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队年度总结

舞蹈队年度总结

舞蹈队年度总结

舞蹈队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如今,红色经典名著《铁道游击队》首次以舞剧形式进入公众视野。舞剧《铁道游击队》是总政歌舞团时隔30年后重回舞剧舞台的倾力之作,去年“八一”期间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推出,并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经过近一年的全国巡演,舞剧《铁道游击队》再度归来。

在庆祝建党90周年、建军84周年之际,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该剧,再次走进那段烽火岁月,体验红色年代的血与火、情与恋……

《艺术评论》:总政歌舞团舞蹈上的优势,无论创作还是表演,在全国、全军都是顶尖的,可近三十来年,却基本上没有做过舞剧,现在为什么想到做舞剧?

杨笑阳:30多年前,总政歌舞团曾排过一部舞剧《娇阳颂》,此后就没有再排过任何一部舞剧。可以说,《铁道游击队》是总政歌舞团自建团以来最正式的一部舞剧。

一直以来,总政歌舞团的单体舞蹈节目水平很高,无论是群舞、独舞作品,在全军乃至全国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具有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人们,包括部队战士们的欣赏期待越来越高,而单体节目容量有限,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总政歌舞团这些年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演员和编导,这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总政歌舞团党委2009年提出“以剧建团”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歌舞团新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总政歌舞团党委提出了创作舞剧的任务,于是就有了舞剧《铁道游击队》。

张华:作为中国人民总政治部歌舞团,艺术地反映部队军旅生活是题中之义。中国人民辉煌的历史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可谓汗牛充栋。总政歌舞团创作舞剧,为什么恰恰选中了《铁道游击队》这个题材?

杨笑阳:选择《铁道游击队》这个题材,是团领导和我们主创班子反复思考和筛选的结果。理由有四:一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饮水思源,多排一些反映艰苦斗争时代的红色作品;二是军旅生活题材,符合总政歌舞团的工作性质,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擅长;三是总政歌舞团的男舞蹈演员力量较为突出,《铁道游击队》是一个以男战友友情为主的题材,适合总政歌舞团的演员构成;四是《铁道游击队》作为早已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人物性格生动感人,总政歌舞团的主要舞蹈演员已经充分具备塑造性格的能力,正好大有用武之地。

《艺术评论》: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一个过去艺术经典的再创造,当然更是如此,一定需要体现出当代的新理解、新阐释,需要体现出当下创作者新的美学理想和情感气质,否则再创造就没有意义。舞剧《铁道游击队》有什么样的新开掘、新阐释、新美学追求和新情感气质?

杨笑阳:我们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新的开掘。我出生在60年代,从艺经历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大文化氛围里,新的美学理想和情感气质,可能本来就已经沉淀在身上。所以,对这个老题材,我不会困守在旧的写实主义表现里。

我们希望在几十年前的英雄与当今的时尚感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一座人性构成的桥梁,以使今天的年轻人也能够更充分地感受、理解,进而仰慕这些英雄。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人物的性格化设计,让今天的观众看到,那个时代的英雄,个个都是性格鲜明的个顶个的爷们儿!我们还特地增加了小坡的爱情,那么年轻的一对恋人的双人舞,被放在蓝天下屋顶上自然畅快地舒展,很浪漫,大大加强了作品的青春色彩。第三幕原剧中是小坡在弹琵琶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而我们大胆地采用了由团长演唱的《沂蒙山小调》,使这一场景给全剧增添了一个新的纵深层面,在展开着故事时,通过听觉延伸看到了大山东的美丽景观。这是在旧的故事线当中,寻找出新的发力点。赵季平老师在全剧音乐上出神入化的运用,对舞剧走入了新境界给予了极大的支撑。

《艺术评论》:旧的故事要被放在新的样式中展示,新的意蕴要在这种展示中得到生动表现,必然要求表现形式上也要锐意创新。舞剧《铁道游击队》表现形式上有哪些自觉的创新努力?这些努力是否让原作产生了新的感染力?

杨笑阳:舞剧《铁道游击队》形式上的创新,我觉得最突出的是舞美行为与舞蹈语言、故事叙述颇具新意的紧密融合。

如原剧情中“打洋行”一场,刘洪等人要进三个不同场景的房间内刺杀不同的日军军官。如果在舞台真实地摆放三个不同的房间,一是太直白,二是舞台的空间势必会非常狭小;如果依次换景,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地表现,置景大大复杂化且不说,叙述的拖沓和断断续续显然不可忍受。我和舞美总设计沈庆平在舞美上苦心寻求,找到了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将所有元素巧妙地汇聚到一个立体的方形钢架结构上――通过这个方形结构不断的翻转、扣合,在流畅的流动中依次转换出三个空间。同时,方形结构的翻转流动中,演员又能在上面顺势攀爬舞蹈,形成独特的舞蹈处理。扮演日本军官的演员可以事先在预定的位置上等着,方型结构翻转扣压过来,自然地把他带入了他所在的戏剧空间……这样,在舞美行为与舞蹈天衣无缝的融合中,故事的叙述清晰明了,故事场景的展开新意迭出。新的创意形式下,舞蹈语言也有了相应的创新变化。我们使用了目前的一种时尚运动――跑酷、还有武术打斗等元素,融合在这个翻滚转换结构流畅的舞蹈中,信手拈来,浑然一体,了无痕迹。

再如“打票车”一场,这是全剧的重中之重,舞美设计沈庆平在情境动态上下足了功夫。一列本身不动的火车,火车上的人物是固定的,如果火车上的人物一直在转换,势必会把观众搞糊涂。火车本体不动的另一原因是,要突显演员的舞动,方便演员的奔跑、追逐、攀爬。可是实际不动的火车,却必须表现出强烈的流动感。舞美通过天幕夜晚星空的流动、地面草皮的移动、加之灯光的闪动、车厢内舞蹈演员的集体晃动,使观众看到了一列在舞台上“真实奔跑”的火车。加上演员的上下攀爬、移动换位,整场戏风生水起!

舞美空间运动与演员舞蹈的互动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舞蹈语言的范畴。对于舞剧,语言已不仅仅是肢体动作,而是由人体动作主导着的整个空间运动的表意体系。其实,这种新的美学方式在近些年的舞蹈创作中并不少见,但是,像舞剧《铁道游击队》用到这样浑然天成、妙趣横生,还真不多见。

张华:的确,以舞蹈动作主导着的富有意味的各种空间运动表现力的挖掘,是舞剧《铁道游击队》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拓宽了舞剧表演的空间,增强了电影大片般的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舞蹈化的空间运动结构通过虚拟、夸张和动态暗示,给了舞剧叙事新的张力层面,舞剧叙事获得了超越话剧式叙事的巨大自由度。说到这里,有一个关于舞蹈叙事能力的问题。都说舞蹈善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但选择《铁道游击队》做舞剧,就不能不突出叙事功能。《铁道游击队》,包括《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这样一批抗战文学作品,曾被称为红色武侠小说,小说的核心魅力主要就是故事妙趣横生的起承转合。选择《铁道游击队》做舞剧,在舞蹈叙事问题上,一定很有挑战性吧?

杨笑阳:选择《铁道游击队》这个题材,对我们的确是一个挑战。剧中人物多、剧情巧妙,的确很难用舞蹈来准确、清楚地表现出来。我们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我认为,做舞剧,就一定要想办法发挥出舞蹈独特的叙事能力,而不能事先武断地认定舞蹈善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继而绕开戏剧事件,或者只是用哑剧的比比划划勉强地叙述故事,然后立即跳到场面或抒情节点上去展开某一个华美的舞蹈。总是这样,就会流于有舞无剧!其实,舞蹈叙事有它自己独到的长处,舞台空间和舞蹈动作本身的虚拟性、象征性本身,就赋予了舞蹈在叙事上可以更简洁、更跳脱、更自由的优势。比如张继钢的舞蹈《好大的风》,讲述一对恋人深深的爱被冷酷的力量压迫、割裂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如果是小说、话剧,需要铺陈很多情节,一点一点地顺序道来。但是舞蹈却在几个象征性场景的转换中,在同一空间不同舞蹈形态的对照中,就畅快淋漓地叙述清楚了。舞蹈不是拙于叙事,而是看你怎么选择叙事的节点,怎么挖掘舞蹈叙事的优势。中国的传统艺术告诉了我们很多办法,其它的艺术门类也在启发我们。舞剧不能为抒情而抒情,只有讲清楚了故事说清楚了人物,才能抒出故事中的人物之情。

舞剧《铁道游击队》的前两场,在叙事上我们必须做到让观众一目了然看清故事的脉落和人物的生存线。我们借助话剧造型的静态处理,然后是通过舞美、灯光、空间、音效等一系列手段的有机组合,在不同舞台空间利用电影镜头蒙太奇的方式不断转换,带出充满张力的舞蹈,在富有冲击力的氛围中将故事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地叙述出来。如日军军官搜索炭厂一幕,日军军官和王强斗智斗勇的一段,按一般编排手法,可能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男子双人舞。我们在处理这一段落时,加入了电影的转换手法,在王强和日军军官最激烈的心理较量的舞段中,忽然插入小坡的、鲁汉的、彭亮的频闪式独舞段落,表现出在王强和日军军官较量的过程中小坡、彭亮、鲁汉各自的心理活动。使这一段落本是平常的男子双人舞段,形成了一段五人舞、六人舞。在此段落的最后阶段,又适时地加入了一个男子群舞“小车舞”,使场景从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直接转换为故事现场的呈现。这场搜索戏的全过程,在多层交织的立体化舞蹈叙述中,被表现得有声有色。

张华:这一段是很精彩。这种自由的闪回穿梭的叙事,很畅快,信息量很大。在这当中,不同人物被赋予不同的性格化的独特造型,似乎是一件衣裳的一粒粒纽扣。纽扣做好了,他们在不同场景、不同戏剧关系里发生自由的闪回穿梭的互相关联,才将这件衣服扣得严整熨帖,才让人看得明明白白,对不对?

杨笑阳:正是这样。关键人物都有其典型的性格化造型。比如刘洪、王强、鲁汉、小坡、日军军官等。典型造型绝对不能简单搬用通用粮票式的舞蹈形态,要在生活中去反复寻找、提炼,抓住独一无二、一看便知的性格化特征。典型造型还要具有充分的便于舞蹈展开的可能性,能在不同情势下自然转化成新的变奏体。然后,当人物在相应的规定情境中彼此发生戏剧行为的时候,这些性格化的典型造型就纠葛到了一起,产生了此时此地独特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多人舞。关系清楚了,戏剧叙事也就通畅了;性格鲜明了,戏剧叙事的舞蹈也就生动了。

张华:在叙事处理方面,舞剧《铁道游击队》可以说是我看过的舞剧中非常机智的一部。尤其是前两场,极其生动流畅,很巧妙。

杨笑阳:在以往的舞剧当中,叙事是通过哑剧手势、字幕来处理的,舞蹈成为华丽的展览,舞美场景转换要专门的间隔来完成,观众观剧的节奏不断被打断,刚刚表演完的前段剧情的情感推力和故事张力一次一次被削减。

在舞剧《铁道游击队》中,除了以上说到的舞蹈叙事功能的挖掘,场次间的转换,我们还尝试运用了话剧、定点灯光、人物造型多种元素的呼应,来加强连贯性,如:第一场日本人搜查完炭厂后,怒气冲冲离开炭厂,鲁汉等人随之搬起大方桌冲向台口一侧,几个人物随之围拢上来,在方桌前形成一个造型,定点光亮,全场其它光源压掉进行下一场的舞美迁换,这些主要人物在定点光内进行的故事的延续表演,刘洪掏出手枪、王强拿出酒瓶在策划“打洋行”的行动,使观众看到了前一场故事的延续和下一场即将来临的故事。

我认为舞剧中的任何元素,包括舞蹈、音乐、舞美,都首先要为剧情叙事、人物塑造服务。舞归舞、戏归戏的状态不是好舞剧。舞蹈、配乐、舞美有机配合浑然一体展开流畅的叙事,在叙事中推进戏剧发展,揭示人物性格,同时处处看到是舞,所有空间都充满表现力地参与在舞中,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艺术评论》:总政歌舞团人才济济。舞剧《铁道游击队》无论在创作班子还是在演员阵容上,都堪称阵容豪华。

杨笑阳:舞剧《铁道游击队》荟萃了全国一流的制作班底:该剧艺术总监由总政歌舞团团长担任;总策划由总政歌舞团原政委王玉祥、张方军政委、中国音乐家协会赵季平主席担任;具体策划由总政歌舞团李社副团长、总政歌舞团创作室赵大鸣主任和我担任;同时,赵季平担任音乐总监,赵大鸣担任文学脚本编剧;我担任总编导;沈庆平、姜小明分别担任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莽姗姗担任服装艺术指导和造型总设计,著名青年作曲家赵麟的音乐才思也为舞剧增添了亮点。此外,本剧集结了总政歌舞团众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舞蹈家和优秀青年舞蹈演员,其中,分别在白俄罗斯维捷勃斯克国际舞蹈比赛、日本名古屋国际舞蹈比赛、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等国际赛场和国内“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屡获表演大奖和金奖的邱辉、刘辉、谷亮亮、唐黎维、柴明明、覃江巍、李志、苏鹏等多名舞蹈家将在本剧中精彩亮相;还特邀著名舞蹈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山在该剧中饰演芳林嫂,并担任双人舞指导。

《艺术评论》:看起来后两场没有前面那样生动,那样吸引人。相信舞剧《铁道游击队》在演出过程中仍然一直在做创作上精益求精的打磨,下一步有什么调整方案,可以适当透露吗?

杨笑阳:是的,我们在巡演的过程中一直吸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便于下一次对全剧各个场次、各个人物再次修改。具体怎样修改我们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我们会努力打磨,使《铁道游击队》成为真正意义的经典舞剧作品。

舞蹈队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 广场舞蹈 舞蹈动作 伴舞音乐

一、序言

1.广场舞的定义

广场舞蹈是社会舞蹈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构成广场舞蹈的三要素也正是构成社会舞蹈的三要素。即“这种舞蹈活动的参与者是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而不是少数专业工作者:这种舞蹈活动是以各种社会关系为基础展开的:这种舞蹈活动是一种舞蹈文化的体现,而不是纯粹的条件反射性动作,甚至病态行为。”在李辉的硕士论文中,把广场舞蹈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文中广场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舞蹈是指“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所发生的社会舞蹈行为,其所指不仅包括了人们自发性广场舞蹈,也包括那些通过外力组织发展起来的广场舞蹈,”狭义的广场舞蹈是“指人民群众出于某种身心需求在开阔的露天场地上自发的聚在一起舞动身体。”

2.华联广场的群众舞蹈简介

市立五院华联广场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十路431号。具有关资料表示,华联广场已有近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年岁久远的广场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在华联广场上跳广场舞蹈的群众。她们全都是自发性的来到这儿,一年四季一如既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达到近百人了。时间也随之固定下来,在春夏的早八点到十点,秋冬的八点半到十点半,每天都坚持来到华联广场跳广场舞蹈尽两个小时,到现在她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近百人的广场舞蹈队伍。

3.选择华联广场作为研究客体的缘由

从时间上说,华联广场舞蹈队从组建到现在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相对来说时间较长:从人数上说,华联广场舞蹈队总人数有近百人,人数较多:从年龄上说,华联广场舞蹈队成员年龄较平均,幅度不大,更有利于广场舞蹈的研究:从参与广场舞蹈的群众说,成员都是没有舞蹈基础的普通人民群众,更能体现广场舞蹈艺术的魅力。

二、广场舞蹈的本体研究

1.舞蹈参与主体

笔者了解到华联广场舞蹈的成员主要是华联广场附近的居民,大都以女性为主。她们之前从事的职业和家庭背景大不相同,有的是工厂的工人:有的是超市的服务人员:有的是最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则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帮儿女带孩子的阿姨。虽然她们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但从她们的脸上依然可以看到最真实、快乐的笑容。

华联广场舞蹈队的成员平均年龄为65岁,参加舞蹈队最短时间的成员也有一年多了,根据实地的采访得知广场舞蹈成员们每天都会按时来到华联广场,等待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有位65岁的韩阿姨说:“我家住在xxx,我每天不到八点就打家走,到这正好赶上,不到十点就得赶回家,得回家给孩子们做饭去啊,可不能耽误,”可见华联广场舞蹈对韩阿姨的吸引力之大,其实还有好多成员像韩阿姨一样,她们有的是家近点,跳完广场舞回家接孙子孙女放学:有的是回家给下班的子女做饭:没事的则会在广场舞结束之后,跟较好的舞友聊个天逛个街充实一下生活。就这样,她们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并且华联广场舞蹈队伍一年比一年壮大,现如今更是发展的红红火火。

2.舞蹈形式

广场舞蹈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在舞蹈形式上可分为三个类别:原生态广场舞蹈、加工整理的广场民间舞蹈、创作的新广场舞蹈,华联广场舞蹈应该属于创作的新广场舞蹈。华联广场的广场舞蹈大多都是葛阿姨根据网上的视频学下来,然后教给成员们。由于华联广场舞蹈队的成员年纪普遍偏大,所以舞蹈动作一般没有太大难度,简单易学。听葛阿姨口述,有的舞蹈动作还会稍加改动后再教给成员们,有时候舞蹈队成员说肩膀胳膊不舒服,想做些关于肩膀胳膊的锻炼,葛阿姨还会自己选择音乐,自编一些舞蹈动作教给成员,活动不舒服的部位。

3.伴舞音乐

广场舞蹈伴舞音乐一般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或者旋律优美简单好记的乐曲,歌曲一般为四四拍子,歌词简单易懂,有广泛的传唱性。根据实地采访研究,华联广场舞蹈队已经先后学习了近两百首乐曲,其中包括《一路歌唱》、《最动听的情歌》、《套马杆》、《荷塘月色》、《泉水叮咚响》、《敖包相会》、《火苗》、《自由飞翔》等各种民族、美声及流行歌曲。

三、全民参与广场舞的意义

1.身体健康

广场舞蹈具有体育锻炼的功能,经常进行广场舞蹈练习可以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华联广场舞蹈队的成员也表示:通过跳广场舞,自己的身体比以前硬朗了,胃口也变好了许多:参加广场舞蹈可以有效地锻炼脑力,增强记忆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记忆力衰退是自然规律,然而参与广场舞蹈的锻炼需要记忆很多的舞蹈动作、节拍及舞步,可以对大脑神经进行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通过跳广场舞,人们普遍表示朋友多了,心情舒畅了,消除了紧张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华联广场舞蹈队的徐阿姨更是表示,通过跳广场舞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瘦了,身材苗条了,没有刻意的减肥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更是体现了广场舞蹈健美的效果。

2.对舞蹈的影响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曾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在今天也是如此,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特色明显的舞蹈文化传统,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是了解这个世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而广场舞蹈作为广大基层的群众舞蹈,现在在各大城市红火发展,是对舞蹈艺术的一种传承。

3.对音乐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广场舞蹈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歌曲变得耳熟能详。旋律优美、主题欢快、通俗易懂的音乐更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总能听到那么几首熟悉的歌,音乐不知不觉的深入到了基层群众中,一代又一代,这无疑又是对音乐的一种传承。

舞蹈队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不同国家的舞蹈所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文化,下面就从基本的舞蹈动作上面来领会中西方舞蹈的艺术精神。

    1.舞蹈队形的调度。队形的调度是舞蹈中一个基本的表现形式,所谓的队形调度就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积累和想象出来的舞蹈队形[3]。它是舞蹈中人们认识情感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队形来表现舞蹈流动的线条。在舞蹈队形的呈现中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不同的文化精神。(1)长期以来,中国的舞蹈就特别讲究队形的调度,通过队形的调度来表现舞蹈情节以及情绪。舞者在舞台上调度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并在上面赋予一定的内在生命力。例如:从我国文化中总结出一下几种队形,“龙摆尾、太极图、五连环”等队形,这些队形都是通过生活积累下来的,体现着中国的文化。还有在舞蹈的队形调度上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譬如:较为出名的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其中的小溪,江河,大海都通过舞蹈队形来展现出来,时而娇小柔情,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激昂向上。通过舞蹈动作把中国人相对丰富含蓄的情感表现出来了,给人以小见大之意象,灵活性与流畅性流于言表,都表明我国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2)西方舞蹈文化在队形的调度上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因为西方人注重个性的飞扬,在舞蹈中强调热情奔放,在队形中常以单一的或者块状来表现情感[4]。

