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

由于现行准则中界定的会计要素不够合理,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具体会计科目使用不够准确,因此增加了会计初学者掌握会计科目的难度。本文拟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具体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进行探讨。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从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现行会计科目体系存在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不对应;二是会计科目体系构成不合理。

(一)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缺乏严格的对应

我国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问题在于利润要素上。会计要素是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结构性内容,是财务报表的构成框架,但是我国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够合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本身既包含了收入减去费用之后的差额,也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因此,利润这一要素本身在设置上就存在问题,既不完全独立于其他要素,又不能完整包含其他要素。

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是对会计要素在记录行为中的运用。在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上,我国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六类会计科目,与会计要素体系形成了较大差异,其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因与当前复杂经济环境的原因,实务界习惯了将影响利润的会计科目纳入“损益类”这一含混的科目类别中。然而,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系的不对应却增加了会计初学者学习的难度,造成其在理解、运用会计科目时不够深入和准确。

(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不合理

不仅现行会计科目体系与会计要素之间缺乏严格的对应,会计科目体系设置本身亦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1.会计科目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会计科目类别。例如,我国“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尽管较好地反映了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消耗和资产形式的转化,但其归根到底仍为“资产”,只是资金占用形式的变化,一种资产转化为了另外一种资产。将某些项目命名为“××成本”的会计科目设置模糊了会计科目的本质,降低了会计科目的可理解性。实务中,许多会计初学者对“生产成本”会计科目的理解曾经备感困惑。另外,现有成本类会计科目的内容亦不全面,如“在建工程”、“材料采购”实际上也属于成本类科目的内容。“共同类”会计科目类别则与资产、负债又形成了交叉。

2.“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模糊,不利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理解。损益类会计科目将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项目纳入其中,简化了科目的分类,但却不利于对利润形成的理解。实务中一些具体损益类科目的设置更是模糊了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投资收益”等。

二、具体会计科目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现行会计准则亦存在较多问题,如科目设置名称不妥当、科目内容不合理等。现行具体会计科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会计科目上:

(一)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与“生产成本”是两个典型的生产性企业成本类会计科目。根据准则指南的规定,“制造费用”会计科目反映的是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发生的一些间接性的生产费用,如间接人工、间接材料、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与产品生产有关但又无法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生产成本”则指可直接归属于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实际上,二者反映的均是一种资产——在产品(或未完工产品)。这两个会计科目虽然突出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耗费,但在名称使用上却降低了对在产品这种资产的理解。

(二)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意在反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耗费。这一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科目本身的可理解性不够,其余额实际上是一种资产(资本化的研发支出);二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费用化支出”是一种费用,却列入了成本类科目中,“资本化支出”是一种资产,却以“支出”的方式列示。

(三)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

“本年利润”与“利润分配”两个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为了反映不同类型的留存收益。“本年利润”这一会计科目的设置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企业本年度所赚取的利润,而“利润分配”会计科目却对较多会计初学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惑,尤其是其明细科目的设置与明细科目之间的结转问题。在中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二者之和又反映为“利润分配”总账科目下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名称。年度资产负债表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的余额来填写报表项目“未分配利润”的数字。这些繁琐规定大大增加了会计初学者理解报表内容和编制报表的难度。

(四)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简化了与投资有关的损益项目记录,但其简化的设置却大大降低了会计报表的可理解性。根据现行准则指南中的规定,所有与投资有关的损益均通过“投资收益”这一会计科目的记录来反映,既包括股息、债券利息等“收入”,也包含处置投资形成的各种利得与损失。这种会计科目的设置方法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使得相关部门(如证监会)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如中国证监会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要求中,对于处置投资的披露要求就显示了“投资收益”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也说明我国利润表的披露内容需要改进。

(五)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

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营业外收支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体现出没有完全脱离历史影响的弊病。尽管在2006年的基本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与其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却仍然使用了实务界较为熟悉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名称。这一名称虽然有助于理解营业利润与非营业利润的区别,但却与利润的构成内容表述上形成了差异,不利于会计初学者对利润要素的理解。

三、改进现行会计科目的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会计科目体系重构与具体会计科目改进两个角度提出针对我国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建议:

会计科目范文第2篇

1.1我国现行会计制度

对会计核算方法有一套规范、完整的规定。从设计会计科目到编制报表都有明确的要求。手工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电算化中复式记账同样适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也需要人工来完成,会计账簿的登记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自动编制会计报表。

1.2现行会计科目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

手工条件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直接写出会计科目名称,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自动生成会计科目名称。

1.3取消了“记账”符号。

2科目代码可操作性优点

采用汉字输入会计科目操作繁琐,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制代码好处:一是会计人员对数字比较敏感;二是小数字键盘更便于操作;三是数字代码规律性强,易于判别其代表的科目。

3会计科目代码设计原则

3.1统一性原则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代码。在设定总账科目代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代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3.2唯一性原则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一个会计科目,既不能出现重复的科目代码又不能出现同名的作者简介:翟俊哲,大专学历,高级会计师,从事财务工作。会计科目,即科目代码与科目名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3简单性原则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3.4可扩展性原则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但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中,会计科目的数量也随之增减,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变化,留有足够的备用码空间,已备将来使用。

3.5规律性原则

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明细会计科目有几百个,因此在设置科目代码是要有规律性。

4会计科目代码设计方法及技巧

会计科目编码设计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计科目代码设计要满足计算机对会计信息数据的检查、分类、归集、汇总、统计等项要求,又要便于用户使用。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规定自行设置。

4.1方法及技巧

可检索性设计的代码各位数码,要有一定的规律,利于计算机检索和对有关数据的归集分配。

4.2简易性

会计科目的代码既要适合于计算机处理,同时又要代码的构成简单明了,含义单纯,容易记忆,便于会计人员使用,同时也利于存储。

4.3稳定性

代码一经编好,要尽量保持稳定,少作变动,以便于有关人员熟练使用,减少差错。

4.4最小值

会计科目的代码应在保证需要的前提下,位数以尽量少些为宜,代码位数过多,不便记帐,增加出错的机会,增加了工作量,使运算速度有所降低。

4.5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线分类方法

会计科目范文第3篇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概括为,基本准则加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两个层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具体准则按其所规范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各类企业或者绝大多数企业都通用的会计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准则,如固定资产、存货、收入等;

第二,通用的财务报告和披露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关联方披露等;

第三,特殊行业的处理准则,如保险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农业等。

新会计准则注重监控不规范行为,提倡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导向;确立了资产负债表的理念,引导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关注资产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地反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是经营结果。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其主要特点,一是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二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三是规范了部分重要会计事项及具体会计准则。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重要的会计事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股份支付等新的会计业务;与重要的特殊行业有关的准则以及资产减值的操作条款等。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修订围绕建设发展型财务体制,推进“四大工程”建设,提升会计工作价值,并结合集团公司行业特点、业务发展及管理模式需要,贯彻了以下原则,一是统一会计政策,规范职业判断。比如,规范各项减值(跌价)准备计提依据及标准;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及残值率等事项;政策不仅规范成员单位,还规范成员单位的各级子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二是引导稳健经营,促进可持续发展。比如,提高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标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等。同时,会计核算办法对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三是强化预算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比如,福利费支出要求建立预算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要求建立健全必要的审批流程并原则上控制在税法要求的税前扣除额度内等。四是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比如,规范资产减值和财产损失等的审批、备案、审签程序,明确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担保管理程序等。五是体现行业特点,适应管理需求。比如,核算办法充分考虑军品资产、生产经营特点,明确军品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原则上不计提相关减值准备,明确军品销售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原则等。六是规范收益管理,强化会计信息建设。办法明确对企业收益分配按照集团公司《收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收益分配办法的若干规定》执行。明确增加值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方法,要求企业在产品的成本要素价格及产品售价不断市场化变动的总体环境下,建立基于增加值的分析体系。

一、集团公司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分类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决定着管理的有效性。由于不同的经济组织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经济业务活动的不同,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考虑各自的特点和具体情况。

1.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目处理,在不违反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可以不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要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2.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会计对象的特点是由经济业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设置会计科目考虑不同行业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特殊的业务、企业的规模、经济业务的简繁程度。如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和基建工程的明细科目做统一的规定,以利于会计数据的取得分析、核算等管理。

