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预设;共有场理论;信念;适配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64-07

一、引言

对预设的理解离不开话语参与者的共享假定,即共有场(Common Ground)。有关预设的共有场理论(Common Ground Theory) 主要由Stalnaker[1-5]确立并发展起来。Karttunen[6]、Heim[7-8]和Thomason[9]也都有阐述。它是话语参与者在某一语境中相互认定的一组命题。对于语用预设,该理论具有一定的阐释力。多年来,国外以Stalnaker为首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它,虽然直至今日,它仍然无法全面而信服地阐释各种预设现象,但它在说话者和受话者的心理与语境两个重要因素方面都有所突破。目前来看,国内对预设现象的研究多处在语用学范畴的应用分析阶段[10-15]。部分学者在其哲学基础、动态语义学、心理学层面对其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共有场理论却没有较为集中的论述[16-20]。本文结合共有场理论的发展与阐释盲点对共有场理论的真值与边界问题、共有场与共同信念的关系问题,语境因素等进行阐述。

二、共有场理论与预设现象简述

在共有场以往的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并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是“预设”。从广义上来看,预设在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语言都不可能在没有预设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被使用。而从狭义来看,预设需要被局部语境所满足。预设触发语激活了关于以往语篇语境的特殊期待。比如触发语too所激活的相关信息和语境[21]。对预设有来自两个领域的定义,一是语义学,预设被认为是语句中当主要命题为否时,它仍然为真的部分[22]。在语义理论中,预设通常被定义为一组组语句间的双向关系。Strawson提出的定义: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仅仅在这样的条件下……后者必须真以便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毫无疑问这单单是从语句的语义价值或语义蕴含来看待语句间关系的。另一个是语用学,预设是被说话者认为的话语参与者的共有场[3]。语用理论中,对预设的分析都包含了语言使用者的态度和知识。一些语用学理论让语言形式在理论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们关注预设不是以语句,也不是以说话者为出发点,而是以话语(utterance)为出发点。有些理论则融合了语句和语境等因素,使预设具有了三重关系:一对语句和一个语境。Stalnaker的理论被认为是语用学理论中较为极端的一种,他的共有场理论对预设的阐释完全忽视了对语言形式的参考。Stalnaker讨论的不是一句话的预设,而是说话者的预设。共有场理论的强势描述还包含双方知道相互都明白,也知道相互都知道对方明白这一事实。

这样的假定就超越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知识的简单假定,而是相互间为了交际的顺畅,对语句、交际对方和交际双方假定状态的共同假定。它们是在特定情境下被说话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息[23]。

Moltmann[24]提出预设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说话者设定了一个与自己的预设相符的语境,它与外在话语语境相区分,是语篇内在的构成,说话者态度的内容。它会随着语篇中信息的增加或复杂句的处理而变化,是灵活的。Clark[25]认为预设就是一个说话者设想已经提供的基础成分。对预设的理解离不开话语参与者的共享假定,即共有场。它是话语参与者在某一语境中相互认定的一组命题。

预设关注话语表示假定的方式或者话语通过依赖假定而具有意义的方式。共有场理论是针对话语,尤其是对话中预设的阐释理论。共有场是对一系列情境的描述,它有助于我们认定当前所假定的是真的。当说话者假定了某一事实,他所使用的语句就意在更新共有场。更新的过程就是消除假的命题,保留真的命题。这意味着语句的真便是共有场的一部分,并且是双方都认定的,也不打算再作进一步的讨论。请看例句:

(1)It was John who made that mistake.

该句子在形成之时便具有了语用预设的特点。因为它对说话者和受话者的知识和信念的共有场提出了要求。它预设了某个人犯了那个错误。按照共有场理论,该语句所描绘或设定的情境必然包含了某个人犯了那个错误的知识。说话者必然认定某个人犯了那个错误是共有场,从而满足了交际的要求。即该句所预设的是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都知道的共同知识。

Stalnaker对预设的阐释是向语言哲学家的挑战,因为他们试图从语义的角度定义预设,却无法揭示预设关系的一般特性。他认为传统语义学的问题在于:他们总是假定把预设当成一种由真值来定义的语义关系来解释为一种正确的理论分析[26]。他认为基本的预设关系不是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之下对双方的知识的假定是预设关系中的主导。

Clark[25]把共有场处理成一个技术性术语,表示在话语中相互作用的双方认为是共享的基础。这种信念有很多可能的来源,例如共享的社团知识(communal knowledge), 共同的个人经验(personal knowledge) 或者是不断发展的语篇自身,即在交流中共有场的积累。与之相关的理念是提供基础(grounding): 为某事物提供认知基础,使之成为共有场的一部分,并足以满足当前的目的。尽管形式语言学的方法试图以相关项目进入形式语篇表征,并在语篇中伴随发展而逐渐更新[27],但是很明显,语篇参与者的共享背景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Werth[28]把共有场看成是语篇使用者建构语境时所达成共识的一组事实。这说明共有场不仅仅局限于语篇的形式表征,而是扩大至个体、群体、社会文化层面的经验和知识。

