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现技法论文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精选

表现技法论文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第1篇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来展示艺术形象,而手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法。通过手绘可以把部分空间环境中所蕴含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在创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传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是设计者和客户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形式,是设计者向客户表达设计思想的语言媒介。通过手绘能在短时间内更为快捷、直观地表达出设计构思与方案,是对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进行创意设计的快捷高效方式。

2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

2.1手绘表现技法的特点手绘效果图通过对空间、物质形态、色彩、结构、线条等具体的呈现,把设计对象的艺术形象展的淋漓尽致。由于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使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更加形象。设计者在手绘探索与创作过程中,将激情融入了作品中。因而,手绘能够直接传达出创作者的理念与风格,生动、亲切、形象,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受。

2.2手绘表现的价值

(1)市场价值。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活动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也逐步提高。设计者们在考虑空间设计形式美与使用基本功能的同时,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准确地向客户传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快速让客户了解到设计者的设计构思,从而能够满意的接受设计方案。由此看来,设计者需要熟练掌握手绘表现技能,利用手绘图,缩短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时间,争取提高设计者设计方案的成功率。通过设计者对极具表现力的设计效果图的展示,客户能够深刻、直观地感受到设计方案的魅力所在。

(2)艺术价值。手绘效果图除了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以外,还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特殊艺术的表现手法,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钢笔淡彩、透明水色、水彩、水粉、喷笔、色粉以及马克笔等表现途径,无论何种表现,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成了室内装饰中的重要装饰品。手绘效果图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2.3手绘表现的风格手绘表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由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而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因而手绘表现创作中也不要受多方面的束缚与限制,设计人员也要摆脱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整合多种资源,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经过艺术加工,将构思用手绘图完成呈现。在手绘过程中,要整体把握,调整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掌握整体统一环境,同时也要处理好环境空间中近景、中景、远景等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色彩与色调,努力使环境氛围与艺术效果之间达到平衡,整个创作设计规划安排合理,使感性表现和理性表现相辅相成,达到形神兼备,使手绘表现风格迥异,独具特色,展现出高端的时代艺术气息。

3正确认识环境艺术手绘表现技法

当今社会瞬间万变,设计方法与表现手段随之发生改变,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电脑的出现,逐渐弱化了传统手绘表现形式的使用频率。电脑设计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缩短了设计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强度。但是随着电脑设计软件和设计技术的普及,为手绘表现注入了新鲜活力,逼真的材质、绚丽的灯光效果,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另一方面,电脑设计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手绘表现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尽管电脑设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完成许多用手绘方式无法完成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脑能够取代手绘的位置。目前,一些设计者对电脑设计的依赖,只是阶段性的,而且过分应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的弊端已经出现。由于电脑是一种电子智能工具,它是程序化与命令化的集成,因而,通过采用电脑进行设计,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千篇一律的设计效果。一个完美的艺术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与风格,但是电脑艺术作品的效果中往往使这一点变得模糊。很多情况下,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在某些特定意境下,会呈现出语言和观念上的矛盾与冲突。手绘设计在表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设计思想观念和画面语言表达进行了继承,而电脑设计突出了时代特性,但是也不能说手绘设计作品就是传统的,电脑设计作品就是现代的,判断艺术作品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主要取决于设计观念与意识。如果一味对继承传统手绘方式,并未从本质上进行创新与改造,必然会造成设计上的断层,使设计作品在语言和形式上形成较为单一的局面。当前,很多设计者已经忽略了手绘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错误认识,特别是对于年轻设计者和设计初学者,他们认为电脑能够完全替代手绘的设计方式,甚至还不会对手绘方式进行研究与创作,这些思想都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在艺术设计中,要对手绘表现技法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从传统手绘研究开始,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重新审视,充分理解与掌握手绘表现技法的精髓,认识到设计手段最终是为设计观念服务,无论是手绘方式还是电脑设计,都需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手绘表现与电脑设计并重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

4结束语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教学活动中,很少关注到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所以对于没做课题的教师来说,他们缺失了课题本身及课题研究内容中的部分知识。只有不断地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才会关注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也就不断完善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1)对课题知识的了解。笔者最初接触课题时,不知课题为何意,课题研究要做什么,直到2006年笔者参加了省级课题“闽南传统建筑艺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后,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才真正了解课题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也学习了一些研究课题的方法、途径,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使用一些研究方法,不断加深自己对课题本身的认识与理解,在后面

