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母亲的诗句

描写母亲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母亲的诗句

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孟郊经历;《游子吟》;创作意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首五言古体诗诗名为《游子吟》,出自唐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孟郊。因为其对具有母亲无私疼爱孩子的意义,因此该首诗被写入小学课本,寓意让学生懂得母亲的疼爱,成为小学生必读诗文及学习的榜样;因为其包含了一个儿子对亲情的歌颂,表达了母亲对孩子内心深处最深挚和最伟大的母爱,因此受到大家的追捧,为世人津津乐道。

《游子吟》这首诗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歌颂人世间为伟大的母爱。首先,它主要以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为前提,思念起出远门前母亲在油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形,简单又朴实的场景,描绘出母亲为儿子所做的奉献,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其次,儿子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但是迫于生活及仕途的压力,不得不离开母亲,文章最后将母爱的光辉升华到一定的高度,衬托出内心最为柔软的心灵,即想念母亲。孟郊《游子吟》是他五十岁时写于现常州溧阳市的诗词,创作背景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1)家庭背景;(2)仕途受挫;(3)与母亲长期分离。

一、家庭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出生于湖州市武康镇(即现在的浙江德清县),

在孟郊小时候,家境较为穷苦,一家人常常会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时,也一直没有摆脱贫苦的日子。孟郊从小不喜欢与人往来,很难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对以后的生活会产生影响。在孟郊成年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为了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仕途,因此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居无定所,导致长期与家人分离,聚少离多,这种生活导致他思家心切。

二、仕途受挫

孟郊一生比较穷苦,仕途多有不顺,前半生与仕途之路无缘,后半生才踏入仕途之路,但是并未遂心意。在孟郊50多岁的时候,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他并没有将这个小官职放在心上,依然纵情山水,懈怠了公务,于是县令就将他的俸禄减半。他总共参加过三次考试,在他41岁的时候,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是结果名落孙山。他将希望寄托在考试上的梦想落空,因此心中非常难过,难过之余写了《下第》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并记录自己失败的心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他继续奋发图强,下定决心再次参加考试,但是结果仍然没有希望。他的梦想又一次落空,这次他更加伤心欲绝,写了《再下第》这首广为流传的好诗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情感。

在母亲,好朋友等劝说和深深的鼓舞下,他心情逐渐恢复良好。在他46岁的时候,第三次参加考试,这次进榜,满足了他想做官员的梦想。然而事事难料,在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舒展他的抱负之时,却不料更为失望。他在官场努力做事,但是直至他51岁时,才被赋予小小的溧阳县尉这个卑微的职位。

由于孟郊多次考试未中,境遇屡次不公,加上官场之间虚伪和欺诈等的本性让他讨厌,他看透世间人情淡薄。因此孟郊不把溧阳县尉这样卑微的官职放在眼里,仍然以诗人的姿态自居,吟诗作词,这就导致县令不满,所以将他的俸禄减半,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仕途更是前途渺茫。

三、与母亲长期分离

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漂泊,因此长期与母亲分离。在其仕途的过程中,饱受官场的世态炎凉后。在他看来,最值得想念的是家中年迈的母亲。

此首诗为了纪念儿子对母亲的爱,以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普通情景铺垫,开头两句简单朴实,由“针”和“线”最普通的两件东西,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心意,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描绘重心是母亲,通过母亲的内心对儿子的担心和忧虑,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儿子临行前,文中的描写用“一针一线”,一方面希望儿子早点回家,一方面又怕儿子好久不回,又将衣服缝的细密,代表了世间千千万万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感情。

总之,《游子吟》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歌。孟郊在家庭背景贫苦;官场受挫;与母亲长期分离的痛苦等背景下,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创作而成。著名的诗人苏轼曾经评论称该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简单的说,这首诗,虽然写作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是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简单易懂,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参考文献:

[1] 范新阳.论孟郊苦吟的心理机制[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第2篇

1.通过交流,我感受到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而美好的。许多作家对童年也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板书:桂花雨)

2.为什么童年里那阵阵桂花雨能让琦君终生难忘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设计意图:为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作铺垫,同时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导学提示单,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检查字词。

2.“笨笨拙拙”课文中是形容谁的?(桂花树)

3.这笨笨拙拙、其貌不扬的桂花究竟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让琦君念念不忘呢?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以后你的感受?(板书:香乐 )

三、感受桂花香

1. 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桂花的香和摇花的快乐的呢?

