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贫困儿童

山区贫困儿童

山区贫困儿童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四川贫困山区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一、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比较突出,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根据我们回收的问卷结果显示,有61.87%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23.03%是外公外婆,这表明84.90%的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人抚养的,反映了隔代监护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占据了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其次关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是小学的有46.76%,未上过学的有25.18%。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其中大部分的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将不利于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指导,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他们很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孩子一回家他们总是叫孩子做作业,但是她们无法检查孩子完成的效果如何,更无法给孩子答疑解惑。[1]

2.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隐患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可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偶尔有矛盾的占46.04%且发生矛盾时选择独自流泪哭泣有38.85%和吵闹的有10.79%,选择向父母倾诉的却只占14.39%。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暂。在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发生矛盾时,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独自承受,表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很好的诉求途径和发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情绪。[2]

3.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情绪得不到倾诉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也不敢谈论青春期的有关话题,当留守儿童遇到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时不敢向祖父母、外祖父母倾诉。传统观念也使得留守儿童不敢与朋友交谈青春期话题,害怕被同龄人嘲笑。调查显示,父母1年回家一次的占58.24%,每个月回家的却只占7.19%。所以作为女孩倾诉对象的母亲和男孩倾诉对象的父亲更关心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很少与孩子交流青春期的问题,这相对于那些父亲、母亲时常陪在身边的儿童而言,留守儿童青春期情绪确实没有正确的倾诉途径,不能形成面对青春期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3]

4.学校开展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活动不足

学校开展集体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和关注,许多中学都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而贫困地区的诸多学校一方面并没有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另一方面贫困山区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从来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组织教育的占61.15%,偶尔有的占27.34%,经常组织的却只有11.51%。所以学校在开展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活动这一方面显得不足

二、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诸多原因导致了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既有国家的政策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个人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封闭结构继续存在的影响

“一般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虽然国家近年来不断推出了一些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立在实现中国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但是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并且造成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了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农村很多青壮年便选择外出务工。这些青壮年由于自身没有专业技术,基本属于体力劳动者,工作很辛苦,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再加上国家的考试制度,孩子必须回到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所以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原居住地交由隔代监护人抚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不足。如果当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不良情绪缺乏有效的诉求渠道和解决方式,那么这将不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贫困山区的学校由于条件受限,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些专门处理这种情况的学科、部门或者活动以及资金,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缺乏形成健康心理的正确引导。

3.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交流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想挣更多的钱来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但是在他们努力挣钱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大多数的家长只在期中或期末关心子女的考试成绩,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给予物质、金钱方面的满足而缺乏对情感和心理的关心。一些父母受到工作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和父母聊天谈心,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及感受无法得到及时的分享和回应,渐渐使留守儿童与父母话题越来越少。

4.孩子自身的原因影响

家长的物质补偿方法造成孩子有金钱至上的认知,于是孩子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思想,从而忽略学习和道德品德。其次,有些孩子由于自己比较内向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喜欢独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独自承受。最后,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不安、焦虑等感觉。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1.从政府的角度

1.1.增加对贫困山区的经济投入,促进贫困山区经济的发展

针对四川贫困山区的山区地形,政府除了实行有利于农民的一些经济政策,增加经济投入,主动地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生产经营方式,重视农业科技以外,最主要的是要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四川贫困山区的落后的生产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等,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农民们更愿意留在农村,为自身家乡的建设做出努力的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

1.2提高对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重视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加大对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力度,在四川贫困山区进行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这对于解决四川贫困山区人才缺失的问题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四川贫困山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指导。[4]

1.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的继续存在,使得城乡之间各种差距越来越大,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机会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做到真正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从而有助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1.4建立健全四川贫困山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四川贫困山区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建立和完善四川贫困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四川贫困山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的投入,解决好农民“看病难”、本土“就业难”等问题。增强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社会公平感,从而保证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和谐。有利于减少夫妻俩双双外出务工的数量,从而使留守儿童并不单纯的由隔代监护人来抚养。

2.从学校的角度

2.1多开展集体活动

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留守儿童体会快乐与满足;让他们融入集体,体会集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和与人相处。同时,集体活动会产生集体效应,在集体中形成乐观、开朗、外向的性格。

