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文注音

中文注音

中文注音

中文注音范文第1篇

音乐是科学,也是艺术。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门人文艺术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其目的不但是传授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音乐是情感的流露与交流,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音乐带给我们的是愉悦。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审美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国民的素养、生活的质量、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准。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从以下几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中,让初中生感受"儒""道"文化的哲学思想

我们的传统文化("儒""道"思想)倾重于中庸,天人合一。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的"道常无为而不为",体现"和,淡、空、静"的理念。中国的传统音乐受到"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单线延伸,蜿蜒游动的横向线型织体思维,努力单纯委婉,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在表现形式上以线条横向展衍为主;在表项内容上,以表意为主。例如:《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借景写意,以景抒情,表现心物和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把人的精神品格糅入到音乐之中,又把音乐融化进人的心灵感受中,使人获得一种幽深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意境",体会儒家"不怒不争"、"和平中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普及音乐艺术,开发初中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音乐艺术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时,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因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适宜每个初中生音乐潜能开发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促使初中生音乐智能的开发,推动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专家加登纳认为: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在幼儿期内,正常的儿童又能唱又能咿呀学语,他们能发出个别的音,产生起伏的式样,甚至能模仿别人所唱的有韵律的式样和音调,这说明初中生在幼儿期就具有音乐方面的"前能力"。

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音乐的不竭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助动剂,是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学生体验人文内涵的突破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走上学习音乐的康庄大道。

为激发学生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在方式方法上,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灵活多变,力求"生动有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参与中来。音乐是一种运动的艺术,表现的艺术,每节课都应力争做到"开篇趣在先","进程趣更浓","结束趣有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借用投影仪、录像、影音、绘画、舞蹈、游戏、律动等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把内容、题材、情绪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另外,我还尝试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1)律动教学:音乐产生律动,使音乐形象化。律动教学培养学生听到音乐后产生全身的动力,通过身体运动对音乐加以反映,通过积极的参与活动,促进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发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表演。音乐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跟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

(3)音乐游戏教学: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合为一体。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们随着音乐不同而改变着。所以,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很多有意思的比赛游戏,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感受音乐。比如:"课堂歌咏比赛","学校十佳歌手"等等。

(4)流行音乐:激发兴趣。流行歌曲与时代共存,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更是一个巨大的音乐宝藏,是我们音乐教学可利用的丰富资源。流行歌曲的优势显而易见,歌词浅白,易唱、易记,配器效果鲜明,有感染力,创意新奇。虽然流行歌曲中肤浅、媚俗的内容客观存在,但也不乏积极向上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师应细致筛选,通过对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确保为学生提供具有美好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4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可以通过音响的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内心,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她有着"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及美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

4.1 借用其它学科知识(如语文、美术、历史、地理等)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审美能力。如从介绍肖邦的名言"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你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与战斗"入手,来理解肖邦作曲的《愿望》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认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丰功伟绩;从不同的地域民俗风貌来领悟《黄土高坡》表现出的陕北人民的豪爽性格及陕北地区地势地貌特征。

4.2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音乐课堂教学,将舞蹈、器乐、歌唱、绘画、歌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音乐教育,并由此拓展音乐教育,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极大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4.3 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将唱歌、欣赏、器乐、识谱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传授音乐知识又注意各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性。

中文注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先秦文献词典 注音 现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先秦文献词典是汉语历史语文词典的一种,据统计,成书于先秦时期的传世文献共有20种左右,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国内地共为12种先秦文献编纂、出版16部专书词典,共包括7部单本词典和2部丛书中的9部词典,其中“先秦要籍词典丛书”4部,“十三经辞典”丛书5部。由于这类词典既要为现代读者标注现代音,又要考虑历史音韵标注古代音,这就要求编者和编辑除了要掌握词典注音的普遍规律,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语音学知识,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好其中的注音问题。本文着眼于此,就先秦文献词典如何注音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近年来已出版的先秦文献词典的注音情况

1.不注音。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杨伯峻编的《论语词典》《孟子词典》和《春秋左传词典》都没有注音,但这以后出版的先秦专书词典一般都有注音。

2.只注现代音。这些词典一般都用汉语拼音来标注现代音,根据注音的范围,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标注所有单音词的现代音,如周民《尚书词典》、王世舜和董治安主编的“先秦要籍词典”丛书等;另一种是仅仅标注部分词的现代音,主要是多音词的现代音,如王延栋《战国策词典》等。

