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国内文献回顾

1.1.1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正相关性的研究。

张济建(2009)搜集我国71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产出指标进行了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当年的研发支出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密切联系,成正向相关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赵晖(2010)以1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搜集2008年这些企业的数据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两个因素出发对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业绩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财务绩效密切相关,研发资金投入强度越大,企业的绩效越明显。

1.1.2研发投入与绩效非正相关性的研究。

朱卫平,伦蕊(2004)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检验,搜集2004年上半年F市全部197家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度的研发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郏宝云,陆玉梅(2010)搜集我国电子信息类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业绩数据,实证分析后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其综合经营绩效并不高;相反,部分研发投入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企业其综合绩效却相对较高。

1.2国内外文献评述

1.2.1已有文献研究对象选择的是高新技术企业

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R&D经费投入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进行研究的,国外已有文献多是从投资者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以及对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向进行实证性研究;而国内学者则重点考察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现,在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民营企业都具有一致性。

1.2.2研究结论不统一。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R&D经费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清偿债务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后发现存在弱相关关系或没有相关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关系。在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考察方面,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多以Tobin'sQ值从市场角度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而国内研究对变量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不同角度进行量化考察,这也是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2R&D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研究文献

2.1国外研究情况

Levandsougiannis(1996)以企业大量的来年研发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为着眼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R&D费用对企业绩效会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而且滞后期因行业差别而存在差异。

2.2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的文献不多,已有研究大多考察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研究结果都显示这种关系多为单方向上的,少数学者研究中指出了企业R&D投入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滞后性影响。梁莱歆,张焕凤(2005)对72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R&D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滞后期之后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显著相关。王君彩,王淑芳(2008)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进行研究,从特定行业考察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结果反映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影响关系,但结果表明这是一种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研究结果也指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

2.3国内外文献评述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大都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直接存在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仅有很少的文献得出相反的结论。但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国内外学者实证结论差异是因为:行业样本选择未能考虑规模效应的影响。同一行业的各个公司在规模上有差异,这就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以及市场环境方面具有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存在很大差别。

3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建议

3.1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自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得到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深层优化企业研发投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3.2保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由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性的影响且企业的研发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企业只有保证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发能力。只有研发投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想真正地提升绩效,保证自己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保持健康稳步增长,增强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力度。如果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保证其销售净利润的持续增长,就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对研发活动进行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3.3改善上市公司R&D费用披露的措施查阅企业年度报表时,我们发现各企业对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方式并不统一,披露内容不完整,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划分不明确,金额

高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高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速切削刀具;数控加工;应用

一、高速切削技术和高速切削刀具

目前,切削加工仍是机械制造行业应用广泛的一种加工方法。其中,集高效、高精度和低成本于一身的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领域的新秀和主要加工手段。

“高速切削”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的C.S~omom博士提出的,并于1931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切削速度与切削温度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常规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到达某一速度极限后,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反而降低。此后,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高速切削的设想与理论探索阶段(193l—l971年),高速切削的应用探索阶段(1972-1978年),高速切削实用阶段(1979--1984年),高速切削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高速切削加工与常规的切削加工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生产效率提高3~1O倍。第二,切削力降低30%以上,尤其是径向切削分力大幅度减少,特别有利于提高薄壁件、细长件等刚性差的零件的加工精度。第三,切削热95%被切屑带走,特别适合加工容易热变形的零件。第四,高速切削时,机床的激振频率远离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工作平稳,振动较小,适合加工精密零件。

高速切削刀具是实现高速加工技术的关键。刀具技术是实现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合适的刀具会使复杂、昂贵的机床或加工系统形同虚设,完全不起作用。由于高速切削的切削速度快,而高速加工线速度主要受刀具限制,因为在目前机床所能达到的高速范围内,速度越高,刀具的磨损越快。因此,高速切削对刀具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普通刀具材料的一些基本性能之外,还应突出要求高速切削刀具具备高的耐热性、抗热冲击性、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及高的可靠性。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超硬刀具材料的出现及发展。目前常用的高速切削刀具材料有:聚晶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CBN)、陶瓷、Ti(C,N)基金属陶瓷、涂层刀具fCVD)~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等刀具材料。

二、高速切削刀具的发展情况

金刚石刀具材料。金刚石刀具具有硬度高、抗压强度高、导热性及耐磨性好等特性,可在高速切削中获得很高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金刚石刀具分为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刀具。然而,由于天然金刚石价格昂贵,加工焊接非常困难,除少数特殊用途外,很少作为切削工具应用在工业中。近年来开发了多种化学机理研磨金刚石刀具的方法和保护气钎焊金刚石技术,使天然金刚石刀具的制造过程变得比较简单,因此在超精密镜面切削的高技术应用领域,天然金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方氮化硼刀具材料。立方氮化硼(CBN)是纯人工合成的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末用制造金刚石相似的方法合成的第二种超材料——CBN微粉。立方氮化硼(CBN)是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超硬材料。虽然CBN的硬度低于金刚石,但其氧化温度高达1360℃,且与铁磁类材料具有较低的亲和性。因此,虽然目前CBN还是以烧结体形式进行制备,但仍是适合钢类材料切削,具有高耐磨性的优良刀具材料。CBN具有高硬度、高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异性能,因此特别适合加工高硬度、高韧性的难加工金属材料。PCBN刀具是能够满足先进切削要求的主要刀具材料,也是国内外公认的用于硬态切削,高速切削以及干式切削加工的理想刀具材料。PCBN刀具主要用于加工淬硬钢、铸铁、高温合金以及表面喷涂材料等。国外的汽车制造业大量使用PCBN刀具切削铸铁材料。PCBN刀具已为国外主要汽车制造厂家各条生产线上使用的新一代刀具。