    2.舞蹈动作。舞蹈的动作就像文学的文字绘画的色彩一样,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对于抒发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动作都来源于生活,对于一个成功的舞蹈编导来说,善于将看到的和感悟到的东西用身体动作呈现出来,是比较有成就感的。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环境以及地域的差异,在舞蹈上都打上了不同的艺术烙印,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艺术精神。(1)中国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含蓄的情感,例如:中国的扭秧歌所呈现的人体动作主要是“含、收、拧”的特点,动作的发力点在于躯干,呈现的是从展到含的动态。又如:“欲前先后”是中国舞蹈中用的比较多的动律,它体现了中国舞蹈动作的基本法则。所谓的欲前先后就是想向前做动作时,首先要把身体和臂膀向反方向运动。最后达到动作运动的目的。“逢左必右”也是用于较多的动律,所谓的逢左必右就是注重动作的回法,与中国书法中的回锋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5]。所有的这些动律都可以归纳为动作的韵律之美,以及形神之美。(2)西方舞蹈动作大多表现出豪放的情感,与自身的性格有关,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就是芭蕾舞,它主要是通过脚尖朝地,通过脚尖的力度来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使人的身体发挥到极限。动作中更加要求人体的直立以及高大,腿部的伸展以及外开,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追求更多的是形式美和色彩美。

舞蹈队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她就是空政文工团青年编导――杨威。

把别的孩子看动画片和吃零食的时间用在了压腿和劈叉上的杨威当兵入伍到了部队,也偷偷把音乐和舞蹈教材装进了行囊。在部队里,她借着各种机会上台表演,又靠着良好的舞蹈基础获得了全军舞蹈比赛和会演的大奖。众所周知,从事舞蹈行业的人吃的是“青春饭”,在舞台上激情飞扬的岁月总是那么短暂,而像杨丽萍那样能跳到将近50岁,简直就是奇迹。是改行,还是进一步当舞蹈编导,继续在这个舞台上生存,这对于杨威而言,也是个问题。跳舞相对于舞蹈编导而言算是比较简单了,而编导既需要丰富的艺术思维,更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千个舞蹈演员里也难出一个编导。抱定决心后,她开始刻苦学习,在艺术的江海里遨游翻腾,呛几口水就当是交学费。还是那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话老理儿永恒。1978年,她考进艺术学院,毕业时以一段《唱出火红的信天游》获得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

在老一辈老师的教导之下,在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中,她的天分与勤劳渐渐显示出优势,既有清丽脱俗之形象,更有“灵魂参与进来的厚重”。如鱼得水的她视野拓展很快,接连创作出《紫色》《情怀》等多部作品。其中表现空降兵女兵的舞蹈《云上的日子》,更是空灵美妙,冲破了军事题材舞蹈固有的粗线条风格,像微风白云里一首迤逦的抒情长诗,打动评委获得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的编导一等奖和全国第五届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

2000年,她编导的舞剧《阿炳》获得了当年的国家文华奖的编导奖。放下奖杯,她全心投入到另一部大剧的创作之中。这部戏就是风靡半个多世纪的歌剧《江姐》的姊妹篇――舞剧《红梅赞》。《江姐》中的人物取自经典红《红岩》,人物形象丰满,歌曲婉转铿锵,这是一部难以超越的艺术品。而再创作时的难度很大,太像又没法创新,太不像又将被称之为脱离原著,孤立无援。杨威在想,她是可以用肢体语言代替台词和演唱的,这是艺术与艺术的转换,只要找到“桥梁”,那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江姐抱着孩子跳舞,那观众会不会感到震撼呢?诸如此类的想法每天她都梳理许多条出来,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过,按照角色、情感、情节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编,在排练中又一个演员一个演员地纠正,如此反复,反复如此,如果没有毅力和能力恐怕早就撑不下去了。舞剧《红梅赞》终于登上舞台,满场是大家熟悉的“江姐”、“小萝卜头”、“疯老头”们,与众不同地“失去言语”,却在锁链里跳着奔放的自由之舞,美得让人泪流满面。表演结束,演员一遍遍谢幕,只是谢幕的人群里没有她,但是演员们知道,这整个舞台,到处都是杨威导演的影子。

