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典永远时尚

经典永远时尚

最近,有幸又一次应邀参加了由几所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共同体的语文教研活动。在执教的三节语文课中,有两篇文章是教师从课外选来的,其中有一篇《母爱无畏》。此文写的是,作者4岁那年不慎掉入井中,母亲发现了,什么也没想,纵身跳进井里,尽力托起自己的孩子,最后母子俩一起被救出。文章的后面有这样两句:

这时,有人埋怨母亲说:“你咋那么傻?见孩子掉井了,应该先喊人呀,你自己也跳进去了,要是水再深一些,你们娘俩儿不就都没命了么?”母亲说:“当时也没有想这么多……”

教师在分析这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母亲傻不傻?对此问,学生几乎异口同声:不傻。教师又问:为什么不傻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母亲是为了救“我”。于是,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谁都会发现这一举动很有可能要了两个人的命。尽管文章所写的是母子俩最后都获救了,可谁都知道:这是侥幸的。用这样的文章作为课文,在课堂上执教,势必会给学生这样的认识:遇到紧急情况,我们都要像这位母亲那样,奋不顾身地抢救,不应有任何犹豫,不要考虑后果。这显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误导,是很不科学的。遇到险情,该不该抢救?怎么抢救?这是关系儿童生命的重大问题,不是光有一个“勇”就够了,更重要的是“谋”。

课后,笔者问执教老师:“这篇文章是从哪里选来的?”她说,是从最近出版的一本文摘类杂志中选来的。她还说,她经常选择一些时文作为补充课文,以扩大阅读。

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推荐的时文够不够得上经典?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强劲推动下,这些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了,在学习规定课文的同时,还经常引进一些时尚文章在课堂上教学,这无疑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也发现,在课堂上执教的有些文章,特别是有些时文,不够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文质兼美。阅读教学中采用的课文,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应该是非常精美的,都必须经得起反复推敲。具体说来,经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一是内容的积极健康,符合时代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些思想和观念虽然也是可以成立的,或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只是少数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不代表社会的主流。这样的文章,一般是不宜作为中小学生的课文在课堂上公开教学的。二是内容的科学先进,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认识规律。许多文章往往会涉及到科学内容,而科学技术总是动态的,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之中。我们选择的文章,就应该是站在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上,力求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避免传播落伍的或错误的东西。三是表现形式的精湛。就是指艺术性强,符合时代的发展,代表主流的审美需求,这里主要是指语言。作为课文,语言应该是纯粹的、规范的,具有普遍使用意义的,要尽量避免选择那种使用了大量网络语、行业语,以及缺乏生命力的流行语的文章。四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些文章虽然非常优秀,但其内容和形式高度成人化,不适合未成年的中小学生阅读,对此,只能忍痛割爱。

换个角度说,这样几类时文不宜选作课文:一是观点过于个性化的;二是情感缺乏理智的,或者过于情绪化的;三是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尚未定论的;四是内容过于成人化的;五是表达形式过于新奇的;六是语言过于时尚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大众规范的。

时尚未必都是经典,经典却是永远的时尚。时尚要想成为经典,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锤炼。课文是否经典,这是一个导向问题,把一篇不经典的甚至是有严重错误的文章作为课文来教,这应该算是一桩教学事故,执教者是要负责任的。因而,千万不能轻率为之。

需要指出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多看课外书与在课堂上教学课外文章,这是有很大区别的,此处不赘言。

“我选择的课文经典吗?”希望教师们能经常想想这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