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养;企业;人才

Abstract: To cultivate business ans technical talents for the enterprise i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talent training short, flat, quick, is the emergency plan and measure to accelerate th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forward solu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a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 personnel training work is in a certain time, which will improve the effect of talents training, optimize the talents structure, promot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romo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enterpris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 : C9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业务性、技术性人才是指在企业从事管理岗位、生产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各类人员。

对企业人才需求而言,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人才短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不从战略的层面、角度思考企业人才战略,不考虑长期的客观因素。我们站在企业的角度,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时期、企业现实的实际需求,从一个基础性、技术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入手,来调研、来分析、来研究、来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业务性、技术性人才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在这方面做文章,应该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可预见结果的最见效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

问题的提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手段落后,生产工艺问题处理不,技术问题处理措施不到位等等等等大量令人不能满意的生产现状或工作状态,企业没有所需的合适的人去干好这些工作,为此, 需对企业现有的人员现状进行深度思考,摸索、探索培养企业现有业务性、技术性人才满足现有工作需求的办法,采取何种可操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和措施。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落实:

一、严肃培养人才的紧迫性

培养人才的紧迫性是对各级领导的要求。人才培养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结果不言而喻。紧迫性的提出,是要求各级领导对人才培养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人才培养不是组织部门、人力资源部六的专利,而是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是第一职责,第一要务。企业要想各类人才层出不穷,职工队伍人才济济,和各级领导的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至所以没有卓越的或者满意的或者合适的人才是因为领导的工作做的不到家,没有尽心、尽力、尽责。严肃的提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就是要给领导加担子,加任务,严肃地、认真地、正确地对待人才培养问题。人才工作做不到这一点,人才培养就是奢谈,就是扯淡,就是浮云。抱怨没有人才,恰恰是因为对人才工作的不严肃所致,不严肃也就不能认真对待人才培养。

二、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笼统地提出人才培养,解决不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有解决工作中、生产经营中存在各类问题的人才,就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各类人才的办法、措施,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要对企业中存在的各类人才现状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现状,对掌握的人才分布结构状况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进而进行分类,对企业人才需求分出轻重缓急,对主要的、次要的,紧缺的、尚可满足的等等人才需求现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培养方案,可采取小单元的方式进行:一种是职能部门的领导就是的直接的培训师,对下属负有培养的职责,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培养,不拘一格。要想在本职能部门业务领域培养业务尖子、业务能手,领导是最佳、最合适的老师。一种是组建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某一工种或专业特殊技能的人员组成若干个专家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既要有理论的深度解析,又要有技能的具体指导,以达到实际提高的效果,突出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就是为了干好人才培养。

三、严肃培养人才的时间要求

人才培养是一项费力、费时、费钱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证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但对企业而讲,人才培养不能坐而待之,时不待我,人才培养必须有时间观念,有时间要求。

严肃培养人才的时间要求确切地讲是对领导的要求、对责任教师的要求。一个单位、一个职能部门、一个生产车间队段的负责人或责任教师,在这个岗位就有这项职责。要对本岗位、本工种进行深刻、深度的分析,对目前工作中、岗位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梳理、整理,熟悉现状,掌握情况,制定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进度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没有时间概念,没有时间要求,人才培养就是标语、就是口号,就是摆虚架子,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一定要牢记时间是保证的原则。

四、确立导师制度

对企业的人才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之后,就要组织建立导师制度,建立若干个专业、工种的专家组,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要求等若干方面进行明确、具体的要求,以保证企业人才培养在一个时期内、一定时间段内取得成效。建立导师制,是要明确:一个单位内有专门的优秀人才在具体运作人才培养这项工作,有具体的部门、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具体的工作人员在为企业培养人才。

五、设置急需人才培养的专业、工种培训项目与课题

设置专业、工种培训项目与课题,是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是要解决本单位内哪些专业人员急需提高专业水平、哪些工种的技术工人操作技能要求加快培养提高的问题。这项工作要做的认真仔细,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对取得的调研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分解、理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 各工种人才培养工作的轻重缓急,打有准备之仗,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要做到精心策划,充分准备,这即是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也是突出、强化时间观念,更是企业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

