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范文第1篇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汇总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1)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2)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3)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4)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5)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6)

生态学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40 — 02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共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己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到底是什么呢?本文从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三个维度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意义

(一)中西方古代哲学家的生态思想

1.古希腊朴素的生态观

西方最早对自然做哲学思考的精神活动始于古希腊。无论是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还是唯心主义自然观都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过对现实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思维方式。它把外部世界的自然事物,理解为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的变体存在,把变体存在的动变本性理解、把握为本体存在即本原物的变动本性的产物和表现,从而在归根到底上用本原物的变动本性,来理解、阐释变体存在—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

2.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尤以对“天、地、人”及其关系的反思为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耕仰仗于天,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观

马克思对生态文化的思考是在其实践哲学的框架中进行的。他的哲学立场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和思辨哲学范式,开始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日益陷入的现代文明困境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现实背景。马克思的生态文化思想也正根植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意识到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问题,更关涉到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和精神也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是人与自然相冲突,引发了自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自我相冲突,引发了精神生态危机;三是人与他人相冲突,引发了社会生态危机。他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1〕从文化的角度而言,“生态文化”则可以分为外部生态文化既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和内部生态文化既人类的精神生态。“内部生态文化”与“外部生态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真正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狭义的自然生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社会生态问题和精神生态问题。

二、 生态价值观的历史演化

(一)生态价值观的历史演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的变化,自然对人的价值也不断变化,人类的生态价值观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1.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原始时期的人类是依附于自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2〕。可见原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只有依附在自然之下,并在其恩惠之下才能生存下去。

2.农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终于告别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走进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业和畜牧业,相对于原始社会,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由本能变成了自觉,人类开始从顺应自然转变为干预自然。但是,这种干预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基本上还是适应自然,或者是强化自然的某些特征,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关系。

生态学基础范文第3篇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E.P.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目前,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5、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填空题

1. 陆地生物群落具有_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和_垂直地带性_的分布规律。

2. 假定计算银杏比叶面积的值为138.0,则其单位为_cm2/g_。

3. 群落调查常见的方法有_样方法、点-象限法_和_样线接触法_等。

4. 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态岛",因此,生物地理学理论 对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5.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_垂直_和_水平_两个方面。

6.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__植物繁殖体的迁移与散布_。

7.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__地衣群落____。

8.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在它的__成层性____。

生态学基础范文第4篇

1.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青草羊狼

B.羊蚯蚓鸡

C.马马蛔虫原生动物

D.动物尸体秃鹫微生物

2.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成熟期特征的是()

A.环境变化剧烈

B.系统趋于稳定

C.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增大

D.结构趋于简单

3.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6.温室效应的加剧不会导致()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大气中C02浓度降低

D.冰川融化

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

A.随机型

B.均匀型

C.成群型

D.聚集型

8.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年龄锥体的形状为()

A.上宽下窄

B.上窄下宽

C.中间宽上下窄

D.中间窄上下宽

9.

A.内禀增长率

B.自然增长率

C.环境容量

D.种群数量

10.与r对策物相比,K对策生物一般出生率——,寿命()

A.低,长

B.低,短

C.高,长

D.高,短

答案:D6.C7.A8.B9.C10.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草原

D.苔原

4.氮素的下列四种状态中,能被植物的根直接吸收利用的是()

A.N2

B.N02

C.NH3

D.NH3

5.下列物质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A.氮

B.水

C.二氧化碳

D.磷

答案:1.A2.B3.D4.C5.

11.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为()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C.陆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

D.热带植物、温带植物、寒带植物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特征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厚的肉质茎

C.叶片的角质层厚

D.叶片面积增大

13.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哺乳动物,其四肢、尾巴和耳朵明显缩短,这种现象称为规律。()

A.艾伦(Allen)

B.贝格曼(Bergman)

C.林德曼(Lindeman)

D.谢尔福德(Shelford)

14.下列矿质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A.氮

B.磷

C.钾

D.铜

15.同种植物的不同群体长期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产生()

A.相同的生态型

B.相同的生活型

C.不同的生态型

生态学基础范文第5篇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汇总(七套)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1)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2)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3)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4)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5)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6)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