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1篇

平利县城关小学 余珂微

指导教师 王洋

今天我学习了《老人与海鸥》,看见了人与动物之间也会擦出情意的火花,让我感叹万千,这样一个故事,只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你的泪就会不禁地流下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老人一到冬天,就步行二十余里到翠湖给海鸥们带来大餐,与海鸥相依相随,与海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是就有那么一天,老人去世了,人们把老人的遗像端到翠湖边一大群白鸥蜂涌而上,可是等到的却是一张遗照,它们安静地为老有守灵,安静地将老人送走,安静地与老有相处最后的时光。这个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2篇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冬日,作者和朋友看见一位老人拿着饲料在翠湖边给海鸥送餐。听说这位老人天天都去那里喂食给海鸥,已经有十多年了,所以海鸥和老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老人还给海鸥取了好多名字,他们也非常听老人的话。没想到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把他的照片放在翠湖边时,所有的海鸥竟然全都飞了过来,排成列队为老人守灵。他们似乎也很悲痛,绕着照片飞了好几圈才飞走……

我读了以后,觉得老人是一位热爱动物的人。他天天拿着一大袋饲料,走十几公里的路去喂海鸥,要一直到天黑才回家,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明白了人与动物之间也要充满爱护之心,人们不要去侵犯动物的领地,而是去照顾它们,这样人与动物将成为大家庭,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3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生前喂海鸥、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描绘了一位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海鸥送餐的普通老人。这位老人看似普通,但却做出不寻常的行为。

课后,我查了一下资料,得知这位老人是社会的草根阶层,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0多块,仅够维持他生活,但“海鸥老人”——吴庆恒爷爷却慷慨地拿出一半,给海鸥买食,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一盒的金沙江牌香烟。

多么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啊!他的这颗爱护动物的心不正是我们很多人所没有的吗?当我读到“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时,我顿时泪如雨点,我被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令人震撼的感情所打动了。而在老人去世后,他一定还牵挂着他的鸥群!这位老人做了平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这不正与那些只为眼前利益,随意猎杀动物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吗?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件真人真事;在广西的思恩镇某个果园,有一个护林员,他有一条狗,他对狗十分爱护,有一天,护林员正在除草,就在此时,一条毒蛇向他扑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小狗猛地扑过来,与毒蛇进行搏斗,最后,它们同归于尽了。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震撼,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动物也是有情感的,也是会知恩图报的,只要你对它好,他也一定会对你好。“任何降临在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在人类身上。”我们不能再伤害了所有动物之后才感到后悔。

让我们行动起来,善待、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让他们的心和我们一起飞翔!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4篇

老人来到湖边,对着正在嬉戏的海鸥呼喊:”独脚,回头,老沙,公主……“几只正在嬉戏的海鸥立刻停止了玩耍,飞到老人身边,轻轻用嘴碰碰老人的脸,轻轻啄啄他的手。老人微笑着摸了摸海鸥们的头,把早已准备好的食物放在围栏上默默地离去。老人看着正在啄食的可爱的海鸥,脸上是一副怎么爱都爱不够的神情。

六年级:洪楷睿

老人与海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趣味引入;老人与海鸥;探究延伸

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不应该拘囿于课本,不应该固守于教师,而应该注重阅读空间的扩展,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效对接,注重文本与现实的深情“拥抱”,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一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之后,从此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海鸥等种种事迹,无不感动春城人,也感动着知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喂鸥老人”的内心深处,走进那令人难忘的“人鸥情”之中呢?

以下是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的课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5年,我国西南美丽的春城昆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名片吗?它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必须代表自己独有的文化,散发自身的独特魅力。结果呀,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从五十多张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那么,为什么昆明人如此钟爱红嘴鸥呢?为什么昆明人与红嘴鸥有着不了情缘呢?难道仅仅因为昆明市是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吗?不,不仅仅是这样。其实红嘴鸥能够成为昆明的名片,还和一位老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了解其中的故事呢?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能知道“名片”的意思,但只是仅仅限于个人名片,而对于“城市名片”可能是一知半解,进一步,对于“红嘴鸥居然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在这个意义上说,从“城市名片”入手,从一只动物居然成为城市名片入手,犹如惊雷一炸,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视野与文本的生命视野间的思考张力,这张力,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意蕴的高度敏感和警觉:凭什么呀?不就是一个动物吗?“海鸥老人”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真的散发出足以令所有人动容的人性光辉了吗?昆明人把红嘴鸥评为昆明的名片,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情感寄托吗?……诸如此类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

同样的,就《老人与海鸥》而言,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究延伸来滋补课堂教学:

延伸一: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很难相信,他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有一半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延伸二:送给学生本文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 ;你想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 ;你想对围观的群众说: 。

延伸三:当学生在理解感悟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时,让他们或以老人的身份、或以小海鸥的身份,或以市民的身份,出心中所思所想。

不难看出,当“延伸一”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徐徐展开时,学生的心一定是肃穆的、尊敬的,仿佛被什么所轻轻拨动。相信,一种“善”,一种“哺与反哺”,一种美好的情愫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渐渐发芽。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经常引领学生在语文味和人文味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必将在更广的层面上滋养孩子、成就学生、锻造学生。

“延伸二”以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为起点,让学生开启言说之欲,其目的在于在“爱”的名义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群众对话的平台,以此实现多种视阈走向融合的过程。

无疑地,“延伸三”则将落脚点落到“写”上,这正是“读写结合”的典型做法。引导学生进行真切的、自由的,个性、畅快的阅读体验和表达体验,正是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动力之一。

这样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滋养了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无疑地,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的眼在洞开,心的触觉在延伸,情感的涓涓细流在流淌。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有联系的、适宜的拓展,通过更多的“藕断丝连”的资料来滋补课堂教学,以此打造厚重、灵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参考文献: