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字经全文儿歌

三字经全文儿歌

三字经全文儿歌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第1篇

这里介绍一种用专题晚会的方式展示幼儿园国学教育成果的具体做法:

一、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儿童教育终期目标,根据目标要求进行国学教育。

1.表述部分

能力与技能目标:会说普通话,发音清楚,语调准确,能运用恰当的语句和语调表述意见和回答问题,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讲述图片和事件。

认知目标:懂得用适当的音量说话。

2.欣赏文学作品部分

情感、态度目标:乐意聆听和阅读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能力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体会文学语言的美,积累文学语言;初步了解文学常识,会区别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及其构成要素;能用动作、语言、美术、音乐等不同表现方式积极反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会编构故事、表演故事以及诗歌、散文的欣赏与仿编活动等。

认知目标:懂得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是规范而又成熟的语言;阅读和聆听文学作品能增加知识、明白道理,并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

二、学习有关文件,了解幼儿园阶段孩子需要学习的国学内容。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内容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3.结合幼儿园的礼仪课题编排脚本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古诗文、蒙学教材、童话、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

三、根据儿童语言教育终期目标和有关部门规定的幼儿园阶段孩子需要学习的国学内容选择适合表演的国学内容。

由于人力有限,可以搜集一些人家已经编好的现成的表演内容参考学习。这里把网上能搜到的现成的可以用作表演的国学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1)《诗经》歌曲,王菲的《幽兰操》;(2)大兵小将中的歌曲《有狐绥绥》;(3)歌曲《诗经・邶风・绿衣》,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4)唐诗配乐朗诵;(5)唐诗动画;(6)唱歌动画学唐诗;(7)三字经动画故事;(8)三字经动画歌唱版;(9)弟子规全文儿童动画版;(10)邓丽君演唱的关于唐诗、宋词的歌曲;(11)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集43讲)、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根据幼儿园的需要,选择一些能帮助孩子培养品德和培养好习惯的国学内容,并把选择好的内容根据幼儿园教师的特长分配下去,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训练,用作晚会的表演。

选择的国学内容最好能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如:(1)品德教育。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中选择有关内容。(2)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中选择有关内容。(3)热爱大自然和动物。可以从《诗经》、《唐诗》、《宋词》、《寓言故事》、《童话》中选择有关内容。(4)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以从《诗经》、《唐诗》、《寓言故事》、《童话》中选择有关内容学习。(5)尊老爱幼、珍惜友谊、与人和谐相处、与人合作的。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寓言故事》、《童话》中选择有关内容学习。

四、晚会表演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所以形式多样地展示国学内容也是一个难点。

一台晚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孩子们才喜欢看,才能培养孩子的各种特长。幼儿园在力所能及的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以下表演形式:1.经典吟诵表演;2.经典朗诵表演;3.讲经典故事表演;4.歌唱经典表演;5.演奏;6.舞蹈,可以用童话、寓言改编的舞蹈;7.小品,可以用经典故事改编;8.分角色表演经典里面的小故事;9.游戏。

五、专场晚会的前期筹备、分工。

要成功组织一场晚会,首先要成立筹备晚会的工作小组,这对整个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在前期做好分工,根据全园老师的工作特性、个人特长提前分配,最好在晚会之前幼儿园进行一次国学专题的才艺比赛,筛选出好的节目。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歌节奏韵律音乐性学龄前儿童

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

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

(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

如陕西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

排排坐,×××︳

吃果果,×××︳

你一个,×××︳

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

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乐性。

刘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陶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

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

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陈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的句式、鲜明的节奏感,正好符合孩子的审美特性,这就使得成人可以利用这些儿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孩子渐渐长大,到了既能聆听又能唱诵儿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儿歌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获得新的感知和认识,得到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品格和美的的陶冶,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开启心智

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这首儿歌音韵优美,节奏明快。形式上模拟火车行进的节奏,这大大满足了儿童模仿开火车、乘火车游戏的需要和愿望。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不忘。而在玩中获得的乘坐火车的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谦让和礼貌,也会使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质的儿歌,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的不足,来预演自己的人生。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儿歌使孩子获得了全身心的精神,伴随着孩子快乐地成长。此时,儿歌作为游戏的载体,就可以使孩子在玩乐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再如鲁兵的儿歌《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儿歌运用简短的句式、明快的节奏、悦耳的音韵、拟声的语言,把一个头发又长又乱的小朋友比喻成小刺猬,形象十分贴切,而且富有情趣。如果作品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用小娃娃的形象,那么,孩子就会立刻捂住耳朵,生气地说:“你在写我。”他们就不愿意听了。所以即使是批评孩子的儿歌,最好也能做到寓教育于情趣之中,这样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儿歌以丰富的题材、有趣的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世界;儿歌以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在记忆中认知,在认知中长大。正如褚东郊所说:“儿歌的流传,因为不借文字,全凭口授,所以必须有和谐的音调,以便易于记忆。”

