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学精品课程

儿科学精品课程

儿科学精品课程

儿科学精品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内涵建设 特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65-02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践条件、一流教学资源的有特色的示范课程。[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值来看,“课程特色”所占分值最高,表明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2] 由此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只有形成独特而鲜明特色的课程,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名牌课程”、“示范课程”。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程,2004年开设,从2006年的校级精品课程、到2008年的省级精品课程、再到2010国家精品课程,历经七年开创性的建设,其中,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坚持围绕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以突出技能培养为“特色”,打造课程的“一流品质”。[3] 本文拟就《学前儿童游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特色与创新进行介绍,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第二,通过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设计与指导幼儿开展各类游戏的能力;第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特色

1.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前瞻性

在《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我们开创性地建构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基础理论单元,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分类游戏单元,则全面系统地涵盖了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集体娱乐游戏、婴幼儿游戏十一类游戏内容。

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同时,我们着重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54学时的课程教学,理论课时3时,占总课时72.2%;实训课时15学时,占总课时27.8%。与此同时,我们紧扣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脉搏,把国内外幼教改革的新理念、新信息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网络化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在实施中,始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应用讲授法、观摩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操作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课程教学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单元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幼儿角色游戏行为以及评价与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我们主要运用观摩法,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观看幼儿角色游戏实录,根据实际观察填写记录表。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如结构游戏技能大赛、儿歌故事表演赛、童话剧展演、教学游戏设计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致力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积极开发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全面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可视化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课程的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练习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3.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化、项目化、仿真化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各类教育机构、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书本+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将与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具化为“游戏的技能”、“游戏指导的技能”和“游戏设计与教学的技能”三个实训模块,并分解成18个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采用项目导向的任务化学习模式,通过“幼儿游戏活动情景教室”和“幼儿园玩教具资源教室”等仿真实训室,把学前、特殊教育理论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幼儿游戏教育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际操作项目,进行仿真环境的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新

在《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群。我们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强化教育技能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2.课程结构新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我们以精品教材建设为中心,开创性地建构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前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来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设计。

3.教学模式新

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打破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模块化的实训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项目化的任务学习模式、引入仿真化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开发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评价手段新

本课程建立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运用书面考试、技能展示、方案设计、作业、提问和态度等多种考核评价手段,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技能展示与理论考察相结合、书面作业和网上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来综合考核评价学生对儿童游戏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学前儿童游戏特点、游戏设计与指导的方法和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训体系新

我们积极整合学院与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校内外实训体系相结合的共享型平台。在校内实训系统中,不仅对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基础技能实训模块还与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共享;专业技能模块还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儿童康复、社区康复等专业共享。

四、课程内涵建设的“一流品质”

1.课程开设具有领先性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应对现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新需要所采取的开创性举措。在过去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游戏并不单独设置,与游戏教育相关的内容包含在《学前教育学》课程里,是作为一个章节内容出现的。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我们从应用性人才培养出发,将原来《学前教育学》关于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分散在各类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关于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的内容,整合成《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并于2004年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之际正式开设。2005年在京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教材组稿会上,我们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全国学前教育界的认同,与会代表一致把《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列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并且推举由我校主持编写该门课程教材、2006年《学前儿童游戏》教材出版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后,全国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已普遍形成共识。

2.教材建设具有引领性

《学前儿童游戏》教材建设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突出实践教学与训练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课程设计突出实训训练,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课程框架,将教师与幼儿园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具化为“游戏的技能”、“游戏指导的技能”和“游戏设计与教学的技能”三个实训模块。这种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课程设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领域开创了模块化技能实训的先河,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前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小龄婴幼儿入园比例增多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突破了一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只关注3~6岁幼儿游戏的惯例,结合我国早期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把0~3岁婴幼儿的游戏写入教材,纳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来,以满足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此外,《学前儿童游戏》立体化教材还配有多媒体光盘和电子教案,这也成为全国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同类教材中极具优势的,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所处的领先水平。

该教材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以来,先后11次印刷,前10次印刷总数30100册。销往北京、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云南、广东、贵州、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广西、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院校。

3.网站建设具有示范性

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级精品课程以后,我们以部级精品课程为建设目标,根据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认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天空教室开放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教案、习题、实训指导、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图书资源、参考资料等教学辅助资源上网;同时,我们利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性,努力做好课程的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练习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2009年我院其他专业《儿童游戏》选修课和全院《儿童游戏》公选课的三百多名同学全部进入该网站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和网络考试,《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精美的制作及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受大家欢迎,网站访问量在天空教室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上遥遥领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0月份,“天空教室2010数字化教学高层论坛”在宁召开,本课程主持人作为专家应邀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在创造性地利用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深化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向全国200所高校的专家介绍了我们的经验,博得一致好评。此后本课程主持人还受邀为南京多所高校做专场专题报告。《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取得良好的示范性。

