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范文第1篇

高校教研室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等各种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归档材料,随着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部分的归档材料以电子文档的格式出现,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学院或学校,在发展教研室建设的同时,往往在资料整理以及档案收集工作上略显滞后,因此造成文件管理不规范、资料查阅困难等现象。从高校各个教研室的角度看,教研室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教研室建设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目前,教研室档案管理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以纸质文档为主的管理模式。

二、教研室档案管理现状

教研室的档案通常分类为几个大类,如教学资料、教务资料、实验实训、学科活动等资料,每一大类资料中,又存在很多细类,并且资料繁多。若在教研室专业较多的情况下,每一个专业均应设置一套档案管理。繁多的文件,让每一次整理和更新都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现状,为了提倡低碳节约、节能降耗,对教研室档案的管理,初步提出了采用电子档案库的管理方式。

三、电子档案库的构建

面对数量大、类别多的文件,可以对文件进行模块化分类,建立模块内部文件之间的上下层关系,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对各类及各层文件的简易直接的查询和编辑。

1.文件类别的模块化。结合教学管理的要求及教研室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教研室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文件类型进行分析并归类,形成三级归类层次。第一、二级采用横向(即按性质归类)分类,实例如图1。第三级采用纵向(即按时间归类)分类,实例如教学资料某某专业教学日历,教学日历则为第三层次,里面所有内容为按时间序列进行归类,如图2。

2.编写电子档案检索目录。根据模块化后的文件结构层次及各层次内部文件的结构关系,采用Excel编制电子档案检索目录。实例如教师考核这部分内容,划定为C板块,如下表。

某某教研室电子档案检索目录

3.电子文档库的建立。根据电子档案检索目录,建立电子文档库。电子文档库的构建实质就是新建各文件管理模块的文件夹。通过文件夹的层次关系来反映各类文件的层次关系。建立各层次文件夹后,可将相应类别的文件放入,完成文档库的构建。

4.电子档案检索关系的建立。电子档案检索关系的建立是通过超链接技术来实现的。对编写好的电子档案检索目录中各模块与电子档案库里的实际模块进行超链接关系的设置。例如,在教师考核部分,就可以设置三级文档目录,如上表。每一层次均采用超链接的方式,使档案使用方便快捷,准确及时定位。

四、电子档案库的日常维护

电子档案库的主要管理维护者是教学部门的教务员和教研室相关负责人。各类资料会不断更新或增加,为了便于多人同时使用和维护,结合实际使用经验,现提出几个日常管理和维护电子档案库的手段。

1.专用化U盘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实质是设置专用于电子档案库的U盘。将档案库放于U盘中,由使用者在使用时直接在U盘上进行操作。此种管理模式可用于对于需要保密的文件较多的电子档案库管理。

2.网络化管理模式。网络化管理模式有两类,一类是局域网共享管理模式,另一类是互联网共享管理模式。(1)局域网共享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不便连接外部网络的部门和机构采用。将电子文档库进行局域网共享设置,局域网内部成员可通过在共享文件中下载电子文档库进行管理和维护。此种模式管理较为繁琐,当有若干人员对电子文档库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便于查看电子文档库其他人的历史操作记录,档案库的日常管理没有可追溯性。(2)互联网共享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电子文档库不具有强制保密性的文档管理规定的条件下。此管理模式需要借助一些网络存储软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实践探索和存储软件的试用和比较得出,采用云存储对电子文档库进行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追溯性和管理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体现在管理者通过云存储的客户端,可以直接对网盘中的电子档案库进行编制和管理;可追溯性体现在对档案的历史操作会有完整的记录,可以方便多个管理者查看其他管理者的操作记录,从而有效防止文件的重复管理;灵活性体现在凡是具有互联网的地方,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均可进行电子档案库的管理与维护。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范文第2篇