(四)儿歌的音乐性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儿童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

又如郑春华的儿歌《轻轻跳》: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孩子总是喜欢把万事万物都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眼里,会跳的小兔,会跑的小狗,都应该是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那娇嫩的小草更应该是得到保护的对象。作者从孩子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把真挚的感情融进诗句里。“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在大人看来十分稚气,对孩子来说却是那样合情合理,正是这种稚气,才把孩子那种童心的美真实地再现出来,才使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那种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

儿歌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就在于润物无声。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听赏念唱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兴奋中获得美感。这就是潜移默化,这种潜移默化对他们以后的教育和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儿歌的音乐性给学龄前儿童的听赏念唱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孩子们边玩边唱、反复吟诵,这种幼年时代的强化记忆,对于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和影响,有时可以说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有多少成人,一提起《丢手绢》《编花篮》《找朋友》《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就会引发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就会引领他们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过去世界”,体会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人们借助儿歌,在孩子的心田播下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这种子生出的藤蔓、花朵、果实,将在他们心中保存到须发斑白、老态龙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甚至鬓发斑白,仍然能记起儿时的歌谣。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幼年背诵的东西,好像用火印烙在大脑上似的,就是完全记不起来,它的痕迹也永远不会消灭。因为构造上的改变一经固定在生长的脑里之后,这个改变就成了常态组织的一部分,营养的代谢、作用还照例维持它,因此它像伤后的瘢痕一样,会毕生存在着。”这就是儿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作用。正如明代吕坤说:“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可以说,儿歌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和启蒙者。“它随着母亲的乳汁,渗入幼儿的心田,它像一只美丽的百灵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幼年的美好时光。”儿歌在儿童的学龄前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孩子的身心,伴随着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4.

[2]郑光中.幼儿文学教程[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91.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第3篇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矫正、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说教来教育学生,虽然有作用,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一举两得。比如:通过学习《写字姿势歌》、《读书姿势歌》来帮助学生纠正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读书时,请注意:眼离书本一尺远,脚放平,背挺直,胸离桌子一拳头,书本稳稳拿手中,还要稍稍向外斜。条条要求牢牢记,还要天天坚持练。”这样的儿歌不仅对读书姿势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容易识记,在每次训练时,学生可对照儿歌自行检查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从而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爱读、想读,在读中轻松地识记生字,建立音、形、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识字6》“二木林,三木森,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林、森、从、众”。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如:“二口吕,三口品,两个吕字一竖穿,冰糖葫芦一串串。”在这首小诗里,学生认识了“吕、品、串”等字。再如:“二月朋,日月明,月字中间加一竖,学习起来要用功。”学生很快记住了“朋、明、用”三个字。这样的识字不仅有趣,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率。看图读童诗也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论。如:苏教版第三册 《识字3》和《识字7》,我是通过表现笔、灶、尖、歪、尾、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认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朗朗上口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而且增添了趣味,巩固了识字效果,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大有好处的。低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要靠“随文识字”来完成,这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与识字内容相应的语境儿歌押韵上口,便于记诵,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微妙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 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 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 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 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 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 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 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 并养成良好的读书、 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 矫正、 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 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 说教来教育学生, 作用自然有, 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 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朗诵, 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 一箭双雕。

二、儿童诗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途径

通过儿童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它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把诗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乐章。通过写诗和读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童诗教学,推动了美育,推进了素质教育。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就说过:“儿童诗除了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之外,还要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对一切事物正确的看法。”因为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可以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儿童诗的劝喻、教育功能往往通过美感作用来表达的。一首好的儿童诗,应当把某种劝喻隐含在能唤起美感的形象中,从而较之那种浅露的训诫是无法相比的。

