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作文

短篇作文

短篇作文

短篇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短篇小说 沃尔特•米蒂幻想 现实生活

一、引言

20世纪初诞生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最富活力的文学理论派别之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彻底摈弃了传统文学理论那种只关注作者主观意识活动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方法,极力主张客观地从文学作品内部来研究其独特规律,认为形式是艺术特性的惟一载体,强调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则来自于形式、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的著作众多,所涉及面也很广,其中他们给予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相当的关注与研究,例如: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中对于情节结构的论述、艾亨鲍姆(Eichenbaum)的《“形式主义”方法的理论》中对于情节结构的阐述和托马舍夫斯基(Tomaszewski)的《论主题》中对于叙事方式的讨论等等。这些文章中关于短篇小说的论述形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短篇小说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为理论依据,旨在通过对詹姆斯•瑟伯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的解读,再现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及这篇短篇小说的精髓之所在。

二、俄国形式主义视角下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

在美国文学史上,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和欧•亨利之后最出色的幽默大师。和前两位大师一样,他的作品同样植根于美国本土文化,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严肃、丰富的社会意义,继承和发扬了美国文学的幽默传统;而不同的是,瑟伯把文学作品中的幽默风格与深刻文化内涵及生活哲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夸张地刻画出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性格,以此给予人们某种启示,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时代的真正问题。论及瑟伯的作品,最出名的当数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其中的主人公沃尔特•米蒂(Walter Mitty)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幻想者的代名词。瑟伯笔下的米蒂是个没有特长而且缺乏闯劲的人,他只能通过幻想来逃避他所应付不了的现实。从俄国形式主义短篇小说观的角度出发,本文将逐步进入到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文学性具体体现及叙事方式中去体验它的艺术特质。

1.情节结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组合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对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有详细研究,并在他们的论著中作了细致分析,例如:什克洛夫斯基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一文中指出:“短篇小说是各种环形结构和层次结构的组合,而且还由于不断发展而变得复杂了。”在艾亨鲍姆的《“形式方法”的理论》一文中,他指出:“短篇小说不仅需要有故事情节,还需要有对故事情节的反应,它需要排除巧合。”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不再从作者或时代背景或小说内容作文学批评,而是研究作品结构本身的规律与特点。这一新视角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其后的文学批评方向。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情节结构是两个层次(幻想和现实)和四次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组合;通过两个层次之间的四次交替,米蒂的隐秘生活不断发展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开篇主人公米蒂先生激烈的战争幻想,随后转入现实,惧内的米蒂开车载妻子一起去做发型和购物,被妻子斥责车开得太快;接着在找泊车地点时路过医院,第二次陷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富豪,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却连倒车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忘了妻子交待的任务正不知所措时,报童卖报吆喝的有关地方法院开庭的事又使他走神,第三次陷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个神,出庭作证由于自己的英勇而制止了一起谋杀案,随即赢得被他救下的美人的青睐,并且让欺侮她的地方检察官饱尝了拳头,骂声中又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妻子吩咐要买的小狗饼干;妻子的头还有一会儿才能做好,等待她时随手捡起的一份过期的杂志,上面“德国人能否靠空中力量征服世界”的标题以及轰炸机和街道废墟的照片又使他第四次进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一位空军上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最后被妻子拉回现实,然后去停车场取车的路上途经杂货店,妻子进去买东西,要他在外面等,这时下起了雨,他靠着墙点起了一支烟……

在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米蒂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并不是巧合,而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他思绪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效应,例如他妻子说:“你又神经紧张了……我劝你找任肖大夫检查一下”,随后他又在开往停车场时路过医院,所见所闻使他产生反应,陷入医术精湛的医生幻想。同样幻想中的骂声“你这个卑鄙的!”让米蒂跳回现实生活,想起妻子嘱咐让买的“小狗饼干”;看到“过期《自由》杂志上《德国人能否靠空中力量征服世界》的文章以及轰炸机和街道废墟的图片”又让他返回幻想,继续自己的英雄之旅,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上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自己的无所作为),米蒂无所适从,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找到自我。