三、共有场理论对预设关系阐释的焦点问题

1. 无法适配,即无法更新的共有场

适配(accommodation)是指说话者假定听话者把信息视为已知的过程。Beaver[29]认为适配的过程其实就是听者认知修复的一种策略。它被说话者充分利用,是一种重要且必需的交际手段。因为话语的参与者不可能对双方共享的知识十分得肯定。

其实在实际对话中,适配的过程并不像上述过程来得理想。受话者不按照说话者假定的预设命题心甘情愿地、自觉自愿地并能动地更新共有场。受话者常常在理解说话者时是跳跃性的或走捷径的。当他们认为适配难以进行时,自然会在原有基础之上拓展语境信息,达到正常交际的目的。

Beaver[29]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对话中的共有场。会话的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所持有的共有场总是无法确定。他提出的体系中会话的参与者有一系列的共有场备选项,它们的可接受性程度依据说话者假定的共有场。受话者备选项中不能满足输入的共有场条件的便被排除掉了。这样每个共有场的备选项就随着断言的命题得到了更新。Beaver的体系强调的交谈时的特定条件,其实就是语境。只有满足特定语境的共有场备选项才得以保存。共有场理论没有触及不可及的预设或不可及的预设触发语的先行项。当遇到很多预设触发语,如代词,too, indeed和具有音调标记的话题时,适配就无法进行。Gazdar[30]早就发现了例外――像be glad to这样的表态度的动词在例(2)的语境中无法带来它们的补语的真值性。

(2)John thought that Mary had left him. He was glad she had.

我们通常认为第二句话预设了玛丽已经离开了约翰。但在第一句话中的先行项却并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说话者的假定无法更新共有场,更无法使受话者在语境中找到可靠的阐释途径。这样该预设的适配就被阻塞了。

2. 共有场的真值与边界

Stalnaker早在1973年指出某些预设触发语所触发的预设的虚假性并不引起断言真值的丧失,如even和too。依照他的观点,即使预设为假,一句包含这样虚词的话可以是真的。只是觉得不合适。基于说话者很明显的没有真正假定被预设的命题已经是共有场的一部分,Stalnaker[31] 提出了他的假装说。他建议将(2)一类的范例看成是一种假装。即说话者假装作了这个假定,并按他正在作出这个假定而行事。他给出了关于预设的新的定义:一个说话者在一个谈话的给定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种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为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受话者一样认为P当然为真。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好像”揭示了Stalnaker假装说的本质所在。说话者并不需要真正认为P为真。为了交际的目的,他和他的受话者可以接受一个虚假的知识或者其真值上有疑问的命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行为包含了一个大家都认为的作假。交谈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得以进行下去。说话者也没有必要预先假定受话者承认了预设的事实。在实际交谈中,陈述的目的就是交流被假定的,也是该陈述要求的预设。正如(2)中的预设的命题并不为真,但双方假装为真是陈述的要求,是继续交谈的需要。这样,预设就简单化地成为了假装好像预设的命题是共有场。

如此一来,预设命题的真值问题就被人为地忽略了。大家只关注交谈的瞬间,交际是否可以得以进行。即使所假定的命题不为真,它也依然可以成为双方共有场的一部分。但旋即Stalnaker[2]就发现了假装说的问题所在。那就是在有些例句中,说话者并没有假装的意味。

(3)A: Are you going to lunch?

B: No, I’ve got to pick up my sister.

说话者预设了自己有个妹妹,即使他不假定受话者知道此事。似乎用假装说来解释这个交谈很牵强。于是Stalnaker把这类被间接交流的情况归于交流所要求的背景信息。这说明假装说并不适用于预设命题为真的情况。

Soames[32]没有采用Stalnaker的假装说,而是提出了假定共有场理念(assuming-to-be-common-ground notion)。并在自己对话语预设的解释中包含了预设无争议的概念:话语U预设P,如果一个人可以从U推断说话者S接受P,并对此毫无争议,是因为说话者认为它已是交谈时对话的一部分,或是因为说话者认为受话者准备无异议地将该命题添加到语境中去。Fintel[33]指出该解释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合理地推断说话者认为受话者准备将预设的命题P添加到话语的语境中去,并在该语境中话语U得以评估。因为预设是我们认为它所具有的,而不是说话者预设我们认为他所预设的。言者的自由往往会导致共有场的边界问题,即哪些命题可以进入共有场,共有场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

