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近些年来,关于教师上课应该站着还是坐着的争论很多。虽然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并未对教师上课站与坐的问题予以刚性规定,但近代以来的学校制度传承,教师站着上课业已成为教师职业群体性约束文化。文章认为,站与坐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权利,是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和课程不同的理解后的创造性肢体呈现形式的选择,应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考量教师站着还是坐着的问题,站与坐并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的首要问题,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才是衡量教师站与坐的终极标准。

【关键词】

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评价

这些年来,关于教师上课应不应该站着的争论很多。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管理问题,深入分析却发现教师上课站与坐问题事关教师教学权利的彰显、教育制度的规范、教育传统的革新等深层次教育理念与实践。我们究竟应以什么标准来审视教师上课的站与坐的问题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所在。

一、教师上课站着还是坐着的各自理由

教师上课应该不应该站着?能不能坐着?从立场出发分析,有两个截然对立的立场和若干个支撑的理由。赞成教师站着上课者的理由,主要从教学需要、职业修养、教师权威和学校规范等角度考虑。首先,支持者认为教师站着上课是教学工作的需要。认为教师站着上课,自上而下的声音传播模式,覆盖面更为有效,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站着上课,伴随肢体动作,方便学生观察学习,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站着上课,方便教师走下台来,到学生座位跟前去,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促进教学互动。有的甚至认为,“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教师的声音表演、动作表演,可以渲染气氛,达到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1]所以,教师站着上课,事关空间、教师艺术,是教学的需要。其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修养的基本要求。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站着可以给听众热情洋溢的感觉,传递给学生积极上进的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严格规范,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上课必须站着讲。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名师都是站着讲课。故而,教师站着上课,是对教师职业的约束和尊重。再次,是维护教师权威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教师站着讲课,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为人师,所以高人一等。教师高高在上,如果再有讲坛的衬托,更是有“君临天下”的气势,俨然是不可冒犯或忤逆的“独裁者”,是权威的化身。[2]进一步推理,对于知识的尊重,就是对教师的尊重,为了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追求真理,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一种肃然起敬的形象。最后,是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的要求。当前很多学校有规定,要求教师必须站着讲课,如果违反,轻则批评重则受罚,虽然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但是大部分教师不愿越雷池一步。大部分教师是不愿意僭越“坐着上课是对职业和学生不尊重”这条戒律的。学校的规定也就逐渐成为教师职业的要求,外在的规范已经成为内化的心理。此外,有学者为了证明教师站着上课的合理性,从健康的角度推导出教师站着上课的必要性。认为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坐着的,强迫要求教师站着上课有利于活动身体,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站着上课有利于教师气涌丹田,锻炼嗓子,增加磁性和美感,提升教学效果。反对教师必须站着讲课者,从教育法律、文化传统和教育平等及教师的身体健康的视角,主张教师不需要站着上课。首先,反对必须站着上课者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直接禁止教师坐着上课、主张教师必须站着上课的规定,故而,教师站着还是坐着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自由和自由权利,应该看实际需要,并充分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其次,文化的传统反而主张坐着上课。谈及中国古代讲究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坐着讲课天经地义。教师端坐讲台后,平添了几分威严和从容,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有学者以孔夫子讲学古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为据,再到数千年来的董仲舒、朱熹等大儒莫不“坐以论道”,论证出教师坐着上课的文化因素。故而,坐着上课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传承形式,具有历史文化沿革的合法性。再次,坐着上课是师生平等的需要。主张人格平等,教师就更应该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反对教师坐着上课,恰恰违背了师生地位平等原则。最后,从教师的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坐着上课。有学者认为长久地站着上课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身体伤害。长时间站立上课,容易引发腰痛等病症。故而,教师上课站着或坐着,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身体情况,从教师的健康出发,自由决定。

