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政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9-01

在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指导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大纲、教参的要求把经典原理讲给学生听、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在教材上画重点,课后背所记重点、笔记。长期以往教师越教越乏味,形成思想政治课难教,思想政治课难学,思想政治课谁都可教的局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有“全体性”特征,教师必须树立“全体性”教育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政治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听讲、记笔记、背笔记的被动学生局面,而应放手发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现新问题,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总结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本课中的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归纳自己学习本课、节及框题的方法体会,评判教师的教学等方式都是可以在课堂教学运用的。特别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形式多样化(有宋体、楷体、黑体等字体形式,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忆一忆、试一试等形式的思考题,有漫画、现实生活的实例等素质,有归纳和演绎的论证方法),既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又是学生思考、讨论及辩论的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有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课堂容量就大;有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即精讲多练),课堂容量适当。其实我们应坚持客观的衡量课堂容量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重点与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与焦点结合起来,运用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透彻、准确的分析,能够在传授知识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引导,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技巧同时进行适量信息的传播,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这都是适量的课堂容量,而并非单从时间的分配来衡量。

三、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主要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从法律上加以强制和保障。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美国政府认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国会、州府、政党、教会、传媒、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学生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一样,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社区,该法就要求其把校长、教师、学生、企业界、官员、新闻界、医务界与社会服务机构、公民与宗教团体、执法机关、成年监护人和友好邻居组织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除了制定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的法律以外,还针对每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具体的运作法规。如为了督促家长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西方国家大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将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列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同年修订公布的《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联邦Title补助的贫穷学校所在的学区必须推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鼓励有关学校与家庭拟订学校家长公约。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规定家长若未能协助学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将会触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额罚金的严厉处罚。再如,为了发挥宗教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使宗教教育获得在教育体系中合法宣传教义的制度性地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对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联邦层面的《基本法》,一个是各州的州宪法及其具体的教育法规。前者规定的是德国保障宗教教育权利的宪法原则,后者则主要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制订成文法律来具体落实。如:德国基本法第141条规定,“教会为军队、医院、刑罚场所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礼拜和其他牧灵服务,宗教组织可自由履行宗教职责。”为了保障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团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财政支持与税收等社会政策引导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限制,其经费对外界支持的依赖性相当大,因而财政支持,就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有选择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具有倾向性的财力支持,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调控,使其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是学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其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财政投入资助比较有权威性的专业协会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经常公布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建议或者样本。由于建议和样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多数都能被采纳,从而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法国政府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科研经费为9.5026亿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亿法郎,增幅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亿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的四大科研组织之一,在社会科学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国之首,学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政府对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比例最高,在非营利部门的总收入中政府投入高达70%。除了财政支持这一经济手段以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免税政策,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或捐物,经核准可以抵扣交税税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税,该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价外的消费税。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政策,如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体是社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种政策方面的优惠。在美国,志愿者服务期间,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之后上大学期间,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学业;在税收方面,还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来抵税。

三、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

为了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一致,防止互相抵触,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来加以保证。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指导与协调。如法国在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后,根据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对公民教育的参与。德国在联邦内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设有分支机构,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组织或具体活动建立了协调机构,如在美国,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近年进行教改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创建学校、社区与家庭伙伴关系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较早提出建立这种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已在实践中形成了六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一是加强亲职教育。学校支持和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家庭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三是组织家长自愿服务。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四是协助家庭辅导。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五是参

与学校决策。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六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各种教育力量的管理和监督

政治教育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C合素质的提升,并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摇篮,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着政治思想的与时俱进精神,其内容和形式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时代不断进步,形势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时事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1]。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死读书的教育时代早就已经过去,未来国家建设需要能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并且与时俱进的人才。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讲,在即将走进社会的时候,提前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环境,对于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事政治教育是比较薄弱的。由于受传统应试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也偏向于应试环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般教育的内容也仅限于课本知识。但是,课本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内容形式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瞬息万变的时代形势相适应,所以,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相对滞后,如果老师再不重视时事政治教育,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式脱轨,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

1.是完善教材内容,紧跟时代形式的需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绝大多住都是使用政治教材进行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来说,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的老师讲解,将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写进教材的都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前人思想的结晶,都是对以往思想的总结和提炼,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滞后性。相对滞后的教材无法紧跟时展,各种国内外新闻和大事都无法在教材中体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而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很好的解决了教材内容滞后这一重大问题。时事政治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大学生了解当代国家的发展形势,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具有重大作用,通过与时事政治的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是摆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教育定位不清晰,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种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相应的学分,这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的困境,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3]。通过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满足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3.是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于较为原始的理论说教状态,教育过程中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较大的。时事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教育的方式,具有时展的特点,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策略

1.强化教师的时政教育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老师缺乏时事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就无法实现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所以,为了使整合更加有效,应该首先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时事政治意识[4]。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时事给予充分关注,不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都集中在课本上,对于新鲜发生的时事应该有较好的把握,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2.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应该仅限于课本上的有限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应该寻求全新的教学方式,把传统教育内容和时事政治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政治教材的束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实现最大化[5]。在具体的教学中,学校应该首先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时事政治教育纳入其中,并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时事政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

政治教育范文第5篇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本文解释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探讨了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45-0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互为补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甚为融合,所以在运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充分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教育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是后来产生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其具体内涵和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这一提法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基础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关于态度、动机和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并非在学术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学校的非学术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教师、课程水平如何提高,总会有一些东西不是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既不需要在课程中集体灌输、讲授,但是学生总会从中学到各种知识、经验。“隐性课程”使一些以前在学校、课堂上未被注意的成分进入人们视线,因此成为课程领域中的新的研究课题,而关于这一教育方式的研究也正处于进行时之中。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接受的过程是没有压迫力的,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而且效果是稳固的,教育内容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且影响深刻。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表示这一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显性教育内容上是直白的、外显的、明确的,而隐形教育则是迂回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之中的。现代教育家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人与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原有的自身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入侵”,并且这种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愈强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化解这一效应的灵丹妙药,使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或学生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手段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第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网络上,而不是仅仅的拘泥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育。

第四,教育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压抑、强制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入耳入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效性。

第五,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二、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众多方面,主要有:

(一)校园环境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这里一草一木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目前有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容、校貌不够好,还有一些是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这些都会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

(二)现代传媒载体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思想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管理载体

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维护一个单位正常秩序和生活节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而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为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做法。同样,对于高校亦是如此。一个人,包括学生在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只有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并能用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领导制度、监督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各种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

(四)教师人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教师身上出现了一系列舞弊、受贿、剽窃、投机诈骗等现象,不仅使教师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校风,还直接影响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既包括外化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内化的“软件”环境。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蕴涵于其中的人文要素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可以把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并且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的形成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关于“软件“环境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即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学校要经常开展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参与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抢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适应新形势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要充分的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的几种常见形式如电视、电子报纸、微博、微信早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门的版块或分类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其内容要注重基础理论与当前时势结合,形式上注重创意、新颖性,以提高点击率和教育效果性,还要组建专兼职的网络宣传和教育队伍,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以便于进行宣传、疏导教育,使学生在一个经常性的“习惯”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受到感染。

(三)健全制度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领导、监督、保障、效果评价等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与工作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常言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大学生虽是学习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识、德性和践履”三者的有机结合,依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榜样来影响学生,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五)通过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到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活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建设,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知识的外化为一定的言行。因为实践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质。

四、结语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特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使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而且效果显著。高校应注意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各个相关方面着手更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