3. 包含新信息的预设

Strawson[34]预设的理论承认了语篇参与者的知识、信念和假设。他区分了预设和断言,被视为较直接地区分了旧信息和新信息,即话语中的断言被认为是对听者而言的新信息,预设则似乎是听者熟悉的,共有场的一部分。Lambrecht[35] (1994)也清晰地认定旧信息与预设间的一致性。 他认为旧信息被预设,而新信息被话语添加到原有的信息中去。尽管学者们的如此看法非常强烈,不少理论和实证的证明显示言者并不局限于预设听者已有的信息。Lewis[36]的适配理论就承认言者经常以预设的形式提出新信息。Stalnaker[2]自己也指出言者会当他们知道这些预设不在共有场中而假设它们存在于共有场。Delin[37]和 Abbot[38]利用实证数据证明预设可能包含新信息,因而能与共有场或共有知识架构相区分。言者可以将实际上听者并未获得的信息放置到背景中去。这样,预设就在心理状态上与共有场或共同知识不一致。这其中重要的观点便是:预设呈现背景式、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信息。

Burton-Roberts[39],以及Gauker[40]都认为共有场理论的致命伤是有的预设包含了新信息,根本无法在语境中找到合适的先行项,适配的难度很大。Burton-Roberts甚至认为用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假定共享为框架的预设理论是错误的。例(4)中的预设用共有场理论来阐释就显得牵强。

(4)I am sorry that I am late. I had to take my daughter to the doctor.

毫无疑问按照语义预设理论,我们可以认为第二句话预设了说话者有个女儿。我们也可以按照Stalnaker的观点说通过说这句话,说话者预设了他有个女儿。但问题是该语句依然可以成功地在这样一个语境中表述:他有个女儿的信息并不是处在它已是共有场的一部分的语境之中。可见该理论无法对正在进行的事物做出正确的描述。

四、基于共有信念的预设关系

1. 共同信念的析出与指向

共有场理论一直以来都和真值与信念紧密相关。共有场理论的疑点也同样需要辨清它与二者间的关系而加以解决。在过往文献中,共有场和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和共同信念等概念相提并论,并被视为相互的替代语。有时似乎它们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然而,相信和接受,共有场和共同信念之间的区分是阐释某些预设类型的必须。

Stalnaker[41]区分了共有场和共同信念这一组概念。他认为被预设信息与相互知道或相信的知识之间并不一致。相信者对自己的信念只有自省性接触,说话者预设是个人命题的态度。话语参与者共同接受某一信息,形成共有场,而业已存在的理念则是共同信念。在共有场形成时,话语参与者不是相信预设信息,而只是接受它们。共有信念应该只是共有场的一种模式。

Schlenker[42]跟随Stalnaker的2002年的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共同信念的内涵。任何话语参与者的信念都由一个可及性关系(accessibility relation)Ri呈现。 i相信在w中的F,每个世界w’都满足wRiw’,从而F存在于w’。同时,他还认为,这种可及性关系具有传递性和欧几里得几何学性质。即:

传递性:wRiw’∧w’Riw“wRiw”

几何学性质: wRiw’ ∧wRiw“ w’Riw”

通过应用几何学特性于wRiw’∧wRiw’,我们可以得出w’Riw’。

F是w世界的共同信念,只有当所有话语参与者相信F,所有人相信所有人都相信F。共同信念的运作如下:

在时间t,言者相信p, p不是共同信念,但是言者相信在时间t+2时,它将成为共同信念p。

在时间t+1,言者说了S。这样做,他显示他相信(从此时起一直相信)在t+2它将成为共同信念p。

在时间t+2, 话语参与者更新了他们的信念来考虑在时间t+1所发生的。

在时间t+3, 话语参与者检测语句S中的预设p是共同信念,也验证了时间t时的信念。

共同信念的运作和共有场的运作在时间t上有着较大的差别,那就是共同信念在一开始就知道交际结果――会成为共同信念p,而共有场却没有。由此可见,成为共同信念的初始意愿要更为显性,更为强烈,也体现了言者选择话语时的预设最大化。

此运行方式并没有假定原有话语的合适性要求成为共有场,或者相信会成为共有场,只是想听者指示说者相信p。随着话语参与者的信念改变,他们的共同信念也不可避免地改变。Stalnaker 认为对断言和预设的解释非常需要对共同信念的参照,特别是言者对共有场的信念,并改变其以相信。

2. 语境是真正的共有场,适配是语境调整

只有当预测自己的话语不会导致预设失败,言者才会做出提供新信息的预设。基于此,von Fintel[33]11 建议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提供新信息预设才能运作:

(1)当听者单纯信任和依靠言者来获得预设的真值;

(2)当听者确实不太在乎预设的真值,因为它不重要或不相关。

也就是说,预设的新信息不能太突显,太重要,要做到无争议。显然,这里的无争议并非是真值概念上的。 听者对新信息的接受,并不意味着他对任何命题都能通过即时更新信念而形成新信念。

Seung[43] 建议从言者适配来说明提供新信息预设。通常我们都阐述言者的预设,听者的适配。基于适配是避免预设失败的策略,言者适配的理念进一步说明了言者的命题意愿,言者的预设选择,更说明了言者的信念状况和对听者信念的预测状况。就像听者适配受好些条件的限制,言者适配也同样是个受限的过程。预设最大化、预设信息无争议性等都是言者发出预设所要考虑的。言者对相互间信念状况和信念指向的把握成为预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适配必须被理解为每个话语参与者自身进行的信念转变,并有共同的目标:使真正的共有场与话语的预设要求相一致。共有场描写一组世界,或语境组,这些世界中的所有共有场命题都为真。语境组是人们当下理所当然接受的一组世界,也可能是真实世界。通过消除包含假命题,保持包含真命题,语境组语境组被更新。

