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即时通讯技术;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50-02

收稿日期:[HTSS]2006-11-06

作者简介:柳延东(1967-),男,广西贺州人,讲师,从事多媒体教学研究。

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技术作为网络技术中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学习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一、即时通讯综述

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服务,它允许两人或多人利用网络对文本、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即时交流。即时通讯软件整合了电话的简单、即时和电子邮件的图文精确的特点,并且具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短信传送、视频对话、文件共享、影音播放等诸多功能。它具有六大特点:交流活动的实时性、间接性、自由性、主动性;交流角色的平等性;交流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交流对象的多样性;交流通道的独立性、可拓展性;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使它对现代学习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即时通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以学习的工具、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环境等多种角色面貌出现的,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影响着传统的学习行为、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即时通讯技术的出现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1.学习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学来的,而是学习者按自己的需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建构完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间进行的,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学生提问和教师答复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量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信息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习模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很难实现。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性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讨论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可广泛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接受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启发;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协商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学习中,知识呈线性排列,计算机技术使知识呈非线性的立体式网状结构排列,这种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学习的方式也从线性转向非线性。学习者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时,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3.学习环境的转变。即时通讯技术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讲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因材施教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话。即时通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能够充分照顾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自主学习环境,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他们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要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全由自己掌握。学习者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的主人。

4.学习时空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时空受到很大的限制,互动与交流活动常常局限于一个班级教室内,交互活动的人数及地域都受到限制,很难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基础好的学生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从基础较差的学生那里获得帮助。因此,这种“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优等生的片面奉献为特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作、互助与合作,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和刻意鼓励下才能得以维持。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学后,学习的交互活动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连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与交互的场所。交互对象不受人数、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交互对象可以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其他的网络访问者。互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助的、协作的、多向互动的、自发的、开放的,也是高效的学习。

5.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的行为展开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统治者、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即时通讯环境中,交流的角色是平等的,QQ、MSN等群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两者间不再有义务、责任等的约束,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本着共同探讨的态度进行讨论的。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各种支持。在这里,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即既是知识和信息的分享者,又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

6.交互方式的转变。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在传统教学中,交互活动共用一个交互通道,学习者必须按顺序发言,同步交互,交互活动是完全公开的。这必然使一些“胆小者”为避免人前出丑而尽可能逃避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正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即时通讯环境下,交互活动具有多样性、间接性、隐蔽性、自由性等特点,交互通道具有独立性和可拓展性。即时通讯环境中的交流活动多数是点对点的对等通讯(Peer To Peer)。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交互的方式和时间,交互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是同步的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延时的,它使人与人的沟通突破了时空极限、等级极限、环境极限、心理极限……交流环境是宽松的,允许和鼓励“不同声音”的存在。在即时通讯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相互干扰,可以很好地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7.学习体验的转变。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环境封闭等原因,致使许多学生存在厌学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枯燥的、令人厌恶的和让人恐惧的。即时通讯技术支持非线性实时多向交流活动,即时通讯中的交流具有实时性,信息呈现具有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的特点。它不仅能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还原程度高,更具有真实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真实、丰富和复杂的情境,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使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而且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保存下来,为以后的复习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即时通讯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三、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1)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本质的明确表达,他们强调自主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知识形成的唯一途径;(2)科学探究是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3)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依靠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建构;(4)重视提供真实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5)提倡合作与互助学习,为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机会;(6)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然而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建构主义的这些教学主张是很难实现的。要想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论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推行建构主义学习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必须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

即时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引入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同时,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也恰好可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要求,反过来支持了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教学原则,在客观上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下,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使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时通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主张的实现成为可能,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越性,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化社会与教学技术现代化[J].上海教育,1997(8).

[2]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3]李秋洪.电脑网络:新生活的开始[J].百科知识,1999(1).

[4]钟志贤.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0.(5).

