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统计

生物统计

生物统计

生物统计范文第1篇

高中生物的考试成绩是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反映,因此生物考试成绩的统计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效的成绩统计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对教师后续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高中生物成绩的统计对教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析有效发挥生物成绩统计作用的途径

1.增强成绩统计的频率

高中生物考试一般来说分为月考、季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而往往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大部分教师只会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进行统计,结合这两次的考试成绩来分析学生这半学期和一学期的成绩,而忽略了如学生临时抱佛脚、在考试中偷看别人成绩等情况。仅仅是统计期中、期末成绩往往不能科学地、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而教师应该对月考、季考甚至是周考进行统计,虽然统计工作比较繁杂,但是增强高中生物成绩统计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

2.运用工具软件进行成绩统计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将此充分地利用到生物考试成绩的统计工作中,相较于传统手动统计成绩来说,运用计算机工具软件更有利于发挥成绩统计的作用,在统计的整体上比传统手工统计更加系统化、便捷化,教师通过软件统计出来的数据能够更加一目了然地看出学生分数分布情况。在生物考试成绩统计中,鉴于软件成绩统计的优越性,教师还可以将成绩提高或者是成绩明显下降的同学清晰地标记出来,更有利于之后教学的开展。

3.细分成绩统计内容

发挥生物成绩统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还应该将成绩的统计进行细致划分。传统高中生物成绩的统计内容往往是“姓名、成绩、名次”,而细分统计内容则是在统计时,会增加具体知识点的成绩统计,如“生物新陈代谢章节知识点分数”“生殖和发育章节知识点的分数”等,虽然这种细分工作很繁杂,但是一旦统计出来,教师就会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比较清晰、深刻的了解,相比于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就进行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率,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讲解。

4.对成绩统计进行描述性分析

每次进行成绩统计之后,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就此结束生物成绩统计工作。其实,在统计之后,教师还应该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也就是对统计做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如教师可以统计学生在“细胞”学习中,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还可以对学生整体在考试成绩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分析。统计的本质在于能够促进后续教学的有效进行,只“重形式不重结果”是违背成绩统计的初衷的。

5.增加成绩统计的对比分析

在高中生物成绩统计时,教师可以对这学期已经完成的考试成绩统计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几次生物考试的成绩往往能够反映该学生在总体知识上的掌握程度,因而教师通过科学的对比来研究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之后的教学该如何展开,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6.将统计结果及时和学生沟通

教师对学生成绩统计完成并且做出一定的总结之后,要将改进的建议以及成绩反映的状况及时和学生沟通,因为所有统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因而教师必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成绩上反映出的问题的合理交流,给予学生在后续生物学习上的科学的建议,充分发挥成绩统计的作用。

三、总结

生物统计范文第2篇

生物统计作为畜牧学科的核心课程一直是高校的讲授重点与难点。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讲授生物统计学课程中发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理论课与实操分割,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课堂交流的缺乏等探讨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可以分为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两大范畴。生物统计学就是应用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生物信息分析和超级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随着国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不论从政府,企业还是高等学府越来越重视统计学的相关课程。通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讲授,笔者发现了一些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高校教学安排中通常将理论课的讲授和实践操作分割开来

举个例子来说,在高校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通常是先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内容包括统计资料的整理,资料的描述统计,常用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以及试验设计方法。所有的理论课程讲完以后,一般情况下就过去10个教学周了。之后是安排一整周的教学实习。教学实习的安排通常是一种统计学软件(如SAS)的操作,以SAS软件为例,主要教授如下内容:SAS软件的基本操作,SAS程序结构、程序的输入、修改调试和运行,常用生物统计方法的SAS程序(描述性统计、资料的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1]。这里有几个小问题值得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去思考。首先,学生的记忆能否再10周以后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依旧清晰。在微机课程开始的时候,所学的知识已经是几周以前讲授的内容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当我提出一个指令让学生输入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还可以马上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部分学生在线面瞪着眼睛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就是实践操作的部分内容和理论课程脱节。这样讲授的后果就是不论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操作,学生学习结果都是半桶水,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难点课程。

2涉及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抽象概念,例如: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准确性与精确性,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原理等[2]。生物统计学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虽然我院的学生在开设生物统计学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但对于理工口的学生而言,农科口的学生对数学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仍然有所欠缺。而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

3统计学课程的数理属性导致了课堂交流开放性的欠缺

和管理或文法课程不同的是,生物统计学课程中讲述例题的结果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下做出的结论。比如说:当计算出的试验参数小于或超过试验阈值的时候,我们可以接受或否定预先建立的零假设,而否定或接受备择假设,从而对试验结果做出统计学上的判断[3]。而管理学课程往往可以是多元开放的结果。比如:请用S(strengths)W(weaknesses)O(opportunities)T(threats)分析法来讨论一家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学在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给出开放多元的答案。根据以上三点在生物统计学讲授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我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如下思考:1)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结合讲授。首选的方案是在机房里讲授统计学课程,2个标准学时的大课可以一堂课程讲授理论课程,一堂课讲授相关的微机操作。次选方案是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时,老师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连接多媒体平台,切换理论和操作课程的讲授,每节课程结束后,下次课带学生进机房实操。2)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科的学生,在每节课的讲授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概念回顾,将本节课程所需要运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几分钟的短时间review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3)加强和学生的课堂沟通。尽管无法做到象文科类课程那样随心所欲的畅所欲言,课堂交流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上仍然是必要的。一般而言,我会选择上一堂课结束前讲授过的习题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温故而知新,对自己已经听过的课程同学们进行解答和回顾往往更有信心,也能更好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4总结

