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区教师

山区教师

山区教师

山区教师范文第1篇

在我国经济基础相对富裕的今天,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其他方面的教育也不容乐观。有些地区教育配件与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好教师留不住,即使普通的教师有时也是一人身兼几职,教育质量可想而知。尤其像地理等所谓的“副课”同样面临如此尴尬境况。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从教者在思索在探讨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落后漠然的现状。本期我们编发了几篇有关农村教育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真正关注默默躬耕在偏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对农村教育全面重视起来。也希望正在辛勤工作的广大农村教育教育工作者积极与我们探讨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及时报道,进一步关注。

我的很多同事面对山区学生成绩的难以提高,面对家长们的“非议”,于是调到了县城学校去工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摇身一变,由“水平差”的老师顷刻成了学校的“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周末我去拜访了他们(调到县城学校的老同事),问起他们的工作情况。他们说,城里学校的工作负担轻,相当轻。首先,代课单一,每位教师只会担任一个年级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单班单科),任务最重的也不过担任同年级的双班同科教学任务而已。其次,课外辅导任务量小。学生的作业分为“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在校作业”老师在课余时间就批阅完毕了,“家庭作业”由家长或家教老师负责检查批阅。家长和老师分工明确,真正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教育。再次,县城学校教师总工作量小。科任教师基本没有兼职工作,只管上课,其他后勤、活动、建立档案资料等等方面的工作有专人(不代课教师)负责。下班之后无牵无挂,照顾孩子、做家务、逛街、交友……真可谓工作生活两不误。

听了他们的介绍和切身体会,再看看和我一起奋战在农村山区教育岗位上的同仁们,我不禁内心充满了困惑。我和我的同事们,每日里上课忙、辅导忙、改作业忙,还得为兼职工作(少先队、图书室、校园安全检查、“普实”验收、“316工程”督导……)的开展和资料的整理忙得不亦乐乎,在校基本就没有了备课的时间。于是,下班后,晚上还得在灯下加班赶备课。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家庭几乎没有起到一点儿辅助作用。学生的学习完全依靠老师课堂的讲解、引导,依靠教师凭良心的课外辅导。仅仅凭借这么有限的时间,仅仅依靠教师微薄的力量,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呢?教学质量又谈何提高呀?

于是,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走访了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家庭,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们每日里能够抽出一些时间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检查、批阅和辅导,能够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快的提高,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成绩。我刚刚有这样的想法时,同事们奉劝我,别白费心机。我不相信,我要试一试。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走访以失败而告终。我所走访的家庭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力不从心类。这一部分家长,支持“家校合作教育”观念,但因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担负辅导和批阅家庭作业的任务;第二类,工作繁忙类。这一部分家长,大多在外地务工,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要么自己照顾自己,要么由爷爷奶奶,甚至有的还由亲戚邻居代为照顾。还有的在当地打零工和兼种土地,整日里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第三类,不尽义务类。这是较少的一部分家长。他们有的有时间,也有能力参与学生辅导和家庭作业的批阅,但是,他们情愿把时间用来闲逛、打牌娱乐,甚至上,却不愿意尽自己作为父母的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尤其对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校老师的事。要是靠家长的话,还要老师干什么呢?

走访失败,渴望家长的配合无果。接下来还得回到老样子、老传统的“农村山区教育”的特殊阵营中去,实行学校教师的单一化教育模式。内心充满困惑之余,我也真想像那些调走的同事一样,进入县城学校,轻松地工作,愉快地生活,成“名师”,当水平高的老师。可细细想来,难道都这样“跑了”,逃避农村山区教育的现实,让农村山区学校“”不成么?答案当然是不能。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山区教师范文第2篇

一、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要求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是教育实施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它承担着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并拥有专业知识的公民和传承文明与发展文明的重任。”正因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所以要求教师在学识上应学为人师,在言行举止上应行为世范,这就是说教师的学问知识与道德行为都应该是社会最高水准的,即所谓为人师表。

