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感人故事

经典感人故事

经典感人故事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第1篇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非常被动。”

A觉得B说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问A: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其实这也正是B的初衷。一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事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凡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十一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十二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没有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十三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十四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十五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

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十六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十七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十八我想跟什么样的人合作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次成功的秘决。比尔盖次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有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是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

成功的人很多,但在我生活中我不认识,也没有办法去为他工作,而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在现阶段,我更没有这个实力。

只有合作,是我最喜欢和最欣赏的。我也力图借助一个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团队,与更多的人公平合作,以便在未来替自己经营一个抵抗风险的事业。我最喜欢合作的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甘心。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危机是没有危机感,最大的陷阱是满足。人要学会用望远镜看世界,而不是用近视眼看世界。顺境时要想着为自己找个退路,逆境时要懂为自己找出路.

二.学习力强.学历代表过去,学习力掌握将来.懂得从任何的细节,所有的人身上学习和感悟,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主要的是,学习,其实是学与习两个字。学一次,做一百次,才能真正掌握。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只有达到教的程度,才算真正吃透。而且在更多时候,学习是一种态度。只有谦卑的人,才真正学到东西。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屈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第2篇

辛词“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点出了其词的特点:擅长用典。人教版必修四所选的两首词完美地把这一特点体现出来。那什么是用典呢?

用典,亦称用事或用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篇》这样诠释“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点明了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用事、引用化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①?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②。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①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②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却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③据《世说新语》,晋朝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注释上不难看出仅有50字的下片却连用三个典故。词人借古抒怀,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也不愿作谋求私利的许汜,却大加赞赏关心天下、雄才大略的刘备,同时感慨时光飞逝,理想无法实现。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释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说明词人心中怕的是时光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老去,我们不难从这个典故里联想到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既有明用和暗用,又有正用和反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用;暗用则是不指明出处、不指明是谁的事迹。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的是关于“桓温”的典故,但融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正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再也找不到向孙权这样的英雄了,借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即反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

无论用什么类型的典故及如何运用典故,典故的使用,都是有一定好处的。首先,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诗歌内容,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使诗词具有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可能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正是这种原因,最近五年语文高考很少考“用典”这一名词术语,即使考“用典”,考题也常限于三种类型:

(1)诗词下直接标明典故出处。如(2010·全国卷二)

梦 中 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①,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作于1049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到颖州。②晋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考题)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由所给典故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前后处境的变化,由高居庙堂到贬谪异地,处境的变化自然而然会使诗人产生脱离官场返乡的心情。

(2)以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形式出现。如(2010·安徽卷)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考题)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解析)《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后用“请缨”来指投军报国。“朝廷谁请缨”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考题①此诗颔联以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4)直接考查用典出处,如(2011·江西卷)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陇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考题②指出颈联用典的出处。

(参考答案)《孟子》

综合以上四种类型,我们不难发现,高考题型中用典,主要基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高中课本涉及到《屈原列传》、《琵琶行》、《滕王阁序》及《齐人有一妻一妾》。看到“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这一句时,学生马上能联系《屈原列传》和《琵琶行》,进而想到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历史人物,看到“请缨”一词,也能联系到《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从而作出正确答案。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废名小说;用典;庾信;李商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184-005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用典在废名看来不仅是一种文学手法,还具有中国思想特征、文化特征的意义。废名认为“中国的好文章,要有典故才有文章”[1],他在《谈用典故》中借庾信的《谢滕王赉马启》说明中国文章以典故驰骋想象、表现境界,不以表现情节见长。在《再谈用典故》中,他认为外国文学重故事,表现方法是戏剧的;中国文学重典故,表现方法是联想和点缀,并进一步指此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这些地方提示读者从用典进入对废名小说的讨论。而废名对中国历史上的两位用典大家庾信和李商隐极为称道,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废名小说用典与庾信、李商隐用典的联系,考察废名如何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

