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即时战略

即时战略范文精选

即时战略

即时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形成战略;空间投资战略;产业投资战略

作者简介:黄磊,山东财政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济南250014)。

一、关于投资形成战略

面对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培育和不断壮大投资形成能力无疑具有突出的意义。在未来的投资战略设计中,促进投资高水平形成是不可回避且必须着力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这方面,我们认为必须妥善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一)投资形成总水平的合理确定

投资形成总水平的适度化取决于对这样几个因素的准确测度: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潜在投资资源的存量;社会对潜在投资存量的实际动员能力。由于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处于经济加速起飞阶段,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扩张几乎不存在动力抑制,即投资的客观需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无限制的,因而合理确定投资形成的总水平,关键是把握住投资形成的条件和能力,即主要应建立在对后两个因素准确分析的基础上。

一般地说,要确定潜在投资资源总量的边界受哪些基本方面的制约并不困难,它大致等于国民收入中剔除消费等其他必要的非积累性分配内容后的余额、可运用的折旧基金数量、由消费延迟及沉淀后直接或间接向投资转化的数额,以及可从国外流入的投资之和。然而,如果缺少审慎和系统的测算依据,仍不可能找到潜在投资数量的准确界限。例如,确定投资从国民收入中可分离出来的数量,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适度处理问题;确定折旧中的投资潜在形成量,既涉及到折旧存量的充分动用、逐期补偿保障问题,又涉及到对资本折旧加速趋势的准确把握问题;确定消费向投资转化的数量水平,则要考虑消费基金总规模、分配结构、边际消费倾向、储蓄动因与结构及其他各种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制约因素;而从境外形成投资,则需要对投资环境发展动态及对国外游资的变动状况进行准确分析。

潜在的社会投资资源量并不等于实际的投资形成量,很简单,社会对这一潜在存量的实际动员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是十分充分的。因此,在制定投资形成战略时,除了根据各种相关因素准确地测算出投资资源存量边界外,还必须着重分析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这些潜在资源的实际动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应着重分析这样几方面的条件:一是资金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弱及其充分释放的保障程度;二是微观经济主体自其内部进行积累的主动性与能力;三是国家在社会投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直接干预能力及组织调度能量的大小。

(二)投资形成的结构优化

投资可以形成于不同的渠道,而不同渠道形成的投资,在数量水平、流量稳定性及运用效应的优劣上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故投资形成结构的优化,是设计投资形成战略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投资形成的渠道可以从两种涵义上理解:一是以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各构成部分包括国际资本流入部分为分析对象的投资价值源流;二是指能够使潜在投资资源真正得到动员、最终进入社会投资领域的、与一定的经济主体或融资系统相关联的原始供给渠道,亦即融资实现的渠道。鉴于从社会总产品价值中形成的投资数量水平实际上缺乏弹性,主要适于抽象的理论分析,而特定投资形成目标的实现保障更现实地取决于各种融资途径的状态,投资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融资信用活动中,故这里的讨论主要是指后一种意义的投资形成渠道及其结构优化问题。其中,以下两点无疑应是战略设计者考虑的重点:

一是保证投资按预期战略目标形成的融通渠道完善问题。这属于投资形成结构要素优化的范畴。目前我国的投资融通渠道已多元化,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新渠道(如证券市场等)大多尚不够通畅或容量相当有限,其功能尚无法充分释放;同时还有一些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运用的投资融通方式在我国尚未规模化、规范化地出现;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投资融通渠道的创新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外,资金市场的开放程度及其准入水平也还相当低。这样一种存在诸多空白和缺陷的融资系统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改善,既有的投资潜量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动员,这本身也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实际投资要素供给能力不足的基本原因之一。要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投资充分形成,首先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形成尽可能全面、高效、有自身特色的融资渠道系统上。在未来的投资战略选择中,扩大我国投资融通渠道包括工具体系,形成功能强大的融资系统的目标,予以专门的规划,并设计出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无疑是投资形成战略中需要着重研究部署的问题。