2.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不仅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在留守儿童心智不断成熟的时期里,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学校开展与心理相关的课程及心理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专门聘请心理咨询师及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疏导,从而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

2.3教师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留守儿童心中具有权威性,很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特质本身就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学校中除了同学,老师是和这些留守儿童交流最多的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书,同时也应理性地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对于留守儿童可多给予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注,多进行家访,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增强彼此的信任,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从家长的角度

3.1父母创造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

我们承认父母在外务工很不容易,但同时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应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身边,带到流入地学校接受教育。第一是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四川贫困山区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父母的流入地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教育更加全面。若孩子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拓宽孩子知识面和视野具有很大帮助。

3.2.关注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定期的向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情感情况,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善于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现在很多父母偏重的是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因此要将孩子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起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4.从隔代监护人的角度

4.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因为他们才是和孩子一直长期生活的人,对于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发展。鉴于现在很多隔代监护人大多只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忽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要。所以隔代监护人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读书或者是满足基本的穿衣吃饭的要求就可以了,而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2多和老师、家长沟通留守儿童的情况

隔代监护人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而老师比较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和与人交流的情况,所以隔代监护人应该经常去学校和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便于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5.从孩子自身方面的角度

5.1.理解和尊重父母

孩子应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和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要理解父母,不抱怨。同时孩子应该尊重父母,不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是认为他们外出打工丢人,而更应该尊重他们。

5.2.认清自己,努力提高自己

首先留守儿童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生活状况,并正确地分析和面对它的利与弊。树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学习上多与积极向上的同学学习,在生活中自觉地抵制消极、悲观和萎靡情绪的影响,端正态度,积极乐观,增强对学习生活的信心。[5]

四、小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性格养成、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参与,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关爱,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改变和支持力度的增强,如改变原有的户籍政策的限制、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和福利等等,需要社会团体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6

[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2篇

1、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思想落后致贫。本次调查贫困妇女50人,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人,占20 %;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2人,占64%;文盲 8人,占 16%,高中文化程度的都没有。在调查的50名贫困妇女中,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9人,占18%,36-45岁的27人,占54%,46岁-60岁以上的14人,占28%;绝大多数贫困妇女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无技术,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缺少自我脱贫的意识。

2、生存条件恶劣,因伤、因病、因残致贫多。被调查的50名贫困妇女,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有27名,占调查人数的54%,她们的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无固定经济收入;因伤、因病或自然灾害致贫的妇女有32名,她们有的是自身或家人伤、病、亡、痴、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致贫,这类情况占调查总人数的64%,她们的困苦状况,令人惊心。__乡__村__姓妇女家住高寒山区,山高路陡,人均耕地面积仅0.03亩,家距离乡镇府30公里,一年赶圩的日子屈指可数,她和丈夫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存,她只能带着大女儿外出打工,留下年仅4岁的小儿子和丈夫在家,但丈夫却好吃懒做,难以维持生活,小儿子只能在村民家东一餐西一餐吃百家饭。__镇__村另一位__姓妇女,儿子一年前被诊断患白血病花费医疗费10余万元,在年前因治疗无效死亡,她本人又在2月被确诊患上乳腺癌,儿子的病已经让这个家债台高筑,她的病情更让这个家陷入绝境。据统计,2012年__县患“两癌”(宫颈癌、乳腺癌)妇女共有76人,她们大多数家庭为了治病、债台高筑,甚至倾家荡产。

3、中老年留守妇女儿童偏多,造血功能低致贫。在被调查的90户贫困户中,家有中老年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47户,占52%。这些中老年留守妇女,她们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生活困难,没有文化,只知埋头种地干粗活,每日围着灶台转;留守儿童大都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学习缺少辅导,感情缺少关爱,心理缺少自信,生活缺乏保障。这些留守妇女儿童仅靠家人外出务工寄回的钱或政府的救助维持生活,甚至有些贫困妇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根本不想依靠技术和勤劳致富。