[5]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3).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应用

1什么是数字通信及其发展历程

1.1什么是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技术可以传递任何一种通讯信息,数字通信能够将全部的模拟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进而实现在数字信道里的传播。当然,数字信号本身也能够在数字信道里传输,实现数字通信。

1.2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

说到数字通信,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发展历程,其实数字通信的最早期可以追溯到电报的使用。早在1937年,英国的A.H.提出了PCM,这时数字信号开始有了在即的雏形。直到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供实验用的24路电子管脉码调制装置,证实了实现PCM的可行性。到20世纪后期,数字通信技术开始了“高速度”、“大容量”的“万里长征”。其实行的效果可谓惊人。

2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数字通信技术,是将信号源所发出的“模拟信号”通过计算机的“编码、译码器”转化成相应的“数字信号”,在将转化后的“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器”将信号传送到相应的信道上去,最终传送到对应的信宿方。由于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和方便的“传输性能”以及较强的“安全性”,因此在我国广泛利用,俨然成为了一颗“通信新星”。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当属———程控交换,所谓的程控交换就是指用计算机来控制通信信道中的各种信号互换、交流。程控交换技术起源于传统的电话交换设备中的各种转接功能,后来数字通信的诞生,程控交互技术开始“转型”到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的交互。从而被当今的数字通信所认可,并将其“发扬光大”。

3数字通信中信号的几种传播形式

数字通信中信号,即数字信号,是指任何一个信号控制参量之可以取有限个数值的一种信号形式(如:传统的电报传输信号等)。

4数字通信技术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4.1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

(1)具有较强的信号抗干扰功能,能够极大的降低噪声的累积程度。电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中,必定会受到外界的各类电频影响,但是由于数字通信技术本身技术特点在于:信号的接收端通过判断受到的信息是“0”或者“1”,来判断信息的接受情况,那么,只要外界的干扰不会影响“脉冲”的有无情况,通信的质量就不会扰、影响。(2)具有较强的保密性能。由于数字通信是采用数字信号(离散形式的电信号)进行信息的传输,因此,可以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简单的编程,继而实现信号的加密,使外界很难清楚信号中传输的内容。其中对数字通信进行机密的方法通常为:通过将一组随机的密码加进原有的数字信号中去,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使之不易被破解。(3)能够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众所周知的是:传输的距离将会影响通信信号的质量,距离越远,通信的信号质量越差。一般的情况下,为了使传输信号的质量到接收端能够扩大,就要在原有的信道上增加信号放大器,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扰信号的强度也会被放大,甚至到最后,干扰信号可能会将通信信号覆盖掉。采用了数字信号进行传输,可以将干扰的脉冲和电频信息还原到原有的形式,减轻噪音的累积、叠加,继而实现远距离的信息通信。(4)通信设备的微型、集成模式使得后期的维护变得简单。数字通信的主要的设备电路构成是电子开关,体积较小、耗电量较低,方便对通信设备的维护。(5)数字通信技术能够降低通信过程中错误程度。(6)数字通信技术可以方便信号间的交换和传输过程。(7)支持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输。适用于各类信息传送,将信息全部转化成相应的电信号在信道上进行传输,形成“综合业务数字网”。

4.2数字通信技术的缺点

(1)数字通信技术的使用将会占用较大的“信道频带宽”。如:在打数字电话的时候,大概需要使用的信道频带宽为“几十到几十千郝兹”。(2)实现数字通信技术的设备大多较为复杂、繁琐。

5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

由于数字通信系统是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二产生的,因此,数字通信系统在使用的时候继承了数字通信技术的优点,具有:可靠性强、安全性强、传递速度快、传递信息精准等特点。数字通信系统实现的关键性技术有:编码技术;解码技术;调制技术(包含:调相、调频、调幅等三种基本的调试技术)以及解调技术等。其中调制技术更是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而影响基带信号转换。与此同时数字通信系统的实现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数字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电话、视频、语音以及影音等服务功能。日常所用到的手机通话、上网、视屏聊天等服务功能,都是由数字通信系统完成的信号传输以及交换。