(2)对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的了解。在对“集美古建筑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刚开始笔者对闽南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就硬着头皮去实地考察、去收集相关资料,脉络终于逐渐清晰了,自己逐步理解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也从中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自身的知识储量增加了。这对后来的把课题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了平时没学到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可见,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掌握并运用了课题的相关知识,还学到了许多研究内容本身的知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会越来越丰富,也不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对技法表现的探究

《新编美术教学论》中有对美术老师拥有的知识结构的阐述,其中提到“美术技能、技法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1]而美术技法种类很多,要每位美术教师每种技能都必备,还是较为困难的。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功外,还要根据课题需要,不断探究新的技法以求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对新的艺术领域技法的探究。绘本创作属于新的技法领域,在主持“厦门小吃绘本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课题研究中,课题内容厦门小吃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它们。如果只是以平时的绘画的方式表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所以教师采取了创作绘本作为新型的表现方式,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爱。而对于绘本这种表现手法,教师本身也是似懂非懂,为了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自己先查找资料、学习绘本创作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技法,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创意绘本用作课堂教学示范。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思考用何种方式呈现绘本,立体还是平面、精装还是简装、规则形状还是多样外形,而不管用哪种方式呈现都需要相关技法、手段来支撑,所以教师只有先掌握这些技能手段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表现技法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2)对表现手段的探究。笔者在“绿活地图”课题研究中,对“绿活”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感兴趣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方式表现绿活、宣传绿活,这才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既想学生全员参与到绿活理念的宣传中,又想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吸引学生去具体创作、表现,真正做到由学生影响到周边的所有人,达到宣传“环保、热爱生活、提升文明程度”的目的,这新颖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从学生实际出发,单一的表现手法缺少创意,他们不会喜欢,教师就吸取台湾老师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引导学生由在纸上画改为在布上画,画不出的主体用拍照烫印到布上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很感兴趣,后面还为录像说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学生参与度自然扩大了。这种利用多种媒介的创作手法摒弃了原有的单一的表现手法,符合现代中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创意表现自我的心态,更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激发教师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会思考在课堂中采用什么方式呈现课题内容更好,用哪些手段更适合学生接受与掌握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加便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用什么方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而这一思考过程无形中丰富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有感触。

(1)课题研究启发教师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参与省级课题“闽南传统建筑艺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中,发现许多传统建筑的主人有的已移居海外,有的房子的装饰带有异域图形,思路忽然展开,新颖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闽南是著名侨乡这一特点,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位回乡探亲的老华侨所经历的过程作主线,把知识点串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由回忆家园—找家园—说特点—家园纪念品设计展开教学,学生的兴趣很浓,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他们已经是这老华侨的“同村人”了!所以他们要设计老华侨的房子作主体的纪念品赠送给他,以表达他们对老华侨的依恋和尊敬,这种教学手段的设计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浑然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一设计也正应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的一句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2]所以,课题研究使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掌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2)课题内容促使教师探寻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方法。在微型课题“漳浦剪纸运用于高中美术鉴赏民间美术部分的教学研究”的研究中,本人想到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但如果只是把原有的剪纸技法和剪纸常用内容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影响,而且文化要传承通过思变才能更好地传承。基于这点认识,笔者开始思考用何种方法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剪纸是平面的,能否让它立体起来;剪纸内容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多,是否让它表现学生生活;材料是纸张,是否换成其他材料;剪纸作品多用作欣赏或作刺绣底样,是否让它的用途更广这样一想,方法就有了,在课堂上笔者向学生展示大量有关传统艺术运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赏一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经过感官刺激和教师的提醒,学生的创意被激发出来了:剪纸时装设计、剪纸海报设计、剪纸书签、笔筒、牙签盒、旅游产品装饰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把漳浦剪纸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从真正意义上使漳浦剪纸技法、剪纸风格得到传承。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课题内容得到真正实施并且深入研究的保证。

四、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做一系列的工作: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步骤与方法、规划研究阶段、撰写开题和结题报告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是需要参与教师花费许多心力的,这样一个过程走下来,教师的科研水平都会有普遍提升。