二是不同融资渠道在社会投资形成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比例关系的合理确定问题。面对新世纪发展需要的融资系统是建立在经济运行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其结构的优化在保证投资形成战略目标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显然,提供不同投融资服务的资金市场必须在投资形成渠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资金市场本身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它们所提供的不同的服务对投资形成的意义显然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市场部分在发展、培育的条件与难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确定出应着重发展的市场类型。从促进投资形成的角度上说,证券市场等长期资金市场显然应是重点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新世纪我们将面临大幅度的经济推进要求,而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投资领域在经由市场导向时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政府可以直接动员的投资资源显然也必须保持相当的比重。但如果政府对社会财力的集中过度,或多或少都会对培育企业投资主体、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确立市场形成投资与政府直接动员投资之间的最优动态比例包括其实现的保障,就需要结合不同投资主体的分工范围、投资结构战略、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及市场机制发育的实际状况来慎重考虑。

二、关于空间投资战略

生产力布局状况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科学地制定长期的空间投资战略极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空间投资战略确定依据的合理设定

科学地制定空间投资战略,其前提是明确这一战略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能的选择角度大致有三:其一,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的效益目标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其二,以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为主要基点,兼顾效益目标;其三,兼顾效益目标与地区均衡发展双重目标,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从理论上说,第三种选择角度似乎不偏不倚,最能体现出公平性,也是许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教科书宣传的信条。但事实上,这种模棱两可、无所侧重的原则在实践中几乎等于无原则,既不能有效地促进效益目标实现,也不能真正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均衡化的实现。而前两个选择角度,本身并不排斥效益与均衡的结合,作为原则又是具有明确侧重点的,其操作过程也便于规范。由于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其特定的不均衡性,对应的战略选择也从来都是有所侧重的。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面向新世纪的空间投资战略设计的出发点,还是应当侧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比较效益目标,在此前提下兼顾地区经济均衡化目标。

(二)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对某些关系的合理处理

空间投资战略设计中更现实的问题,是明确地规划出投资的空间结构。这里我们并不企图勾勒出这一结构的框架,仅提出在这一结构确定过程中常被忽视而实际意义又十分突出的几个关系,以期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其一,宏观角度的地区投资分工优化与实际宏观集成效益的非拟合性问题。由局部利益最大化动机导致的不同地区投资的雷同化,固然不符合整体的投资效益实现要求,而按照分工协作要求形成的理论上的区域投资专业化,也未必能保证宏观投资集成效益的最优化。如果目前实际存在的地区经济之间相互封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区域投资分工后形成的地区产业结构,显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效益目标,甚至由于基于分工要求实现的各地区产业体系的相对单一化,还可能导致宏观与地区自身投资效益普遍的下降。因此,在设计地区投资分工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进行协作沟通的条件问题,即推进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须建立在区域经济联系渠道通畅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中只单一地强调地区优势的发挥和分工,而不考虑协作进行的条件,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宏观效益损失。需要顺带指出的是,地区之间经济沟通、协作关系的强弱,既取决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性,也取决于某些硬环境条件,如交通设施、信息通讯手段的健全、充分。有鉴于此,任何地区,无论其投资和发展的具体优势何在,都应当同时把现代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作为投资的重点之一。

其二,地区投资分工与区域内经济体系相对完整化矛盾的处理问题。总体分工要求进行的区域投资战略设计,必然带来地区投资内容的相对集中化。与前一点相关,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背景下,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区域经济互补来解决;但经济互补的实现,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充分的;至少,在满足各地区发展需要的及时性上就存在弱点;何况某些难以预料的经济异动,也完全可能导致相对单一的地区经济在某一时期陷入某种程度的萧条甚至瘫痪状态中。同时,由于价格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某些地区在宏观角度上确立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所在,投资实施后短期内未必能为地区带来比较效益,因而它还可能影响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这样,地区内经济体系在各有侧重基础上的相对健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客观要求,而这与实现地区分工的战略无疑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强调地区投资分工的战略不能走极端,它并不意味着对地区经济体系化的忽视,只不过地区经济体系的健全,应当围绕着优势或主导产业而逐步拓展形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比重应有较大区别罢了。在投资形成总量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确定各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与一般性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设计空间投资分布战略时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三,地区资源优势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资源优势利用的空间投资分布战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突出且具有长期性的。鉴于经济增长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质量的极为突出的因素,新世纪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也将成为更重要的发展质量指标,生态环境保护和优化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因而在空间投资战略的设计过程中,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但在以往实际的投资战略规划中却常常被忽视。有鉴于此,在设计投资空间分布战略时,需要对此确定明晰的准则与规范,并作出系统而严格的处理与稽核规定。

