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般过去时练习

一般过去时练习

一般过去时练习

一般过去时练习范文第1篇

新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学生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尝试探讨将示例演练教学法运用到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

实践中,以探究新英语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教学过程

现以(新标准)《英语》(初中起点)第三册第五模块为例,进一步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示例演练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掌握并能够使用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对过去的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步,新课引入(5分钟左右)

1、Greeting;2、Duty report;3、T:Where were you yesterday?S:I was at…T: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必要时,教师把这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一来,教师直接把问题(或矛盾)摆在学生前面,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他们可能想这样回答:I play…\I watch TV Yesterday…

T:OK.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1,Module 5.Feifei’s grandma、Zhang Hai’s Dad and Chen Hua’s aunt Mei were in America yesterday.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did in America? You should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ell your partner the answers.Then tell your partner what you did yesterday.

第二步,示例演练(学生)、巡回辅导(老师)(25分钟左右)

同学们为了能够告诉同伴正确答案,他们一定会认真听对话并模仿句子,从而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通过告诉同伴正确答案,提高他们说的能力;教师在巡回辅导时,让被告知答案的同学写下他们所听到的答案,从而提高他们写的能力。经过一系列演练活动,同学们可能就会发现played、walked、watched、visited、worked、climbed等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规律:动词原形+ed。此时,教师不妨提醒学生参看课本第208页有关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的其它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律后,教师就可提议他们使用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对过去的情况进行描述。同学们在使用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对过去的情况进行描述时,可能会运用到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或一些不规则动词,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在巡回辅导时,要多给予帮助和鼓励。

第三步,归纳总结(10分种)

1、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2、规则动词一般过去时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之间的变换规律;

3、对话中的重点词汇。

第四步,课堂测试(5分种)

1、写出下列动词的过去式:

(1)help______;(2)clean______;(3)live______;(4)carry______;(5)stop______.

2、单项选择:

(1)I_______TV yesterday evening.

A、watchB、watchedC、am watchingD、will watch

(2)He_______visit his uncle last week.

A、Won’tB、doesn’tC、didn’tD、isn’t

3、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She_______(help) her mother do housework yesterday.

(2) Lily______(not go) to the zoo last Sunday.

一般说来,同学们在几分钟内是可以完成这些练习的,在同学们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就要展示答案供同学们核对。如果自己的答案与展示答案相同,他们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如果答案不同,学生就会重新反思自己原来的想法,并根据展示的答案修正原有的想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分析讨论

根据该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要按照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环节按照示例演练教学法“情境――探索”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情境,并引导其通过自主的探索,归纳和发现知识,帮助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把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情境引入――认定目标――学习新知――演练反馈――技能训练――小结反思――课堂测验”的为主的示例演练教学流程,该教学流程经实验教师使用后普遍反映使用简便,容易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般过去时练习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8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1

摘 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举重特点及做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举重运动员 身体素质 战术 训练

一、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全面身体素质主要有两种:1.一般身体素质;2.专项身体素质。根据实践和理论学习谈一下个人的浅见仅供参考。

(一)一般身体素质训练

由于举重运动技术性很强,它需要的素质比较全面,一个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有效地影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变化,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承受运动量的能力。举重的爆发力也不可能全部依靠杠铃获得,必须通过身体素质训练达到目的,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一般身体素质运动方法,可使各项素质得到提高,一般身体素质主要有:1.柔韧性,2.灵敏陡,3.耐力素质。

1.柔韧性

柔韧性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动性和被动性练习,主要是增加关节灵活性,能够顺利完成必要的动作。

柔韧性训练法:可做下压关节,用竹竿作专项技术并拉长肌肉韧带练习,课前后做关节伸曲操。增强弹跳为加强关节韧带力量练习:立定跳远、多节蛙跳、原地纵跳等。

2.灵敏性

灵敏素质是指协调性、灵巧性、协调能力。好多灵敏程度高的运动员能迅速掌握新的动作技能,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迅速、合理、省力和机敏地完成技术动作,特别是复杂而突然的任务能很好的完成。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有机体克服动作过程所产生疲劳,具备良好的耐力是大运动量训练加快恢复的一个必备条件。举重运动主要是提高肺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可做短距离冲刺、中长跑、跳绳、游泳等。这些项目练习安排可以在每天专项训练课后,或早操课拿出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左右,这样训练也是做一个调节体力和神经系统的方式。