2.文学性具体体现:情节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者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认为文学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使生活陌生化的过程中。就此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概念,把“文学性”更加具体化,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这样写道:“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把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无足轻重。”随后他又把“陌生化”运用于小说,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

在这篇小说中,米蒂的幻想就像电影小说中的老套故事情节一样让读者感到熟悉,例如:“我们一定要冲出去……飓风马上就来……这架巨大的向前冲去的八引擎海军水上飞机里的全部人员,各自操纵着自己管理的部分。”而现实生活中米蒂更是再普通不过了,例如:妻子说他车开得太快,停车场倒车倒不好,忘记要买的东西,还有不断地唠叨“小狗饼干”引起路人的注意等等。作者把这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小说情节中米蒂穿梭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创造性的变形产生一种陌生化效应,让读者感觉与现实生活与众不同,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延长,体现了这篇小说真正的文学性。此外,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米蒂夫人(Mrs. Mitty)和小说中不断变化的场景与人物则扮演链接米蒂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锁链,反映了米蒂的惧内心理以及现实生活的无意义。

3.叙事方式:作者视角下米蒂行为举止及隐秘内心世界的展现

托马舍夫斯基在《论主题》中说:“短篇小说与戏剧不同,它不是专门靠对话,而是主要靠叙述展开的。它必须以叙述来引入情境、性格描写和活动等方面的细节;因为是以叙述为基础的,所以讲述的因素在短篇小说里就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这表现在短篇小说里就是有讲述人出场,小说本身依靠他而联为一体。讲述一般分抽象讲述和具体讲述,也有采用混合体系。在抽象讲述中,作者作为讲述人无所不知,乃至主人公隐秘的内心世界。在具体讲述中,全部叙述都随讲述人的内心感受过程来进行,并且在每一个描写时,都有关于讲述人是什么时候、怎样得知这一切的解释。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关于叙事的论述为日后叙事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叙事学的研究至今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热点。

这篇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是采用抽象叙述,即从作者的视角来观察主人公米蒂的行为举止及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又采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和空间混合来展现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替,让米蒂这个生活中的懦夫不断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英雄,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穿梭,例如:在找停车地点时路过医院,陷入幻想: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富豪,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却连倒车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而过期杂志上的文章和图片使他再次进入幻想:一位勇敢的空军上尉,在战争中临危不惧向前冲,最后被妻子拉回现实。正是这样独特的叙事方式表明现实中米蒂的生活状况及米蒂与妻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平铺直叙米蒂这个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活动。

短篇小说的结尾也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艾亨鲍姆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细致而形象的比较:“在长篇小说里,在最高点之后应当出现某种坡度,在短篇小说里,在达到的顶点处停下来则更为自然。我们可以把长篇小说比作一次经过不同的几个地方的长途散步,设想要平静地返回原地;短篇小说则可比作攀登一个山岗,目的是从这个高处为我们展现视界。”也就是说短篇小说的结尾会传达某种意味深长的含义或者潜在而宏大的情感内容。

本篇小说的结尾即是如此:“他面对行刑队,挺直而屹立,自傲而轻蔑,‘永不战败’的沃尔特•米蒂,到了最后关头还是不可思议的。”别具一格的结尾似乎是一个放大了的寓言:米蒂代表了社会上微不足道、不被重视的小人物和生活中的失败者,只有在幻梦中才能得到慰藉、受到尊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像幻想中的米蒂大队长、米蒂医生、米蒂神和米蒂上尉一样:梦境中的米蒂永远是神秘莫测、不可战胜的。

三、结语

这篇短篇小说整体一气呵成,并没有因为在米蒂的幻想和现实之间穿梭而打断文本的统一性。通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来解读詹姆斯•瑟伯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的情节结构,文学性具体体现和叙事方式,本文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及这篇短篇小说的精髓之所在。想象世界中的米蒂英勇果敢,充满豪气,所做的一切都能带来改变命运的效果;而现实世界中的米蒂却碌碌无为。米蒂对这个想象世界的留恋恰恰反衬了他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像一个追寻者要靠不断地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穿梭来继续自我。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米蒂这个使人同情又有些可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思考,深化对这篇短篇小说的审美感受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薇坚:《詹姆斯•瑟伯和他的幽默》,《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传珍:《人文补课――20世纪西方文论概览》,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3]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短篇作文范文第2篇