3.古代音和现代音都标注。向熹《诗经词典》、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词典》、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和陕西师大所编《十三经辞典》(以下只举词典名,编者名从略)皆如此。其中复音词一般不标音,单音词的现代音一般用汉语拼音标注,少数词典还兼用注音字母标注;单音词的古音不仅注上古音,且注中古音,但在注音的内容上略有差异。

以上这些词典注音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编纂目的的不同造成的。不注音或只注现代音的词典,是为一般读者阅读文献服务的,这些读者一般不具有古音学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词的古代音,因为他们查阅这类词典,主要是为了了解疑难词语的释义和今读;再加之有些词典是在注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注释中已为疑难词语注了现代音,所以就出现了这些词典不注音或只注现代音的情况;而那些今音和古音都标注的先秦文献词典,除了有以上功能外,还要积极为先秦汉语研究服务,如此,词在先秦以及之后的中古时期的读音问题自然是研究的重点,因此这类词典的语言学的价值要大于训诂学和文献学的价值。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现象,也可说明这一点,即这些词典的编纂者一般都另外著有该文献语言研究的专著,这些专著和词典可看成是他们多年从事先秦文献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先秦文献词典标注现代音的情况

近期出版的先秦文献词典,一般都用汉语拼音标注现代音,少数还兼用注音字母标注。由于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这方面的问题较少,只是在多音字的处理上有一些问题。这具体又分两种情况,下面以《吕氏春秋词典》为例来说明:

1.古音不同,今音相同。

这时只要是语音不同,不管意义有无联系,都要分别立为词条后再注音,例如(举例时多义词只列最多2个义项释义,例证等其他从略,下同):

惟1 wéi:①思考。②只,只有。

惟2 wéi:通“帷”,帷幕。

“惟1”上古音属于喻母微部,“惟2”属于匣母微部,二者只是音近关系,语音不同。

2.古音相同,今音不同。

这时要在一个词条下分立不同的音项,不能分立成不同词条分别注音,例如:

知1.zhī①知道。②表现出,显现出。2.zhì聪明,才智。

“知”的两个义项在上古时读音都属于端母支部,语音相同。

注意的是,先秦文献词典中,复音词一般不标音,如果记录复音词的某个字是多音字,这时也有必要注出这个字的读音。以王延栋《战国策词典》为例:

和调(-tiáo):调和。

和乐(-yuè):和谐的音乐。

目前在先秦文献词典中注现代音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词典只注现代音,不注古代音,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现代读者阅读古书时,有些古字不知读音的难题,并不考虑古今音差异和由此带来的立目问题;二是在处理多音字时,上面提到的两种注音标准容易发生混乱。也以《战国策词典》为例:

“丧”条下有两个音项:1.sàng丧失,失去。2.sāng哀葬死者的仪式。然而,该词典“王”条下义项①“夏、商、周三代天子”和③“统治,称王”。在这两个义项上“王”也应不同,分别是wáng和wàng,但该词条下却只有一个音项:wáng。同样的情况,有的标注,有的不标注,不免使读者产生疑问。

可见,先秦文献词典标注现代音和立目有密切关系,词典编纂者可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要符合基本的语言学理论。

三、先秦文献词典标注中古音的情况

在音韵学中,中古音一般要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分析,其中韵情况最为复杂,又有摄、等、呼等内容,整个音节通常用反切法来注音。先秦文献词典在注中古音时,各家由于对中古音的认识和编纂目的的不同,在所注内容上各有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只注单音词的声母、韵部、声调和反切,其余内容不注。如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依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注了声韵调,依《广韵》和《集韵》注了反切。例如:

代《广韵》徒耐切定代去(即声纽为“定母”,韵部为“代部”,声调为去声)

这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注中古音的情况是一样的,大概是该词典借鉴《大字典》注音的结果,因该词典出版于《大字典》之后,编者陈克炯同时是《大字典》的编委。张双棣《吕氏春秋词典》和“《十三经辞典》丛书”都是这样注中古音的,也应是借鉴了《大字典》的注音。