(二)专项素质训练

专项素质是训练中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身体练习,一般采用杠铃练习和肌肉练习法相互调节,达到异曲同工效果,以保证在训练中掌握专项技术成绩。举重运动专项素质主要是力量素质,有以下几种:腿部力量、腰部力量、上拉速度力量,上挺能力、支撑能力等构成举重运动全过程具备的力量。下面介绍一下训练方法。

1.腿力训练

腿力是举重运动员的生命线,没有腿力要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很难,我国举重运动员进几年对腿力练习比较重视了,现在的专业队差不多每天安排一次腿力训练。

腿部力量练习法:前后蹲腿、架上半蹲、超负荷、静力半蹲。腿部肌肉练习法:负重纵跳、仰卧登铃、负重前后曲腿。

2.腰力训练

腰力大小直接影响提铃第一部动作,也是完成专项技术的支柱,一般每周四次训练。腰力训练法:一般采用宽、窄硬拉、垫铃超负荷拉、垫人拉。腰部肌肉练习法:负荷转体、负重弓身、负重山羊挺身,仰卧起坐等,一般在专项训练课后或调整训练安排。

3.上拉速度力量

无论是抓举还是挺举下蹲反上拉发力都离不开速度力量,一般运动员总是想多用小臂去拉杠铃,结果小臂力用的过多反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和抛杠等错误动作。

4.上挺能力

我国近十几年来,在上挺上有很大发展,从技术改进、训练的主法上经心探索,大大提高上挺成功率。使总成绩进一步提高。

上剖练习方法:上挺包括预蹲、上送、支撑三部分,可用负重连续预蹲、预蹲静力、颈前、颈后架上挺举、半挺、借力推。

肌肉训练法:上挺成功一是要力量,二是要快速伸臂、后弯举、卧推、半推等能解决以上问题。

5.支撑能力

支撑力量是抓、挺举关键最后一步,应结合队员的专项动作去练,主要是握距适度。支撑练习法:架上宽、窄支撑、静力超负荷宽、窄支撑。支撑肌肉练习法:发展互角肌肉力量,颈后宽、窄借力推、宽挺慢下等,把前、中、后三角肌都练到,自然增强两臂支撑力量。

这些专项素质练习,可以在一个大周期的准备训练中安排,用多组数、多次数中等强度和超负荷强度去刺激各个部分。

二、举重运动员的战术训练

(一)试举重量战术

运用试举重量战术的教练员,必须在根据规则许可的范围,赛场上主客观情况而变化,抓住时机灵活掌握运用,争取战术上的主动,争取比赛的胜利。因此,试举重量的正确选定,对比赛全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确定第一次试举重量要符合实际

正确确定第一次试举重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第一次试举成功(尤其是在抓举项目上)不仅可以稳定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增强以后试举的信心,同时有可能为后两次试举的战术运用打下基础。在此前提下再兼顾其他因素。如:体力的好坏与疲劳消除情况,竞技状态;赛前心理状态;比赛经验;对手情况等。

2.增加重量要审时度势

从第二次到第三次试举增加重量,是有更大的战术意义。根据第一次试举情况作出基本的判断,第二次试举增加重量,首先还是要较多考虑自己的情况。第三次试举增加重量的基本原则就是拼。在比赛过程中,还应更多的考虑战胜对手的战术,在保证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情况下更考虑战术上的地位,从而再决定自己增加多少重量,因此增加重量要审时度势。

3.更改重量为了争取主动

更改重量的战术更多的使用在第二次到第三次试举中,主要是为了争取战术上的主动性,为了更好的取得名次及成绩。一般第一次试举成功后,在有成绩的基础上,确定第二次试举重量。初步决定名次成绩时,针对对手的情况在第三次试举重量时,就要放手的使用战术去拼搏,力争更上一层楼;但是在更改重量时一定要掌握时间,不能在已点名试举一分钟的30秒以后更改。

一般过去时练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模仿;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03

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一种教学方式――模仿创造,并对其意义、作用、特点和做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在教学中所谓模仿法,就是要求学生仿照(实际再现)一定的模式(思想模式或行动模式)去进行学习的方法。这种模仿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低级的学习形式,甚至还被说成是有害于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可是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认为:模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模仿可以是有意的、主动的;也可以是无意的、被动的;可以是重复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在教学法中,提出模仿创造,是为了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式和行为形式的特点。