长篇大作或系列丛书由于是童书出版业的主流产品,并因其精心打造、豪华包装、强势推出,获得了生的权利和长的空间,市场认知度也在多方培育、全力拓展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近两年已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和特定的操作模式。这种现状对我国刚刚启动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刚刚学会经营文化产品的出版业来说,应该是件大好事。尽管这种运作模式越来越接近“马太效应”――越是长篇越好出版,越好出版就越出长篇;尽管长篇不一定长命,更不一定与典藏传世画等号。儿童文学中的长篇们越长越高大,越长越魁梧。在这些列阵整齐的“巨人”面前,儿童文学中的短篇们就像营养不良的“弃儿”,不仅没怎么长大,骨骼、肌肉还有着萎缩的迹象。

短篇小说的长势之“衰”,笔者以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找原因。

一、关于作家

笔者供职的儿童文学期刊,每期都有随刊发出的读者调查表,从反馈中能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趋向。每期统计下来,“最喜欢读的作品”一栏,原创短篇小说的票数最多,理由简单明确:篇幅短小、文字简洁,不占太多的课余时间,可以一口气读完;节奏紧凑,故事生动,容易记忆并转述给同学们听。一张张从全国各地汇总来的读者调查表,反映了小读者们盼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反映出他们对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和阅读热情。

大有大的长处,小有小的特色。出版社和杂志社都在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理应受到相关各方的应有尊重和支持,尤其应得到创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但如今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最头疼的工作是向作家约稿,特别是向“大作家”约“小短篇”。网络、电话、传真、信函……说实话,现在的约稿“硬件”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是好得多,可约稿结果比起八九十年代又糟得多。A说,正为出版社赶写长篇,实在没时间写别的;B说,自己的孩子已成年,身边没有了生活素材;C说同样要构思、费时又费力,早就不写短篇了;D有些不好意思,主动提出,要不从我的长篇中节选一段转载吧;当然还有E、F、G等人根本不理你……

今天的“80后”是很少羡慕前辈人的,但是如果他从事的是儿童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他一定会羡慕八九十年代的老编辑们。那时的编辑向作家约稿,与他们交流对作品的意见,真的是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许多著名作家谦逊热情,不仅如约为孩子们欣然提笔,有时还会主动寄来大作。八九十年代短篇儿童文学的作家还很多,他们安心、诚心、用心地为小读者写作,因而好的短篇小说也很多。优秀作品保证了期刊的高品位、高质量,读者叫好,发行量飙升。那个时代是儿童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如孙幼军的《打赌》、张之路的《题王许威武》,堪称是儿童文学中的短篇精品,至今读起来仍然韵味无穷。

可惜,在近年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这么优秀的短篇小说了。因为各种原因、多重诱惑,许多作家很实际地规划出自己的创作方向,心无旁骛地在名利双收的“星光大道”上奋进。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坚持在为孩子们创作短篇,他们略显孤独地耕耘在这块日渐贫瘠的土地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延缓它的“沙漠化”速度。他们的坚忍、执著令人肃然起敬,但这些作者的数量相比之广大小读者的阅读需求,就显得很是势单力薄。

触景生情,我们由不得要怀念法国文学巨人雨果了。他曾经极其庄严地讲过:“书籍作为书籍,属于作者,但作为思想,书籍属于――这个词并不是太泛了――人类。每个人的智慧都有这种权利,如果作家的权利和人类精神的权利这两种权利当中的一种,应该作出牺牲,那么就应该是作家的权利,因为公众的利益是我们惟一关注的所在,我宣布,大众应该放在我们前面。”(1878年6月17日《国际文学代表大会开幕词》,《雨果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第二版,第294页)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的奉献精神使雨果的人品文品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且这种具有榜样力量的光芒已经闪耀了一百多年。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公众的利益”是我们作家的“惟一的关注所在”吗?上百万小读者的需求是放在我们自身利益的“前面”了吗?