五、结束语

与国内很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幼儿师范院校相比,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非常年轻。通过《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到,唯有立足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突出特色,使其“独特而鲜明”,就有可能具备“一流品质”而后来居上。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要有新思维、新突破,努力形成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儿科学精品课程范文第2篇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程研究流派众多,名师辈出,主张纷呈,其中在“语文”前面添加定语以凸显自己主张的更成为惯常之举。从积极意义解读,这无疑表达着语文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们对语文的炽热情感、深入探索与不懈追求,这些立论也是对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激活。但无论何种流派,抑或哪家之言,小学语文研究首先都应是“儿童派”“儿童观”,不管谓何“语文”,都首先应是儿童的语文,因为是儿童学语文,“儿童”成为语文不可替换的恒定主语。

教学研究说到底是儿童研究,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理应成为教师研修的第一专业,是每一位教师终身的修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不断探索要“到哪里去”的同时,还要时常省思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是要回溯到小学生语文学习本质和规律的源头,这一回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向着儿童本义的回溯和回归。

回到儿童的语文,回到儿童的阅读,要研究和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学什么、读什么,二是怎么学、怎么读。“学什么、读什么”,指向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载体,一方面指阅读的文本(选文),共计12册国标教材作为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例子”固然重要,但不能、更不可能要求其承载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无限责任”。因而在国家课程的引领下,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面对浩如烟海又纷繁杂陈的读本读物,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选择、推荐最适合的、最优秀的作品。阅读也是有季节秩序的,对于小学生,儿童文学作家专为儿童所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理应成为小学六年的首选阅读文本,无论科幻、魔幻,还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无论诗歌、童话,还是散文、小说,其中的人物、事情都与儿童的生活最近,与儿童的想象最近。应该说这一大类读物就母语儿童文学而言,拥有着大量优秀经典的作品,能够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这是力学小学作为校本阅读的主流推荐,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尊重学生对读物的自主选择和个人偏好。2003年以来,学校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每年寒暑假为全校学生精心遴选、拟定分年段的儿童文学推荐读本,在假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各年级、各班级还精选其中的作品作为新学期组本、班本读书会的共读内容。当然,我们主要推荐儿童文学阅读,并不表明我们排斥其他读物,作品适合儿童,作品足够优秀,完全可以进入儿童阅读的视域。

另一方面,面对整套、整本、整篇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在文学课、阅读课、读书会等课时上,还需要通过精选、优化和整合,将其转化为适切的教学内容,编辑为“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校本活页教材,提供给儿童阅读。2013年,学校语文组共同研发“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校本教材,三至六年级共编写四个分册,以七大主题――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小孩们”“大人们”“经典人物”“探险经历”“奇幻世界”“动物世界”“风景画面”等为单元架构,对优秀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主题化重构。此校本教材将搭载“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与国标教材对接,并科学嵌入学期课时计划,实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互补共建。

“怎么学、怎么读”指向语文学习的形式和方法,语文学习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数十位泰斗级大家均有经典性学术论断,可谓博大精深,但语文学习作为母语学科,又有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和基础方法,这恐怕就是各家之言的共性之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教育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基础方法,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性。关于“儿童性”,海德格尔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让爱),一个是让实践(让知)。让儿童阅读,让儿童言说,让儿童写作,让儿童评价,“让”是教学理念,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的智慧和境界。即便是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方法、引领的路径如果没有从儿童出发,其结果只能是迫使儿童沦为学习的机器和阅读的容器。

儿科学精品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32-0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等。①随着现在信息教育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渗透,结合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一种新型的视频图片资源库的开放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1.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品德教师缺少时间精力使用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要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难看出,现代教学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现在的小学品德课,受重视程度不如主课,时间上被挤压,任课老师兼任比较多,缺乏时间、精力、技术去大规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效果,导致很多情况下用书本上的图片文字进行讲解,学生缺少深入一步的了解,学习兴趣降低。但是反观品德学科教师也很无奈,每节课如果都要自己开发动手,找寻课外的资料,整合视频图片就会变成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有现成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12册教材所对应的视频图片库那将大大减轻老师负担,增强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