二、教师站着上课约束力的渊源探究

关于教师讲课应该坐着还是站着的理由,是各说各有理,好似都有道理。但现实情况是,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所有教师上课都还是站着成为常态。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教师站着讲课的行为?我们发现,是学校外在的制度要求和内在的文化职业约束力,是集体的制度和个体的观念“养育”了教师站着上课的“理由”,共同构成了教师站着上课的理论支撑和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教师上课站与坐的法律理由。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在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学生和尊重学生、继续教育等几方面的职业义务。但是从教育法律层面,并没有直接规定教师讲课中站着和坐着的问题。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来看,法律明确地赋予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基本权利。因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表述,包括了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教态、教法、教具的选择使用等多方面的教学权利,从而间接地赋予了教师教学的肢体形态、上课是坐着还是站着的问题。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对教师课堂教学上课站与坐的问题直接予以规定,并不能直接判定教师上课站与坐的合法性理由,因为教师站与坐的问题可能是教育法律未尽问题,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直接需要关注予以规定的重要问题,不需要教育法律来规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教师上课的站与坐的问题,并不能构成教师必须站着上课的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拥有教学权利。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教师教学权利的一部分,如果教是教师教学权利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的站立和坐着就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教师有权利使用讨论、辩论、形体模仿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的形体动作如何,也是教师在使用教学权利的具体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要求教师“举止文明”的规定。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种道义上的规定,从道德的层面规范教师在教育行为的从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规定了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些都没有涉及教师上课是站着和坐着的问题。“为人师表”项目规定中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规范教师的举止中也没有针对教师上课站与坐的问题。但如果对“举止文明”进行类法律的“解释”时,教师上课的站与坐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争议的理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成为了教师上课站与坐规范要求的重要渊源。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教师上课不能坐着讲课,并且以一种刚性的管理规则明示。教师上课即使是偶尔坐着,那也必须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被允许,如教师生病等情况。轻易坐着讲课是一种违反教学管理的行为,甚至认为是“差教师”的典型行为,是要受到学校管理约束的错误行为。譬如,沈阳市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细则,就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列入规范要求,规定“不得拖堂、不得坐着讲课、不得随意离开教室等”。[3]执行这种规定的学校在现在的中小学校不是个别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很多教师有想法,不敢苟同,却敢怒不敢言。近代以来的学校制度,教师站着讲课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约束习惯或者文化。自己甚至把站着讲课作为师德师风的一种衡量标准,不仅拔高了教师道德行为规范,而且要求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如济宁市泗水县有位冯老师,小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38年来,上课时,冯老师就把手杖立在讲台旁,左臂拄着腋拐,用右手吃力地移动着粉笔写字。学生心疼他,他却倔强而平静地认为:“虽然腿有残疾,可我从不坐着给学生讲课!”[4]当前我国教学还是受到原苏联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讲授者,学生是教的对象。特别是老牌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老教师,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依然占领着中小学校,教师讲课的标准还是被这些老教师坚持着。这些老教师的部分成员如果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就会把这种管理理念上升到学校制度,站着讲课已经成为一种事实的教师传统文化在约束着教师教学。这种外化于制度、内化于心的教师职业信仰,固化了教师必须站着上课的信念,成为职业理性的标志之一,影响着后来的每一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即使有反对的声音,也很快会被所谓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所淹没。教师把这种站立的讲课上升到个体的职业道德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站着讲课已经成为教师上课的必要肢体要求,甚至内化成教师课堂行为的一部分。

三、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考量教师上课站着还是坐着的问题

教师相对于学生,学生是目的,教师是学生存在的理由。进而,教学是目的,教师上课站与坐是教与学这个目的存在的理由。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将教师的肢体展现予以固化,而忽视了教学目的的本身。有效教学是考虑教师上课站与坐正确与否的终极标准。站着上课并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必要条件。站或坐只是教学的一种外在形式,孔夫子的坐着授课,《百家讲坛》的教师站着开讲,都仅仅是教师的讲课形式而已。[5]虽然与一定时期的课堂文化有关,但并不能将教师站与坐的上课肢体应用上升到考量教师教学质量或教学能力的唯一或者首要条件。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才应该是所有有效教学教师最基本的特征。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课程不同的理解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部分教师结合对部分课程的理解,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合理选用站立的讲授教学模式,如对概念或者故事性的课程讲授,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所有的课程,或者大部分课程,不问内容和目的本身,而过分强调教师必须站着上课,必然是一种拙劣的制度。有效的教是教师站着还是坐着上课的衡量标准。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研究隐含的假设之一是“教学的转型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如何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角色转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6]上课无论是站着讲,还是处于走动状态,或坐着讲,只不过是教师上课的肢体个体选择,无非是形式而已,和课堂效果没有本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7]现在讨论的关键不单单是要论证教师站着上课好还是坐着上课好的问题,而是要从追求有效教学的高度去衡量教师教学中的站还是坐的问题。有两点要说明:教学为了学生的学习有效,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学的发生等于表演。教学是为了学生学习的进步,不是为了服务于某些管理规范。有些学校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站着讲课,无疑是舍本求末,让管理的形式超越了教学效果。衡量教师坐着上课还是站着上课的标准是,是否有效达到了我们自己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8]改进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应确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信念,塑造学习共同体中心的教师文化,建构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9]“不允许教师坐着讲课”这一规定,一方面会影响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学生、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阻碍教师进行科学探索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操作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介入的探索和构建,以及对课程改革理论层面的深层次的探讨。教师站着讲课如果成为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必要条件,一种你输我赢,我输你赢的博弈就在师生间发生了。好像教师讲课中的站与坐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两难问题,好像教师坐着讲课就会与学生的道德败落、学生的学业下降、教师的品行下滑有关联了。我们要跳出现有的二元矛盾观,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不是矛盾的逻辑观点出发,调整教师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对立关系,构建师生共同的成长观。

作者:冯东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广福.教师还是站着讲课好[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2]徐永生.教师,您敢坐着讲课吗?[J].教育科学论坛,2006(12).