2.师德影响具有直接性。教育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他们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领悟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教师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道德行为,教师的负责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公正、诚信等优秀品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学习的模仿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所以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每时每刻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情怀关爱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听其言、信其道而乐其道”,保证教书育人取得实效。

3.师德影响具有广泛性。师德影响的广泛性表现在它不仅影响着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到家长,通过家长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学校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影响着你我他,他影响着千家万户。

4.师德影响具有深远性。师德影响的深远性表现在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高尚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此外,在继承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其影响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在学校期间,还会影响到学生往后的发展,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世。

二、良好师德的培养

物欲横流的当今,教师的社会地位逐年下降,特别是山区的老师,由于收入低,工作生活不方便,许多师范类毕业生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更不愿意到山区任教,山区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较低、教学水平和师德良莠不一等问题。如何培养山区教师良好的师德?本人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风气。1985年我国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节里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慰问和拜访一些教师,教育部每年进行全国性名师评选活动……所有这些都引领着良好的尊师重教社会风气。偏远的山区,有着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教师,我们基层行政部门的领导抽时间应多进进学校,到学校不能只进校长办公室,更应多进教师宿舍,多进教室,了解教师的生活工作状况,多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家长们也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定期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尊师重教不应只喊口号,应落在实处,社会实际生活中应多出台一些教师优先和教师优惠的政策和措施。

2.应增加山区教师的物质待遇。教师也是普通人,离开基本物质生活保证,很难进行良好师德的培育,所以要培养山区教师的良好师德,就必须增加山区教师的物质待遇。对山区第一线任教的教师,应设山区任教专项津贴工资,并按他们在山区任教教龄的长短,划分不同的档次,这很有利于稳定山区教师队伍。

3.应多组织教师进行良好师德教育学习活动。要多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逐步提高认识,稳固思想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多组织教师学习先进典型教师事迹,以先进们良好的师德来感动和熏陶他们。另外要善于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他们高尚品的德和敬业精神,鼓舞、激励和领跑整个队伍。

4.应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教师职业虽然很多人看不起,但是工作环境氛围好,有寒暑假,工作也稳定。 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与金钱多少不成比例,而与精神的满足息息相关,教师的职业虽然是清贫而寂寞、艰辛而坎坷,但只要我们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也会找到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5.须营造和谐、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氛围,建立科学、公正的工作和评价机制,以促进师德建设。学校管理上应采取人性化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扶持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重视老中青教师的团结与协作,充分发挥团体队伍的优越性。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工作和评价机制,在分配工作任务、考核评价和评模评优等活动上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科学,不挫伤任何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德乃师之本”,师德建设和培养状况从小处说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从大处讲就是决定一代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教师节上的讲话》。

山区教师范文第3篇

1 边远山区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1.1 山区教师队伍的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偏远山区学校分布都比较分散,且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复杂,交通不是很便利,致使教学点覆盖范围十分狭窄。部分小学师生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因为小学教育属于基础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年级分配都是十分全面,这就导致学生总数有所降低,如若按师生比例去分配教师,则教师总数也会减少,甚至还会出现一名教师带几个年级的现象。而要是按年级来划分教师,则教师人数就会增加,不仅浪费了现有的教师资源,也使总体资源出现严重的不足。另外山区小学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其交通运输十分闭塞,无法获取新鲜的信息喜讯,再加上经济效益的薄弱,使得各小学校难以引进专业的教师人才,而部分在职教师由于受不了条件的艰苦,经常出现辞职、转岗的现象,致使其所在学校的教师资源分配十分困难,也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