一、废名对庾信、李商隐用典的称道及拒绝用典的寄托义

废名对庾信用典的称道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庾信用典是“成熟的溢露”,即庾信想写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不需由人物、情节、故事等发展出他想写的东西,他可以纯用典故来表达。二是庾信用典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废名将其比作“昭日月之光景,乘风云之性灵”,即庾信有信手乱写的气度,很敢写,很放得开。三是庾信的厌世,使他将“坟”写得美丽,十分见性情。

庾信有“月逐坟圆”的句子,将天上月亮慢慢变圆的过程描写成“逐坟圆”,这样就在“月亮”与“坟”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为李商隐关于月亮和嫦娥的诗、也为后来废名的进一步生发提供了最早的启示:庾信的“月亮—坟”为李商隐的“月亮—嫦娥”所吸收,李商隐的“月亮—嫦娥”里暗含了“坟”的气氛,废名,更是将庾信和李商隐的努力又熔铸成了新境。

在《神仙故事》、《女子故事》中,废名对李商隐的用典概括如下:

(1)李商隐的用典经常涉及神仙世界和女子世界。其中,神仙世界并不高于人间,李商隐将神仙世界写得富于人情。而李商隐的女子世界中,女子不受政治、经济等利害关系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笑乐歌哭。

(2)李商隐的用典感情重,感情越重越晦涩。

废名《再谈用典故》一文中说:“庾信也常借字面,但感情没有李诗的重。李的感情重而诗美,……用典故却不宜感情重,感情重愈生动愈晦涩。”[2] 推测其意,废名是想说,一个诗人如果感情重,则遇到感情的关键部分就会曲折地表达,即寻找典故来寄托。李商隐用典的名句几乎无不牵涉寄托,以致寻找李商隐诗歌本事或微言大义的注解家们高议纷纭。而废名在谈李商隐的用典、神仙故事,鉴赏“水仙欲上鲤鱼去”、“嫦娥应悔偷灵药”等诗句时,都是大谈李商隐用神仙典故如何充满人情、包含理想,只从文字表面作精妙的文学欣赏,避而不谈李商隐在典故中寄托的深意。

废名对庾信《小园赋》中两句诗“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的分析很好地说明了他对典故寄托义的拒绝。他详细分析了庾信这句诗中的两个典故:“秦苻坚时有人穿井得龟,大二尺六寸,……坚以石为池养之,十六年而死,取其骨以问吉凶,名为客龟。卜官梦龟言:‘我将归江南,不遇,死于秦。’”、“晋太康二年冬大寒,南州人见二白鹤语于桥下曰:‘今兹寒不减尧崩年也。’于是飞去。”废名对这句诗作了精彩的审美分析:

即如龟言寒,鹤讶雪,我们何必问典故呢?不是天下最好的风景吗?言此地之寒者应是龟,讶今年的雪大莫若鹤了,是天造地设的两个生物。一个在地面,在水底,沉潜得很,它该如何的懂得此地,它不说话则已,它一说话我们便应该倾听了,它说天气冷,是真个冷。……一个在树上,在空中,高明得很,它该如何的配与雪比美,所谓白雪之白,白羽之白,所以鹤说:“呀,好大雪!”是真个茫茫大地皆白了。[3]

废名的文学鉴赏可称美轮美奂,却偏偏一字未提庾信写《小园赋》的心情:庾信写这个园子是表达他的乡关之思的,所以这两个典故里,江南的客龟、尧崩年的语鹤,一个羁留异地不得归江南、一个见证了圣人的崩殂而觉寒冷,这两个生物身上有庾信的自况和寄托。庾信既成功地改造典故、对北方的小园作了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又在两个典故里有所寄托。两个生物不仅是写景的天造地设,也是表达庾信思念江南和梁朝的天造地设。但废名在审美分析时对庾信的寄托义不关一字,这充分说明废名对于作家用典时的寄托义是不太关心的。即使在解诗时,废名也只从典故的字面理解庾信、李商隐的用典,拉开与寄托义的距离。

二、废名小说用典与庾信、李商隐用典的联系

废名对庾信和李商隐经常使用的典故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本节从三个专题来具体分析,专题一为“‘月亮—坟—嫦娥’·神仙故事”,二为“女子及其身边事物”,三为“夜—梦—笔(彩笔)”。