与短篇创作的消极状态相比,期刊等文化事业的经营环境又空前开放和宽松,为期刊的规模化、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儿童文学期刊借势扩版,月刊改半月刊,半月刊改旬刊,改周刊……编辑部门也添丁进口,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表面上看,可供发表短篇小说的平台不断扩大,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专职人员进进出出,儿童文学期刊界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规模化经营是个既科学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诸多规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探索把握,很多经验也需要在多次成败中积累,其中核心的一环是从业人员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于人的精神需求的产品,尤其是作用于青少年精神需求、心灵启迪的文化产品,其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资质必须“高保真”。因为编辑人员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常常能决定一个期刊发表作品“门槛”的高低,最终影响到期刊的内在品质和整体风貌,以及读者对它的期望值和关注度。目前的情况是,专业人员流动性强,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参差不齐,奉献精神和职业忠诚度明显低于八九十年代的老编辑。为了丰富栏目,填充版面,在“力作”稀缺、“门槛”降低的情况下,不少编辑尚不具备“批判性的分析能力”和“超然的眼光”,处理稿件又比较潦草,有些作品明显还在素材阶段就被当成成品报了上来。有些编辑不敢删改某些作者的作品,怕伤了和气,以后人家不给写了。有些编辑不愿意动脑、动手去修改稿件,以为“文责自负”,万事大吉。碰上好作家写了篇好小说,约稿编辑算是捡了个大便宜;碰到知名作者写了篇不怎么出色的作品,也权当名篇报上来。碰到素材很好,构思、笔力明显不逮的作品,看不到编辑帮助其提炼、提升的痕迹……种种现状,反映出我们某些从业人员不仅自身能力不足,对编辑这项神圣工作的职能、特性和意义也缺乏基本的认识,以为完成了栏目或版面的上稿量,每期刊物不开天窗,就算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者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致如潮佳评,提高作者的专业声誉和自我评价,吸引到作者原本想要吸引的目标读者,而且读者群的数目大到令作者有足够的自信再度提笔写作、发挥创造力”(《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4页,齐若兰译)。这段文字讲明了文学编辑处理文稿的重要意义、对作品和作者的推动作用。反观我们某些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准,作者不情愿拿出作品给你,我们自身的“缺陷”是不是原因之一呢?“最好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肯定、尊重、欣赏,并且在才能上互补,这种关系才能造就出最好的书”(同上,第6页)。如果一位文学编辑不能对作家的作品作出有价值的判断,不能对作品的创作提出精道的见解和建议,再缺乏对作品的艺术感觉和欣赏热情,那么作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一位缺少共鸣的“外行”呢?文学编辑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作者的“知音”,作品的“知音”,读者的“知音”,并在作者和读者间架起“心心相印”的桥梁。

三、其它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创作的生态环境有些冷清,这似乎也是一种“马太效应”――越弱小越被忽视,越被忽视就越弱小。

文学理论评论界很少关注儿童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现状,对其创作队伍、创作质量、题材特色、发展走向等问题基本上没有研究,对具体作品也很少评论、推介、指导。在各个级别的文艺论坛、专题研讨、作品评论会上,短篇儿童文学的创作很难拥有“话语权”。

短篇作文范文第3篇

提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下简称为“村上”),大家可能马上会浮现出“诺贝尔文学奖”“挪威的森林”“马拉松”等词汇。没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这位日本作家,其作品乃至私人生活都不断地进入公众视线,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村上的著作除小说外,还囊括随笔、翻译、记录文学等多类。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村上文学的核心总是长篇小说――从1979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始,之后有1987年引起“村上热”的畅销作《挪威的森林》,2002年的奇幻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直至2013年最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是因为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他的中篇、短篇小说都被当作实验场,从中获得的东西被吸收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就是村上的长篇小说如此优秀以及名气一般大于其他篇幅小说的原因之一。

一、《背带短裤》简介

而这次映入笔者眼帘的恰巧是村上的短篇小说《背带短裤》(以下简称为《背》)。它记录了妻子的朋友向“我”讲述的一个离奇故事:朋友的母亲五十五年来第一次出国旅行前往德国,回来前去给丈夫买背带短裤作为礼物,却在购买的三十分钟内突然决定与丈夫离婚。因为“睡在心中很久的一种模糊的意识突然苏醒,并渐渐变得清晰明了”,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多么憎恨自己的丈夫。母亲回日本后也不向女儿解释原因,与女儿维持了长时间的不联系状态,直至两人一起参加亲戚葬礼后在咖啡店聊天,才让也已成人的女儿原谅了她。

