如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等)陆续出现。由此,不但是领海外边的海洋空间(即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以及极地利用问题,而且是陆上能源通道和海上输送路,特别是石油进口管道和输送的问题已经是中国发展空间的重要部分。换言之,冷战后时期,虽然东亚国家的空间,不像欧洲那样有些松动,但是与冷战时期比起来,东亚各国更为重视战略空间,特别是资源越来越稀缺起来的情况下,中国东海大陆架、南沙群岛、海域等已化为东亚地缘政治的关键性空间。换言之,领海、大陆架等海洋领土既是空间,又是战略空间。尤其是,一些岛屿(即、黄岩岛、南沙群岛等)与邻国陷于纠纷,中国在维护空间问题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中、美、日在国家空间认同上的冲突示意图

四、结语

中国既要克服分离主义倾向以维持空间稳定,又要划定战略空间。中国的崛起必然需要相应的战略空间。所以,外部势力对中国崛起的干扰和威胁,也可能在这些战略空间上碰撞。

战略空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中国理应明确划定战略空间,减少在力格局中的被动。中国周边国家都属于中国安全空间范围,理应积极图谋睦邻关系来减少安全威胁。换言之,中国先要重视边境及其周边的战略空间。比如,中国西部和北部陆地边境,这里有中国的跨界民族和能源管道。国力大幅度增长的中国,资源(特别是能源)是保障中国持续发展的后盾,因而资源确保战略则属于主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就是说,这些地区都关系到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另外,所谓“有争议”的领土(即和南海诸岛)既是中国的空间,又是中国的战略空间,即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换言之,这些空间不但是中国可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中国海权向外辐射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可用于能源输送等的经济通道,以及从其可获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的宝库。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守护领土和海洋权益,进而推行海权发展,另一方面要避开纠纷和冲突,进而和平解决有关问题,才能期待和平崛起。

需要注意的是,“权力”几乎压倒“空间”的当代,能否扩大战略空间的关键是国家的掌场力(即掌控空间的力量)和辐射力(即对外影响力),而且这两个力量被包括科技水平以内的国家硬软实力(hard-power and soft-power)水平所左右。

参考文献

[1]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2]沈伟烈主编:《地缘政治学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妍:《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4][英]杰弗里·帕克:《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刘从德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Cohen Saul B, Geopolitics of the World System.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