六、组织专家讲座

这一措施应对是企业人才状况实际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解决共性问题的最佳、最实用的办法和措施。对某一专业、某一工种在工作岗位上、生产现场中存在普遍性问题时,就要组织、聘请优秀的专家或学者,制定专项培养培训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专业答疑、技术问答、现场解答,通过专家、指导教师与培养对象的互动,以达到最佳的人才培训效果。

七、制度的保障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46-02

在信息化建设日趋加强、公安招录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刑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加强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要求刑事技术人才要在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使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在信息化的大潮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型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基于如此背景,试图从对当前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角度探讨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平衡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公安院校承担,而公安院校在师资水平与教学水平上又存在院校间、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直接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从而带来了刑事技术人才培养过于集中于某些院校或某一地区。从院校看,部属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在刑事技术水平和师资水平上相对于地方公安院校来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承担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也相对多,而地方公安院校无论是师资上又还是技术水平上均相对薄弱;从区域上看,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相对丰富,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发展相对较早,这一优势使得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造成了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知识衔接缺乏过渡

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安人才培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有较为突出的问题,单就刑事技术的体改学员而言,主要存在着知识缺乏衔接过渡的问题。从专业背景上看,体改生来自于各个专业,多数体改生的学历背景和知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专业上的差异,又表现为个体上的差异。然而刑事技术专业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理论与实践性更强,但他们现有的专业知识又无法直接刑事技术知识相衔接,这不得不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体改生的知识背景与刑事技术专业的衔接存在明显的脱钩现象直接影响到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影响刑事技术人才的总体培养。

(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过于笼统

当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高中直接统招的本专科生;另一类是非统招生,具体分成教、干训、体改等不同批次。第一类对象,其学历背景和学习起点是一致的,因此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是合理也是可行的。但对于第二类对象,由于其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甚合理。然而,当前对第二类对象的培养,绝大多数公安院校主要采用同统招生基本相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没有将不同层次和学历水平的刑事技术学员区别开来,这诚然受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这却是刑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制约了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

除上述课程设置过于笼统外,在对学院的考核方式上也存在类似问题。当前的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在考核学员时,往往采用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方式,即不分水平、不分层次,一律采用书面化的题目进行统一考察,以分数论等级,以成绩论质量。因此,在考核的方式上过于单一、笼统,在考核内容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员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这必然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与个人素养这两个大方面相脱节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考核方式是当前普遍流行的片面化考核方式的影响结果,这对于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缺乏信息化建设内容

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战略与方法与之相适应。在当今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刑事技术也应当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目前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容来看,传统的知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等内容明显不足。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告诉我们,刑事技术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做支撑,特别是要在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而这些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是缺乏的。此外,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集中于公安院校,缺乏与非公安类院校的专业与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交流,也缺乏应用成果与资源的分享,这都不利于刑事技术人才的专业拓展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构建信息化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势在必行。

二、解决对策

(一)调整结构,创新教法

现阶段,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我国应当缩小地域间的差异以及部属公安院校同地方公安院校间的差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应当鼓励中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刑事技术教育教学的支援,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同时,部属公安院校及东部地区公安院校应当帮扶中西部地区院校,给予其人力资源、刑事技术上的支援,缩小院校之间在人才资源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

在调整结构的同时,作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主体的公安院校也应当积极创新教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多数公安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多以讲授法为主,诚然,讲授法有其优势,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讲授法显得十分重要。但刑事技术这一专业的特点以及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出的刑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方能适应现代化警务管理及应用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们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应用。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员不同的学历和知识背景进行分类和分层次教学。具体而言,对于非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要加大刑事技术类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比例,让学员从头学起。因为现阶段,在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安系统招录了一大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相比于公安专业出身的学员而言,他们在刑事技术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这类学员,要加大基础知识教学的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而对于公安专业类出身的学员,要加大专业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教促学,以学促练。

(三)多元考核,注重全面

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专门人才,要求学员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应改变传统一刀切、片面化、书面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只重知识而轻实践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德、勤、技、体、能等方面做全面考查。在具体考核方式上,应当注重“四法”:考试法,教师命题,闭卷考试;论文法,临时公布论题,学生当堂提交;案例法,给出案例,自主分析;口试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些考核方式,真正把以分数、以知识接受度作为衡量的标准转变到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实训能力、综合发展能力上来,形成有公安特色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这也更有利于刑事技术学员们对知识与实践综合能力的掌握。