6数字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数字通信将成为“行业老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通信技术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原有的模拟通信技术逐渐的被退出市场,数字化的电话通信方式早已成功投入市场,总有一天,通信信息业务会完全被数字化通信方式组织占领,以后的通信网络将是B-ISDN(宽带网)的天下,数字化通信技术将在行业中“独占鳌头”,成为“行业老大”。(2)终端的技术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施。随着各类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新型通信技术必定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终端设备也将会变得集成化、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3)SDH传输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施。SDH即同步数字系列,由CCITTT提出,其主要特点为:同步复用。当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为了将长途干线的经济性提高而奋斗,而SDH技术的应用刚好能轻松的克服这一问题。采用通用的数字网络接口,可以确保国际之间的网络连接顺利,实现网络协同配合工作,进而对宽带高速度的需求,与此同时对数字化通信系统的运营与维护的增强起到了一定作用。

7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情况下,数字通信技术凭借其本身的特点,在未来的通信领域里有着很大的空间去发展,在发展数字通信技术的同时,应该重点加强信号抗干扰能力技术的提升,将数字化的通信技术有效、合理的应用到现代的家居智能当中,加快数字通信的发展,实现现有的技术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再远的通信距离,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能为整个的传输过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冯宝利.数字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民营科技,2014(6).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线 通信系统 协同传输 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1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的主要方式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摄入研究,协同通信技术逐渐可以简述为中继技术。协同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主要为: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单一数据流传输、复杂数据流传输、研究分析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协同传输技术中的上层协议设计。

1.1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单一数据流传输

协同传输技术中最简单的传输方式就是单一数据流传输,包括放大传输、解码传输和压缩传输。单一的数据流传输只包括了一个信源,一个接收端和一个中继。数据通过中继在信源和接收端之间进行通信,中继只是一个辅助作用,而放大传输则是将数据的信息更加简单化和清晰化地发送给接收端;解码传输协议是在中继即协同终端的辅助下将接收到的信号解码后对其重新编码,再将编好的信号发送给接收端;压缩传输则相反,需要通过协同终端将信号压缩后再重新发送给接收端,通过这些方式进行协同传输可以更好地达到很好的分集效果。但是在传输信号时,发送信号的各个环节的进度要一致即同步同时地进行,这在系统的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传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协议产生的成本也会相应地提高。

1.2协同传输技术中的复杂数据流传输

复杂数据流传输主要针对多用户需要同时发送多种数据的情况。单一数据的协同传输在很好地分集的同时,也存在着缺点,即效率低的问题。而在实际操作中,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单一数据协同传输,协同终端只能进行一项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而无法同时转发其他的信号,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将网络编码运用到多数据的协同传输中,大大提高了中继传输技术。将这一多数据协同传输方式运用到无线通信系统中,也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同时性。多数据针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广播性,在协同终端对多用户的数据进行异或编码再传输给接收端,利用节省传输时间创造出的间隙同时操作加快了传输效率。

1.3协同传输技术中的上层协议设计

单一数据的协同传输和多数据的协同传输的协议方式主要运用了物理性的处理信号的渠道,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上层协议也在实现协同传输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层协议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结合了物理性和ARQ两种协同传输,这样,中继可以同时监察信源与接收端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即当接收端发生错误时,可以通过发送特殊信号之后,中继再进一步将之前接收的数据再转发给接收端。上层协议设计也可以减少能耗,加大无线网络信号的传输量。

2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几种协议的基本原理

2.1放大型协同传输

放大型的协同传输可以通过一个比较典型的协同通信系统来实现,假设信源为S,协同终端即中继为R,接收端则为D,借助中继R的辅助协同,连接信源S 与接收端D之间的无线通信,无线系统主要采用的模式为时分双工。放大传输实现的基本原理为:在某个个时间间隙,信源S直接发送信号给接收端D,协同终端R借助无线通信轨道的广播性监听到了这个信号,接着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之后再传输给接收端。一般要计算放大传输的放大因子时得出的值是根据接收端的信号实现最大比合并后的最佳值。

