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通过对教学常规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对新时期的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新时期教学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认真领会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才能跟上步伐。

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宏观上的要求,一种客观的、理性的教学常规的制度。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的教育应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素质为目标的。目标虽然明确,如果没有必要的手段,也是很难保证目标的达成的。因此我认为落实《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应该是一种管理手段,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最基本的规范来加以认真落实,以期能有效地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从三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对教师教学常规提出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三是对学生学习常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十分详尽,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严格遵照常规进行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推进校长引导工程,加大管理、指导力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教学常规,对照自己的工作找出不足,把教师劳动前移,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抓好备课、上课环节。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每一个环节,形成课后反思习惯,做好教学札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彻底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落实区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应该同校本教研形成合力。常规作为学校教学的一种管理手段,不仅对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校本教研也有促进作用。教学常规落实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校本教研进行的质量,最终也是决定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反过来校本教研活动也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就是本着解决学校里一线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研究方案。这是在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课后积极进行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围绕学校教学改革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抓的实,课题研究进行得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学校把校本教研与科研课题一起进行,利用每周四的教研活动日,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不流于形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教育局制定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积极吸收其他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努力缩小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一

当今的教学需要高效,而高效课堂就是要达到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的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然而,高效课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只要备好课就可以了,讲好可以了。而现在必须从学生的自主和积极意识出发,不仅要学会而且要高效讲究方法。

打造高效的课堂不单要用心去对待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吃课本。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要靠教师钻研教材,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的把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对整一册书结构的整合。要对结构做良好的整合就必须建立好知识树,因为他是知识结构的一种形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个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树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凭借。个年级的教师相互之间不了解教材,降低了课堂效率。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只要肯下功夫读课本并吃透课本,做到心中有课本,目标在心中,自然会在课堂上收到得心应手的高效效果。

要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习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习氛围。

高效课堂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打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有一种独特的教学境界,可以不带课本,没有书面教案,这种境界对教师本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是抽象的,没有一个学生是天生的后进生,老师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就能在最大可能上使他们取得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对待和了解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商;了解他们的情商;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家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同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辅导。必要可以作家访。从学生入手,而不是单单的从知识入手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二

通过高效课堂的实施,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参与者,而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改革最直接的一环。在课上我们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课堂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理念,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已对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要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的着,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要合理设计教学各环节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无具体目标的。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的一方面。教师更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应用而提供服务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理解”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师生间、学生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堂教师参与要当、准、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教师课堂参与时机要恰当,切入要准确,内容要精准,不可将结论托盘于学生;要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教师要精准的指导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并进行课堂反馈与总结。教师的引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指到关键处,指到有用之处,设疑要设到到学生心里去,设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指导与设疑的技巧,体现出教学新理念。设疑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设疑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四、教师要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本真的治学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三

两天的高效课堂公益培训,我们的共同感受就是心灵震撼,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只有进行课改,才能真正建立起改变学生生命状态的“新课堂”,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培训中,各位专家传递了几个信息:

1、课改不是改技术、改方法,而是改人、改观念。

2、课改并非课堂的创新,而是一种回归,回到正常的教育规律上来。

3、课改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点燃、唤醒、激励、服务。

4、课改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是拯救与放生。

5、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亲身经历。

6、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民主平等,而平等是民主的前提,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是导学案设计的核心理念。

7、课改的目的是利用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现实社会的一切准备。

对于本次培训,我有如下感受:

一、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控制学生、满足教师的表演欲望为主,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消弱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新课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度为主,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课改是对学生的拯救与放生,是在解放学生的过程中自我练就能力,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谋求资本,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程。

二、更新观念,拉近师生距离,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

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真正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教师这里获得尊重和认可,让学生在班级获得归属感,从而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打造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备课方面要准备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有明确的学法指导,要对自己的设计了然于胸,课堂上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并在学生疑惑处、知识重点处重锤敲打,精讲点拨,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思路、学会方法。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四

自高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开始以后,我认真聆听了与数学课堂有关的课,深深体会到:

1、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

试想一堂让学生索然寡味的课堂,一门让学生毫无期待的学科,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求呢?