(1)提高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水平。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会认真对自己研究的内容、课堂实践情况作分析,并以论文为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每个人的论文的撰写能力是不同的,但只要参与论文的撰写的老师,他的语言组织、写作水平都有会所提升。笔者深有感受:写第一篇课题论文时,本人对论文的格式以及到底写什么都不太清楚,把研究课题内容当重点,忽略了对课堂实施成效的阐述,在主持人不断分析指导下才逐步成型,这篇题目为《从建造中知文化由行动中寻传承》的课题论文获市级二等奖,课题案例《在讨论中知风俗在赏析中识民居》获得市级三等奖。从此,笔者又参与了许多课题,也陆续有许多篇课题论文获区、市、省级奖项,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快速得到提高。例如在参加全国课题“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实践与研究”中,笔者撰写的论文《精心预设精彩生成》获得福建省第四届美术教育论文暨新课程艺术教育论文评选高中组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对课题研究的参与,还有课题主持人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2)提升主持课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参与课题研究多了,就会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途径、组织活动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想法,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也浓厚起来,逐步产生自己主持课题的欲望。例如:笔者在参加市级课题“集美古建筑艺术运用于中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发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迫切性,就于2009年申请了区级微型课题“漳浦剪纸应用于高中民间美术部分的教学研究”并通过了审核,独自承担起课题研究的任务,通过一年的教学研究,成绩显著,在2010年9月圆满结题,笔者撰写的论文《老酒新瓮创新传承——漳浦剪纸引入中学民间美术部分教学初探》获得区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主持课题兴趣来了就趁热打铁,2011年10月,笔者申请的区级课题“厦门小吃绘本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获得审批立项,2012年6月本人的绘本论文《多元体验综合掌握——厦门小吃绘本引入中学美术课堂初探》参加市级论文汇编,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这些课题研究中笔者专业得到逐步成长。

(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进步赢得荣誉。特级教师任勇说过:“教师要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4],笔者深有同感,在教学中,带有研究的态度去教学就能有所收获,课题研究在不断地推动教师成长,从做课题到主持课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了,组织能力增强了,研究方法、手段成熟了,骨干教师也就造就了。笔者从做课题时的一名普通美术教师,逐步成长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这些荣誉的取得大部分源自自己积极地参与了许多的课题研究而得。

五、总结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献;文化发展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研究

关于阐述民间工艺美术概念的著作有很多,但关于其概念到现在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说法。王海霞在《民间工艺美术》一书中指出“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柳宗悦在其代表作《工艺文化》指出“所谓‘民艺’,是指与一般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厚交往的工艺品”。而著名民间美术理论家张道一在《张道一论民艺》对“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相关内涵做了论述,他认为这三者在概念上是有一个大小和隶属关系,也就是民间艺术广义上不但指民间美术,还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杂耍等。而美术与工艺美术,可以理解为包含具有欣赏性,提高大众审美的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等,同时也包含具有实用性,能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的艺术,如建筑、工艺等。从一论述可以看出,艺术大于美术大于工艺美术这一隶属关系,但张道一同时指出可以将“工艺”和“美术”分开,并列而行。美术,并非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词汇,是近代日本在向西方学习后,结合自身文化以汉字意译,并传入中国。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民间工艺美术”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含义是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工艺美术”之前冠以“民间”,“民间”可以理解为民间流传、基层劳动者、广大人民群众,那么本文认为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指满足广大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创造的具有民族气息的艺术形式。正因为民间工艺美术涉及范围之广,通常对其研究都会将其分类,而在《中国工美报告: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书》中的分类标准: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挂毯、珠宝首饰、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陶瓷工艺品、烟花爆竹等11个门类。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江苏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从中选取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品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陶瓷工艺、刺绣工艺、民族工艺、编织工艺、雕塑工艺、漆器工艺。