既然信息状态在共有场或共同信念更新时更新,适配就成了语境的调整。Soames[32]和Stalnaker[5]都提醒我们注意共有场满足预设要求的时间。信息在何时是共享信息,并在何时言语行为得以阐释?共有场必须在更新之前满足预设要求,而不是在话语发生之前。通过例(5)我们来看预设适配的过程。

(5)I can’t come to the meeting―I have to pick up my cat at the veterinarian.

该语句预设了说话者有一只猫。通过该断言,说话者假定了他有一只猫的共有场将被添加到语境中。他并不假定受话者在他的话语产生之前已经预设了他有只猫。说话者相信受话者愿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假定,并添加入共有场。受话者有能力弄清楚这一切,也愿意进行适配。但共有场满足预设的需要只有在受话者改变他们的假定的前提之下才能实现。那么他们会那样做吗?我们又如何知道他们会那样做?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受话者是不可知论者,他们相信说话者预设的命题为真,也假定说话者的话语是合适而正确的。二、说话者并不想挑战说话者的预设命题,因为该命题与他们的关注中心无关,同时也因为对交谈的特定时间而言,顺利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Stalnaker[44]将预设重新定义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假设S预设P,那么说话者会适当地提供S的话语,如果语境蕴含了P。该定义极具重要性。因为它指出语境对话语合适性的决定作用。可是如果我们将话语的语境定义为共有场,那么在我们无法确定当我们做出预设的表达时所有的参与者共享预设的假定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呢?以(6)为例,某些预设触发语预设的命题是否可以通过语境来更新受话者的共有场对语境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6) Mary regrets going to Paris with her boyfriend.

如果受话者不知道玛丽和她的男朋友去了巴黎,说话者还有资格说这句话吗?严格地按照Stalnaker的上述定义,似乎说话者不能这么说。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受话者对该预设进行了适配,语境中也包含了该预设。我们必须强调受话者在话语发生时通过特定语境将说话者的假定添加并更新自己的共有场。

Stalnaker认为新的断言通过添加命题拓展了语境,遭到一定的质疑。Capone[45]指出如果断言的命题拓展了语境C为C+P,毫无疑问,语境同样完善和拓展了命题。这样一来,C+P就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运作,因为P永远是C的功能之一。现实一点看,断言行为只能表述成:C+Pc。因此共有场将永远处在动态之中,预设与语境交互作用,不断推动着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信息量与内容发展和更新。即使如此,共有场如何在二者之间建立、磋商、扬弃以及在对话中运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

五、总 结

共有场理论在人们不断的质疑和批判中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它放弃了对语言形式的探究,专注于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共享信息以及语境的作用,虽然看似略显极端,却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共有场理论依然面临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预设与回指问题中,受话者对先前出现的命题的记忆程度和改变命题的可能;信息预设的微观研究,即对它们各个击破。Stalnaker对后一个问题有所回应,但仍然不够。尤其是那些尚未得到明确理论表述的预设、认定和“默认知识” (“tacit knowledge”)之间的关系。Stalnaker始终强调共有场和共享知识与共享信念的分离,同时又关注共有场是话语参与者认同的共享知识[46]。在这样的背景下,共有场理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完善和体系化。

参考文献

[1]Stalnaker, R. Pragmatic[A]. In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C], eds. Donald Davidson and Gilbert Harman. Dordrecht: Reidel, 1972: 380-397.

[2]Stalnaker, R.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A]. In Semantics and Philosophy[C], eds. Milton Munitz and Peter Ung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 197-214.

[3]Stalnaker, R. Assertion[A].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9[C], ed. Peter Col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315-332.

[4]Stalnaker, R. Belief attribution and context[A]. In Contents of thoughts[C], eds. Robert Grimm and Daniel Merrill.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8: 140-156.

[5]Stalnaker, R.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text[J]. 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98(7): 3-19.

[6]Karttunen, L. Presupposition and linguistic context[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1974(1):181-193.

[7]Heim, I. The semantics of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noun phrases[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1982: 33.

[8]Heim, I.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 and the semantics of attitude verbs[J]. Journal of semantics, 1992(9):183-221.

[9]Thomason, R. Accommodation, meaning, and implicature: interdisciplinary foundations for pragmatics[A]. In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C], eds. Philip Cohen, Jerry Morgan and Martha Pollack.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325-363.

[10]蔡平. 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J]. 外语学刊,2007(5):114-117.

[11]吴珏, 陈新仁. 英汉新闻标题中的预设机制: 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2008(4): 30-34.

[12]苗兴伟. 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86.

[13]王守元,苗兴伟. 预设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3):1-3,6.