3.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重要经济要素。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如财政管理、税收征管和统计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次要满足投资者、信贷者等在投资、信贷决策等方面的要求;再次要满足企业内部进行经济管理的需要。若集团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很多,就需要对内部销售业务账款项目按内部单位设置明细账,已有利于期末对帐和编制企业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4.讲求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全面地放映企业的会计对象。为了全面系统地放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变动情况,完整的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状况和结果,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类和界定,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要有明确的含有和界限,各个会计科目之间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各自独立,不能交叉重叠、含糊不清。各科目之间既相互区别、界限分明,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外,会计科目的名称要明了,要代表经济业务的组要特点,使人易懂。也就是说,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要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信息要合并或删减,尽量是报表阅读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5.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便于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间的会计核算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宜经常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会计科目的稳定性,并非要求会计科目绝对不能变更,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科目也应随之作相应的调整,以及时、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

二、集团公司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团公司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是由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在资产、资本、产品、技术等作为联结纽带,由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并在某种程度上受核心企业影响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稳定的、多层次的、产权网络化的法人联合体。集团公司是由若干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构成的庞大的经济组织,对其进行财务核算存在很多的困难。

1.集团公司的分子公司众多,层级复杂,财务信息沟通不顺畅

企业集团公司是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企业集团的目标是“企业集团财富最大化”。然而,作为企业集团成员的单个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要进行独立的财务核算。子公司往往有自己独立的核算部门,并采用相互独立的科目体系,这种各自为政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差,不利于财务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子公司按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后,财务信息传递到母公司已存在着时间滞后。在我国,从计划经济改制而来的集团公司产权关系复杂、交叉控股、层级多,有些集团公司不止是子公司、孙公司,甚至出现十几级的产权结构,这样产生的财务信息必然存在着严重的时间滞后,层级越多,滞后也就越严重。因此,集团公司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符合国家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要适应集团公司财务核算的要求,有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和内部控制的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应是个有机的整体。

2.集团公司涉足领域宽,业务范围广,会计核算差异大

集团公司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庞大组织,为分散风险,提高运营与盈利能力,往往实行多种经营战略,涉足多种产业或某一核心业务的相关产业。集团公司内部各核算单位业务不同,会计核算不同,自然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有些集团公司在计划经济转制的过程中,还留有医院、培训中心、子弟小学等,这些机构一直普遍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因此,集团公司设置的会计科目体系要满足下属的分公司、子公司的需要,能够包含各个单位的业务,使每一个单位都能应用。

3.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对相同业务的核算不统一

集团公司内部由于各个分子公司独立核算,存在着相同的业务,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不统一,有些科目在一级科目上统一了,在二级科目上也不统一,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查询留下很多问题,不利于管理。例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有些子公司按资产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有些子公司则按照资产所属部门设置科目。由于整个企业集团在明细设置上实现统一,只有统一的科目信息才便于归集、整理。

4.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多,编制合并报表困难

集团公司下属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频繁,业务关系复杂。期末集团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业务量大,有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数据对不上,为编制合并报表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内部管理的执行。因此,在集团公司的科目体系中,对涉及内部交易的会计科目要按内部单位设二级明细核算。如公司内部有销售业务,要对“主营业务收入”按照内部的购货单位设置二级明细。

三、集团公司会计科目体系的实施办法

集团公司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的会计科目体系在实行中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1.初步设置符合企业集团公司核算要求的会计科目体系

企业集团公司科目体系的设置工作主要包括,(1)组织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即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准则应用指南;(2)在学习新准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讨论核算科目的变化;(3)组织专业人员将各核算单位原有的科目体系集中,按新准则的要求并结合学习中的讨论意见,将原科目体系进行调整和规范,建立一套能满足集团内部各单位核算的会计科目体系。

2.选择试点单位,试行新科目体系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和子公司的业务核算水平不同,在选取试点时要根据典型示范的原则,选取不同经营业务、不同规模的分支机构进行试点。在试点推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在不同业务和不同规模的分、子公司中试行新的会计科目体系,以发现不同公司在试用中存在的问题;(2)在新的科目体系试行中不仅要统一一级和二级明细科目,还要在三级、四级明细科目中依据新科目体系的要求统一进行设置,以便于财务核算;(3)对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形成优化建议,以备科目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在集团公司范围的试用。

3.集团公司整体试行后意见的反馈和科目体系的二次优化

科目体系虽经过初次优化,但试用范围毕竟有限,在经过集团公司整体试行后,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还需要科目设计人员与各单位核算人员沟通、协商,进一步完善科目体系。对完善后的科目体系,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岗位的业务。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运用新科目的能力,为集团公司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做好准备。