(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增加信息化培养内容

现代公安教育提倡“教、学、演、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实践技能。刑事技术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的一个方面,也必然适应这一发展要求,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应当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平台。一方面,公安院校应当加大职业性与仿真性训练基地的建设,让学员们在职业化和真实性的刑事技术实践基地上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上,还应当加大先进性与开放性训练基地的建设,所谓“先进性”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现代化功能,能适应刑事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能够适应学员对先进刑事技术掌握与运用的需要。所谓“开放性”则是指建设的基地应当具备开放功能,能促进本院校与外地院校的交流,能增进本院校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刑事技术信息化建设,在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增加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促进学员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适应物证技术的信息化、侦查技术的信息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的新要求。

三、结语

刑事技术的现代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在新形势、新要求、新背景下,应当加强刑事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破除培养体制及培养方式中的障碍,促进公安人才培养的发展。探讨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际上还有许多内容值得去挖掘、创新: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单位要重视培养机制的转变,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整体、轻个体,重战略、轻方法的局面,在人才培养上讲求实用、实效、实际;另一方面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方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多注重信息化的内容,将培养的对象放到“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锤炼,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刑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握好时代的动态,在创新中探索新路子,实现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教育发展“十五”规划[J].公安教育,2002,(7).

[2]谢朋,李彪,王相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行业 人才培养 复合型 创新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正逐步深入,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和机遇,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金融人才进行运作和支撑,然而当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金融业现有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提高我国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适应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行业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提高金融人才的素质,例如大力支持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促进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引进国外金融人才和金融理论,促进我国金融行业与国外金融行业的接轨;对金融行业的人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等等。虽然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已经初具成效,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但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并未完善,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缺乏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角的金融人才

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的金融业不再是仅仅国内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需要面对来自世界范围内金融巨头的竞争,若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具有开阔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而这正是我国很多金融企业所欠缺的的。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的金融人才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需求;另外,很多具有较高业务素质或者海外留学背景的金融人才,因国内金融业对其缺乏足够重视或者难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而选择在国外金融组织任职,成为国外金融企业与国内金融企业进行竞争的排头兵,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面。

(二)高端金融人才培养薄弱

高等院校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未来。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高等教育实现的,但国内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例如,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内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缺乏对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培养的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在职教育的体系,致使大量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仅仅局限于自身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难以形成系统的金融知识体系,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难以满足需要

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引入,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维,也使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与当前金融业联系比较密切的典型技能有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信息分析处理、外语使用、市场调研分析等等。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例,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着金融运行方式,甚至着引领着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比如网上银行、远程交易、电子支付等,这些新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中,离不开既懂金融知识又具多种知识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应该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既具有专业金融知识又掌握多种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求。

(四)金融人才培养系统与企业实际需要未切合

金融行业的人才基本可以分为科研创新型、管理决策型、业务操作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之对应的培养体系,而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用人单位与金融人才的培养教育机构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人才培养体系失灵,导致金融业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银行、保险企业招聘前台业务人员要求本科甚至以上学历,而这类业务操作工作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就能够胜任甚至更擅长的,而高学历人员即便是定岗工作以后,也容易发生违约和跳槽现象。这既导致金融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五)忽视对创新型培养金融人才的培养

创新金融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等属性的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金融业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激烈的创新型行业,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服务机制、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挑战和冲击着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运作模式,也刺激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中,忽视了对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足够的具有良好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导致我国的金融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与国际金融企业的竞争中处于追随乃至劣势地位。

二、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上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金融行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对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培养。

(一)针对高级金融人才,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一方面,做好对高级金融人才的进修、培训、委培,甚至出国深造等规划工作,通过这些方式,提高高级金融人才,尤其是行业、企业决策管理者的全球化意识和决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领导才能的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特别是具有海外留学和金融业管理工作背景的高水平金融人才,参与到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决策中,以此促进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思想和理论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也有利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二)加强与国际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接轨,引进世界先进的金融思想和理论,与世界顶级院校合作,引进世界一流金融教育人才