1.2 山区教师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偏远山区的学校,基本都是以民办教师为主要工作者,而且一般都是以工作时间较长的当地老教师作为村小和教学点的骨干力量,即使部分学校有年轻教师,也是寥寥无几,使得整体教师结构极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管当地老年教师具备丰富的山村教学经验,但由于长期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缺少进修、培训的学习条件,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明显不符合新时期的课改政策,致使当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继续教育工程的大力实行,山区教师也获得了这一教育改革的优势,主动点的参与到进修培训活动中,以求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但由于工作负担较重,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或通过函授和自考来完善学业。同时少数在职年轻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知识面,但所学专业与实际教学不符,又处在支教或试用期间,所以其在工作岗位中也是人在心不在,瞻前顾后,无法将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此外边远山区大都是原著居民,民族差异较大,低年级小学生需要教师使用“双语”来进行教学,致使很多年轻教师,尤其是外地来的助教根本无法胜任,因此只能由当地具有丰富山村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

1.3 山区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由于边远山区小学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其管理制度也是极为松懈,再加上激励政策不到位,致使很多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总是持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长期发展。另外边远山区经济条件偏弱,大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家庭由于子女较多,家庭条件十分恶劣,为了忙于生计,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文化教育。甚至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有些家长只让男孩读书,女孩则在家里务农、做家务,这些严重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逃课、流失的情况十分明显,不仅降低教学效果,也使教师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抵消了其原有的工作热情,使得课堂教学秩序陷入混乱、散漫的局面。

2 针对偏远山区小学教师队伍现状提出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山区教师队伍的管理合理配置教师

由于大部分山区小学师生比例存在很大的矛盾,教师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所以当地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山区教师队伍的整合力度,规定其在教学中坚持“依法治教”的教学理念,秉着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原则,对整体山区教师进行规范化的配置,调动山区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历练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全面掌握山村双语教学的艰巨任务。同时充分体现条件优越学校的领头作用,使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山村教学活动中,增强其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工作意识。另外引进专业的教育人才,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可对师范院校毕业生或其他在职教师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评优制度及评先制度等措施。如教师或学生到边远山区历练支教两年,则可直接晋升到研究生级别或评为先进教师代表,这样不仅壮大了山区小学教师队伍,也提高了山区教师的管理水平。

2.2 加大政府对山区小学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

近年来我国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队伍出现很多制约的因素,无法使其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其教师培训学习的力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优先政策,规定每一位山区教师都可以进行现代化的进修学习,让其全面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为山区小学教育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和义务。其次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使政府及社会企业单位都能认识到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改善村小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在各学校建立专门的进修培训课程,解决山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为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也帮助各学校留住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教育人才,使其放松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山区教师范文第4篇

“三堂”即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这三个“研修课堂”一体化设计,相互连接和相互关链。具体操作如下:

1. 专业引领课堂

我们所说的专业引领课堂包括:学科素养提升、学科教育、课堂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科素养提升为重点,辅以学科教学指导与示范教学,在学科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名家们的引导,树立良好的理性学科思想认识,走出旧的樊笼,建立新的思考,教师们的思想有了飞跃,学生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本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

为此,我们采取以下办法来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课堂:

(1)建立健全的引领制度。包括组织制度、指导制度等。

(2)形成完善的引领机制。其中包括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明晰的“个人档案库”“个人档案库”包括“个人资料”、“教育资料”、“素质资料”、“绩效资料”四个板块,以便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明晰化。

(3)组建“导师团”。 导师团内部包括有外部专家和学校内部“专家”,其中外部专家包括大学教学论专家、特级教师、教研员、退休校长等等,内部专家刀包括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骨干教师等。课题组通过优化“导师团”内部结构,使各个专家都做到各施其责,各尽其用。

2. 教学实践课堂

包括:到河北省区域内的重点中学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专家点评、引领教学;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以相互学习交流为重点,充分利用“差异既是资源”的有利条件,通过来自不同区域的同行们的深入交流、探讨,使学员获取更多的启发和启迪,加深对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3. 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

