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目标定位

远景目标:阜宁经济希望之区、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全面开放的示范区、社会和谐的新城区

中期目标:“十一五”计划将园区建成20平方公里工业区,引工业项目300个,工业投入15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

近期目标:2005年业务总收入超100亿元,工业投入超10亿元,财政收入超亿元。

二、运作体制

继续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把开发区管委会办成服务型政府、经营性机构、效能型机关和效益型园区。

服务型政府:管委会行政管理职能仅定位局限在企业围墙外的环境建设上,监督实施“三制”保护,对进区企业唯一需要履行的职能就是提供服务,投资审批的一条龙服务,建设阶段的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的经常。

经营性机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是开发区最大的营销目标,开发区是经营土地,招引项目的专职机构。

效能型机关:小政府大服务、一岗多职、交叉兼职,实行主任负责制、绩效工资制、末位淘汰制。

效益型园区:将开发区作为集团性企业来运作,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追求土地效益,着重强调投资强度、税收贡献,既考虑近期土地征用价格,更着眼于项目的长远效益。实行招商选资,不计成本的招商是不成熟的招商,没有效益的项目是不成功的项目。

三、招商机制

招商方向:主攻长三角、深入开发区、结交真客商、引进大项目。

招商方法:全民收集信息、专业小分队出击。

招商手段:突出驻点招商、活动招商、以商引商和情感招商。变盲目招商为有选择的定向招商,提高招商成功率,招商工作中切实把握三要素,即投资欲望、投资实力和投资效益。

招商重点:着力招引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税收贡献率高的好项目,如:同行业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柏威公司塑胶旅游制品项目、上海外贸进出口排名第一的兰生集团工业园、全国钢丝绳产量第一的法尔胜钢丝绳项目。

四、初步思考

①适度负债,超前投入。

②经营园区,以商养工。

③拓展三产,发展物流。

认真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①实施大项目兴区战略。

②实施筑巢引凤战略。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州住区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广州地区城市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成为我国较早进行房地产制度改革的城市。伴随着商品住宅逐渐的推广,广州房地产产业迅速崛起,并在政策扶持和整治约束下,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广州市住宅建设及住区规划发展带来了契机和动力,使得广州住区规划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发生了前所未有发展变化,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住区规划建设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其发展演变到今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规律并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1住区规划思想演变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住区规划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借鉴尝试到实践创新的过程。引进外资开发建设房地产促进了广州住区规划打破以往行列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周边式、散点式等多种布局方法,同时把环境设计的思想融入了其中,利用围合出的院落空间设计绿化小品。

进入了九十年代,随着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住区规划得到了重视。开始把“以人为本”的原则纳入到了设计中来。住区规划为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形态风格及不同档次的住区,如异国风格住区、别墅住区等。此外,随着住宅市场化及住宅技术的进步,高层高容积率模式住宅区也在此时出现并得到广泛推广。

新世纪后,在九十年代住区实践反馈的基础之上,异国风格在住区规划中的应用经历了从盲目发展到回归理性,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法。此外,面临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及逐渐缺失的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原生态的智能集约型住区及绿色生态住区都相继出现并得到了重视。

2规划布局形态变化

2.1住区规划结构——由分级结构到自由模式住区

广州住区规划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苏联居住小区思想影响,严格按照分级结构设计。即以组团为最小单位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两级结构及整体组团式或城市街坊式的单级结构。到了九十年代这种分级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由于景观设计在此时得到了重视,在规划结构设计上往往以突出中心景观效果为出发点,同时强调构图的完整性及独特性,因而这种带有独立而鲜明风格特征的自由模式规划的方法逐渐得到了青睐。到了2000年后,自由模式已经完全取代了分级结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结构设计方式。根据不同规模的住区,考虑到小区管理及可识别性问题,采用了两种模式:在大型住区规划中以组团为基本单元自由组织规划形态;中小型住区彻底取消分级或分组团的概念,构图更加灵活、自由。

2.2住区布局形式——由单一到多样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广州住区布局形态上均为片块式,其形象单一、可识别性差。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引进外资”的方式为住宅设计及住区规划带来了新的思想,在以片块式为主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围合式及轴线式结合围合式的综合式。之后在景观建设的思想影响下,发展出了照顾每一户景观朝向的向心式设计手法,此外多种手法的综合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新世纪之后无论是外界技术支持还是内在消费价值取向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传统功能形象均不占优势的片块式及抽象的隐喻布局已经很少采用。而其他围合式、轴线式、向心式及综合式都有大量的应用,与住区结构、风格结合,作为整体考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3交通组织——由人车混行到人车分流

八十年代受社会经济及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私人交通以自行车为主,因此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没有把机动车列入主要考虑范畴。但在在动态交通上以开始出现一种“双层结构体系”以连廊连接相邻住宅实现初级人车分流的形式。其后随着居民私家车的拥有量的增加,人车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被广泛的采用。2000年后,住区形式更加丰富,动态交通根据不同住区用地规模及住区建筑类型,在人车分流为主导的基础之上,实现别墅住区完全人车混行,道路断面上体现人车分行;大型综合住区局部人车分流;中小型住区完全人车分流三种形式。

2.4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由集中到分散

八十年代在“六统一”的政策引导下,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设计思想被融入了住区规划之中。原来统一布置在整个住区中心的手法转化为相应的分级中心布置。此外,一些沿周边布置的商业设施及教育设施的模式也逐渐兴旺发展起来。