2、人文是内涵: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来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3、高效是方法:只有高效、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脱离"高效",一切教学都是徒劳的,一切口号都是苍白的。所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师永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永远坚定不移的教学宗旨。

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流于形式目标不明确。学生"课上"除了听讲还是听讲,"课下"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较高,"题海战术"学生成了"做题机器",教书和与育人冲突,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冲突,素质教育与及格率冲突……遇到了很多困惑,课堂怎样才能高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周六在听完课堂教学标兵的引路课后,老师在点评课中说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会"与"会学","学会"与"会学"是数学课的基本要求。所以我觉得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并且我还觉得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要做到适时调控,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查资料、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其次,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是数学课堂高效的切入点。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让他们自动地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实验研究、竞赛、提问、讨论、交流谈话、音乐动画、网上查寻、问题答辩等,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感,从而兴趣盎然的学,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次,要不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尝到学习"甜头",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实验探讨,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学习兴趣浓,自主空间大,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广开思路,大胆创新,把学习的压力变为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成了自我锻炼,互助研究的过程。

总之,高效课堂中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五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尤其是初中生们。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如何在英语教学上帮忙学生突破困难,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课堂心得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高效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法和孩子的学法。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老师满堂灌,孩子却是昏昏然。

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孩子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老师的辅导地位得以明确,孩子改变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认为:组织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着手。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效率就能提高。

二、组织丰富活动,体验学习快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因此,针对这一点,我把我的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化,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主渠道,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全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理解的形式,也是学生用心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结合教学资料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等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用心活动状态,不仅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竞争潜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把游戏结合到课堂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更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带给孩子们无比的自信。以前许多同学在人家面前说话都不敢大声,但此刻却能站在黑板前面,应对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和作题思路大胆表达出来,透过同学们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来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由此可见,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的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超多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的教学效率。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心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方法,努力让学习英语成为学生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让英语知识成为学生体验生命快乐的重要资料。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利用各种措施、手段成功地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方面得以提高和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用“心”去对待教学,对待学生,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有可看之处。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的时候,往往还没有做几组训练,学生感觉好像已经掌握了技巧,感觉到累,不想再重复。我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安排掌握技巧较好的学生为组长,组与组之间比赛、练习。精心的备课将会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因此,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还要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同一个内容,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上,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取得尽可能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它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时间、环境的迁移,人们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会有新的诠释。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凸显出教的针对性才能为学生呈现出学的有效性。只有教有针对性,学才有效果,否则教与学就相互脱节了。如果只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推断教学的有效性是片面的,也就是说这种直接因果关系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即是对教师教学目的和要求的高度概括,也是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教学层面的基本体现。促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身体条件和特点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流畅的语言表达、严格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性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现。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是基本目标,教导学生会学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另外,教师还应在强化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精心备课方面下功夫,教师每一节课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与本次课相联系,要合理化、科学化、实用化。如,在篮球基本动作练习的时候,老师多做示范,细心观看他们是否动作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感受动作到位的美感,基础打好再组成连贯动作才更漂亮。

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快乐参与活动,尽情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师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快乐,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表现在会学、乐学和善学三个方面。“会学”是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体育与健康的原理和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乐学”是指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获得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成功的体验。“善学”是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体育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运用“会学”“乐学”“善学”把体育训练课程学好,把在体育课堂上学到的精神发挥到生活中,让中学生不仅要有健康体魄,还要养成对事情认真、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练习体验,运动技术技能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身体素质是否明显改善等等,这都是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通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在课堂改革中做出改变,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训练,让课堂40分钟更有效,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动作,理解力学美,更热爱体育。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创设高效体育课堂,还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让体育课真正给学生带来愉悦的身心、健康的体魄,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然而,教育管理学和学校管理学专注于对教育(或学校)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课堂教学管理这个微观领域一直缺乏应有的关照。国内传统的教学论著作尽管对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的也仅仅是基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只有简单的管控式管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传统教学论关于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民主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近几年来一些新的教学论著作开始重视课堂管理的问题,尝试提出课堂管理的概念(如李朝辉主编的《教学论》),并主要从实践操作的层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相关研究还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和操作性。这些研究者只是基于教学论的视角来阐述对课堂管理的认识,还缺乏对教育管理理论成果的必要借鉴。