陶瓷刀具。与硬质合金相比,陶瓷材料具有更高的硬度、红硬性和耐磨性。因此,加工钢材时,陶瓷刀具的耐用度为硬质合金刀具的10~20倍,其红硬性比硬质合金高2~6倍,且化学稳定性、抗氧化能力等均优于硬质合金。陶瓷刀具材料的强度低、韧性差,制约了它的应用推广,而超微粉技术的发展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陶瓷刀具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高速切削刀具,在生产中有美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德国约70%加工铸件的工序是用陶瓷刀具完成的,而日本陶瓷刀具的年消耗量已占刀具总量的8%~l0%。

涂层刀具。涂层材料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一TiN涂层、TiC涂层,经历了TiC-112o3-TiN复合涂层和TiCN、TiA1N等多元复合涂层的发展阶段,现在最新发展了TiN/NbN、TiN/CN,等多元复合薄膜材料,使刀具涂层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硬质涂层材料中,工艺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TiN。(氮)化钛基硬质合金(金属陶瓷)金属陶瓷与由WC构成的硬质合金不同,主要由陶瓷颗粒、TiC和TiN、粘结剂Ni、Co、Mo等构成。金属陶瓷的硬度和红硬性高于硬质合金而低于陶瓷材料,横向断裂强度大于陶瓷材料而小于硬质合金,化学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好,耐剥离磨损,耐氧化和扩散,具有较低的粘结倾向和较高的刀刃强度。

三、高速切削刀具的具体应用情况

理想的刀具材料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与工件有较小的化学亲和力,高的热传导系数,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理想的刀具使得高速硬切削能够作为代替磨削的最后成型工艺,达到工件表面粗糙度、表面完整性和工件精度的加工要求。硬质合金刀具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但由于较低的硬度和较差的高温稳定性,使其在高速硬切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细晶粒和超细晶粒的硬质合金由于晶粒细化后,硬质相尺寸变小,粘结相更均匀地分布在硬质相的周围,提高了硬质合金的硬度与耐磨性,在硬切削中获得较广泛应用。

陶瓷刀具和CBN刀具是在高速硬车削和端面铣削中最常用的刀具。它们所具有的高硬度和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使其能够承受在硬切削过程中高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负荷。与陶瓷刀具相比,CBN刀具拥有更高的断裂韧性,因此更适合断续切削加工。为保证工件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高的热传导率和低的热膨胀系数也应是刀具材料所应具有的重要性质。因此,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CBN刀具是最适合用于高速硬切削的刀具。聚晶金刚石刀具的硬度虽然超过立方氮化硼刀具,但即使在低温下,其对黑色金属中铁的亲和力也很强,易引起化学反应,因此不能用于钢的硬切削。

一般而言,PCD刀具适合于对铝、镁、铜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的高速加工;而CBN、陶瓷刀具、涂层硬质合金刀具适合于钢铁等黑色金属的高速加工。故在模具加工中,特别是针对淬硬性模具钢等高硬度钢材的加工,CBN刀具性能最好,其次为陶瓷刀具和涂层硬质合金。

结论

高速切削技术的问世改变了人对传统切削加工的思维和方式,极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而高速切削与模具加工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模具加工的工序流程。高速切削刀具作为高速切削技术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为模具制造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革新。

参考文献

[1]韩福庆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开发与选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

[2]周纯江叶红朝高速切削刀具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J]机械制造2008

[3]范炳良林朝平基于高速切削刀具锥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4]马向阳李长河高速切削刀具材料[J]现代零部件2008

高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5归纳小结,注重任务评价

高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也是逐步的发展而来的,就如何在物理的教学过程里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球范围之内展开了十多年的实验.然而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太一样,随着目前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多样化的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也作为了现在的一类教学的手段,也获得了国内的中学的物理学老师的认可,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开展,还在相关的领域得到了杰出的成果.也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运用,但这些运用也不是简单的重叠,这类运用还无法将真正的信息技术与中学的物理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因此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甚至会有一部分的教学上的失误.