2.2解码型协同传输

和放大型协同传输相比较,解码型协同传输的区别在于协同终端R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接收到的信号。简单来说,解码型协同传输主要是解调和解码,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决定传输信号,即解码正确就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重新编码再传输给接收端D,解码错误后,协同终端R拒绝参加协同,也不发送接收到的信号给接收端D。如果解码后不对信号进行判断正确与否,就有可能存在误差传播的错误。

2.3以异域为基础的网络编码型协同传输

根据单一数据的协同传输中的介绍,放大型和解码型的协同传输主要应用于单一数据流的协同传输。针对简单的单一数据的传输,以异域为基础的网络编码型协同传输通过协同终端R在进行通信的基本原理是:运用时分双工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四个时隙的中继传输,异域网络编码简化为三个时隙,即用户A和用户B可以发送信号给协同终端R,协同终端同时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进行发送,这样可以减少传输的时间,提高效率。

2.4以放大型传输为基础的双向协同协同终端传输

与直接传输相比,以异域为基础的网络编码型协同传输仍然存在效率低的问题,而以放大型传输为基础的双向协同协同终端传输仅仅可以用两个时隙提高了效率,基本原理为:在第一个时隙,协同终端R可以同时接收到用户A和B发送的信号,而在第二个时隙,协同终端R将接收到的信号传输给用户A和B,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一半的时隙。

3结语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进步和发展,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多用户传输多数据的事件,协同传输技术克服了传统传输的缺点,节约了传输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和信号传输的效率,也减少了无线传输错误的概率和错频错谱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张祯松,朱震宇 等.协同通信――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倍增器[J].数字通信世界,2014,(3):1-6.

[2]王达,张晓宁,依那 等.多小区蜂窝网络波束成形优化策略[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36(8):1779-1785.

[3]杨靖.基于时域反馈的下行多点协作传输方案[J].通讯世界,2014,(4):1-2,3.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水印;鲁棒性;分形压缩;IFS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6-8763-02

数字水印技术是数字产品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版权信息有效合理地嵌入到数字产品中,在版权认证时又能够及时将其提取出来,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数字产品的版权。分形压缩[1]着眼于图像的自相似性(或局部自相似性),以IFS(迭代函数系统)和拼贴定理为基础,对原始图像进行分形编码,从而大大减少了表示图像的信息量。该文将数字水印技术与分形压缩技术紧密结合,使得水印的鲁棒性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1 数字水印技术

对于一个静态图像,对其原始信号的频域空间(通过将原始信号进行频域变换),运用某种算法加入一个水印信号,或在一个宽信道上传送一个窄带信号[2] ,都可以看成是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体现。

如果用X表示数字产品的集合、W表示水印信号的集合、K 表示水印密钥、G表示水印信号生产算法、E表示水印信号加入算法、D表示水印信号检测算法,整个水印处理系统可用一个六元体(X,W,K,G,E,D)来描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成:G 利用K和X生成W,E再将W加入到X中,待到需要时,用D从已加入水印信号的X中提取出W,进而对数字产品的版权进行认证。

2 分形压缩技术

分形压缩技术主要是通过分形图像的自相似性(即图像的局部与整体具有某种相似性),进而对原始图像进行压缩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通常可分为图像分割、分割码本、等距变换、编码、参数量化、解码六个子过程(如下):

3 分形压缩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由于分形压缩可将一幅图像大幅压缩,比如一个256*256像素的灰度图像,需要65536B去存储,而经过分形压缩,仅需3954B存储空间即可。在数字图像中嵌入水印信号的时候,通过将原始水印信号分形压缩后,再将水印信号的分形码嵌入数字图像中,而非像原来那样嵌入水印原始信号,就可将水印信息成倍地嵌入。换句话说,原来数字图像中只有一个水印信号,而现在却有多个水印信号备份,即使有局部水印信号被篡改了,也可以通过其他备份信息来加以还原,因此水印的鲁棒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水根,吴纪桃.分形与小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易开祥,石教英.一种自适应二维数字水印算法[C].中国第二次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学术论文,2000:108-112.

