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范文第1篇

工具/原料管理咨询诊断报告模板PPT软件方法/步骤1报告封面:

就是对管理咨询诊断报告的首页、目录页等进行设计,一般用PPT软件设计

2工作说明:

就是对诊断阶段所做工作进行说明,比如:运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等进行了诊断

3主要结论:

就是对通过诊断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简介,这是一个总的环节

4分项论述:

就是对每个需要说明的专项问题加以论证,这属于分的环节

5标杆做法:

就是基于诊断的模块,提出好的行为或其它企业先进经验

6解决思路:

诊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子宫圆韧带囊肿;诊断;治疗

Nuck’s囊肿临床上并不常见, 其体征和临床表现与腹股沟疝极其相似, 经常被术前误诊[1, 2], 若对其诊断和处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常常导致治疗不彻底。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诊治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7~52岁, 平均年龄32.6岁;病程2个月~8年, 平均病程2年;所有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其中右侧14例, 左侧4例, 双侧1例;肿块大小2.5 cm×1.5 cm~10.5 cm×4.5 cm, 站立位或腹压增加时肿块突出明显, 平卧位肿块位置变深, 甚至不能触及。大多数肿块性状质韧, 有囊性感, 边界尚清, 有一定的活动度, 无明显触痛, 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及温度改变。肿块生长速度缓慢, 很少伴有腹胀、腹痛、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

1. 2 辅助检查 术前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无特殊, 所有病例均有术前B超检查, 大多数提示于腹股沟区域发现大小不一的包块, 部分呈单个囊状改变局限于腹股沟管内, 部分串珠样囊性分隔改变, 其内可见液性暗区, 上端有的似与腹腔相连。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区肿块, 后经B超和CT检查, 发现肿块范围波及腹股沟管区域和左、右下腹部盆腔内。

1. 3 术前诊断情况 所有19例病例中9例术前诊断为腹股沟疝(其中1例肿块较大位于外环口附近因平卧位肿块大小及位置不能改变且有触痛症状而诊断为嵌顿疝), 3例诊断为腹股沟囊状淋巴管瘤, 1例诊断为耻骨结节囊肿, 其余6例诊断为腹股沟区囊性包块, 考虑子宫圆韧带囊肿可能。

2 治疗及病检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均与子宫圆韧带界限不清或粘附于韧带上, 囊壁较薄, 一部分呈多囊状, 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清亮或褐色液体。肿块具体部位有3例呈单发状位于侧方皮下脂肪层近外环口附近;1例囊肿嵌顿于外环口并与腹外斜肌腱膜组织粘连严重不能活动(术前被误诊为嵌顿疝);7例肿块呈串珠样囊状改变覆盖从外环口至内环口之间的腹股沟管区域;8例囊状肿块从腹股沟管区域通过内环口延伸至腹膜后方间隙同时合并腹股沟斜疝形成。对位于腹股沟区皮下脂肪层间隙或局限于腹股沟管内的子宫圆韧带囊肿, 采取完整剥除囊肿方式;对囊肿经内环口延伸至腹膜后间隙并疝气形成的病例, 采取完整切除囊肿(甚至同时离断子宫圆韧带)+腹股沟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方式。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术后随访6个月~2年, 未见囊肿和疝气复发。