[3]沈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沈阳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EB/OL].[2017-02-28].

[4]泗水县圣水峪镇东卸甲小学冯佃生拄拐执教38载.[EB/OL][2016-01-07].

[5]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6]罗生全.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4(4).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学习成绩一直难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实施高效课堂,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的显著发展就成为探究的中心。本文通过研究,指出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希望对初中课堂的有效发展提供借鉴。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必须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研究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集思广益解决这些问题。在集体备课中要确立整体教学思维,有效分析重难点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化解难点,突出备课的有效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在备课中要明确体现出来。在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明确,本节课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使学生得到怎样的提高,都要明确出来。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差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教学设计要合理、科学。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集体教研下确立,教学设计要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要遵循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内容设计学生不感兴趣,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教学内容要能够建立在学生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不能过多地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能够从学生需要出发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去。否则,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需要,即使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会失去听讲的兴趣,教学必定无效。2、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比如,以提问为例,在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的教师不重视研究提问的方法,一股脑地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自以为设计得有条有理,岂不知,学生早已被这些问题搞得晕头转向。因此提问要得法,要能够显示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且给学生有效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爱其师信其道,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活动。只有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现在初中学生的特点是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缺乏恒心,稍遇困难就会退缩,自信心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教师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不断建立学习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习丧失自信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不断努力,获得提高。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勇气,不断努力,获得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养成学习的习惯。例如,学习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2就可以事先分组教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任务,使学生心中了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模拟对话练习提高学生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创设好情境并明确任务,如对颜色的练习和名词格的运用中教师就要先做示范:T: what color is it ? S: It's red.T:Do you like it?S:Yes, I like it...教师做好示范后,学生能够有个清晰的认识,也能活跃他们的思维,这为他们小组合作练习提供了生动的版本。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巩固着知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和语法归纳,教学效果显著。

三、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手段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特别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策略,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亮” 起来。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支笔、一张嘴、一面黑板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但如果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生动的形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感触,生发联想,促进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英语中的买东西的有关口语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片段: Li lei和 Jim来到水果商店买水果 ,两个人进行交谈,多媒体中有配音,有活动的画面,有悦耳的语音,这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通过这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有关口语练习内容,并且,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内心体验。

2、 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明白初中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不同变化方式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巧设疑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寓知识于故事之中、提高学生的听讲热情与知识寓歌曲之中等等。只要教师应用得当,都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实行“ 每周一言”。在开学的第一天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讲动词不定式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One should eat to live, not live to eat." 。讲"too ... to ..." 结构时,我向学生介绍:"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这样,通过“每周一言”,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作用,体验到英语学习的魅力。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快乐学习,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对有效教 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的教学目的通常都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收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忽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续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才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原电池”之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原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原电池,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探究有效的化学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构建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手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上课时因材施教,下课后有效布置作业

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这样的“题海战术”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也不知所措。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传统作业写作方式缺乏思维性训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

四、总结

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创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参与化学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 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84

课堂教学属于学生求学阶段最基本的教学模式,构造良好、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还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的。而课堂教学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在该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教学,教师需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性教学,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所谓的有效性教学为通过学与教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知识与进步,而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进一步的经验,进而实现双方共赢的良好现象。体育课属于高中阶段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活动,其能从根本上锻造学生的体能,培养坚强、坚韧的运动精神,缓解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压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本文研究高中体育课堂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期从各方面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而体育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科学、合理地运用学校的条件,以及运用已有的体育教材,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主要的措施为:第一,体育老师需改变以往的常规教学模式,在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强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的丰富性,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活动氛围。第二,体育老师在示范动作过程中,需规范所有运动姿势,同时还需确保动作的优美性,促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享受律动[1]。

【案例1】瑜伽属于现阶段最流行的运动方式,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体育老师可紧抓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如何做瑜伽,并讲述瑜伽的基本资料和信息,同时还可示范瑜伽动作慢慢地教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全新的运动形式,这样能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平复浮躁的心理。

