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美文欣赏

经典美文欣赏

经典美文欣赏

经典美文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美;表现;欣赏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1-02

    一、我国古典文学美的表现

    (一)人性美

    人性美属于向善美的一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对古典文学人性美的感受,我们似乎能够找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古典文学中体现出的思想不仅复杂而且丰富,诸如一些文学作品中透露出对不顾国家安危的达官贵人的憎恨,一些作品反映了对下层劳动人民遭遇的同情,还有一些作品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有一些作品赞扬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甚至还有的作品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当然,也有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是悲观的思想,诸如消极避世等。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古典文学作品,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思想,其都是文学家真情实感的表现,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诸如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整首诗的最后一段,将作者的内心矛盾充分地表现出来。乐极悲来、万事如流水是李白真情的自然表露,其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以及远离现实的态度都被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感觉到李白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高度的人性美。

    (二)文字美

    文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古典美的欣赏,我们要能够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字美的展示。我国的汉文属于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造字理据,将意美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文学文中实词的用法就可以形旁的方法来进行记忆。经历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国古典文学,可以说已经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体现出胸怀之豁达、思想之睿智,以及品性之修辞。在进行我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过程中,我们的感情被逐渐丰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日益俊朗、日益雅致。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是提升自身鉴赏能力的好机会。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离我们的距离相对较远,同时含蓄的表意,在字句方面讲究较多,而且还运用典故,典故中的故事我们的了解少。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时,必须要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作品内容,以及社会背景等详细的了解,在使得我们的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体会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三)语言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但凡是一些相对优秀的作品,都可以说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任何一种美,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的。对于语言的欣赏是需要一个持续领悟、不断学习,以及积累的长期过程。诸如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是一首意境非常美的诗,但是将我们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版本时,即“the bird have vanished into the sky,and now the last cloud drains away.we sit together ,the mountain and me ,until only the mountain remains”,我们都知道,语言是非常实用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也是非常唯美的,似乎离我们的距离时近时远我们的汉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表达出的感情更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中文版与英文版的《独坐敬亭山》的对比,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古诗本应该传达出的意境,英文版的表达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古诗的味道甚少,古典美更是无稽之谈。

    (四)自然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品具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以及炽烈的感情;一些作品则是对大自然的崇尚,通过平实的语言表现出淡雅的感情。就美学而言,浓妆与淡妆都是美,但是人们更喜欢淡妆美,更喜欢自然界的美。景物真切、感情真实的自然美更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自然美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非常常见的。当面对着色彩缤纷的自然界时,诸多艺术家都被陶醉了。艺术家们通常都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然后在用自己的情志去赞美它,进而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说,要想欣赏自然美,就必须要具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生活情操,将对自然美的欣赏建立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进而实现自然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

    (五)对比美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对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技法。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文学家们常常会将黑白、深浅,以及悲喜等进行对比,进而衬托出文学艺术的美。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表示月亮,如果只是一个月亮,那么这个月亮是亮不起来的,但是如果在月亮的边上画一抹云彩,那么月亮的亮就被烘托出来,这边是对比技法的典型运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文学作品,既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也能够感受到丑,也就是说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只有美丽的春天,更有寒冷的冬天。因此说,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应该包括对美与丑、黑与白等对比美。

    (六)哲理美

    对于古典文学,不仅要具备感性的认识,更要有理性的认识,深入自身的情感,这样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才足以让欣赏者折服的。诸如出自朱熹之手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欣赏者便能够理会到诸如只有思想活跃,才能心胸开阔等哲理。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将各种不同的思想融合,同时能够学习到相对鲜活的知识。再如出自陆游之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对这篇古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体会到人不能够被挫折打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要有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于古典文学美的欣赏,要培养意境意识,给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对我国古典文学美的欣赏

    (一)抛弃功利观念,彻身沉浸于古典文学

    审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绝缘的世界,审美世界中只有审美主体与对象两个部分。有人曾经形象地将戏票作为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板,从艺术的角度看这个说法是非常逼真的。因此,在对古典文学美进行欣赏时,必须要将现实中的功利观念,以及自私的想法彻底抛弃,要能够在古典文学艺术中沉淀自己,在文学美的氛围内陶冶自己的情操。对古典文学美的审美态度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够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一种与世隔绝的审美意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古典文学真正的美。