所有病例均常规术后病检, 结果报告:腹股沟区域囊性肿块, 囊壁可见扁平间皮细胞或单层立方上皮细胞, 部分组织含平滑肌纤维结构, 均确诊为子宫圆韧带囊肿。

3 讨论

Nuck’s囊肿是发生于腹股沟区域(围绕子宫圆韧带分布)的少见的良性肿瘤,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可单发, 也可呈串珠样多发改变, 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特性与子宫圆韧带关系密切, 也称子宫圆韧带囊肿。子宫圆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源于子宫角的前面, 输卵管近端的稍下方, 在阔韧带前叶的覆盖下向前外侧行走, 到达两侧骨盆侧壁后, 经腹股沟管止于大前端或处深筋膜上, 其周围由腹膜包裹一起进入腹股沟。胎儿期圆韧带进入腹股沟, 伴随其周围的腹膜亦延伸进入腹股沟内形成腹膜鞘突, 又名Nuck管, 正常情况下腹膜鞘突在妊娠第4个月时闭合,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部分间质细胞残留于圆韧带中或当某种原因致局部有腔隙残留并有积液形成时则构成囊肿[3, 4], 也有部分因经血、激素及局部组织薄弱或炎症刺激等后天因素形成。临床上Nuck’s囊肿大多表现为腹股沟区域无痛性肿块, 很少一部分因经期盆腔充血、肿胀而表现为经前或月经期间肿块增大、疼痛等症状。部分囊肿因位置原因(特别是位于内环口附近)可能随改变或腹压变化出现肿块“突显”或“消失”现象, 导致部分临床医师遇到患者无痛性的腹股沟肿块, 先入为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可纳性包块”, 即诊断为腹股沟疝, 本组9例门诊首诊误诊为腹股沟疝就属于这种情况, 根本没有做辅助检查, 仅凭腹股沟肿块的触摸查体即下诊断。实际上腹股沟疝和子宫圆韧带囊肿仔细查体时还是有区别的, 囊肿质地偏韧, 有囊性感;疝气包块多较柔软, 听诊时有的可闻及肠鸣音;囊肿位置变化时其大小多无变化, 但疝气包块若位置改变了, 大小很可能由大变小, 甚至消失。但有一点应特别注意:位于内环口附近的子宫圆韧带囊肿因或腹压改变可分别移位至腹股沟管内或退缩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只要仔细的查体或借助B超检查, 该囊性肿块并不会因位置不同其肿块大小发生改变, 也不会真正的消失。多项研究表明[5, 6], 超声作为一项无创检查, 可为腹股沟区肿块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子宫圆韧带囊肿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为:肿块呈现囊状结构, 可单发或不规则多发条索状, 内部透声均匀或有分隔, 多数有液体形成, 囊肿部分可延伸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声像上与以肠袢、大网膜等为内容物的腹股沟疝还是有相当的区别。其他的检查手段, 如CT等亦可较清晰、准确地确定病灶位置、形状、性质等, 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受经济条件限制, 暂未能普遍应用, 可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手段。治疗上对于局限于腹股沟管内的囊肿, 手术一定要做到完整切除囊肿壁(育龄后患者为保证肿瘤治疗彻底甚至可以离断子宫圆韧带), 破损的囊腔囊液一定要反复清理干净, 否则有复发可能。另外本组8例子宫圆韧带囊肿同时合并有腹股沟斜疝形成, 无一例是术前真正正确诊断合并疝气, 都是术中最后确诊, 这些合并疝气形成的子宫圆韧带囊肿, 体积往往较大, 范围多波及于整个腹股沟管至内环口附近甚至延伸至内环口上方的腹膜后间隙, 长期的囊肿位置移动加剧了内环口周围组织结构的松弛、削弱了腹横筋膜的强度, 因而也就容易导致疝的形成, 对此情形, 囊肿切除同时进行无张力疝气修补很有必要[7]。因此, 术前若超声、CT等声像检查发现囊肿范围较广的病例, 应充分考虑可能有疝气合并症的情况发生。

虽然子宫圆韧带囊肿并非临床常见, 只要临床医生对此疾病有足够的认识,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加之认真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病史, 详细的体格检查, 辅以B超、CT等声像学检查手段, 术中仔细探查, 一定会减少误诊、漏诊的几率, 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明, 张家文, 王平, 等. 子宫圆韧带囊肿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现代妇产科进展 , 2012, 4(21):326-327.

[2] 陈德河, 王永刚, 石全世, 等. 子宫圆韧带囊肿误诊为腹股沟疝8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10):2390-2391.

[3] Kim BM, Lee JY, Han YH, et al. Mesothelial cyst of the round ligament mimicking a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 Korean J Radiol, 2010, 11(3):364-367.

