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范文第1篇

创新充满不确定性,创新企业并不知道他们的客户需求是怎样的,因此不应像传统企业那样列冗长的发展计划和预测较长的产品周期,“精益创业”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哈佛商业评论》将其精炼出三大原则:一、勾勒假设:与其做一个复杂的商业计划,不如勾勒出商业模式的框架,这一框架要明确公司如何为自己及其客户创造价值;二、倾听客户:企业应迅速制造出成本较低的测试版可行性产品,并立即启动搜集各方面的客户反馈信息,通过快速反馈修改假设,如此循环,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三、快速灵活的开发:通过灵活的“最小可行性产品测试”不断修正,迭代增量,以步步为营的小调整代替华而不实的臆想,减少资源和时间浪费。

——《哈佛商业评论》文章指出,“精益创业”的实践不仅可用于年轻的科技企业,对于传统大公司商业模式的探索也有益处。大公司面临更多的外部威胁和内部路径依赖的惰性,需要全新的组织结构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变化。近年来,通用电气、高通等大企业都用精益创业的方法作出了有效的尝试。

李安:把心放出来

中国有句古话,“人算不如天算 ”。你当然要有各种组织管理能力和对预算的掌控能力,在执行上面你要非常理性,非常有组织,但是最后要能够让人家觉得像是一气呵成的作品,不是计算出来的,才比较动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那些你没有计算过的东西,比如感情。电影要有情感的高低起伏,故事要流畅,感情要抓到。这个东西是你计算不出来的。你要把心放出来。还有一点是,做事容易做人难。把事情做好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对付人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比较用心。——李安在接受沃顿商学院访谈时认为,最动人的是没有刻意计算过的东西。

反思紧缩经济学

精益创业范文第2篇

公司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2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2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1%;每股收益0.358元。

铁路车辆业务收入稳定增长,毛利率大幅提升贡献利润

公司目前形成了敞车、罐车、平车、棚车、漏斗车及专用车六大系列四十多个型号的整车产品体系,公司是国内三大货车车辆生产企业之一,收入七成来自铁路车辆。受益于货车装备需求的增长,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同比增长10.80%,带动了公司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新造车价格提升及规模效应显现推动了毛利率水平的大幅上行,铁路车辆业务毛利率提升6.34个百分点,达到13.88%。因铁路车辆销售数量增加及毛利率提升因素共同作用,毛利较上年增长约9100万元,增幅达180%,在扣除期间费用及所得税影响后,铁路车辆业务较上年同期增加利润约3400万元,占到公司同期利润增加金额的89%,使得公司利润实现翻番。未来随着公司在国内企业自备车采购占比的提高及大轴重货车车辆占比的提高,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曲轴锻件产品业绩贡献尚未发挥,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公司作为国内重要的曲轴生产企业,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毛坯锻造环节,附加值较低,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2.07亿元,同比分别下滑9.71%,毛利率也有小幅下滑。其原因在于曲轴生产线尚未完全调试就绪,影响生产顺利进行。预计随着设备调试工作的完成,产品向精锻曲轴成品的转型,将极大提升曲轴业务的毛利率水平。

精益制造显现效益,成本控制见成效

2011年公司开展"精益制造"活动,通过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和精益化生产,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重降至多年新低,从去年同期的91.57%降为87.95%,成本控制效果明显。

货车车辆产品获海外市场认可,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公司推动外贸市场准入资格认证工作,部分产品欧洲TSI认证、AAR认证,并在国际招标项目中已有猎获。2011年4月公司与印度尼西亚铁路总公司PT.Kereta Api Indonesia(Persero)签订了KKBW型运煤敞车车辆购置招标项目供货合同,中标数量1200辆,合同价值8145万美元,对公司业绩影响积极。