二、江苏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特点文献研究

目前根据笔者做的调研与工艺美术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但目前还没有对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对其的梳理是一项又繁复又具有价值的工作。目前国内收录文章最齐全当属中国知网,笔者在知网以“江苏工艺美术”为主题词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仅355篇,其中学位论文149篇,学术期刊206篇。从这些搜集的论文研究资料来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二十年里,关于江苏工艺美术研究的论文数量仅8篇。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十年里相关研究也少,共16篇。21世纪以来,在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得到重视,关于工艺美术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关于江苏工艺美术研究文本数量基本呈大幅度猛增趋势。笔者以“江苏工艺美术”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系统中进行检索,统计出2001—2021年间相关论文的数量近393篇,是1960—2000年年间数量的近16倍多(见表1)。通过之前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类别,因此笔者按照江苏地区现存的工艺从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将研究论文进行划分:年画、剪纸、刺绣、印染、泥塑、漆器、织锦共7类。由于江苏各个地方都有重叠的民间工艺美术,如南京剪纸、扬州剪纸、徐州剪纸等。本文将选取不同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进行检索和统计,比如剪纸选取“扬州剪纸“作为主题词来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03篇,经筛选后选入23篇。对于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主要根据以下的标准进行筛选:1.文献的篇名、关键词或主题包含检索工艺的种类名称。2.文献的研究对象所在地域是江苏地区。3.主要研究内容为江苏民间工艺的特点、创新设计以及现状与发展4.重复的文献只可选入一次。只有四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被选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统计后制作表2。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均是在80篇以上,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漆器、年画、剪纸的研究文献大于20篇,为本文次要的研究对象。2020年至2021年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不能到图书馆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知网收录的电子期刊为主。本文通过对江苏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进行分析,试图围绕艺术特点这一方面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梳理。笔者按照之前设定的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江苏民间工艺的特点分为艺术特点和技法特点两个方面,统计相关文献的数量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论述。

(一)艺术特点研究

艺术特点,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民间工艺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由于江苏民间工艺的种类繁多,故笔者首先要根据种类进行文献数量统计(见表3),然后根据统计数量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的艺术特点研究知网文献均是在30篇以上,其余均在10多篇,主要都是从艺术特点的层面进行阐述。本文中南京云锦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云锦的纹样和色彩研究两方面。在选入的39篇文献中研究云锦色彩的只有9篇,其余26篇都是研究相关纹样的。由此可以看出云锦的纹样是极具特色的,大部分研究者都从云锦纹样的种类和构图格式入手,发现云锦传统纹样“再现”的必要。笔者选取其中部分观点进行梳理,周苏的《南京云锦的宫廷图案研究》针对宫廷图案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了图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提出如何对南京云锦艺术的保护与挖掘。李心怡的《清代织绣蝴蝶纹样镜化、演化与活化研究》选取南京云锦中清代织绣蝴蝶纹样进行考证、寓意分析,探究这种纹样的工艺,重点分析了蝴蝶图案结构与纹样表现手法,最后提出这种传统云锦纹样的活化设计。颜实的《“再现”与“再造”——南京云锦纹样艺术研究》、马银的《云锦装饰图式特征研究》、黄利筠的《南京云锦纹样的艺术形式及制约因素探析》等,都有针对性地对南京云锦的纹样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云锦纹样进行分类解析,深入探讨了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南京云锦的保护与再设计。云锦色彩相对纹样是容易被忽视,单独研究云锦色彩的不多,但就这选入的9篇,对云锦色彩的研究都比较深入。赵阅书、梁惠娥在《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的色彩溯源当议》一文中分析了传统云锦与古典宫殿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联系,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共性及规律体现,指出了传统云锦色彩要与其使用的环境协调统一。赵阅书在《清代云锦色彩考析及应用》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云锦色彩的形成原因;指出了清代云锦色彩特点和用色规律以及清代云锦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总结出清代云锦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苏绣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从古代至近代的相关论著却是凤毛麟角,进入当代以后,学者开始关注苏绣,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开始增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对它展开了研究。王欣的《当代苏绣艺术研究》从苏绣艺术的历史沿革入手,梳理苏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分析传统苏绣的艺术类型以及其艺术特色,探讨“当代性”下苏绣艺术的转型。杨梦雅的《当代旗袍上的苏绣纹样设计研究》聚焦在旗袍上的苏绣纹样,梳理了清代至民国旗袍上刺绣纹样的风格及特色,重点阐述了代旗袍上苏绣纹样的主要特点,提出了苏绣纹样在旗袍上的创新设计。郑蓉蓉的《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陆洁的《传统苏绣的形式特征及其文化表现》、石羽丰的《近现代苏绣寿字装饰的艺术风格与造型特色》等都从形式特点、装饰性做了探讨。这32篇文章没有将苏州刺绣色彩单独进行研究,都是和纹样或针法结合一起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苏州刺绣艺术特点中更突出的是纹样的构成形式。扬州剪纸、苏州漆器收录的文献中也是基本都是以剪纸图案和漆器纹饰研究为主,而苏州年画除了对造型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也有单独对年画的色彩特征进行研究的文献。