    (二)充分发挥想象力

    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比较善于创造意境,简约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我们通过想象自然就构造出一定的精神世界,把作者的精妙的构思体会到,同时完成良好的审美过程,而且在这一刻实现了作者与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共鸣。诸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描绘的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事物,诸如土地、柳树、草房,以及炊烟等,但是却给人们一种愉快的感觉。陶渊明正是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的农村景象。这样恬静的农村生活无疑会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作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然,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场景,将作者在弃官归隐之后的闲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说,我们在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欣赏时,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

    就对我国古典文学接受的个体来说,每一个审美主体都是有差别的,而且复杂多变。同时,每一个欣赏我国古典文学的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各具天资,他们往往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念,自觉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这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将文学作品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出来,甚至能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跳跃式结构,以及逻辑缺陷等填补好,将不确定的区域充实起来,进而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高度,提出更出色的、不同的见解。这种对同一个古典文学作品提出各种不同理解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非常正确的。因此说,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欣赏者赋予它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读者赋予它的意义的总和。与此同时,审美主体要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古典作品的创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古典文学的艺术水平,展示古典文学的不朽魅力。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经过了前人的欣赏之后,不仅表现出其本身蕴含的意义,而且还在逐渐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艺术体系。

    三、总结

    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不仅需要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在进行古典文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要能够从文章描述的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文学欣赏水平,实现对古典文学美的科学欣赏。同时在欣赏古典文学美时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从人性美、自然美等不同方面进行欣赏。总之,对于我国古典文学美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古典文学美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对古典文学美的鉴赏能力,最终实现古典文学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典文学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1]谢悦。教会学生细品古典文学的美[J].考试周刊,2009,(45)。

经典美文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音乐;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感情体验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升华。

因为音乐和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既构成了文化本体,又具有传递和深化音乐文化的作用,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以其特有的厚重深邃情感表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音乐作为学生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可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为青少年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快乐的音乐世界,让他们在古典音乐学习和欣赏中得到快乐,学会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典音乐是凝聚大师心血,展现人类内心对世界理解和思考的载体,通过古典音乐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欣赏古典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经典美文欣赏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吴静,女,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邮编:213161。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美术本体上理解美术,而且要通过经典名画理解大师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理解古今中外众多大师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而获得经典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步提高人文素养。正如吴冠中指导青年画家时所说:“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欣赏、了解一些经典名画,对其一生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我校开发了“百幅经典名画欣赏”的校本课程,让全校学生都能“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课程建设负责人顾明老师在《中国美术教育》2011年第六期发表的《中小学生“百幅经典名画欣赏”实施构想》一文中,介绍了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原则,对“为什么要穿”和“穿什么”这两个问题做了阐述,因本课程当时尚在研究初始阶段,在“穿上怎么走”这个问题上没有做过多展开,现就具体实施情况做一简略介绍。

一、课堂教学,穿上“试着走”

(一)遵循规律有效引导,让经典名画走进孩子最近发展区内

1.名画欣赏教学设计要先遵循孩子发展的“序”

名画欣赏教学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更要遵循孩子发展的“序”,尤其是在绘画能力发展方面的“序”。以低年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同样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图1)作品为例: 一年级孩子在绘画时,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颜色,慢慢开始关注颜色之间的配合,我们就先引导孩子观察向日葵的颜色,欣赏画家如何用深浅不同的黄色表现出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向日葵,在此基础上学习渐变色和色调的知识,进一步分析不同色彩的表现方法。

二年级孩子的绘画特点则是,在视觉冲击的基础上,慢慢开始注意分辨事物的前后位置以及弯曲、倾斜、扭动等动态特征,而且对画面的构图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时教师抛出问题进行点拨:“朝着一个方向的花好看,还是朝着不同方向的花好看?”由此,孩子终于明白,作品中朝着不同方向排列的花朵让画面构图更漂亮。这样变枯燥的讲解为顺理成章的感悟,靠近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更有利于进一步达成欣赏的目标。