2对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上的运用

2.1可以进行信息的运用,以此来进行物理现象的模拟,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

对于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情景的设计,对教师来说,将模拟实验进行新课的引入,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学生而言,在兴奋的过程里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也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物理的世界里有许多的事物是人类的肉眼所能够触及得到的.很多的现象就算借用了最先进的仪器也很难查明.但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电脑来仿真和模拟,也可以将一个没有办法看清的现象进行呈现.这一现象过程的明显效果也使得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进一步的加深.在现在的教学过程里,还可以进行信息手段的利用,这样就可以将在日常中较难展现的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演示,这样不但能进行学生视野的拓展,也可以进行学生视野的认知,进行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升华,也可以运用理论进行物理现象的实践.

2.2进行信息技术的利用,对物理的实验环境进行仿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

物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这个实验也可以对物理的学习进行贯穿,对物理的学习规律也能在过程之中进行限制,这一实践的结果也不会被得到广泛的承认.实验的结果也有很多都会和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再加上实验室之中有许多的规章制度进行限制.还担心实验会发生一定的以外,或者造成实验仪器的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也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还会限制住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范围.使得学生更照本宣科.而多媒体电脑则会超脱许多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进行物理的趣味性的增强,还能进行试验条件的变化,也节约了财力和物力.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培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3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也可以对物理教学的互动,对师生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

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也提供了许多的知识和理论.这使得这类的网络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提高目前的现代工作者的素质.网络资源还具有许多的特点.这一类的资源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也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知识的交互和共享,这一类的共享也会实现知识信息的最大化,以此来打开学生的眼界.对课堂和教学进行优化,对教学的效率也进行提升.

3对于信息技术在物理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3.1对于教学基本功能的忽视

有很多的青年教师利用了电脑知识的优势,不对教学的基本功进行训练.还有很多的教师一来在互联网的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视,这些会导致教学的课堂之上有许多的口误和出错,很多的教师在一节课之内,只有鼠标在动.但学生却没有领悟到课堂的精华所在.特别是在物理教学内的解题的灵感和心得.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打动人心的部分.这也无法进行课件的提前制作,但不能在课堂上被忽视.所以在这个时候板书也是不能免去的,板书重视的表现力也比较强,可以进行随时的写可看,内容也可以灵活的进行删减.这项技能往往也被视作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的功力,有许多的物理教师将电教的手段作为万能,将直观的课堂操作的实验进行了屏蔽.很多的教师在一个学期之内甚至都不会进行课堂的操作实验.

3.2过于喧宾夺主,对教学的实际内容有了掩饰

对于外观漂亮的片面追求和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是另外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在很多的课件的使用过程之内还会用到音频的材料,这对课件的过分渲染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分散.过分的对课件的表面形式做了强调,而掩盖了课件的实际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一堂课成为了没有主题的娱乐片,虽然生动有趣,但是并没有对实际的内容进行学习.课件的制作还要讲究从实际出发,要看实际的作用.在实际生活里,我们也要多对实际的功效进行肯定,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多媒体的教学健康有效的进行开展.

3.3教师成为解说员,对教学的两方也欠缺一定的沟通

有很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部分都在进行课件的掩饰,像一个解说员,对学生的反馈则无动于衷,许多的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的声音,却看不到教师本人,在教学的过程里缺乏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显得枯燥又无聊.

4进行解决的方法

4.1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和物理的课程的整合之内也是信息社会里的新出现的一类进行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在这一类的整合的过程之内,教师还要有相关的培训.要使得教师认识到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的资源,而且教师也要对课程的有关技术进行整理和加强,对于网络环境之下的技术和理论的培训进行学习和研究,可能的学习资源进行开发,还要进行有创新的利用使得学生可以进行开放互动的学习方面的活动,使得信息技术也可以成为一个理解和探索的平台,而对学生来讲,这类课程的大多数还是让学生自主交流沟通,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追溯.还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水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进行加强,唯有对师生的具备的整合进行加强,才可以对真正的意义和信息进行整合.

4.2对于科学合理的设计也是整合的核心内容

对课程的信息整理也作为了一类学习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也主要表现在了对课程的学习活动之内的对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的目标可以更好的完成,虽然整合不等同于混合,但这在对信息技术的强调之前,教师还要对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解,以此来进行学科教学的需求,以此来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缺陷.使得学生课间进行高效的学习,这对学生来讲,信息的技术也作为一个终身都可以进行学习技能和认知的工具,也是设计和整体的灵魂,虽然信息技术只是对知识传递的媒介,但在教学的角度来说,教的是什么比怎么进行教学更加关键,也要对教学的信息手段进行熟练的掌握,还要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解,还要使得教学中的难点和复杂的知识点得以透析.

4.3还要进行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的树立,使得资源可以被开发

过去,由于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资源还没有被纳入到资源的范围,和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较,社会的资源也是比较丰富的和开放的,还要以具体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及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的特点,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刺激,对学生的各类感官进行刺激,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使得学生能身临其境,还可以对能力进行提高,对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影响,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和达到的.因此,在物理的学科之中,还要对社会的资源进行利用.特别是作为网络资源,还可以使得各类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融合到一起,为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提供服务,这一选择具有时代的教育意义.

4.4对物理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关期刊更多

电击高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海洋局

高技术通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高教与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