第一节已分析了庾信在月亮与坟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庾信的月亮里不曾出现嫦娥。到了李商隐,他写月亮往往写到嫦娥,着重写的是嫦娥的孤单,即“碧海青天夜夜心”。而废名在“月亮—坟—嫦娥”三者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建造了一个对应的结构:“小船—海上的坟—细竹”。《桥》的第三卷有两处对废名之前屡屡感叹的李商隐的嫦娥和月亮作了总结:

他微笑着念一句诗道:

“青草湖中月正圆。”

……

小林又急于要解释他念那句诗的原故,他怕她们以为他把她们两人比作月亮看了,这足见他自己的意识不分明,他解释着道:

我是思想这一座坟,你们一来我就毫无理由的记起这一句渔歌了。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本分析;心理电影;经典叙事;悉德・菲尔德;普洛普;布雷蒙

电影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技术特点,已经成为将人类潜藏的心理活动显现为外在动态信息的重要形式。心理电影,往往更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工具,反映或展示某个心理学原理或者某种典型心理障碍,因此影片常常涉及幻觉、梦境等叙事时空,并伴随着精神创伤的治愈和心理障碍的突破,从而表达寻求心灵安宁的自我救赎主题。而幻象、创伤、投射、错位、记忆等心理元素也成为影片必备的叙事内容。也正是这些元素的碎片化特点,要求心理电影要在传统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大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碎片,对其进行重组和演绎,将真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和创伤本身交错在一起,虚实呼应,自圆其说。

“大胆的变化”,虽然促使心理电影形成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但同时也带来了“无视传统叙事结构”的评价,从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饱受争议。经典叙事理论经过前人不断积累、总结和认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本文以《二次曝光》为个案,将心理电影纳入到经典叙事理论之下,探讨心理电影与经典叙事理论的诸多契合关联,以期明晰心理电影的叙事策略和叙事特色。

一、悉德・菲尔德电影“范式”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二次曝光》是一部由李玉执导,范冰冰、冯绍峰和霍思燕领衔主演的中国电影,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心理电影,充满着“过往”和“当下”的不断穿插,“幻觉”与“现实”的情感错位,但正如悉德・菲尔德在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为电影故事总结了一个基本“范式”,其中包括开端、中段和结尾三幕,以及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部分的情节点。所谓情节点“任何一个偶然事故、情节或大事件,它‘钩住’动作并且把他转向另一个方向。”[1]

《二次曝光》其实是“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关于童年创伤和残酷真相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背叛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个寻找记忆的事件。“寻找记忆”作为关键事件将“母亲之死”“幻觉世界”这两个故事固置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一个故事的两个故事”。而无论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它们都有故事最基本的结构,符合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

“一个故事”。开端,母亲之死,童年遭遇母亲被杀变故的宋其跟随刘建长大,她在养父车祸去世后的一次远行中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导致精神崩溃;中段,幻觉世界,宋其开始产生幻觉,并在幻觉中因遭遇感情的背叛而杀人逃命;结尾,寻找记忆,宋其从幻觉中清醒,寻找丢失的记忆和人生;情节点Ⅰ,宋其远赴新疆,发现母亲被杀真相;情节点Ⅱ,幻觉消失,宋其清醒。

“两个故事”。“母亲之死”,开端,与宋其相依为命的母亲惨遭杀害;中段,抚养宋其的刘建车祸去世,宋其在养父日记的指引下远赴新疆;结尾,宋其在发现母亲被杀真相后精神崩溃;情节点Ⅰ,母亲被杀;情节点Ⅱ,发现“父弑母”的真相。“幻觉世界”,开端,原本工作顺利,爱情甜蜜的宋其在偶然间发现男友与闺蜜(周小西)对她的背叛;中段,愤怒的宋其杀人逃跑,并在逃跑期间误杀警察;结尾,宋其报警自首;情节点Ⅰ,宋其发现丝巾,产生怀疑;情节点Ⅱ,宋其幡然醒悟,决定自首。

