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打破“一业一技”终身制的传统观念,培养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思想意识局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指出,劳动者每隔五年左右换一种职业岗位,既有利于社会和单位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多岗位,在不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好地发挥特长。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学科渗透教学。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学虽然作了不少改革,但教学模式基本没有跳出“应试型”的圈子。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有效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是主体的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实训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认真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有三种: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培养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试验运用交叉专业技能训练的新课型及立体化的技能实训模型。

三、要了解社会需求方的特点

为了实现“质量更高、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离客户更近”的目标,先进企业大量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如偏平化管理)、组织流程(如持续优化过程)和生产方式(如柔性生产),这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主动参加与劳动组织构架。作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组成员,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因此,专业交流、跨专业知识、团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化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能力。

专业建设应顺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紧贴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项目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四、创造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各展其能,各显神通,促进高技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这就要求部门、单位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以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通过知识汲取和先进技术运用,已成为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广州先进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相适应,广州急需大批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承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使命。但在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的大环境下,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

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划分,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1]。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辞海》则认为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也包括设备、工具、规则、程序或方法。”技能也称为技术、能力,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人化”的技术,只有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的技术转换为真实存在的技术[2]。技术型人才处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能够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并能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强调技术也着重技能,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技术技能人才是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员,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将所学技术知识运用于实践,也能够具备一定的设计或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或能力[4]。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主要体现在高质量、高素质,且具有一定创新力和发展潜力上。

三、样本说明

为了解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对10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100份问卷,每个企业一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技能人员或技术与管理双肩挑的管理人员等。调研企业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5.1%的受访企业表示非常缺乏,62.8%的企业表示缺乏,整体来看,67.9%的调研企业表示缺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缺口数量上,受访的78家企业中有76.9%的企业缺口在100人以内,12.8%的企业缺口在100~200人之间,也有10.3%的企业表示缺口达200人以上。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满足上,75.6%的企业认为当前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需求类型上,21.8%的调研企业认为最需要的是资深的高级技工或技师,61.5%的企业表示需要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对经验较少或无经验或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需求的企业仅为16.7%。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29.5%的受访企业表示所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1%的企业要求具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1.5%企业觉得具备初级资格证书也可,但也有18%的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无资格等级证书限制。整体来看,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高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无法满足需要以及资历资格上要求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一定经验以及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等方面。

(二)本科、高职是高技术技能人才最佳学历

在学历层次要求上,受访企业的频数从高到低排序为本科、高职、硕士、博士和中职(表2)。在人才需求渠道上,37.2%的企业倾向于本科院校,34.6%的企业倾向于高职院校,倾向中职学校的企业仅占9%,而倾向社会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企业比例则分别为7.7%、11.5%。高职教育是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从战略层面上国家也对高职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但上述统计结果显示,34.6%的广州先进制造业企业倾向于高职学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低于倾向选择本科层次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2.6个百分点。虽然差别并不大,但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伴随着广州先进制造业从低端技术产业、中端技术产业转向中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类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需求更倾向本科和高职。

(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

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支持上,17.9%的受访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以下,32.1%的企业每年预算为20万~40万之间,11.5%的企业每年预算为40万~80万之间,80万~120万之间为9%,120万~200万之间为9%,200万以上为3.8%,无预算的企业为16.7%。可见,有一半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每年经费支持额度在40万以下,从受访企业年产值规模来看,这一额度并不高。此外,还有16.7%的受访企业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无预算支持。在培训方式上,受访企业中有34.6%希望通过全脱产对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训,59%的企业则倾向半脱产形式的培训,采用业余或零星方式培训的企业仅占6.4%。培训时间安排上,16.7%的企业倾向安排1周时间,26.9%的企业倾向选择2周时间,也有26.9%的企业愿意安排3~4周时间进行培训,1~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的企业选择比例分别为20.5%、2.6%、6.4%。可见,绝大多数的受访企业(70.5%)培训时间均以短期培训(一个月内)为主,相对于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技能熟练操作时间安排明显偏少。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保障培训顺利实施及培训效果的关键。调查显示,74.4%的企业制定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制度,但均不完善,有一些制度或没有制度的企业占比达到15.4%,仅有10.2%的企业表示内部具有完善的培训制度,这表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培训考核方面,23%的企业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且执行到位,有46.2%企业虽然有考评体系,但执行不到位,19.2%的企业考评体系模糊,执行也不好,甚至11.6%的企业根本没有针对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归纳来看,接近八成的受访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考评体系执行不到位。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先进制造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各企业投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费用不高,甚至偏低;半脱产培训方式的比例过高,一个月内的短期培训过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设定不完善,考核测评体系没有针对性且执行不到位等。