生物统计是一门农业口重要的核心课程,在生物统计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困扰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统计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和调查问卷结果均显示多数生物医学类的学生对数学、概率论统计等相关课程兴趣不浓,很多学生是因为学分或学院要求等才选修本课程。尽管大于70%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学很重要,认为统计学有用的学生占比例也很高,但问及是否喜欢统计学课程时,则喜欢程度为“一般般”甚至“不喜欢”的比率达到58%,这种想学但不敢学矛盾的心理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数学相关课程似乎是陡峻的山,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对统计学课程的畏惧心理转变为抵触心理,兴趣几乎变为零。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否则学生会停滞在山脚下。具体教学中讲明统计学课程注重应用且应用面广,可提高学生兴趣;点明统计学公式及运算简单,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介绍现在统计学发展特点,统计软件应用情况,改善学生的情绪;增加互动教学,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体验统计学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具体方法在以下各小节探讨。

二、定位准确———强调应用,降低难度

定位准确可使学生学习具有目的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意识,降低统计学类课程教学难度,本课程是生物医学类应用工具课程,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只会增加学习难度;实际应用中数据分析可避开公式推导,直接根据统计学的试验方案、条件及相应的理论公式分析。基于以上思考,可将其定位为培养学生在生物医学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统计学应用能力,减少公式推导及公式死记硬背过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课程定位后可根据调查问卷和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教材从中优选出适合学生专业的应用型教材;教学过程可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提出问题[6],板书主要公式,师生互动分析案例的应用条件,确定统计分析方法,并完成案例计算过程;学生也希望教师适当留一些作业,考核方式采用适当宽松的“一纸开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思路确定后,学生压力减轻,积极性极大提高,也期待着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统计素养。

三、实践出真知———实例互动与软件应用整合

既然将本课程作为应用课程对待,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关心案例教学和软件使用教学,高达87%的学生认为需要软件教学,这也表明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统计学素养及知识应用的渴望;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环节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往往理论教学花费很长时间,而采用案例或者软件使用教学,短时间学生即可领悟。案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提出案例,如生物学专业则主要以生物学的实验分析为主,药学专业则以药物生产、实验或临床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主,因两学科交叉性强,许多教学案例可通用,因此也扩展了学生视野。根据实例教学,学生会结合专业学习课程,更易主动运用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软件教学可让学生抛开简单但繁重的计算过程,如方差分析计算量很大,整个教学过程冗长,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应用条件、计算过程,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并对进行结果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案例导向教学:提出案例案例解析统计方法上机实验结果报告课堂练习互动辨析常见疑问教师总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操作充分调动同学们听课以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中运用统计学思维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注重软件实践而忽视了原理理解与掌握,学生也难以形成统计学思维甚至滥用统计学方法,因此,软件教学最好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引入。软件实践教学时间过长、过早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误认为软件能够解决一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统计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统计运用也陷入空谈。

四、适当增加难度———实施“一纸开卷”考核

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考核的实际目的是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扎实地掌握知识。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吃跳一下够得着的桃子”,即赞成考试难度适当高一些,包括“一纸开卷”和闭卷考试。课程若采用闭卷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统计学公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统计学软件发展迅速,应用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并不复杂,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记忆公式,闭卷考试偏难,对学生是一个负担;但若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能会不复习而直接上考场,稀里糊涂做题,学习效果较差。笔者根据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回馈,建议选择开卷和闭卷考核之间的形式:“一纸开卷”。“一纸开卷”方法是让学生复习时把知识点总结到一张给定的纸张上,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这一张纸参加考试。这一考试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统计学知识,又避免了死记硬背上考场的情况。学生在总结知识过程中,如果不认真看书或笔记,不认真将关键知识点记录在纸上,若想在考场上能顺利完成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考核方法可以适度的“推一把”,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统计理论知识。调查显示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只有15%学生感觉有较大压力,大多数学生感觉有些压力或压力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有益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统计学思维,表明上述教学过程基本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统计素养的目的。

五、更上一层楼———注重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应用

统计素养培养只限制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在其他过程学习中应用。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会得到许多实验数据,但因是常规实验,分析方法固定,学生被动分析实验数据,扩展运用机会极少。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统计素养的最佳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自主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试验方案、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应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统计学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需求较多,此机会恰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也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可以考虑相关试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具体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生物医药学试验并对所得数据分析,力求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学生在自行根据统计学知识设计实验时,理论指导实践过程增加,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统计素养也自然更易培养形成。