包括“教学工作坊”备课、磨课、上课、说课、评课、专家引领教学;通过以上两个课堂的学习与实践,内化到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该如何开展与实施?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相结合变为自身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教学中又如何体现?我们设计了“教学工作坊”一一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员亲历教学实施过程,去进一步理解、体会、内化,变为自身教学真正的行动。在此过程我们配有学科教学专家全程引导与评价,还有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与交流,多方位的指导和实践环节,使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把不同的语文课型进行分类:说明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记叙文教学、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散文教学、作文指导课教学、作文评价课教学等10类。然后,我们把实验教师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钻研一类教学,并发挥集体的力量备课,备完课后,我们将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集中展示。

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集中研究,集体备课。

在“语文教学工作坊”中,我们10个小组通过聘请教研员、特级教师及老教师在各个小组内就分到的类别进行集中指导。各小组成员在自己分到的类别中集中学习相关教学知识,并集中就其中某一课进行集体备课。

第二步:集中展示,相互质疑。

当备课成熟后,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上示范课,其他小组成员现场打分,并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质疑,做课教师当场解答。最后给各队打好分,排好名次。各小组就其他队提出的问题内部修改。

第三步:再次展示,探索规律。

山区教师范文第5篇

一、乐业,热爱本职不动摇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她就深深地爱上了山区的教育事业,矢志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奉献自己火热的青春。

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学期都担任两个教学班的数学,还兼副课),微薄的工资收入和清苦的学校生活,丝毫没有动摇她的工作热情。家在县城的父母和亲戚,设法活动找关系,想为她工作转行,她一一婉言谢绝,坚决表示自己已深深爱上了这份平凡的工作,更离不开了自己喜爱的学生。后来父母为了使她早日离开山区农村,托人为她在城里介绍对象,却遭到她的坚决反对。为坚定扎根山区教育的决心,与志同道合的同行喜结连理,在同一岗位上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双双成为学校教学骨干。

二、敬业,脚踏实地创辉煌

她的敬业精神,体现在师德高尚,兢兢业业。她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几乎是初三数学的把关教师,同时还带一个非毕业班的数学,教学质量总是本校同年级同学科的一或二名,每年被评为校、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她担任班主任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班级建设抓得实,抓得细,班风良好,学风扎实,总是被评为先进班级。

她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如下四点上:

一是把“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

她认为:“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对数学结构或顺序的理解。因为结构性地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当学生不断地尝试寻求直觉问题的结论时,他们事实上已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了对象”。她十分注重把学生从习题和知识细节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不一味给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尝试、试验、讨论等办法寻求结论,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常规。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精讲多练,一节课讲授时间绝不超过20分钟,而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问题学生提,疑难师生共同讨论,充分实行民主教学,充分相信学生。因此她带的学生肯动脑,学得轻松愉快又有成效。

三是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她认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她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去,让家长和学生从思想上松绑,为自己教学方法上改进提供条件。把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成了她迫切的追求。从而坚决摒弃题海战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轻松自如地获得高分,到达成功的彼岸。她在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是:课堂上的启发式、讨论式;课后的个别辅导点拨式。

四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

历年来,她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认真归纳总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XX年《xx》教学论文获市级一等奖;

XX年《xx》论文获市级三等奖;

XX年《xx》获市级二等奖,并已报省级评奖。

三、勤业,一丝不苟出佳绩

十几年来,她的勤业精神在师生中有目共睹,每学期坚持出满勤,从不缺学生一节课。上班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夜深了还在案头批改作业,准备明天的教案。她总是视工作高于一切,把关爱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结婚时,仅休婚假三天就走进了课堂;生小孩时,仅25天就坚持上班,早晨喂小孩一次奶,就要到晚自习后回家再喂(当时她家住民办中学,而上班在清江中学),小孩全靠父母照顾。而她对学生的关爱,超乎师长,胜似母爱。学生有病,她亲自护送就医,带到家里服药;学生有困难,她无私资助。

对学生学业上的进步更是倾注心血,除想方设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XX年获部级《xx》;

XX年获部级《xx》;

XX年获全国《xx》。

四、精业,更新知识不停步

走上工作岗位后,她深深感到,要作一名称职、合格的中学教师,现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强烈感受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紧迫感和危机意识鞭策她,那就是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