(四)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程度不高

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协同培养平台的支持。尽管广州先进制造业更多依靠内部力量对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培育(表3),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上,受访企业选择的有效途径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师傅带徒弟、内部培训或行业协会培训、校企合作、教育部门培训学习等。但与学校、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协同培养也占了一定比例,且受访对象表示未来与其他多元主体合作培育是企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现有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上,调查显示校企协同培养的比例最高,占比达51.3%,与行业协会的协同培养占比为16.7%,与政府协同培养的比例为10.3%,其他协同培养方式如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协同比例等也达到21.7%。协同培养人才基于一定的制度之上,如果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协同培育的主体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在是否制定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上,44.9%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明确的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39.7%的企业表示虽然有协同培养制度或政策支持,但并不完善和具体,也有15.4%的企业表示没有协同培养的制度支撑。在是否熟知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的政府政策上,47.5%的企业表示非常清楚政府所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10.2%的企业表示清楚但不够全面,35.9%的企业表示不清楚,甚至有6.4%的企业完全不清楚有这类政策。整体来看,近6成的受访企业需要进一步熟悉政府的相关协同培养政策。在协同培养平台利用的具体形式上,调查可知:企业自身更倾向于通过研发或研究机构、生产性基地、专项研究、人才项目等进行人才共育;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最倾向于国内外培训交流;对行业协会提供的协同培养平台,企业倾向性选择的顺序依次为同行交流学习、协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其他等,具体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综上,超过5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或根本没有协同培养制度安排,对政府提供的协同培养政策也不熟悉;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形式上,企业倾向选择自身的研发或研究机构、政府提供的国内外培训交流、行业协会提供的同行交流。虽然,政校企行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已达成共识,但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企业对政府、行业协会提供的很多协同共育平台缺乏有效利用,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培养。

五、策略与建议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要点。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适应时展趋势,我国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在这一重大进程中,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认清形势、根据国情和联系实际,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界定

1.高技能人才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从业,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劳动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

2.高技能人才特征

(1)高超的动手能力。在新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应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通过教育教学、培训实践,高技能人才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2)突出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在其相关技术领域,应具有比一般技能人才更为突出的创造能力。相比较一般技能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往往在其岗位上承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心智技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在工艺革新、发明创造、技术改良及流程改革等方面,显现出突出的创造能力。

(3)极强的适应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多变性,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面对工作岗位变动,因而他们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他们不仅要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变动,更要能灵活应对跨专业工作变动的要求。

因此,应该结合高技能人才特征,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做到产学结合、理实一体,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机制不顺畅,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夯实,都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数量约为1.12亿人,在从业人员中的数量比例不到13%,而高技能人才数量仅为2863万,技师、高级技师只占5%。据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到2020年,需求将比2009年增加约990万人,其中还尚未包含440万人的现有存量缺口。在企业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大多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于传统机加工类工种,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较少。在年龄结构方面,近四成的技师、高级技师超过50岁,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人才断档现象突出。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素质偏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理有效模式。

三、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1.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特定的人才规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核心,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以稳定有效的内容方式、保障评价体系,系统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形成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2.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构建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要从其内涵要素入手。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建设、教学质量等内容(见表1)。

四、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层级,主要指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围绕两者展开。

(1)培养目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秉承服务宗旨,依据就业导向,围绕社会职业能力,以学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为要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培养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的主体地位,兼融“知识本位”的合理成份,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

(2)人才规格。开展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邀请企业单位参与,以培养社会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兼顾高技能人才的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全面分析、系统设计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内容方式体系

内容方式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调查研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根据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动灵活地适应动态多样的社会需求,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建设专业。

(2)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遵循教学规律,以实践应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课程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正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这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要求。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描述、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材课件等,以突出实践应用为出发点,更新教学内容,吸纳现论知识,重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技术技能。理论课程强调必需够用性,专业课程注重应用针对性,既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加强人文素养熏陶。

(4)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实行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鼓励大胆动手,培养其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简单的笔试,尝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5)培养途径。树立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广泛吸纳社会各种力量,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教育资源,形成类型多元、形式多样的大职教办学局面;将课堂传授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强化训练高职学生动手技能;既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培养实践能力,提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保障体系