[4] Oh SN, Jung SE, Lee JM, et al. 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a round ligament cyst in the inguinal area. J Clin Ultra-sound, 2007, 35(4):226-228.

[5] 蒋玉莲, 陈洁, 徐苗. 高频超声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8):2315-2318.

[6] 严春, 陈苏宁, 熊清裕. 高频超声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上海医学影像, 2010, 19(4):273-275.

诊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病人的普通平扫螺旋ct和螺旋ct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其中胰岛素瘤2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结果 22例胰岛素瘤病人中2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肿瘤,18例为实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20例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瘤体及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8~32 mm,平均18.2 mm。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7例为实性肿瘤,3例为囊性肿瘤;10例平扫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10~65 mm,平均30.7 mm。结论 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中有较大价值,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spiral ct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report of 32 cases wang xin, liu ji?hua, ji qing?lian, 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al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ict). methods ct findings of plain and three?phase (arterial, venous and balance phase) enhancement presentation in 32 patients with ict confirmed by operative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in which, 22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insulinoma and 10 non?functioning ict. results of 22 with insulinoma, solid tumor was found in 18 cases, cystic tumor in two, and negative in two on both plain and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odensity or slightly high?density was shown in 20 cases on plain scanning. obviously well?distributed enrichment on the solid tumor and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 could be seen after enhancement scanning. the mean (range) length of the tumor was 18.2 (8-32)mm. of 10 non?functioning icts, seven were solid tumor, and three cystic. on plain scanning, all appeared as isodensity or low density; on enhancement scanning, significant enrichment could be seen on the solid tumors.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s was evenly enhanced, the capsule space was not. the mean (range) lengthof the tumor was 30.7 (10-65)mm. conclusion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surgeons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key words] islet cell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胰岛细胞瘤是临床上少见的内分泌源性的胰腺肿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胰岛细胞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2月—2009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32例,其中胰岛素瘤2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胰岛素瘤病人中,男8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6.8岁。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晨起嗜睡、头晕、乏力、意识障碍及晕厥,伴有发作性的血糖降低(1.4~1.9 mmol/l),空腹胰岛素试验阳性。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病人中,男2例,女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2.3岁。主要因腹痛、上腹部轻压痛或体检被发现,1例因急性胰腺炎被检查确诊。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排螺旋ct机行螺旋ct扫描,层厚5 mm,螺距为1,矩阵512×512,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为2 mm。所有病人均空腹,扫描前30 min左右及扫描开始前分别口服30 g/l的泛影葡胺温开水170 ml充盈胃及十二指肠。先行ct平扫,再行ct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100 ml,注射流量2~3 ml/s,注射开始后25 s行动脉期扫描,45 s后行静脉期扫描,120~150 s后行平衡期扫描。

2 结 果

22例胰岛素瘤中,2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瘤体。余20例中,胰头发现3例,胰颈发现1例,胰体发现6例,胰尾发现7例,胰体尾交界处发现3例。18例为实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圆形2例,类圆形17例,分叶状1例。肿瘤长径为8~32 mm,平均18.2 mm。19例位于胰腺轮廓内,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平扫ct值为32~82 hu,平均47.7 hu。18例边界清楚, 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均被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增加9~60 hu (平均43 hu)。 其中17例三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静脉期ct值81~144 hu(平均108.5 hu),平衡期ct值52~114 hu(平均86.6 hu)。3例静脉期ct值高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116~122 hu(平均120 hu),平衡期ct值78~98 hu (平均88 hu)。囊性肿瘤的囊壁呈均匀薄环状强化,动脉期的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增加67.6~77.9 hu(平均72.8 hu),静脉期ct值75~114 hu(平均94.5 hu),平衡期ct值62~103.8 hu(平均82.9 hu),囊腔无明显强化(图1~3)。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瘤于胰头钩突下方者4例,胰头颈交界区者2例,胰尾者4例。7例为实性肿瘤,3例为囊性肿瘤。1例为圆形,4例为类圆形,3例为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肿瘤长径为10~65 mm,平均30.7 mm。5例位于胰腺轮廓内,4例部分突出胰腺轮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轮廓外。平扫ct值为23~41 hu,平均29 hu。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3例病灶内结节状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增高13~55 hu(平均44 hu),静脉期ct值50~144 hu(平均97 hu),平衡期ct值48~114 hu(平均81 hu)。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图4~6)。囊性肿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高10~62 hu(平均45 hu),静脉期ct值45~72 hu(平均62 hu),平衡期ct值26~54 hu(平均39 hu)。囊腔无明显强化。

