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1篇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2篇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 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图。

3 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 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 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3篇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经华阴

崔 颢

岧峣①太华②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畸③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岧峣:高峻、高耸的样子。②太华:华山。③畴: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1)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特点?

(2)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诗歌的尾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词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1)诗歌的第一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1.(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悲凉落寞的心境。

2.(1)首联描写远景。上句是总写,表现出华山的高峻;下句是分写,以三峰作为典型,照应上句的“岧峣”。颔联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是近景。两联诗句远近结合,表现华山的高峻、三峰的巧夺天工、武帝祠的烟云聚散、仙人掌山的青绿。(2)“枕”、“连”二字。“枕”,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河水环绕秦关的景象,表现出景色的阔大、雄奇;“连”,表现出到京城路途的平直。(3)尾联用“名利客”和“学长生”作对比,通过写诗人劝慰路旁追求名利的人不如学习长生不老术来表现他对名利的淡泊。

3.(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 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王采薇 《长离阁集》 思想内容

王采薇(公元1753―1776年),字玉瑛,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女诗人,琴棋书画皆通,尤工诗,著有《长离阁集》。王采薇为阳湖孙星衍妻,年二十四而卒,星衍为其整理遗诗,并属孔广森、洪亮吉为之序,自撰《行状》,又请袁枚为撰《墓志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王诗的影响,使之扬名后世。采薇诗多名句,其“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一联不仅为《随园诗话》卷五、《北江诗话》卷二及《然脂余韵》卷一摘句,而且祖袭者众多。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出龚自珍《梦中做四截句》中“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陈云伯《月底海上观潮》中“归来小卧剧清旷,花影如潮满秋帐”,孙子潇《落花和仲瞿》中“满天花影下如潮,香骨虽销恨未销”,以及黄公度《樱花歌》中“千金万金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等句,皆本于王采薇。[1]本文旨在对王采薇诗集《长离阁集》思想内容进行浅析,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王采薇的生存状态和诗歌概貌。

一、真挚之情

在王采薇笔下,真情更加个人化,范围更显狭窄,基本上可概括为亲情与爱情两个方面。

(一)亲情

首先,是对长辈即父母的感情。父母有养育之恩,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孝的伦理道德,都使王采薇对长辈怀有真挚的感情,而在生离死别之际这种感情尤其强烈,试举一例:

疏镫残雨计宵程,贫日偏伤远别情。薄宦十年徒三黜,衰颜千里更孤征。饥尤励学怜诸弟,弱未酬恩厌此生。一夜趋庭梦言笑,晓窗垂泪听春莺。[2]

首联描写夜晚的景色,诗人在“疏镫残雨”中计算父亲离开的日子,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颔联用柳下惠“三黜”的事典,赞美父亲如“圣人”一般的美德,现在却要独自一人去千里外做官;颈联写父亲辛勤持家,不失孝悌大义,自己却还未能报答父亲养育之恩;末联追忆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诗人不禁流下了眼泪。诗歌从女儿角度写起:听闻父亲将远离家乡南下福建任官,离家乡有千里的路程,不禁在残灯细雨中生愁,追忆父亲坎坷的为官历程。忆苦思今,感慨尚未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不舍父亲离开,担心年迈的父亲一人远行的亲情,读来十分真切感人。

其次,是对平辈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在王采薇反映“姊妹情深”的作品中,哀悼三姐之亡的作品尤为感人,如她的《山斋病起忆亡姊》、《悼姊》、《七夕悼姊》,等等,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残夜一禽惊,镫幽梦转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微病花全发,深眠月暗行。蜀弦尘里断,已任指尖生。[3]

首联写作者于晚上睡梦中被鸟叫吵醒,化用“月明惊雀”一句;颔联睹物思人,想起了亡故的三姐,所用手法如潘岳诗:“帷屏无,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4]颈联写时光的流逝,自己生了一场病,花都已经全部盛开了;末联写岁月流逝,自己己经很久没有弹琴了,化用苏轼“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句。王诗抒发了对不幸早逝的姐姐深切怀念,像三姐这样的闺中姐妹却不幸早逝,对王采薇的打击无疑极其沉重,她心中郁积着深深的悲思,以至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诗词浅意深,可谓其情哀、其情苦。

(二)爱情

孙星衍与王采薇夫妻同为诗人,闺中酬唱,琴瑟和谐,为旨趣相投、夫唱妇随之典范,人谓之“神仙佳偶”。他们伉俪情深,自然不能不形诸诗篇。

虚扉浃宵开,凉镫照幽素。肃肃鸦不翻,团团云稍去。蛩底闻行泉,箐黑辨浮露。外役于此捐,中疴自兹。循阶桂华歇,交户瓜蔓吐。徒乖有怀衷,未协长往趣。亦有同心人,斯情积难诉。[5]

王诗展示的是夜晚一同赏月的二人世界,静谧、温馨、甜蜜,充满了浪漫气息,蕴涵着浓浓的夫妻之情。

第二类是抒发夫妻生离的思念之情,且读以下这首词:

嘹唳归鸿惊社后,旅馆乡心逗。梦入晓云飞,绿遍天涯,不认门前柳。露桃影里人非旧,春也应难久。风日又清明,独对残红,寂寞帘垂昼。[6]