现状之二:品德教材素材少,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小学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图片文字,插画,可是对于一节课的内容来讲明显不够,如何扩充课外资源,寻找更多素材,满足学生对于视听的要求,增强他们对品德课的兴趣这些问题摆在每一个品德学科老师面前。我在五年的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的"调查角"、"展示台"、"交流平台"这些板块经常被任课老师忽略,主要原因是学生没得讲,学生不愿讲,让老师对这些板块也失去了兴趣。其实如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告知学生进行走访调查,这些板块会变得非常充实,有很多可以说,可以写。

现状之三:目前网络上的视频图片资源存在各种问题

很多老师在进行品德课教学时,会下载网络视频图片资源,或者在线播放,但是这些没有经过编辑过的网络视频图片会存在:①片头有大量广告,质量良莠不齐,有游戏、女性用品、食品等,点击图片会弹出杂七杂八的小广告,这些很容易转移学生注意力;②视频图片不经过专门剪辑处理会出现一些少儿不宜画面,整段视频播放要切换到自己想要的时间轴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③不能结合本节课的要求自己添加相应的文字,计算机不是很精通的品德学科老师不会使用软件添加字幕和添加视频。

针对以上三种现状,我制作小学品德12册的视频图片库(现阶段主要是三年级两册),免费用百度云分享,全区小学品德教师都可以播放下载,百度云的多点技术可以提供同一账号多人在线播放。许多品德学科老师再也不用自己苦苦去寻找制作视频图片,有优秀的视频课件老师也可以上传到这个云盘,这个资源库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充实我想资源库会变成品德教师的一大财富,资源库的平台选择百度云,首先是它的使用人数多,上传和下载速度快,容量大,可以达到几十个T的容量,支持多点同时在线观看,用一个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让很多品德学科老师同时使用。同时借鉴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鼓励大家上传优秀的品德课件和视频图片资源,互相补充交流,这个资源平台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视频图片资源不是无中生有,不是无根之木,必须与教材紧密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一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②所以在制作资源库的时候要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秉着健康、愉快、积极、有创意的理念挑选和制作视频图片。教材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以三年级两册为例进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从自我认识出发,然后认识到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学,层层递进,培养学生自我激励,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资源应该紧紧结合这些要求进行匹配和制作。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我的家庭", 整个单元的编写旨在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资源主要以展现家庭和睦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关怀。

第三单元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听讲古今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了解自己祖辈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做学习的有心人" 让学生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寸金难买寸光阴"从中体会到时间宝贵,人生要不断进取。选择的视频以人物纪录片为主,学习他们如何在逆境中不断前行,在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中获得成功。

第四单元强调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也是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一致,课程的资源要多样性、开放性,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从多种途径中学习品德课程。考虑到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参观,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交流。那么制作优质的视频图片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视频图片这种多媒体声形色兼具,它可以使以无意意识占主导的小学阶段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环境中,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品德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儿科学精品课程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 李亚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博士

当前,学校德育模式各式各样,层出不穷,都在试图实现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品质及公民素养的发展的目的。但从学校培养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学校德育模式做整体生态性的思考,需要关注学校德育创新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德育模式,特别需要理性地思考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使命,在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学校德育践行的可靠路径。因此,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

应该明确的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实践情境与发展前景,结合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纲要及精神,既要充分强调学校教师需要掌握并拥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更要从学校如何培养人的人文与社会功能角度来思考整体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功能而言,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德育原理、德育课程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具体指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设计科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德育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德育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分析与衡量。因此,总体来看,学校德育课程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怀儿童全面发展应该是所有中小学共同的价值观。从国际上公认的几种道德教育课程来看,譬如: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四中课程模式皆是关怀儿童的手、脑、心的综合、整体、全面的发展,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与精神,强调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质性能力,强调儿童通过社会生活情境进行体验,理性地进行判断、推理、行动的能力。关怀儿童全面发展这一信念,将影响学校德育实践,将帮助学校进一步从整体上科学了解学生的需要、发展、能力、动机和兴趣,将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角色信念、以及如何促进儿童进行道德学习;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内容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环境、学校的环境是什么;帮助学校思考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开发、决策者应如何去选择;将帮助学校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进一步思考德育课程的价值,以及如何确定学校德育课程的价值;当然也会帮助学校教师解决在努力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思考学校德育课程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譬如,琅琊路小学在多年教育探索过程中,由儿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协商完成《儿童公约》,基于“快乐做主人”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快乐全面发展,它是学校生活中的“宪法”“法典”和“心灵之约”,是琅小的学生、教师、家长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发出的尊重儿童的教育宣言,它赋予了成长中的儿童不可侵犯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落实在教师,家长以及孩子的内在心灵世界,尝试通过公约将儿童所在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成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儿童在舒适、信任、尊重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从而也成为培育孩子公共精神的土壤。南京市雨花台小学以“教孩子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践行生活德育课程,让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叙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增加生活阅历、本领与智慧。板桥小学的《启德》《立德》《冶德》课程、共青团路中学的《德育课程指南》、雨花台中学的欣赏型德育微课程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学校具有坚定的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信念。