2.既注单音词的声母、韵部、声调和反切,又注韵部所属的摄、等、呼。目前只有向熹《诗经词典》这样注音,它先注反切,然后在圆括号内依次注出摄、呼、等、调、韵、声。例如:

残昨干切(山开-平寒从)

上述4种先秦文献标注中古音的情况如表所示。可见,最近出版的影响较大的几部先秦文献词典都主张标注中古音,标注内容包括声、韵、调和反切4项,其中前三项主要参考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反切则来源于《广韵》《集韵》等韵书,其他更细致的项目一般不标注。这一点恐怕是受到了《大字典》注音方式的影响。

四、先秦文献词典标注上古音的情况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说,先秦文献词典都应标注上古音。和标注中古音的情况一样,这些词典标注上古音也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各词典标注上古音情况见下表。其中,相同的是一般都不标声调,不同的是声母和韵部的标注有别,具体又分两种情况:

1.只标韵部,不标声母,如《左传详解词典》和《十三经辞典》“舂”条,这两部词典上古音都只标了“东部”。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受了《大字典》的影响。之所以不标声母和声调是因学术界对其存在很大争议,尚未形成定论,比如声母方面“上古汉语是否存在复辅音”的问题和声调方面“古无去声”说,至今无定论;而韵部根据《说文解字》谐声、中古反切和异文现象可以进行推求,争议较小。这些词典本着稳妥的原则采取了只标韵部,不标声母和声调的处理方法。

2.声母和韵部都标注,如《诗经词典》和《吕氏春秋词典》二者标注体例不同,《诗经词典》是在词条后直接标注,先标韵部,再标声母,例如:豺之部、崇母;而《吕氏春秋词典》全书采用的是王力《汉语语音史》战国时期的音系,词条先按三十韵部排列,韵部相同者按声母,声母相同者按谐声偏旁,所以,并不是和《诗经词典》一样在每一词条后标注声韵。

这样注音的词典一般都采用某一确定的上古音系统,常见的就是王力先生的上古声母和韵部系统,其观点或者直接来源于王力著作,或者更多来源于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王力在声调方面主张“古无去声”“平入二声又各分长短”,由于争议较大,所以这些词典一般不注明声调了。其实声调中平和上都问题不大,但入声和非入声区别较大(实即韵母的问题),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似乎在去声字的处理方面更公允一些。可见,目前先秦文献词典在标注上古音时,基本上都没有较为完整地标注出其音韵地位,或只标韵部,或只标声母和韵部,但都不标声调,这是不太科学的。笔者认为,同一部词典选用的上古音体系应保持一致。

结语

中文注音范文第3篇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相聚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和教学展示;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60余场绚丽多姿、各具民族特色的精彩音乐会进行展示和交流。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广大学者和教师架起一座通往国际音乐教育学术论坛的桥梁,传递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对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外音乐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具体方案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参会的各项宣传、组织工作,确保这届大会圆满成功。

附件: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中国音乐学院

2009年7月15日

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一、大会主题

“和谐与世界的未来”

“和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理念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围绕“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一主题,与会者将就音乐教育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等相关领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二、大会主办单位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中国音乐学院(cCM)

三、大会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8月1日至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 中国音乐学院

报到时间:2010年7月31日一8月1日

报到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四、大会参会人员

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校外、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研究生、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类音乐演出团体等。

五、大会形式

1 主题演讲(Keynote Speaker):会议邀请四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演讲时间各为1小时30分钟)。

2 教学展示(Class Teaching Demonstration):这是此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增添的一种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其内容为国内外小学、中学、大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为55分钟,过程包括讲课40分钟,互动和讨论15分钟。

3 论文宣读(Spoken Paper):大会期间,论文提交者有20-25分钟的时间,用以陈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可以使用PPT)。之后,有5分钟提问时间,演讲者给予回答。

4 论文海报(Posters):大会将提供单位为70cm×100cm尺寸的论文展示板,供论文海报入选者使用。论文海报提交者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于会前设计展示版面(不超过4个版面),印制成中英文海报,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5 工作坊(Workshop):这是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关于音乐教学实践的一种相互交流、互动形式,内容包括音乐教学法、合唱与指挥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等。每个工作坊的时间各为60分钟,过程包括教学简要介绍5分钟,现场教学45分钟,提问、交流和互动10分钟。