风险提示

精益创业范文第3篇

一、基建工程项目精益管理基础模式

(一)基建工程项目成本精益管理模式

狭义基建工程项目成本主要关注的是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而广义成本则是站在整个项目周期角度,从项目筹划开始,历经项目论证、项目计划、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验收、项目运行和维护,最终到项目终止,这些环节都涉及到工程成本管理[2],工程建设项目成本精益管理就要求从这些环节中推行精益理念,从物流和价值流两个层面分析、改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基建工程项目物流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机械设备、工具、人员等所发生的订购、装运、储存、卸载、置放等环节,通过剖析成本构成,剔除浪费环节,最终实现控制各个环节成本。基建工程项目物流分析着重关注原材成本和库存管理,从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开始,合理规划原材料使用成本和库存成本,设置专岗专职严格控制成本上升。基建工程项目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到完成工程项目中所有产生价值的工序,精益管理要求工程中每个工序都存在价值增加,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就应该剔除,着重关注两类无价值活动:一是不可避免的无价值活动,二是可以避免的无价值活动,分析其产生原因,按照成本节约原则进行消除。

(二)基建工程项目进度精益管理模式

进度管理是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重要内容,传统监控工程项目进度手段或工具主要有甘特图、网络路径、供应链管理等[3],而精益管理主张通过价值流流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带动整体进程,由此衍生出并行工程和转换时间两个层面分析。并行工程是从90年代开始引入达到我国,已在工程项目行业中获得了一定发展与应用,最常见是将项目设计与施工并行推行,大幅度缩短项目实施时间,加快了项目进度安排。转换时间是既包含项目内部的施工人员交接、机械设备使用权更换、材料供应在项目各工序、各分环节之间的转换时间,精益管理追求价值流无间隔流动,转换时间接近零,同时又兼顾分包商之间转换时间。

(三)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精益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质量是工程类企业生存的根本,不同项目管理模式下注重的角度不同,工程质量体现也不同,精益管理通常从三个层面维持质量:一是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即施工质量采取哪些内容和方法;二是全过程控制,站在工程全生命周期角度,全环节全领域执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三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形成以项目施工人员为主体,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辅助的全员质保体系。

二、基建工程项目精益管理模式工具

(一)标准化管理模式

企业基建工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供电企业各类管理人员依据公司各项准则,对企业基建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运作行为,根据标准化管理原则,确定标准化管理模式基本架构:标准化管理机构、标准化管理内容和方法、标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机制[4],如下图1-1所示,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对工程管理机构、管理内容、管理流程、评价系统订立一套统一的标准,通过统一的标准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项目安全、质量、造价和技术等四个专业进行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后期的评价及总结,对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各相关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更正,从而使标标准化能够达到精益管理要求,发挥精益管理对工程管理的作用。

图1 标准化管理模式

(二)全方位精益控制模式

全方位精益控制主要融入了精益管理中清理整理思想,在企业基建工程全员控制体系中主要依靠两张卡(作业人员日清卡、管理人员日清卡),一张表(工程管理部、班组月结综合表),现场控制(看板管理、定置管理、走动巡查管理),通过二卡片、一表格和一现场实现精益管理控制体系,如下图1-2所示。

图2 全方位精益控制

(三)价值化精益管理模式

企业基建工程价值化精益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将企业基建工程完成看成一种由许多岗位价值链衔接而成的业务流程,通过融入精益管理思想,将岗位价值最大化转化为工程价值最大化。企业基建工程价值化精益管理主要有三个思路:在工程费用预算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岗位价值贡献,或者在岗位贡献不变情况下,压缩工程预算经费;通过提高工程费用能更大提高岗位价值贡献;在工程预算费用降低下依然能提高岗位价值贡献。企业基建工程价值化精益管理总体目标是建立精益价值岗位体系,实现工程业务与岗位量的完美匹配,最大化提高精益价值,杜绝岗位价值浪费,实现岗位价值管控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对企业基建工程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优化岗位配置,加强岗位价值集约管控,提高岗位价值使用效率;同时降低岗位用工量,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增加核心岗位价值,积极探索岗位外包模式,将低价值岗位整体外包给第三方,解决岗位价值失衡现象,做到岗位价值专业化。

精益创业范文第4篇

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需要树立”精+柔”理念,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员工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益思维辅助MC模式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研究”(12BGL015)。