三、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爱读、 想读, 在读中、 在情趣中轻松地识记生字, 建立音、形、 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 《识字6》 “二木林,三木森, 独木不成林, 单丝不成线; 二人从, 三人众, 众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 “林、 森、 从、 众” 。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 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 如:“二口吕, 三口品, 两个吕字一竖穿, 冰糖葫芦一串串。 ” 在这首小诗里, 学生认识了“吕、 品、 串” 等字。再如小诗: “二月朋, 日月明, 月字中间加一竖, 学习起来要用功。” 学生很快记住了 “朋、明、 用” 三个字。这样的识字不仅有趣, 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率。看图读童诗也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论文格式。如苏教版第三册 《识字3》 和 《识字7》 , 我是通过表现笔、 灶、 尖、歪、 尾、 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 再读朗朗上口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 , 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 而且增添了趣味, 巩固了识字效果, 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低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要靠 “随文识字” 来完成, 这符合 “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是为了阅读” 的整体观和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识字教学原则。 与识字内容相应的语境儿歌押韵上口, 便于记诵,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四、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语文实践活动

课内外结合是儿童诗走向全体学生的途径。从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看, 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 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 奇特的比喻, 机智的比拟, 鲜活的动词, 丰富的想象, 新颖的构思, 奔放的激情, 细腻的感受, 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释放着无穷的魅力, 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 读诗、 赏诗的氛围。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都是童诗作品, 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 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将儿童诗从课内引向课外。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读圣野、金波、 柯岩、 鲁兵等名家的童诗, 可以推荐订阅《小朋友》 《幼儿文学报》 《儿童诗》 《小星星》等富含童趣童话童诗的报刊, 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读诗角定期更换,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 班级诗歌节, 举行诗歌仿编擂台赛、 与好书交朋友等活动。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 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 体会人间至真、 至纯、 至美的感情, 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儿童诗清新活泼, 质朴纯真, 朗朗上口, 散发着真、善、 美的气息。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 证明儿童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把 “金钥匙” 。让一首首活泼有趣、 节奏和韵律感很强的儿童诗, 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让美丽的童诗永远伴着孩子们长大, 永远装饰他们不锈的童心。

五、儿童诗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创作能力

三字经全文儿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花儿 音乐特点 结构特点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花儿”是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高腔民歌,它的历史悠久,传唱度广泛,主要流传于陕、甘、宁、青、新五省,是西北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传统文化,主要在回族群众中传唱。它既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富有独特的音乐特性,具有极高的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宁夏地区“花儿”,主要指流行于六盘山地区的一种民歌,是“花儿”的一种变体,被当地人俗称为“山花儿”。它的曲调丰富、格律特殊、歌词淳朴清新、演出形式别致、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回族人民勤劳致富,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宁夏地区“花儿”深深地根植于六盘山区这片沃土中,以其淳朴、自然、独特的韵味而闻名。

1 宁夏地区“花儿”的音乐特点

1.1 曲调来源

宁夏地区“花儿”是西北地区“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河州花儿的支流,但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调既保持着粗狂豪放的山歌风格,又不乏优美流畅的小调韵味,音乐材料主要源自四个方面:一部分是根据河州型花儿音乐变化发展而来,如《南山牡丹红艳艳》;一部分抒情、柔和的曲调则以洮岷型花儿音乐为基调,如《强马不吃倒回的草》;还有部分受当地山歌、小曲影响,如宁夏同心、固原地区的“花儿”;另外有部分五声羽调、角调的旋律受到伊斯兰诵经音调音乐的影响,这部分的“花儿”就更具有地域色彩,如《一心想着个你了》。

1.2 调式特点

宁夏地区“花儿”的调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徵调式,主要集中在同心地区的“花儿”中。据考究,这些“花儿”大约是明清以来由甘肃河州迁往宁夏海原、同心一带的回族带过来的,同心地区“花儿”与河州“花儿”在旋律上表现出极大的相同点;二是商调式,主要流行于宁夏六盘山地区,六盘山“花儿”起句多以商音为主位,连续上行四度跳进至最高音,然后连续下行以徵音结束,形成商调式与徵调式混合交替的风格。三是角羽型花儿,这是宁夏地区“花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宁夏地域特色的产物,代表的作品有《模样儿咋这么俊了》等。

1.3 风格色彩

宁夏地区“花儿”不同于高原山歌那种高亢、豪爽的特性,其旋律柔和、流畅、委婉、抒情、典雅悠长。回族群众时常在田间耕作或放牧途中,在山间小路上演唱花儿,用来抒发心中的情感,排解苦闷,因此这里的“花儿”形成了信口吆喝,自娱自乐的特点。“花儿”曲调起伏流畅,语言虽及其简略却形象逼真,唱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并时常采取问答式的对唱形式。节奏也富于变化,除了常规的二拍子、三拍子外,还有很多复杂节拍的组合,使音乐给人一种委婉、悠长、缠绵的韵味。