6 专题研讨会(Symposia),也称为“圆桌会议”: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宣读论文并进行研讨。此研讨会的主持人身份,需由参会者自己提出申请、提交研讨主题和论文并通过审核获得。其职责包括:提出会议研讨主题、确定研讨会参与者名单、组织参与者提交论文、组织论文宣读与讨论。

7 音乐会(Concert):包括室内与露天音乐会,分别在中午、傍晚或晚上进行,参会代表可以免费观看。

(以上七种会议形式均配有现场翻译,中国参会代表没有语言障碍。)

六、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

(一)会议注册与报到

1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

说明:

(1)港澳台地区的申请者可按照中国代表参会标准注册。

(2)中国代表参会的名额限定为2000名,如未能在规定注册时间内注册,将不得参加会议。但由于特殊情况只能在报到时现场注册的。需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增加200元人民币。

(3)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自理,会议可提供不同标准的住宿条件。

3 注册办法

(1)网上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按照网上提示注册交费。

(2)邮寄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或“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下载“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注册申请表”,填写后邮寄(注册费需汇款或转账)至下述联系地址:

(二)会员申请

1 根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要求,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代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或个体会员代表;二是学生代表;三是非会员代表。不同类型的代表,应根据不同参会标准提交注册费,方可注册参会。

2 各类论文的提交者(含学生代表)、教案的入选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需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个体会员。凡不是该会个体会员者,需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入会手续,方可注册参会。

3 一般参会者,只需获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团体会员的资格。由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已经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为此,凡中方代表已经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者,可视为已经具有一般参会者资格;如果尚未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且欲参会者,又具有在职在岗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手续;或直接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以该会个体会员资格参会;或以非会员参会注册标准参会。

说明:

(1)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者,请登陆“中国音教网”(省略)。点击“学会专栏”,下载“会员登记表”,并按照表上要求填写。在大会注册时。连同终身会员费(2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照片(两寸照),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

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2)凡申请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个体会员者,请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按照网上提示填写申请表:或下载、填写“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个体会员申请表”(中英文)。在大会注册时,连同会员费(普通个体会员450元人民币;学生会员3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

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七、论文、教案提交   (一)论文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参加论文演讲、工作坊、论文海报展示、圆桌会议的参会代表,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论文摘要,及5000字以内的中文全文。请务必注明准备参加哪种会议形式(参见“大会会议形式”的2~6条)。

3 提交办法

论文一律采用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论文提交”,按照网上提示提交;或者下载并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发送至邮箱。

(二)教案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组委会推荐的参加教学展示的预选者,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摘要(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及5000字以内的完整教案(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和现场录制的教学光盘。大会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入选者在接到人选通知后,即可办理参加大会的相关手续。

3 提交办法

组委会推荐参加教学展示的教案一律采用邮寄和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和全文电子版由网上提交(见下列地址);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全文的纸质版一式2份(A4纸打印)和教案光盘邮寄至以下联系地址:

八、大会演出申请

1 申请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申请要求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作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议主办国,可以安排20场音乐会。演出团体的组团方式可以省、市、学校、少年宫以及各类音乐团体等为单位。可以是专业演出团体,也可以是业余演出团体。节目内容、形式要求丰富多样,包括演唱(独唱、合唱)、演奏(独奏、合奏)、舞蹈、戏剧、杂技、武术等。具体要求如下:

(1)节目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音乐会演出时间长度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3)原则上演员人数不超过60人。

经专家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09年11月通知入选单位,签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许可协议”。

3 申请办法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i0/chinese),参见“大会演出申请”,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申请表”,将整场音乐会节目单(包括节目时长)、节目录像(DVD或VCD格式)、演出团体简历(中英文)、艺术指导或指挥简介、该团以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的录像(DVD,CD)及相应节目单,邮寄至下述联系地点:

4 相关要求

(1)演出人员无需交纳注册费,但是所有人员的差旅、食宿、演出环境的设计装饰、旅游等费用,需由各演出单位承担。组委会提供会议期间用车、场地、钢琴、简单的灯光音响设备。

(2)演出人员可以相互观摩,但不参加开幕宴会等活动。

九、会议程序

根据国际惯例,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七个委员会的专题研讨会,分别于7月25日至31日之间在北京等城市举行;第二阶体大会(含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十、重要说明