企业的综合自主创新力是员工个体自主创新力的集成和综合体现,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提升企业综合自主创新力的关键。组织的创新氛围对员工能否发生创新行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1-2]。企业文化是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无形”氛围,是构成企业创新氛围的关键要素,对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有重要影响。陈卫旗通过对某大型电网公司156家供电局的10856名员工问卷调查,验证组织创新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确认组织创新文化与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关联[3]。卫云等人也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创新型文化和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4]。企业文化具有许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5]。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6]。主管领导对制造业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可以加强主管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7]。那么,具有什么特质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有机结合“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两大重要特质的企业文化———“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8]。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指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既“精益求精”又“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精益求精”文化强调“知难而进且求精”,推动员工勇攀科技高峰;“柔性求新”文化强调“突破思维禁锢而求新”,拓展员工自主创新思路。“精柔型”企业文化实现“精益求精”特质和“柔性求新”特质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培养既精专又灵柔的创新型员工。

(一)“精柔型”的企业精神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精益求精精神,认为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手段追求“零缺陷”“零故障”“零浪费”和“零客户抱怨”的完美业绩是十分必要的,自觉抵制传统的“中庸”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将柔性的求新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中,认为“刚性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以“柔性求新”为荣,并互相影响,形成浓郁的、弥漫于全企业的“自觉思考、善于应变、不断求新”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精柔型”的企业制度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以“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精益求精精神,奖励、表扬精益求精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批评敷衍应付、不求上进、怠惰等“不求精”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以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柔性求新精神,奖励、表扬柔性求新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和批评呆板、守旧等“刚性”“不求新”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三)“精柔型”的企业行为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勤勇攻关、锲而不舍等精益求精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是“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随机应变、灵动突破等柔性求新行为。

(四)“精柔型”的企业物质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精益求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高精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恒精持进的企业形象等。

2.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是“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新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别致的产品包装等。

二、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关键要素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目前有多种理解。笔者采用国务委员陈至立于2005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所作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解释,认为自主创新包含3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取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二,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自主创新内涵相对应,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或潜在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并集成创新、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再创新的能力[9]。在自主创新所需设备、资金、政策、领导支持等外在条件下,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发挥主要受员工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应该着重于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和知识技能。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10]。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是指提高员工参与自主创新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指提高员工“恒精、毅勇、勤奋、灵柔、突破”的精神品质。员工自主创新精神品质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根本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知识技能,是指提高员工集成知识、融会贯通、克服困难、以最小的消耗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巧能力。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是员工提高自主创新力的保障性关键要素。

三、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塑造追求完美、持续改善、与时俱进、蒸蒸日上的员工。这些员工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内心自发产生的持续进步和尽善尽美愿望不断推动着员工积极参加企业自主创新,能显著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褒奖“柔性求新”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呆板守旧”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员工为了得到组织褒奖,高度重视“柔性求新”,将大幅度提高员工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以尽善尽美的产品、服务、企业形象为重要载体。企业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物质载体的完美要求,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持续改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的强大动力。

4.“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通常以多样化、新颖、别致的产品和服务为重要载体,使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根据市场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的强烈需求,这种强烈需求能明显提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投入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行为动机。

(二)“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改造力量。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渲染下,即使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也能受到无形的“精化”教育和感染,“懒散”“不求上进”的员工也能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中时刻感觉到无形的鞭策而逐渐改变作风,有利于培育严谨求实、严格自律、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恒定坚毅等自主创新所必需的精神品质。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柔性求新”精神克服了传统“刚性守旧”的呆板性、局限性、单维性和陈旧性,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局性、多维性、高弹性、变通性等特点,使传统、呆板、守旧的员工逐步变得灵活变通、多维求新。

3.“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奖褒“精益求精”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不求精”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使口头的宣传和教育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它促使员工增强对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视程度,在面对自主创新困难时更能发挥出勇敢坚毅、锲而不舍、持续改进等优秀品质。

(三)“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能,受到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多重影响。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在员工自主创新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高难技术问题,只有具备恒定坚毅、勤勇严谨、持续完善等精益求精行为特征的员工才能闯过技术难关,以最小的消耗、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满意度推动自主创新。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以员工精益求精的行为特征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以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强化了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能突破思维禁锢、整合知识、集成知识,避免“钻牛角尖”,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树立”精+柔”理念