2.联系孩子生活经验,让经典名画走进孩子内心

当名画作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关,名画作品就不再“高高在上”或“遥不可及”了。当名画欣赏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更能引起孩子内心的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充分诠释和释放。

如丰子恺的儿童漫画作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图2),以一些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纯净的黑白效果描绘了一个率真活泼、天真无邪的阿宝形象。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孩子说一说:“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在给凳子穿鞋子”。教师接着问:“你给凳子穿过鞋吗?”有些孩子笑着回答“穿过”,有些孩子则回答“没有”。教师继续问回答“穿过”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凳子穿鞋。有的孩子回答:“因为我怕凳子的四条腿没有鞋子而着凉、生病。”有的孩子回答:“我觉得有脚的东西像人一样,都要穿鞋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看待画中的小朋友,自然就会对作品有了切身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进而明白了大师虽然运用的是简洁的线条,却能够表现充满童趣和感情的画面,也明白了用画笔可以记录生活巾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作品穿进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思想上与孩子达成了共识,让“经典”融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提问引导,让经典名画带领孩子走向“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低年级美术欣赏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等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在经典名画欣赏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和指向性问题,让准确、恰当、高效的提问,为欣赏效果的最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开放式问题,从“色彩切入”进行提问和引导

色彩被称为“感情的语言”。在低年级孩子已有的通过感受绚丽色彩欣赏名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从色彩切入进行提问与引导,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打开孩子的思维,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欣赏马蒂斯的代表作《红色的和谐》(图3)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画面上有哪些大块的颜色,它们在画面什么位置?这幅画哪种颜色用得最多?这块绿色你感觉它是什么?这块大大的黑色上有什么?你会画什么内容来表现和作者同样的情感?……与成人相比,孩子们的讲述与理解更是千奇百怪,也更贴近作者的原意。他们能体会到不同色块构成的整体美,感受到作品中色块的分布和组合所传递的快乐与忧伤的情感,以及不同的色彩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因为这些都处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他们有话可说,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求知欲电在欣赏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并提升了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2封闭式问题,从“线条切入”进行提问和引导

低年级孩子由于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审美偏好的影响,常常会在绘画欣赏中忽略对整体的关注和欣赏。因为线是造型的基本元素,线是人类视觉对物象轮廓、结构转折的形象感知,所以,从线条切人,提出封闭性的问题,能促使低年级孩子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图4)时,教师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画上有些什么线条?树丛、云彩、海浪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朝哪个方向运动?它们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通过关于线条的、可以明确判断特征的提问与追问,让学生在做出唯一性的回答时,感受到线的表现力、线的组织和线的装饰美,从而感受并认识到线的节奏美。通过进一步启发,让孩子们从这幅线条夸张的画面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动感、变幻莫测的自然奥妙。这些问题引领孩子从不会欣赏到一点一滴学会欣赏,从不爱欣赏到真正爱欣赏。

(三)讲述,让经典名画走进孩子的故事里

1.教师的讲述

教师的讲述是最简单而又最容易让低年级孩子接受的表达方式之一。许多名画都有很丰富的背景叙事、作者轶事、画面故事等,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能给孩子开辟一个耳目一新的欣赏视点。比如,在给孩子欣赏齐白石的《群虾图》(图5)时,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虾,教师对孩子们说,齐爷爷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很喜欢小花、小草、小鱼、小虾等自己身边一切美的事物。他在家里养了许多的花草树木小虾小蟹,每天他都笑眯眯地仔细观察它们……这样的小故事数不胜数,让孩子走进大师的故事中,而小花、小草、小鱼、小虾.小鸟等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他们也有很多自己跟这些事物之间的故事,所以,齐白石的故事拉近了孩子和作品的距离,为他们喜欢、进而欣赏名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孩子的讲述

孩子的讲述往往是在欣赏过程中油然而生的对名画的直接感受,这也是孩子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一种途径。最初,孩子的讲述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慢慢学会用整段话来表述对画的感性与王性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欣赏的深入,孩子们在讲述中,表达的个人见解与对作品的认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有个性,名画的内涵真正走进了孩子的故事里。

