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楼市调控

楼市调控

楼市调控

楼市调控范文第1篇

现阶段的调控相较于前半年,已经算是持续较长时间,且仍然没有“松绑”的意思,但调控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总要有回旋的一天。促成回旋的因素有很多:经济周期规律,调控的阶段性,难以为继的举国大调控,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需要,市场稳定的前提,以及调控产生效果的真正原因是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实际上需求依然存在。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也曾表示,限购令是不得已为之,条件成熟之时将会取消。可见,调控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在很多地方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终究是要回旋的。只是回旋的时间可能有长有短,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就长回旋而言,是调控的本意与常态,要发生于党的十之后,但也不排除十之前有可能出现短回旋――“换手”,即用经济与法律之手去替换调控的行政之手。

回旋时间转长为短的内在因素

优胜劣汰原则

无论在自然界中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应该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基本法则。但在宏观调控下,我们却看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反现象。房市调控打压着众房企,尤其是很多大企业、好企业因此陷入生存的困境(例如绿城)。而实际上很多小企业却可能过着较为舒服的日子,因为小企业的开发规模小,铺的摊子小,所要面临的调控压力也小,解决困难就相对更加容易。

契约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是维系市场经济的纽带。房市前景不佳,房价不断下降,已经买了房的房主在房价急剧下跌之下心理不平衡,要求补差价。这无疑违背了契约精神,是挑战法律,无视诚信的表现。调控之下房价的快速下降让众多买了房的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要求补差价的声音不断,契约原则不断受到冲击。

三个月来,全国已发生7起售楼处被砸的事件。在北京,有远洋一方业主的9次“非暴力围堵”,在上海,有龙湖郦城业主对售楼处的暴力打砸。有的开发公司同意以小房换大房来补差价,这是一种灾难性的举措。而某些地方政府不干预的表态更是对破坏契约原则的默许,是放任市场经济灵魂被亵渎的表现。

城市竞争力原则

城市的发展需要资源、物流、资金、信息、人才等等,决不是单一的通过建房、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满足的。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大小就是这个城市发展好坏的表现,而这个竞争力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具备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科技能力载体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可是限购等调控政策干扰了市场的配置,削弱了市场的作用,将很多的人才都挡在了外面,大大阻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而且,农民工等城市的建设者也难以融入城市之中,有违了城市的“包容精神”。限购等门槛为城市筑起了一道“墙”,人才、资金、信息等城市发展的要素都被挡在了“墙”外,使得产业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经济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说,要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和推动科技进步。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才、技术等的支持。因此,限购等调控政策阻碍了市场经济,违背了城市竞争力原则,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保障与市场协调原则

房市市场化的房改成果来之不易,但眼下保障房建设工程开展地如火如荼,大有抢占市场的劲头。保障过大侵占了市场,市场的空间狭小了,缺少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既不利于市场,也难搞好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贵阳模式遵循了保障与市场协调的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按照“房屋银行”的模式,在社会上广泛收购或承租住房,再统一租赁给经住房保障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其经验证明,市场与保障是可以兼容的,大量利用存量搞保障房既有利于房市调控,消化泡沫,稳定市场,又有利于住房保障低成本运作,更可以避免劳民伤财的保障房“”,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行政干预不能过多,调控不可长久地持续下去。

维护国力原则

在我国房市低迷之际,像索罗斯这样的金融操盘手却在伺机抄底中国楼市。近日有消息称,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近期与香港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地产秘密见面,计划成立房地产投资基金,伺机投资中国内地以及香港的优质地产项目,其实就是想伺机抄底中国楼市。虽然大笔的资金无法直接自由进出内地,但索罗斯很有可能会通过购买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债来解决资金跨境流动的问题。

利用我国楼市的低迷,外资可以“趁虚而入”,在低价的情况下买楼、卖地、买项目、买公司,更可以利用广大企业资金缺乏的困难来给企业贷款,以此来牟取暴利。在国内楼市不断走淡之时,不少港资房企却在此时来穗揽客,并在内地频频抄底拿地。李嘉诚作为香港最成功的企业家代表之一,近两个月以来,共抛出28亿元购入内地的土地。可见,有多少人正垂涎我们楼市这块大蛋糕,企图抄底我们的楼市。本就纷繁复杂的中国楼市当下正经历痛苦的转型,倘若我国的楼市真的被抄底,那么后果将难以想象。

