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和理解是培养学生账务处理能力的重要前提。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中职会计的重要教学内容,已引起教师的重视。针对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4]何洪.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经贸,2009,(20).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第2篇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30-02

《基础会计学》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学习对象多为不具备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专业术语多、结构逻辑强、学习过程枯燥等特点使得应当具备优质教学效果的基础课程往往表现出极差的教学效果,对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阻碍。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要素展开,对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兴趣第一,变枯燥为有趣

(一)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良好的仪表,让美的第一印象定格

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对待课程讲授的态度(包括课件的制作)以及仪表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美丽的仪表、精美的课件提高自身的人格吸引力。

(二)生活案例的应用,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和亲和力

《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任课教师可借助于生活案例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亲和力。比如在讲到会计定义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学生自身的经历,将学生每学年的生活费、交通费等视作投入,将学生的毕业证等证书的获取视作产出,将学生四年来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纪录,以减少投入,增加产出。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生活分录的编制等环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三)适当的关心和激励,缩短师生的距离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扮演知识授予者的身份,在课外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激励,其对象以学习成绩优秀者和学习成绩较差者即两头为重点,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优秀者的影响力带动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减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减少其负面效应。

(四)定期教学质量建议问卷调查,提升学生的话语权和成就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被尊重感

教师在教学之外定期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包括知识点掌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了解学生,了解教学。

(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从享受学习过程的心理角度来学习

大学教师除了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人格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给学生灌输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应充分享受学习过程。

二、精设环节,变难点为简易

(一)布局严密,有序实施

《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以一条线展示为:会计定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工作底稿――会计报表。内容的逻辑严密,知识点的链接应用突出,基础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要在对此门课程授课之前充分准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作业的布置、考核方式等教学要素全盘考虑。

(二)教学内容分解与教学方法匹配

1.教学内容分解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三大模块即:会计基础入门模块、会计记录入门模块、会计报告入门模块。

图1――《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模块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有:图解教学法、双篮子结转教学法、结合生活案例突破难点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手工记账教学法等。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

会计基础入门模块涉及的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定义的理解和准确分析,可以采用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会计记录入门模块可以采取双篮子结转教学法、手工记账教学法等;会计报告入门模块可以采取习题精炼教学法等。

(三)巧设途径了解知识掌握的难点

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困境,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课堂提问与结果分析、课前知识点复习测验与结果分析、课后知识点测验与结果分析、课堂竞赛与结果分析等。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的了解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强化手段对此进行突破。

三、巧设互动,变单一为多元

(一)课程教学讲授环节全过程互动

大学课堂氛围的建设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切忌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一言堂。《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尤其是在会计基础入门模块,知识点构造简易,讲授中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基础会计学 》课堂氛围建设可采取的方法有:教师直接提问学生自主举手回答、教师直接提问随机点名回答、小组竞赛、教师板书错误学生自主纠正、教师板书错误随机点名纠正等。

(二)作业批阅环节全人员互动

《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中的会计基础入门模块和会计记录入门模块,知识点应用灵活,需要借助于大量习题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作业批阅过程中可采取教师批阅学生解答、学生批阅教师解答、学生互批共同解答、小组互批自行解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效果评价环节全方位互动

对于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大学教师通常采取的计分方式是平时20%、期中20%、期末60%,也就是说期末考试在学生总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多年的大学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能力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期末闭卷考试的比重应该只是学生综合考评成绩中的一部分。

四、学生主导,变被动为主动

(一)手工记账环节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程度

《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会计记录入门模块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讲解应结合手工记账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点演变为通俗易懂的手工操作,让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填制等,让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操作。

(二)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分值水平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5)06-0068-02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学习中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本部分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将直接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培养以及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十分强调实践性、理论性和操作性的结合,这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是如何让初中毕业生认识会计,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进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而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笔者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当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及弊端