2 宁夏地区“花儿”的结构特点

2.1 句式结构特点

宁夏地区“花儿”的句型结构灵活多样,句法规整,有长短句的形式,通常讲究顿数、结构、字数、节奏全部对称。一般都是以四句式为基础,上下两段,每段两句,每句基本为七字,由于衬词的运用,字数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七字句的基础上扩展为八字、九字、十字乃至更多。在音乐结构上既有吸收了河湟花儿的结构特点,如四六句一首的单双交错,奇偶相间的格律,在节奏上比较自由、舒展的,常用慢调子来表现;也有受到信天游和当地小曲相似的结构,多以二拍子形式呈现;还有八句以上为一首且完全自由式的长篇歌体。“花儿”通常是快调子的表现形式,主要以三拍子节奏居多,但也许部分“花儿”是以二拍子和四拍子来表现的,结构长短依据歌词内容而定,歌词多则长,歌词少则短,通常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定。

“花儿”的音乐结构大多是一段体,两句、三句、四句一叠,其中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是宁夏地山“花儿”独有的一种形式。王洛宾先生早年搜集整理的一首“花儿”作品《眼泪花儿把心淹了》,就是典型的三句一叠的体裁。

2.2 歌词格律

宁夏地区“花儿”的歌词格律主要受到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当地山歌小调及信天游的影响,分为完全遵守“花儿”歌词格律、一部分遵守“花儿”歌词格律、完全不遵循“花儿”歌词格律三种类型。

“花儿”的歌词极为丰富,在表现手法上多运用衬词,也多用方言词汇,衬字多用“者”、“哈”、“嘛”、“哟”等,素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说法。衬词的使用,一方面丰富了乐段的内容,扩展乐句,发展了旋律织体,另一方面更深化了情感的表现,增强了旋律的感染力,并且使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更为巧妙。具体加衬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每句字数不够七字需加衬字;另一种是双字尾和三字尾不突出时需加衬词;还有一种是歌词字数不对称时需加衬字。通常我们把加入衬词的位置称为头衬、尾衬、腰衬、花衬,这其中句中的衬词没有实际意义,尾衬的虚词则有一定的涵义。

“花儿”歌词最大的特点是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歌词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比喻,一般上句比兴,下句点题,几乎每首花儿的开头两句都是打比起兴,然后引出内容。大量比兴手法的应用,也使“花儿”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歌词死板、呆滞,“花儿歌词还常用叠字的形式,使得单纯的结构增加了一切变化因素,更增强了歌词的节奏感。

3 宁夏地区“花儿”的发展

“花儿”这个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且极为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是至今仍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们的音乐前辈们虽然在花儿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其效果远远落后于形式。人们对宁夏地区“花儿”了解甚少,甚至认为“花儿”的故乡就是青海、甘肃地区,因此,我们必须要担负起宁夏花儿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目前,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宁夏地区“花儿”的传承也是如此。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标下我区中小学、高中音乐教材中,已有部分宁夏地区“花儿”的内容。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公共及专业音乐教育中,则较少涉及本土音乐文化的内容。从传承意义来讲,高校音乐教育拥有汇聚多元音乐文化与音乐人才的资源优势,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承担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将“花儿”这一音乐文化引入到我区高校音乐教育中,这也将成为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宁夏“花儿”的发展,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民间团体的传承,更要将发展和希望寄托于教育。我们要高度重视普通高校这块传承文化的重地,充分肯定高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根基作用。一方面,打破传统音乐文化与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教育明确地介入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另一方面,引入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让其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滋养中达到喜爱传统音乐文化的关键,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思辨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才能真正地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先进的音乐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景象。

综上所述,“花儿”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劳动人民倾吐心声,抒感的最好方式,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宁夏地区“花儿”亦是如此,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宁夏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北地区“花儿”的特色品牌。自2009年宁夏“花儿”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花儿”受到政府的空前重视,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寻求更可行、更广泛的“花儿”发展之路,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育对“花儿”传承的积极作用,深入地去挖掘、钻研“花儿”的音乐文化价值,使宁夏地区“花儿”不断向前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刘同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

[2] 马致远.六盘山花儿探析.社科纵横,2010.4.

[3] 张君仁.山花儿及其若干问题.中国音乐,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