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年为家庭付出的、没有自我的女人,在旅途中发现自我、获得自立的故事。故事中父亲的不忠造成了母亲心中长年的积怨,而故事的关键即导火索就是那条代表了丈夫及家庭多年束缚的背带短裤。母亲选择离婚看似突然甚至荒诞,实则是多年沉积火山的爆发。但要深刻理解这个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文本表面,更应该联系其前后的作品及挖掘其社会意义。

二、《背带短裤》中的无常观

笔者所谓的联系《背》前后的作品来解读小说,灵感正是来源于上文所提及的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这一特点。

实际上《背》收录于村上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中。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村上的一本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集,在其长篇中同样创作手法的只有《挪威的森林》。从时间上我们进一步可发现,这部短篇集是在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前的1985年出版的,作为手法的确可以称为《挪威的森林》的实验场。1991年《全集1979-1989》(第5卷)出版时村上自己也说:“我需要这种一字一句据实以录的伪装。我一直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叙述者尼克・卡洛维这个人物抱有浓厚兴趣,这也就是我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最直接的诱因……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我恐怕永远都无法写出《挪威的森林》。”

而“旋转木马”上的”鏖战“又代表什么?只要坐过旋转木马的人都知道,它总是以同一速度在同一地方兜圈子而已,哪里也到达不了,谁也超不过谁,谁也不被谁超过。然而我们却在这样充满轻松、祥和气氛的旋转木马上针对假设的敌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鏖战,其结果必定是徒劳。因此村上在这个小说集中收录了八个徒劳的故事:千里迢迢在国外为丈夫买来合身的背带短裤,回国后她却毅然决定离婚开始新生活;好不容易觅得动心的油画,临行前却被她浇上煤油付之一炬;美貌骄傲的公主令人不敢仰视,却在雪夜合宿的凌晨“无意”间钻进了“我”的毛毯…… 故事的发展永远与最初的设定背道而驰,无常的同时却也让人获得了迷茫后新生的,这就是村上所谓的“旋转木马”上的“鏖战”。

得益于从小沉迷品读世界文学全集,村上很熟悉希腊神话。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他就完成了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精彩互文。而这次村上则是让人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石头”(Stone of Sisyphus)的故事。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但因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众神打入地狱服苦役:将一块巨石从平地推上高高的山顶,而每次快要推到顶时石头必定由于自身的重量陡然滚下山去。于是他重新推石上山,如此周而复始,纯属徒劳。明知徒劳,却又不能停止这种荒谬的劳作,这在村上春树笔下演变成了旋转木马上的鏖战。虽然骑旋转木马比推石上山轻松有趣得多,但在徒劳这点上并无不同。

并且村上的小说除了希腊神话外,在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都有明显的西化痕迹。但透过外在,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识、意趣的深处,仍受到浸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等的影响。人生徒劳即人生无常,凡事非永恒存在并难以靠主观掌控,无人能与这种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这既是岛国日本所酝酿出的日本文化的深层的孤独感和审美意识,也是《背》中隐藏的对于人生的解读,同时还是故事中朋友的母亲产生自我解放意识的基石。

三、《背带短裤》与熟年离婚

《背》从社会意义方面解读,我们则可发现它隐射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熟年离婚。

熟年离婚指的是长年(一般指二十年以上)相伴的中年夫妇的离婚,其显著特点是主动提出离婚的大多数为女方。这个现象起源于日本,在日本也尤为严重,而背后的推动原因有二,一是丈夫退休,二是子女的自立。具体说来,由于平时忙于工作,部分日本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业余爱好,也没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发时间,完全粘在妻子身上;再加上常年为公司奉献,他们并不具备打理家事的能力;又因大多日本人的“核家庭”的构造,相较于大家庭而言,夫妻注意力和矛盾不容易被分散和缓解,自然导致夫妻争吵率的提高及引起妻子的反感,最终导致了一些50岁以上的妻子在子女成人后主动选择离婚。