[14]严轶伦. 运用语用预设的新闻标题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M]//端木义万. 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0-260.

[15]严轶伦. 基于预设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07(6):32-37.

[16]黄华新,徐以中. 预设的动态性和动态预设观[J]. 浙江大学学报,2007(5): 35-42.

[17]潘. 预设与言语交际信息推进[J]. 山东大学学报,2008(4): 34-39.

[18]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 外语学刊,2008(3):93-97.

[19]严轶伦. 作为修此表征的预设[J]. 外国语言文学,2007(3):164-169.

[20]严轶伦. 基于预设的语篇真值检验认知方式研究[J]. 哲学动态,2009(6):78-83.

[21]Zeevat, Henk. Explaining presupposition triggers[A]. In van Deemter, K. & R. Kibble(Eds.), Information Sharing [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6:61-87.

[22]Strawson, P. F. On Referring[J], Mind LIX, 1995: 320-344.

[23]Beaver, D. 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 in dynamic semantics[M].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2001:102.

[24]Moltmann, Fredrike. Parts and Wholes in Semantic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19.

[25]Clark, H. H. Using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221.

[26]Stalnaker. 论预设[J]. 胡泽洪,译. 哲学译丛,1999(2):70-73.

[27]Krause, C.M., Salminen, P-A., Holopainen, I., Sillanmki, L. 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during an auditory memory task in children[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1(112): 2233-2240.

[28]Werth, Paul.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1999: 117.

[29]Beaver, D. Pragmatics[M]. Ms:Stanford University, 1999:170.

[30]Gazdar.G. Pragmatics, implicature, 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9: 66.

[31]Stalnaker, Robert. Presupposition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2): 447-457.

[32]Soames, S. How presuppositions are inherited: A solution to the projection problem[J]. Linguistic Inquiry, 1982(13): 483-545.

[33]Von Fintel, Kai. What is presupposition accommodation[D]. Manuscript, MIT, 2000:17.

[34]Strawson, P. F. Identifying reference and truth-values[J], Theoria XXX, 1964: 96-118.

[35]Lambrecht, K.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 Topic, Focus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 Referen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41.

[36]Lewis, D. Scorekeeping in a language game[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9(1):339359.

[37]Delin, Judy. Presupposition and shared knowledge in it-clefts[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5(10): 97-120.

[38]Abbott, Barbara. Presuppositions as nonassertion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0(32): 1419-1437.

[39]Burton-Roberts. The limits to debate: A revised theory of semantic presuppo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06.

[40]Gauker, C. What is a context of utterance[J]. Philosophical Studies, 1998(91):149-172.

[41]Stalnaker, R. Common ground[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2002(25): 701-721.

[42]Schlenker. Maximize Presupposition and Gricean Reasoning[D]. Manuscript, UCLA and IJN, 2006:13.

[43]Seung Kyung Kim. Informative Presupposition and Speaker Accommodation[E]. 2006-04-18. http://jeas.co.kr/attatchup/3-7JEASKSK.pdf.

[44]Stalnaker, R. Context and content[M]. Oxford:OUP, 1999:21.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范文一:集团公司讲政治有信念发言提纲

5月23日下午,集团党委中心组围绕讲政治、有信念这一专题进行集中学习讨论。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波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白原平,集团其他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与会人员首先深入学习了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讲话、王儒林书记在山西省委中心组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之后,领导们分别结合分管工作,认真交流学习体会。白原平作了重点发言,其他领导作了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为深化党内教育作出的又一重要部署。中央把讲政治、有信念摆在四讲四有的首位,凸显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大家一致表示,要加强党性锻炼,严格党内生活,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

孙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意识的重要部署。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学习任务,要结合工作去学,结合政治实践去学,做到不走形式,不走过场。通过学习明确重点,着力解决好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宗旨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端、党的意识淡化、精神不振的问题。

孙波就学习两个讲话谈了深刻体会。他说,四个全面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王儒林书记的讲话又将讲政治 有信念与增强四个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契合的。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学党规、学系列讲话,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做好工作所必须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要不断加强党性锤炼,把党性锤炼作为一辈子的任务,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真正做到永不褪色、永不变质,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孙波就结合实际、扎实推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通过学习党规,学重要讲话,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觉悟,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抓住这一学习契机,提升企业形象,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二是,通过学习四个全面,要对中央治国理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体会,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找准市场定位,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学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着眼全局,面向未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要改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承担责任,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实现途径。集团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要坚持以上率下这个基本工作方法,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力争在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上有丰硕的收获。

会议最后,集中观看了反腐倡廉视频《贪与悔》,再次警示参会人员守住底线、明确界限、筑牢防线,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廉政工作氛围。

范文二:集团公司讲政治有信念发言提纲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安排,5月10日,公司党委中心组举行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公司党委书记李晓波主持会议。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其他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

会上,大家集中学习了关于讲政治、有信念的重要论述和省委书记王儒林在省委中心组举行的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讨论上的讲话。