二、保证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高质量

课程开始于计划,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对真实的学生实施课程的时候,课程才变成现实。仔细的规划和开发学校课程固然非常重要,但教师意识到它将会产生结果并且拥有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谨慎地对待课程实施的过程,如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对于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品质来说非常重要。

学校层面 首先,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前瞻性与反思性智慧。促进课程成功而有质量地实施,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与态度,动机与责任特别关键,只有教师的卓越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卓越发展,今天教师的质量往往决定明天学生的质量。因为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堂,在这个根本前提下,有利于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客观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课程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课程实施的流程。因此,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富有前瞻性并务实地进行课程实施,非常重要。

第二,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规范管理与智慧。如何让学校课程管理既具有科学性,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管理艺术。学校德育课程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实施过程中校长承担协调和领导人角色,需要针对学校课程管理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此让学校课程的相关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课程的总体政策有明确的意识,譬如研制《学校课德育程计划的决定和实施条例》《学校德育课程管理制度》《教师德育工作要求》等涉及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除此以外,为更好地进行德育课程实施,还需要校长具有道德目的(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试图改变学校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与各种不同的人与团体建立关系,竭力激发和鼓励学校教师);知识创造与分享(校长作为学习的带头人并与他人分享);形成一致性(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领导素养,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智慧与艺术,为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创造规范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帮助学校德育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而不是游离于学校教学之外。

第三,学校课程实施中积极的教师评价。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无论是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复杂性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倡导赞美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而不是以一种导致教师自己消极并与其他教师关系恶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都会很深刻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实施的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可以采用教学档案袋的方式,帮助教师构想对自己、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理论方向,它既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性汇编,也是教学资格和能力的表现。以积极的导向对教师进行档案袋式的评价,不仅利于教师课程实施,更有助于教师作为专业的个体的综合发展。

行政层面 学校课程的行政决策者除了学校校长以外,还有一些个人和群体,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度。譬如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地方政府、课程督导人员、课程专家以及教研员等,他们通常与学校校长及相关人员一起工作,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推动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南京市玄武区、雨花区、建邺区、江宁区、栖霞区、六合区等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下,充分支持学校德育的规划设计、德育课程实施、德育队伍培养,为德育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工作环境,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打造一支既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又有实践创新和育德能力的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构筑德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引领德育队伍走向专业发展。

三、实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对南京市学校德育课程的调查与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在尝试构建德育课程评价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与难题,但各学校仍然尝试探索德育课程的评价多元化。通过多元的评价过程,学校将明确现有德育课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学生需求,并保证学校德育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持续性。譬如,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课程”,通过建立“学生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进行课程评价,在这个档案袋里,既有报告书,将学生六年必修和选修的星星论语课程一一罗列,认真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书上会被盖上特制的印章。学生自己的体验收获、老师的激励话语、同伴的合作互助、家长的亲情参与,也都能在这本报告书上留下痕迹。而档案袋里最让学生激动的是六年来各式各样的作品:有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的证书;有12张图文并茂的游学手册;有在课程中留下的精彩照片;有“名人”或是手拉手小伙伴赠送的礼物、有金灿灿的孔子智慧奖章……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见贤思齐”,使他们通过这种过程性的、多样化的、积极主动的评价走向成功。

四、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

确定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总体方向,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首先需要实施发展诊断策略,在科学诊断基础上,确定德育特色品牌的教学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取向。具体的学校德育课程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特色的过程包括优势发展诊断、主题提炼与顶层设计、模式构建三个重要内容。

其一,自我诊断、集中优势发展

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学生及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学生、教师和学校如何注重自己的优势。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新学年开学讲演中说的,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擅长做精做细,发挥它的顶端优势,把它变成我们的品牌。

其二,主题提炼、顶层设计

仅仅思考并找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紫色奶牛”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我们为何是与众不同,我们有什么资本能够持续地与众不同下去?当今社会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要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精确地提炼,让所有成员了解学校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与过程。主题提炼、顶层设计即工程学概念,引申为旨在谋划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理念。它是一种以核心理念为指导、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整体营造计划。譬如,南京市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逸乐童心”课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基于“汇”文化的初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等,都是学校对实践多年的课程经验进行针对性、现实性、校本性主题提炼,并从课程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顶层设计。

