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现母爱的诗句

表现母爱的诗句

表现母爱的诗句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第1篇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的,如《往事(一)七》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荷叶着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在作者心中母爱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与对母爱的赞颂联系起来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诗人的诗中这类赞美纯真的篇章,表现了诗人的纯真、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张与渲染,只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在这本诗集中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

这些诗从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思变迁,这些诗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地闪烁在诗集的路途上。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繁星》这便是母爱和童真的抒写者、赞颂者冰心女士笔下的短诗,《繁星·春水》中极为普通又非比寻常的诗句。

读了《繁星·春水》后,我看到冰心女士内心无可掩藏的真诚。她的诗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是因为她的诗以“爱的哲学”为主题。通过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歌颂,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让每个人深感爱是人类一切痛苦的征服者。

阅读冰心的诗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嘴巴去读,更重要的便是用心去领会,用大脑去思考。

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语言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这首诗细细品味,就能深刻体会到冰心女士对童真的渴望。只有孩童才会没有心机,没有负担;句句吐真言,句句是真言。当一个人失去了童真,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负担,也不是快乐、天真无邪的人了。可是并不是年龄限止了童真,只要你拥有宽广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能对一切疾苦与病痛施以帮助。这便是最珍贵的童真,最美丽的童心。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吗?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这首歌颂母爱的短诗让人眼前一亮,母爱原来那么伟大。母亲期盼着你的诞生,期望着你的成长,期待着你的成功。告诉我们回报母亲的爱我们的责任。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第2篇

2、诗作鉴赏: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3、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

4、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5、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6、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第3篇

泰戈尔素有“儿童诗人”之称,他1913年出版的散文诗集《新月集》收录了40首儿童诗,主要以儿童的生活情趣为主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读者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金色花》就是其中一首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想象奇特的儿童诗。

读罢此文,你不由得要惊叹泰戈尔的奇思妙想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歌颂“母爱”和“童真”的篇章不胜枚举,或者是孩子承欢母亲膝下,其乐融融;或者是母亲细心呵护孩子,如夏夜清凉的风。而文坛巨匠泰戈尔却独辟蹊径,以孩子的口吻叙写母子情深,并且借助奇特童稚的想象,虚实相间地营造出了一个色彩缤纷、扑朔迷离的童话世界,谱写出一首人间最动人、最和谐的“母爱”赞歌。

诗作的情感魅力

诗中流露出的感情像一条发端于幽谷密林中的小河,给人一种率真质朴的感觉。诗歌开端即用第一人称――孩子的口吻表达着对母亲的眷恋。“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众所周知,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他们眼中,世间万物都具有人的思维,人与万物既可以对话,也可以相互变换。那么,当一个小孩儿梦想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了。他要同妈妈捉迷藏,“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出诱人的花香,投影在妈妈的书桌上。天哪,这么小的孩子已有如此的爱心,他是在用自己摇曳的舞姿、淡雅的芬芳、玲珑的身影去陪伴母亲、抚慰母亲、愉悦母亲。

那么,这个小人儿的爱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细读原诗,不难发现,这爱来源于母亲深厚而宽广的爱,这温馨的母爱从诗中母亲寻找和呼唤孩子时情不自禁流露出的焦急心态一览无余。诗中有两句孩子模仿母亲的话语:A句:“孩子,你在哪里呀?”B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A句,仿佛看见母亲因寻不见自己的孩子而眉心紧蹙,听见母亲的声音嘶哑而颤抖。读B句,又好像看到母亲找到孩子后佯装生气,作势欲打,转而又被找到孩子的欣喜所取代,瞬间转变为心疼的嗔怪。这些话语,不仅诗中的主人公因常闻此言而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来,所有的小读者只要享受过深深的母爱,都会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读诗时仿佛从明镜中看到自己和母亲的影子,不禁莞尔。这难道不是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母爱吗?诗人以浓郁的爱心营构了一个纯美的境界,它令每一位读者都深醉其中。毫无疑问,读罢此诗,凡是母亲都会更加喜爱自己的孩子,凡是孩子都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母亲爱孩子是人类美丽的天性, 孩子爱母亲也同样是人类美好的品德。泰戈尔的诗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他以慧眼探知了人间爱的共性,并用纯熟的笔墨绘出了家庭、母爱、童真等所有人类美好和圣洁天性的细微之处,才会让读者从熟悉的情感中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享受这种爱的体验,并获得心灵的洗礼。读泰戈尔的诗就是让人心思纯净,情深意迷。

诗作的语言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还在于语言清新雅致,用词生动传神。首先表现在诗中描绘的人、景、物具有工笔画的清晰性。如“金色花”“金色花的林荫”“新叶”等词语的运用使色彩鲜明。阳光映射下,花的金色与林中树荫下新叶的绿色冷暖适宜、互为映衬,使我们仿佛看到清亮的天空下,一朵朵金色花抖落满身的尘土,迎着朝阳,尽力地舒展着娇躯,把每一片花瓣儿都悄悄地绽透。这是多么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啊!其次,对一些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诗具有了音乐般的流畅。“笑嘻嘻”“摇摆”“匿笑”“投”“落”等富有动感的描摹荡漾着无穷的童趣,一个富于幻想、任性率真又天真烂漫的“我”便活生生地跳到了读者的眼前。