会议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党中央持续深化党内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部署,四讲四有是这次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讲政治、有信念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首要标准和首要前提。讲政治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切实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站稳立场、把准方向。有信念,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充分体现和彰显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会议强调,讲政治、有信念关键是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实践路径。要强化理论武装,通过学党规、学系列讲话,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做好工作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要坚持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锤炼,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真正做到永不褪色、永不变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推动公司改革发展,为公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范文三:集团公司讲政治有信念发言提纲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话语;话语剖析;社会文化信息

1.0广告话语的解读

丹麦言语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开创人和主要理论家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v)说过:“人们不只要认识言语系统。还要经过言语认识言语背后的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人类学问范畴”。(转引自罗宾斯,1986:20)

多年来,随着言语研讨的深人,越来越多的言语学家认识到单纯研讨静态的、孤立的句子很难提醒言语的构造特征和言语运用的本质,言语的了解不能局限在方式与符号层面上,应该将研讨对象扩展到语境中的以动态交流为特征的“话语”(discourse)的研讨。许多学者从构造、功用等不同的侧面以共同的视角对话语停止过精辟的诊释。Brown&Yule(1983)把话语看成是过程(process),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本人的意义或完成本人的企图的词、短语和句子。vanDijk(1997)却以为不能简单地把话语看成是一种言语运用方式,指出话语包括三个方面:言语运用,思想传送和社会情形中的交际。话语是指有一定主题,语义上连接,方式上衔接的一连串语句。它能够是独白,也能够是对白;能够是口头的,也能够是书面的。(王德春,1985;399)话语从方式上表现为运用中的言语,是说写者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言语到达交际目的的言语手腕。从实质上看,话语是言语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话语不只与言语系统有关,它还与交流的语境有关。(Bell&Garrett,1998:4)

从以上观念我们能够看出:言语是一种社会理论,言语的了解必需联络社会、历史、文化的要素。话语具有较强的社会功用,与社会行为有着互相内化的亲密关系,能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气及社会的变化。话语具有建构性:它有助于再造社会自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学问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动社会。(Fairclough,2003:60)我们以为,要剖析话语,必需分离话语生成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调查一种文化形式下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构式,及它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即话语意义以及话语和语境的辨证关系。(陈丽江2007:4)

话语作为社会理论的方式及其变化是社会革新的一个内容并且对社会革新产生作用,而广告话语也构成研讨社会革新的一个重要范畴、重要主题和切人点。

随着社会的开展,广告在商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广告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的信息传播手腕,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广告用最吸收人的方式惹起群众对它的关注和好感,这就决议了广告必需起到疾速影响和劝说的作用。广告向消费者展现商品的性质、质量、功用优点,经过表意和移情感动和劝说消费者,影响和改动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最后到达采购的目的。

把广告定义为一种话语类型,是在广义的话语概念范畴内停止的,即把广告话语了解为一种群众传播与目的传播相分离的媒介话语,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所产生和运用的一整套“符号”,包括广告文本和语境,它们以一种对参与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和具有整体性的方式相互联络和作用。(杨先顺等,2007)众所周知,广告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广告话语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社会性主要是指:广告话语自身就是社会行动,可以提醒深层的社会意涵,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局部。广告商和读者树立一种间接的对话关系,停止互动交流。广告既是一种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产生深入的影响。它具有社会建构功用,包括建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可以彰显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变化,与社会有很强的互动性。对广告话语停止剖析能够有助于解构话语意义,发掘广告话语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2.0广告话语剖析及社会文化信息的浸透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对于国内四、六级考试而言,“大话题”的考查算得上是个新鲜玩意儿,尽管无法判断这是否会是未来四、六级考试作文的新趋势,但结合2012年12月四、六级考试的其他作文题(比如这次四级作文新出现了图表题)来看,我们着实应该认识到一点:四、六级作文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广。那么,今后考生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趋势呢?笔者认为考生可以通过学习《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和第四册来做好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上的准备。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

写作思路

要解决“大话题”的写作思路问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这种知识储备的一个有效来源便是《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和第四册的课文。这些课文的话题涉及科技、文化、美学、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六级作文常考的话题。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考生可以对这些话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写作时要找到写作思路和写作角度问题就不大了。

笔者以本次考试的作文题目“Computer and Man”为例来具体说明。从题目可知,这个作文题目的立意是要探讨计算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可以从许多方面展开,而《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22课Knowledge and Progress (《知识和进步》)就为这篇作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思路。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论述了人类文明进步与知识积累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很能启发考生的写作思路。下面我们来看文中的两句话,它们论述的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关系。

1. Knowledge began to increase as soon as the thoughts of one individual could be communicated to another by means of speech. (人一旦能用语言同别人交流思想,知识的积累便开始了。)

2. What is called “modern civilization” is not the result of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ll man’s nature, but of accumulated knowledge applied to practical life. (所谓“现代文明”并不是人的天性平衡发展的结果,而是积累起来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结果。)