1 凡提交教学展示、论文宣读、工作坊、海报等参会形式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大会将组织国际评委进行评选,入选者在收到大会组委会有关人选通知后,方获得以各有关形式参会及演出的机会。未入选者,可作为一般参会者参会。

2 大会将出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秩序册(中英文)、论文集(英文摘要)、音乐会秩序册(中英文)及大会资料光盘(含大会秩序册、各类论文的英文全文、音乐会秩序册及各音乐会相关情况的英文介绍,以及相关图片、录像和录音),上述资料将在大会注册时发给全体正式代表。

3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所有入选者颁发人选证书。

4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全体正式代表颁发参会证书。

中文注音范文第4篇

【摘要】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是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小学语文课本的规范标注有助于缓解该难点,但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对上述特殊读音的判定尺度和标注方式却不尽相同,校对上也都有不严谨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本;特殊读音;标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3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重点资助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内容优化研究”(编号:XJK012AYW004)的研究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既确立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识字目标,也确立了“讲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口语交际与阅读目标,即小学语文中的汉语拼音,应该实现辅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双重价值。目前,各版课本都非常注意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但对极易形成方言语调的轻声、儿化、多音字等特殊读音现象,却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标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为给酝酿中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提供参考,本文特以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为例,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特殊读音现象的标注形式进行讨论。

一、轻声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分别对1~2册、1~4册课文,全文按字标注了汉语拼音,比较这几册教材可以发现,两个版本对于轻声的标注有同也有异。其中,相同之处是:第一,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语气词“吧、嘛、呢、啊”,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形式,虚语素“子”、“头”、“们”、“么”,两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处理为轻声,不标调号。第二,常见的双音节词,两个版本都倾向于处理为轻声。如人教课标版的“耳朵”、“嘴巴”、“尾巴”、“认识”等,湘教版的“莲蓬”、“喜欢”、“眼睛”等。不同之处也有两点:第一,趋向动词、方位词的标示有区别。人教课标版中所有趋向动词、方位词都标注原调,未做轻声处理;湘教版中,趋向动词和“里”、“边”、“面”等方位词也未作轻声处理,但方位词“上”、“里”全部都处理为轻声, 如“山坡上”、“屋顶上”、“夜空里”、“草丛里”等。第二,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不”,湘教版都标示为轻声,人教课标版则一概没有标为轻声。

人教课标版、湘教版分别自第三册、第五册开始不再全文标注拼音,只对生字词和多音字的读音作出标示。对于生词中的轻声,人教课标版只标其原调,如第三册《小鸟和牵牛花》的“小喇(lǎ)叭(bā)”,第五册《盘古开天地》的“老祖宗(zōng)”,《古诗两首》的注释“篱落:篱笆(bā)”等就是如此。湘教版也一样,以第九册为例,“别扭”、“脊梁”中的“扭”、“脊”都应读轻声,课文中标的却是原调“niǚ”和“liáng”。

那么,如何处理轻声的标音比较合适呢?一方面,要抓住轻声作为一种语流现象音色变化不稳定的特点,谨遵“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这一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小学语文课本巨大的影响面与深刻的影响度。两相综合,我们认为,关于轻声的标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应该谨慎把握标不标轻声的“度”。对“一般需读轻声”的表趋向的动词、方位词、夹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中间的“一”,对“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双音节词语”,都以不标注为好。

第二,在把握统一“度”的基础之上,要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仔细校对。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第一册都有标错轻声的情况,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中,常见的双音词轻声词语“热闹”、“喜欢”、“风筝”等均未标为轻声;湘教版第一册也一样,比如,应该读轻声的“宝宝”标了原调,不应读轻声的“莲子”却标示为轻声。

第三,确定需标轻声的新词,应在正文中标注轻声,并同时在该课生字行列中标出该字原调。轻声是语流中的轻声,因此,如果某个新词中出现了当读轻声的音节,为符合普通话的自然语感,正文中应标示为轻声,但为方便同时掌握该字单独使用时的声调,在该课生字行列中又应标注该字的原调。另外,注释中的轻声字,可统一采用先标轻声、再说明单用读音的标注方式,如上文所举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9课的注释,应将“篱落:篱笆(bā)”改为“篱落:篱笆(bɑ),‘笆’单念时读作bā”。”