事实上,当学生遇到一个新问题,常常要想,碰到过与这个新问题有关并早已解决过的问题吗?能不能仿照它,或利用它的结果?或是仿造它的方法呢?如不能直接利用,可不可以适当的变形,或引入恰当的辅助元素,以便利用呢?等等。这中间不是明显的富有模仿创造的特点吗?这种在学习过程中模仿创造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正确的学习方面,在错误或片面的学习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不过这时的模仿变成生搬硬套,“创造”变成胡编乱造罢了。

在教学中,提倡模仿创造,就是想要对“模仿创造”进行较深的研究,以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模仿创造的能力。

模仿创造与其他教学法,诸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是有联系的,但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源起于模仿,而特别强调示范(树立模仿的原型)和模仿(创造性模仿)这两个侧面。

模仿的原型,可以是教科书或其他课外读物中的素数、图形、证明和运算格式等。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教师的讲解、扮演、操作以及意志和情绪等的示范。

目前,少数教师在教学上的示范,似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倾向,一是认为在课堂上的示范主要是板书与操作等直观的东西,而对抽象思维的示范则多有忽视。二是重视个别类型题(如证明线段相等、求极值问题等)求解的示范,而忽视解数学题一般方法的示范。这些倾向的存在,是不利于创造性模仿的。

事实上,小学生擅于模仿外形,而中学生则已能模仿抽象的思维,并且力图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而数学又具有这样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格的逻辑性、结论精确性。

为了加强抽象思维的示范,教师在讲解定理、公式以及为数不多的例题时,不仅要讲明其解法(或证法),而且还要讲述其解法所借以发现的一些实质性步骤,以及导致这些步骤的动机和想法。对于一个特例之所以要进行这样周密的描述,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中提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型,这种模型,在以后类似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抽象的、创造性的思维,就必须结合为数不多的个别类型题的讲解,反复示范运用一般的解题方法,得以检验,怎样把一般问题特殊化,把一个问题分析和再组合,怎样进行类比、推广、把个别问题一般化等思维方法,都值得给学生反复示范。如果缺乏示范,单纯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那就会让学生多走不少弯路,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该如何如何,而自己在讲解定理、公式以及例题等过程中,从不或很少予以示范,那种告诉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人应该是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习的,以获得思想模仿的正确模型。

关于示范,我们应该注意:1. 内容必须正确,错误的示范,就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印象,其恶果是不言自明的。2.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不要过易而使学生毫无思考的必要,又不要过难,而使学生无法理解或高不可攀。3. 速度不宜过快,要使多数学生看清、听清、想清每一步骤的来龙去脉,切记手疾嘴快,如同变戏法一样,使学生不明其所以。4. 要与说明相结合,使学生明了每一示范步骤的意义,不要只是忙着自己做,而学生还不知道你在干什么。5. 示范应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仿照着去想、去做。自己找到的方法,就像在自己的心房里点明了一盏灯。

教师创造性的示范非常重要,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思想的学生的,也就是说,并非任何模仿都能培养出创造来。但是,只有通过模仿,才能把新知识领会,和使调节行为方式的动作映像及时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进一步充实。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轻视模仿性的基本练习,认为这些题只不过是对例题的模仿,没有意思,可是,当把板演的例题擦掉后,即使是要求学生重做一遍例题,不少学生还往往做不完整。

一个重大的发现,可能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模仿求任何问题的过程中,也都会有点滴的发现,模仿初期,可能没有大的发现,但也能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激起学生们创造才能的展现,如果还是启发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解决他们的,那么学生们就会体验到那种追求解答的紧张心情,和享受到发现的喜悦。在易塑的中学生青少年时期,这样体验,会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这时的示范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当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作为仿照的模型,要做好模仿,必须注意模仿阶段,学生思维和行动方式的特点。根据心理学的分析,模仿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般有如下特点:

(1)速度与品质方面,表现为反映迟缓、正确性、稳定性与灵活性较差;(2)结构方面,首先表现为思维活动与行为活动的动作间不够协调,常有顾此失彼的干拢,其次表现为动作系列的直觉性较差,不善于把各个分解动作连接成总体,此外,动作的正确顺序也常遇到违反,有时还交杂着多余的动作。(3)动作的控制方面,首先表现为动作的执行往往是在监督下完成,动作和思维的监督作用不足,其次,表现为知觉的广度、精确性、敏锐度及辨别能力都较差,既难以同时感知较多的信号,也难以觉察错误。另外,难以分配注意,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4)动作时的自我感觉方面,常感到紧张,容易产生疲劳。