4、因子女就学支出负担沉重致贫。现在的农村家庭基本每户都有两个子女,对贫困家庭而言,如两个子女都在就读中学或大学的话,其学费、生活费难以承担,有的只能保一个孩子上学而放弃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机会。有些家庭为了孩子上学而债台高筑。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救助贫困妇女的舆论氛围。关爱贫困妇女儿童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行动,但关爱和救助活动单靠某个人、某个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在扶贫帮困工作中要不断发挥妇女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对贫困女性进行宣传、教育,帮助贫困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她们树立自主、自强、有作为的意识,引导各界对贫困妇女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贫困妇女儿童的舆论氛围。

2、加大扶持救助力度,建立贫困妇女儿童救助机制。一政府救助。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妇女儿童群体救助力度,将其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高度重视,在助困、助医、助业、助学和司法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咨询服务和救助政策。坚持低保制度“应保尽保”的原则不动摇;实施入学帮扶,对贫困妇女家庭的子女实施学习生活补贴政策,不仅要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在高中、大学的升学上也要给予补助和支持;实施就医帮扶,对贫困、孤寡、伤残、痴呆等妇女儿童在患重大疾病时实施医前、医中、医后救助,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的问题。二社会救助。通过开展“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牵手行动”等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公益团体、群团部门、慈善机构、行政企事业等单位,积极筹措资金,采取民间、政府、社会救助等方式救助贫困妇女儿童。三自我救助。贫困妇女要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加强学习,超越自我;转变等、靠、要的观念,积极想方设法寻找创业就业出路。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3篇

为儿童募捐活动策划书【1】

主题:奉献爱心、伸出援手、送出温暖、传承美德、温暖智残儿童。

策划人:xx

策划书制作时间:xx

活动背景:

扶贫济困,用行动构建和谐社会:解囊相助,让爱心传承中华美德。为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也展开当代小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关爱,我们特展开义务捐献活动,把我们不需要的物品送给需要它们的人,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志愿者精神。在此,我们向全班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为他们送去一缕缕阳光,一滴滴甘露。金钱有价,爱心无价,事实无情,人间有情。我们热情期待你们的参与,请用悠悠爱心,点燃他们希望的曙光;请用点点甘露,滋润他们弱小,受伤的心灵。在20XX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能尽我们一份薄力,给智残儿童送去温暖!

活动意义:

为了让每一个智残儿童医院的孩子都有书读,让每个孩子有衣服穿,有玩具玩,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开展此次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增强我们对智残儿童的了解,同时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活动目的:

激发当代小学生的爱心,提升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智残儿童。同时也给有爱心的同学一个平台,让他们传递爱心。

活动方式:

公益活动,义务捐赠。

地点:四二班教室

时间:六一前

活动方案:

1. 通知四二班活动的时间、地点由班主任负责。

2. 捐赠物品有个别家长负责。

3.主持人有冯成红和蔺升担任。

4. 捐赠者签字和捐赠的物品清单记录由家长负责安排。

结束后工作:

1. 装捐赠品的袋子有班主任负责负责。

2. 当天结束后的物品分类送往致残儿童医院负责发放。

总负责人:xx

为儿童募捐活动策划书【2】一, 活动背景

尽管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依旧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在贫困问题中,贫困儿童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在贫困山区的儿童中,有许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温饱问题。这些孩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餐厅,因为没有食堂,只能靠着教室的墙根吃饭。而且食物种类单一,直接导致他们营养不良。其次是就医问题。很多贫困儿童的身体抵抗力偏弱,一旦遇上恶性疾病,生命安全难以保证。最后是关于上学问题。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希望小学的建立,已经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儿童的上学问题,但在偏远地区,还是有许多贫困儿童辍学,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而且贫困山区的教学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总的来说,贫困儿童仍然是大学生应该关注的群体。

二, 活动意义

大学生可以算是即将进入社会最年轻的一代,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步入社会之前,大学生应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尽力为解决社会性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次募捐活动有助于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时刻牢记社会责任,立志高远,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同时,通过此次募捐活动,希望能够筹集一定的物资,并捐助到相应贫困地区,切实解决贫困山区儿童的一些问题。

三, 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9月24—9月26日(路展1天,募捐2天) 活动地点:绿叶步行街,各食堂门口