无论故事如何地进化或者变革,或是被怎样地分割和细化,电影都有最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也就是它的“范式”,这是故事不变的元素。

二、克洛德・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结构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克洛德・布雷蒙在《叙事逻辑》一书指出“任何叙事都遵循一个具有双重可能性的基本序列”,而基本的叙事序列能够产生若干复杂的组合类型。其中有三种基本的可能性或序列组合类型:连续、嵌入、并列。

电影《二次曝光》从“一个故事”的叙事时空来说,属于“嵌入”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影片有着基础的序列,伤痛―迷失―救赎。“母亲之死”带来的童年创伤为宋其精神崩溃产生“幻觉世界”提供了可能,促使行为得以实施。而在幻觉行为实施期间,影片叙事时空发生改变,从现实到幻象,从主人公的外在行为表现到其内在精神展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故事,一个全新而完整的叙事序列。幻觉中,宋其发现男友与闺蜜背叛了自己(行动的可能性),然后愤怒杀人(行为的实施),最终报警自首(行为的完成),这是“幻觉”序列的结束。此时叙事时空也再次回归原来的现实,而“记忆的找回”也作为行动结果完成了整个序列。

从“两个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主题上来说,影片属于“并列”式的序列组合类型。“幻觉世界”除却其产生原因,在故事内容上和情感主题与“母亲之死”完全不同,“母亲之死”,关于寻求母亲被杀真相,关于亲情;“幻觉世界”,关于爱情背叛,关于爱情。两个故事相对独立,形成了两个并列的叙事序列。但与布雷蒙的理论不同的是,这两个序列不是由同一“动作”在不同序列中的不同功能而产生联系的,而是如同两匹完整的布被“寻找记忆”这一行为“缝合”起来,建立结构上的联系,通过人物、情感、情境以及事件“相同性”做到内容上的融合。

借助悉德・菲尔德的电影“范式”和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分析,我们可知,时空交错、记忆闪回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大量出现在影片中,但它们并非“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并非杂乱无章地聚集在故事里,而是被强而有力和坚实的结构维系在影片叙事中。

三、普洛普“行动范畴”理论下

《二次曝光》的人物研究

在故事中,人物是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是矛盾冲突的载体,是叙事的核心,更加是作品创作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普洛普在自己的叙事理论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成了七类,称为七个“行动范畴”,分别是反面角色(侵犯者)、捐献者(施惠者)、助手、公主(被拯救的人)、送信人(委托人)、英雄、假英雄,和他们“各自的表演者”相对应。而这七类人物是由他们在故事任务中担任的“功能”来决定的。

《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主人公面对童年创伤与残酷真相时,深陷幻觉,自我救赎的故事。在自我救赎主题中,“英雄”“公主”“恶棍”三者往往是重合的,主人公要拯救的是自己,要战胜的也是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的刘东看似是主人公宋其的精神依靠、“白马王子”,但他在宋其深陷幻觉、努力挣扎时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帮助,是一个“假英雄”;反而是郝医生在宋其清醒后帮助她找寻丢失的人生,充当“帮手”。

借助七个“行动范畴”,影片人物的关系和功能将会更加清晰,而“行动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影像中的某一专属人物,而是强调故事中不同段落和情节发展到不同时刻文本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次曝光》同一人物不仅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中担任不同的“行动范畴”,而且在同一叙事时空也被赋予多重的“行动范畴”。

四、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结合

《二次曝光》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承担了解构心理和叙述故事的双重任务。影片将大量的精神分析融入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上,蕴涵于在“母亲之死”与“幻觉世界”的内在关联中,做到经典叙事理论与电影心理解构的结合。