以上述特点可见,让学生模仿好,也不是容易的,不能认为只是让学生照着例题做几道题是很简单的事,而加以轻视,目前很多学生成绩低劣,学习厌倦,细分析起来,多是由于在模仿阶段就没学好。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模仿练习的效果,一般来说,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在练习的方式方面,要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

首先,要注意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相结合,例如,练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就可分解为:(1)设未知数(包括设辅助未知数),按照题意写出相关的代数式。(2)找出等量关系,布列方程(组)。(3)解方程。(4)检验答案等几个环节。其中的1、2、4就可先突出的分别进行练习,然后进行整体练习,整体练习有助于掌握思维系列与动作系列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分解练习有助于确切掌握多种方式的要领,最好两者交替使用。

其次,要注意独立性较低的练习与独立性较高的练习相结合。独立性较低的练习(如按照公式一步一步套用),有助于获得正确的体验,但不利于迁移。独立性较高的练习,最初难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体验,往往容易养成错误的思想和动作,但是这种思想和动作的正确方式已经掌握,就易于迁移,一般应由低到高,逐步做到两者交替使用。例如,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就可类似处理。

再次,要注意正、误两种问题的练习相结合,正面的模仿练习示范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在模仿初期学生难以同时感知较多的信息,一时注意不到较多的条件,也难以觉察错误,特易与相近的内容混淆,因此必须注意让学生练习辨别错误的问题,前一种问题,让学生练习掌握应该怎样做,后一种问题,让学生练习了解不应该怎样做。

最后,模拟性练习与实际性练习相结合,在教科书上的练习,大多是模拟性的练习,这种模拟性的练习在教学中是主要的,但还应引导学生到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去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会增强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在练习的要求方面要注意合理,学生在练习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要求。

第三,在练习的质量与速度方面,应先要求质量,力求在掌握正确思路和动作的基础上,再要求提高速度。

当针对讲的过多,练得太少,而提出精讲多练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期一般的提出精讲多练是需要商榷的,强调了讲要精,练就不要精而只是要多么?目前有些教师,讲的不多而尽力加大练习量提高练习速度深怕遗漏了某一类型题,以致造成泛滥成灾的题海战术,常言说,欲速则不达,因为要求过快,常使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当题目稍一变形就束手无策,或错误百出,这也扼杀了学生们练习的兴趣,妨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因此,特别是在练习的第一阶段,强调精讲精练反倒是适宜的,先不要求速度,做为数不多的典型题,体会解法的步骤和思考路线,想一想这种解法能否一下子看出来,并探讨多种解法,研究研究题目的变异,想一想能否把这种结果或方法推广于其他问题,这样的练习,岂不能以一当十?这样的模仿的练习,就可引导到创造。

的确,关于模仿与创造各方面叙述的内容,大多是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讲授上,都经常运用着那些方法,笔者在此系统地论述,期望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更自觉地加以运用,并进一步实验,以更好地发展学生们的智力。

一般过去时练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复习 系统性 整合性 针对性 趣味性

复习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的还是新授课,很少有老师愿意拿复习课来上公开课或观摩课,因而可借鉴的经验少而又少。那么,怎样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让复习课变得生动而高效呢?笔者将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及整合性

每到复习期间,老师们总觉得语言多,知识点复杂,单词、句型、语法一拥而上,让人无从下手。其实,这需要教师在复习时创设合理的情境,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将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串联,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在复习课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设计复习课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并注重学生的操练活动,尽可能多地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牛津英语6A Unit 4 Review and check复习课,笔者曾看过南京著名特级老师沈峰老师关于这课的设计。她先由询问学生的生日引出卡片,卡片上画有一些标识,在复习巩固卡片上的标志后出示人物Jack,并阅读其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内容来安排设计Keep quiet,Keep off the grass,No climbing这些标识,最后再通过谈论Jack的生日礼物的位置来巩固be动词现在时与过去时的不同用法。整堂课环环相扣,内容丰富,可谓设计巧妙。