四, 活动对象

主办方: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学术部 (此次活动可考虑与生活部,志愿者部合办)

参与者:上海某某全体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大学生

五, 活动内容

(一) 活动前期宣传:

1 飞信,微信,以及qq等平台宣传。

2 人人网:公管主页发表宣传信息,进行转发。 3 海报:张贴于海报栏。

4 路展:发传单以及现场宣传。

(二)活动前期准备

1 募捐箱的准备(建议自己制作,用纸箱以及红纸)。

2 路展场地申请以及桌子使用申请。

3 采购纪念品以及明信片。

4 准备马克笔,爱心贴纸以及签名横幅若干。

5 制作KT板以及传单。

6 联系新传相关人员准备单反在路展现场进行拍照。

7 联系相关慈善部门,将募捐所得交予慈善部门。

(三) 活动具体流程

1, 现场布置

活动前一小时进行路展现场布置。摆放好桌椅,做好KT板的布置,将相关物品摆放合理,便于参与者使用。 2, 活动开展

路展人员在摊位前进行宣传,并且积极宣传并发放明信片让参与者现场写下对贫困儿童的祝福,以及使用募捐箱装爱心人士的善款。同时,照相人员认真记录下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的画面。

路展以后,相关部门人员抱着募捐箱在校内奔走呼吁募捐,可向相关部门借取玩偶装,便于募捐。

(四) 活动后期

1将募捐所得善款交予志愿者部,再由他们捐给相关单位,应用于贫困儿童身上,并且做好后期跟踪反馈工作。

2 学术部部员整理照片,将照片寄给贫困山区儿童。 3 负责活动总结的学术部部员做好总结工作。

六, 活动预期

活动参与人员对于贫困地区儿童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且对于关注贫困儿童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同学积极参与支教贫困山区,募捐到一定数目善款以及物品。募捐所得及时送到贫困儿童手中。

七、注意事项:

1、摆摊时应有序,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并应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2、若天气原因不能举办路演,则推迟一天举办。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4篇

阎明复常常会和慈善会的同志们说起宣明会的那个女孩儿。他是在贵州的大山深处遇到她的。女孩儿文文静静,衣着朴素却不失亭亭玉立之风韵。尽管大山的阳光和风雨在她的脸上、手臂上已经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可皮肤白皙得依旧晃人的眼睛。在上山的坡路上,女孩儿忽然看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阎明复先生,一双能与大山对话的美丽眼睛里即刻闪出一种兴奋、温柔、和善与刚毅交融的光亮。她所在的地方是贵州最贫困的地方,70%以上的地貌为熔岩、石山。有限的可耕作土地缺水灌溉,人与大牲畜的饮水也总是不够用。那里交通极为不便,多数村落只有靠徒步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在那里生活着的是善良、美丽、热情、执著却还贫困着的苗族同胞。

女孩儿是宣明会派到那里实施慈善项目的,在那里工作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阎明复说:“你在这里很辛苦啊!项目进行得怎样?有没有需要我帮忙解决的事情?”

女孩儿脸上即刻浮现出一片用感恩、满足与自豪合成的灿烂微笑。

“这里的百姓、干部很配合的,人都非常好。尽管有些难度,可项目进行得很顺利。贫困的村民不但解决了眼下的一些困难,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今后的希望。”女孩儿高兴地说,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她负责的这个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还讲到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感恩这里的百姓和大山给予她的生活乐趣和过去不曾有过的成就感。阎明复细心听着,映着太阳光亮的脸上不时掠过阵阵微笑。他觉得这个女孩儿很不简单,不但品行高尚、境界高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慈善项目方面的专家了。他询问了女孩儿的学习生活经历和家庭情况。得知女孩儿的家在香港,她本人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那一年刚刚圆满完成学业。读书时,她就常常在课余时间参与宣明会的慈善活动,大学毕业后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到内地最贫困的地区完成一个宣明会在那里的慈善项目,然后再考虑就业的问题。女孩儿的家庭生活很优越,父母亲在香港都是有地位的上层人士。

阎明复问她眼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女孩儿稍微想了一下,说:“最难的是洗不得澡。”女孩儿每天都要在山峦沟壑中奔波,常常是满身满头的大汗,按习惯,她每天都要洗澡,可这里既没有洗澡的条件,更没有洗澡用的水。