(三)对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提高要求的合理满足

以追求比较效益为主要基点,兼顾地区均衡发展的空间投资战略,或多或少会带来某些地区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滞,甚至可能导致其难以自我满足区内社会福利提高的目标,乃至出现某种程度的马太效应,成为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中央政府作为全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管理和利益协调者,必须承担满足投资滞后地区社会福利与其他地区同步提高要求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滞后地区通常也是过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对其传统的扶持方法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转移支付政策,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考虑采取的其他政策是:降低中央对投资滞后地区收入的集中度,实行特殊的税收返还制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政府对其区内形成的税收保有高于一般地区的水平;对其优势资源实行流出保护政策(侧重于优势资源流出的高收益保障而非限制其流出);实行重点发展地区部分投资收益向投资滞后地区直接进行转移流动的责任制度(在理论上,这实际上是对后者发展机遇损失的必要补偿,同时也是为了在国家财力集中量有限的背景下,满足必要的转移性支付需要);允许产业政策确定的产业发展序列在这些地区执行时具有较大的弹性,以使其有限的投资集中用于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的产业领域;鼓励来自境外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性投资以更高的比例流入这类地区等。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地缓解投资发展滞后地区社会福利增长目标实现的压力,体现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三、关于产业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设计过程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内容,是投资在产业领域之间的合理分布。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一)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标准与基本目标的确立

制定产业投资战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以什么为产业投资优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投资优化目标的确定问题。面向新世纪的产业投资战略,可以有以下多重的优化标准和目标:一是实现既有产业体系相互间的发展均衡;二是追踪世界产业发展的新动态,适应国际潮流和现代化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与重组,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推动高效益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分析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某些创新的和可望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的产业,以体现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四是促进我国产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以实现对国际市场的高比例占领,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效益;五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注意发挥人力资源上的优势,保持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六是产业投资分布格局的设计除应明确体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外,还应更加突出对社会发展质量的直接改善目标。

即时战略范文第2篇

为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大力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提高行业、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以我市支柱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在我市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标准总体水平和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强化工业标准化工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在审查、管理以及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行业先进标准,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与技术相互融合,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标准之中,力争将我市特色产业、重点产品相关标准提升为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推动企业自觉运用标准,提升我市优势产品技术标准整体水平。

到全市争取组建1个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设立在黄山市,力争参与制订国家或行业标准2个,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技术操作规范10项;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85%以上。

(二)强化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推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鼓励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逐步建设成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打造整体品牌形象。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面提升技术标准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到全市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其中争创AAA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家;完成地方标准5项,技术操作规范20项。

(三)强化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台,推进产业规模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1.加快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为契机,研究并构建具有我市旅游特色的服务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面,增强服务标准化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支持我市优势服务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

2.强化服务标准化的示范引导。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行业全面开展创建“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试点活动,推动服务业优秀企业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市旅游服务业健康发展。

3.以实施服务标准带动服务业品牌建设。通过服务标准实施、结合名牌战略推进,形成一批具有我市特色且影响大、消费者认可的服务品牌,实现传统服务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力争有50家企业获得服务类黄山知名品牌;创建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15家;通过“部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验收。

(四)强化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1.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基本做到各示范区生产、加工、流通等主要环节的标准化管理,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

2.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全面覆盖我市主导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积极实施“良好农业规范”创建活动。

3.创建农产品品牌。建立和完善我市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保护工作。利用农业标准化培育精品农业,加快培育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名牌农产品,形成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村建设标准化。把标准化与农村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把农村建设

纳入规范、健康、有序自治的法制轨道。

到茶业、蚕桑业和蜜蜂养殖业等优势主导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达到85%以上;建立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20个,国家农业良好规范企业(GAP)3家以上;培育标准化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批发市场5家,标准化菜市场3家;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总量达4个以上。