《背》把故事设定在国外旅行途中,不仔细揣摩的话容易让人误以为仅仅是因为出国旅行的新鲜感让妻子得以解放。她所见的景感觉新鲜,所见的人感到亲切,沉睡在肉体深处的种种情感被唤醒,没有了落寞、恐惧以及烦恼,丈夫、女儿与家庭,那些曾经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统统被抛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在德国这样一个异域空间,她重新找回到了独立自由的感觉。实际上不管是从故事中的母亲的年龄(五十五岁)还是从她选择提出离婚的时间点(女儿大学二年级)来看都完全符合熟年离婚的定义,并且促使母亲下定决心离婚的除了在买背带短裤时经历的一切外,必然包含了女儿已成人等现实因素的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背》也是一部讲述了熟年离婚的故事,它关照了日本社会熟年离婚案例日趋增长的事实,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短篇作文范文第4篇

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对话的会话含义开题报告ƪһ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 号:

论文(设计)题目: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对话的会话义 学院: XXX学院 专业: 英语教育 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XXX 学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副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其主要任务通过分析两个原则在文学中的应用而指导分析文学作品。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整体介绍论文的结构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对相关文学作品和语用学理论的文献论述。,第三章介绍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 第四章运用两个原则对欧亨利小说中对话进行分析,第五章论文总结。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本论文的基础条件是不同的语言学家对相关理论的运用研究。

研究路线是运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对欧亨利短篇小说对话进行分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两个原则在文学中的应用指导分析文学作品。

4、主要参考文献

Grice, H. P.1975.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uang, Guiqing. 2009. From Language to Pragma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Xia Men:

Xia Men University Press.

O Henry. 2004. Short Stories of O Henry Qing Dao:Qing Dao Press.

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姜望琪,2003。《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注:一式三份,学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议书

X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篇二 附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系 别:

专 业:

英 语 教 育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善于观察生活各个方面,其故事人物一般都是他寄予同情的小市民,情节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国内外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他的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欧亨利小说的结构艺术。象他的独特的小说结尾;他的小说的写作技巧与风格,象充斥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的幽默与讽刺。以及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评论家弗门(hjforman)认为亨利具备漠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

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但从世界范围来进行衡量,象欧亨利在《四百万》中那样以明快,抒情的描法写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写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快乐的小说实不多见。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在戏而不谑的讽刺和怒而不哀的揭露中,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抨击。

本选题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在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在作者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小人物、骗子、富翁等。这些形象已有不少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典型。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人们认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提供了生动而准确的形象材料。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欧亨利是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家。本课题研究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写了许多故事,围绕虚假的掩饰,无情的欺骗,伪装的高贵等主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贫穷但快乐的小人物,善良的骗子,阴险狡诈的富翁等等。他运用写实手法,具体刻画情节,同时穿插幽默与讽刺于情节中,成功的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独特的小说结构艺术,写作技巧与风格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的。很有研究价值。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涉及到四大步骤:选题、查找资料、定题和写提纲,以及最后完成论文的主体部分。选题是基于阅读多篇资料后所得到的感想,收集的资料来源于学校图书馆,系资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互联网。定题和写提纲是在详细阅读查找的资料后,对自己所获得信息的选择和综合。

本课题将从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写作手法,如写实手法,情节刻画和幽默与讽刺手法及作品体现的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研究怎样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对深化作品主题和体现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意义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研究工作进度: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e.hudson long, ohenry the man his work[c]. new

york:russell russell, 1969.

[2] mathiews, franklink, introduction to the ransom of red chief other ohenry stories[c]. new york:doubleday, doran company, 1921.

[3] medrick fred.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m].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ohenry, heart of the west[m]. new york: mcclure, 1907.

[5] ohenry, the four million[m]. new york:dobleday, doran company. 1906.

[6] 荣四才. 欧亨利与欧亨利奖[j]. 外国文学. 1993(6):34 35.