阎明复沉思的眼睛里闪过一种无奈一丝忧郁,他知道自己无法在这个地方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过他很快发现女孩儿的脸上并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有一种无所谓的轻松微笑在她充满青春活力的脸颊上掠过。他也笑了一下,对女孩儿说:“我就要回贵阳了,你们宣明会一位主席也要赶到那里,你要不要到贵阳呆几天?”他想如果她去趟贵阳,既可以向领导汇报工作,又可以休整几天,好好洗个澡。

女孩儿没有迟疑,感激地笑着说:“不了,我这里的情况主席都知道,我还得抓紧干急着要干的一些事情。”她显然已经领会了阎明复的好意。

“那好吧!”阎明复说,内心的感动、感悟,已经清楚地写在了他表情丰富的脸上。他在想:她做到的,我们的同志能做到吗?

那以后,他常常很激动地和大家说起那个女孩儿,常常向人们介绍宣明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精神、境界。

他对宣明会的许多人都很熟悉,有一年我随他去湖北武汉参加一个慈善会议,世界宣明会中国办事处的总干事、东亚区域总监陈思堂先生也到会了。当大会主持人介绍到陈思堂先生时,他站了起来,大声补充道:“陈先生在香港是很有名的脑外科医生、脑科专家,为香港以及英国多家医院在脑科手术方面作出过很多贡献,是香港外科医学院的创院院士。在香港,找陈先生看病是要排队、要预约的。1996年,正当陈先生事业到达巅峰之际,他毅然放下手术刀,放下高薪厚禄和优越的生活待遇,投身国际志愿机构――世界宣明会,全身心投入中国内地的扶贫及各项工作。在扶危济困的慈善战线,陈先生付出了更多也更加艰苦的努力,200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香港大学还授予陈思堂医生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以表彰他为香港及内地慈善服务所作出的贡献……”

从阎明复显然有些激动的声调里,大家都明显感到了一种由衷的钦佩和推崇,也都因此牢牢记住了这位陈思堂先生。

一向沉稳、严谨、不善言辞的陈先生,清瘦的脸膛上露出谦和、质朴的微笑,镜片后一双明亮的眼睛里写满了感动。他的感动不只是阎明复对他的了解和理解。他感到,阎明复这个曾经的共产党“高官”,内地慈善组织的带头人总是像一团火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

我还多次听阎明复讲到过他的好朋友世界宣明会主席贺迪恩先生(Dean Hirsch)和主席助理谭帝焕先生,清晰地记住了他有关他们的介绍。

高大魁梧的贺迪恩先生是典型的美国人,高高的鼻梁,蓝蓝的眼睛,宽宽的前额,平和、善良、聪明,是一个让人感到亲切,很容易与人沟通、让人接近的人。贺迪恩先生是1976年到世界宣明会工作的,30岁那年,他到非洲非常落后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宣明会在那里的慈善项目,一呆就是5年。这5年里,他和当地的许多穷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不是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而是他们真诚的朋友、友好的兄弟,他不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还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洗耳恭听他们的想法、意见、建议。贺迪恩先生常说,非洲的5年使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上有了非常深刻的启发。贺迪恩先生是知识丰富、责任感很强的人,曾出任宣明会计算机部门经理、事业发展部和行动救援部副主席,1996年正式出任世界宣明会主席。同时,他还是国际关爱儿童组织Global Movement for Children的主席。贺迪恩先生经常在灾区和战后地区工作,在埃塞俄比亚帮助救济饥荒,在非洲和亚洲协助防御艾滋病,并在波斯尼亚、卢旺达和萨尔瓦多等国家开展“共建和平计划”。在中国,他也到过广西、贵州、宁夏等许多省份的贫困地区,对中国政府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他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常说:“宣明会的工作核心是儿童,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儿童也非常关爱,所以这些年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在贺迪恩先生的领导之下,世界宣明会的募捐量和救助人数每年都有大幅增长,项目范围扩大到近100个国家。他的工作宗旨是要尽力帮助那些正在受苦的儿童,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能忍受世上的儿童再受一些不必要的苦。”