中央地方利益平衡原则

据统计,地方政府债务有10.7万亿,加上一些隐性债务有30万亿,各地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甘肃省政府债务率高达141%,超越海南,在14个省份中,广义债务率中位列第一;截至2010年末海南省的债务率为93.18%,位列第二;广东一镇政府欠债逾2亿,不计利息也要还400年。地方债务的严重危机让中央也甚是头疼,“儿子欠了债还不了,做父亲的怎能不管”,所以中央也开始研究对策来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而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最大来源――土地出让金,却因调控大幅减少。与2010年相比,全国土地出让金约2.9万亿元,2011年至少下降30%以上,甚至要下降50%。杭州市到2010年底的债务总计837亿元,本来杭州市指望靠土地收入偿还82%的债务,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辽宁省有近85%的与地方政府有关的融资载体在2010年未能如期还债。

2011年全国财政赤字9000亿,而全国财政超收收入近1.4万亿,本来深陷债务危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超收收入略微喘口气,但财政部已提出要求,超收收入要用于偿还政府债务,如此一来,地方财政再无余钱可盼,年关之困难可见一斑。为了让地方政府摆脱严重的债务危机,中央同意几个地方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摆脱困境。

上海2011年11月15开始招标发行总额为71亿元人民币的地方政府债,成为我国首个“自行发债”的城市,除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也被列为可自行发债的试点。在地方政府10.7万亿债务未解决的情况下又发债券,其实是加重了债务。

其实,面对中央的调控,地方政府也都各自采取了措施,试图变相减小调控压力,与中央进行着博弈。例如,南京有5家银行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至5%;佛山限购七个月后公布“放宽限购”的消息,不足12小时又喊停;海口推出限购令不过两个月,当地政府部门就敲响退堂鼓;中山出台了到年底为期51天的楼市“限价令”; 成都11月上旬出台的购房资格审查新政因由“放松对购房资格审查”、“限购松动”之嫌,问世一周就被停止执行……

地方的博弈增加了调控的难度,我国共608个城市房价调控目标,但只有121个城市公示了目标,且其中至少30个城市未完成目标,部分城市则突击限价。而这无疑也为调控的回旋增加了筹码,中央地方利益不平衡问题越突出,调控就越难走下去。

回旋后的房市走势和格局

长回旋也好,短回旋也罢,这里的回旋所指的并非反弹,更不是像以前那样救市和刺激经济,而只是用时间换空间,用储备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替换行政调控,呈现出较平缓的反抛物线,使得在市场回归正常的情况下,资金有所缓解。调控将进入以市场化为基础的道路。

国务院参事、金融专家夏斌表示,中央政府必须做好短期行政措施的退出和长期的税收等有关市场制度进入的准备工作,中国将把住宅房地产以居住为主,打击投资的调控政策初衷和思路长期化。对于持有的房产,将征收房产税,除此之外,对房屋交易环节进行惩罚性征税也已经在某些国务院智囊中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如可以通过征收流转税来抑制投机性炒房。

房市的调控想要通过行政手段彻底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弊处颇多的,未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房市的问题显得更加合理。依笔者所见,必须以征收流转税为主,而房产税只能对空置房征收,光靠房产税是不能一劳永逸的,要做好流转税与房产税的组合。中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2011年12月15日出席一活动时也提出,应慎重研究全面开征房产税的问题,防止房产税进一步打击本已疲软的住房需求。

因此,房产税的全面征收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为有效地节约与利用存量房资源,尽量减少政府负担,可以探索向开发商回购空置房,向购房者或老百姓回购投资房、闲置房、二手房等等,将其转移为廉租房、公租房等,同时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培育、规范和活跃租赁市场,促使投资者直接将这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或廉租房。政府应鼓励持有物业,出租房产,同时出台一些规制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法律制度,如医治地方财政,规范开发模式和市场行为等。

调控房价应抑制对房屋的过度投机,而不是抑制老百姓的居住性及一定幅度内的投资性购房,房地产市场才能趋于平稳。没有多余的投资房,租赁市场就全由政府背起来,这是不可能的。可以用增值收益税收递减的方式限制过度地炒作房屋,比如第一年买房子可以征50%到70%的增值税,然后逐渐递减,每增加一年就少一些税收,让他们长期持有房屋用来出租。