这两个例句所阐述的内容为此次六级作文提供了一个写作思路:计算机作为人类文明与技术进步的象征,对知识的积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考生可以从人类知识进步的角度来论述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如:人类的进步有赖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播,而计算机极大地促进了这种进程。如果能够从这种角度来落笔的话,考生的文章必然会与众不同。

此外,这篇课文后半部分探讨的是知识的积累对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是“双刃剑”。这对考生完成该题目的写作很有启发意义:考生可以从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的角度来写。课文对利与弊的论述可谓精辟,譬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3. As is so often pointed out, knowledge is a two-edged weapon which can be used equally for good or evil. It is now being used indifferently for both. (正像人们常常指出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于造福,也可以用来为害。人们现在正漫不经心地把知识用于这两个方面。)

4. … gunners using science to shatter men’s bodies while, close at hand, surgeons use it to restore them. (……炮兵利用科学毁坏人体,而就在附近,外科医生用科学抢救被炮兵毁坏的人体。)

考生在写这次六级作文时可以模仿例句的写作思路:一方面,电脑可以帮助人类更加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电脑又容易诱使人类在游戏、网络上挥霍大量的时间。这种矛盾正体现出了电脑作为“双刃剑”的特征。

以上引述的《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22课只是《新概念英语》思路应用于六级写作的一个例子而已。事实上,《新概念英语》的课文(特别是第四册课文)提供的素材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写作考试中。同样以本次六级考试出现的作文题目“On Maintaining Trust”为例。考生可以借鉴《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44课Patterns of Culture (《文化的模式》)中“风俗塑造个人行为”的论述来形成写作思路,论证一个信任或不信任他人的社会如何使得其中成员的行为变得更积极或更消极。

语言表达

除了写作思路之外,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还会遇到语言表达的问题。一些考生脑子里有很好的写作思路,但却无法将自己的写作思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针对这个问题,考生也可以通过研读《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和第四册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仍以本次六级作文题目“Computer and Man”为例。考生如果打算从论述电脑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的角度组织文章的话,就势必面临着如何将写作思路落实在笔头上的问题。比如想表达“电脑有好处也有坏处”,很多考生可能只能写出“Computers have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这样缺乏感染力的句子。如果考生能借鉴上文提到的句子“Knowledge is a two-edged weapon which can be used equally for good or evil”,那就很容易把表达变得更生动。考生只需要对这个句子略作修改,便能在作文中写出既有层次又有文采的好句子,如:“Computer is a two-edged weapon which can be used equally for doing good or doing harm.”又如,考生如果想表达电脑(或其他什么东西)的变化趋势时,可以借鉴《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51课Predicting the Future (《预测与未来》)中的一个句子:“Computers have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more and more powerful and cheaper and cheaper.”这样的表达语义清晰又简练流畅。

在写本次六级作文的另一个题目“On Maintaining Trust”时,考生同样可以借鉴《新概念英语》里的句型。例如,当考生试图描述信任沦丧的社会时,可以借鉴《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28课Patients and Doctors (《病人与医生》)里的第一句话:“This is a sceptical age … our faith in many of the things in which our forefathers fervently believed has weakened …”这句话非常切题又达意。

小结

英文写作的要求无非分成两个部分:知道写什么(写作思路)与知道怎么写(语言表达)。而《新概念英语》恰巧能帮助考生在这两个方面练好“内功”。那么考生该如何利用《新概念英语》来帮助自己备考四、六级作文呢?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为了更好的学习政治而召开相关会议,行政人员要做好会议记录。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政治学习会议记录范文,仅供参考。

政治学习会议记录范文1时间:20__年6月30日

地点:村两委会议室

主持人:___乡纪委书记

记录人:____村委委员

与会人员:乡包村领导、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讨论内容: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

讨论目的:重点讨论如何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切实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三个自信”;如何站稳党和人民立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如何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乡纪委书记、包村领导___:按照县委“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安排部署,今天我们村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召开专题讨论: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重点围绕如何确保政治合格,做到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等深入学习讨论。希望各位村支部成员、党员踊跃发言,谈体会,说感受。先请支部书记王华俊同志作带头发言。

村支部书记___:“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到合格党员的标准,“讲政治、有信念”排在“四讲四有”的首位,凸显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站位要高,深刻认识“讲政治、有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讲政治”是本、“有信念”是魂,只有不断固“本”铸“魂”,我们党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第二,领悟要准,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义。“讲政治、有信念”是有具体指向的,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做合格党员的根本,是“讲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义和具体体现。第三,重点要清,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重要任务。要突出抓好坚守理想信仰、对党绝对忠诚、坚决挺纪在前、扛起主体责任这四项重要任务。第四,落地要实,真正把“讲政治、有信念”体现到为村民工作当中。要把“讲政治、有信念”贯穿于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各环节、全过程。