(二)技法特点研究

技法是指艺术家运用他们的工具和材料以获得表现性效果的方法或技术。江苏工艺种类繁多,不但他们的艺术特点有不同,最关键他们的技法也各有特色。故笔者首先进行数量统计(见表4),然后根据数量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从表可以看出,刺绣、云锦、漆器的艺术特点研究知网文献均是在10篇以上,从表4和表3的对比可以看出刺绣、云锦都是研究艺术特点多于技术特点,而扬州漆器是研究技术特点多与艺术特点。本文南京云锦的技术特点主要是指云锦的独特织法,金砚舒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传承研究》首先梳理南京云锦的历史源流,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通过织造手法与地部结构的不一样对云锦进行分类,在织造工艺方面选取最具代表性云锦产品介绍其组织结构。同时论述云锦的织造工序,并对各道工序的原理和流程进行解释说明。张巧雪的《浅谈云锦木机妆花纱的传承与发展》、陆晔与王宝林的《独创的艺术成就——谈南京云锦妆花工艺》、胡德银的《浅论南京云锦实地妆花纱》、仲杰的《明代丝织工艺中的奇葩妆花》等都是单独介绍云锦极具特色的妆花工艺,以及制作工艺流程。而在之前梳理的关于艺术特点的一些文献里在介绍云锦纹样特色的同时也介绍了织出这种纹样的工艺,云锦大多数采用的是大花楼织机,工艺过程极其繁杂,工序很多,织造技艺独特,以综片起落与束综提花相结合,纬向起花,夹金织银,以古老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色彩转为织造的程序,然后再上机织造。苏州刺绣的技法特点研究者们主要是针对刺绣的针法特色进行研究解析,加佳、张竞琼的《近代女袄中的苏绣针法与配色探析》从主要针法和配色两个方面对近代女袄中的苏绣中绣线与绣线的配色、绣线与绣底面料的配色,以及绣线与绣底面料之间的光泽搭配,认为要从整体入手,根据面料选择不同的针法还要充分思考针法、绣线与绣底面料的和谐统一。周武珍的《近代民间服饰中的苏绣针法研究》、张美芳的《巧手夺天工——细说苏绣针法技艺》、朱凤的《苏绣针法及其运用》、汤雨涵的《苏绣技法及艺术特征研究》等对苏绣针法的种类和特色只做了初步探讨。扬州漆艺有多种漆艺技法。张燕发表了多篇研究扬州漆艺技法的文献,如《扬州平磨螺钿漆器》《扬州漆沙砚》等,将每一种漆艺技法的工艺特点、使用工具和雕刻步骤进行了详细论述。李志倩的《扬州干漆夹纻漆器》和《扬州彩绘雕填漆器》则是对张燕研究技法种类的补充,王桂平的《论点螺漆器艺术》、长北的《螺钿漆器制作工艺》、蔡国声的《清初的点螺漆倭角花卉方碟》都是从不同切入点螺钿漆器这一制作工艺进行研究,这些都更加丰富了扬州漆艺技法的研究。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特点研究的学术特点与学术反思

(一)研究内容有些扎堆和重复

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观点进行梳理,特别是之前的表2:中国知网检索情况表,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关键词和主题进行分析,从数据上笔者得出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上存在着对典型工艺扎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研究者关注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的,然而苏北地区的民间工艺关注比较少。2.即使是钴胺与苏南地区的民间工艺研究也集中在南京云锦和苏州刺绣这两大类。3.对于研究者的文献来说,内容大多是对于具体工艺的样式分类,特点阐述,图片的收集,而对于工艺方面的深入分析与工艺背后文化含义的论述相对较少。4.对于某一具体种类技艺的个案研究比较多,而对于该种类技艺的系统化研究比较少。5.对于具体技艺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研究较深,而该技艺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梳理较浅。

(二)高质量学术论文较少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能力

多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无论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针对美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各院校教育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上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延续师徒传授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受西方现代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注重基础造型和色彩能力的培养方法。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对美术学科人才需求的变化,一些教育学者和教师在中国画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对该学科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技能与创作能力培养

