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营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种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3]黄玉升.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吉林农业,2011,(10):167-168.

生态效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园参;集安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集安市园参用地变化分析

从集安市园参面积的变化趋势看,园参面积在不断减少。1997年园参面积为1391.19hm2,2013年末为765.39hm2。

根据集安市地貌气候特点,将集安市园参用地划分为老岭以南、老岭以北和鸭绿江沿岸三个区域作为效益分析的地域单元。

岭北园参面积从1997年至2000年持续攀升,2000年达到最大值1134.82hm2,2000年后均低于1000hm2。岭南园参面积较为稳定,变化相对较小。鸭绿江沿岸园参面积自1997年71.83hm2降至2000年的62.04hm2,2005年至今,无园参种植。

二、园参用地生态效益

本文对涵养水源、固定土壤和保土养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等效益物替代和货币置换法进行“产品”的转换和量纲统一(以货币为准)。园参的种植方式是毁林栽参、参后还林,毁林后土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且还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削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

1.研究方法

(1)水源涵养效益

园参的种植多为毁林栽参,园参地的水源涵养效益当于无林地的效益。这部分效益的指标量化一般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计算公式为:

(1)

式中:V1―园参用地水源涵养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Si―第i种森林类型面积(hm2);

Hi―第i种森林类型拦洪能力(m3/hm2);

H0―天然林地拦洪能力(m3/ hm2);

n―森林类型个数;

b―拦蓄1m3洪水的水库、堤坝修建费(元);

β―效益与投入比值。

(2)固定土壤效益

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采用影子工程法,用泥沙淤积损失作为衡量园参地经济损失的指标。最终淤积处的损失可用河流、水库等因泥沙淤积清淤费用计量。

Vg=K・S・G・d (2)

式中Vg―园参用地固定土壤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K―清淤费用(元/t);

S―园参毁林面积(hm2);

G―进人河道或水库泥沙占总泥沙流失量比值(%);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挖取或拦截1t泥沙的平均费用为1.5元,即K=1.5元/t[76]。依据舒尔茨(1983)的研究,进人河道径流中的固体物质约为泥沙流失量的1/2,故取G=0.5[77]。

园参用地生境相当于无林地,S取园参历年水土流失面积。相应地,d值取天然林比无林地减少的年侵蚀量(36.85-0t/hm2))。

(3)保土养肥效益

园参的保肥效益(氮、磷、钾)可用弥补养分流失所需肥料价格计量。此处仅计算主要养分氮、磷的变化量,并将土壤中纯N,P量分别换算成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之量,计算公式为

(3)

式中: V1―园参地保土养肥效益经济评价值(元);

d―天然林比园参地减少的年侵蚀量(t/hm2);

S―园参毁林面积(hm2);

P1i―园参土壤比天然林地土壤氮、磷的减少量(%);

P2i―纯氮、磷折算成化肥的比例,79/14,506/162;

P3i―化肥在当地的销售价(元/t)。

碳酸氢铵、过磷酸钙两种化肥的平均售价为386元/t和365元/t。测定园参用地土壤和对照样地土壤中氮、磷含量。

2.园参用地生态效益分析

集安市园参种植历史久,计算1997-2013年间园参的生态效益,绘制园参生态效益走势图。

园参用地的涵养水源、固定土壤以及保土养肥效益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集安市园参生态效益指标也从1997年的74698003.99减至2013年的64439934.54。

三、结论

集安市园参产业为支柱产业,本文以集安市-园参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1997-2013年园参用地变化,从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等方面对参业用地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计算和时空变化分析,分析可知,集安市园参用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生态效益值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和国情、省情,提出较合理的补偿值及补偿渠道和方式,从而为集安市园参用地的合理布局及参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兰仰金,韦素琼.福州市城镇用地经济效益分析[J].福建地理,2003,02.

生态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生态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桉树 生态效益 生态林经营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35-02

桉树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在世界上被10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不仅对生态环境方面有好的影响,而且在经济利用方面也有较高的价值。桉树具有抗性强、耐干旱、容易种植、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等多种优良特性。近年来,随着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加大森林覆盖率,改善当前恶化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产速生的特点,桉树倍受关注,国家重视对于桉树的种植与栽培,期待通过桉树生态林的种植与经营达到好的生态效益。

1 桉树生态林存在的优势

桉树的存活率较高,且易于种植,其生长速度和其他针叶树种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桉树可以快速形成森林覆盖,使得生态效果快速显现。成效快,使桉树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独占优势,受到人们喜爱。桉树的超强抗性,对于土壤的不挑剔,使得桉树可以在各种山地、丘陵以及各种土地上生长。桉树的共生能力也很强,能够与其他树种和平共生。生长过程中的桉树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但成熟后的桉树对于水分的需求会大量减少,且桉树根茎范围较大,其存水的功能也更为强大,因此桉树具有很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对于长期需要保护水源的地区,种植桉树是很好的选择。