二、儿化

儿化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一般能增加爱意或亲切感,有时还可赖以改变词性或词义,如果想在语言中附加以上语用功能,则必须使用儿化。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教材都有一定的儿化意识,全文标注拼音的课文,遇到儿化时都采用了在“儿”字上标“er”的标注方式,如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的“话儿”、“月儿”、“风儿”,湘教版第一册的“歌儿”、“哪儿”、“线儿”等。不过,儿化意识还可进一步增强,以第四册为例,人教课标版全册课文中出现的儿化仅“笋芽儿”、“花骨朵儿”、“花儿”、“有点儿”、“哪儿”、“那儿”、“这儿”、“点儿”8个,应当儿化的“雨点儿”、“葡萄干儿”、“雨丝儿”、“画画儿”、“小男孩儿”、“小家伙儿”、“门铃儿”等都未被儿化。湘教版的儿化次数总体要多一些,但“照片儿”、“脚印儿”、“男孩儿”、“老伴儿”、“雨点儿”、“辛苦一点儿”、“当着百灵鸟的面儿”等应当儿化的也没做儿化处理。另外,人教课标版“笋芽儿”标为轻声而“嫩芽儿”却未标;湘教版《春天在哪里》和《风姑姑的照片》中都出现了“柳条儿”一词,前者处理为儿化,后者却没有;对于单用的“花儿”一词,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都有时处理为儿化,有时没有处理为儿化。这些情况也说明,两版教材对儿化的标注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笔者认为,儿化音是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学习难点,教材要尽量从学好普通话的视角出发,将“花儿、事儿、玩儿、块儿、孩儿、点儿、子儿、眼儿、味儿、头儿、 人儿、劲儿、会儿、底儿、刺儿”等通常需儿化的音节作儿化处理,即出现在课文中时,要加一个“儿”字作为提示。

三、多音字

人教课标版和湘教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多音字都是随文标注在相应的汉字之上,分别从第三册、第五册不全文标注拼音后,人教课标版、湘教版都采用了随文只标生字与多音字的形式,而且都采用了生字、多音字分别用( )和[ ]作为标号的方式。这种标示方式体现了随语境区分多音字读音的思想,值得推广,但还有些多音字的标示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标注规则。人教课标版本中,如第三册《骆驼与羊》中“往门里钻(zuān)”本应标为“往门里钻[zuān]”,第五册《槐乡的孩子》中“磨(mó)好的长钩刀”本应标为“磨[mó]好的长钩刀”;湘教版本中更多一些,如第七册的多音字“秘”、“厦”、“晕”等出现在课文“秘密”、“大厦”、“眩晕”等词语中,本应标作“秘[mì]”、“厦[shà]”、“晕[yùn]”,事实上却被标作了“秘(mì)”、“厦(shà)”、“晕(yùn)”,等等。教材的编写、审订者中有不少语言学家,对于这些常识性的拼音知识,只要稍严谨一些,就可以做得更为完美。

湖北省武汉市教研员潘鸿惜曾经指出,没有注意对轻声词语的处理是小学生朗读时唱读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过程中又发现,特殊读音现象是方言区成年人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甲以上的最大羁绊。小学语文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主战场,如果小学语文课文能对特殊读音现象予以更多关注,将更有益于方言区学生把握语言学习关键期,享受更美好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

中文注音范文第5篇

原卷残损严重,正反面重复利用,透墨严重,难于辨识。《〈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以取代原书成为方便实用的工具之书。

关键词西夏辞书《同音文海宝韵合编》《同音》《文海宝韵》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以下简称《合编》)是一部出土的西夏文辞书。这部辞书在形式上似乎是将按韵排列的《文海宝韵》改用《同音》以声为纲的形式重新排列了一遍,并做了简化。如此处理很好地将《同音》《文海宝韵》两部辞书的优点糅合在了一起。这样一部有特点的西夏辞书于西夏文字、文献的解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理应受到西夏学者的高度重视,然而自出土以来近百年的时间内,这部作品却几乎无人问津,诚为西夏语言文字学研究之憾事。韩小忙《〈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一书的出版,足以弥补此憾。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于2008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800页,凡120余万字。主要内容包括:对出土的相关残件进行了全部移录、翻译;将《同音》《文海宝韵》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勾勒补充了西夏文字形、音、义诸多方面的新材料和变异材料;对这一辞书的成书、体例、内容、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献录文是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影响整理与研究成败优劣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合编》的辨识录文工作似乎要比一般的文献整理更加艰难,因为出土的原件材料残损严重,正反面又被重复利用,有严重的透墨现象,而且很有可能是先抄写了《合编》之后,又把它作为废纸加以利用抄写了别的什么东西,致使整个文献给人一种混乱不堪的感觉。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对这部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好在作者此前所做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西夏文正字的研究,这一研究使他对《同音》《文海宝韵》两部辞书非常熟悉,能对西夏字的形体辨别做到心中有数。