我国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刚性理念影响很深,“粗”“刚”理念使员工不求精进、呆板守旧而害怕变革,缺乏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增强。建议企业加强精益理念、柔性思维和柔性管理的培训和应用。管理者需应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启发员工思维,提高员工应用柔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消除一切无价值的浪费,应用科学方法追求完美目标并持续完善,上道工序员工对下道工序员工高度负责。“求精”与“求柔”需紧密结合,逐步以“精+柔”理念替代传统的粗放和刚性理念。

(二)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南,是企业对员工言行、品质、精神的衡量准则,对企业员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品质都有较强影响。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精+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应该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提倡、强调“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并对精益求精、柔性创新的言行和成果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也通过规章制度的普及和宣传,使员工明确“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危害,明确粗心和呆板也是应被批评的错误,知道因粗心和呆板而造成损失应接受惩罚。这样“精+柔”的、奖罚分明的制度环境,可促使那些“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员工逐步改善言行。

(三)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须循序渐进。第一,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大局出发、认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改变传统的粗放、刚性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改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柔性和管理柔性。第二,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制度约束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培育求精意识、增强思维柔性和创新欲望。第三,企业管理者应该推波助澜,逐步形成“精+柔”的理念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物质环境,促使每位员工从“被动精柔”到“主动精柔”,并使员工的“精柔化”与企业文化的“精柔化”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肖天明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议,许安心.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王三银,刘洪,刘健.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7).

[3]陈卫旗.组织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强度与个体员工创新行为: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心理科学,2013(5).

[4]卫云,许芳.组织文化、工作价值观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劳动,2016(3).

[5]王帅.以企业文化为后盾进一步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2).

[6]贾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11).

精益创业范文第5篇

精益研发的提出,正是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同时,精益研发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资源耗费型”、“低技术附加值”的代名词。低端制造业虽然表面上带动了经济发展和GDP提升,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环保问题和能源危机。表面上带动了就业,但抗冲击能力严重不足。历次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很多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中国制造企业遭遇“突然死亡”。如何从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如何从耗能污染转向节能环保,如何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是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升研发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之一,“精益”二字正是用来区别当今中国制造业流行的仿制型和跟随型的研发策略,倡导正向设计理念与方法,采用先进研发技术和设计方法学,优化、创新和规范企业研发流程,借助知识工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创造更多附加值。

两种精益之辩

说到精益,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丰田的精益生产。

丰田生产模式1990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mes P. Womack 教授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总结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后,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被奉为生产型企业的学习楷模。

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顾客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快速反应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运作效益,并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其核心就是精简,通过减少和消除产品生产中一切不产生价值的活动(即浪费),缩短对客户的反应周期,增加企业资金回报率和企业利润率。企业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改善生产过程: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缩短生产周期来提高企业对顾客需求的应变能力,通过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库存,通过提高质量来降低运作成本等。

精益生产的成功使得人们试图将精益(LEAN)思想推广到企业的所有角落,产生了许多与精益有关的名词:精益营销、精益供应链、精益六西格玛,精益质量等等。当然,推演到产品研发也属自然,研发毕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了方便,人们干脆把这些“精益”统称为精益战略、精益企业或精益管理,似乎LEAN是这些“精益”们共同追求的最核心内容。但在我们看来,对于不同的业务领域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精益的内涵应该不同,追求也不同。

所以,“精益”二字对于生产和研发当有不同的解析。

对于生产,“精”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炼,保证生产活动尽量简约;二是精确,按需生产,按照市场的供需状况排产,减少因库存、过期、失效而导致的成本;生产之“益”代表效益,通过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

对于研发,“精”也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良,保证研发过程与手段的创新,追求产品的最优化和高质量;二是精准,按需研发,按照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不要闭门造车。研发之“益”也代表效益,但与生产不同的是,它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效益。

同样,对于商业(营销、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产生高价值和高利润的主要因素,而不仅仅是降低营销成本和提高效率。但对于供应(物流、仓储),我们则追求零仓储和快物流。