(1)教师队伍。坚持“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师资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专任教师顶岗实践与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契机,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顶岗实践,使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优化提升专业师资队伍。

(2)实训建设。应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契机,加快建设发展实训基地,在各方面加之以完善和改进;有效利用职业能力实训平台,更好地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向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高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3)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机制,维护教学秩序,促进日常教学的良好运行,确保优秀的教学质量;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强化以社会职业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质量观,涵盖教学理念、课程质量和专业质量,引入学校、企业、家长等多方共同关注参与,构建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施组织监控教学活动,对其进行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

高职院校应抓住大好有利时机,以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科学定位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以清晰明确的专业特色为关键,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为动力,以深化改革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为根本,以产学结合的实训建设为基础,以全面监控的质量评价为保障,努力探索、实践与完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刘金彪.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J].职业,2011(3).

[3]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

 

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在创新型经济背景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是“高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复合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必须是高技能人才,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技能人才中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人才。

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素质和能力

1.1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是作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准确判断、合理运用,并能做到在相关专业工作中融会贯通,为进一步技术攻关、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1.2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习能力应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准确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确保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够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适应能力体现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职业活动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身份变换、工作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要求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不仅能适应同一专业工作岗位的转换,也能适应相近或相关专业岗位的转换,转变身份,掌握技能,投入实际操作。

1.3良好创新品质和思维

创新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只有具备创新品质和思维,才能在发展中为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客观的分析能力、灵活的思辨能力。及时观察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市场发展趋势,在洞察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同时,将观察到的、发现的新事物与现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加以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1.4坚韧不拔创新意志和勇气

创新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向传统理念的挑战。创新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求知过程,可能困难重重,可能时间很长。因此,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勇气,为了目标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不断战胜创新途中的各种困难,以求获得最终创新成果。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时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在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其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织部分,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主题,大力培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我国建设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还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3.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3.1确立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创新品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制度,实行开放式课堂、推行自主选课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研发项目中,激发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2构建创新教学新模式

按照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原有专业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以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方式,提倡独立思考、充分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探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逐步改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形式,设置以实际工作任务、具体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3设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

以学生创新工作室、专业设计大赛、专业竞赛为依托,设置开发学生创新思维,选择有实力的教师或企业人士作为指导老师,使学生在具体项目的研究设计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在接受训练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建立创新实践活动评价机制,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要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并将这些作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3.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创建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具体方式参与实际生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建立以企业生产任务为研发内容的研发服务中心。由专业指导老师和校企合作单位专家为带头人,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全程参与。

3.5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文化教育;在学生中组织创业大赛、社会实践、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等活动,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何应林,宋兴川. 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 职教论坛,2006.

2 董奇. 技能型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范式之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渐接受,使高职院校的生源逐年不断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遵循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谓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很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加上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所以,以上这些都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要想改变现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单纯的只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改革成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职业素养和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到本领,毕业后进入社会才能完全被社会所接收,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社会的需要使高职院校不得不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是学习一切技能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并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要想实现这些,首先,要改革师资队伍,许多学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有专业知识,但是教学经验稍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派教师出去学习,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如何更好的教好学生,也可以向企业优秀的人员学习,通过企业人员的亲身经验来现身说法,学生从中会受益匪浅。其次,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做中学,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层挖掘他们的潜力,这种方式比只在课堂上讲解要好的多。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而为其它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2.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学生的综合技能决定着他们是否被社会所接受,而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重任。综合技能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它不但包含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法的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他们亲身实践去体会一下工作环境,从中他们会学习到许多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其次,可以让学生去社会上进行实践,增加自身阅历。

第三,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一些辅助课程用来讲解不同专业的职业生业规划[2]。总之,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毕业后到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真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主人,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只起辅助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其次,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把一些在课堂上讲授比较抽象的内容搬到这里来讲,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理解要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理解透彻,又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创新大赛,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去自主创新。总之,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开放空间,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中能体现其自身价值。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时,尽量考虑一些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题,使学生在做这些课题时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3]。

参考文献:

[1]张鸿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类型与构建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6-7.

[2]韩绍鑫.浅谈高职院校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3.4:193.

[3]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3):13-15.

相关期刊更多

电击高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海洋局

高技术通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高教与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