4.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必须要切实加强领导

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涉及全局、影响久远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集团公司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在集团公司总体步入发展型阶段后一次系统规范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大机遇,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工作由单位行政负责人负责,由总会计师具体组织。

5.抓好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具体实施必须要统一思想

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涉及到包括企业财务部门在内的各个部门和环节。资产部门了解和掌握设备使用情况、资产减值情况;销售部门清楚产品市场和应收款逾期情况;采购部门掌握材料价格情况;技术部门熟知设备性能情况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会计核算办法》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各单位必须统一管理思想,在对本单位组织机构进行全面梳理的前提下,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工作协调,切实抓好各项有关工作的组织落实。

6.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全面完善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保障,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规范企业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确保资产和会计信息安全、真实、完整的有效保障。我认为当前要迫切完成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各单位内部构成复杂,对企业会计准则认识还不尽一致,执行随意性大,需要遵循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尽快制定本企业会计核算规范;二是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重点是结合本企业部门管理职能,明确和严格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和操作程序,同时,要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和“账销案存”管理制度;三是重要会计政策备案制度。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制定完成后要向集团公司备案,而且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会计科目范文第4篇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是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的一种方法。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会计科目范文第5篇

正是由于会计学科属性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现状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属性论,管理学属性论,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双重属性论。无论是理论界的学术研究,还是实务界的实践应用,对会计的学科属性的判断仍然存在着模糊不清、难有定论的现实情况。当我们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可以回头看看历史,从会计发展的历史中找寻规律,明确方向。(一)经济学属性论的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会计学家,如佩顿、利特尔顿等人,借鉴或引入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提出较完整的会计理论框架。如会计学从经济学移植了许多可用货币量化的概念,如资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等等,甚至可以说“,目前流行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来自新古典经济学。”(葛家澍、杜兴强,2005)从历史上看,这些经济学概念确实指导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深入持续地改变或决定着会计实务。A.C.利特尔顿在其1953年出版的经典名著《会计理论结构》中明确指出“从本质上看,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A.C.利特尔顿,1989)1968年,鲍尔和布朗开始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会计学理论,此后,利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进行实证研究逐渐开始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1970年,德姆斯基和费尔特姆应用信息经济学撰写的会计研究论文“模型在信息评价中的使用”,开创了分析性会计学。发展到现在,实证会计研究同分析式会计研究一起成为当代会计研究中的两个主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也认为“,最近若干年(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学同经济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学科分类上,会计学已经长期从数学的一个分支转为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一个分支。”(葛家澍、杜兴强,2005)这表现在,我国会计学者在会计研究中也开始明显依赖经济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鉴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会计领域又出现了很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管制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阎达支晓强,2002)可见,我国的会计研究的发展也正日益依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二)管理学属性论的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最显而易见的有力证据便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归属。西方国家会计学专业一般设在商学院内,即认同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我国自从1997年至1998年的“学位、专业目录”颁行后,所有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拿到的都是管理学学位。管理学自从二十世纪初产生后,其若干重大突破和重要学派都对会计学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在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论述了“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后来发展成为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控制。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流派,从“复杂人”的假设出发,研究了需要理论、期望理论、领导理论等。相应地,在会计领域产生了责任会计、行为会计等分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创立了决策学派,并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不同的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数据,企业内部管理对成本核算的需要不同于对外报告,于是变动成本法应运而生,并成为决策会计中分析和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学中的数量学派主张用数学模型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它对会计学发展的贡献表现在建立存货控制模型、销售预测的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质量会计学直接体现了质量管理与会计学的有机结合。(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论的重要观点和支持证据陈德刚(2009)发表的论文“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中,通过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使命和界限的分析,指出“对外会计”与经济学密不可分,同时“对内会计”又是管理学的组成部分,进而得出结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学科属性,其中,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这种观点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对会计学科属性的争辨,而是从大量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中,探析会计的学科属性,展现了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揭示会计学科属性开辟了崭新的方向。