对于商业,“精”也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妙,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获得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二是精准,精准营销,按照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设计商业模式。商业之“益”也代表效益,但与供应不同的是,它通过精妙的商业模式提高商业附加值来提高效益。

对于供应,“精”代表两个含义:一是精炼,保证物流活动尽量简约;二是精确,按需供应,按照市场的供需状况做好物流规划,减少因库存、过期、失效而导致的成本。供应之“益”代表效益,通过消除浪费和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

综上所述,精益在研发、生产、供应和商业领域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体现在他们都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区别在于取得竞争力的方法完全不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成本领先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二种是形成创新优势,提高产品技术、商业和品牌附加值,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倡导精益研发,基于全生命周期做综合评价,是从源头消灭浪费,是深层次地降低成本。在研发阶段,如果一味倡导消除浪费,也许从研发阶段看是减少了投入,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可能会因此付出更多代价。这种代价也许是质量问题爆发,也许是产品竞争力不够,也许是产品使用过程的能耗和物耗过多,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治理还需二次投入。

相反,发现物美价廉的新材料,快速突破研发瓶颈,省去大量物理试验,显著降低产品次品率、返修率和召回率,都是精益研发的直接效益。因此,在研发前期的投入,会在后期获得更多倍的回报。同样,精妙创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不需要过分的商业投资就能收到巨大的商业回报。

总之,精益研发与精益生产不同,精益生产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而精益研发关注的是研发价值的增加,其次才关注研发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精益研发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关注成本、费用、能耗和物耗的降低。

精益研发2.0之道

精益研发将知识、工具和质量方法与研发流程深度融合,达到提升研发价值和产品品质的目的。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企业逐步建立基于系统工程的正向设计体系,实现真正的研发创新。精益研发平台作为精益研发体系的信息化载体,保证精益研发体系的良好运行,同时保证过程数据的完备、协同、共享和可追溯。通过建设高标准的研发体系,实现创新性、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目标。

从我们提出精益研发到现在大约有近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1.0。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模式转型”。我们针对企业多年形成的研发积累,将研发流程显性化和数字化,将流程中蓄含的隐形能量释放出来,反哺研发体系,以达到夯实能力、提高效率、加强协同及持续提升的目的。这里所说的隐形能量指的是研发过程形成的知识经验、研发工具、质量要求和过程数据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精益研发2.0。如果说1.0是提升效率的体系,那2.0则是促进创新的体系。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正向设计”,这是企业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必备的能力,也是中国企业一直缺乏的能力。通过对系统工程V模型的引入,注重从需求入手的系统设计,并采纳MBSE方法作为系统设计的支撑,强化了综合仿真和综合试验,充实了综合设计体系。2.0致力于理清研发体系的所有要素,提出完备的企业研发体系理想模型。基于理想模型,我们可以紧贴业务进行模式规划、能力规划、资源规划及信息化规划。通过与理想模型对标,实现对研发体系的差距分析并实施变革,挖掘人员与组织的创造潜力。

精益研发是体系、框架和蓝图的总称,除了总体系框架,还包括研发流程体系、综合设计体系、综合仿真体系、综合试验体系、知识工程体系、过程质量体系、产品技术平台、精益项目体系、需求管理体系、智能协同体系以及研发资源云十一个子体系。

不论是1.0还是2.0,系统工程方法始终是精益研发的基石。我们采用了系统工程发展历史中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模型,支撑和指导精益研发的技术、方法和实践。系统工程作为国际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外先进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但在中国企业的实践没有获得明显效益,我们认为是先进理论与中国工业实际水土不服。而精益研发则是将世界先进理论体系与中国工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系统工程在中国企业落地实践的成果。

2015年5月,国务院了《中国制造2025》,成为引导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一系列原则方针、重大工程、重点领域、战略任务以及支撑保障措施。精益研发2.0在研发创新管理、正向设计、工业强基、强化质量、人才培养、智能发展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制造2025》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非常符合国家工业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前后至今,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理念几乎在中国沸腾。如果说精益研发2.0是《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研发体系,那智慧研发就是工业4.0时代的研发体系,是精益研发的智慧化发展。因此精益研发3.0的目标将是“智慧发展”。