其三,模式建构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之后,可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学校的特色与模式。譬如,夫子庙小学学校以“星星论语”微型课程为主干,形成了“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相应的规定。从学校系统整合的角度,学校形成了校长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课程实施团队等分级、分层的管理模式,每个课程的开发都要首先经过教师讨论和专家论证,并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并试行一个阶段后,才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科学有序地推进、整合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形成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并科学对德育计划进行管理,以《星星论语》读本为主干,生发出“星星论语课程群”。每一个微型课程都有具体的内容,并通过“课程纲要”“课表”,对其课程时间、实施、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以求落实到位。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并在德育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范式,成为传承孔子文化和教育改革实验的典型。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行动研究过程,是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行动、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即学校德育现状特点诊断、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定位、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规划、学校德育品牌规划实施、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总结、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推广,然后继续针对学校的校情(教师、学生、德育课程资源、共同体等)、国家课程的总体精神,进一步做循环研究分析,逐渐地与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这一宏观层面来整体思考学校德育课程构建。

五、力保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培养

目标的统一

儿科学精品课程范文第5篇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须从儿童视野出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儿童要求,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课程的教学和活动要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江苏省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对常规课程进行了改编、扩充、整合和拓展,使符合“教”的课程,走向符合“学”和在“做”的课程,在儿童特色课程的系统建构中丰富课程文化。

一、主体参与,设计“美”的环境课程

为了让环境课程凸现科学美,学校让师生主动参与设计。科技之星、师生科艺小作品、科学家的生平和科技成果、天文知识等资料都由师生收集和提供,科教长廊、科普橱窗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浓浓的科教氛围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使物表化的环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呢?无疑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各班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优良美德等主题,开展寻找科学家的足迹,举办科学家故事报告会、编撰科学小报、争创特色中队等活动,让爱国科学家成为身边可亲的长者,学习他们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美”的环境带来“美”的熏陶,学生在学科学的急切期盼和科技精英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心中萌发着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积极参加科普活动。

二、走向社会,拓展“活”的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都是活的书。”

学校有计划地请科普专家到校讲课,让学生接触“活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他们产生“活的问题”;参观科技馆,接触“活的文化”;建立校园数字气象站,接触“活的宇宙”;完成一项生活中科技现象观摩和体验活动,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初步的科学研究规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当我们把学生带到农博园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秋天的树叶颜色与春天不同,有的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有的问为什么秋天的桃树会绽放出花苞?有了兴趣的牵引,有的班级就以“探索花卉王国的奥秘”为主题,指导学生查资料、访老农、看录像,弥补分科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的交融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实践证明,儿童的灵感火花、智慧源泉、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培养都来自生活,课程开发面向生活,就为他们科学探索实践打开了一面敞亮的大门。

三、适应需求,设置“全”的活动课程

“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陶行知先生的课程思想是我们系统建构儿童特色课程的指南。学校设置“半日活动”课程,其中的科学普及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社团课程,培养特长骨干;竞赛活动课程,展示实践智慧,旨在促进学生科技特长的多样化发展。

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时,坚持适应要求,难度适中、螺旋上升的原则。如科技周、科技月、科技节等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知识技能背景,接近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临界点。又如数字气象站、机器人工作室、科技模型工作室、物联技术工作室等科普社团,注重培养学校科技骨干,以利在年级、班级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这种“全覆盖、分领域、可选择,体现科普导向,多元发展”的特色课程架构,推进了科学教育活动的课程化。

四、因材施教,打造“精”的特色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除照部规定之普通课程外,复本因材施教之旨,分别授以特修课程,以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学校不可忽视个性化的课程建构,以培养学有余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为了建设精品课程,学校从编好“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入手,让校本教材成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我们的方法是问学生:“你们喜欢学什么,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于是,校本教材《科艺苑》诞生了,园艺栽培技术图文并茂;科技模型制作引人入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们渴望学习信息技术,学校同样顺应学生需求,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神奇的机器人》。机器人社团师生智慧设计,把学校在全国、省级机器人大赛中获得较高奖项的自动寻迹机器人、自动搬运机器人、既能自动又能人工控制的机器人等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清晰的思维导图、学思做结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适切性、优胜性和智慧性。社团学生在学习编程、装配和操作实践中,探究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生成奇思妙想,催生智慧和创新之花的蓬勃绽放。

五、有效整合,生成“新”的学科课程

为了促进学科教学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学校创新集体备课机制,充分发挥科学骨干教师的作用,凝聚多学科教师的智慧,探究整合教学的契合点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