桂花香弥漫在整篇课文中,认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2. 交流。

3. 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两句话: (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个“浸”字,用得多么准确,它不仅让我们闻到了花香,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画面。学生读着“沉浸”这个词,感到全村的人都沉醉在丰收的快乐与幸福之中。

【设计意图:孩子对桂花香的感悟进入了一种富有童真童趣的解读中,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四、体会摇花乐

1. 除了桂花的香味让作者念念不忘,桂花的不寻常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圈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板书:缠)

学生自由说“缠”可以体会到琦君怎样的心情。(急切、迫不及待)

A.想象一下小琦君会怎么缠着母亲呢?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呢?B.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个场景,我来做妈妈,你们就做小琦君。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动作来写,一个满心喜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4. 故乡的桂花雨对我来说是一种乐,对于父母来说又乐在何处呢?全体同学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花香、人乐、年丰、梦甜的一幅幅画面。

5.总结:第三自然段作者按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这样的顺序,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感受到那份快乐之情。(板书: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有效方法,并能有效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感悟思乡情

1.引读第5节,出示母亲的话。

真的是所有的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板书:爱)

2.假如我们来到母亲身边,对她说:(1)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 ;(2)这里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会说 。

3.母亲还会怎么说呢?

4.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用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比不得)

5.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6.学生觉得这平平常常的桂花身上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7. 琦君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感情,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故乡、亲人、童年。(出示作者一组作品的题目)

8.为什么她的作品偏爱这类题材呢?

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第3篇

语言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自白或对话,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反映。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鲜明地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人民艺术家老舍说过:“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隐,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话,不但要求能写出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能把握住人物是怎样说出所要说的话的。

【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以下几种技法:

一、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能恰当表现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思想、品质等。如: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阳光来了》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关切地说:‘孩子,很冷吧!给你买了件棉衣,快穿上试试!’我一时竟无言以对。父亲说着便用他那骨瘦如柴的手打开包裹,拿出一件橘黄色的棉衣,递给我。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父亲嗫嚅着说:‘那……没什么事儿……我就先走了啊!’”作者把握住父亲极富个性的语言,细致描写,使一个爱子情深、朴实而伟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二、人物语言要精练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如: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烦恼》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又在发什么呆?快中考了,还是这样?’老爸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进来,递给我一张愤怒的面孔。”文中老爸训斥的语言很简洁,但把“我”被迫割舍弹琴爱好的不情愿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语言。如:《范进中举》中描写胡屠户的语言:“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段对话,对比鲜明,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前倨后恭的丑恶嘴脸。

四、描写人物语言要善于选用现实生活中的口语、俗语、幽默语等,使人物对话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2010年中考满分作文《有你真好》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虽然老师的课总是讲得很生动,但偶尔也有思想开小差的同学。这不,又有一个家伙撞到枪口上来了。面对那个心不在焉的同学,你故意提一个问题,然后对他说:‘谁来回答,××,你来!’此君便匆匆走上讲台。大家莫名其妙,你已伸出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那双小手说:‘谢谢!谢谢!刚才还在云游四海,现在又亲自来慰问老师!’底下的人早已笑得前仰后合……”这段语言描写将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

【范文示例】

发现诗意

一考生

樱桃红了,艳若赤玉。

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埋头读书时,从身后递来一碗樱桃。樱桃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而一缕缕香气早已充溢我的鼻腔。

“吃吧,孩子!”母亲笑着说,用手拈一颗,放入我的口中。那是一颗笑盈盈的樱桃,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像一颗小小的红心,更像一位撑开丝绸红伞、翘首而望的姑娘,有着含羞掩笑的娇媚。

“好吃吧,我特意给你买的。在学校里没有水果吃,在家里好好补补。”母亲说罢,笑着走开了。

清香与甜蜜弥漫在唇齿间,我读了一会儿书,连文字也仿佛有了馥郁的清香……

放下书,我来到厨房,母亲正洗着樱桃。母亲个子不高,踮着脚,头伏在小绿盆中,正用手指一颗颗仔细摩挲着樱桃们的小脸。母亲微笑着,欢喜地把灰头土脸的它们扮成了霓裳红妆的仙女,晶莹的小水滴在樱桃红彤彤的脸蛋上起舞。

一滴泪在我眼里打转――母亲的鬓间有了丝丝白发。白发,你是岁月的情吗?