支部副书记___:今天我们全体党员开展“讲政治、有信念,做对党忠诚的党员”专题学习讨论会,学习着力对照检查看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能否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能否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对爱党护党进行深入思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到,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这就要求我们党员要以“四讲四有”为标准,时刻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党员队伍中起好带头作用。

支部副书记____:“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认真学习。集中学习后,每一名党员都结合自身实际对主题进行深刻剖析,检讨了自己的不足,表明了下一步努力方向。我认为要做合格党员,一是加强对党的认识,提振精神,坚定信念,毫不动摇。二是加深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牢记宗旨,提高本领,主动担责。三是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遵规守纪,克已奉公。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发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党员___: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全体党员们要深入领会了什么是讲政治、有信念,如何做对党忠诚的党员。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讲政治”是本、“有信念”是魂。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让“讲政治、有信念”在思想里生根发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纪委书记___总结发言:要做到“讲政治、有信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立足村情,摆正位置,回应群众的期盼,加倍努力谋事、干事和成事。二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和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五个必须”,这是做合格党员的根本,是“讲政治、有信念”的核心要义和具体体现;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学与做的关系。“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把“讲政治、有信念”刻在骨子里、印在心头上、扎根脑海中,让“讲政治、有信念”在思想里生根发芽。

政治学习会议记录范文25月22日,四川省委中心组举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会,集中学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分析贯彻落实情况,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省委书记王东明主持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省委副书记刘国中参加学习。

学习会上,与会同志听取了中央党校谢春涛教授作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题辅导报告。报告对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主要内涵作了系统阐述和深入解读。报告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清晰,情真意切,帮助与会同志进一步加深了对“四个全面”的系统把握,增强了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在专题讨论发言中,尹力、柯尊平、刘国中、李登菊、王雁飞、陈光志等同志作了发言,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认为,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坚定信仰追求,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要加深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把握,努力做好工作。

王东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的以来,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知行合一,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王东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关键要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与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结合起来;要深入学习领会来川视察重要讲话和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四川工作做得更好。

第一,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上下更大功夫。要持续用力推动既定部署落地落实,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统筹推进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要继续抓好“项目年”部署落实,突出抓工业稳增长,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落实各项改革部署上下更大功夫。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加强对改革部署落实情况的定期督促检查,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第三,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下更大功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认真筹办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四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以及西博会、科博会等活动。坚持对标先进,突出重点国家、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施精准招商,抓好签约项目落地落实,务实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法农业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合作平台建设。

第四,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功夫。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以“三严三实”精神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部署要求,认真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就业增收、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第五,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水平上下更大功夫。统筹抓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法律七进、以案说法,突出强化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六,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灾区发展振兴、同步小康上下更大功夫。倒排时间、全力以赴,确保全面完成三年重建任务。按照“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要求,精心谋划推进灾区恢复振兴和长远发展。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思想,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减灾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生产财产安全,保护好灾后恢复重建成果。

第七,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藏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上下更大功夫。深入贯彻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治藏方略,坚持省委藏区工作思路不动摇,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

第八,进一步学习把握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上下更大功夫。要坚持把从严管党治党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开展巡视整改“回头看”,持续用力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换届工作,严明换届纪律,严格落实“九个严禁、九个一律”要求,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勤奋敬业、埋头苦干,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清正廉洁、当好表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省委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会。不是中心组成员的省人大会、省政协党员领导,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府秘书长等列席。省直各部门和部分在蓉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聆听报告。

政治学习会议记录范文35月18日,陵川县政府党组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围绕“讲政治、有信念”开展第一次专题学习研讨。陵川县政府党组书记、县长胡晓刚主持会议并讲话,陵川县县委、常务副县长张国文,陵川县副县长刘海屯、原红芳、徐浩,陵川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赵兴顺参加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了《陵川县政府党组和党组成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安排》,并围绕如何确保政治合格,做到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胡晓刚作了主题发言,张国文、原红芳、徐浩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胡晓刚在讲话中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中央进一步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项重大部署,也是今年我们党建工作的“重头戏”。陵川县政府党组各成员要深入领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讲政治、有信念”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上来,把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胡晓刚强调,陵川县政府党组各成员要坚持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学习中锤炼坚强党性、提升政治素养;要坚持率先垂范,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形成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良好局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要坚持知行合一,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当前,特别要抓好二季度“双过半”、脱贫攻坚、换届选举、旅游景区整治整改等重点工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政治学习会议记录范文45月23日下午,市政协党组及机关召开“讲政治、有信念”专题学习讨论会。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春生主持会议。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郑琪文,副主席邓明,党组成员、副主席秦太明、陈定堂,党组成员、秘书长陈水泉及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郑琪文围绕“讲政治、有信念”讲专题党课,从“讲政治、有信念”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部分党组成员及机关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发言。通过学习研讨,大家交流了思想,深化了对党员“讲政治、有信念”的认识,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张春生指出,“讲政治、有信念”是检验合格党员的首要标准,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凸显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以“讲政治”为本、以“有信念”为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人民政协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

相关期刊更多

新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译苑新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翻译协会

移动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西南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