会计发展的历史解析

从人类开始有计划的从事生产活动,会计就产生了。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在会计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会计理论或是方法,因而不能只是简单地运用历史学的时间断代来划分会计的发展历史,把会计发展历史简单地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而是要进行深入的解析,剖析会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明确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以官厅会计为代表的古代会计起先,会计只是生产的附带工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生产开始了社会化,不再是个体劳动,从此会计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从生产中脱离出来(吴澎水,1994)。在中国,“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的西周王朝,当时主要通过“日成、月要、岁会”,也就是按照不同的核算时间递交会计报告,满足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钱粮财物的记录和管理。(郭道扬,1998)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统治,强化中央经济集权,统治者从对赋税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改进财计组织部门及其职官设置,封建社会的财计组织主要具有财政、税务、会计以及国民经济统计等职能。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的“官厅会计”,这种称谓深刻揭示了官厅会计为封建政权服务的属性。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域的国家,比如欧洲、印度以及日本也都出现了相类似的情况。此时,财政与会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工作以财政为本,财政工作以会计为依托,它们相辅而行,不可分割,可以统称其为“财计”组织部门,以此表现它们在官厅或政府财政收支管理中的一体化的组织工作关系。(郭道扬,1998)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会计也有所发展,但与官厅会计,无论是组织和方式方法,都无法相比,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经济集权度较高,民间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民间对会计的要求不高,因而民间会计发展缓慢,所以也就不能成为这一时期会计发展的代表。(二)以财务报表会计为代表的近代会计从14世纪到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西欧萌芽并发展壮大,各种行业的公司,如商业公司、银行及工业公司纷纷以新的姿态崭露头角,出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伴随而来的是,以会计报表编制为主要目标的财务会计也以暂新的姿态出现。公司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制的演化造就了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正是在它的推动之下使古代会计步入近代会计的发展阶段,进而使为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服务的财务会计的发展,逐步超过为封建中央集权服务的官厅会计,开始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主要体现在两大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出现及应用上。财务会计的发展和壮大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对资金的需要日益旺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举借债务和吸引新的投资者这两种。如果企业想要获得贷款,就需要向银行证明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这样资产负债表就营运而生了;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就需要证明自己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这样利润表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的召唤,达到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理论和实践迅速做出调整,从简单的对内的核算工作逐渐转变成为以编制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为主要工作的财务报表会计,这种模式逐渐成为近代会计发展的趋势,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并用法律法规的方式予以确认,世界各国都制定颁布了用以规范本国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准则或是制度。(三)以管理会计为代表的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暂新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资本进一步集中,从而使得企业规模日益扩大,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大批涌现,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化,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竞争更为激烈。这些都对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模式调整转变为以开发市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取得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决策型管理模式,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循环。从此世界进入了现代经济管理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会计为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完善发展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并逐步充实了预测决策会计和责任会计等内容,基本上形成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现代管理会计新体系。(陈玉菁,2004)此时,编制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虽然仍是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主要的一项工作,但已经不是企业对会计的最终要求,也不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了。为企业管理服务,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会计的首要目标,并引领会计工作和会计组织发展的方向。能够解决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课题的管理会计,也成为了新时代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探索的热点,并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会计的代表。