舞蹈队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时代同步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是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负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一、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同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绚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所以民间舞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举凡狩猎、战争,或者、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中第一个高峰,其乐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形成身心一元论的明确的乐舞美学思想。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化精华的博大载体。

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曲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朝时代,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来。现在,中国舞蹈空前繁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察我国舞蹈发展艺术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两条主线贯穿其中:其一就是发展(既舞蹈艺术的时间性);其二就是交融(即舞蹈艺术的空间性)。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是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底蕴,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舞蹈的发展,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极其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随着国家的统一,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机遇。它必然会在不断交流中改进、提高、创新,通过舞蹈艺术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互关照,协调统一,使舞蹈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

二、我国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舞蹈强调以民族民间舞为主,强调反映现实生活,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的同时,对新的形式风格与个人独创性也有所束缚。80年代以后,虽然坚持民族风格仍是中国编导们的自觉行为,但对民族风格作了辩证宽泛的理解,对舞蹈家们的自由独创性,也采取了积极鼓励与比较宽容的态度,因而,舞蹈创作形成了全面多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舞蹈比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会演形式,80年代演变为比赛评奖活动。如1980年、1986年、1995年3届全国舞蹈比赛,1986年全军第一届舞蹈比赛和1997年、1987年、1994年的第四、五、六届全军文艺汇演的评奖,与1986年舞蹈录像评奖;1990年底的少数民族舞蹈比赛,1986年、1992年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1985年、1988年、1991年、1994年、1997年5届全国艺术院校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85年、1987年的两届全国芭蕾舞比赛,以及群众业余舞蹈比赛、少儿舞蹈创作比赛,地区性、行业性的会演评奖,和自1987年起到1997年举行的5届中国艺术节,还有各地区定期的、专题性的、文贸结合的艺术活动,都为舞蹈新创作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大好时机。

(二)举办个人舞蹈晚会

1980年陈爱莲首开中国舞蹈家举办个人晚会后,崔美善、孙玳璋、赵青、刀美兰、资华筠、姚珠珠等老一代舞蹈家以及杨丽萍、周洁、胡嘉禄、李晓筠、陈慧芬、张润华、张平、宋庆吉、周桂新、李忠梅、丁洁、马家钦、徐秋萍等青年舞蹈家相继推出了个人舞蹈晚会。同事,1987年举办了贾作光舞蹈艺术50周年纪念活动、1990年举行了陈翘从舞40周年的纪念演出活动。此后敖登格日勒、沈培艺、卓玛、瑜玮、沙呷阿依、迪里娜尔、李玉兰等30余位举办了一系列的个人舞蹈晚会,展示了各舞蹈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显示了中国舞蹈家们的成熟,也标志着当代中华舞蹈文化发展的高度。

(三)中国现代舞的崛起

中国新舞蹈的先驱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都是从现代舞的学习与创作起步的,但因现代舞当时难以被群众接受,很难得到发展。于是,他们转而投入到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民族舞蹈的创作中。5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与过分地强调民族特色等原因,西方现代舞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斥。60年代,自美国学习现代舞归来的郭明达难有用武之地,直到80年代初他才开始传播现代舞的系统理论,对中国现代舞的兴起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华超的《希望》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随后,王连成又自美国归来,对现代舞的技法有了更多具体的传播。而上海的胡嘉禄经过顽强的创作实践,走出了自己的中国现代舞之路,创作出了一批形式感比较鲜明的现代舞作品。同时,阮少铭、谢铭的《命运》,王玫的《潮汐》等优秀的现代舞的出现,使现代舞开始能有较多的人接受。1987年,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班成立,3年后,一批现代舞作品集中涌现,其毕业生秦立明、乔杨在1990年巴黎国际现代舞比赛中,以《太极印象》与《传音》的创演,获得双人舞头奖。这是借鉴西方现代舞发展中国现代舞的一条渠道。其实,中国现代舞还有一条自在的渠道,就是中国一向强调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本身,既孕育着中国现代舞必然的降生。反映新的生活与思想必然要有新的舞蹈观念和新的舞蹈语汇的创造,于是《海浪》《无声的歌》等一批非古典、非民族民间又非西方现代舞风格的中国式的现代舞脱颖而出。