[7] 吴伟仁.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六、教研室评议意见:

教研室负责人

年 月 日

七、系领导审核意见:

短篇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对比手法 《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

一、前言

埃德加・爱伦・坡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在美国文学史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是英文短篇小说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其短篇小说就题材风格和想象力而言可称为欧美文学中的奇葩。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作品都遵循他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效果论”。这种创作风格在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成功地收到预期的恐怖效果。

二、对比手法在《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的运用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构筑小说、塑造人物,是众多小说大家及小说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段,而这种写作手法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说篇幅短,情节简单:因受到福图纳托的侮辱,绅士蒙特雷塞伺机报复,蒙特雷塞以鉴别真假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为名将福图纳托骗至他家族的地窖并将其活埋在壁龛里。坡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由杀人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其犯罪心理和作案过程,让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惊惧。

1.人物名字的对比。为了印象与效果的统一,坡在为人物确定名字时采用了语言象征的表述方法,使故事耐人寻味。“仇人”福图纳托(Fortunato)的名字与英文中“fortunate”发音相似,意为“幸运”,他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在生意场上做的很成功,但是,在一生的幸运之后,他却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被活埋;而“复仇者”蒙特雷塞(Montresors)与英文中的“monstrous”发音相似,意为“魔鬼”,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福图纳托的快乐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伤害,但不幸运的他却将幸运的福图纳托封死在地窖的壁龛里,从而扮演了“魔鬼”的角色。作者用这种对比使阅读者初步了解了他的语言魅力,感受到恐惧。

2.故事发生环境的对比。在这个故事中,它的背景是上下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地上的世界,人们正在庆祝狂欢节,一片喧嚣,令人兴奋,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代表着生的欢乐;地下的世界则寂寞阴暗,寒气逼人,有着成堆的白骨,满墙壁的硝,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而这个地下世界正是蒙特雷塞选择的谋杀地点,代表了死的恐怖。在搀扶福图纳托走下地窖时,蒙特雷塞取了两只火把(flambeaux),开始关于火把的用词是“flame”(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随着他们深入地窖,到福图纳脱葬身之时火把变成了“glow”(微弱的火光),这象征着福图纳托正在由生的世界走向死的世界。两种环境的对比描写给阅读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

3.人物服饰的对比。在小说开始时,作者介绍福图纳脱“扮成小丑,身穿杂色条纹紧身衣,头戴圆尖帽,上面系着铃铛”;而蒙特雷塞在福图纳脱同意去鉴别葡萄酒后“戴上黑绸面具,把短披风紧紧裹住身子”。二者的服饰差别很大,在阴冷的地窖中,这种差别变得更加明显。蒙特雷塞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自己穿了厚厚的衣服足以御寒,这表明他的谋杀是有预谋的;相比之下,福图纳托有些感冒了,穿的又少,在寒冷潮湿的地窖中不断咳嗽,显然他对这次“品酒”没有多少戒心。并且,福图纳托衣着鲜艳,说明他很懂得享受生活;蒙特雷塞“带着黑绸面具”,代表了死神,这是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作者让阅读者在了解“复仇者”真正目的的情况下洞悉谋杀全过程,使阅读者身临其境,加深了小说内容的恐怖效果。

4.故事各情节描写所占比重不同。在《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作者通过紧凑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表现恐怖的主题。这篇小说中只有两个人物,蒙特雷塞和福图纳托,复仇的原因也只是简单的暗示:“福图纳托对我百般迫害,我都尽量忍在心头,可是一旦他胆敢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了”。对于复仇的情节,坡则描写了两个人物的见面,然后详细叙述了蒙特雷塞如何把福图纳托骗入地窖再将之活埋的全过程。作者在描述这一过程时,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步步铺陈,不厌其烦的描述每一个细节,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各情节描写的不均衡,才使阅读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复仇的过程,引起共鸣。

三、结语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笔考究,语言简练,小说内容环环相连,使阅读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紧张、疑惧的气氛中。在《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目是为主题服务的。正是由于对比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的使用,才显现出其独特的恐怖魅力。和爱伦・坡其他的恐怖小说相一致,这篇小说充分说明爱伦・坡是一位杰出的恐怖小说大师,他的文章结构紧凑,正是他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使其作品拥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选》,外文出版社,2000。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