会计学科属性的历史沿革

在会计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每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会计的学科属性,进而揭示会计学科属性的演进过程,提供探索会计属性的本质的一种可能。(一)官厅会计属于财政学在专制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和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经济集权,经济集权就必须依靠经济组织建设方面的保障,其中财政与会计组织建设是最基本的方面,国家行政权力的实行,其支柱在于财政,而控持财政权力的依托则在于会计,没有会计工作提供详尽的核算资料,财政工作就无法进行。为了制定和推行国家的财政政策,税务、会计、国库三个具体组织机构互相协调,共同工作,对国家财政起到支撑作用。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官厅会计,无论是从工作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是为国家财政工作服务的,是财政工作的一个分支。官厅会计时期的会计工作,充分体现出当时官厅会计的目标是为维护国家中央集权服务。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行政体系中,由尚书省下的户部主管国家的财政收支工作,户部的地位在六部中仅次于主管官吏的吏部。户部掌管登记全国田地和人口,征收赋税以及会计。户部下设四个分部,其中本司负责登记全国的田地和人口并编造记账,以及制定纳税名目,征收赋税等工作;度支部负责制定财政预算,以及全国的会计工作,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要按期报告会计结果及财物结存;金部负责国库钱帛出纳的审核,并设置太府寺专门进行发放工作;仓部负责全国粮食出纳的审核,并设置司农寺专门进行发放工作。从唐朝的行政体系中可以看出,负责会计工作的度支部隶属于负责财政工作的户部。在封建政权的财政部门中设置会计部门来从事国家经济的统计工作,反映了当时会计和统计工作相结合,会计工作从属于财政工作的情况(郭道扬,1998)。这种隶属关系也反映出了官厅会计的财政学属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官厅会计在会计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代表性逐渐被财务报表会计取代,但是他却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现代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财政总预算会计,并沿用至今,在世界各个国家的财政预算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财务报表会计属于经济学从人类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工作开始,报告生产耗费和生产结果的会计工作就出现了,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简单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让位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模式。举债经营带来了金融业的繁荣;合伙关系催生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即经营者与债权人及投资者相分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的真实的经营情况,但却无法直接深入企业来进行了解,因而促使会计工作的目标发生了转变。最初的企业会计工作只为企业的经营者,同时也是所有者提供服务,他们向经营者报告企业的耗费和获利,财产和债务等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依靠自身积累进行发展,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通过举债或是吸引新的投资者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债权人为了了解自己借出的资金的安全,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债务规模、资产规模,及支付能力等;投资者为了实现资金的保证和增值,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利能力,以及股利政策等。这一切都要求会计工作能够对外提供高度概括企业经营情况且通俗易懂的文件,这些文件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会计报表。发展至今,主要包括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需要偿还的负债及出资人拥有的净资产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运用资产实现利润的能力的利润表;反映企业获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便保证支付的能力的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获得最大效益的科学。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9)财务会计大量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企业把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生产过程记录下来,汇总整理为能反映企业运营情况的经济数据。如会计学中的产品成本构成理论就运用了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关系体现了经济学中的资产与收益关系的理论,此外会计报表分析也大量地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比例和比率分析。这既体现了财务报表会计的经济学属性,又与其目标是相适应的,财务报表会计就是通过对外提供反映企业运行情况的经济数据,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财务分析,以便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财务报表会计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不断完善,并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予以确认。其已经成为会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财务会计,在社会经济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并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发挥作用。(三)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进入20世纪以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益紧缺的资源,突飞猛进的科技,带来了空前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有限的市场限制了企业通过开拓新市场增加销量以获得发展的模式,比较固定的融资渠道也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来源。面对如此困境,企业要想发展,唯有对内深挖潜力。无法通过增加销售来提高利润,就需要通过降低成本了实现利润的增长。在此挑战之下,企业的会计工作也必须适应变化,做出重大转变,简单记录式的成本核算已经无法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标准成本法与预算控制应运而生,简单记录式核算的成本会计开始向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发展。约瑟夫M.普蒂、海因茨.韦里奇和哈罗德.孔茨在“管理学精要:亚洲篇”中指出,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约瑟夫M.普蒂,海因茨.韦里奇,哈罗德.孔茨,1999)。而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的科学,他不仅关注投入与产出之间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更关注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度的设计,实现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有效的合作,并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为组织管理服务。管理学的这一特性充分体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为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了规划控制会计,预测决策会计以及责任会计等内容,基本上形成了以预测决策会计为主,以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为辅的管理会计新体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与电脑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实相结合,为了适应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新事物,出现了“适时制下的非累积性成本法(JITnon-cumulativecosting)”,“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陈玉菁,2004)此时,虽然管理会计仍然大量使用经济学方法,但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已经转变为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预测与决策,控制与评价,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服务。会计工作脱离了简单地对枯燥的经济数据的分析,而是转向了如何找寻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平衡关系的现代管理活动。此时,管理会计的的本质已经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新兴的管理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以管理会计为代表的现代会计,虽然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学属性,但其本质已经从经济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会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实现总体战略服务。同时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非只适用于企业,其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理念也适用于其他组织,乃至推广到整个社会。(四)会计发展历程显示,会计学科属性与会计目标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从官厅会计,到财务报表会计,再到管理会计从会计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会计的发展是与会计的目标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对会计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而会计也就会发展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经济专制统治,为其服务的官厅会计就产生出来,并不断发展完善;近代公司制度出现,要求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产生了主要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财务会计;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深挖潜力,就出现了为企业内部增效服务的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