①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强化,边缘清晰,囊腔未见明显强化。②囊壁呈相对略低密度影,边缘清晰。③囊壁呈环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晰。④胰头钩突下方见异常强化密度灶,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病灶边缘呈分叶状。⑤、⑥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影。

图1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动脉期 图2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静脉期 图3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平衡期 图4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动脉期 图5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静脉期 图6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平衡期

3 讨 论

胰岛细胞瘤是少见的内分泌源性胰腺肿瘤,发病率<1/10 000。临床上分两类:一类分泌较多激素引起临床症状,称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另一类分泌激素量少,不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学浓度,不引起临床症状,称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按分泌激素及胰岛细胞类型, 又可分为b型胰岛细胞瘤即胰岛素瘤和非b型胰岛细胞瘤, 后者包括胰高糖素瘤、胃泌素瘤、舒血管活性肽瘤、生长抑素瘤。其中以胰岛素瘤最常见,约占胰岛细胞瘤的60%[1]。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约占胰岛细胞瘤的15.0%~36.3%[2]。本组32例胰岛细胞瘤中22例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为胰岛素瘤(占68.8%),10例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与文献报道相符。

3.1 临床表现

胰岛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胰岛素瘤因分泌较多胰岛素,使病人出现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即清晨自发性低糖血症或劳累后发作性低糖血症,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给予葡萄糖后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可低至2.2 mmol/l以下,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3]。病人常伴脑功能障碍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如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对低糖血症代偿反应[4]。根据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胰岛素瘤多可进行诊断。螺旋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进行定位。但极少数病人,ct不能发现胰腺内小的肿瘤病灶,而呈假阴性。本组22例胰岛素瘤病人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异常。20例螺旋ct检查可很好地对肿瘤进行显示。2例呈现假阴性,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肿瘤。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本组资料男女比为1∶4。由于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因体检发现或肿瘤体积增大压迫或侵犯周围脏器产生症状而就诊。胰头部肿瘤可压迫胆管引起黄疸,推压胰管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亦可因压迫门静脉而引起门静脉高压、脾大,压迫胃肠道引起不完全梗阻[5?6]。本组10例中,4例无症状因查体发现,4例因上腹部疼痛并触及包块发现,1例以急性胰腺炎就诊,1例因黄疸而检查。

3.2 ct表现

螺旋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安全无创。注射对比剂后可对胰腺行三期增强扫描,并可进行三维重建,能够清楚显示病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常胰腺内胰岛细胞自尾部向头部逐渐减少,故一般胰岛细胞瘤以胰体尾多见,而吴阶平等[7]认为胰头、体、尾三部的发生率基本相等,且肿瘤大小和功能不一定呈正比关系。关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文献报道不一,有人认为好发于胰腺的体尾部[8];有的统计则以胰头部发生率较高[9]。本组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肿瘤位于胰头钩突下方者4例,胰头颈交界区者2例,胰尾部者4例。胰岛素瘤是富血供的肿瘤,典型ct表现为胰体尾部较小类圆形异常强化灶,边缘清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门脉期肿瘤呈相对低密度。本组22例胰岛素瘤,呈圆形2例,类圆形17例,分叶状1例。1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19例位于胰腺轮廓内,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本组病例基本符合典型胰岛素瘤形态学改变。20例螺旋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动态增强扫描,18例瘤体或囊壁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2例瘤体静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考虑为造影剂的吸收速度较慢所致强化速度减慢。2例为假阴性表现,考虑可能为肿瘤在增强扫描中与正常胰腺组织同步、同程度强化或衰减。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亦是富血供的肿瘤,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发现较晚,瘤体较大,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常发生囊变或坏死。研究报道,螺旋ct平扫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中等强化或明显强化。实性肿瘤强化均匀,囊变坏死区呈相对低密度影。囊性肿瘤呈环状强化,边界清晰,囊腔不强化[10?11]。本组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1例为圆形,4例为类圆形,3例为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5例位于胰腺轮廓内,4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轮廓外。ct平扫为等或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结节状钙化。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三期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均明显强化,4例强化区密度均匀,3例不均匀,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囊性肿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显均匀强化,囊腔三期呈低密度影。