(四)活跃的部队舞蹈创作

中国有三支舞蹈部队,一支是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地区、县的舞蹈团体;一支是广大群众既各行各业职工业余的社会舞蹈活动大军;还有一支主力大军就是中国人民各总部和各大军区的40个专业歌舞团队以及千余名舞者。部队舞蹈创作一贯具有战斗性、时代性、创作性强的特点,从创作的思想、作品到编导、演员的素质常常走在当代舞蹈发展的前列。自《进军舞》始,五六十年代的《飞夺泸定桥》《洗衣歌》《丰收歌》等舞已风行全国;70年代末的《割不断的琴弦》《刑场婚礼》又开部队舞蹈新风;80年代初,部队舞蹈创作有了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形式,更多的优秀人才。如《士兵》等军事题材的部队舞蹈;《希望的田野》等民间舞;《海燕》等新创舞蹈佳作,都出自于部队的编演。

(五)学院派舞蹈的兴起

1978年,在1954年开办的北京舞蹈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舞蹈学院,该院随即成为中华高等舞蹈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拥有强大的教师阵容,并广聘各国的专家授课,培养出了一批批从事表演、编导与教育工作的舞蹈专业人才。他们通过艰苦的创作演出实践,推出了一批批学院派富有创造性的优秀舞蹈剧目,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学院派舞蹈,是在不断地融汇古今中外成果的过程中,规范形成体系,又在规范形成体系的基础上再不断吸收、融汇、发展、完善,因此,它没有刻板性,而是既具有科学规范性,讲究技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有敢想敢创的激情,锐意求新的精神,显示着青春的朝气,艺术的灵气和生命的活力。前期曾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等名作;80年代又出现了《木兰归》等优秀新舞。范东凯、张建民编导的《长城》更以其凝炼有序的编舞,雄伟悲壮的气势,震撼着人心;张继刚通过《俺从黄河来》等系列舞蹈,走出了90年代民间舞发展的新路。而《山河祭》等舞剧创作,则显示了当代中国第四代舞蹈编导对舞剧交响化与新风格新形式的新探求。另外,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和中国人民艺术学院舞蹈系,为少数民族和部队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在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中,这两个学院的毕业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虽然它们的风格不同,但它们共同的系统,规范性的表演,精心独创、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为提高当代舞蹈的文化层次,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六)歌舞晚会电视转播频繁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纪念性的庆典活动与节日晚会越演越盛,节庆晚会少不了歌舞,电视台歌舞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已成为全球华人盛大的艺术节,歌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每年的国庆节、八一建军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以及北京、长春、上海、四川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的开幕式,各种颁奖晚会,各种大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等等都有大型的演出晚会,也都少不了歌与舞。同时歌中舞的作用越来越大,即使杂技与小品中也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舞蹈成分,舞蹈把欢乐与美带给了人们,一些晚会也越来越把歌舞作为它的基础选择。

(七)旅游歌舞方兴未艾

现代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现象,旅游业也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各地人民的有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旅游歌舞也随之兴起。首先在一些星级饭店、宾馆及剧场中,有招待游客的歌舞表演,如西安人民剧场经常有当地省歌舞剧院或市歌舞团的古乐舞表演,北京歌舞团在北京宾馆剧场的清宫舞演出,曲阜孔庙中的《祭孔乐舞》《萧韶乐舞》表演。其次,进入90年代以来,各地不断兴建了一批人造景观和主体公园,如深圳继建起锦绣中华萎缩景区、民俗文化村之后又建成世界之窗和欢乐谷,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世界公园,曲阜的六艺城,昆明的民族村,珠海的圆明新园等。这些人造景观中,大部分有相应的歌舞表演。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兴建的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中,旅游歌舞表演活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深圳民俗文化村简单的大游行到《中华百艺盛会》《东方霓裳》《龙凤舞中华》的演出,世界之窗的剧场与广场结合的大型歌舞《创世纪》《跨世纪》《千古风流》《天地浪漫》,欢乐谷的《欢乐无极》等等晚会的演出紧跟时代同步发展,为中华旅游歌舞和舞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是必然的,而舞蹈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创新、完善是我们每一个舞蹈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哈哈.《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