此外,应用征收房产税的方式,在扣除一定的住房面积之后,对空量房进行征税,这样就可以加大对持有人的现金流的压力,可以鼓励一些人用投资房来出租。笔者认为,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出租不征房产税,而不出租可以征房产税,以此培育租赁市场。

综上,虽然房市进入了“冬天”,但是调控将会回旋。“在旧的火箭在减弱的时候,新的火箭还没点燃”,“新的桥墩还没建好,旧的桥墩就不能马上拆掉”,泡沫要慢慢挤,支柱替代也要逐渐进行,房价畸高的助推手土地财政也要逐渐退出,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来。房市长期回归正常也绝不是严厉的宏观调控就能达成的。调控能暂时压制一下房价飞涨的势头,但不是长远之策。调控回旋后要依靠改革措施慢慢调整整个制度,这样才有可能使房地产真正回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楼市调控范文第2篇

目前,各地楼市调控正处于紧密升级之中。作为经济金融领域最敏感的部分,股市自然会对之做出反应。在政策动向方面,股市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在现阶段的A股市场,楼市与股市、房价与股价是一对孪生兄弟。楼市着凉,对A股市场影响几何?

股市和楼市关系

作为中国楼市的风向标,北京近期出台了调控组合拳。北京市提出了三认必杀秘招(认房、认贷、认离婚),同时在贷款期限上,也从30年降至25年,以表明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

对此,也让很多人把目光转向了股市。因为,在很多人眼里 “非楼即股”的资金流向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有分析人士表示认同,“股市和房市的关系一是基本面正相关,二是资金面负相关,2012年以来负相关主导,所以房市和股市间跷跷板效应增强,部分楼市资金甚至可能回流股市,这对A股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那么,楼市调控被“挤”出的资金真的游向了股市?

有中证登官方数据显示,3月13日-3月17日期间,新增投资者55.82万人,环比增长8.64%,创近6个月新高;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最新一期统计数据显示,3月13日-3月17日期间,投资者银证转账/银衍转账净转入额高达463亿元,为近期新高。

国信证券分析师金莉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对于部分市场参与者来说,越调控,越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有望持续,短暂的成交清淡,只是拉长了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景气度,所以,反而有利于地产股的中长线投资氛围。”

米多财富董事长兼CEO王晰也表示,“虽然少数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依然有投资价值,但从历史数据来看,买房子不如买房地产的股票回报高,如果你很看好房地产,那不如买房地产股票,万科股票的流动性比万科的房子流动性要高得多。除非杠杆成分很低,又能合法加杠杆,否则房子投资没有意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股的投资生态真的在积极变化。

广发证券的市场分析师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当前影响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基本面和流动性的赛跑”,只有当流动性收紧的速度快于基本面改善的速度r,市场才会真正面临向下调整的压力。而对于地产调控政策的加码等因素,目前来看仍局限于行政调控的手段,而没有触及货币政策的变化,因此暂时也还没有对流动性环境带来直接冲击,目前来看还未到逆转的时刻。

地产股被投资者“嫌弃”

买房好,还是买房地产股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众所周知,买房是近10多年来中国人最重要、最成功的投资方式。很多人通过买房赚了很多钱,也改变了命运,有没有买房甚至成为拉开财富差距的重要行动。

然而,尽管房地产市场十分繁荣,但各地频繁出台的政策,对地产股的估值构成了一定压制因素,地产股的走势一直很疲软,个股节节败退,全线受挫。

对于地产股,华融证券高级分析师徐广福表示,“多地再次出台房地产调控,更多是服务三四线房地产去库存的战略,无论如何,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都将成为过去时,地产板块的估值后市还将随着货币趋紧的压力而进一步承压,建议投资者短期回避地产板块。”

广发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乐家栋也认为,在限购限贷政策升级后,全国的房价上涨趋势都将被有效遏制,地产政策的变化也是预示周期变化的最有效指标,从而影响股价的表现,随着周期下行逐步加大,地产缺乏估值弹性,板块以及个股走势受到较大的压制。

“房地产已进入真正的下滑期,但投资地产股的时代就要来了。” 国信证券分析师金莉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投资者或许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投资机会,那就是房地产股。以1999年以来的数据比较,房价上涨3.49倍,而房地产指数上涨了4.36倍,实际上,房地产股票是跑赢了房价的。