二、环境、活动,穿上“大步走”

作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让孩子们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经典名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通过环境布置和开展全校性的活动--交园美术节(才艺节),以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成果,让孩子们穿上大师的拖鞋迈开大步向前走。

(一)环境熏陶,让经典名画走进孩子的视线里

真正的经典名画是需要反复欣赏与琢磨的,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长时记忆不够,更需要…个耳濡目染、温故知新的视觉环境。所以,有效的环境创设能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美的倾向性和感受力。结合校本课程研究,我们在环境布置上尽可能最大化地展示名画的风采,让中外经典名画作品在艺体楼、展厅,教学楼的楼道、墙壁、教室门上等每…个孩子的视线可及的地方内悬挂,还专门以台历、校刊等不同平台展示名画迷人的魅力。孩子们长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审美兴趣被有效激发并长期保持,审美眼界得到有效拓宽,审美欣赏和表达的能力也普遍有了长足的发展。(图6至图9)

(二)美术活动,让经典名画走到孩子的画笔下

欣赏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经典名画能给孩子们带来高层次的视觉和精神享受,但仅有这些,孩子们的绘画表现能力还是难以得到切实的发展的,难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美术活动,向“经典”借内容、借构图、借技法展现名画,让经典走到孩子的画笔下,从而实现走出名画、表现自己发现的美。我们举办…年一度的校园美术节,且每年设置一个与经典名画相关的主题绘画比赛,让经典名画为孩子的绘画表现提供有力支撑。

1.2010年的校园美术节,以“走进‘名画临摹’的世界”为主题,让孩子们通过临摹经典名画,感受并模仿大师的表现风格,从而走进大师的创作世界,使他们在欣赏学习中所形成的对名画的理解得以巩固和内化,进而提高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能力。(图10至图13)

2. 2011年校园美术节的主题是“让创意再多飞一会儿”,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意地改变经典名画的形态和表现方式。

①扇面画一画

本项活动是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在欣赏教学中赏析过的中国近现代国画名家的经典名画作为蓝本,在中国传统的扇面上进行绘画比赛。由于学生对这些名画比较熟悉,在描绘时大多成竹在胸。虽然技法还不是很熟练,但稚拙的笔墨却使画面充满童趣,名画在学生的笔下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了不同的意义。(图14至图17)

②名画撕—撕

“纸贴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利用各种废画报特有的色彩,经过剪、撕等方式进行粘贴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着大师们的创作感受,从作品表现中更加了解了大师。他们运用画一画、撕一撕、贴一贴等方式进行经典作品的再创造,让一幅幅名画焕发了勃勃生机。(图18至图22)

3. 2012年的校园美术节有“挥洒童真”和“装点美丽校园”两个主题。

①挥洒童真——名画“袋袋酷”比赛

比赛要求是,在一只只再普通不过的纸拎袋上作画。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的尝试,而且一定要以经典名画为素材,把经典名画和纸袋充分结合起来,以绘画的形式再现古今中外经典名画的艺术魅力。“其实每个孩子在心里都会有一个装着幸福的袋子”,孩子把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经典的画面,一起展示在这个幸福的袋子上。一个个带有经典名画元素的纸拎袋,显示着孩子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名画酷酷地留下它们曾经来过的痕迹。(图23至图29)

②装点美丽校园——“柱子创意刷”

这一活动创意源于学校的整体环境布置,风雨操场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校园美术节期间,- -几个班的孩子每班负责一根柱子的创意装饰,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名画,或整体摹绘到柱子上,或取其中的局部作为装饰元素描绘柱身。如今,十几根风格各异的彩绘柱子依然屹立在操场上,使原本单调的运动空间显得别有情趣,师生们在健身的同时还能够享受视觉的审美艺术感受,可谓一举多得。“柱子创意刷”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对经典名画的理解得以加深,绘画的兴趣和表现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图30至图33)

4. 2013年的校园才艺节安排了三项比赛:“木板画装饰”“灯罩装饰”和“瓦楞纸名画创作”。

①木板画装饰

比赛要求是,在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木板上作画,而且一定要以经典名画为素材,把经典名画和木板充分结合起来,以绘僦的形式再现古今中外经典名画的艺术魅力。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新的绘画方式的尝试。本次活动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让经典名画又一次撞开了他们的艺术心门,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欣赏和体会名画所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图34至图37)