这首《醉花阴》纯是爱情词,表现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可与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重阳》比较鉴赏:一写秋情,一写春感,并非因袭,各有千秋。此词上片“设身处地”,从丈夫的角度写,写他作客在外,思念家乡,思念妻子……她设想丈夫住在异乡的客店里,耳听“春分”后的归飞鸿雁,发出一声声“嘹唳”鸣叫,不禁引起了深厚的乡心。春天到了,鸿雁都回去了,人却回不了家,于是只能做梦。这梦随着早晨的云,飞啊飞地到了家乡,但看到一片绿色、一片春光,却看不见也找不到家门口的杨柳,找不到家门内的爱妻。上片后三句写梦境,写爱情,既朦胧又真切,既美丽又深沉,可谓神来之笔。下片转而从自己角度写:作为年轻的妻子,丈夫在外乡思念着自己,自己又怎么样呢?自己在露天的井台边,在桃花的影子里,自觉有些消瘦,有些憔悴,似乎己不像原来那少女模样了。春天也好,青春也好,都在消逝,都在流失,自己于是只能独自看着满地落花。回到房中,干脆把帘子放下来,在长长的白昼品味那相思的滋味……

二、“闲适之趣”

官宦家庭出生使得王采薇少有外出的机会,无所事事,只能在家乡的优美环境中或庭院闺楼之内,于吟风咏月,闲情遐思中,体会人生的悠闲与满足,享受闲适之趣。闲愁、闲趣自然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一)闲愁

王采薇伤春悲秋诗中又以春愁的题咏为最多,如:

如何送春处,不见有春归。落雨丝阑住,残花蝶斗飞。黄鹂正漂荡,碧叶空参差。徒伤持桂酌,况复易裘衣。[7]

这首诗首联感慨春天的一去不复返;颔联使用“落雨”、“残花”的意象,描绘春余将尽的景象;颈联黄鹂的出现,只剩下繁茂的枝叶,而花已经凋谢,这些景象都象征着春天的远去;末联通过换衣服这个细节,再次点明春天已经不在了,只能空拿着酒杯感慨了。整首诗都在描绘晚春的景象,诗中流露出王采薇无可奈何、暗自悲伤的心情。由于有真切的生活体验,王采薇的这部分诗歌描摹细致,刻画工巧。

(二)闲趣

当王采薇走出闺阁,与大自然亲近之时,她所享受的闲适之趣乃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一种摆脱家庭俗事的超脱。其诗曰:

幽行已三里,村落半摊扉。只鸟时依树,孤萤不上衣。月平人影小,潮定橹声稀。沿水星星火,归惊宿鹭飞。[8]

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山水游记诗,但却显得十分清幽。首联就用一“幽”字,开篇即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颔联描写了这个夜晚的景象,形容鸟与萤火虫,分别用“只”与“孤”,使读者体会到这个夜晚的冷清以及作者心中的清净;颈联描写了晚上江上的景色,潮已退,只听到渔民们划船的声音,划船声反衬了晚上江面的寂静,使读者感受到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9]的意境;末联似化用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0]一句,自己的船靠岸后,惊起了休息的鹭鸟。整首诗描写了秋天夜晚的景色,既有江面的,又有村落的。出现的声响无不反衬出秋夜的寂静,诗歌也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三、性别意识的初萌

王采薇的诗集中,除了有对闺阁家庭生活的关心,对与女性有关的历史事实尤爱吟咏,并且提出了一些不同于男性的看法。

(一)对男子负心的痛斥

珂声踏春疾,立处兰风下林末。柔桑落臂弱不收,花颊流红射朝日。冰缣夜断不愿金,妾泪自堕因蓍簪。仓庚能销妒,磐石男儿不镇心。[11]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秋胡戏妻”故事而作。一二两句,描绘了秋胡夫妻相遇的场景,丈夫骑着马而来,与正在采桑的妻子相遇,第二句用谢夫人“林下之风”一典,表现了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气质;三四两句主要描绘了采桑时的场景;第五句用“乐羊子妻”一典,表现了秋胡妻藐视富贵,重视的是夫君的德行;最后两句是对秋胡负心行为的感慨与痛斥,前一句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呜仓庚”一典,说明秋胡妻的勤劳、贤慧和本分,后一句化用“磐石无转移”一句,痛斥男子负心。整首诗都在歌颂秋胡妻的贤德,从反面凸显男子的与负心,这在讲究“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二)对后妃的同情

王采薇诗中亦有对“女性亡国”论的驳斥,同情后妃的不幸遭遇:

玉鱼如冰冷犀齿,雪色灵禽作仙使。石扇龙G守别魂,不似蟾宫敞千里。蓬莱山高无落虹,钗盒夜泣翡n空。雨零石磴荒夫草,W暗宫门缢女虫。[12]

这首诗在描写贵妃死后华清宫衰败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贵妃死后孤独生活的同情。首句用“玉鱼”一典,小说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籍其凉津沃肺也。”[13]玉鱼暗指杨贵妃;第二句“雪色灵禽”当指“青鸟”一类的信使,指出贵妃已经魂游蓬莱;三四两句描写贵妃现在的居住环境,再也不如从前,“蟾宫”一词用“明皇游月宫”这一事典;五六两句写贵妃独自一人的孤寂心理并暗示华清宫已经失去了主人,“钗盒”是李杨定情信物,这里的“翡n空”意指由于贵妃的离去,华清宫华美的被子再也无人使用了;最后两句描绘了华清宫的破败景象,“缢女虫”是一种小黑虫,喜自缢,故名,这里影射贵妃的自缢身亡。整首诗描绘了贵妃现在的孤独生活和华清宫的破败景象,隐含了作者对贵妃不幸遭遇的同情。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462.

[2][清]王采薇.寄父.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3][清]王采薇.悼姊.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4][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梁]萧统编选.[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90.

[5][清]王采薇.复与季逑夜起视月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6][清]王采薇.醉花阴“和薇隐韵”.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7][清]王采薇.送春.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8][清]王采薇.九月十四日舟由丹徒夜半与薇隐乘月登岸行三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9][唐]王维.山居秋暝.[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

[10][宋]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11][清]王采薇.秋胡曲.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