“春江水暖鸭先知”,A股市场上房地产板块表现乏力,行业指数基本上处于一个震荡的情况之中,而在港股市场上,房地产板块却有非常好的表现。今年以来,恒生内地地产指数上涨了近30%,雅居乐集团、碧桂园、新城发展分别上涨了81.27%、55%和54.71%,其中更是有多只内房股接连创出新高。

谁的资产泡沫最大

有学者提出一个号称“难倒爱因斯坦”的问题:说中国的企业每年盈利的平均数,甚至还不够在北京买一套房子;然而,中国的上市公司股票,只要卖出1%的股份就可以买好几套房。

对此,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的房子泡沫最大。北京市的房价与租房之比高达60,燕郊有些小区都快达到200多了,也就是说,在北京你想买了房子出租出去,那么需要通过60年才能收回本钱,而在燕郊某些地区,那可能是花200多年收回成本。问题是中国房屋也只有70年的使用权。

楼市调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楼市;屡涨;调控;常态化;对策

去年两会新华视点《楼市十年九调,房价屡调屡高》一文称:2003年国发18号文件催生了中国房地产蓬勃发展,同时也启开了楼市调控的序幕。随后出台的国八条、国六条、国十条、新国八条及近年出炉的国五条,十年持续调控,房价一路走高(本文中“房价”未经注明时,均指住宅均价)。今年5月以来,房价开始稳中有降。这固然可喜,但其背后所潜伏的隐患却不容小嘘。对“楼市十年九调”业内人士所持观点分歧较大。楼市调控成效显著或者收效甚微?是否需还要继续调控?中国楼市究竟需要怎样的调控?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大问题。下文将予以探究。

一、楼市调控收效甚微

(一)屡涨和屡高

1、屡涨不足为奇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速强劲,据统计2012年国内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和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是2002年的4.3倍、5倍、3.19倍和1.25倍,故房价屡涨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涨幅幅度是正常,是较大、偏大或过大。为了简便,我们用α、β、γ分别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居民平均收入涨幅和房价涨幅。一般情况下:

①当α≤γ

②当1/2β≤γ

③当2/3β≤γ

④当β≤γ时,房价涨幅属过大;

关于房价涨幅性质的界定标准也是动态的。当房价高企时界定标准可提高,如东欧诸国和近年的中国;当房价较低时界定标准可降低,即便有的年份γ≈β也是被允许的。如北欧诸国和20年前的中国。

2、屡高需要精确统计 中国房价究竟是否屡高,需要逐年精确统计并公布α、β、γ、λ之值,作为国家调控房价之依据。精确统计的重要性有如军队战时侦察敌情,敌情侦察有误,定吃败仗。我们的统计部门并没有充当好侦察兵的角色。查阅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①没有哪一年统计公布过房价收入比λ之值。

②没有哪一年统计公布过全国平均房价和全国70城市平均房价(注:仅少数年份统计过全国商品房――含住房、商用房和商住房的综合均价)。

③10年中仅有5年(2005――2009年)统计和公布过全国70城市平均房价涨幅λ,但数据的可靠性却大打折扣。如2009年统计并公布全国70城市平均房价涨幅为1.5%,不久就广遭质疑。国土资源部规划院公布报告显示同年涨幅为25.1%;全国工商联和居易房研究院分别计算2009年房价涨幅均为24%左右;这个涨幅1.5%,被中国社科院经研所研究员袁钢明视为当年“最严重的失真数据,完全是个笑话”。

④关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β值,统计覆盖面过窄。如工资收入,按现行统计规则私营企业员工、非全日制就业人员等约1亿劳动者被排除在外。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漏统计了近半数从业人员,恰恰这部分人员工资水平又普遍低于体制内人员,工资实际是被增长”。一方面是房价涨幅“被减少”,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被增长”,无怪我国房价收入比成为无法计算的无头公案。

(二)楼市调控收效甚微

房价是否高,楼市泡沫是否大?国际通用的方法是计算房价收入比:3≤λ≤6被视为正常范围。鉴于我国独生子女多和民居风情等,我国经济学者多认定6≤λ≤8较适于国情。问题是我们不能由缺失不全而又失真的数据推算出真实的房价收入比。更何况在近两年的统计公报里,关于房价所能找到的仅为70城市中涨跌城市的个数。