关于主席助理谭帝焕先生,阎明复曾在一本书中做过专门的介绍,他是这样写的:“谭帝焕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是我的老朋友。他为推动宣明会同中国有关部门的合作费尽了心血,克服了重重困难,消除了许多误解。我们民政系统同宣明会的合作就是在谭先生的直接协助下实施的。他多次说明:‘宣明会是由信仰基督教的人士成立的,但我们不是教会,不是宗教组织,而是由基督教徒组成的慈善机构。我们并不以是否信仰基督教来选择我们的服务对象,哪里有灾难,哪里有贫困,我们就到哪里去。’ 贺迪恩主席对我们讲,谭先生是他的得力助手,有经验、考虑周到,对他帮助很大。在主席办公室旁边的一个角落里,摆着谭先生的办公桌。谭先生说,他每天一早上班,中饭常常以方便面充饥,下班也很晚。年过七旬的谭先生为了众生的福祉日夜操劳,真是可敬可佩。”

阎明复对宣明会在中国内地的工作一直十分关注,了解得也很深入,他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的时候,我曾几次听到他和大家谈到宣明会,也记住了他说的话:

“我想强调的是宣明会同仁们的献身精神。宣明会的朋友们冒着酷暑严寒,不顾生命安危深入灾区,查看灾情,了解灾民的需要,向香港和世界各地公众呼吁救助,又到灾区挨家挨户地发放救灾物资,实施医疗救助。从事扶贫发展项目的宣明会同仁们更是深入我国西南西北山区的穷乡僻壤,在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差的环境中,同当地少数民族的乡亲们打成一片,发动他们,同他们一起为改造环境、发展高效农业、兴办学校和诊所、改善民房而艰苦奋斗。来自香港的同仁大都生长在优裕的环境,而在内地的扶贫点上,他们却同贫困的老百姓一起,长期生活在同现代化有着天壤之别的条件下,忍受着缺水的折磨,一年只能有一两次机会返回香港,稍加休整便又回到贫困地区。在内地参加救灾和从事扶贫发展项目的宣明会的同仁大多数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体现了耶稣基督舍己救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严格遵守宣明会的纪律:不谈政治、不传教、男女平等。我想,面对宣明会同仁们的献身精神、实干作风,我们在中国从事慈善工作的同志们的确应该深思。”

二、

当人们看到世界宣明会与国内慈善组织合作实施的那些慈善项目时,当大家称赞宣明会项目官员的精神与业绩时,当贫困的人们得到了来自宣明会的温暖与关怀时,常常还会想到、提到曾在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工作过的阎明复。

世界宣明会全球主席贺迪恩(Dean Hirsch)先生,就多次动情地对中国的媒体记者说:“阎明复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远见、很有激情的人,尽管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我依然非常尊重他,并且与他保持热线联系。事实上,是他帮助宣明会进入中国开展工作的,他让宣明会与中国扶贫办取得了联系,国务院给了我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后,宣明会在中国才会有现在的规模和成效。当我们在中国的慈善项目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时,当我们与中华慈善总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合作时,我常常会想到他,从内心里感激他。”贺迪恩主席常常会回忆起与阎明复合作时那令人难忘的生动时刻,回忆起阎明复带中华慈善总会代表团参观宣明会美国总部,在大洋彼岸与他们愉快交流时的情景。

阎会长是2000年l0月份率中华慈善总会代表团一行七人,到美国世界宣明会总部进行访问的。那一天,贺迪恩主席,主席助理谭帝焕先生,还有总部其他几位领导早已站在门前,在宜人的秋风中用微笑迎候他们了。在那里,双方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交谈,中国代表团实地考察了宣明会的工作,贺迪恩主席和宣明会的其他领导还回答了阎明复会长提出的关于行政经费、怎样对各地办事处进行评估、香港办事处在资金分配上是否要向总部报批、 对工作人员有何要求等问题。

对于这次访问和考察,阎会长做了详尽的记录和深入的思考。他从美国考察回来不久,就撰写并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美国慈善事业一瞥》一书,书中有一个章节是专门介绍宣明会,专门介绍这次交流访问的,还有一个章节写了“宣明会与中国的关系”。