2 桉树生态林的建设

建设桉树生态林,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的森林短缺现象,快速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延缓气候变暖的速度,防止土地沙漠化,改良土壤状况等。桉树对周围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和水分。桉树对水分的储存和利用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耐干旱性能强。因为桉树的抗性强,桉树在不同的地域生长繁衍出很多其他的品种,据统计,目前桉树品种数量已经超过700种,这对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较大意义。桉树生长快速,对种植条件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所以桉树在景区、园林被广泛栽种,具有园林景观价值。科学规划对于促进桉树的健康生长、保持生态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营造混交林的格局,混交林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给桉树的生长营造创造一个更加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3 桉树生态林的认定标准

桉树生态林就是以一种或多种桉树为主体,配合一些其他树种,通过各种栽培方法,建立桉树人工林,为达到森林生态效应的一种经营林。桉树人工林的生态建设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桉树生态林的经营,则是达到一种在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平衡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局面。因此在桉树人工林的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林的标准,特别是要按照桉树特有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

3.1 关于造林树种的认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沿海地区的防护林则应选择抗风能力强的树种;如果是水源涵养林则应该选择树冠较大的托里桉类树种,这类树种树叶容易腐烂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且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桉树多数为亚热植物,喜光、喜湿、耐干旱、抗高热。桉树畏寒,对低温气候十分敏感。桉树有些种起源于热带,不能在0 ℃以下低温中生存;有些种则起源于温带气候地区,最低能在-10 ℃低温下生存。桉树能够在各种土壤中生长,但冲积土是最适宜桉树生长的。人们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不同生物特性结合桉树种植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最适在该种植地生长的桉树树种。

3.2 关于造林密度的认定标准

对于有着不同培育目的的桉树生态林,要根据选择的不同桉树树种合理地选择造林密度,再充分考虑桉树生长速度的特性,也应按照不同桉树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其中山密度应区生态林的初植密度应控制在83棵之内,这样的密度种植可以快速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也对桉树的生长成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以涵养水源为目的人工尾桉生态林的种植密度应以1 320~1 665株/hm2为宜(根据福建农林大学郑郁善教授对岩溪林场7年生不同密度巨尾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密度1 320~1 665株/hm2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为最高,高达147.0~170.0 t/hm2,其水源涵养能力高于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尾桉的这种密度既可以保证桉树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很好地吸收水分,快速地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又能发挥桉树生态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和防尘固土的功效,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并改良土壤的土质。

3.3 关于植被配置的认定标准

在土壤质量良好的地区,桉树和灌木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形成自然生态林环境,如深圳、广州和其他城市郊区所形成的桉树生态林。

对于沿海城市防护林中的桉树麻黄应该分别对于内外层进行适当的配置。如果桉树人工林经常使用同一个树种或无性系的扩大造林面积,集中、连片种植。树种配置的这种不合理性,不利于人工林的生态恢复,也不利于保持人工林的稳定性,使人工林的基因缩小,容易遭受不良气候的影响以及病虫害的攻击。因此,合理利用桉树品种,多品种配合使用才能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稳定性。同时,植树造林可以充分利用天然的青草树木,形成混交林,使自然生态林快速形成。当然,在贫瘠的土壤条件,如沿海沙质土壤,可以在桉树林内外合理配置一些树种,增强其防风固沙的能力,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

3.4 关于经营措施的认定标准

桉树的经营管理要从生态林的土壤养分平衡的角度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做好生态林的工作规划。种植时多采用块状或带状种植,既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桉树的采伐应多采用高度分层采伐,采伐后要注意及时清理病腐木和x害木。如果需要采伐坡度较小的人工林,要控制采伐面积不可太大。采伐后残留的树枝、树皮等要留在林地,以达到生态营养平衡的效果。

3.5 关于森林效益评价的认定标准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桉树人工林多采用培育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主,因为轮伐期短(一个经营周期一般为5~7 年)、利用率高、利用强度大,实施连栽等一系列不合理经营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后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选择一些土地资质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林地培育大径材林,因为经济价值高,林间开阔,林下乔灌木的恢复较好,培育大径材林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发挥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4 结语

桉树作为高产树种,具有生长快速、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等优点。桉树的观赏价值使得桉树生态林的建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加强桉树生态林的建设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桉树的多样性对于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桉树生态林的生态效益在多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桉树人工林的种植与经营和生态保护并不是背道而驰的,只要科学合理地种植,选择适合桉树生长的环境土壤,按照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实现经济效益良好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实现桉树发展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的目的。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桉树优良的特性,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生态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效率;土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新视角

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效益,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的作用,而现有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在可操作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借鉴生态效率计算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现有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方法评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目前已初步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但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目前的研究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做出评价。如佟香宁、杨钢桥、周飞、陈爱珠鲍新中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二是运用数学分析、计算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早期的定量研究是罗罡辉等(2003)尝试建立全国主要城市用地效益图。随后,王雨晴等利用改进熵值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王筱明、冯达、傅利平等将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王棚宇等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这些指标体系或评价方法,指标选用的变量较多,变量间的数学关系较难理解,同时不易操作。寻找一种简洁又能客观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成为研究难点和热点。