国际上个别学者也只是从操作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美国学者Randy Sprick,Mickey Garrison和Lisa M.Howard共同编撰的CHAMPs(A Proactive Positive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由于长期忽视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教师普遍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习惯于简单的管制型管理,把学生置于一个被严格管束的、被动服从的地位,使课堂陷入教与学的二元冲突。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师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教学效率严重下降,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一、忽视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一是导致教师课堂管理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培训,教师普遍缺乏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的意识。当前多数教师还停留在旧的“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认识层面上,把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种“讲座型”的教学基本不需要现代管理的方法手段,只需要施教者善于“讲”,能够吸引到学生听“讲”,能够把知识“讲”清楚就行。因此,教师习惯于关注如何提高“讲”的水平,而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的问题。教师的普遍教学理念是:注意讲的技巧(教法),能够吸引学生听讲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然而社会的快速进步带来了学生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学生深受信息化的“恩宠”,对“讲座式”的教学方式是最为反感的。在过去知识贫乏的时代,学生出于好奇心,会对知识产生原发性的、强烈的探索渴望,对于讲座式教学是欢迎和配合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充斥着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到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看上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缺乏必要关联的课本知识自然会丧失兴趣,对于日复一日而又乏味的“讲座”式教学必然会产生“老和尚念经”的感觉,心生抗拒。对于几无人身自由、缺少自主性和娱乐性、每天坐在受到严格管控的教室里听讲长达8个小时以上的学生而言(小学生5小时左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所受到的身心折磨如同蹲牢狱。学生反抗课堂厌学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学生厌学,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学工作最棘手的问题。据调查,80%以上的教师正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这些方面的困境。

二是导致师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的对立,造成紧张的师生关系。由于强调教师中心,教师高高在上,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角、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方面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讲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长此以往,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对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施“威权式”的管制,必然带来学生的反抗。严格的管控、上级对下级式的命令、呵责与处罚等带有明显专制性特征的管理方法是教师主要的课堂管理方式。在民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专制性管理一定会带来学生的强烈反抗,形成师生之g的严重对立。管控-反抗-压制-反抗-再压制,在这个循环中师生的矛盾被不断强化,师生关系愈趋紧张。“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试想,在师生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学生哪有学习主动性可言?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教师反复地经历教学失败的挫伤,身心俱疲,职业倦怠不断增长,教师自身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拆解了学生学习集体,导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施个体化的管理。个体化的管理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忽视学习集体的建设,强调学习任务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也很少组织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二是只评价个体,并且习惯于把学生作排队式的比较。个体化的管理使学生个体之间互不关联,形成个体之间非良性竞争的人际环境。在这种“零和游戏”中,谁也不愿意别人比“我”好,因为别人的名次“上”,就意味着“我”的名次“下”。个体化管理必然会导致学习集体的瓦解,班集体作为一个学习集体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学生都疲于“单打独斗”,互不关心,还要时刻防着身边的同学“碾压”自己,很容易被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所困扰。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相当突出的问题。这是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学习积极性消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智力结构和学习水平的差异,个体化管理也会使多数学生沦为少数“优生”的陪衬而被边缘化。个体化管理还容易引导学生形成个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品质,不利于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

四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理念,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强调教师讲授知识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则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把课堂教学变为学习主体(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新的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经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职能已演变为对学习集体(班集体)的主体性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首先是学生集体学习的管理者,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授知识的功能也演变为重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帮助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疑难解惑,总结学习方法和易错点等),而不是大包大揽的“全盘讲授”。但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多数教师难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也不知道怎样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中心、学习中心自然成为一个空想。于是教师只能回到驾轻就熟的“讲授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回到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思想框架中来。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教师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对课程改革的抵制情绪。失去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主体的参与,课程改革当然迈不开步伐。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15个年头,但“满堂灌”和“讲练式”的教学,依然统治着课堂。

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从整体上而言,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阻碍,有教学方法手段的落后,更有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结构的缺陷。由于旧的“三中心论”的束缚,无论是师范教育阶段还是在岗培训阶级,我们都忽视了对教师进行组织教学的培训。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一直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重大问题。正是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师生沟通不畅,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学效率低下。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当前师生关系紧张,其根源在于师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在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压迫”。放弃了“课堂皇帝”的地位,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呢?这可能非得借助管理的手段不可。教师只有树立现代管理的意识,从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出发,按照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管理理念,运用计划、组织、指导、评价、奖惩等方法和小集体化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竞赛等手段,才能持久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换而言之,只有实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才有可能让教师放弃对课堂进行简单的专制性“统治”,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需要有效的n堂管理。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课程理念,有学者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即学生中心、学习中心、体验中心)。“新三中心论”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和讲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索新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讲授的书本结论和方法)。进一步讲,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集体学习的管理者。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依据课标、教学资源和学情制订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案(计划);开展合作学习需要制度化的管理(组织);课堂流程需要得到合理监控(控制与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合作学习作为学生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明显不同于个体学习方式,必须建立集体管理的制度,明确成员的分工与责任,给出基本的集体学习组织方式,实行全程的考核与评价,否则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问题上,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已经作出了十分有价值的探索。总之,高效课堂已经不再是建立在教师“高效”讲授的基础上,而只能是建立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之上。