“两个故事”,不同的叙事时空,相对独立的内容,却被影片用各种元素的“相同性”联系起来,建立了“母亲之死”和“幻觉世界”之间的投射关系。“幻觉世界”如“梦”一样是现实中“所见、所说、所欲与所为”,只是那现实中的事物、行为和情感已丢失了原有的逻辑载体,它们被打乱,重组,最终重建在一个全新的故事里,连同自己的欲望也在这一个世界中被具象地表达。杀人工具“橙色丝巾”作为主人公宋其对“死亡”的记忆深深印在脑海里,所以它在“幻觉世界”中再次成为杀人工具;宋其在母亲死后被带回刘建家时的那场雨已经与她的悲伤和痛苦建立了深深的联系,所以当在她“幻觉世界”中发现男友与闺蜜的背叛时,天空下起了雨;两个叙事时空内都有“车祸”,两次都发生在刘建身上,宋其都是无能为力,两次都引起事情发生转变。现实在幻觉中渗透,表达。

人物作为最为具象和最具戏剧张力的叙事元素,是影片解构心理的重要工具。“两个故事”中,名字相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相同或相似的叙事功能或情感功能。“幻觉世界”中人物的设置承载了主人公对于“母亲之死”中人物的情感和欲望。

影片中相同的道具、事件、场景和精巧的人物设置遵从经典叙事理论和心理投射原则,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欲望外显在故事结构和人物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实现了对主人公的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达到了经典叙事理论与心理解构的完美结合。

五、结 语

通过对《二次曝光》进行经典叙事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心理电影并不是大众批评的那样“无视传统叙事结构”,影片不仅进行了心理解构和精神分析,更是符合了经典叙事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人物设置。

心理电影,蕴涵着自我救赎的主题,有错位的情感,有创伤的疼痛,有交叉的叙事时空,有投射,有隐喻,有幻觉,这些阻碍观者理解和感悟的元素在经典叙事理论解读和分析下易于理解和体会。悉德・菲尔德关于电影故事的“范式”,有利于我们理清交错的时空,从本质上认识故事基本形式,了解故事基本内容;布雷蒙的“叙事序列”理论注重解决“如何讲故事”的问题,通过灵活运用序列组合模式解析文本,理解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掌握故事各个部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普洛普的“行动范畴”理论则通过揭示人物类型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和细致探索文本深层含义。

经典叙事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心理电影的解读上,更可以用于心理电影的创作中。不同的是,创作是从内而外的,从心理到影像,从解构到结构,这时经典叙事理论可以作为心理电影的创作指南,将抽象的、内在的心理元素具象化、外在化,将情感和欲望融入故事中,对应心理结构构建叙事结构,根据情感功能进行人物设置,帮助心理电影形成严谨而独特的叙事表达。

[参考文献]

[1]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指南[M].魏枫,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0,12.

[2] 侯薇.浅析符号学分析在影像意义解读中的应用――以短片《人质》为例[J].当代电影,2012(04).

[3] 李军.特效叙事:当前电影改编的诱惑与陷阱[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

经典感人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典故;技巧

近年来,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外国事物。最明显体现在英语方面,国家英语人才标准更倾向于实用。英语翻译特别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实用英语具体体现,需要对英语的深刻理解,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是重难点,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差异,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非英语国家人士有时对英语典故理解有误差,造成翻译文化偏差;二是英语典故来源广泛,需要丰富的语言经验与阅历,否则就会造成不理解导致翻译失败或是直接翻译错误。

一、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来源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及文化发展基础。希腊文明古国中许多神话故事承载着民主思想,传递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精神面貌,关系其整个文化命脉。欣赏古希腊神话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到其诙谐幽默与悲壮凄凉之处,同时感受其特有生活气息、社会文化。古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学典故重要来源。宗教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宗教文化成为艺术创作重要源泉,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经》,其典故逐渐被引用到文化艺术中。欧洲文艺复兴使整个欧洲思想得到解放,同时涌现出大批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人心,得到大众广泛认可,许多典故被引入文学作品中。寓言故事也是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主要来源。寓言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传递不一样人生感悟及社会生存道理,起到意外文学效果。尤其是欧洲《伊索寓言》被引用次数最多,《农夫与蛇》经典语句“Nurseaviperinone’sbosom”(把蛇放在怀里)被英语文学作品广泛引用。除此之外,历史故事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时需了解其实在意义推敲表达含义。