《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在于讲解会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会计科目、账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概念;要求学生运用会计等式演变的方法和复式借贷记账的原理,分析工业生产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会学生会计记账、对账、结账和财产清查的意义和处理方法,从而学会如何编制会计报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老师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过于强调自己的讲授而没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导致对重点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践能力不强,使学习过程仅仅是一种对知识的“填鸭”,而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缺乏对会计知识的思考性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

(二)教材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

现在中职学校普遍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是指定的通用教材,该教材的优点是理论知识逻辑性强,知识点全面且综合,但与实践操作环节联系不够多,用于实践性练习的资料不够多,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感到教材不够用。毕竟从招收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这种理论性的知识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理论时缺乏信心,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难以逾越。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会计的热情,也使得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大打折扣。有的中职学校虽然开展了课程改革,也配备了先进的教材,但仍没有将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高效的结合起来,没有把教材的实际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观念依然没能被合理的利用起来。

(三)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不能贯穿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也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一般是在理论课程的内容结束之后才进行。这使得学生很难对学习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也难以把基础会计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去,造成理论教学与独立实践不能贯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调查发现,对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会计凭证登记”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很难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独立完成。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依然没能摆脱“应试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程教学普遍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材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基础会计的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导致课堂上气氛单调,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课堂内容,教学效果差。这种方式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课程考核评价不科学

目前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也就是平时成绩占考核标准的一部分,期末成绩占考核标准的主要部分。期末成绩考核往往是通过标准化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但是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期末考试并不能完全测试出学生的会计知识水平。这样的课程考核背景下,不利于《基础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对中职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改变课堂教学讲授的模式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其内容都是按照会计核算的方法,从会计要素出发,依次经过会计科目、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账簿,最后到达会计报表。按照这一流程进行课堂讲授,抽象难懂,有很多需要记忆的复杂概念,这样的教学毫不生动,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要提高教学的趣味,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应当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此,可以将小组学习法引入《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在小组的分组中,可以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特长等多方面合理安排小组结构,组长由具备一定会计专业知识的同学担任,并且为小组如何分工提出建议。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需将学习任务以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仅仅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而非领导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填制会计凭证时,可以采用把学生分组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发给每一个学生,各个小组设立专门负责指导的组长,最后教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沟通及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二)教材的修改与教辅材料的开发

鉴于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侧重理论基础的讲解而忽视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同本专业老师的协作,对教材做适当地调整和修改,并收集和开发教辅资料,引入模拟会计核算方法所使用的账表和凭证资料等。从而丰富教材的内涵,搭建从理论贯通实践的桥梁,为实现下一步的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做好准备。此外,还可以编写教学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会计案例的解析,让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会计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和分析,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研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对案例的思考,这样就集合起大家的智慧,实现互相碰撞、互助互补,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理论讲解时,可以同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教导学生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会计账簿的登记,通过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操作对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能够熟练应用打下基础。同时,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专业学生走上会计岗位的重要工作条件,在教学中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会计教学中注意对从业资格证要求的渗透。另外还应该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企业社会实践,使学生对会计工作产生直观的认识,通过企业实践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的重点,从而促进对这部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时也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多媒体教学课件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引领学生对实践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如“会计账簿”这一内容,是教授学生账簿结构和登记账簿方法的知识。过去的教学方法只是用语言表达,但是现在的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PPT等,可以向学生演示不同结构的各种账簿,通过交互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账簿的具体式样,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讲述几遍效果都要好。又如会计报表的编制一直以来都是基础会计中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样的大幅图表,平时在黑板上很难演示,使用多媒体就可以很方便地课堂上现场制作演示。报表做好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在课件上演示出报表模版让学生来填列数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能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生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ipad等工具预装教学app,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亲自动手操作。

(五)运用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不但具有理论性,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时,不但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应将期末考试成绩与实操成绩、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实现双证毕业,这样不但可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知识,还督促学生加强对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在中职学校的《基础会计》课程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改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多花精力、多想办法培养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引进多媒体教学,并多开设一些实践操作的课程,从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瑞玲.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2]白美婷.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3]唐静华.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目常生活也与计算机紧密相联。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着重探讨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并探索了如何通过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