(五)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标准化工作,推进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强化我市城市绿化建设中规划、养护、保养等基础性标准的研制,建立和完善我市环卫标准体系;配合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公共图形标识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积极开展城区布局、城区改造,公用设施精细化、数字化建设等过程的标准化工作。

2.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标准化。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在道路改造、站点布局、交通装备,交通方式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确保城市交通建设安全、协调发展。

3.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水平。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目标,运用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制定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方面的标准,加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建立标准实施的评估机制,努力实现标准预期效果,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作为“质量兴市”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成立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战略实施组织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方案,提出总体和分阶段目标以及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改委、经委、旅游、商务、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明确任务和责任,各司其职,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二)加强标准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标准化人才引进、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特别要从龙头企业中培养标准化工作专家和带头人,加大对基层培训力度,逐层扩大培训范围;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标准规则、业务强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库,建立起一支技术标准研究、检测、应用和咨询服务等专业技术队伍,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三)加大标准化专项资金投入

市政府安排技术标准战略工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予以资助;对被确认为部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单位”(即标准化示范单位)的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承担单位,市政府予以通报表扬。符合奖励条件的单位,按照企业纳税级次划分和税收隶属原则,由同级政府按照奖励标准实施奖励。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必要的标准化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具体奖励条件及标准为:

1.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实施)的单位,分别予以10万元、8万元、5万元的奖励。

2.主持起草省级地方标准(已实施)的单位,予以2万元的奖励。

3.被确认为AAAA级和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即部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单位)单位,分别予以3万元、2万元的奖励。

4.通过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的单位,予以2万元奖励。

5.通过部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的单位,分别予以3万元、2万元奖励。

6.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单位,予以5万元奖励。

7.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单位,予以1万元奖励。

即时战略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放在首位,大力支持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企业,加快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我市由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65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25%以上,软件、生物医药和技术出口有较快发展。以出口额较大的机电、纺织产品作为技改重点,到年,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产品的比重达到70%,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较大提高。

二、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出口企业

(三)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的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研发力量和产品竞争力强、机制活、人才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重点跟进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20家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扩大出口,增强民营经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软件产业扩大出口

(四)加快软件产业出口基地的建设,在天河软件园的基础上,创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推动软件技术出口。利用实施CEPA的有利时机,加强与香港在软件、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发展软件代工服务和软件产品出口服务,支持企业承接境外软件工程外包项目,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软件技术出口。

四、提升技术引进消化水平,推动传统工业技术改造

(五)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力度,提高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引进比例。通过技术改造,优化纺织、机电及机械工业、钢铁、建筑材料、医药、造纸等传统产业,增强承接国际产业和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五、以科技招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的力度,做好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医药、光电技术、集成电路等产业招商的配套服务及项目跟踪落实工作。通过吸引资金、技术密集型跨国企业,加快我市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和中医药出口基地建设,引导科技型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六、加大投入,加快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七)逐步加大科技兴贸工作的投入。原“*市技术出口发展专项资金”更名为“*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从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技术出口、出口商品国际认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研发、技改贷款贴息和出口基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等工作。修订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尽快规范和完善专项资金申报、审核、拨付、使用、管理、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出台网上受理办法,接受社会监督。

(八)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我市每年安排用于扶持企业技术进步的专项资金,要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争取国家、省的支持,鼓励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研发工作。

七、实施名牌国际化战略,完善出口商品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九)鼓励出口商品进行质量认证和产品认证,推动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鼓励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技术标准,对获得各类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和鼓励。

(十)加快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建立我市出口商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大现有的“国内外商品技术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加强外经贸、检验检疫、质监等部门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的沟通与配合。建立完善出口商品技术壁垒的预报、预警和快速应对机制,通过中国WT0/TBT国家咨询点和中国WT0/SPS国家咨询点等多种途径,及时收集国外技术法规及产品标准的信息,对影响我市出口商品的国外技术法规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为全市出口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标准信息服务。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家及国际技术标准的制订。