苹果黄了,灿若阳光。

“来,拿上十块钱,去门口买苹果。”母亲对我说,“别总是在家待着,买苹果顺便出去逛逛。”我应了一声,轻快地出了门。

拎着苹果,我高兴地回来了,满头是汗。“讲价了,便宜了些呢!”我得意地说。我把苹果拿出袋子,和母亲一起洗。苹果们的小脸退去了青涩,一个个阳光灿烂。

我仔细洗着,照母亲的样子揉着苹果的每个角落。苹果痕中的土灰洗去了,母亲的指尖摩挲着苹果的笑脸,它们泛着金黄躺在篮中。

我也笑了,却望见母亲粗糙的手和眼际道道的鱼尾纹。纹,你是岁月的痕吗?

啊,樱桃红了,苹果黄了,岁月如诗,母亲老了!

母亲啊,樱桃、苹果吃完了,爱却永驻心头;母亲啊,在女儿的眼中,您是一首最甜最美的诗。

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些文章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引用、反问、设问等修辞,答题时要判断清楚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小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又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引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春风的温柔、和悦,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文学色彩。

二、从用语、遣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真挚感人,有时作者在用语遣词上下功夫,答题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如《散步》一文中“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形象地写出母亲年老体弱,艰难度过严冬的痛苦之情,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雪地捕鸟,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线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惊喜、兴奋的心情。

三、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描写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可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效果。如《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作者对父亲的动作进行直接描写,形象地写出月台高,父亲爬月台的困难,但却十分努力的样子,从中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又如《口技》中,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四、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汉语句式丰富多彩,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赏析佳句从句式的角度考虑,可选择以下角度:整句或散句、长句或短句、常用句式或变化句式等。如《安塞腰鼓》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的使用,能使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安塞腰鼓的豪放美。又如《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习惯“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应该放在“小草”前,即“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但作者有意识地把这两个词放在后面,并用逗号隔开,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

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赏析

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要么亲切自然,要么幽默风趣,要么热情奔放,要么冷峻辛辣。如《济南的冬天》中“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语言优美生动,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给人想象的空间。

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章内涵得以丰富,表现力得以提高。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象征、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作用就不同。赏析语言时,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考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百草园比较无味,目的是为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又如《荷叶 母亲》中,文中用“荷叶”比喻母亲,用“荷花”比喻“我”,风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生活中母亲对孩子的呵护。

七、从蕴含哲理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文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赏析这样的句子,不仅要读出它的表层意思,更要品出它包含的深层意思。如《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因为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过去要珍惜,对未来要珍爱,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全部,这个句子含蓄而形象地抒发出人到中年,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和责任。

一般来说,有修辞不选词语,有词语不选句式

掌握了一些语言赏析题的答题技巧,还需要了解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这样才能轻松夺冠。

语言赏析类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同学们在文中自由选择,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比较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

另一种指定语段、语句,让学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也可参考分值)。

描写母亲的诗句范文第5篇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的《长征》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二、挑选精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汲取作品中的语言和思想精华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品读孟郊的《游子吟》。在学生诵读文章后,先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人和物,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伤感的是亲人之离别,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孟郊来说,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什么?学生通常会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手中线”和“身上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和意态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理解:临行前的夜晚,老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的呀。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深情地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接着说:“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浓浓的母爱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语言:‘密密缝’和‘迟迟归’中表现出来的,多么亲切感人啊!”最后让学生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那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通过引导孩子品读,不但能唤起了孩子们亲切的联想和对母亲真挚的爱恋,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诵读时,要关注诗词中的字、词、句及尽量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意象,还要加以大胆地想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