(一)建立“双套制”模式

确保重要信息完整。所谓“双套制”,指的就是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提交保存归档。“双套制”管理模式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档案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脑及现代通讯技术,否则就无法介入文档的形成和保管。另外,“双套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哪些档案应该实行“双套制”,哪些不应该实行“双套制”。只有根据各个档案的内容特点采取相适宜的管理方法,有选择性地实行“双套制”管理,才不会造成人、财、物力的浪费,并且实现对重要信息的完整保存。

(二)规范电子档案利用方式

避免不可挽回损失。一是采用的利用方式应视利用者的情况而定,不能无原则地向所有利用者提供全部利用方式。二是依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地管理。一般情况下,对于内容不是完全开放的电子档案,不宜用拷贝的方式提供利用,对于提供拷贝的制作,必须在有效监控下进行。三是在采用通信传输或直接利用等利用方式时,对有密级的信息内容要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四是系统应对利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并自动进行相关记录,作为对利用工作查证的依据。

(三)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管理

提高档案保护意识。电子档案由于提供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与所依赖技术的多重化,导致了利用工作的复杂化。因此,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从思想上认识到电子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技术上确保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达到既能使电子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又能使这些资源得到可靠、安全、有效地保护。

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重视电子文件的存放环境

电子文件的载体基本上是光盘和磁介质。由于介质的特殊性,电子文件的存放环境也十分关键。在光盘上存放,要避光、防潮、防有害气体,存放时一定要采用书立式以防光盘的变形,影响数据的读取。磁介质包括软磁盘和硬磁盘。软磁盘稳定性差,而硬磁盘稳定性还可以,但是要防磁,远离磁场的干扰。为了保证介质存放的万无一失,必须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进并存,以备有据可查。但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文件形成部门的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引进现代化办公设备,争取采用自动化监控、库房温湿度的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使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环境更加有利于档案的存放。

(二)电子文件归档要及时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范文第3篇

摘要:现如今,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中兴起与推广。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逐步发展与兴起,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一定的变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运行,从多方面来看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为此,本文从会计档案环境变化入手,剖析了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并对强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提出见解。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电子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财务共享服务源于公司国际化、信息化发展和经营规模高速增长。它是将共同的重复的财务基本业务从企业个体中抽出,转移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业务流程。2015年12月,国家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修订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肯定了电子会计档案的法律效力。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更是将不同区域的会计档案集中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统一保管,实现了电子会计凭证的获取、报销、入账、归档、保管的电子化管理,大大推动了电子会计档案的在线传递和线上应用。一、会计档案环境的变化(一)电子会计档案方面共享财务模式的建立通常会引起财务体制重心从过去经营实体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转变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的管理标准。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开始以影像系统提供的影像资料来管理会计档案。而在此过程中,纸质会计档案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会明显降低。并且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档案、收集、管理保管等方式受到一定的约束。(二)会计形成过程根据会计形成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会计档案的形成链条正在逐渐的加长。实行财务共享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将逐渐从属地模式转变成为FSSC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该过程相对较长、链条较长。其中还会有不同的岗位角色参入于其中。不同的同坐内容共同形成,会产生出交叉的现象。属地化管理可以轻易发现剔除的风险问题往往到会计档案归档或归档环节后才发现,甚或一直无法发现。二、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一)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属地管理转变为FSSC管理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料是否一致、是否遵循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内部规定,对原来不相一致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档案标准重新标准化均已经成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就需要面对新的防控点进行防范。如果不加以防范就会影响整体的质量。从这就可以看出,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风险控制将成为其工作的第一涵义。(二)流程化和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相应的流程与标准来实行。保持会计档案管理的均衡性、标准化之间的差异后,进入到FSSC进行处理。在FSSC的处理下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会计档案,将直接成为影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偏差,就应当预防自身可能性产生的风险,以此保证财务共享整体的服务质量。可见,财务共享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需要有质量保证,预防FSSC处理下,出现档案处理质量瑕疵、不一致风险以及失误等多种情况。(三)集中化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想将会计档案外部风险与内部质量问题充分考虑,就需要实行集中化管理会计档案。集中化管理会计档案就是要针对档案服务质量提升、规范化管理等诸多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各类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整理。从这就可以看出,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多种变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三、强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一)健全会计档案监督管理体系对于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应强化内部控制与内部约束机制的重要作用,同时落实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强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国家监督权力的执行者,应明确主体、统一权责利,发挥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重要作用,通过内外双重保障,强化会计档案质量。(二)会计档案的科学分类企业应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为会计档案的保管、鉴定、利用等奠定基础。通过科学分类,更利于管理与利用档案,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质量。在进行档案分类过程中,应结合档案的固有特点或客观规律,确保档案之间保持密切关系,构建严谨的会计档案管理体系。(三)强化内部质量管理职能企业应关注会计档案的形成过程,强化内部质量管理职能,不断提升会计档案的处理质量,减少失误。应该注意的是,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各种电子会计档案涌现出来,并与纸质档案共存,为了确保双方质量的一致性,应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核与认可,积极推广电子会计档案,将纸质会计档案作为补充,奠定档案使用的现代化模式基础。(四)增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作为直接执行者,其素质的高低对会计档案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认识到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廉洁奉公、自律守纪,同时遵循会计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不断满足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进步,提高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四、结语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情况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财务共享模式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财务人员需要尽快探索并推出基于新环境、新内涵的会计档案基础工作行业标准,以新的眼光审视和积极把握,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参考文献:[1]张庆龙,田春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计档案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8):57-60.[2]王庆东.传统会计档案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4(2):60-61.(作者单位:普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78-01