1、调准视角。伴随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步伐,我国城镇化率2012年已达到52.57%,且连续以1%以上的速率迈向城镇化的终极目标80%以上。在这样的趋势下,用全国居民户平住房拥有率1.02%或用农村与边远城镇房价如何低廉说事都是徒劳的,那里的居民大多要进城了,其住房将多遭空置甚至遗弃。我们无需计算那里的房价收入比。由此可知,全国住房平均价也将越来越缺乏代表性。我们统计的视角应远眺未来,瞄准城市和部分潜力镇。

2、看点在城市。2012年3月人民日报: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达15倍,民众难于承受,如果算上贷款利息,房价收入比就达到22-23。2012年9月“十”专题首页《十年・跨越:调控房价》称:2003年北京朝阳区珠江罗马嘉园开盘均价约5000元/平方米,今天,二手房价已涨到30000元/平方米左右,9年6倍的房价变化。2013年3月两会新华视点报到2005――2008年上半年,北京新建住房均价从约5000元/平方米飚升至15000元/平方米,2年半3倍的房价变化。2013年2月《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2001年一手楼均价约3500元/平方米,2010年约为21000元/平方米,9年6倍房价变化。2012年11月长江日报:《武汉首批房奴“解套”房产增值10倍》。综上所述,楼市调控屡调屡高,调控收效甚微的结论不虚。

二、楼市调控常态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对于房价调控,有业内人士持不同见解,认为调控效果微弱且有违市场经济规律;住房能卖得出去就是合理房价,主张价格由市场决定。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

(一)不调控房价会更高。清华大学房地产市场研究所近几年对全国40城市房价的显示,2008年政府执行鼓励购房的政策之后,40城市房价连续两年均以27%以上的涨幅飚升,之后两年加强调控,涨幅明显缩小:2011年为3.6%,2012年为5.97%。统计数据表明:房价屡调屡高,不调控房价会更高。

(二)高房价是一剂毒药。高房价危害大,危害民众工作生活,危害社会公平稳定,危害经济持续发展。高价房还会带来经济泡沫。去年3月IMF副总裁朱民在回答凤凰卫视提问时指出:“中国住房价格跟人民所得相比还是太高太高”,“中国房市面临泡沫化风险”。1997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开始的历经20年的日本经济大萧条,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无一不为房地产泡沫化所引暴。我国应以此为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福布斯列举的2010年金融风险中,中国房地产被排在了第二位。一旦我国房地产泡沫化,其危害难以估量”。

(三)宏观调控常态化是我国经济体制决定的。我国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无论其性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固有货币信用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都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由于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使矛盾更加激化,经济危机更难于避免。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要有强力高效的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把准经济脉搏,切实搞好经济调控,就可增强对内生或外生经济危机的防范能力。由此可见,(楼市)宏观调控常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调控

中国楼市之前何以步入越调越高的怪圈?原因诸多,如弃疏导,单堵截;调控手段单一,经济手段限购,施堵于中低收入自住房需求者;行政手段限购错过良机,未堵住投资性需求购房潮;买也堵,卖也堵,房价越堵越高。限于篇幅不于赘述。中国楼市究竟需要怎样的调控?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提出诸对策如下。

(一)调控要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北师大,2012.12)称,“中国只有最富有的20%的人口具备购房能力”。据统计2012年进城农民工约有16372万(另有家属约2300万),但在城中购房者不足1%。“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离开了人我们还要什么高楼林立。今年5月以来房价虽开始稳中微降,但还是太高太高,与居民(特别是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不相匹配。要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的供给。

(二)调控要标本兼治。楼市调控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例如:

住房价格=成本+利润=(土地金+税费+建安费)+利润

在成本中建安费这一块压缩空间甚微。据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和著名开发商任志强分别计算,土地金和税费占房价70%。可见调控房价,控制成本,这70%才是重头戏。

(三)调控要把准经济脉博。经济数据的精确性十分重要,它是中央政府把脉经济及时调控的主要依据。我们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做好统计工作。时而不作为,时而乱作为。例如全国70城近十年住房均价、房价收入比、全国空置房数量等,均未能在历年国民经济统计报告中体现。而对房价上涨达24%的2009年,其统计结果竟为1.5%,这是一个完全失真的数据。面对一堆缺失不全而又失真的数据,中央政府又如何能把准经济脉博做到有效调控呢!