在阎明复会长身边工作时,我常常会听他谈到世界宣明会。1998年春天,因为他的介绍,我才第一次听到“世界宣明会”这个在一些贫困地区常常会被人们提起的名字,并记下了阎会长对宣明会生动的介绍:“世界宣明会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1947年,后来创建世界宣明会的柏皮尔博士到中国访问,在厦门市遇到一个无依无靠无人帮助的小女孩白玉。柏皮尔博士掏出身上当时仅有的5美元给白玉,作为她的衣食之费用,并承诺以后每月都寄给她5美元,资助小女孩生活、成长。这之后不久,柏皮尔博士创办了世界宣明会。世界宣明会的诞生就始于对贫困儿童的爱心回应。”那以后的工作中,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他在不同场合有关宣明会详尽的介绍。

“宣明会于1950年正式成立,50年来已发展为国际性的民间慈善机构。到2000年世界宣明会在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实施2917个项目,受惠儿童1531743名,当年善款支出5.866亿美元。”

“宣明会在中国内地的援助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早在1982年,宣明会捐助了164万元人民币,用于解决青海水灾灾民的生活困难和灾后重建工作,开始了在中国的救灾工作。之后,又相继在云南省昌源县进行佤族自治地区的地震救援及重建小学项目,在山东沂蒙山区开展了农村社区发展项目。此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宣明会在中国的救灾、扶贫发展项目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90年代,宣明会在我国的项目更趋成熟,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和西北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服务对象包括了灾民和贫困群体。项目种类可归纳为:扶贫发展工作,救灾、灾后重建及防灾,对孤儿及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服务。”

“从1982年至2000年,宣明会在我国开展的项目累计175个,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总金额3.1亿多元,其中49%用于救灾及重建工作,其余51%用于各种类型的发展项目,包括农村综合社区发展、以儿童为本的地区发展、教育及人才培训、医疗卫生、孤儿及特殊需要服务等。”

当时,我就非常惊叹这位年近七旬老人的记忆力。后来我渐渐明白了,阎明复惊人的记忆力源于他的社会责任感,源于他对别人的理解、尊重。这样的记忆力,实在令人尊崇,也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拥有的。

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对宣明会这样一个由基督教创办的慈善组织,我们的一些部门和领导还有很多疑虑,总是拒绝或回避。

1990年阎明复到民政部任副部长以后,第一次到香港就与总部设在香港的世界宣明会有了一些联系。他首先向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同志询问了宣明会的情况,问了这个组织的活动情况、人员组成,他注意到宣明会的董事中有好几位他熟悉的先生、女士。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时与这些知名的爱国爱港人士都有着很深的交往,也对他们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人不会做有损于我们党、我们国家的事!”他这样肯定地说,认定宣明会这个慈善组织是可以联络与合作的。

当时,他特别安排与他一同到香港的民政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留根尽可能多地参加宣明会在香港的活动。当时,香港宣明会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饥馑三十”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宣明会成员自愿赤脚挨饿30小时,目的是切身感受饥饿,体会那些因为粮食短缺而徘徊在生命线边缘的人们的感觉!激发大家的慈善慈爱之心。活动中,他们一边体验着饥饿,一边开展关爱贫困儿童、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筹款的活动。徐留根自始至终地参加了这一活动,也坚持挨饿30小时。这30小时里,他直接体验到,那些宣明会成员没有什么歪门邪道,心里想的真是那些还在贫困之中、还面临饥饿威胁的儿童,是真心实意地要为贫困儿童奉献爱心的。

在香港,阎部长从民政工作、社会慈善活动的角度与世界宣明会的成员有了更多的接触,对这个组织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

1991年,当时的世界宣明会总裁艾格雷到北京访问,与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吴仪和阎明复先后会见。与阎部长会面时,特别谈到了他们在中国内地的慈善项目。也是在这一年,华东大水灾过后,宣明会大力支持安徽的重建工作,并对贵州的贫困山区实施慈善救援。此后的几年里,宣明会又相继对发生洪涝灾害的广西、江西、四川、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实施慈善救助。