1 实行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背景

1.1 伦教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8万人,流动人口约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中的65岁以上人群约占20%。我院1995年开始对镇、村医疗机构实行集约化建设,对镇内各村卫生站和卫生院属下卫生所进行合并,从而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医疗、预防、保健条件,方便了村民就医[1]。

1.2 2000年我院在集约化办医的基础上,再次对全镇的卫生服务网点进行了规划、建设、改造,并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服务、健康促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收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镇、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当初的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独立于医院HIS系统外,导致居民平时的诊疗信息无法和居民健康档案融为一体,存在信息采集不完整、查找不方便、数据难更新、信息难共享等诸多缺点。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不能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 建立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 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了《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相继出台。从2009年10月份起,我院和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直至2011年3月份已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万多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icare中间件的C/S/S多层架构设计,系统开放性好,系统扩展性强;支持HL7、SNOMED、DICOM、ICD10/9、XML等国际卫生信息标准搭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平台。本项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和医院管理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EMR系统等无缝连接。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和 Oracle并行服务器(OPS)技术;采用EAI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采用OLAP技术实现在线事务的及时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辅助决策支持;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基于IEEE802.11B/G国际标准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和GPRS/CDMA无线广域网技术开发无线网络平台;采用VPN技术实现医院与其他医院互连并安全传输和交换数据;采用MPI技术实现对居民的统一识别,在不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与数据的有效交换。

2.2 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涵盖居民诊疗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妇女健康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残疾人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健康体检、康复计划、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疾病控制、疾病跟踪管理、社区保健服务、家庭病床等功能的全方位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实现统一完整记录,居民在本辖区各医疗机构的健康记录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与主管区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的及时信息传输与基于HL7标准的CDA(HL7临床文档结构)进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

3 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3.1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成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领导组,下设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综合办公室。制定工作计划和建立内部运行机制,接受并布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监督和妇幼保健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职责,收集、分析、上报各类数据资料,督查考核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质量。

3.2 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考核制度,实行网格化综合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医生责任制,明确社区责任医生的职、权、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村医生制,加强中心与站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指导。

3.3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规范,着重建立卫生人才资源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的提高。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环境。至2010年投入300多万元对下属六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温馨的服务环境。