(四)调控要精细化差别化要择机出牌。(1)关于精细化。下文从实例入手于以论述。大家知道,2003――2007年是投资性需求为主力推高房价,2009――2014年4月是自住性需求为主力推高房价。应对高涨的自住性需求,应加大住房供给,调整供房结购,使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应对过热的投资性需求,可适时管控或限购。这是常识范围内的认知。然而之前政府出台的政策或手段与实情恰好相反。在投资需求高长时期,初始鼓励高收入者:购房入户,购房送车,送装修,送家电;中后阶段则提高房贷首付和利率,这阻挡不住富有者投资性需求购房潮,相反却限制了低收入者的自住性需求。而在自住性需求高涨时期,调控政策却再三提高房贷首付和利率,增加交易税费,进而限贷,并于2011年初首次出台了严励的行政限购,连续数年调控政策竞一直瞄准着低收入自住性需求购房人群。――调控要精细化,要择机出牌。切勿狂轰乱炸,误伤好人。(2)关于差别化。中国幅原辽扩,各城市情况千差万别,调控手段应差别化。今年5至9月全国70城中,房价开始稳中微降的城市逐渐增多;这固然可喜,但其中潜伏的隐患却不容小觑: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出手救市,一些开发商死扣房价,炒家则心存幻想,银行也耐不住寂寞。中央政府应全力应对,分类指导,警惕死灰复燃,要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

(五)调控要顾全大局。调控要防止两个极端,要顾全国家宏观经济全局。政策过猛捅破泡沫,易引曝全局性经济危机,政策不力则调控低效,亦不可取。调控可视之为一种艺术。若能在近七八年内稳住房价(允许小幅波动),则伴随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房价收入比将渐趋合理。房地产泡沫将渐被被挤出,中国经济便可实现软着陆。(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公报[Z].1998至2014年

[2] 国务院.国发房地产市场调控系列文件[Z].2003至2013年

楼市调控范文第4篇

1月26日,在距离春节还有8天的时候,国务院公布8条最新楼市调控措施,“新国八条”使得第三次调控最终浮出水面,其中要求二套房贷首付提至6成,限购令也推向全国,可谓史无前例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如今,距离“新国八条”的出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眼下已至少有14个城市出台包括限购细则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落实楼市调控“新国八条”,加上此前已经出台“限购令”的,目前全国已出台并执行限购令的城市已经超过30个。由此可见,“限制”,毫无疑问地成为2011年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

厦门版细则应声落地

2月21日,厦门市土地资源与房产管理局了厦门版“新国八条”细则,针对购房者的购房条件进行了严格界定,尤其是在限购套数和二套房信贷方面,做了具体详细的阐述:至2011年12月31日止,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未购房但能提供所要求的相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未购房也无法提供所要求的相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购买厦门区域内的住房。

有业内人士分析,通过对比2010年和2011年厦门“限购令”,2010版规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厦门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也就是说不论是否已购房或是否拥有本市户籍,一个家庭允许再购买一套房,但从2011版的细则可知,厦门明显提高了购买资格的门槛。

2010年9月开始的“限购令”对楼市立竿见影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不少投资投机购房者纷纷退出市场,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国家仍然在强调严格执行二套房差别化信贷政策的基础上,以“升级版限购令”为关键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启动第三波楼市调控。

到目前为止,福州版“新国八条”的相关细则还未见踪影,但各种预测早已满天飞,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榕版“新国八条”是否会把周边八县也一并纳入限购范围。有专家表示,从其他城市已经公布的细则看,2011版都比2010版来得严厉,而2010年福州出台的“限购令”已经是当时所有限购城市中最严的了,如果要进一步限制,极有可能是将八县纳入限购范围。

不管福州版“新国八条”是怎样,从国家在2011年年初颁布“新国八条”、再度加息、实行房产税等各种举措可以感受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强大决心。

房价走低可能性小

对“新国八条”的影响,有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市场短期会急速降温,对市场成交量有一定抑制,但解决高房价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套房首付提高至60%,不足5年转让要全额收税,调控不达标要约谈,这些看起来很严厉,但还不是影响最大的。“二套房首付提高自然会对改善性住房有一定影响;实际上不足5年转让全额收税以前就有这样的政策;至于约谈,效果还有待观察。”福州双安房产总经理郑爱新说,“新国八条”影响最大还是“升级版限购令”,这个政策一出,必然会影响本地改善性住房需求,外地投资、投机等购房行为更加难以存在,但由于中国目前正在高速城市化,高房价仍然不可避免。