(一)专业技能培养

目前,我国各专业院校的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均设有素描、色彩、临摹、写生等内容。这些基础课程的专业技能包括用笔用墨、线描、色彩、画面经营及意境表现等。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即对客观事物进行准确的刻画。这不仅要注重对物体的轮廓、结构、透视、层次、明暗等方面的表现,而且还需要在原来造型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强化或夸张、变形,以突出中国画创作的特点。速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也是记录、收集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中国画创作讲究“目识心记”,这要求对物体的造型、结构和生长规律能够理解并烂熟于心,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速写要讲究“笔不离手”,要求学生对物体有辨识、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要对物体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所以,画速写不但能培养学生看、想、记、画的技能,还可以训练学生手、眼、笔的协调配合能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形体的特征。中国画专业的造型表现语言与其他画种有明显区别,中国画以“线”作为造型的表现手段,所以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线”的练习。“线”是一种高度概括、凝练的绘画表现形式。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画线条的应用规律,并对客观事物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通过线条的表现,对客观物体进行概括提炼和归纳,这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对物体表面的描绘。中国画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传统西方绘画讲求科学,强调客观、真实地描写对象。但是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教学要求在观察对象时遵循自己的主观意愿,强调物体的意象性格和精神特征。在各高校的中国画专业教学中,表现题材分有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目,各个科目都有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山水讲究意境,人物讲究神态,花鸟画讲究情趣。所以在教学时,这三科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也有所不同。宋代画家曾云巢在观察草虫时记载:“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得其天。方下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草虫之为我耶。”[1]这段话明确地说明了画家在观察物体时的体会。从草虫放在笼子里不分昼夜的观察,到对形貌、结构特征了然于胸,又到大自然的草地间观察它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动态变化等,最终达到“不知我为草虫,草虫之为我耶”物我两化的境界。又有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在序中提到的观察方法:“余于花放之时,不厌细徘徊于竹篱茅屋边,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图写花之状貌,得二百余品……”[2]正是这种知之甚详的观察积累,方能极为传神地表现对象。中国山水画观察方式是以走马观花的方式对山水进行散点透视的观察,涵盖了眼中所见山水的全貌,即山水总体印象的总合。山水画最著名的观察方式莫过于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忘远山,谓之平远。”[3]郭熙将山水画中的远近透视觉关系,总结出山水的空间与构图表达,形成了山水画自由、独特的观察方法。中国画人物的观察方法,最著名的观点莫过于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他提出的观点概括了中国人物画的观察和艺术表现方法。他强调以形写神,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画家自己“迁想妙得”来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表达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状态,即“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4]。中国画笔墨,从狭义上看,是用笔和用墨的合称,包含笔法、墨法、章法等基础技法。中国画家认为,笔墨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从广义上看,笔墨运用的特点,则体现出画家独有的艺术语言和精神面貌,也代表了画家的艺术风格。然而,笔墨功夫则需要不断地练习、积累,才能有所提高。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笔墨功夫,关键在于对笔墨正确的训练和学习。在进行笔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临摹。要求学生在临摹作品之前,除了分析画家运用的笔墨技法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画家的艺术思想和历代评论家对作品的相关评论等有所了解。二是对经典作品的意临。了解作品的笔墨技法后,在临摹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风格、意境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及感悟,摆脱形似上的束缚,把别人的长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三是笔墨关系运用训练。笔墨关系即需要画家熟练掌握笔墨的运用规律,并通过掌握毛笔的笔力、笔性、笔势、笔意,以及墨意、墨韵等之间的节奏关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临摹,掌握笔墨运用规律。