精益研发价值可期

企业通过实施精益研发体系,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建立正向设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基于系统工程的精益研发体系中,设计体系主张从客户需求开始,经过需求定义、功能分解、系统综合、物理设计等过程,利用仿真手段对设计进行一系列虚拟验证,利用试验手段对设计进行一系列物理验证,最终使得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可交付状态。这一正向过程保证产品开发的源头是客户需求,而非仿制对象,从根本上保证所设计产品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创新方法、设计和仿真技术提升产品的性能,实现从跟踪研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规范企业研发流程,提升研发管理能力

精益研发体系建设是对业务模式的创新。流程梳理不仅是对业务显性化的过程,更是一种业务优化的过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业务部门及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紧密配合。利用已经梳理的研发流程进行型号策划,可以明显提升型号策划、任务分解和任务执行的速度和科学性,实现对研发过程与结果数据的合理、规范化管理与应用。

■建设综合仿真环境,提升研发效率

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可以系统化地对仿真流程、标准、规范、工具、模板、组织和平台进行建设,结束过去零散使用的状况。开展对各类仿真工具和方法的治理和整合,提升仿真工具的使用效果。注重对仿真人员的尊重和培养,形成现代企业仿真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进行仿真标准和规范建设,确保在正确的时候使用正确的仿真技术,并且把仿真做正确。对设计流程进行数字化和仿真化改造,践行“仿真驱动研发”的战略。

■增强企业知识积累,提升研发能力

通过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对企业研发知识的系统梳理与科学规范管理。避免因人员变动造成的知识损失,为知识的有效传承与使用奠定基础。加快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相互学习,形成知识共享氛围,缩短新人学习时间。快速提升团队研发能力,支持基于研发知识的创新设计。利用研发流程知识伴随方法,将过去的“人找知识”变为将来的 “知识找人”,减少知识检索时间。

■加强过程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

在规范研发流程的同时,加强研发过程控制,将质量要素融入关键工作包,解决质量与研发过程两张皮问题,实现对多层级研发流程与研发过程的质量管控。通过信息化支撑,改变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的现象,形成基于研发流程的质量策划、过程质量检查、问题跟踪与归零处理等能力,使质量管理融入业务,落到实处。避免因产品设计质量问题造成的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损耗,降低质量成本。

■统一研发工作环境,提升管控能力

通过精益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对现有研发工具、系统与资源的有效集成,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研发工作环境。同时提供多种数据统计分析与报表功能,实现对研发项目进展、设计工作成效、知识管理与应用情况、质量防控与问题归零处理情况等进行实施监控,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精益研发路在脚下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社会技术体系建设的通用原则,精益研发也是如此。精益研发规划和精益研发建设是精益研发体系变革的两个阶段。“规划”是从长远的视角来看,精益研发未来蓝图如何,到达路线如何。而“建设”是沿着这条路线进发需要做哪些工作来到达规划的蓝图。

总体来说,精益研发体系建设分三方面的工作:业务优化、平台建设和管理改进。

业务优化是对精益研发体系建设中需要的流程、知识、工具、质量等体系的业务内容进行梳理,按照精益研发的要求补充和优化,并对这些业务要素数字化,以便精益研发平台上线后可直接支撑研发工作。

平台建设是根据企业精益研发的目标、模式和体系,利用柔性SOA集成框架,将企业所有与研发有关专业系统协同整合,形成为精益研发服务的集成化平台。这些系统包括企业已有系统、第三方系统以及精益研发体系咨询和建设方所提供的信息化系统。

管理改进是根据研发业务模式的转变,进行组织机构对应职能的调整以及专业间的重新组合划分,并进行配套的流程、标准和规范建设。

理想业务模型的提出,有助于解决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道难题:CIO或信息中心难以从业务出发规划和建设企业信息化,导致信息化和业务两张皮。理论上讲,理想业务模型中每个业务构件都至少有一个信息化系统做支撑。因此,我们可以一一对应地提出每个业务构件的信息化系统,形成研发信息化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