3.5 新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以居民个人为基本单位,根据社区(村委)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合理配置各种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伦教全辖区划分为6个社区卫生管理服务区域,共配备40名责任医生、40名责任护士,并以总院的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服务理念、管理经验等优势为依托,真正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带”,实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由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基本医疗团队,落实基本诊疗、护理、家庭病床、慢性病管治、老年人管理、保健康复等服务;妇保、儿保、防保、精防、计生等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团队,重点开展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

3.6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惠民措施,65周岁以上免费体检范围,35周岁居民首诊量血压等活动使更多的百姓得益。此外,我院积极推行药品零差率,群众就医得实惠,实行500多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

4 新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模式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4.1 存在问题:

4.1.1 社区卫生服务前期改革尚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因此一些相关政策在落实上不尽如人意,如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价格体系不规范等。 “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2]。

4.1.2 人员配置不足社区医务人员的配备数仍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卫生事业编制数仍然维持在10年前的标准。

4.1.3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要求社区医务人员从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搞防病、看小病、转大病”,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4.2 改进意见:

4.2.1 要充分认识社区卫生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重要交汇点,在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2.2 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4.2.3 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稳定和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2.4 加强以全科医师、全科护士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规划,调整人才结构,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

4.2.5 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4.2.6 加强医疗单位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和医疗信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网络,统一规划、增加投入、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等。

参考文献

[1] 《基层医院集约办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陈宇芝; 陈玉石;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08

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电子档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3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电子档案是传统纸质档案的电子表达模式,其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而存在的。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电子档案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但绝大部分中职学校尚未建立起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这使得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管理效率也相对偏低,为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本如下分析。

1 中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从当前的中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来看,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相比于电子档案而言,学校更注重也更倾向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更倾向于稳妥、安全,不愿意贸然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观念守旧,更愿意相信使用多年的档案管理办法。

1.2 硬件设备不足

电子档案需要计算机系统予以支持,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资金能力有限,其很难拿出一大笔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因此无法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这使得中职学校的电子档案管理缺乏最基本的硬件设备支持,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1.3 软件系统落后

在电子档案管理中,除要有硬件设备支持外,软件支持也非常重要。软件是计算机运行的基础,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运行的基础。目前,也有一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了电子档案管理,但这些学校在软件系统建设方面相对落后,以至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发挥出实际作用,影响电子档案的管理效果。

1.4 专业人才缺失

想要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专业人才作为主动力支持。然而,由于中职档案管理人员思想守旧,计算机水平相对薄弱,不能胜任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还无法有效引进电子档案专业人才,这使得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实现有效进步,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

2 做好中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想要做好中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革新档案管理观念

要想提升电子档案工作水平,中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就必须革新自身的档案管理观念。中职学校作为培养现代化技术型人才的主战场,能否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会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培养效果。电子档案作为现代化社会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中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将其引入自身的工作模式中。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联系一些电子档案管理技术较为成熟的高校,参观学习,切实感受电子档案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巨大作用,并在此触动下,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理念。

2.2 加强硬件设备投入

加强硬件设备投入是中职学校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措施。在档案管理部门电子档案管理意识较强的基础上,其可向校领导申请引进硬件设备,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校方可在充分分析档案管理部门申请意见的基础上,拿出部分资金购买相关硬件设备。若学校资金确实比较困难,可邀请企业赞助,帮助学校建立起良好的电子档案管理环境。

2.3 积极更新软件系统

在完成硬件设备的投入以后,学校要积极更新软件系统。要充分分析自身规模、学生数量及档案管理工作需求情况,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电子档案软件管理系统。购入软件系统后,学校要规范操作、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应定期对软件系统予以更新。

2.4 开展专业培训

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是中职学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的基础工作。学校可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进修,同时也可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电子档案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为中职学校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持。

3 结 语

电子档案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直接表现,其对于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教育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面对与日俱增的生源,中职学校只有实现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有效,因此,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职学校变革的基础,更是中职学校进步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