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学好数学

如何学好数学

如何学好数学

如何学好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 情境 思维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高中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奠定他们健康发展的数学基础。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并进行交流,能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等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表现,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精神所在。但“数学难学”仍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许多学生花了功夫却没有多大的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该如何改变?下面是笔者的点点心得体会,或许能解决读者的困惑。

一、情感教育,引起共鸣

老师在生活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应让学生喜欢我们数学老师这个人。如果我们老师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灵,得体的外在形相,文雅的言谈举止,广博的知识视野,诙谐幽默的语言优势,灵活生动的授课艺术,那么肯定能打动学生。另外,我们要耍点心眼,“暗示”学生具有某些方面的天赋,不吝啬表扬。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和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从自己学习中体验成功得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深化情感,将此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遨游在数学王国里,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渴望继续学习数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过研究,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应通过巧妙的设问来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展现与现实世界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提问热情,孕育创造精神,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合作等活动,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理性思维。

如在讲线性回归方程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问:①天气热或冷对热茶的销量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②试着在平面直角坐标内作出杯数与温度间的散点图,观察它们的分布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些点近似地分布在一条直线上)③这条直线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④你能根据有人随机统计并制作的某6天卖出的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给出某天的气温是-5℃时指导性杯数吗?这样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显出自己技高一筹。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

三、重视概念,严密思维

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是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形式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一个活的概念体系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而一个僵化的概念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生活来源,明白什么是指数函数,更要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规定条件的原因。

四、定理再现,激发原则

如何学好数学范文第2篇

一、对数学要有浓厚的兴趣与动力,并且有学好它的信心

数学是如此的重要,生活中的股票、存款利率、增长率、几个百分点、最少用料、最大利润、风险决策……无一不与数学有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感觉,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因为兴趣总是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如听懂课,掌握一种好的解题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等等。可是有的学生因基础不扎实,就是对数学没感觉,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假喜真干,就是假装喜欢并且付出实际行动。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提出:“假如你‘假装’对工作、对学习感兴趣,这态度往往就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这种态度还能减少疲劳、紧张和忧虑。”所以,心态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奇妙无比。只有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才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会使学习有序而轻松。

1.预习。每天利用课前3―5分钟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做到有的放矢。

2.上课。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学生上课要做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3.及时复习。学生每天应先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想一遍,再完成作业,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进行适当的反复巩固,防止前学后忘。不要走马观花地看一遍书就完事了,还要进行阶段系统复习。如周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毕业复习、升学复习等,或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总复习等。这样可以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也可以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及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4.建立数学纠错本。每次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考试中重现。因此学生在平时要注意把错题记下来,做错题笔记包括三个方面:(1)记下错误是什么,最好用红笔划出。(2)错误原因是什么,从审题、题目归类、重现知识和找出答案四个环节来分析。(3)错误纠正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应注意些什么。

纵观数学错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有的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有的是由于记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或者是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的问题;还有的是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原因找到后就及时改正。如果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分析,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在高考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5.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经常对习题进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将几类问题归纳于同一知识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总结归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

三、掌握好的解题方法、技巧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搞题海战术的方式、方法固然是不对的,但离开解题来学习数学同样也是错误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待题目的态度和处理解题的方式上。

1.精选题目,做到少而精。只有解决质量高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辨别、分析题目好坏的能力,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选择复习的练习题,以了解高考题的形式、难度。

2.分析题目。解答任何一个数学题目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程度和数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许多三角方面的题目把角、函数名、结构形式统一后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选择怎样的三角公式是成败的关键。

3.题目总结。解题不是目的,我们应通过解题来检验我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改进和提高。因此,解题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完成的题目,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

①知识方面: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

②方法方面:如何入手,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③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

④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

对于一个典型题,学生应尽力做到从多条思路用多种方法处理,即一题多解;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要努力摸索规律,即多题一解;不断改变题目的条件,从各个侧面去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即一题多变。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道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做会,而在于明白了这题考查什么,有没有陷阱。

如何学好数学范文第3篇

一、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衔接

大多数学生由于小学运算能力差,基础掌握不牢固,所以要让他们坚持天天训练五分钟的运算题,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加快他们的运算速度。初中与小学的运算相比,多了负数、负号,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接受,很多学生往往把负号忘记了,导致运算及结果不注意负号而出现错误。所以在训练运算能力时,要让他们特别多做有负号或结果是负数的题目,让学生偏爱负号,逐渐适应负数与负号。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到课余时间,我都要与学生在一起谈心,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他们真正的朋友,慢慢地他们会将自己在学习中的困难告诉老师,让我帮他们走出困境。这样我随时提醒他们的错误之处,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部分学困生认为数学学不好了,想放弃学习的想法,我就从各方面与他们交流,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一些基础题目让他们不断练习,直到他们一次性做对为止。他们通过不断反复训练做对题目,觉得自己成功了,富有成就感。后来他们主动要我出题目给他们做,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并向我保证一定会加倍认真学习,争取学习有所进步。