二、生态效率简介

生态效率译自英文的Eco-efficiency,其中efficiency有“效率、效益”的含义,两者组合则意味着应该兼顾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效率,促进企业、区域或者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最早由瑞士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1990)提出。随后,在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SCD)的积极发展下渐趋成熟。WBSCD将生态效率的内涵描述为“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把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即“在最小化资源的耗费和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提出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即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近年来,国内生态效率的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介绍引进国外先进的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许多学者与研究机构分别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对企业、行业与区域的生态效率进行计算与度量,以提升各种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生态效率在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中的应用

(一)评价思路

借鉴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用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的比率反映某一区域单位经济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量,建立宏观区域的生态效率概念,即某一宏观区域的生态效率=该区域财务业绩指标/该区域环境业绩指标。这一方法的借鉴,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资源,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思路。

(二)指标选择

第一,财务业绩指标。地均GDP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反应土地的使用效率。地均GDP是一个反映产值密度及经济发达水平的极好指标,它比人均GDP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和经济集中程度,往往是国内外学者作为衡量城市用地产出的一个表征方法。本文选择地均GDP作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财务业绩指标。

第二,环境业绩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业绩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但一些机构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资源,选择以下指标作为环境业绩指标:废水排放量(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用水总量和总能耗、总电耗。

第三,数据处理。由于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进行研究,最终目的并非计算出各区域具体的生态效率,而是要对各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刚好能满足这一需要。根据以上思路建立生态效率计算模型,对计算结果处理方式为:不计算出相关区域的生态效率数据,直接借助有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采用DEA方法计算生态效率时,通常是针对同行业的一组企业,将其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分为输入和输出两类,本着输入最小化和输出最大化的原则,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来求取所评价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相对生态效率。

四、实证分析

(一)计算结果

以环境业绩指标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用水总量和总能耗、总电耗为输入指标,以地区地均GDP为输出指标,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用DEA-Solver软件选用CCR-I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地区2007年生态效率(原始数据略)进行分析,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为4个,无效的决策单元26个,有效性分值结果如表1所示。

(二)我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整体状况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生态效率相对有效的地区有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海南和青海,生态效率相对无效的地区为26个。从地域上看,各区域之间生态效率差异很大:东部有3个地区是相对有效的:上海、天津和海南;中部没有一个地区是相对有效的;西部有一个青海是相对有效的。从3个区域的评分情况来看,东部的平均分为0.467,中部的平均分为0.300,而西部的平均分为0.454,东部总体评分高于西部的评分,而西部的评分又高于中部的评分(见图1),在空间上演绎出涅兹库兹环境曲线,也反映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在时间上的差异性。

(三)我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特性

利用Excel对各区域生态效率评分值进行分布状况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省际间生态效率评分呈现明显两极分化。在30个省级地区中,广东省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是最低的,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从2007年统计数据可知,广东省的地均GDP在30个省级地区排名第一,但是其废水排放量和总电耗均在省际间排名第一,用水总量和总能耗也排名第三。由此可知,广东省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仍然属于粗放型经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大,能耗高,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成本比较高。生态效率有效的4个地区,可以看出其各自代表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天津代表一种港口经济发展模式,上海代表一种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海南代表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而青海则代表一种内陆经济发展模式。这四种经济发展模式总体而言都属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有较大影响。西部虽然从直观印象上经济发展落后于中部,但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类型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体。而中部重工业基础较好,主体产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导致中部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分低于西部。

五、讨论

第一,生态效率是对环境与经济绩效的双重测度,追求的是最小的环境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选择恰当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指标,借鉴生态效率的方法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一种直观可行的思路,并且该评价能客观实际地反映我国各省际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实际情况。

第二,生态效率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仍在探索中,目前并无普遍认可的方法。生态效率概念来自于产业界,没有包括考察区域发展可持续性所需要的社会发展指标。许多学者认为生态效率作为环境与经济因子的比值无法正确、全面地表征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不适于评价整个区域的可持续性,因此尝试在地区生态效率评价中加入社会发展指标,并与环境指标、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这也使得进行区域生态效率计算时,要考虑的因素比单纯的企业内部管理复杂得多,从而阻碍了生态效率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

第三,DEA分析法在对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DEA方法的结果对数据的精度非常敏感,不同的DEA计算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选择的输入和输出变量不同对计算结果也有很大影响。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评价指标、如何改进DEA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佟香宁,杨钢桥等.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4).

2、周飞,陈士银等.湛江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演化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8).

3、陈爱珠,郭荣发等.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以佛山市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4).

4、鲍新中,刘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J].城市问题,200(4).

5、罗罡辉,吴次芳.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5).

6、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12).

7、王筱明,郑新奇.数据包络分析在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8、冯达,黄华明等.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1).

9、傅利平,顾雅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5).

10、王棚宇,王秀兰.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武汉市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

11、吕彬,杨建新. 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J]. 生态学报,2006(11).

12、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