(十一)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国际知名品牌,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扩大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出口产品的打假力度,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或著名商标的生产型出口企业和扩大自有品牌产品出口的贸易型企业,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八、加快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建设,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十二)积极争取将我市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

(十三)积极拓宽在CEPA协议下与香港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加强在中药、软件及其他高新科技领域的技术、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实现穗港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十四)组织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参与国际著名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标准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外科技教育机构开展技术培训合作,扩大与国外政府、国际性组织及民间等各个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新科技企业利用各类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平台,开拓出口市场。

(十五)积极争取对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在*、黄埔海关注册的A类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便捷通关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经检验检疫部门批准,给予免检或快速核放及绿色通道待遇。

(十六)加强对出口商品质量、标准化、计量等体系的管理。加快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计量基标准和量传体系,以及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评价体系。开展和推进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认证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引导企业走质量、安全、效益型发展道路。

(十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导向,支持和引导出口量大、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在国外申请专利。加大对出口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海外商标注册的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坚决查处各种侵权行为,及时依法处理知识产权纠纷。

(十八)建立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运行分析系统,加强出口运行分析、监控和预测,提高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十九)加强科技兴贸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产品的市场分析、预测及信息收集、。实现我市国际经贸、科技网与国内外经贸、科技网的对接。聘请国内外专家、国际咨询机构开展科技兴贸的研究分析,及时把握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构建科技兴贸决策和服务体系。

即时战略范文第4篇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出以后,国内外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问题。到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虽然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其应用面并不广泛,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方法都受到重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现实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当今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提供了可能。

3.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管理会计经过20多年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员工初步具备了竞争性企业的各类观念体系,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都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铺平了道路。

(二)要努力培养理性思维观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外向型观念、战略优势观念、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来选择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战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在新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进行选择时,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调整或变革当前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是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出发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制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对顾客状况进行研究;再次,研究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本企业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二)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

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1.分析内部价值链,实行内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战术考虑是: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定单为起点,把企业生产分解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并将作业活动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两类。尽量采取行动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也要尽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从长远角度管理成本的良好机制,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通过分析作业活动引起的成本变化和强调成本动因,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作业成本管理最合理的运用是把它扩展到生产经营的新领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作实质性改进。

2.分析行业价值链。一是协调、优化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的联系,分析供应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关系,探求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企业可以获得如下利益: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确保供应的稳定;可以带来合作的经济性;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及技术知识的积累等。二是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将客户的价值链与自己的价值链锁在一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客户同时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三)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业绩评价体系,还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

即时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各国银行业纷纷取消法律限制。银行业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银行业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

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银行业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享有国民待遇。随着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截止2002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4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达385亿元。2002年1-7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盈利1.84亿元,当月净增长13.58%;外汇业务实现盈利11.19亿美元,当月净增21.43%。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已占内地市场份额的40%。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有以汇丰为代表的全面进攻型和以拳头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两种类型。汇丰在中国11个主要城市开设网点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网上银行业务,再加上它在试点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可以说在汇丰的中国业务表上,几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资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2002年11月,获得向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将于2003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现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实。而大华银行除了主要为三资企业服务外,还把帮助中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等作为主要业务。

面对整体势力强、国际业务量大、拥有丰富经验和较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银行如此犀利的攻势,我国银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竞争,尤其是在获利丰厚的银行外汇业务市场上,在财力雄厚的高端客户、优质客户的争夺上,以及在大公司、大中城市的金融服务市场份额的占有上形成了巨大压力。为了改变在自己的地盘上被动挨打的局面,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走出去”与外资银行抗衡,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更应如此。

经济开放和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外部要求

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步伐稳健地向前迈进。现实经济的开放要求金融业的开放与之配套和适应,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跨国经营也迫切需要国内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来说:

首先,就进出口贸易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对我国银行跨国经营提出要求。据统计,1981-1999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4%,从1978年的9.8%提高到1999年的36.4%。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跨国银行进行贸易结算或贸易融资,或者需由银行提供金融方面的担保,因此,对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提出了外部要求。其次,利用外资、外债等规模不断增大,也需要银行提供国际性货币兑换、担保等业务。再次,国内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国内银行提供国际金融服务。据统计,截止1998年我国共有5600多家境外投资企业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其中中方投资超过60亿美元,连续两年投资均超过6亿美元,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名牌产品走出国门。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是“天然”的伙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有了一个飞跃,对银行国际化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十大工程承包国家之列,而在对外承包工程中,资信评估、担保等都要求有国际影响力的银行担任,因此,对我国银行走出国门,扩大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提高知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谋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一个全球的银行业网络已经形成。据英国《银行家》上的资料显示,在1998-1999年度排名前10位的全球大银行中,其海外资产所占比重逐年递增。列居前3位的美国运通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和瑞士银行,其海外资产所占比重分别高达85.5%、76.6%和75.5%。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银行业应顺应潮流,通过国际化来分散风险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集约程度将更趋提高,银行业的裁员问题和机构撤并问题势在必行,而走向国际化则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充生存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素质,在全球金融市场“瓜分”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逐渐增强,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数目也得到较快增长。截止2000年底,中国银行包括行在内,一共拥有559家海外机构;中国工商银行拥有6家海外分行,1家子银行,3家代表处,另外还拥有工商亚洲等海外机构;中国建设银行拥有4家海外分行,4家代表处,此外在香港有2家合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则拥有2家海外分行,3个代表处,1家海外财务公司。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从上述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状况来看,除中国银行

外,其他三家银行不论是海外机构数量,还是规模、业务品种都还远远不够,都有待进一步扩展。而中国银行尽管海外机构数量较多,业务发展地域也比较辽阔,但亦需要实施更深层次的国际化战略。商业行“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既顺应了经济金融一体化潮流,为跨国公司提供国际金融服务;又通过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机构,可以接触和学习到许多新的银行业务、新的融资技术和融资工具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时还可通过跨国经营,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声誉。必要时通过海外上市,还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找到了一条现实途径。根据区位优势,合理选择海外机构设置的地区分布重点

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能否成功,取决于“三大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跨国经营机构设置地域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优势,分析了解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选择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重点考虑国际金融中心。在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可以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交往;拓展业务范围,吸取更多的有用的国际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一般也是国际经济中心,需要银行提供国际化服务的业务肯定也多,有利于银行发展。侧重考虑重要的贸易国家和地区以及与我国业务往来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对于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及货物集散地、中转站,物流量大,转口贸易多,与之对应的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多。而如果与我国业务往来多,也需要我国银行业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为两国经济交往提供国际融资、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总之在重要的或业务往来最大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银行国际业务量就大。侧重考虑华侨、华人聚居的地区。在中国华侨聚居的地区设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结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因此,根据区位优势发展要求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商业的跨国经营有必要坚持多元化原则,既要利用发达国家政局稳定、市场体系和法律制度完备,经济发达、融资便利、技术先进等条件,继续加强对有条件的国家进行投资,也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市场潜力和资源条件,增加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获得比较收益。因此,目前海外机构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巩固和加强东南亚市场,重点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元区、拉美国家的自由港以及或中东的巴林等市场,兼顾发展中国家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年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多以及目前欧元的升值和我国对欧元区国家的国际贸易量有可能提高等,在考虑海外机构设置时,都是不容忽视的趋势。

因地制宜,根据东道国法律环境和其他因素选择海外机构设立方式

一般地,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可以采取创建或并购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在选择时还应结合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及其他有关因素综合考虑。在东道国创建海外机构,其主要优点是:可以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和全球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优势,而不必考虑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主决策。但新建一个海外机构也有很多难处,如前期准备时间长、投入大,营销费用高等。而且,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他国银行在东道国设立分行有很多限制,甚至不允许设立,如英国已不再批准国外银行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分支机构的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还将受到有关法规的严格限制。

相反,通过海外并购来发展本国的海外业务则可以避开这些壁垒,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相对于新建企业来说,投入少,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继续利用被收购银行原有的健全的组织结构、专业技术人才、关系网络和业务渠道,可以迅速站稳脚跟,开展工作;可以避开有关限制,在保留其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业务。其缺点是需要较长的磨合期,以及在对原有银行现成资源的整合利用过程中,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按照并购后银行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理念进行调整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