②灯罩装饰

比赛内容是,用经典名画或其中的素材对传统灯笼的灯罩进行绘画装饰。主题曲《生活就是舞台》的传唱引来各班级学生的踊跃报名。比赛这天,赛场上每个班都不甘落后,各班选拔出的“高手”都在比赛场上挥毫泼墨、一展身手。五彩缤纷的点、线、面,素净淡雅的人、物、景,黑白单色的永恒色调,以及变幻丰富的彩色世界等,让空白的灯笼焕发了新的生机,让艺术的火花再一次撞开了星辰学子的艺术心门。(图38至图41)

③“瓦楞纸名画创作”

比赛的内容是,在瓦楞纸上“再现”经典名画。在比赛现场,孩子们有的画、有的撕、有的烫,忙得热火朝天,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参赛者们真正感受了一回做大师的气派。(图42至图48)

5. 2014年校园美术节的活动有两项:“纸雨伞名画创作”比赛和“‘经典名画’主题美术理论知识竞赛”。

①纸雨伞名画创作

对圆形的雨伞进行图案装饰,要紧扣“经典名画”,可进行名画的临摹与创意修改。(图49)

②“经典名画”主题美术理论知识竞赛

分年级段准备不同的题库,从题库中随机抽选题目编成竞赛试卷,让学生选择相应的试卷答题,教师评分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图50至图54)

这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更是让经典名画又一次融入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三、思考:穿上能走多远

《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谓的“穿上大师的拖鞋走一走”,就是“取法乎上”,就是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欣赏”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借助大师的经典名画这双“拖鞋”学学步,练练脚力,使他们的审美认知、审美判断、审美表达和审美评价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一系列与经典名画有关的校园美术活动,让孩子们穿着“拖鞋”,扎扎实实大步走,有效提升了学生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百幅经典名画欣赏”校本课程犹如精细食物,让孩子们获得了优质的艺术营养,为他们在美术方面的茁壮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不是本课程的目的,也不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欣赏、临摹经典名画,是对传统的继承,运用经典名画的内容、素材是借鉴,这些都是美术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步骤。但“大师的拖鞋”终究不是运动鞋,让孩子们“穿着拖鞋”是为了学步,练脚力,要想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精彩,还要让他们学习大师的迈步方法和走路姿势,即学习大师大胆创造、勇于突破、潜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毕竟美术和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创新。因此,“穿上大师的拖鞋走一走”只是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向更高、更远的美术学习之路的桥梁,而作为他们美术学习与成长的领路人,美术教师还需要做出不懈努力,为他们探索和开辟更多、更有效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教育部.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R].中国教育报,2001.7.27.

经典美文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1]

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特别是意象丰富的诗词,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接连出现一连串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些意象中,无需更多的讲解分析,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很好地感受到诗歌本身质朴或华丽的意境之美。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选取的"月"的意象就是经典的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情感。通过意象来领会作者选取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角度,或者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情感,情感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通过这一中介打动读者。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典诗词最迷人之处在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境界源自诗词本身的语言美。[3]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时常每一字、每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高度集中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有着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懈追求,有着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苦苦推敲。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还要注重咬文嚼字的欣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精妙,为什么不用"过"或者"吹",以及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出了红杏花开时的繁茂之景,经过这样的一品,有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有着更加深刻的理性分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鉴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的理解,还应当从诗歌整体把握。因为诗歌的欣赏与把握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典诗词的鉴赏还应当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教师也应当参与其中,在对于诗歌整体的反复推敲与琢磨中,大家各抒己见,就能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成果。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隐者到底身在何处?第一句"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但是又言"只在此山中",这样又有一些机会,然而"云深不知处"又使得短短的几句诗达到一波三折的多层变化,其中不经过相互探讨,很难领略诗人推敲字句的功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更好的培养其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在他们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既能学习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更好的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在语文中更好地渗透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感性理性结合品读古典诗歌.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2).

经典美文欣赏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