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美国经验主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对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而言,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正是典型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动机)源自当前自身心理需要的指向与强度。按照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同样具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满足(或部分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体来讲,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只有在满足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需要;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尊重需要;只有在满足尊重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反过来,当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低层次的需要会成为最强烈、最现实的需要。当学生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如需要进食或者排泄,或者因疾病身体产生疼痛感,等),学生的注意力会指向生理方面的急切需要,很难关注其他学习因素,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活动基本是无效的。当学生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因为缺乏安全感,学生的注意力会指向安全环境,在安全方面显得敏感而脆弱。当感到“威胁”来自于教师时,学生会反抗教师的专制性管理方式,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当感到“威胁”来自于其他同伴时,学生会敏感于同伴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剧烈冲突。当社交需要(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心情抑郁、缺乏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从而班集体也会丧失凝聚力。当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下降,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倾向,情绪低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强烈的自信、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当自我实现成为首要的需要时,学生会为获得更高的自我认同、同伴认同、集体认同而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积极地、持久地投入集体学习活动中。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解决学生的生理需求。如当学生需要方便时,应批准学生及时如厕;到了就餐时间,不要拖堂,应“放”学生及时就餐;学生身体不适,应尽快组织送医就诊。满足安全的需要,要求管理者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制度化管理的学习环境,尽可能避免成员之间的冲突和随意的处罚。满足社交需要,要求管理者建立保证学生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管理制度,建立互帮互助的集体学习机制(合作学习),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集体交往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真正融入集体中。满足尊重需要,要求管理者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不呵斥责难,不厚此薄彼;要求管理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依据学习计划经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新知,而不是让学生仰赖于教师的讲授,被动学习;要求管理者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给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发展水平的机会,并及时进行总结和表扬、表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我认同;要求管理者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的学习竞赛,让学生体验集体竞赛的愉悦感。显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赖于对课堂实施人本主义管理。

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由于应试教育和个体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当前仍然存在少数“优生”独享课堂、多数学生被边缘化的问题。学生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甚至连学习成绩领先的学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倾向。从表面上看,教师的教学是面向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可是由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对教师管理方式的反抗,实际上只有部分学生有效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只有打破个体式管理的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小集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来。但是如前所述,教师普遍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缺乏人本主义管理能力的储备,在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合作学习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对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全面发展,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还必须努力实现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发展。倘若缺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缺乏学生对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一定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充分发展也只能是一种奢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深度参与,都依赖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旧的专制性课堂强调学生的服从,强调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接受,从而使W生缺乏探索的体验和创新意识的积累,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必须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智慧碰撞的过程。然而学生集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只有按照人本主义思想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自主学习才是有序的和有效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水平。

最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民主社会首先是公民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是现代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班集体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小社会,如何对班集体进行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威权式的管理会抑制民主意识的发展,会培养学生的威权意识,使学生或成为缺乏主见和责任感的“顺民”,或成为高高在上的“官僚”。只有把班集体当作小社会,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机制,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化的管理,让学生在民主教学的环境中成长,才可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公民人格。

四、提高教师培训的效能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

教师培训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作了巨大的投入,但是坦率地讲,从教师的接受度来看,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抓住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缺陷来设计培训内容,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的培训主要由高校和培训机构来承担,它们习惯于利用自己的长处设计高大上的理论培训,大都不重视实践操作层面的需要。可是,一线教师最大的缺陷恰恰是课堂管理这个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问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老师们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能力上的缺陷)。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自然会导致教师的倦怠心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加强课堂管理的研究,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为核心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恐怕是师训工作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需要。当然,不仅仅是教师培训要重视课堂管理的教学,师范教育更需要把课堂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组织教学,并把课堂管理能力作为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性指标来考核。部分师范学生因为个体心理特征确实不适合做管理工作(如具有情商偏低、自我中心等个性心理特征者),那么就不宜将他们派到课堂教学的岗位。把好这一关,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