根据西方体验美学理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感流或对话。为了更深入地领会诗意,读者在吟诵时尽可以调动多种感官以发挥想象去品味,去体验。如此,品读此诗时便宛如饮一杯佳酿,纯净甘甜的汁液从口传至心,让你的五脏六腑都那么熨帖舒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触摸到花的湿润与柔滑,仿佛嗅到花的清香与女子浴后的芬芳,仿佛看到轻缓地走在林荫路上的母亲那仪态万方的背影以及母亲低声祷告时虔诚的神态,耳畔仿佛传来孩子银铃般的嬉笑声和母亲温婉的责问声。这优美清丽的画面、自然和谐的音韵以及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真挚的爱心,也许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永具艺术魅力的真谛。

诗人的宗教情节

遍观泰戈尔散文诗, 如《孩子的世界》《榕树》《云与波》,会发现一个共性,即诗中那些抒情的小主人公似乎都有些神化。如本文中的“我”随心所欲, 忽花忽人, 就像一个活泼可爱、无所不能的小天使。泰戈尔之所以把这些孩子写得似神非神、 神人合一,并非是他故弄玄虚, 而是与其一直以来深入骨髓的宗教情结有关。泰戈尔从小生活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 接受了宗教文化,“从童年时代起,他(泰戈尔)就模糊地感到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个主宰,它活在一切有生命或者看来似乎没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活在人们心中,它也主宰着泰戈尔本人,并使他同万物发生着密切联系”。幼年的泰戈尔在家中廊厅的角落播下了番荔枝的种子,每天都用水浇灌它。想到那么小小的种子竟然会长成一棵树,心里就不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惊奇和渴望。可是,当番荔枝的种子长出幼苗时,伴随着这颗幼苗茁壮成长的内心惊奇的“幼苗”却不复存在了。泰戈尔感慨万千,“这不是番荔枝种子的过错,而是心灵的过错”。所以,泰戈尔认为只有孩子的内心才是无比纯净圣洁的,拥有神性的光芒。在《云与波》里,孩子可以到云端与曙光和月亮做游戏,也可以踏着波浪唱歌前行。在《榕树》里,孩子可以与池边的蓬头榕树默默对话,交流情感。在泰戈尔看来,孩子就是宇宙万物中的一部分,其生命和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并且在这种融入中,孩子也获得了自然的神性。

《金色花》就是这种宗教情结的突出表现。本诗中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 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花朵。把孩子喻为“金色花”,不仅赞美了孩子金子般的心灵, 也表达了孩子对神圣母爱回报的心愿。因为母亲读的书《罗摩衍那》是圣书,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母亲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高大而载满神圣的光辉。面对拥有神圣光环的母亲,孩子将用世上最美好最圣洁的东西―― “金色花”回报母爱,用摇摆的身形、清幽的花香、温柔的影子时刻伴随母亲以表达自己深深的依恋和敬爱。因此,全诗在神圣母爱的沐浴下感化了一个孩子,也教会了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这就是构成泰戈尔诗歌中非凡的想象力和扑朔迷离的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情结。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情背诵《游子吟》。

(二)抓住文中“忙着”、“夜深了”等词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慈爱。

(三)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生命中有恩于自己的人。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课前《读唐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谷建芬的唐诗儿歌,配上意蕴悠长的古诗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音诗画的优美意境中,为整堂课的教学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1.师:《读唐诗》这首歌中唱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那么唐朝诗人孟郊在他的《游子吟》这首诗中,又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

2.复习词语:上节课我们学的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开火车读、齐读)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3.出示课件《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读。)

(二)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插图一:瞧,这就是孟郊的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是什么时间,孟郊的母亲在干什么?(深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衣)

2.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写孟郊出远门的前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1)“夜深了”中的“深”说明缝的时间应该到了什么时候了?(半夜)人们早就进入梦乡了,可母亲还在“忙着”缝补衣裳。一个“忙”字,道出了母亲顾不得休息,不停地在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一针针一线线”,是一针、一线吗?针脚细细密密地排列着,这就是又细又密的针脚(出示视频)。

夜深了,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一次,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看着她劳碌的身影,你想对孟郊的母亲说什么。(生:快休息吧)

为什么母亲还舍不得休息,花那么长时间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

生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母亲的担忧仅仅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吗?还担忧什么?(生自由说……)

师小结:母亲的担忧无穷无尽,文中用一个标点表示出来了。

谁来读好这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尽量把衣服缝得又细又密,希望儿子穿得久些,少受风寒。母亲不仅仅是在缝衣服啊,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也缝进了一针针一线线。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这是学习方法的暗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视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帮助学生一边读一边插上想象的翅膀——读书要读出画面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第二段: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出示此句。

2.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不舍呀,还有谁想读母亲说的话?

(一生读)师:郊儿,独自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啊!