生物统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9-03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科学,它涉及生物科学试验的设计,试验方案的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1]。生物统计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可缺少的工具[2],在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遗传学、病理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认识、推断和解释生物科学的各种现象越来越广泛。目前,生物统计学已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和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本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现使用的教材是由李春喜等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生物统计学》教材(2009年8月第四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工程、园艺等本科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由于《生物统计学》仅有32学时,根据各章节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适当删减部分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在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本科生的培养层次和课时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抓住核心,注重实用性;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后学习等环节,熟练掌握数理统计原理、试验设计(包括正交设计、回归设计、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拉丁方设计)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包括u检验、x2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等内容,达到能独立设计试验以及对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在课程定位上,生物统计学应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概率与概率分布重点讲述统计数分布的特点、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概率的计算;统计推断需要重点强调假设检验的意义、基本原理和步骤,以及u检验、t检验、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方法;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重点讲述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常用物试验设计方法及使用条件,并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设计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重点难点突出,一般知识熟知,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例如讲述概率分布、统计推断、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等,其中基本方法和步骤相似的减少原理论证,采用类比教学法和引导探讨法,可以详细讲述其中一些分析方法,其他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启迪和推导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尽可能多地结合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统计学案例进行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特点和功能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和优化,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复杂、概念多、内容抽象,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关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先简化、再演绎、最后归纳的方法[3]。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和板书设计有机结合进行授课,多媒体授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但是,公式演绎和推导,若采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错失一些重要步骤,因此,我们采用板书方式直观推导数学公式。关于实际应用性很强的知识进行教学时,例如假设检验、统计推断和方差分析等,可采取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引导教学,并结合图表,力求把基础理论原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改抽象教学为直观教学,深入浅出。另外,《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创设情境法、提问设疑法等,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并运用视频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统计方法。同时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一些辅导答疑课,让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并且让学生互相探讨疑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理论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基本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的应用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抽象,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对学生传授其空洞的理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生物统计学软件的普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统计学软件把基本原理与统计方法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巧妙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接轨。在教学过程中,每讲授一种统计方法后,给出相应的具体数据,安排学生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输入、核对、计算和统计推断,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Excel软件提供了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和输出管理等功能,易学易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Excel软件处理系统进行案例演示教学,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Excel也提供了具体的数学函数,包括x2分布、F分布、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等重要的概率密度函数,可将教材中相关函数的实例结合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进行直观演示教学,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科研素质

计算机的普及为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提供了基础,为大量试验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采取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实际操作同步进行的方法。例如,讲授完试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开设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的实验课。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讲完后,紧接着安排1至2节实际操作课,让学生通过统计软件动手操作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有利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这些尝试与改革受到学生的欢迎。实践教学证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统计学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进行实践教学,合理安排学生操作时间,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训练学生亲自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效取代枯燥无味的纯理论课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整理试验资料和编辑数据,选择统计方法,正确理解统计结果的科学意义,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统计结论结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去发展并阐述其内在规律,为社会生产实践和科研服务。另外,利用多种统计学软件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独立完成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众所周知,国内外学术造假现象日益严重。在《生物统计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际案例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实、诚信的学术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时,要着重强调设计试验一定要遵循随机性、重复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基本原则,要设有试验组和对照组,保证有足够的样本量。讲授试验数据整理及其统计分析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对原始试验数据资料进行检查与核对,对试验数据中的重复值、异常值、误差值进行删除或订正,反复告诫学生在今后的科研中不能随意改动数据,获得的结论一定要经得复查或重新试验的验证,并举例学术造假的案例告示学生,这有利学生在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时保持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统计方法的运用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具有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传统生物统计学考核方式常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统计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也难以摆脱高分低能的现象[4]。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由于生物统计学实用性强,我们实行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有机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上机操作考试占30%,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数据资料整理、输入、分析和统计推断等,考查学生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统计方法的运用能力;闭卷笔试成绩占50%,考试命题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多出应用型计算题,同时考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单纯的理论应试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但是,生物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复杂、基本原理抽象,教师要上好这门课程,仍需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

[2]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

[4]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

生物统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Kelvin)曾说过:“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杜威(John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一)课程形式的整合

以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它学校基本类似),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类。公共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和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指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延伸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相应领域临床实践的初级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主要有:(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将来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统计咨询对象时能和其它专业人士进行较好的沟通。(2)整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软件和专业基础课程,如SPSS软件与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与流行病学,RevMan和循证医学等,通过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有助于对一些抽象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的整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实施了导师制教育,每位导师指导3到6名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统计咨询与数据处理实践。导师制教育的实施整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导师制教育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实际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3]。学生在实际案例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统计学有多重好处:第一,丰富的生活案例或科研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驱动着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在解决案例后的自我认同感。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合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完成各项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个主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第三,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几年的实践表明导师制教育的执行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统计学软件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真正学会了生物统计学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材资源的整合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两方面。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可靠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材的选择采纳上,除了使用中文的本科生规划教材外,还选取了部分英文教材如《FundamentalsofBiostatistics》(RosnerB,2006,6thEdit)、《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TabachnickBG&FidellLS,2007,5thEdit)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利用“微信墙”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评他评结合、堂内堂外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出发展性评价,逐步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各学科教学间的壁垒,促进学术的交流;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高等医学院校,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

作者:关 颖 张国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子弘,陈春.生物统计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