(二)专业创作能力培养

美术创作作品要有创意,是创作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作品画面与别人的似曾相识,或如同孪生兄弟姐妹一样,那就是抄袭、临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临摹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要对物体有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传统的对花鸟的观察模式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5]。其实,在绘画中,两三枝花卉的描绘和表现众多朵花的气势和意境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可指导学生从生活采风中,善于发现物体的美感,以及在创作课上,尝试把物体的自然形态进行变体或夸张。例如,表现一个西红柿,先用平时常用的观察角度进行描绘,然后再从俯视的角度,分别绘竖着的、横切一半的、切四分之一的、剥皮的西红柿等。总之,尽可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自然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纹理等细节,丰富学生对物体的整体认识。在全面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外在和内在特征后,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切割和重新组合,形成一幅新的画面。指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纹理细节,如把蝴蝶放大几倍,观察蝴蝶翅膀的纹理排列,从正面纹理、半侧面纹理、侧面纹理等对蝴蝶纹理不同细节和角度进行观察,会发现这些纹理有不同疏密、大小、聚散节奏的关系。学生对物体观察角度的变化,不仅开拓了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思维,而且也使学生从中得到创意能力的培养。其次,学生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画种的构图方法,比如版画、插画、油画、综合材料绘画等。荷兰画家梵高、法国画家莫奈喜欢借鉴日本浮世绘的绘画表现形式。如梵高的名作《星夜》中的漩涡被认为是参考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作品《神奈良冲浪里》。从梵高的作品《日本情趣:花魁》《日本情趣:梅花》等,可以看到日本浮世绘作品对他的影响。还有莫奈作品《圣阿德雷斯花园的阳台》,也是参考了葛饰北斋《五百罗汉寺》的构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些画家作品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其他画种中吸收养分。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绘画表现技法。在现代社会审美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和“三矾九染”或“逸笔草草”的绘画技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绘画颜料不断涌现,也给画家提供了综合材料在同一画面运用的可能。比如,有些中国画写意画家在绘画时使用了水彩颜料。现当代画家齐白石和郭怡孮,以及众多的工笔画家就曾在同一画面使用水彩、丙烯、日本岩彩颜料等综合材料。现代画家的表现方法非常丰富,比如可采用揉纸法、拓印法、撒盐法、撒胶法、泼彩法等。郭怡孮曾说:“作画时甚至连手指甲、木棍、笔杆都使用上了。”一切有助于丰富画面效果的表现方法,都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善于导入国家、社会或专业协会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真实的项目创作中得到锻炼和积累创作经验,从而滋养创新能力。社会的项目创作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进入画家的角色,要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巧的能力,以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根据课程教学安排,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采风或在课堂中创造情景体验。如听一段音乐、观看一段舞蹈、读一首诗词,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其中也包括了自学能力的培养。所谓自学,是在课外时间、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并布置适当的内容和任务,让学生在没有依赖和干涉的情况下,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想、用手去做、用心智去探求,自由地学习和研究专业理论,以及实践专业知识。此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

(二)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目前,中国画本科专业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于学位论文的撰写。因此,在选择论文题目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毕业创作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二是手中有充分的参考文献资料,足以支撑完成论文的撰写;三是经过4年的学习,对专业基础或核心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有完成论文写作的激情和能力。此外,论文的撰写首先要完成开题报告,这是检验论文的题目及框架是否符合学士学位论文撰写的要求,还可以看到学生论文写作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是否有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但可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从中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审美认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提高审美认知

优秀的艺术作品要给人以美的感觉,这就要求画家或美术学科学生提高审美认知。古哲云:“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这源于禅宗的美学思想。这说明在创作作品时,从观察和临摹前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体会,不如深入生活采风,从大自然中体验生活,以得到灵感的启发。个人的悟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生得到心灵的净化,以及理论的升华和审美认识,并运用于创作作品中,这就是个人悟性的充分体现。画家在采风写生时,首先是对物体的观察,然后从最美的视觉角度入笔,这样才能画出具有美感的写生作品。在作品创作阶段,对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及线描表现等,都需要经过心源审美的感悟,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才能创作出具有美感的美术作品。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有儒家、道家和禅宗。中国现代美学著作,如潘之常的《中国美学精神》、金雅主编的6卷《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等都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宏观的视角。西方美学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如黑格尔、康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观点也应涉猎。这些美学思想和著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认知及综合素质。

(二)提升综合素质

对美术学科的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学习和创作的阅历,需要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以及对邻近学科有所了解。学生在进行专业创作及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美术学科中国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还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读万卷书博览群书可以增长知识,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遵循的真理。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读本专业书籍,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读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如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从中了解中国哲学的脉络。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葛兆光的《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思考和推论了中国文化形成的原因和理由,能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研习专业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春秋》《论语》《孟子》《史记》,以及中国古代诗词等,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强调绘画与书法意趣相通,书画异名而同体,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才能赋予画面丰富的视觉美感。北宋时翰林画院的画学生,不但要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还要学习汉代4部重要的著作,如《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系统地学习和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古汉语词、方言词,方言的语言、词汇、语法和探究事物名源、训解词义,以及汉语的语词源学等。2.行万里路所谓的行万里路,就是通过采风写生、专业创作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创作经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这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如今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加文化部门及专业协会组织的项目创作活动;在校学习期间,参加文学、美学和专业创作理论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参加学校与其他院校间的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通过选派交换生到国内外其他高校进修学习,增加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了解。这些社会实践无疑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教育和社会问题,将面临着更多和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对美术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美术学科的教师不但要有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研究能力,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使美术学科跟上时展的潮流,也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大经.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宋伯仁.梅花喜神谱[M].杭州:西泠印社印社出版社,2017.