2 加强体育课堂的导向性

导向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为老师在满足教育大纲需求的同时,所设计的体育课堂学习目的需紧抓学生的兴趣,按照大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需求,将教学目的自然地融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并对学生说明每一堂教学的学习目的和要求,然后设计针对性的项目评定。高中体育教学的导向性需符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学习该项运动技巧的目的,以及如何学会。第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策略,把学生如何学、如何传授表达清晰。第三,教师采取怎样的方式评定才能得到有效的意见与反馈信息[2]。

【案例2】篮球属于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运动工具。在篮球传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简单地示范如何接球、传球,而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以及锻炼学生,教师可使用游戏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以小组成员评定其他小组成员的成绩,最后进行小组成绩的归纳与总结,最高分的小组可获得适当的奖励。侧重学生的接球和传球训练,能够实现课程的导向性教学,最后实现教学目的。

3 提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获取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所以,老师于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需重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利用个性化、多样化、丰富化的运动逻辑去思考活动的意义,以及体育课堂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高中体育老师需不断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将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采取激励性的语言不断地鼓舞学生,进而从各方面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视角地了解问题的真谛,提升学生的思想的层次。

4 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

高中体育教学的组织模式主要涵盖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老师于日常的体育教学中,需采取相对应的组织模式,利用风趣幽默的言语活跃课堂教学,利用优美和规范性的肢体动作来指导学生,以展示体育教学的新意性和创造性。由于高中生的主要目的为考取更高一级的学府,而备战高考又属于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只有强壮的体魄才能更好的迎接高考,因此,高中生需以体育课堂为契机,不断地锻炼强健的体魄以面对高考。所以,体育教学需着眼学生未来,促使其了解准确的锻炼技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运动的益处,从而形成终身运动的锻炼意识。

【案例3】长跑属于学生既不感兴趣,又觉得非常辛苦乏味的运动,许多学生在长跑过程中常处于消极的状态,不利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所以,体育老师需把长跑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更换其单调、乏味的跑步方式,如:利用竞走进行长距离奔跑。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普及一下竞走的知识。全新的运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细胞,还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性[3]。

5 结论

有效性教学属于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属于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锻炼身体。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的耐心,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老师只有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深入提炼、摸索,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毅清.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思考――以高中一年级女生横箱分腿腾越教材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30-31.

[2]丛永胜.敬业重德、刻苦专研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质量―以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为例[J].运动,2012,(3):100-101.

有效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维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由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再加上小学生本身自制力较弱,学习吸收能力较差,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怎么理想。本文基于希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首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策略,再谈谈提高有效性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最后进行总结。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效率

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教育已经发展到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有效”来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老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找寻并熟练驾驭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才能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了很多探索。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很多人包括一些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很开放,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容易走入误区: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进行讲解。然而在新课程的大力倡导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明晰教学目的,确立教学重点,才能找到契合教材要求且与小学生现有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如果教师没有深刻钻研教材,对教材一知半解,则会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不详,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效率是以单元时间为衡量,即单元时间内完成的做作业量和获得的成就。通常而言,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而一个正常人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时间还会有所下降。所以说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度,在有效的20分钟里将需要传授给小学生的知识讲明白。持续长时间的教学很容易使小学生厌倦,教师应当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掌控好对小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有用的时间,充分利用,把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活动时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合理分配好。不得不说,教师填鸭式教学,或者是一味只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才有兴趣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语文世界,甚至能够主动地开始自己摸索,小学生的兴趣越高,教学有效性也就越高。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自制力较差,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而转移注意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非典距今已经过去十几年,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些非典时期的照片或是视频,抓住学生的眼球,将他们带入该情境中,这样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比如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时,为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先创设情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大家对该话题有了想“说”的动力,再告诉他们这是他们要写的作文题,这样学生有话说才更乐意完成作业。

(三)实施课堂合作模式

小学生自主控制力不够,很容易在课堂中跑神,这对课堂时间是种浪费,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老师可以在小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间段放弃讲解,转而抛出一些问题让小学生自由组队合作讨论,由此既能够把浪费的时间利用上,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合作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好的合作探讨问题是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合作讨论,只有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可以。比如说组织同学对“班级公约”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在合作学习中,小学生们可以取长补短,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以上策略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一方面,在实践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小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汉字都没认全,因此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制作课堂教学方案或目标时,应当以创设良好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老师追求的目标,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其次是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是积极实施课堂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学到知识还能培养自身合作交流的能力。努力做到这些,相信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用的。

【参考文献】

【1】马立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