3.3 鉴别诊断

胰岛素瘤病人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ct表现不难确诊。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病人多因其并发症而就诊,常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胰腺癌: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低,与正常胰腺组织分界不清,多伴局部淋巴结大。②胰腺假性囊肿:多有胰腺炎病史,螺旋ct增强扫描前后呈均匀低密度影,囊壁较薄无强化。③胰腺结核:好发于胰头,瘤体可液化,增强扫描边缘明显强化,无壁结节[12]。④胰头囊腺癌:ct平扫示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囊内有分隔,且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可见分隔强化[13]。⑤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ct平扫肿瘤内可见片状不规则钙化影,囊壁光滑,增强扫描囊壁仅有轻度强化[14]。⑥胰腺实性假状瘤:强化明显但三期增强扫描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为其特点,肿瘤位于胰头,也很少有胆管或胰管扩张[15]。

总之,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意义较大,在临床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pking c m, rezner r h. review imaging islet cell tumors[j]. clinical radiology, 1994,49:295.

[2]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710?712.

[3]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 内分泌疾病影像诊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0?217.

[4]buetow p c, parrino t v, buck j i, et al. isle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s: pathologic?imaging correlation among size, necrosis and cyst, calcification, imaging, malignant behavior, and function status[j]. ajr, 1995,165(12):1175?1179.

[5]涂朝勇,朱景德,徐永宏,等.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1例诊断与治疗[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6,18(4):238?239.

[6]曾蒙苏,严福华,周康荣,等. 非功能性胰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37(6):528?531.

[7]吴阶平,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15?1316.

[8]许乙凯,郑木明. 现代ct技术与mri诊断技术[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87?188.

[9]guo k j, liao h h, tian y l,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islet cell tumor:report of 41 cases[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int, 2004,3(3):469?472.

[10]procacci c, carbognin g, accordini s, et al. nonfunctioning endocr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possibilities of spiral ct characterization[j]. eur radiol, 2001,11(7):1175?1183.

[11]catalano c, laghi a, fraioli f, et al. pancreatic carcinoma: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esectability[j]. eur radiol, 2003,13(1):149?156.

[12]黄学全,巫北海,张琳. ct在胰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21(9):708?711.

[13]范家栋,谢敬霞,林天增. 胰腺囊腺癌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29(1):51?53.

诊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胰腺:囊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102-115-02

随着CT检查技术的进展,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显示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对不同病因的胰腺囊性病变进行较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成为可能。胰腺囊腺癌颇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2006年间搜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CT表现较典型的4例胰腺囊腺癌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1例、女3例。年龄44-67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胀痛3例,无意中发现腹部包块1例。4例均无胰腺类病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1.2 CT检查应用Emotion螺旋CT机,常规空腹,扫描前30min口服1%-1.5%,泛影葡胺500ml,检查前5min再口服200~3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扫描采用软组织模式,胰腺区用层厚层距5mm,必要时可用3mm或2mm层厚、层距扫描。平扫后作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流率注入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延迟20~25s,60~65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

2结果

4例胰腺囊腺癌的主要CT表现是低密度囊性肿物。

肿瘤部位与大小:病变发生在胰头部1例,由3个较大的囊组成。病灶位于胰体、尾部3例。最大病灶为5.6cmx6.8cm位于胰头,病灶最小者3.0cm×3.1cm居胰体部。