[3]郭熙.林泉高致[A].邵大箴.艺术文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4]刘义庆,朱碧莲.世说新语·巧艺[M].沈海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表现技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线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画材的衍变以及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都对线条的表达意味产生影响。应该警惕现代工笔重彩画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失去其来自画面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技法的震撼力。



古人云:“致天下之精材料,来天下之良木,则有战胜之器美。”材料,一种现存的物质形态。艺术创作中材料与技巧同等重要。当然,材料有不同的属性,运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它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表达特定的观念或理念,所以对材料运用的研究一直是进行艺术创作、鉴赏的重要途径。在工笔重彩画中,材料是其线条表达的重要语境载体。

一、画材的衍变对线的语境影响

受到文人画影响,古代工笔重彩画重道轻器,材料使用比较固定,多以墙壁、绢帛、纸为依托物,用植物性、矿物性颜料、墨绘制,手法相对稳定。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多都是通过中国画材料的革新来实现的。如东晋的顾恺之之所以能自然流畅地创作出圆润、细匀柔劲,如春蚕吐丝的线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缣绢的使用。相比帛,缣绢有行笔流畅无毛刺,着色着墨不散的优点。因此,在中国工笔重彩画科中,这种材料与线条、色彩所形成的特色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表征。

新技法、新材料的产生是美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材料的更新往往推动技法的表现。当对材料的实践和探索成为现代工笔重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时,许多已成为程式化的东西势必被改变。在经历漫长的晦暗发展期后,现代工笔重彩画家开始认同制作、装饰等诸多表达方式,着意材质美感表现对绘画语言的补充。材料的革新是铺天盖地的,媒材的推陈出新、新颜料的产生、工具使用的丰富都极大地影响了线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

岩彩画首先借助材料变化而进行了一次从绘画形式到创作观念的变革。“传统绘画中,线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岩彩并不否认线的美,但是又决不局限于这种美。线只是画面语言诸因素之一,必须与面、与色、与肌理等其它因素协调共存。”

二、画材运用和认知的改变对线的语境的影响

1、书写工具的改变。中国画的绘制工具简单却又难以驾御,毛笔的特殊属性带给中国画独特神韵。现代工笔重彩画的兼容性容许毛笔以外的工具被逐步使用,如滚筒、刮刀、排笔、喷枪等。

2、书写方式的改变。在众多的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绘画者在强调画面的丰富的色层或肌理、材质的表现时,线条的造型因素常常被减弱,或只是被局部运用,多以刻、堆、埋等手法加以表现,以求画面的和谐一致。也就是说,线条可以不是描写出来的,而是制作出来的。“以书入画”的审美要求已经伴随材料语境的改变被无意识削弱。”

三、视觉效果和文化趣味的改变

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线条多墨色变化、有运笔的节奏之变。而现代工笔重彩画在选择板、麻布、棉布等材料为基底时,粗纹路的基面虽极适合对肌理效果的表现,却极大地限制了线语言的表达。由于行笔受阻,所绘线条多硬挺干涩,难于表达墨色和情感变化。为了弥补这一缺失,画家只好利用线的装饰功能来强化线的视觉美感。于是,线条的装饰功能增强了,线必须依附绚丽的色彩,本身独立欣赏价值却降低了。

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一样,文言文固难懂,却意境深长,回味无穷,白话文简单明了,却失一词多意的境界。传统线条传达画外之意,远远超过对画面本身的叙述,它的形态、情感、象征、多变都成为审美核心。现代材料下的线弥补了传统线条的有限性,带来新形式、新意味,这种新却是以失去传统线条神韵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多元文化改变了文化生态链。当我们细细琢磨线的新的“书写”方式时,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现代工笔重彩画领域缺少类似永乐宫壁画这样辉宏的作品?为什么现代甜腻媚俗的画风始终在当代挥之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画家过分依赖和夸大材料的审美价值,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修养、传统技法功力的修炼。由此,现代工笔重彩画从整体也就失去了一种来自画面背后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