宣明会的工作核心是对贫困儿童的救助,1993年,宣明会主席助理谭帝焕和宣明会香港办事处的倪贡明先生到民政部与阎明复副部长会面,提出要在内地实施对贫困儿童的救助项目。阎部长没有犹豫,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啊!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儿童一贯是十分关心的,内地百姓对贫困儿童也都非常关心、关爱,没有哪一个人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不生怜悯之心。帮助贫困儿童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们完全可以搞这方面的合作。”从他越来越高亢的声调中,就可以体味到这位部长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宣明会的两位先生瞬间就被他高昂的激情感染了。心地善良的阎明复对百姓,特别是困难百姓一贯是特别关注、关心的。到民政部工作以后,他很快就深入考察、研究民政工作的对象。他很清楚,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确实还有一些在困境中的孩子。政府目前还没有能力把这些贫困儿童的问题都解决得很好,如果有国际慈善组织来帮助这些孩子,这无疑是件好事,是不该回绝的。他觉得我们是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的,不能为了顾及我们的所谓脸面,挡住会使贫困儿童得到一些帮助的慈善资助。这时,谭帝焕和倪贡明两位先生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宣明会对贫困儿童实施救助的具体办法,就是要直接到贫困儿童当中调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详细情况,然后实施面对面的救助。他们希望在内地也这样做。阎明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沉思着说:“现在这样做恐怕是行不通的,你们直接到基层调查贫困儿童的情况,当地政府和群众很可能会认为你们别有用心,是在收集我们的阴暗面,找寻污蔑我们的口实。”他想了想,建议说:“我看你们可以先帮助我们的一些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这些孩子虽然政府已经管起来了,但一些福利院,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儿童福利院经费还严重不足,还面临许多困难。那里的孩子们吃饭、穿衣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但医疗,特别是孤残儿童的大病治疗,还有上学读书等方面都还需要社会慈善的帮助。”

谭帝焕和倪贡明两位先生经请示总部领导,同意了阎部长的建议,并与民政部签订了关于孤儿助学的项目协议。不久,世界宣明会一个资助儿童福利院孤儿上学的孤儿助学项目在中国内地一些地方实施了。由于宣明会与民政部的这次合作,全国400多家福利院的8000名孤儿的教育及生活方面有了新的非常必要的改善。

两年之后,谭帝焕先生又找到阎部长,说由于这个项目的资助对象是政府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香港和一些国家已经很难募集到慈善救助资金了。因为捐款人认为福利院的孩子已经有政府管了,他们的意愿是资助那些尚没有得到政府资助的孤儿和困难家庭的孩子解决上学问题,而这样的困难儿童在中国内地也是确实存在的。谭帝焕先生还介绍了宣明会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实施这一慈善项目的情况,提出邀请民政系统的朋友到亚洲国家实地考察宣明会在那些地方的慈善项目,以便了解一对一的儿童助养的操作过程和募来的经费如何使用,如何实施、发展慈善项目。宣明会对贫困儿童的资助,采取由捐款人认捐,一人帮助一个或几个贫困儿童,但捐款人并不和受助儿童见面、联系,以避免受助人对捐款人提出额外的要求,也防止捐助平衡的缺失,杜绝不必要的矛盾。

阎部长很仔细地倾听谭帝焕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时,中华慈善总会已经成立了,吉林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一些省市也相继创办了慈善会。他明显地意识到,“慈善”这个古老又现实的话题已经开始被人们关注,实施这一类慈善项目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环境也有了改善。

山区贫困儿童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读了丛飞叔叔的故事,丛飞叔叔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文明实践者、传播者,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

丛飞叔叔从1994年开始慈善资助儿童,坚持长达11年,参加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务累计时3600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先后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贫困儿童178名。但在我们社会中却有许多人跟丛飞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除了看见路旁有乞丐,不肯施舍之外,而且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向贫困山区爱心捐款时,不管有钱没钱都,都不会捐一分一毫,可你知道吗?贫困山区的儿童也是儿童呀,他们也需要一个美好、值得回忆的童年啊,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呀!你这时如果献上你的几分关爱,世界上就会少几分痛苦呀!

真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想丛飞那样无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