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理论研究、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和推动。同时,加强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高等院校深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的金融专业建设应该更加的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以金融行业发展需求为指向,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通过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构建符合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金融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具有“通才教育”的思想,既重视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重视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其中,对高校而言,金融专业的设置中应该文理兼修,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实务结合,重视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将金融学与法律、外语、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范围;对金融行业而言,应该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地培养各级各类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对于与金融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例如计算机网络应用、外语应用、信息收集分析、数据处理、写作和语言表达等。通过这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从业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强化金融企业与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遵循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原则,分别确定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以金融业人才需求为指导,扬长避短,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平台,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对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企业对员工的培养,都应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鼓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参与金融知识学习和金融创新

通过学习以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通过创新以将金融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对现有的金融理论、金融业务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动金融组织积极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结语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来提供充足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还并未完善,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多方合作来共同应对。加强对金融人才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积极推进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战略,促进金融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才能够为我国金融行业应对全球金融竞争提供人才保障,满足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电人才;培养模式;风能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姜玉立(1987-),男,山东济宁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何伟军(1965-),男,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36-02风能相比于传统能源具有储量丰富、污染小、可再生等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自198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风电场以来,我国风电已取得巨大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量已达44733MW(数据来源CWEA),位列世界第一。专业人才对于产业发展、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风电产业的发展将需要大量具备风电相关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我国风电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缺少相关人才的战略储备,导致我国当前风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风电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风电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风电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培养规模较小,目的在于满足少量风电研究机构的用人需求。随着对风电开发、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风电超常规式的发展,装机规模以及单个风机装机量不断扩大,企业面临巨大人才短缺,风电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风电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高校培养和职业培训。

1.高校培养

(1)研究生培养。我国风电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起于20世纪80年代,早于本科及职业教育,就业单位以风电研究机构为主。开展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包括沈阳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工科院校,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培养方面,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借助风电领域的其他相关学科灵活选题,培养模式灵活多变。因此风电研究生培养存在规模小、选题灵活、目标单一等特点。

(2)本科生培养。华北电力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于2006年创办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507S,学科性质为工科,学制为4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风资源测试与评估,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相关设备研发和制造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以来,开设该专业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我国新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学校16所(见表1)。仅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该专业2006年首批招收30名学生,到2010年该专业招生人数已经上升到120人,而且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

表1?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高校

学校 开设时间 学制 类型

华北电力大学 2006 4 工学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4 工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8 4 工学

长沙理工大学 2008 4 工学

兰州理工大学 2008 4 工学

河海大学 2008 4 工学

沈阳工业大学 2009 4 工学

东北电力大学 2009 4 工学

长春工程学院 2009 4 工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0 4 工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4 工学

沈阳工程学院 2010 4 工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10 4 工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010 4 工学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4 工学

新疆大学 2010 4 工学

(3)高职培养。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风电技术专业方而的人才既是行业发展需求,也是职业院校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具备风力发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与维修等基本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面向风电行业基层工作岗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校、烟台风能电力学校、酒泉职业技术学校等职校,积极与当地风电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已为当地风电企业提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2.职业培训

风电企业人才参与职业培训方式存在以下几种:第一,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风电企业为了缓解风电人才短缺局面,在积极招聘风电人才的同时,大力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风电人才。第二,企业自主培训,华锐、金风、东汽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借助自身完善的研发体系,积极的开展风电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国电、华能、大唐等风电开发企业,为保证风电场的正常运行,对内部员工也开展了风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三,风电企业与发达国家共同培训,金风科技、龙源电力集团与德国等风电发达国家合作,开展风电人才的培训,不仅为本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也承接其他单位的风电人才培训业务。

二、风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风电运维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

1.规模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培养;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四川省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思路,自2013年起,采取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四川及西部交通土建行业的建设特点,采用“1+3”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进行2013级土木高端技术技能班(以下简称“土木技能班”)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大一在西南科技大学学习,西南科大重在指导,发挥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负责学生培养的全程监控和学历学位证书颁发;学生大二至大四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交职院发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任务,实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安排兼职教师,提供校外实训项目和综合实习场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土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走过两年时间,目前仍在尝试与探索阶段。通过对13级和14级技能班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问题有:

1、入学教育与教学方式开展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35%的学生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楚,50%的学生对“高端技能型‘1+3’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端技能型本科改革试点班”这两个概念存有疑惑,不了解自己所在的土木技能专业与其他土木工程专业有何区别;15%的学生对该培养模式抱有不认可的态度。另外,部分学生对跨越两所学校进行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存在抵触情绪,反映对这样的教学安排不适应。以上问题从表面上反映出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所欠缺,其实,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实行的是统一的入学教育,没有对土木技能班单独进行入学教育,没有在进校之初就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概念、目的意义、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告知学生,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该专业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存在对新生入学教育和入学思想指导还不够彻底,新生入学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2、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由于技能班的招生分数为二本分数线,对比土木工程专业的一本学生综合素质而言,技能班级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方面有所欠缺,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学校或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通过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调查,发现仅有30%的同学愿意参加实践活动,仅有20%同学有过参与科技活动的经历。在生活习惯方面,也存在寝室卫生较差,整体水平低于同专业一本学生。

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开展不深入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得知,当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或心理困惑时,仅仅1.5%的同学愿意跟辅导员或班导师交谈,多数同学采取将烦恼告诉自己的好友。同时,土木技能班是在两所不同环境、不同教学方式的院校中学习与生活,因此出现了部分学生无法在新环境下适应与融合,找不到归属感,出现抵触情绪。而这一部分同学,没有进行过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也没有相应的老师针对此类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与疏导。

二、高端技能型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土木技能班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土木技能班较为可行的对策:

1.形成“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从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作为归宿点,多听取学生意见并进行教育教学的改进,综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心理的同步发展,形成“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

2.优化“1+3”培养模式下的入学教育方式

由两所学校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方式。首先,专门召开土木技能班见面大会,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概念、意义、培养方式、未来的发展规划等全面系统的告诉学生,由交职院道桥系的老师介绍本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对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新生对该校该专业的兴趣与向往;其次,由专业教师深入解读技能专业的教学形式与培养方案,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有计划的去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涯;第三, 尽快召开技能班 “新老生交流会”,让技能班高年级学生为学弟学妹解读培养模式与专业疑惑,让新生向老生取经求知。同时,让老生向新生传递正能力,传递真实的信息,让学生做好应对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准备,积极去体会这种模式与教学形式的精髓。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开展相关专业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多渠道拓宽理论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在拥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如“工程训练”、“课程实验”等课程贯穿培养过程中,利用本科学校的校内资源与办学设施,为土木技能班开设专门的“工程训练”课程,配备专业“课程实验”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一平台来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与科学实习的方法。另外,由学院或学校牵头,为土木技能班开设专项“技能大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当然,校内实践不等同于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以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再次开展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校内实践”这一个过渡性实教学,将为学生的校外实习起到一个良好的桥梁作用。

4.培B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技能班的同学需要跨越两个学校进行学习与生活,这极大考验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应加大对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走出寝室、走出教室、面向学校与社会,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应定期开展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题班会,举办“大学生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或进行优秀寝室内务大比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丰富学习生涯与大学经历。同时,由学校或学院牵头组织一系列课外实践与科技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用简单活跃的气氛去感染和升华同学们的内心,以此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土木技能班在两所不同环境、不同教学方式的院校中学习与生活,学生在新环境下是否真正的适应,是否有具体的归属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因此,在学生前往交职院学习之前,可集体组织新生去交院参观与观摩,让同学们从宏观上提前对交院有所了解,也可采用交职院拍摄一系列高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频,让新生提前通过视频了解即将前往学习的学校,提前适应交职院的环境。

建议为每个土木技能班级安排一位心理咨询师,定期有计划的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适应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设备(如学生娱乐室、心理咨询室等)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指引,让学生对培养模式、大学校园、学生生活充满期望与信心,要让同学们对两所不同院校都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班委要随时观察与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动态与生活变化,及时向辅导员反应情况,让学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纠正。

三、结语

现阶段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和改进,更是需要“校院企”三方的紧密合作、共同协调以及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仅仅是针对目前该培养模式下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提出措施建议,也希望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模式下,共同改善现有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使高端技能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设计、强施工、善管理、后劲足”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2]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3]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J],青岛职业学校学报,2011(12)

[4]孙贵平,汪华章,罗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2)

[5]熊威.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

[6]王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相关期刊更多

电击高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海洋局

高技术通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高教与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