该书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只是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份方便检索查询的整理资料,而是通过将《同音》《文海宝韵》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后,归纳出了一批此前各种研究材料中缺失的西夏文字形、音、义诸多方面的新资料,以及与此前各种研究材料存在差别的变异资料。

先看字形。以西夏文字构形研究为例,尽管学术界对《文海宝韵》提供的构形资料有诸多诟病,但谁也不能否认,恰恰是这些构形资料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夏文字构形提供了线索。遗憾的是,《文海宝韵》甲种本保留的平声部分的文字资料并不完整,上声部分的资料更是全然不见。《文海宝韵》乙种本虽然收字比较完整,但只是一个字头汇编,少有的一些解释也异常简略。韩先生从《合编》的残卷中归纳出了《文海宝韵》未曾出现的平声字构形资料51条,上声字构形资料583条,凡634条。这虽然与西夏文字总数相比仍然缺少很多,但毕竟弥补了不少缺憾。

次谈释义。《合编》的释义较《文海宝韵》精简,删减了大量的注释术语及《同音》注释相同的部分,又增添了《文海宝韵》不曾有的义项,体现了简约实用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合编》残卷新增了634条构形资料,这也意味着新增了634条释义资料。将这些新见义项、新增材料一一梳理,无疑为西夏文字与词汇的意义探讨补充了新材料。

再看注音。在汉语拼音出现以前,反切注音是汉语非常成熟和习用的一种注音方式。西夏语辞书的注音同样采用的是反切注音法。《合编》当然也采用了反切注音,但却出现了特殊形式,那就是在大部分条目的解释中并列出现了两个反切注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是很普遍的,抛开方音差别,多音往往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表现在辞书中往往分开标注,所以《切韵》系韵书中出现了“又音”的概念。《合编》中并列出现的两个反切注音,韩先生的解释是第一个是该字真正的注音,第二个则是该字所属大类的声类和韵类。这样看来,那只不过是同一个读音采用了不同的反切上下字罢了,即一字二切且同音,绝然不同于汉语辞书中的“又音”。《合编》这样处理的目的何在?到底有无必要?韩先生的进一步整理让我们发现,不同音的现象的确很多。其中声类不同的有55例,韵类不同的有79例。因为有不同,所以一字二切的处理就很有必要,只是这种差距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正是由于作者的辛勤工作,才使得原本模糊不清、几乎是废纸一堆的杂乱材料变成了一份于西夏文字形、音、义深入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可以取代原书且方便实用的工具书。

毋庸讳言,书中也有值得商榷和继续探讨之处。首先作为一部辞书,特别是这样一部有特色的辞书,我觉得其成书的缘由很有必要多做些探讨。书中对此虽有论及,但认为“《合编》将《同音》与《文海》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同音》有声类而无韵、调,《文海》有韵、调而无声的缺憾”的说法恐有不妥。实际上, 《文海宝韵》按韵编排,声在其中; 《同音》按声编排,韵亦在其中。如果联想到《同音》丁种本后有一背注的话,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西夏人在使用《同音》一书时是多么不方便,这本书实在是太过简略,以致有人要在书的背面再逐字加上注释。似乎可以这样设想,背注只不过是《同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现象,而且受篇幅限制,也只能尽可能简单些,不便推行。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辞书样式――以《同音》编排为序,纳入《文海宝韵》的形、音、义并做简化。再如,书中在对反切注音资料进行归纳,特别是不同语音的现象做解释时,有较详细的描述,而疏于语音学上的分析。“相似互注”是如何“相似”的,不应仅仅加以描述,更需要语音学上的解释或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