即时通信技术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测量 数字化测绘技术 应用研究

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意义

数字化测绘技术对于现代工程测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工程测量无法解决的难题,推进工程测量迈进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常用的工程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地图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成图手段两大类。

(1)地图数字化技术。传统的工程测量,因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一般对于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无法完成输入工作。而出现地图数字化技术以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扫描矢量化仪器以及手扶式跟踪数字化,顺利实现了大比例尺地图的输入工作。如今扫描仪器大都能够对地图信息高效、便捷、准确地进行数字化处理操作。其也是GIS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所需时间较多,所以,作为工程测量单位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数字化处理工作效率。

(2)数字化成图技术。在传统工程测量中,测绘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针对工程图和大比例尺地图而言,需要开展野外测绘,这项工作十分艰苦复杂,且周期较长,因此经常无法达到客户预期要求。而出现数字化成图技术以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数字化成图技术能够全面提升地图质量,保证较高精度,且简化了工作流程,让测绘成为一项简单的工作。另外,数字化成图技术使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全面降低,有利于方便、准确地存储测量数据。当前的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电子平板模式和内外业一体化模式两种主要模式,应用较多的是内外业一体化模式,其借助全站仪、电子手簿等相关设备完全测绘工作,具有精度高、使用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2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势

数字化测绘技术同传统手工绘图比较而言,其优势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成图精度较高;(2)更好满足需求;(3)展示直观方便;(4)易于存储应用;(5)提高应用水平;(6)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随时修改测量信息,并且能够提供修正后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使用率,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并对工程测量的顺利完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处理原图。工程测量时,如果数字地形图没有提出更高要求,并且工程经费相对紧张时,可对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其能够有效利用原图的价值,测量人员通过计算机一级扫描输入设备,短时间内即可运用数字化软件获取有用的地图。数字化处理原图一般有扫描矢量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两种方式。扫描矢量化相比手扶跟踪数字化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更胜一筹。然而,如果同原图相比较,通过扫描矢量化而获取的数字图精度较低,究其原因是由数字化处理时的误差引起。并且,因扫描矢量化一般仅能对白纸成图过程中的各个地表、地物外貌进行展示,呈现出来的适时性较弱,通常只在工程测量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时适用。如果原图的精度、比例等因素如果符合要求,即可直接通过数字化仪器进行处理。

(2)数字化绘图。工程测量时,测绘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和工程图是工作重点,同时更是测量工作精度的难点所在。应用数字化绘图,对相同地点但不同需求比例的绘图能够直接按照现有的地形测量图,得到不同比例的多元地形图。并且一般比较小的地形图信息详细,其中包含有比例较大的地形图信息,可以满足不同工作需求。

(3)地籍测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随之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也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地籍图需求量急剧提升。开展地籍测量,主要是为确定城镇土地的属性、面积、位置、用途、经济价值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等,从而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资料。

(4)航测数字成图。如果某测量区域较大,即可通过航空摄影机对地面影像进行航测,在外业判读的基础上,建立内业地面模型,再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在模型上进行量测,即可获取到数字地形图。近年来,测绘技术迅速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成功开展了数字摄影测量,并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其能够将外业测量工作转移至室内实现,具有成图速度快、图像精度高、工作成本低以及环境影响小等诸多优点,尤其对于城市及大测区的大面积成图最为适用。

(5)数字地球。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整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实施地理坐标的构筑统一,形成统一框架体系,并且对重要社会信息做好保存。当客户需要时,即可能够通信网络访问上述相关数据,得到所需重要数据信息。作为全新的系统工程,数字地球复杂而庞大,科技含量极高,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能较强,其并非是单独一个部门可以作业完成的,所以要求空间技术、信息科学、地球科学以及其他应用部门等多部门做好协调与配合才能实现。测绘人员在工程测量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获取到所需的重要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后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信息源,客户再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即可得到这些重要信息。

4 结语

总之,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传统测量技术相比优势明显,相信将来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定会迅猛发展,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为此,作为工程测量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与交流,认真探究,开拓思维,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测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学[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0.

[2]黎华,肖伟等.三维真实感地形生成的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