而笔者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则采用的是另一种设计方式,我先由询问学生的生日入手,结合书本调查表(Page 37)复习巩固序数词的表达;接着创设情境引出五幅标志图:Be quiet,Danger!,Do not touch,Keep off the grass,No fishing,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序数词对这五幅标志进行描述;然后通过媒体技术隐去这些标识,巩固复习just now和now的不同用法。到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三个块面也就妥善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本节课同样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及复习方法的科学性

在复习中既要抓全面,又要抓重点,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往往集中在语法项目和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有些知识点平时学生“一讲就懂,一练就会”,可一到综合练习时却往往错误百出。对于这些知识点,就要重点训练,当然在训练这些知识点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机械重复的训练只会使学生产生厌练心理,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笔者曾听过一节复习课《一般将来时与一般过去时的用法》。这节课设计得相当巧妙:教者一开始就呈现“机器猫”这一人物,并观看动画发现机器猫今天不开心,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猜,原来是考试考砸了,接着教者引导学生来帮忙改一改他的试卷,结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都在绞尽脑汁寻找机器猫试卷上的错误。这里,教者采用逆向思维法(从教师的角度)将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操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

三、加强知识复习的拓展性

我们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并引导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梳理使学生发现并掌握规律,同时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复习课要求知识的综合性、拓展性更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复习课练习时精心设计,注意拓展延伸。

在设计《一般将来时与一般过去时的用法》这节课时,教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她在复习完一般将来时与一般过去时后,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修改机器猫给教者的来信,其中既有一般过去时又有一般将来时。然后,她又设计了一项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模仿着机器猫给自己写信,这就是知识的拓展与活用。

另外,转述和创造性复述课文也是拓展和延伸课本知识比较好的方法。转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人称变化带来的时态变化。而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则在原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加入大胆、合理的想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加强复习课的趣味性

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只会令学生越练越烦,因此我们复习课同样要注意趣味性,在设计时尽量多采用几种手段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1.演一演。其实,复习课中许多情景都可以让学生来演一演,一方面可以激发一下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能力的良机。

牛津英语6B Unit 3 Asking the way复习时可利用自制地图,运用句型How can I get to…Go along…then turn left/right at…The…is on your…让学生学做向导,为路人引路。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旧知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能力和表现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2.比一比。学生天性好胜逞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在复习课中多采用比一比的形式,可以是个人之间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进行。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3.玩一玩。游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将复习内容穿插在游戏之中,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记得也牢固。

一般过去时练习范文第5篇

以上三个单元12课出现的有关被动语态的语言知识可归结如下:

1.从时态上说,出现了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中的被动语态,如:

It's used for cutting.

It's was made in China.

2.从句式上说,出现了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中的被动语态,如: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Were they built in 1860?

What's it made of?

When was it founded?

Where's tea grown?

3.例句中出现的动词(或词组)有:

to be dug/founded /grown /harvested /kept /knocked /looked after/made [of]/picked/p lanted /produced /pusheddown/spoken/ tied to/used [for]/watered

4.依据教材内容句子结构可以达到这样的复杂程度:It will beused as a tool by people in the wo rld in some days. 格式是:主语+情态动词+加 be动词+过去分词+as/for 表示功用+动作执行者+方位 状语+时间状语。 这一格式中某些成分可以省略或移位。

JEFC教材主要根据功能派的教学原则编写,提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运 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具体语境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传统教材 相比,淡化了语言知识的教学。这无疑是先进的,但也并非是完 美的。就被动 语态知识而言,以上所述的三个单元12课中有关被动语态的知识就不是很完整。 所以我们以为, 使用JEFC教材教学被动语态,至少应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必要的 补充:

一、在指导学生操练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学知识,将被动语态与 时态结合起来,通过替换练习 ,使学生掌握被动语态在各种时态中的变换形式。 现以动词make为例,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八种时态,应该让学 生熟悉并操练如下 句型:

(1)…is/am/are made… (一般现在时)

(2)…is/am/are being made… (现在进行时)

(3)…has/have been made… (现在完成时)

(4)…was/were made… (一般过去时)

(5)…was/were being made… (过去进行时)

(6)…had/been made… (过去完成时)

(7)…will/shall be made… (一般将来时)

(8)…would be made… (过去将来时)

进行以上各种时态变换操练时又应注意如下几点:

1.例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仍以动词make为例:

It was made.