有业界人士认为,相比北京等其他城市,厦门细则还是比较温柔,但尽管如此,细则对厦门楼市的影响依旧较大,可以预计未来成交将明显缩量。一方面是由于厦门楼市外地人购房所占比例一直较高,比如购房高端项目的客群,很多人已经拥有2、3套房了,他们匿限购政策的影响就会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基于购房者的心理,即便是符合条件的购房者,大多数也会选择观望,因此,楼市成交量一段时间内或遭遇凝冻。

投机住宅时机不佳

在严格的“限购令”、“限贷令”下,投资投机需求将被有效抑制,同时也必然抑制韶玢首次置业需求,这可能会导致今年上半年楼市出现异常低迷的情况。

种种迹象显示,“新国八条”将投资住宅资金成本提高,购买第二套房首付高达6成,使得首付只要50%的商用物业关注度快速升温。尤其是眼下各地愈演愈烈的限购令,将投资者挡在住宅门外的同时,也在不断推高商业地产的吸引力。

楼市调控范文第5篇

“这轮行情主要由刚性需求推动,随后投资性需求的加入,使得市场变得更为火爆。”面对近期楼市重新出现通宵排队现象,上海锦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蒋雷霆做出上述表示。

今年3、4月份,上海楼市出现“暖春”迹象,市场活跃异常。但有业内人士担忧,随着这一轮需求消化殆尽,市场又会进入相对低迷期。但“入梅”以后,上海楼市非但没有低迷,反而犹如不断攀升的气温,热度大为增强。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2007年的上海楼市,始于春天,夏天大热,秋天降温。那么,2009年的上海楼市会否重演两年前的行情?作为业内资深人士,蒋雷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两大需求共同推动

“最近之所以出现排队买房的现象,主要是刚性、投资两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蒋雷霆表示。

今年的行情走势与2007年有什么区别呢?因为人们担心的是今年楼市会否在秋天又突然降温。蒋雷霆表示,今年的行情与两年前有所区别,这决定了今年的楼市走势肯定会有别于前年。

他认为,区别之一在于投资性需求的重新抬头。在他看来,今年的行情始于春天。由于刚性需求在过去的2008年全年受到压抑,开春时候突然释放。随后又因为受通胀预期影响,很多人出于资产配置需要而投资房产,“这相当于在火上浇了一点油”。他如此形容投资性需求抬头产生的作用。

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这使得市场需求的底蕴更为深厚。不过蒋雷霆注意到,个别开发商的提价幅度很大,比如外环以外某楼盘一次性提价幅度超过30%,他认为这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在他看来,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能等同于2004年前后的市场,那时相对较低的房价水平,房价上涨空间较大,而现在已经涨至相对高位,因此再行大幅提价之举已不合时宜,如造成销售有价无市,那对于发展商来讲是得不偿失的。

大幅调控可能性小

2007年楼市的火热行情因“二套房政策”的突然实施戛然而止,那么今年楼市会否遭遇同样的境况呢?

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放宽对房地产信贷的限制,对楼市的重新复苏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有数据显示,四大国有银行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新增贷款投放量就已经超过全年计划信贷投放目标。而监管层也对此做出了反应,如中国银监会在6月底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领域。

这是不是意味着楼市又将面临新一轮调控?对此,蒋雷霆谨慎表示,对楼市再次进行大幅调控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在于目前全球正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影响,拉动内需提振经济为当前各国当务之急。但下半年市场如果投资乃至投机客持续飙升,超过30%的合理比例,那收缩收紧一下房贷额度势在必行。

“考虑到为了让楼市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政府会时不时地给楼市念上一段‘紧箍咒’。”蒋雷霆说。诚如斯言,最近各地商业银行纷纷收紧二套房贷,这可以看作是监管部门对楼市温和调控所实施的手段。

买房需要学会选择

目前的市场行情,购房者应该怎样买房呢?作为业内资深人士,蒋雷霆见识过太多的市场变化。对于大多数自住型购房者来说,蒋雷霆认为不应该只是将房价放在第一位,而应该综合考虑自身的真实需求,在反复权衡之后再下决定。

相关期刊更多

楼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房地产导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市房地产业协会

城市开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