(一生读)师:儿行千里,别忘了这里还有你的家,还有牵挂着你的老母亲!

(齐读)师:这就是“意恐迟迟归”。现在你们知道“意恐”的意思了吗?

联系《蜗牛的奖杯》理解“意恐”的意思:“生怕”、“担心”、“唯恐”。

3.母亲的叮咛,孟郊都记住了吗?(生读: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

谁能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体会“不住”。

我看到你在不停地点头,看来你明白了母亲的心意。

让我们一起铭记母亲的叮咛:“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生:做点头的动作。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劳的结果啊!)

师:你们说的这些话,孟郊说了吗?(没有)

师:为什么?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情都在这“不住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不辞辛劳缝衣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孟郊的脑海中,母亲的叮咛时时在耳边回响,孟郊把这感人的一幕幕写在了《游子吟》中,出示诗。

你能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指名读、齐读)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理解关键词“意恐”,感悟母子情深,依依惜别的情景)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回答孟郊看到的,读第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生机勃勃”读得特别好,仿佛让我看到了阳光下的小草舒展着身子,欢笑着,成长着。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万物生长靠太阳,正是有了阳光的沐浴,小草才会长得青翠欲滴呀。

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又细又密的针脚。文中用哪个词来表示看的呢?(注视)

这可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用心注意地看。

看着眼前的景色,抚摸着身上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情不自禁地想到: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如果不用句号,这句话该怎么说?

这句话中,把_____比作_____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眼前的小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_______________啊!

母爱恩重如山,孩子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再读最后两句。师:诗人把这种感想融进了诗句里。

(出示: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结诗人情况,诗人很早就离开了家,直到46岁才考取了进士,50岁才在我们江苏溧阳做了个县尉的小官,当他安定下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接母亲来尽孝。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了《游子吟》,你最想把这首诗送给谁?指名两生说,诵读。

(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回忆,触动学生的心灵,孩子们在述说中再次感怀母恩。是啊,母亲深恩永难忘!这时的述说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五)结语。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古往今来,无数人被这首诗打动。作曲家谷建芬也为这首诗谱了曲子,让我们在歌声中永远铭记。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第5篇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

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

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

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

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张凡修,1958年6月生,河北玉田人。诗歌刊发于《诗刊》、《诗潮》、《星星》、《诗选刊》、《广西文学》、《青海湖》、《中国诗歌》等多家刊物,获2010年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奖,获河北省作协2010优秀作品年度奖,获《西北军事文学》2011年度优秀诗人奖。有作品入选花城版《2010中国诗歌年选》等,著有诗集《丘陵书》、《土为止》、《地气》三部。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母亲的棉花》是一首读来让人神清气爽、温暖迷人的好诗。全诗9行,三行一节,句式错落有致。诗的第一节,“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第一行,就把“母亲”与“棉花”的关系写得亲密无间。在这里,母亲劳作的过程和植物生长的过程都被省略或淡化了,而诗意在诗人生动形象的叙述之中荡漾开来。“弯着腰”、“打捞”勾画出母亲辛勤劳作的形象,“哑”、“开口”、“晾”诗化了棉花的生长过程,一个“教”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母亲的不辞劳苦和精心培育。给棉花赋予了生命,给劳动赋予了情感,母亲的艰辛转化成了愉悦的享受。

诗的第二节,“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沿着“棉花的话”的思路,诗人向我们展现了一群女儿在一位母亲怀里撒娇亲昵的情景。写的虽是棉花,表现的却是母亲的慈爱和儿女的可爱,整个画面向我们呈现出温暖、幸福、和谐、朴素的气韵。“拱着母亲的胸脯”,亲切得让人不愿离开,勾起读者对母亲的无限依恋。

诗的第三节,“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一遍又一遍挪动”,既写出了母亲劳作的辛苦,又把母亲热爱劳动的形象也表现出来了。这里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的一层是说,由于母亲的辛勤付出,棉花以“最轻柔的”姿态回报母亲,棉花获得丰收;暗含的一层却是,母亲劳作了一生,儿女们对母亲的回报也是最深情的,儿女感恩母亲。这一节,虽然“我”的出现转换了诗的角度,但还是紧扣“棉花的话”。“呢喃”一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有滋有味,十分鲜活,极富情感的张力。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情景中,那些呢喃是世界上最轻柔的,轻轻地落在母亲的手里,也轻轻地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这首诗,语言清新明丽,灵动优美,富有情彩。诗人以拟人化的创作手法为主,配以暗喻和通感,把采摘棉花的母亲写活了,把本没有生命的棉花写活了,把母亲与棉花的关系写活了,把秋天棉田的景象写活了,把农家的幸福生活写活了。一种素雅而恬淡的语境,更能让读者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平凡生活的美好,更能激荡起读者内心的情感波澜,从而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热情。诗人用生花妙笔准确地捕捉生活的细节和场景,调动多种感觉,营造诗歌的深厚内蕴,从容实在,不虚张声势,不虚无飘渺,日常话语贴近读者,真挚情感贴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