It was made by Wang Lin.

It was made for Tom.

It was made in China.

It was made in 1990.

It was made by Wang Lin in China.

It was made by Wang Lin in China in 1990.

It was made for Tom by Wang Lin in China in 1990.

在此基础上,进行两种变换练习:一是变一般过去时为其它各种不同的时态 (句子在表达上也须作相应的 修改),使句子在不同时态之间转换。二是将句子 在肯定——否定,陈述——疑问之间转换,比如:

The letter has been finished.

The letter has not been finished.

Has the letter been finished?

2.在教(7)(8)两种时态(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的过程中,教会学 生使用带情态动词的被动结构 和带不定式的被动结构,即结合will/shall/ would be+(p. p)结构,教会学生掌握…can/may /must/ should/has to /have to/to be going to+be+(p.p. )…结构,以及各种结构的变换方式。 如:

It will be given to him.

The building shall be founded next year.

Apples cannot be kept for a long time.

The baby must be looked after carefully.

This problem should be re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dog has to be killed.

Many trees are going to be planted here. ……

3.学生在使用进行时的被动结构,经常忘记其中的being一词。 比如The house is being built. /He was being beaten by hisfather.学生往往说成The house is built. / He was beaten by hisfather . 对此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 行时中的被动语态的用法,不能疏忽忘了being一词。

4.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替换练习时,应该注重大量的动词(包括固定的动词词 组)替换练习。除了Unit 16— Unit 18中出现的dug/found/grow/harvest /keep/knock/look after/make/pick /plant/produce /push down/ speak/tie/use/water外, 还须选用其它大量的常用动词及动词词组,恕不 一一列举。

二、针对学生学习被动语态时最易出现的错误,进行英汉对比,反复练习。 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觉得初中生学习英语被动语态最易出现的 错误是,在很多该用被动语态的地方没有用。比如学生经常说 出这样的句子: The classroom has cleaned. The gas hasused up.这是因为汉语被字句的使用 频率很低 ,学生习惯于"教室打扫干净了。"、"汽油用完了。"等的无形式 标记被动句的表达法,对译成英语,也就 忘了该用被动语态。深一层的原因是 汉语史上被字句一般用来表示不愉快或遗憾的事情。比如人们一般问:" 教师 表扬(你)了没有?”而不大说:“你被老师表扬了没有?”一般说:“(我)又 被老师批评了。”而不 大说:"老师又批评我了。"(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老师 批评得不合适。)再如:"蛋糕被猫吃掉了。"(隐 含义是蛋糕本来是我们要吃 的。)当然,随着本世纪以来汉语欧化句式的大量涌现,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大大 增 加,许多场合的被字句也并不表示不愉快,"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类句子 也到处使用。但与英语相比,汉语 中的被字句出现频率仍低了很多。另一方面, 汉语中存在的大量无形式标记被动句,如果译成英语则必须用被 动语态,但学 生往往忘了使用被动语态,这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时最易出现的错误。比 如“信写完了。 ",学生常译成The letter has written. "门锁上了"。 常 译成The door has locked up.对此,必须设计 具体的语境, 通过大量的英汉 对比翻译,反复操练,才能加深理解。比如:

教室打扫干净了。

The classroom has been cleaned.

树种好了。

The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杯子打破了。

The cup was broken.

汽车撞坏了。

The car was broken.

书他拿走了。

The book has been taken away by him.

协议通过了。

The agreement has been adopted.

米吃光了。

The rice has been eaten up. ……

还有,汉语中有的被动句的形式标记不是"被"字,而是"让"、"给"、 "叫"、"受"、“遭”、“ 为…所…"等,也必须提醒学生注意。比如: 那只狗叫他们给杀了。

The dog was killed by them.

小偷让警察抓去了。

The thief was captured by a policeman.

鞋子给扔了。

The shoes have been thrown away.

他遭了父亲一顿打。

He was beaten by his father.

我们为那部电影所感动。

We were moved by that film.

反过来说,英语中许多习惯于用被动语态的场合,汉语是不用被动句来表述 的,这也必须拿出来教给学生 。比如:

(1)据说,据报道:It was said /reported that John wonthe game.

(2)不明或不必说出动作执行者:

We have not been told about it.

Such books are written for children.

(3)出于礼貌的表达方式:

You are invited to the birthday party.

It is thought not OK to act that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