九十年代开始,公共设施配套由原来的计划式配建转向以经营为主。公共建筑及设施成为这一时期人们购置住宅时的重点考虑对象,因而开发商在在配置公建的种类上随着人们需求转变有所改进,兴起了住区游泳池、会所等设施的建设。其次在布局设计上,由原来的依照住区的等级结构分级设置设施的方式转变为把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景观的一部分纳入到住区整体环境设计中去。

2000年后,住区建设呈两级模式发展,市区集约化、郊区大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也呈现不同的形式:在用地紧张的中心城区向垂直布局发展,多利用裙房兼设服务设施;郊区住区则以配备完善、高档次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消费者,并颠覆了原先的集中布局的方式,采用结合自然环境分散布置,出现了泛会所等新型公共建筑。

2.5绿化景观布局——由人工到自然

从住宅市场化时起,室外景观规划开始有所重视。在八十年代时最常见利用三种元素即绿地、铺地广场、小品,采用两种布局方式,一种是采用规整的几何构图的形式以广场为中心结合绿化、小品;另一种是采用绿地园林为中心,运用岭南园林造园手法的叠山理水、植物造景等方法,较自由的布置整个中心绿地。九十年代开始景观设计成为了住区规划的重点,强调绿化景观的中心地位,在布局上更加集中。此时的设计追求华丽、气派,出现了大批的人工景观,如人工湖、屋顶花园等等。新世纪开始,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原则贯穿各个领域。在这种生态思想的影响下,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注重细节的刻画,更接近生活接近自然。原本大力建设人工环境的思想有所抑制,开始注重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及自然地貌等,人工景观设计结合自然地貌进行处理。

3结语

从各个时期广州市住区的规划思想、主要构成元素、布局形态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来看,其发展变化是一个联动的过程。住区规划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通过对广州改革开放以来住区规划发展的总结,可以看出,其总的发展趋势受三方面影响:一方面,不同的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情况,制约着住宅投资主体的性质及开发建设的形势,同时对住区规划建设思想起到了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住宅建设技术的快速更新,赋予住宅规划设计更多的支持;此外,改革开放后,住宅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在竞争的机制下,消费者的需求被列入设计考虑的重点,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追求的转变使得住区规划设计不断创新。

总的来说,住宅规划设计是一个在社会制度、经济、公众三方面的影响下,内部各设计要素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吕俊华、彼得 罗.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林琳,欧莹莹.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居住区演进特征分析[J].规划师,2004,20(9)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2005年5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规划东北地区座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主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大连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主管规划工作的领导和发展改革委的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和振兴东北办各个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十一五”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战略重点等进行了座谈。

会议认为,今后5到15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有效发挥东北地区综合优势,加快东北地区改革发展,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阶段。“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编制的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使之成为一个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五年规划。

会议强调,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加快东北地区发展,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深入研究“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发展的基本目标,全面分析面临的战略机遇、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三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四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五要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六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七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关键作用;八要努力做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高潮,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开发区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根据国家较权威的定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我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从上述概念中不难看出,城市规划与发展密切相关。

1.1良好的城市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必然涉及基本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点十分明显,从而为实现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提供保证。良好的城市规划的结果是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影响企业的投资选择和地区人民消费,再加之政府投入,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肯定的。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吸引就业、引入外资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当然,如果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就容易导致“短寿建筑”的现象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有多座“年纪轻轻”的第一高楼被拆除。2007年1月,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被爆破拆除,而建成仅仅只有13年;2009年12月,广西柳江路2号22层公寓进行爆破拆除。造成高楼短寿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规划部门目光的短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

1.2合理的城市规划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设计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合理的城市规划会考虑当地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说如果一个地区在本地区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地区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能够制定出适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规划。近年来,通过对地区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规划,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的重中之重。比如西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之一,就有“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的规划。又如,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中提出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具体为“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政府可以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合理利用城市规划,进行三大产业比例的调整和引导,从而完善区域经济结构。

1.3节约型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节约型城市规划主要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必然要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美国诸多地区在制定地区规划过程中,都会依照节约型城市规划的理念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环境承载力”“、生态循环”“、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同时引入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制定城市规划。而结果是,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有效。这种较为成功、成熟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效应

2.1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为城市规划实施提供基本的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或者人力资本上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规划从设计到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良好的城市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也无法实施。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要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三是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结构的改变往往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如技术的开发,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培养等,部分日本工厂离开中国,重新搬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本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重新规划的问题。以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对城市规模的影响重大。具体为对工业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它既是发展因素也是制约因素。其次,对工业的性质和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保证,而大量人口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十分全面。因此,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2区域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途径

区域经济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城市规划,反过来,也通过诸多途径影响城市规划。下面将从时间与空间和需要与可能两类途径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经济波动周期、经济加速期等等,不同时期对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时间上看,对城市规划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区域规划是一定地理空间的规划,因此经济发展下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从空间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经济如何发展、由什么样的产业带动增长、如何合理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市规划者在空间上做出适合的选择。以城轨交通网为例。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很多城市在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同时,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地区差异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有的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因此,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照搬,而不考虑地区的需要与可能该途径的影响,可能会制约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其规划的需要,但必须考虑规划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地规划谋求经济快速增长。

3成渝经济开发区中的城市规划问题

3.1成渝经济区介绍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讨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将涵盖重庆的31个区县和四川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中,具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规划的目的之一是促进经济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要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成都及绵阳等为载体,共同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3.2成渝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