二、英语文学典故翻译考虑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因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形成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风土热情,这就是影响异国相互沟通理解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非英语语系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更是如此,这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英国是英语的起源,历史上英国曾大量扩充殖民地,间接对英语文化起到了传播作用,也正因为这样为今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来源国家文化背景,才能够找到最贴近中国语言对其进行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完美翻译。

(二)英汉典故对应情况

俗话说人有国界而文化无国界,文化作为国家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赋予的某种职能以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确没有国家民族限制。因为人们体验的是其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不会因为不同语言阻隔就被破坏的,所以说外国经历过的文化变革,有时在本国一样能够找到相同影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所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非常有利,促使翻译过程中更快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意境,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与完美翻译。

(三)文章整体性

英语文学尤其自身的写作特点,一般都具有画龙点睛之笔,不是在文章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如果掌握好整个文章的纹路命脉,就能把握文章整体大意,对文章翻译非常有利。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典故所在位置,进而推断出其大致含义,结合文章意境,完美结合灵活翻译,尽量还原文章最想表达之意。

三、典故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不需变通但也不是直白翻译,也要讲究润色,不能身影死板,那样就会失去文学意味。注意遵循文学作品本身风格及保持文学作品原创性。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直观了解与感受文学作品中典故内涵,体验原汁原味英语文学。

(二)意译法

意译法意思是以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基础,以一种与我国文化较为接近的手法对其进行翻译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原因是直译法会破坏典故意境而这个英语文学作品典故又找不到合适的与之对应的中国典故,只能在保持意境不变前提下翻译。

(三)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将中国传统典故运用到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中,因为如果执意,就会破坏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感情。如“Birdofafeatureflockstogether”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鸟类在一起聚集功能,这样看了之后完全没有文学感觉,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翻译错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与之相近的中国文学故事,用中国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翻译,更为形象生动。

(四)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典故含义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读思想,在直译基础上添加相关文学修饰,促进读者正确理解典故所要表达情感,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气息。

四、短语典故翻译举例

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中几个词语可能就隐含一个小故事,如果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根本翻译不出究竟是什么意思,翻译会严重受阻。以上已经详细阐述了英语作品中典故翻译方法,下面举个例子详细体验一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以“handwritingonthewall”、“meetoneawaterloo”为例,“meetoneawaterloo”这个词直译成中文就是“遇上某人的滑铁卢”,但就字面意思根本不能理解这说的是什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涉及到否个典故,事实上该典故源自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的命运与战争息息相关,他的成功在于战争,而他的失败同样由战争决定,比利时布鲁塞尔滑铁卢是拿破仑一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在这个小镇上,多国联军混战中以失败告终,最后沦落被放逐,这几个词就关系到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在翻译时应翻译为“大败北或惨败”。“handwritingonthewall”典故出自《圣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巴比伦国王伯撒沙王位登基大典宴会上,突然空中出现一只手并在墙上写下MENE,TEKEL,PERES三个大字,预言家说其意思是国家将忘,国王将死。不久之后,寓言实现了,巴比伦真的灭亡了。这个典故所表达的不好事情即将发生,在翻译时需将其翻译成成语“不祥之兆”。这样翻译更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从而加深读者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时需注意把握:一,把握典故寓意,避免望文生义;二,保持英语典故翻译原滋原味,不将本国民族特色专有名词用来翻译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词汇;三,符合大众口味,不论如何翻译都必须保证翻译作品有市场价值,这就要求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过程中保持大众化与口语化,不要让读书者看不懂究竟什么意思。不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意味。总之,翻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典故翻译的可读性问题,翻译者在对要翻译文学作品典故充分查资料了解之后,确定自己弄明白其原著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再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运用汉语将典故中所要表达的寓意与道理还原出来。英语文学中典故翻译要达到“信、达、雅”,其中“信”比较容易做到。要想做到“达”和’雅”必须丰富各方面知识与素养,否则翻译无法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冰琴.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