三、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小学数学基础不同,所接受的数学老师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不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吃饱”;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要降低难度,让他们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数学作业过度统一要求,内容单一,创新不足,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分层布置作业也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中我们一定要精选学生的作业,量少而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解方程这一章中,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要熟悉直接开平方法和公式法,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两种,还要会用配方法解方程。时间长了,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熟悉了,就要求全部学生都要熟练地运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四、加强学生综合运算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该侧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加工、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提高通过阅读将文字的东西转化成数学信息,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圆这一章时,先让学生自学,自己发现圆的一些特性:对称性、旋转不变性等。自己总结归纳出有关圆涉及到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等。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圆的面积公式得到扇形的面积公式等比较复杂的知识。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何学好数学范文第4篇

一、实物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刚刚接触数学这门学科的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数字的概念还不是太深刻,理解得也不算太透彻,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那么,作为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我们就必须寻找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手段。教育心理学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图形和实物的形象化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简单抽象的数字计算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物和图形的运算。例如,在学习加减和乘除法时,计算3+2,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把数字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实物,如3个苹果和2个苹果的和;3支铅笔和2支铅笔的和等等,通过实物的联想,就比较容易算出了3+2=5的结果。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灵活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用杯子装水,那么杯子装水的多少可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取名字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很容易唤起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问题又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便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瓜给它取很多很多好听的名字。教师给予鼓励之后,便从数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掌握容积的定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体积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对容积定义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那么怎么求一个容器的容积呢?每个学生手中的水杯到底又可以装多少水呢?让学生想办法将自己水杯的容积给求出来。这下学生可犯愁了,数学课堂中只有学习用品,又没有测量水体积的工具,我该怎么求出容积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容积的求法,学生在全身心地和教师一起探索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教师能够更轻松、愉快且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揭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三、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发现力和创造力

升入五六年级之后,学生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本知识,并且有了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推断能力。那么在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师一步步地领着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培养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指明方向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圆面积的学习,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习时都一步步地讲解过,那么圆的面积的求法和公式就可以仿照它们的推理过程来探索,并且教师提醒学生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所学的图形。学生在推理出来之后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养成学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课上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来探索圆的面积的求法,这样在之前自己探索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个拆分—重组的教学过程会很容易。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开发自己的数学思维,手脑并用来发掘和探索新的知识,不但复习和巩固了原有的数学知识,也使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得相当透彻,这就需要在学习立体图形及三视图时,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中可利用的空间图形,而且要让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去制作立体图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立体感。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通过教具讲解完长方体是由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组成的,而且每个相对的面都相等,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成,当6个面都完全相等时,长方体便成了正方体。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一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肯定会遇到不同的制作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解答,为学生的制作过程扫清障碍。这样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准确、更快速地完成任务。最后,让每组同学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成品,并让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制作感想。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赞美学生的表现,满足学生渴望表扬的心理,使他们对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好感,以后能够自主的去动手制作感受数学课中所学的数学理论和基本思维。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尤其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知识的灵活应用

如何学好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学习兴趣

How to teach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ong Haicheng

【Abstract】Teachers must be good at creating rich atmosphere,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mosphe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teract with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If the teacher ca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ll become the students favorite class, show your skills to become their stage, they will therefore take a great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ll therefore and vivid.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o explore the ability; Interest in learning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1.1 利用电教化手段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发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元的认识"导入课题时,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宝贝?先出示第一样宝贝:五朵小花。 每朵花上都有一个汉字,这五个汉字分别是"圆"、"壹"、"贰"、"伍"、"拾"。五个汉字先后依次呈现,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字,为后面认识人民币做铺垫。再出示第二样宝贝:成扇形排列的1 元、2 元、5 元、10 元、20 元、50 元六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喜欢用来买什么?通过设计一个百宝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1.2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有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而且还具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是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地解决。并且对重点和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的计算过程投影出来,能再次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既生动具体,又节省时间,效率还高,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做出课件,让学生直接去看,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2.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探究成果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4.加强课堂活动与探究活动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