肿瘤形态、密度及囊壁:瘤灶呈圆形1例,类圆形2例,分叶状1例,平扫囊内CT值1.1HU~28.2HU。2例囊内见线状分隔(图1、2)。囊壁均较清楚。2例囊壁厚薄不均伴突向腔内的状壁结节(图3)。1例见囊壁呈弧形钙化及囊内结节状钙化斑(图4)。增强扫描见囊壁、壁结节及囊内间隔显示不同程度强化,病变囊性部分不强化。

病变与胰腺的关系:2例病灶与正常胰腺交界区呈杯口样压,病变位于胰头时使胰腺受压变短。1例显示囊性病灶略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1例体积较大的病变,其胰体,尾萎缩伴胰管扩张。

病变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1例胰头病变使十二脂肠降部内缘和下腔静脉前缘受压,1例胰尾部病变累及左肾前筋膜使之增厚(图2)。1例见肝内有囊性转移灶(图2)。

图1:CT增强扫描胰尾部椭圆形囊性肿物,约4.0cm×6.0em大小,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及囊内线状分隔均有强化。

图2:增强扫描胰尾部见3.5cm×4.8cm类圆形囊性肿物,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囊内线条样分隔显示增强,左肾前筋膜增厚,肝脏周边多个囊性转移灶。

图3:增强扫描胰体尾后方4.0cm×5.0cm囊性肿块,壁不规则增厚伴状壁结节突向腔内。

图4:平扫胰体后方3.2cm×5.0cm分叶状囊性肿物,囊壁部分条形钙化及囊腔内形状不规则钙化。

3讨论

诊断报告范文第5篇

材料和方法

样品首先接种到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增菌6~8小时后,取表面生长物作悬滴法压片,直接镜检观察细菌的动力特征;同时用接种环化线接种碱性胆盐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14~16小时。然后挑取疑似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观察细菌的形态;用霍乱弧菌诊断血清作玻片凝集实验;接种克氏双糖含铁琼脂管;用霍乱弧菌生化微量鉴定管做生化试验。

克氏双糖含铁琼脂、碱性蛋白胨水和碱性胆盐琼脂培养基均由上海市医学化验所生产;霍乱弧菌诊断血清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冻干霍乱单抗A血清的批号为980602,O139型霍乱弧菌诊断血清的批号为980101,实效期为2000年1月;霍乱弧菌微量生化鉴定管由浙江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生产。

结 果

镜下可见穿梭样运动活泼的、逗点状弯曲的、革兰染色阴性的弧状细菌。从碱性胆盐琼脂平板上,挑取晶莹水滴样的疑似菌落作玻片凝集实验。结果是霍乱单抗A血清凝集试验阴性;霍乱弧菌O139诊断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作氧化酶试验结果阳性,粘丝试验结果阳性,盐水对照阴性。观察克氏双糖含铁琼脂管可见此菌产酸不产气。

讨 论

在对此次疫情核实诊断的同时,我们检验人员及时对患者就餐的饭店、就治的医院和患者家庭的饮水、污水和发病当日曾经食用过的各种食品进行了监测检验。对密切接触者及时进行了隔离,采取了预防性投药,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便留验检验工作,人员包括患者的家属、饭店的服务人员及医务工作者。

在对密切接触者留验便培养检验工作中,共检验留验者便样112人份。患者儿子和儿媳便样的检验结果为霍乱弧菌阳性,其血清型也为O139型。由于事先预防投药及时,此2人尚未发展成典型病例。共检验饭店服务人员50人、医院医务工作人员10人,其便检结果均为霍乱弧菌阴性。

此次共检验患者就餐饭店饮用水5份,患者家、就餐饭店和救治医院污水9份;共检验患者食用过的各种食品22件。以上饮水、污水和各种食品的检验结果均为霍乱弧菌阴性,故此次疫情尚没有查清楚患者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